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癌术后,这关键的“黄金十年”,你准备好了吗?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用微创消融针,帮助过非常多甲状腺疾病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那段被称为“黄金十年”的关键时期。 的确,甲癌术后头十年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康复和长期生存是极端重要的! 这30多年,我碰到过自己随便停药的,碰到过术后半年就不再复查的,也碰到过因为烟酒等不良嗜好跟家人大吵大闹的。我想送给每一位经历手术的朋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千万要好好爱自己!如果一定加一个期限,我希望——至少是十年!”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什么这十年如此“金贵”?让我用咱们朋友间聊天的方式,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像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通常被称为“懒癌”、“幸福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进展相对缓慢,治疗效果整体很好。但是,“懒”和“好治”绝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 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术后的这十年,是我们身体恢复元气、密切监控有无复发迹象、调整生活方式打下健康基础的决定性阶段。抓住了这十年,规范管理,就能把治愈的可能性提到最高,把复发的风险压到最低。 这“黄金十年”,我们具体该做些什么?核心就是这“三大支柱”: 1. 按时服药,雷打不动! o 甲状腺激素药(如优甲乐)是生命线! 手术后,身体通常无法自己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了,必须靠药物补充。这不仅仅是让你感觉不疲劳那么简单。 o 更重要的是“抑制治疗”: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是偏低甚至抑制状态)。这是为了不给可能残留的极少数癌细胞“死灰复燃”的机会!漏服、随意减量,都会让这个保护伞失效。 o 怎么吃? 一般建议:早晨空腹,用一杯清水送服,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吃早餐(特别是牛奶、豆浆、钙片、铁剂等会影响吸收,要间隔4小时以上)。养成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自然。 2. 定期复查,火眼金睛! o 复查是“雷达监测站”。 再精密的检查也可能有漏网之鱼(极微小病灶),或者有新的变化。定期复查就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o 查什么?多久查? (具体方案遵医嘱,这是普遍建议): § 血液检查: 甲状腺功能(FT3, FT4, TSH):核心!评估药量是否合适,TSH是否达标。甲状腺球蛋白(Tg)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Tg水平变化是监测复发/残留的灵敏指标,抗体阳性会影响判断,医生会综合分析。 § 颈部超声: 无创、经济、有效! 这是检查颈部淋巴结和甲状腺残留区域有无异常结节或复发灶的首选方法。通常术后第一年复查会频繁些(如3-6个月),稳定后逐渐拉长间隔(如6-12个月)。 § 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安排CT、核素扫描(碘131治疗后)等。不必恐慌,按需进行。 o 别怕麻烦,别存侥幸! 即使感觉良好,也要按时赴约。早期发现的问题,处理起来往往简单得多。 3. 健康生活,筑牢根基! o 均衡饮食: 不需要刻意大补特补,也不用“谈碘色变”。一般建议: § 接受过碘131治疗的患者,短期内需严格低碘饮食(遵医嘱),之后通常可恢复正常均衡饮食。 § 未接受碘131治疗的患者,适度碘饮食即可,避免长期大量食用海带、紫菜等超高碘食物。保证蛋白质、蔬果摄入。 § 避免烟酒。 o 规律作息,管理压力: 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会扰乱内分泌,不利于康复。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爱好、倾诉等)。 o 适度运动: 在医生允许和身体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地恢复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心情。 o 关注心理健康: 经历癌症和手术,有焦虑、担忧非常正常!别憋着,和家人朋友聊聊,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强大的“免疫增强剂”。 作为医生(在帮助患者方面),我想特别强调几点: · 信任你的医生,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不要频繁更换医生,除非有特殊原因。固定的医生更了解你的病史和变化轨迹。 · 学习知识,但别被“信息洪流”淹没。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问题优先咨询你的主治医生或可靠的医疗平台(比如我的科普号哈),别自己吓自己。 · “治愈”是目标,但“带瘤生存”也是成功。 即使极少数情况下需要长期监测或再次干预,现代医学也有很多手段。重要的是保持生活质量。 ·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家人、朋友的支持,病友间的交流(选择积极正能量的群体),都能给你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特别是我们坚强的女性朋友们(甲状腺问题确实更“偏爱”女性),这“黄金十年”,是身体给我们的一次关键修复和巩固的机会。它需要你的耐心、细心和一点点坚持。把它看作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关爱自己的旅程。好好吃药、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把这“黄金十年”稳稳地握在手中,未来的健康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稳、更安心。 记住,好好爱自己,就从这关键的十年开始! 我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已超10万),一直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最专业、最靠谱的甲状腺疾病科普知识和诊疗建议。有疑问,别犹豫,科学就医,精准咨询。 科普路上,你我同行,守护健康,共享阳光!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 · 30余年临床经验(外科手术+微创消融)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8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4
病请描述:你的心情好坏,肠道菌群2小时就“知道”!Nature子刊揭示:大脑才是肠道的“最高指挥官” 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致力于用最专业的科普,守护您的健康。)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平时在门诊和线上咨询,大家问得最多的除了甲状腺问题(这个我们以后详聊),就是各种“肠胃不舒服”——胀气、便秘、拉肚子,或者总觉得消化不好。我们常听说“肠道是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很重要。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的心情好坏,可能在短短2小时内,就给你的肠道菌群来一次“大换血”?这可不是科幻小说,而是最新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Metabolism》(《自然·代谢》子刊)上的重磅研究揭示的真相! 研究出处:这篇颠覆认知的研究来自德国顶尖的马普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参考文献:Toledo, M., et al. Rapid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by hypothalamic circuits in mice. Nat Metab (2025)] 一、大脑一声令下,肠道菌群火速“换岗”! 