您好,谢谢您的补充,
“思考了很久,古人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当初选择复读的初心正是这无悔二字。我现在一直无法接纳和肯定自己,不能无悔,是因为我没能尽到自己的主观努力,
抑郁症和
焦虑症对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属于我暂时无法客服的客观因素,”
——如果你认为
焦虑症和
抑郁症影响了你的主观努力,
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导致您出现
焦虑症和
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
“而不去努力学习(如,常常,我会放弃学习而选择去玩,我太懒了)我认为自己配不上努力二字,”
——如果觉得自己太懒,浪费了时间,
那么你就把浪费的时间用来学习,如何?
用您所认为的“努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何?
“我不能自欺欺人,所以我认为自己是贪玩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的主观行为造成的,每次玩完之后都有强烈的自责感,”
——那你认为一个人的玩与学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您给自己明确这种比例关系,然后按照你的这种标准要求自己,
然后,就要肯定和表扬自己。
“然后这份自责感会逼着我去学习,但这种学习并不持久,更像是三分钟热度,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厌恶学习,造成厌学,”
——如果一件事情必须用“逼着”才能进行,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逼着”才能做的事情,能坚持多久?
要求一个人去喜欢“逼着”才能做的一件事情,可能吗?
——本来学习就是一个辛苦的过程。
而您辛苦的做了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也就是说辛辛苦苦的完成一件事情,却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反而会受到批评和否定,这样的过程愉快吗?
如果不愉快,那么还喜欢吗?还愿意主动的努力去做吗?
“其实对于努力二字我一直都是迷茫的,我有时候甚至分不清自己有没有在努力学习,这可能与我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吧(以前我每次考试失败,爸妈总是会说是我这段时间太懒了,没有努力学习,我告诉他们我很认真的在学习了,可爸妈说他们只相信结果,在爸妈眼中努力好像是****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一切)”
——那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他们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事业过程怎么评价?努力了吗?他们是最好的结果吗?或者,是他们同龄人中最好的吗?
既然“努力能改变一切”,那他俩为什么不能努力的把自己做成他们那个阶段里同龄人里的最好呢?
“毛主任我很感激您能‘听’我倾诉。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像今天这样思考自身的问题了,也已经很多年没像这样对别人倾诉了(包括我的爸妈),爸妈对我的控制欲很强,而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和他们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和爸妈之间关系并不太融洽。”
——所以,建议您和父母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你的家庭实际情况,通过家庭治疗的方法,让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合理的希望,让孩子把自己的能力做出最好,才是咨询和治疗的目的
“毛主任您能否告诉我努力是什么?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过度放大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一不小心又碎碎念了😞😞😞写的有点多了,又要耽误您的时间了。”
——什么是努力?什么是成功?这是非常哲学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
从心理学上来解释的话,我们更注重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跟遗传息息相关的,
也就是说,每个人未来能发展到什么情况,是由父母的遗传因素来决定的,
例如有人偏文科,有人偏理科,有些人音乐和体育非常好,等等,这种客观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而主观努力,只是起到把这些客观因素发挥出来的作用。但是不可能突破这个能力的限制,如一个人生来就五音不全,那么不管如何努力、训练,也比不过擅长音乐的人的成就,
用生理方面的情况举例如下,
假如一个人的饭量是吃两个馒头(这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那么他坚持吃两个馒头左右,就能做到既有利于健康成长,也不会造成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这个过程里,两个馒头的量就是客观因素,每顿就吃两个左右,不多也不少,就是主观的努力,两者结合起来,就达到了最佳的努力效果,(民间健康养育孩子的一句话是: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就是说,要想让小孩子身体安康,那么吃饭和穿衣都不要达到饱和,而是要带着三分的饥饿感和寒冷感,才能让身体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少生疾病——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总之,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能力限制,遵循客观规律,尽力而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