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实人认证执业证书号:1414*********77

陈秀华

关注
主任医师/教授北区三楼切脉针灸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三甲
陈秀华
94.2%综合好评
204评价量
4627患者量

新冠预防、新冠治疗、岭南陈氏针法、岭南刺络疗法等针砭灸药综合治疗中风偏瘫、帕金森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头痛等各类痛症、各类肿瘤,子宫腺肌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卵巢早衰等妇科病、特应性皮炎、顽固性湿疹、痤疮、带状疱疹等皮肤病,和焦虑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大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世界中联外治操作安全研究专委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刮痧专委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委等职。先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百名“高徒奖”、“中青年创新人才”和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中国好人、广东省“抗非”二等功、羊城好医生、国家非遗和广东省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殊荣。从事医教研工作27年,致力于痛症、皮肤病、妇科病、失眠焦虑和亚健康领域研究,擅长岭南陈氏针法等针砭灸药治疗中风脑瘫、神经性耳鸣、视神经萎缩、特应性皮炎、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先后主持课题12项,其中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3项、“十二五”出版教材1项,省部级6项;编著出版专著35部,其中总主编12部、主编及副主编15部;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和EI 11篇,中文核心51篇;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师承弟子80人,其中境外8人。“陈全新学术思想、针法体系及其临床应用”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总主编《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陈全新工作室负责人,团队建设完备,拥有高级职称8人,博士4人,其中广东省名中医2人,院内青年名中医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人,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中医药专家师承骨干1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强大传承团队。在陈全新指导下,带领团队系统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通过出版专著、授课培训、国际交流、非遗申请、专利成果等形式推广应用和传承保护“岭南陈氏针法”系列学术成果,使其成为我国岭南针灸学术流派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先后举办国家级、省级继教培训班30多次,培养针灸技术人才5万多名,影响范围达30余个省市和地区。先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梅州市二中医院、广西国际壮医院、乳源县中医院设立陈全新名老中医工作室和“非遗”工作站,培养师承弟子18人,其中境外1人。通过“非遗进校园”,先后在南京、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广西、云南等8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传承推广,获得2万多名师生广泛赞誉。2015年11月、2020年12月,“岭南陈氏针法”先后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第五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岭南陈氏针法”及“岭南陈氏飞针法”已申报国家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失眠、颈椎病、面瘫、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特应性皮炎五个常见病的临床研究,疗效较显著;该技术在全国14家医疗机构和国际推广应用,获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以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课题组系统挖掘整理和传承了陈全新学术思想及其针法体系,形成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名医经验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经验和示范。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司司长、3个国家卫生部部长、20多个国家卫生官员和医学专家,以及Nature、柳叶刀等杂志编辑先后领略该针法的神奇疗效,吸引来自英、美、法、澳等3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600多位留学生前来学习交流,飞针绝技传五洲。

医生信息
体温≥37.3℃请不要预约挂号
医生正在参加线上活动,赶快点击参与吧!
医生服务
在线问诊

在线问诊 267人问诊过

私人医生

私人医生 暂未开通

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 由挂号网在线提供

患者评价 (204)查看全部
一朵康乃馨x14
以上来自患者认可赠送
2021.06.12
问诊
过敏
本来以为医生很忙会没时间回复我,没想到及时回复了我,而且很有耐心,这两天端午节还专门提醒我不要吃粽子,对消化不好,谢谢医生
建议很有帮助 / 回复非常及时 / 有经验很专业 / 讲解非常清晰 / 态度好有耐心
2021.06.11
问诊
多汗症
谢谢陈医生百忙之中抽空回复我的信息!温柔言语的回复给我了希望,谢谢!
建议很有帮助 / 给了我希望
免费送花
写评价
有礼
医生健康号
发布了文章
2022.11.06
【微医生】陈秀华:五大法帮你度过多“变”之秋
五大法帮你度过多“变”之秋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陈秀华  文/羊城晚报记者 宋导 通讯员 吴远团 刘志娟  气候变化越大,越容易生病,所谓“多事之秋”,就有这样的含义。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且昼热夜凉,气候多变,稍有不慎,就容易伤风感冒、肠胃不适。由于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并诱发其他病症。这个时候,如果不顺应节气做好饮食起居的调养,潜在的疾病隐患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并使人体抵抗力减弱,对顺利过冬造成不良影响。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秀华表示,秋季养生,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充足睡眠  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衣装适宜  在穿着上,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情况,顺应了秋天 阴jing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此外,微寒
1584次阅读

温馨提示

体温≥37.3℃请不要预约挂号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