想象一下,肠道菌群就像一支驻扎在你体内的庞大军队。以前我们认为,指挥它们的“总司令”主要是你吃下去的食物(比如益生菌、酸奶、膳食纤维)。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你大脑里的“司令部”(主要是下丘脑),才是真正的“最高指挥官”! 科学家们做了什么?他们精准地激活了小鼠大脑下丘脑中两类关键的“指挥官神经元”: · POMC神经元: 负责传递“吃饱了,很满足”的信号。 · AgRP神经元: 负责传递“我好饿,快吃东西!”的信号。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速度惊人: 仅仅在激活这些神经元 2小时 后,科学家们检测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现它们的组成就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4小时后变化更大,有些变化甚至能持续24小时。 · 不靠“吃饭”指挥: 最关键的是,这种变化完全独立于食物!小鼠并没有额外多吃或少吃,纯粹是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在起作用。 · “传令兵”路线清晰: 大脑的信号通过“脑—交感神经—肠神经”这条高速通路,直接传达到肠道,指挥菌群“换岗”。肠道壁上的神经相关基因表达也同步活跃起来,证明菌群确实在“听令行事”。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 1. 你的情绪(紧张、放松、满足)、饥饿感、饱腹感、压力状态……这些“大脑活动”能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和功能。 2. 这种影响极其快速(2小时起效)且精准。 3. 调节菌群,不一定非要靠“吃”什么,神经通路比益生菌见效可能更快! 二、情绪好=养肠道?肥胖让“指挥系统”失灵 研究还发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当小鼠变得肥胖后,这套精妙的“大脑指挥肠道菌群”系统就失灵了! · 同样的神经激活指令,在肥胖小鼠身上不起作用了。2小时、4小时、24小时……肠道菌群基本“无动于衷”。 · 原因在于,肥胖导致了“脑—肠道通讯故障”。交感神经信号传不动了,肠壁上的“接收器”也变得迟钝甚至阻断。就像司令部的电台坏了,命令根本发不出去,再精锐的菌群“部队”也接收不到指令。 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为什么有些人(尤其肥胖人群)调整饮食、吃益生菌,效果却不理想? 可能根源在于“大脑指挥肠道”这条通路本身出了问题。菌群想变好,但“命令”传达不下去。 · 反过来想: 当我们觉得肠道菌群总是不健康时,也许该问问:是不是我们的情绪压力太大、生活太不规律,或者身体存在代谢问题(如肥胖),干扰了大脑对肠道的正常指挥? 三、情绪干预:未来的“超级益生菌”? 既然大脑能在短短2小时内重塑肠道菌群,而我们的情绪、压力、睡眠质量又深刻影响着大脑(特别是下丘脑那些关键神经元),那么一个激动人心的观点就诞生了: “保持情绪稳定、心态积极、作息规律,可能就是调节肠道菌群最根本、最高效的‘开关’!”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测试“好心情”的作用,但大量其他研究已经证实:长期焦虑、抑郁、睡不好的人,大脑中POMC和AgRP这些“指挥官神经元”的功能确实会紊乱。这就为“好心情 → 健康大脑信号 → 健康肠道菌群”这条链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想“养肠”?别再只盯着冰箱里的酸奶和益生菌胶囊了!试试这些能“调脑子”、可能间接“养菌群”的方法吧: · 🧘 给心灵放个假: 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哪怕每天10分钟,都能有效缓解压力。 · 🏃 动起来!: 规律运动是公认的改善情绪、激活神经系统的良方。 · 🎵 听听喜欢的音乐: 音乐放松疗法效果显著。 · 💤 睡个好觉: 充足的优质睡眠对大脑和肠道都至关重要。 · 😊 多笑笑,多社交: 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天然的抗压剂。 四、费医生特别提醒:别忘了甲状腺! 我知道很多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非常关注甲状腺健康(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点:肠道健康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而很多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虽然这项研究没有直接涉及甲状腺,但它揭示的“脑-肠-菌群轴”的快速沟通机制提示我们: · 长期的情绪压力和紊乱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间接作用于甲状腺。维持良好的“脑-肠-菌群”沟通,对整体免疫平衡、包括甲状腺的健康维护,可能都有潜在益处。 · 管理好情绪和压力,不仅是为了好心情、好肠胃,也可能是呵护甲状腺的一环。 总结一下这项Nature研究的核心要点: 1. ⚡ 极速响应: 大脑特定神经元激活,2小时内即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2. 🧠 神经主导: 此过程不依赖饮食变化,由“脑-交感神经-肠神经”通路直接调控。 3. 🔄 双向影响: 不只是“肠”影响“脑”,“脑”更是肠菌群的上游指挥官。 4. ⚠️ 肥胖阻断: 肥胖状态会严重削弱甚至阻断这种大脑对菌群的调控能力。 5. 😌 情绪是关键: 情绪、压力、睡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元,间接而快速地塑造肠道微生态。 6. ✨ 干预新思路: 情绪管理、压力缓解、规律生活有望成为调节肠道菌群的新策略。 写在最后: 朋友们,身体是一个无比精妙、各部分紧密相连的整体。这项研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气得胃疼”、“紧张得拉肚子”,为什么“开心时胃口好”。你的每一次开怀大笑,每一次平静呼吸,可能都在默默为你肠道里数以万亿计的“小居民”下达着健康的指令。养肠,先养心;护甲状腺,也需整体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滋养心灵,更是从最根本的生理层面,为你宝贵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线上平台,持续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打开一扇认识自身健康的新窗口!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9
病请描述:甲状腺总出问题?根源可能在你的肠子里!瑞金医院费健主任揭秘最新研究嗨,姐妹们,朋友们!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边和门诊室里度过了30多年,我见过太多被甲状腺问题困扰的朋友,尤其是像桥本甲状腺炎、甲亢(Graves病)这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大家常常很困惑:“医生,我作息规律,也没乱吃东西,为什么甲状腺就‘罢工’了呢?”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重磅发现: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脖子上,而在你的肠道里! 🤯最近,国际顶尖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2025年)上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综述,系统回顾了过去7年的20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肠道里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居民”——肠道菌群,很可能是引发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亢)的“幕后推手”!它们主要通过4种精妙的机制,悄悄扰乱了我们的免疫系统,最终让甲状腺“躺枪”。这完全刷新了我们过去认为这只是“内分泌失调”的看法!为什么说肠道菌群这么关键?来看看这“四把刀”:第一刀:“肠漏”开门揖盗!🚪💥想象一下,健康的肠道像一堵坚固的城墙,把有害物质挡在外面。但当菌群失衡,城墙就可能破损,出现“肠漏”(Leaky Gut)。研究发现,甲亢患者血液里,像脂多糖(LPS) 这样的“毒素”指标明显升高!它们本不该进入血液。这些“入侵者”会疯狂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全身性的炎症风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辜的甲状腺组织就被当成“敌人”攻击了!研究还发现,LPS水平越高,甲状腺功能紊乱(像FT4升高、TSH降低)和自身抗体(TRAb)水平也越高!第二刀:“李鬼”冒充“李逵”!👻🛡️(分子拟态)这个机制简直像谍战片!有些肠道细菌(比如大家熟悉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它们身上的某些蛋白质结构,竟然和甲状腺自身的蛋白质(像TPO、TG)长得非常像!当免疫系统发现这些“坏细菌”,并产生抗体去消灭它们时,这些抗体“杀红了眼”,认错了人!把结构相似的甲状腺蛋白也当成敌人攻击了。这就是“分子拟态”引发的误伤。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桥本和甲亢患者体内,这些能“冒充”甲状腺的细菌比例还特别高!第三刀:“维稳部队”失能!🛡️➡️🔥(SCFA失衡 & Th17/Treg失调)肠道好菌会产生一种非常重要的“和平物质”——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丁酸(Butyrate)。它就像免疫系统的“调解员”,能促进抗炎的调节性T细胞(Treg) 生成,抑制促炎的辅助性T细胞(Th17) 过度活跃,维持免疫平衡。但在甲状腺自身免疫病患者(如甲亢、桥本)体内,产生丁酸的好菌(如Blautia, Anaerostipes)明显减少了,导致SCFAs水平大幅下降。结果就是:Treg减少,Th17增多,免疫天平严重向“炎症攻击”一侧倾斜。研究在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就发现了大量活跃的Th17细胞和促炎因子IL-17,持续攻击甲状腺。第四刀:“指挥中心”受干扰!🧠📡(神经-内分泌-菌群轴)肠道菌群还能影响我们的大脑!它们产生的物质(比如某些菌产生的丙酸Propionate)可以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多了,会抑制大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生成。这条通路叫“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有趣的是,这也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021年的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在服用常规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的基础上,额外补充特定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益生菌,能让关键的甲状腺自身抗体(TRAb)水平平均下降近40%! 同时,患者的多巴胺水平下降,TSH回升,甲状腺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只吃药组!这说明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这条“肠-脑-甲状腺轴”来发挥作用。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展望:这项覆盖20项研究的大型综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肠道菌群的失衡,通过“肠漏开门”、“拟态误伤”、“维稳失能”、“干扰中枢”这四重奏,一步步诱导或加剧了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攻击。这不再是孤立的内分泌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肠道、免疫、神经、内分泌的全身性“生态失衡”!这意味着什么?诊断新思路: 未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容易得桥本或甲亢,可能不仅仅查甲状腺抗体,还要结合分析“肠道菌群图谱”,实现更早预警。治疗新范式: 除了传统的药物或手术,“调菌养甲”可能成为重要的补充甚至基础治疗!这包括:针对性补充特定益生菌修复肠道屏障(解决“肠漏”)恢复有益的短链脂肪酸水平(比如通过膳食纤维滋养产SCFA的好菌)更本质的干预: 这可能是比单纯补充甲状腺激素更接近问题根源的干预方式。关键知识要点总结(划重点!📌):根源关联: 肠道菌群失衡是诱发桥本甲状腺炎、甲亢(Graves病)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重要潜在因素。核心机制:“肠漏” (Leaky Gut): 肠道屏障破损,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误伤甲状腺。“分子拟态” (Molecular Mimicry): 肠道菌蛋白“伪装”成甲状腺蛋白,诱导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甲状腺。SCFA失衡 & 免疫失调: 有益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减少 → 抗炎Treg细胞减少,促炎Th17细胞增多→ 免疫系统持续攻击甲状腺。神经-内分泌-菌群轴干扰: 菌群代谢物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 → 干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治疗曙光: 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补充特定益生菌(如双歧杆菌) 已被临床试验证明可显著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TRAb)水平(近40%),改善甲状腺功能。未来方向: “调菌养甲”(修复肠屏障、补充特定益生菌、恢复SCFA平衡)有望成为甲状腺自身免疫病防治的新策略。费主任的贴心话:作为一名深耕外科领域30多年的医生,我深知医学的进步往往源于视角的转变。这项研究将甲状腺疾病与肠道菌群联系起来,为我们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它告诉我们,呵护甲状腺健康,或许要从关爱肠道开始!当然,目前相关治疗(如特定益生菌的应用)还在深入研究中,个体差异也很大。大家不要盲目自行购买宣称能“治疗甲状腺”的益生菌产品,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通过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规律作息、管理压力这些健康生活方式,为我们的肠道菌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也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重要基础!保持好奇,保持理性,让我们一起关注科学前沿,用知识武装自己,拥抱更健康的未来!本文作者:费健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资历: 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荣誉: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科普使命: 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坚持用精准、易懂、靠谱的语言传递医学知识。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际顶级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2025) 最新发表的涵盖20项研究的重磅综述,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费健主任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章揭示了肠道菌群通过4种核心机制影响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的突破性发现,尤其强调了益生菌干预在临床研究中展现的潜力(如显著降低TRAb抗体),为深受甲状腺问题困扰的朋友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和未来希望。内容严谨前沿,语言通俗生动,帮助读者理解“肠-甲状腺轴”这一健康新概念。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5
病请描述: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做了30多年外科和微创消融手术,我深知健康预防的重要性。每天在线上和线下,看到大家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我特别理解。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来自国际权威期刊《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2025年6月刚发表)的有趣研究,主角是我们可能都吃过,但未必了解其“隐藏实力”的蔬菜——豆薯(也叫沙葛、凉薯)。 这篇论文由波兰、墨西哥、以色列等多国科学家团队完成,他们深入探究了豆薯块茎(就是我们常吃的那部分)中的活性成分,特别是贮藏(尤其是冷冻)对它们的影响,以及这些成分对甲状腺癌细胞和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很有意思,也给我们日常饮食带来了一些实用启示。 豆薯:不止是爽脆,更是营养小宝库 豆薯口感清甜爽脆,常被当作水果或凉拌菜。研究确认,我们吃的块茎部分(果肉和皮)富含多种好东西: 异黄酮 (Isoflavones): 像大豆异黄酮一样,具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研究最多的是它们的抗氧化、潜在的抗癌和调节激素活性。豆薯皮里含量尤其丰富! 酚酸 (Phenolic Acids): 比如绿原酸、异绿原酸,是强力的抗氧化剂,能对抗身体里的“自由基”损伤,与抗炎、保护心血管等益处相关。 好消息是:安全! 研究特别检测了豆薯块茎中有无鱼藤酮 (Rotenone) ——这是一种天然杀虫剂,存在于豆薯的种子、茎叶中,有神经毒性,但在可食用的块茎果肉和皮里,完全没有检测到! 大家可以放心吃块茎部分(但种子有毒,绝对不要吃!)。 豆薯皮的“高光时刻”:抗癌潜力与抗炎能手 这项研究最吸引人的发现,集中在豆薯皮上: 抗癌“尖子生”(尤其针对甲状腺癌): 其抗癌作用可能有选择性,但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未来或许能从中提炼或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成分。 实验室里,科学家用豆薯皮提取物处理了几种人类甲状腺癌细胞(包括乳头状癌FTC133、TPC1和未分化癌8505C)以及正常甲状腺细胞。 结果令人振奋: 新鲜豆薯皮提取物对甲状腺癌细胞(特别是TPC1和FTC133)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活性,而且效果是剂量依赖型(浓度越高,效果越强)。 关键点: 这种抗癌效果在豆薯肉中非常微弱。豆薯皮是主力军! 需要理性看待: 皮提取物对正常甲状腺细胞也有一定影响(但远弱于对癌细胞的效果),这提示我们: 抗炎“小卫士”: 研究还模拟了炎症环境(用LPS刺激巨噬细胞),然后加入豆薯提取物。 发现: 无论是皮还是肉的提取物,都能有效降低关键促炎因子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和 IL-6 (白细胞介素-6) 的水平,以及炎症标志物 一氧化氮 (NO) 的产生。 皮 vs 肉: 皮的抗炎效果整体上更稳定和强劲一些。 ❄️ 冰箱不是保险箱:冷冻让营养“悄悄溜走” 现代生活离不开冰箱冷冻,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冷冻对豆薯的活性成分影响不小: 活性成分“大缩水”: 冷冻3-4个月后,豆薯皮中的宝贵异黄酮(如大豆黄素、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和酚酸(绿原酸、异绿原酸)含量显著下降,有些甚至几乎检测不到。豆薯肉中的相关成分下降也很明显。 抗氧化力“打折扣”: 通过FRAP和DPPH两种方法检测,新鲜豆薯皮具有最强的抗氧化能力。冷冻后,这种能力持续下降,冻得越久,下降越多。豆薯肉的抗氧化力本身较低,冷冻后也有下降但相对稳定些。 抗癌力“稍减弱”?: 冷冻对豆薯皮提取物针对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强度影响不大,效果依然存在(对TPC1效果稳定,对FTC133略有波动)。但豆薯肉的微弱抗癌力在冷冻后进一步降低。 抗炎力“较坚挺”: 好消息! 冷冻对豆薯提取物(尤其是皮)的抗炎效果影响相对较小。冻过的豆薯皮,依然能有效压制TNF-α, IL-6和NO。 📌 费医生划重点 & 实用建议: 基于这项新研究,结合我的临床和营养学知识,给大家几点实用建议: 豆薯皮,请手下留情! 以往削皮丢掉的习惯可能要改改了!豆薯皮是活性成分的富集地,尤其是抗癌和抗炎的潜力。彻底清洗干净后,可以尝试连皮一起吃(切片凉拌、切条蘸酱、快炒)。 如果实在不习惯口感,榨汁时连皮一起打也是好方法。 新鲜至上原则: 研究明确显示,冷冻会导致宝贵的异黄酮、酚酸流失,抗氧化能力下降。为了最大化获取豆薯的健康益处,尽量购买新鲜豆薯,并及时食用。 冷冻豆薯,价值仍在: 如果不得已需要冷冻保存,也不必过于担心。虽然部分营养成分流失,但其抗炎效果保存得较好,爽脆口感也能部分保留(适合做炖菜、汤品)。只是别指望冻过的豆薯皮还有新鲜时那么强的“抗癌力”。 安全食用牢记心: 只吃块茎! 豆薯的种子、茎、叶含有有毒的鱼藤酮,绝对不可食用! 块茎本身(肉和清洗干净的皮)是安全的。 适量很重要: 豆薯淀粉含量不低,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摄入量。连皮吃也要考虑个人肠胃耐受度。 科学视角看潜力: 这项研究是在细胞和实验室层面进行的,揭示了豆薯皮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潜力,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细胞的抑制和抗炎效果。这为未来可能的膳食补充剂或药物研发提供了方向,但不等于现在吃豆薯皮就能治疗癌症。它更多的是一个健康饮食中有潜力的加分项。 关注甲状腺健康: 豆薯皮提取物对甲状腺癌细胞的作用,以及异黄酮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潜在关联(研究中也提到需要更多研究),都提示豆薯作为一种食物,其成分与甲状腺健康存在有趣的生物学联系。保持均衡饮食,关注甲状腺健康体检,依然是最重要的。 推荐理由: 作为深耕普外科领域30余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并荣获多项医学科技奖的医生,我深知前沿科研成果向大众科普转化的重要性。这篇发表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权威期刊上的研究,选题新颖(关注贮藏对豆薯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严谨(多国团队合作,多种细胞模型验证),结果对日常饮食有直接指导意义(尤其揭示了豆薯皮的价值和冷冻的影响)。它为我们认识身边普通食物的“隐藏能量”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希望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解读,能激发大家探索食物与健康奥秘的兴趣,并在餐桌上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选择。健康,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 小提醒: 食物是健康的重要基石,但并非药物。如有甲状腺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规范诊疗。 大家觉得这个“埋没”在菜市场的宝贝——带皮的豆薯,是不是该给它一个“翻身”的机会了呢?你尝试过连皮吃豆薯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心得!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靠谱的健康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7
病请描述:量腰围比称体重更重要! ——瑞金医院专家解读肥胖型胰腺炎预警关键指标》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和数据来源于2025年7月发表于《中华胰腺病杂志》第25卷第3期的研究论文《内脏脂肪组织预测肥胖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费健 为您深入浅出解读。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做过无数台手术,也帮助过很多线上线下的朋友解决健康困惑。拿过一些医学奖项,但最让我欣慰的,是能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让百万粉丝远离疾病风险。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形杀手”——内脏脂肪,特别是它对胰腺这个“娇嫩”器官的巨大威胁。 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对于肥胖人群(尤其是BMI≥28的朋友),内脏脂肪的多少,比单纯的体重数字更能精准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 这不仅仅是医学新发现,更是给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关注甲状腺、代谢健康的朋友)敲响的警钟:管理好“肚子里的脂肪”,至关重要!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这样:上秤一看体重还行,但一捏肚子,哎,一圈“游泳圈”?或者,明明BMI没超标,体检却查出了脂肪肝、高血脂?小心了!问题可能就出在你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内脏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显眼”,却像潜伏在身体里的“破坏分子”,尤其对胰腺虎视眈眈。 最近,《中华胰腺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专门分析了224位肥胖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情况。结果让人心头一紧:那些堆积在腹腔深处、包裹着内脏(比如肝脏、胰腺、肠道)的脂肪——也就是内脏脂肪组织(VAT),竟然是预测病情凶险程度和死亡风险的“晴雨表”! 一、 胰腺炎不是小病,肥胖让它更凶险! 急性胰腺炎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胰腺这个负责消化和调节血糖的器官,突然“发炎造反”了。轻的可能腹痛、恶心,几天就好;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会像“身体里点了一把火”,引发全身器官衰竭,死亡率能超过30%! 肥胖是“帮凶”: 大家都知道肥胖不好,但很多人不知道,肥胖(尤其是BMI≥28)会让胰腺炎更容易找上门,而且一旦发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研究也证实了这点:随着病情从轻症(MAP)到中度重症(MSAP)再到重症(SAP),患者的内脏脂肪指标蹭蹭往上涨! 二、 研究揭秘:内脏脂肪面积(VAT)——比体重数字更危险的信号! 这项研究用CT精准测量了患者内脏脂肪的面积(VAT面积),发现了几个关键点: VAT面积越大,病情越重! 轻症组(MAP)平均 VAT面积:约 139 cm² 中度重症组(MSAP):约 150 cm² 重症组(SAP):飙升到约 192 cm²! 比轻症组多了近40%! 而且,VAT面积和医生用来判断病情的几个关键评分(APACHE II, MCTSI, Balthazar CT评分)都正相关——面积越大,分数越高,病情越危急! VAT面积是预测重症的“金指标”! 研究画了个“预测线”(ROC曲线),发现 VAT面积预测重症胰腺炎(SAP)的能力超级强(AUC=0.869),远超过常用的内脏脂肪指数(VAI,AUC=0.641)。 关键警戒线:165.85 cm²! 当内脏脂肪面积超过这个数值时,患重症胰腺炎的风险就显著增加了(灵敏度78.8%,特异度84.8%)。 VAT面积越大,死亡风险越高! 更揪心的是,研究对比了存活和死亡的患者,发现死亡组的VAT面积显著高于存活组。 多因素分析确认:VAT面积是肥胖型胰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死亡风险警戒线:173.70 cm²! 当内脏脂肪面积超过这个数值,死亡风险就大大增加了(AUC=0.831,灵敏度77.8%,特异度85.5%)。 三、 为什么内脏脂肪这么“毒”?它和甲状腺健康也有关联! 内脏脂肪可不是安静的“仓库”,它是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和“炎症工厂”: 释放“坏分子”: 它会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比如各种细胞因子),让身体长期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这种“小火慢炖”的炎症,正是破坏胰腺、诱发或加重胰腺炎的元凶之一。 扰乱代谢: 研究也发现,VAT面积越大的人,往往伴随更高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高) 问题。这形成了恶性循环:代谢紊乱促进脂肪堆积(尤其在内脏),堆积的脂肪又加重代谢紊乱,进一步损伤胰腺。 牵连甲状腺: 很多关注甲状腺健康(如甲减、桥本)的朋友知道,代谢紊乱、慢性炎症状态也是甲状腺问题的诱因或加重因素。管理好内脏脂肪,不仅保护胰腺,也有助于维持甲状腺功能的稳定。 四、 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如何管理你的“内脏脂肪”? 知道了内脏脂肪的危害,那怎么对付它呢?关键在于“减脂”,特别是减“内脂”: 关注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腰围是反映内脏脂肪堆积的简易指标。 女性警戒线:腰围 ≥ 80 cm (约2尺4)。超过这个数值就要警惕了! 定期用软尺在肚脐水平测量腰围(呼气末测量)。 调整饮食,击退“内脂”: 严格控糖限精碳: 少吃添加糖、甜饮料、白米饭、白面包、糕点等精制碳水化合物。 优选优质蛋白和脂肪: 多吃鱼、禽、蛋、豆制品;选择橄榄油、牛油果、坚果中的健康脂肪。 多吃膳食纤维: 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水果(适量)、全谷物(燕麦、糙米等)能增加饱腹感,帮助调节血糖血脂。 烹饪方式要健康: 多蒸、煮、炖、凉拌,少煎、炸、红烧。 坚持运动,燃脂利器: 有氧运动是基础: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 力量训练不可少: 举哑铃、弹力带训练、俯卧撑(根据能力)等,每周2-3次,增加肌肉量能提高基础代谢,更有效燃烧脂肪(包括内脏脂肪)。 利用碎片时间动起来: 能走不站,能站不坐。 保证睡眠,管理压力: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会导致皮质醇等激素升高,促进内脏脂肪堆积!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学习放松技巧(冥想、瑜伽、听音乐等)。 定期体检,关注代谢指标: 除了BMI、腰围,定期检查血糖、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脂肪肝信号)。有甲状腺问题的朋友更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甲功。 如果条件允许且有指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腹部CT或超声评估内脏脂肪情况(研究中的方法更精准,但日常腰围是很好的筛查工具)。 结语:健康管理,从关注“内在”开始 朋友们,这项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健康隐患,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单纯追求秤上的数字下降,可能忽略了真正危险的“内脏脂肪”。特别是对于BMI≥28的朋友,或者腰围已经超标的朋友,更要重视起来。 急性胰腺炎来势汹汹,肥胖是它的重要帮凶,而内脏脂肪面积(VAT)则是预测其凶险程度和死亡风险的“精准标尺”。管理好内脏脂肪,不仅是为了身材,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胰腺,维护全身代谢健康(包括甲状腺健康),远离致命风险。 记住我的忠告:量腰围、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常体检。 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关注你身体里的“隐形战场”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费健医生,获取更多甲状腺、胰腺及普外科疾病防治知识,用专业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4
病请描述:甲状腺罢工的元凶之一? ——瑞金医院专家:桥本患者慎喝牛奶的4大真相! 文章出处: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基于多篇专业健康科普文章核心观点(主要涉及桥本甲状腺炎饮食管理),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撰写。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于甲状腺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致力于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坚持用专业和温度守护大众健康。推荐理由: 很多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被建议“忌口乳制品”,却不明所以。这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背后的医学原理,并提供实用的替代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姑娘们注意了!桥本甲状腺炎,你的牛奶拿铁可能要“戒”了?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看诊这么多年,特别是专注于甲状腺领域,接触了大量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我发现啊,大家除了关心药物治疗,问得最多的就是:“费医生,我是不是真的要戒牛奶、戒奶酪、戒酸奶?不喝牛奶缺钙怎么办?”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医生们常常建议桥本甲状腺炎的朋友们要“忌口乳制品”。 我知道,让大家放弃香浓的牛奶、醇厚的奶酪、顺滑的酸奶,甚至是一口冰淇淋,确实不容易!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习惯了早餐一杯奶,下午茶配个酸奶。别着急,咱们先弄清楚“为什么”,再来看“怎么办”。 核心问题:不是牛奶不好,是你的身体在“抗议” 桥本甲状腺炎,本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说,就是你身体的免疫系统“糊涂”了,错误地把自己的甲状腺当成了敌人,不断发动攻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变得格外敏感。 而牛奶、羊奶等乳制品里的两种主要蛋白质——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恰恰容易成为触发这种“敏感警报”的导火索。为什么呢?主要有几个关键原因: “认错人”的免疫攻击(分子拟态): 想象一下,酪蛋白里的某些小片段(蛋白质序列),长得和咱们甲状腺组织里的某些部分有点像!对于本身就存在“肠漏”(肠道通透性增加,这是很多自身免疫病的前奏或伴随状态)的桥本患者来说,这些“像”甲状腺的乳制品蛋白质片段,一旦溜进血液,就可能被过度警觉的免疫系统“误认”为是甲状腺组织,从而诱发或加剧针对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攻击。这就像免疫系统“指鹿为马”,把乳蛋白当成了甲状腺来打。 迟发性的“隐形”过敏(IgG反应): 大家可能听说过有人吃花生立刻喘不上气的严重过敏(IgE介导),那是快反应。而乳制品引起的,更多是一种IgG介导的迟发性食物敏感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在吃下乳制品几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出现症状(比如腹胀、腹泻、疲劳、皮肤问题、反酸烧心等),非常隐蔽,不容易被直接联系起来。更关键的是,这种由IgG介导的免疫反应机制,和攻击甲状腺(产生TPO抗体、TG抗体)的机制非常相似!持续摄入引发IgG反应的食物(如乳制品),可能会“火上浇油”,让甲状腺的炎症和自身免疫状态更难平息。 “城门失守”的肠道(肠漏): 前面提到的“肠漏”,是桥本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就像城墙有了破洞,不该进入血液的大分子物质(比如未完全消化的乳蛋白)更容易进入。这不仅直接促进了“分子拟态”的发生,也让免疫系统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更容易对食物(包括乳蛋白)产生反应。 乳糖不耐受的“添乱”: 很多亚洲人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缺乏分解乳糖的酶)。虽然乳糖不耐受本身不直接损伤肠道或触发免疫反应(它主要是消化酶缺乏导致腹胀腹泻),但它带来的消化道不适症状,和乳蛋白引起的免疫反应症状(如腹胀、腹泻)常常重叠,让人难以分辨。而且,消化道不适本身也会影响整体状态和营养吸收。研究还发现,不少桥本患者同时存在乳糖不耐受,避免乳糖后,甲状腺功能(TSH)和对甲状腺药物的吸收都可能改善。 简单总结关键点: 核心触发物: 乳制品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 主要机制: 分子拟态: 乳蛋白片段类似甲状腺组织,诱发错误免疫攻击。 IgG介导的延迟过敏: 机制类似甲状腺自身免疫,加重炎症。 肠漏症: 是前提,让乳蛋白更易进入血液触发反应。 常见混淆: 乳糖不耐受(消化问题) vs 乳制品蛋白敏感(免疫问题),但常并存。 羊奶、有机奶、无乳糖奶能喝吗?骆驼奶是个例外? 很遗憾,答案对大多数敏感患者来说,可能还是“不”。 羊奶/绵羊奶: 它们的蛋白质结构与牛奶蛋白高度相似(60%-75%交叉反应)。对牛奶蛋白敏感的人,基本也会对羊奶敏感。 有机奶、未加工奶(生奶): 虽然可能避免了激素、抗生素等问题,但核心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结构依然存在,仍可能触发免疫反应。 无乳糖奶: 只解决了乳糖问题,里面的蛋白质(酪蛋白、乳清蛋白)一点没少!对蛋白敏感的人无效。 唯一可能的“例外”:骆驼奶骆驼不是反刍动物(牛、羊是),它的奶中蛋白质结构与牛羊奶差异很大,交叉反应率很低(研究显示约18%)。它不含乳清蛋白,酪蛋白结构也不同,乳糖含量也相对低。所以,部分对牛奶严重敏感的桥本患者,在严格忌口牛羊奶并尝试后,可能会耐受骆驼奶。但这需要个体化尝试,并非人人适用。 那钙和蛋白质从哪里来?替代方案在这里! 别担心!告别乳制品,并不意味着缺钙或缺蛋白。大自然和现代食品工业给了我们很多好选择: 补钙明星: 深绿色叶菜: 油菜、小白菜、芥蓝、西兰花等的钙含量甚至比牛奶还高(如油菜148mg/100g vs 牛奶104mg/100g),且富含维生素K,助钙吸收。 带骨小鱼小虾: 沙丁鱼罐头、虾皮等。 豆制品(如耐受): 豆腐(特别是石膏豆腐、卤水豆腐)、豆干。注意:部分桥本患者也可能对大豆敏感,需个体化评估。 坚果种子: 杏仁、芝麻(芝麻酱)、奇亚籽。 强化食品: 选择强化了钙的无糖植物奶、果汁。 植物奶优选(代替牛奶): 椰奶/椰浆: 我的首选推荐!选择配料干净(只有椰浆+水)无添加的。脂肪优质,对肠胃友好。做饮品、炖菜、咖喱、烘焙都行。(费医生提示:注意区分饮料型椰奶和烹饪用浓椰浆) 杏仁奶: 口感较受欢迎,注意选择无糖、无卡拉胶等添加剂的。对坚果过敏者慎用。 稻米奶: 致敏性极低,适合敏感人群。选择有机、配料简单的。 燕麦奶: 口感醇厚,注意选择无糖、无麸质认证的(部分桥本患者也需避麸质)。对谷物敏感者慎用。 蛋白粉优选(代替乳清蛋白粉): 豌豆蛋白粉: 低致敏性,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植物蛋白来源。(费医生提示:注意确认是否耐受豌豆) 水解牛肉蛋白粉: 经过水解处理的牛肉蛋白,分解成小分子肽,极低致敏性,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即便存在肠漏也相对安全。口感通常不错(有淡淡奶香)。是修复期的理想选择之一。 其他替代: 椰子酸奶: 自制或购买无添加糖的品牌。 椰子油、橄榄油、猪油、鸭油: 代替黄油烹饪。 水果冰沙、椰奶冰淇淋: 满足甜品欲望(自制更佳)。 费医生的贴心建议 个体差异是关键: 不是100%的桥本患者都对乳制品绝对敏感,敏感程度也不同。但鉴于其潜在的触发免疫反应的风险,强烈建议在初次确诊或症状明显期,进行严格的乳制品忌口(3-6个月),作为基础治疗的一部分。 优先修复肠道: 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积极修复肠漏是改善食物敏感、稳定免疫状态的根本。 尝试再引入: 在严格忌口一段时间(如6个月以上),并且甲状腺抗体水平稳定、肠道功能明显改善、整体症状缓解后,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谨慎地、逐一地尝试重新引入少量发酵乳制品(如无糖酸奶、硬质奶酪),观察身体反应。如果症状(如疲劳、消化不良、抗体升高)再次出现,则需继续严格规避。 关注自身感受: 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你一喝牛奶就胀气、长痘、反酸,或者感觉疲劳加重,即使检测结果“正常”,也值得尝试回避乳制品观察效果。 寻求专业指导: 饮食管理是桥本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建议与你的内分泌科医生和有经验的注册营养师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方案,确保营养均衡。 结语 亲爱的朋友们,特别是正在与桥本甲状腺炎共处的女性朋友们,理解你们对美食的眷恋和对健康的渴望。建议忌口乳制品,并非剥夺享受,而是基于医学原理,为了给身体创造一个更温和的环境,让免疫系统平静下来,让甲状腺得到喘息和修复的机会。这就像在喧闹的战场按下暂停键。 选择丰富多样的天然食物,探索美味的植物基替代品,你会发现健康饮食同样可以精彩纷呈。记住,管理桥本是一场“持久战”,耐心和科学的方法是最好的武器。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线上平台,一直陪伴大家,共同守护甲状腺健康! 标签建议: #费健医生谈甲状腺 #桥本甲状腺炎 #健康科普 #乳制品忌口 #自身免疫病 #肠漏症 #健康饮食 #瑞金医院 #女性健康 #无奶生活 希望这篇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温暖关怀的文章,能帮助到广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5
病请描述:热门甲状腺问题测评!3大AI谁最靠谱?瑞金专家亲解背后真相!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甲状腺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做过几千台手术,也帮助无数患者通过微创消融解决问题。拿过些医学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这些),但更让我踏实的,是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今天,咱们聊个新鲜又实用的话题:用AI(比如各种智能助手)查甲状腺癌信息,到底靠不靠谱?最近,《中国全科医学》2025年刊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薛梦元等,《基于抖音指数的甲状腺癌问题集在大型语言模型中的信息质量及可读性分析》)。研究者们做了一件特别接地气的事儿:他们把大家在抖音上搜索最多的25个甲状腺癌问题(比如“甲状腺癌手术后能活多久?”“术后要终身吃优甲乐吗?”“优甲乐副作用大怎么办?”),拿去问了国内最火的三个AI“学霸”:DeepSeek(深度求索)、通义千问(阿里)、智谱清言(清华),然后请医学专家给它们的回答打分!结果如何呢?咱们直接划重点,看看这份“AI成绩单”:🔍 1. AI回答“质量”和“好懂程度”是两码事!DeepSeek: 像个严谨的“医学教授”🧑🏫。信息质量得分最高(平均36分/满分40分),内容更专业、更全面。但!它的回答比较“学术”,句子长、术语多,可读性得分最差(7.52分,分数越高越难懂)。简单说:内容很硬核,但读起来有点累。通义千问: 像个“贴心小编”💁♀️。回答最简洁(平均447字/篇),可读性最好(6.15分,相对最容易懂)。但信息质量中等(平均30分),有时会遗漏关键点或说得不够严谨。智谱清言: 介于两者之间,像个“均衡型选手”⚖️。信息质量(平均31分)和可读性(6.59分)都比较适中。这就告诉我们:想通过AI查甲状腺信息,不能只看它答得“多不多”,更要看它答得“对不对”、“清不清楚”!🚨 2. AI也会“犯错”和“胡说”(AI幻觉)!研究揪出了一些关键错误:事实性错误: 比如有AI回答“甲状腺癌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癌症类型”。错!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我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高达46.61万,排恶性肿瘤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肠癌。信息模糊或片面: 比如问到“术后饮食禁忌”和“食谱”,AI大多只笼统说“避免辛辣刺激”,却忽略了术后早期严格“低脂/无脂饮食”对预防“乳糜漏”(一种严重并发症,颈部肿胀积液)的极端重要性! 这个遗漏可能误导患者,带来额外痛苦和经济负担。争议性问题答案不稳定: 比如“长期吃优甲乐有哪些副作用?”这个问题,不同AI、甚至同一AI在不同时间回答,差异都很大!这说明在医学有争议的细节上,AI的回答可能摇摆不定。⚠️ 3. 信息质量越高,往往越“难懂”研究发现一个有趣规律:信息质量得分和可读性得分呈现负相关(r=0.370)。简单说就是,内容越专业详实(质量高),可能因为术语多、句子长,普通人读起来就越费劲(可读性差)。这就像看一篇顶级医学论文,内容权威但你可能看不太明白。🔥 给关心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尤其是姐妹们)的实用建议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懵:AI还能不能用?当然可以用!它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但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 费医生给大家几点关键提醒:📌 关键要点列表:使用AI查甲状腺癌信息,牢记这5点!别盲信单一AI答案! 像研究显示的,不同AI各有优劣。多查几个平台(比如同时问DeepSeek和通义千问),对比着看。警惕“简单易懂”的陷阱! 回答特别简短、特别好懂的,可能遗漏了重要信息或不够严谨。看到“简单答案”,多留个心眼。重点看它是否标注信息来源?是否提醒你“咨询医生”? 负责任的AI通常会做这些提醒。如果完全没有,要更谨慎。遇到核心问题(如“要不要手术?”“是良性恶性?”“怎么治疗?”“药怎么吃?”),务必!务必!以医生面诊意见为准! AI提供的是信息参考,不是诊断和治疗方案。尤其是关于“优甲乐副作用”、“碘131治疗指征”、“基因突变意义”等复杂或争议性问题,AI的回答仅供参考,决策必须结合医生评估。认准权威来源做补充: 可以把AI答案作为一个起点,再结合国家卫健委官网、权威医院号(比如“上海瑞金医院”)、专业学会(如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布的信息交叉验证。🌟 写在最后这项研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在医疗科普上的巨大潜力,也清晰映出了它当前的局限——专业性和易读性难两全,且存在错误风险。 尤其甲状腺疾病特别“偏爱”女性,姐妹们往往更细心、更焦虑,也更容易被网络信息影响。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和科普一线的外科医生,我深知大家渴望获得准确、易懂信息的迫切心情。我的建议是:让AI成为你健康的“信息助手”,但永远把专业医生当作你的“健康守门人”。 理性利用工具,温暖依靠专业,这才是对自己甲状腺健康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或甲状腺术后的疑问,欢迎来瑞金医院找我,或者通过正规线上平台咨询。让我们一起,科学守护颈间的“蝴蝶”🦋。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深耕甲状腺疾病30年,擅长手术与微创消融,您的线上健康顾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只为您提供专业靠谱的科普和诊疗建议!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57
病请描述:瑞金新增千张床位! 费健医生:顺便聊聊你脖子上那只“小蝴蝶”的守护指南(必看) 文章出处: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医师撰写,结合瑞金医院最新发展动态及专业医学知识。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栖”专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致力于提供最专业、易懂、贴心的健康知识。推荐理由: 瑞金医院正在大力拓展,新增超千张床位!这不仅是医院的大事,更是我们老百姓健康保障的升级。费健主任借此契机,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跟大家聊聊我们脖子上那个重要的“小蝴蝶”——甲状腺,以及如何守护它的健康。内容权威、实用,语言亲切,特别适合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朋友们阅读。 瑞金医院“扩圈”啦!聊聊咱脖子上的“小蝴蝶”与健康未来 大家好,我是费健,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最近咱们瑞金医院可是有大动作,金山院区、闵行院区、嘉定院区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或刚升级完,加起来新增床位超过一千张!(金山400张装修中,闵行500张打造研究型医院,嘉定二期新增600张,总床位达1400张!)看到医院不断壮大,能服务更多市民,作为其中一员,我也特别高兴! 这让我想到,医院“扩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大家的健康。今天呢,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好朋友,尤其是姐妹们(我知道你们更关注细节!),聊聊我们身体里一个特别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小零件”——甲状腺。它呀,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们脖子前面,形状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小蝴蝶,虽然个头不大,却是掌管我们身体“能量代谢”的大管家! 为什么甲状腺健康特别值得关注? 简单说,这个小管家要是“闹情绪”(功能异常)或者“长了小疙瘩”(结节),影响可大了!你可能感觉: 莫名的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得多还瘦? (可能是甲亢,管家太勤快了!) 总是没精神、怕冷、浮肿、体重增加? (可能是甲减,管家偷懒了!) 脖子好像有点粗?或者摸到个小包块? (可能是甲状腺结节或肿大) 尤其是甲状腺结节,现在体检发现的特别多!别慌,先听我说,绝大部分结节都是良性的“好邻居”。但正因为发现得多,我们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管理它。 费医生的贴心“护蝶”小课堂: “蝴蝶”的悄悄话:留意这些信号! 脖子变粗或摸到肿块(哪怕不疼) 声音无缘无故嘶哑或改变 吞咽时感觉有点卡,或者呼吸困难(比较少见,通常结节较大时) 前面提到的那些“能量异常”信号:心慌、怕热/怕冷、体重异常变化、情绪大起大落、容易疲劳等。 记住: 很多甲状腺问题早期根本没感觉!定期体检是关键。 体检报告上的“结节”?先深呼吸! 超八成是良性! 就像皮肤上长个痣,大多数结节安分守己,定期观察就好。 看懂B超“关键词”: 医生会看结节的大小、形状(规则不规则)、边界(清不清晰)、内部结构(是实心还是囊性)、有没有钙化(尤其是微钙化)、血流信号等。别自己吓自己,交给专业医生解读。 甲功检查很重要: 抽血查甲状腺功能(TSH, FT3, FT4等),看你的“小管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医生说“需要干预”,有哪些选择? 密切观察: 对于小的、低风险的良性结节,定期复查B超和甲功是最好的策略。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调节甲状腺功能(如甲亢、甲减),对缩小结节效果有限。 传统外科手术: 适用于较大的良性结节压迫气管/食管、怀疑或确诊为恶性(甲状腺癌)、或者有美容需求。技术成熟,效果确切。我们瑞金医院外科团队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微创消融技术(我的“拿手戏”之一): 对于部分中等大小、良性的、有症状(如颈部不适、压迫感)或影响美观的结节,这是个好选择!就像用一根细针,在超声精准引导下,“点对点”地把结节“加热消除”。创伤小(针眼)、恢复快(通常当天或隔天就能回家)、疤痕几乎看不见,特别适合爱美的朋友。如果是甲状腺微小癌,需要找费医生做专业评估。 选择哪种方式?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需要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结节性质、大小、位置、个人意愿等)综合判断。记住,多和你的医生沟通,了解清楚利弊! 日常如何爱护你的“小蝴蝶”? 均衡饮食: 碘摄入要适量。咱们国家大部分地区吃加碘盐就够了,海带紫菜这类超高碘食物别天天当饭吃。保证优质蛋白、蔬果摄入。 远离辐射: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颈部X光、CT等(必要检查时做好防护)。远离核污染风险区。 管理情绪,保证睡眠: 长期压力大、熬夜可是很多内分泌疾病的“催化剂”,甲状腺也容易受影响。学会放松,睡个好觉! 戒烟限酒: 烟草对甲状腺很不友好。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己曾经有过问题的朋友,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 回到瑞金医院的“大动作”: 看到金山、闵行(那个“生命综合体,健康会客厅”的理念真棒!)、嘉定院区的新进展,特别是嘉定二期优化了妇科、儿科等布局,新增了大量车位,我深切感受到医院在努力让优质的医疗资源离大家更近、就医体验更好。这意味着,未来大家,无论住在上海的哪个区域,需要更专业的甲状腺检查、评估或治疗(无论是观察、用药、传统手术还是微创消融),都能更便捷地获得瑞金医院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这是我们作为医者最希望看到的——守护健康,没有距离。 最后费医生想说: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关注甲状腺,就是关注我们身体的“能量引擎”和“情绪开关”。别忽视脖子上的任何小变化,但也别被“结节”二字吓倒。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定期检查、及时沟通,是应对甲状腺问题的“黄金法则”。我做了30多年外科医生,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深知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百万粉丝的平台),随时准备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果大家有甲状腺或其他普外科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合规的平台上咨询。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有活力的“小蝴蝶”,享受美好生活!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27
病请描述:血压突然“狂飙”?这届血管表示真的“栓Q”! 家人们谁懂啊!血压这玩意儿突然“发疯”,直接把血管逼成“高压赛道选手”!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高血压这个“健康刺客”,顺便聊聊怎么把它按在地上摩擦! 一、高血压:血管的“叛逆期”全记录 1.干饭人专属危机:炸鸡奶茶小龙虾,顿顿都是快乐老家?钠元素正在你血管里开狂欢派对!高盐饮食就像往血管里倒胶水,血液变浓稠,血压可不就“噌噌”往上涨? 2.熬夜冠军的代价:凌晨两点还在刷剧打游戏?你的身体早就开启“紧急加班模式”!交感神经疯狂敲锣打鼓,肾上腺素疯狂输出,血压直接原地起飞。 3.压力山大的后果:甲方改稿、KPI冲刺、熊孩子作业…当代人谁还没点“血压飙升时刻”?长期精神紧绷,血压直接变成“易燃易爆体质”,说炸就炸! 4.遗传Buff的暴击:有些朋友天生就带着“高血压体验卡”!家族长辈有高血压的,相当于开局就带了隐藏BOSS,只能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5.躺平的副作用:沙发土豆们注意了!每天瘫着追剧刷手机,肌肉都快“退化”成棉花糖了。没有运动帮忙“疏通血管”,血压只能在血管里横冲直撞! 二、防治指南:和高血压斗智斗勇 (一)饮食篇:给血管来场“断舍离” •盐值暴跌计划:把盐罐子换成“迷你版”,每天用盐别超过5克!偷偷告诉你,酱油、咸菜都是“隐形盐大户”,建议列入“危险名单”。 •彩虹食物法则:多吃五颜六色的蔬果!绿色西兰花、红色西红柿、紫色蓝莓…把餐桌变成调色盘,血管也会跟着“心情变好”。 •控糖戒油行动:奶茶蛋糕虽香,但咱们得学会“适可而止”!换成无糖酸奶、空气炸锅美食,健康快乐两不误~ (二)生活篇:做血管的“贴心管家” •运动续命大法:别把“下次一定”挂嘴边了!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跳舞都行,让血管跟着动次打次嗨起来~ •睡眠充电模式:晚上11点前准时躺平!睡个好觉就像给身体重启系统,血压自然乖乖恢复正常。 •情绪管理大师:遇到糟心事,深呼吸默念“莫生气”!可以试试冥想、撸猫,把坏情绪都丢进垃圾桶。 (三)科技篇:当代人的“血压保镖” •智能监测装备:家用血压计安排上!定期测血压就像给血管做“体检”,发现异常赶紧找医生“抄作业”。 •遵医嘱是王道:确诊高血压别慌!乖乖吃药、定期复诊,听医生的话才是打败它的终极秘诀! 最后送大家一句“防压箴言”:管住嘴、迈开腿、稳住心态别崩溃!只要咱们坚持健康生活,高血压这个“小怪兽”迟早得举白旗投降!要是发现血压突然“作妖”,别犹豫,赶紧找医生“上分”才是正经事!
张彦彩 2025-07-02阅读量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