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在一个安静的办公室内,一位中年男性坐在办公桌前,他的眉头紧锁,表情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他今年42岁,是一位资深的软件工程师。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和电脑屏幕,他正试图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工作,但下腹部和会阴区域的不适感让他难以专心。他不时地调整坐姿,试图找到一种可以减轻疼痛的姿势,但似乎都无济于事。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焦虑,因为他知道这种疼痛和尿频的症状可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甚至可能需要请假去看医生。他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但随即又意识到这可能会加剧尿频的问题。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提醒着时间的流逝。他看了看时间,意识到自己已经坐了几个小时,他决定站起来,走到窗边,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希望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窗外,城市的天际线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但他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他知道,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到医院就诊,找到下腹疼痛和尿频的原因。 常见症状:中青年男性,短期内频繁出现下腹及会阴部疼痛不适,尤其是在长时间坐着工作后。此外,常常伴有尿频症状,每天需要多次跑厕所,且排尿时伴有灼热感和尿不尽的感觉,有时甚至在夜间也需要起床上厕所,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病因解析: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支原体等通过尿道进入前列腺,引起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长期久坐、性生活不规律等)。在上面的案例中,长期久坐和可能存在的性生活不规律可能是诱发前列腺炎的重要因素。前列腺炎导致前列腺充血、肿胀,进而压迫尿道和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由于前列腺与会阴部的神经关联紧密,炎症还可能引起下腹及会阴部的疼痛不适。超声检查显示前列腺局部有钙化灶,一般可以帮助诊断患有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措施 针对前列腺炎引起的腹痛刺激症状:可以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和疼痛,同时,还可以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缓解局部炎症和水肿。 2、物理治疗:前列腺按摩,帮助排出感染性前列腺液,减轻症状,同时加上温水坐浴,缓解疼痛不适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增加运动,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长时间坐着的时间,治疗期间避免摄入辛辣食物。 4、心理支持: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建议前列腺炎患者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前列腺充血,加重症状。因此,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以减轻前列腺的压力。 饮食调节:保持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性生活规律:保持适度的性生活频率,避免过度频繁的性生活,以减少前列腺的充血和刺激。 定期检查:前列腺炎可能反复发作,因此建议张先生定期进行前列腺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问题。 通过上述病例的解析和科普,我们可以看到前列腺炎对中青年男性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及时发现并治疗前列腺炎,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关键。
阴雷 2024-11-11阅读量1983
病请描述: 近日耳鼻喉科病房住进来一位特殊的患者,年仅18岁的小刘,年纪虽轻,但颌下反复肿痛的病史有十年之久。据家长反映,小刘自幼曾出现原因不明的颌下肿痛,口服消炎药后肿痛慢慢消退。但这一症状时常发作,尤其在劳累、休息不好时出现。每年发作多次,症状也逐渐加重,常伴发热,食欲不振,夜不能寐,给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扰。于当地医院就诊,每次均给于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症状得以暂时控制,但不定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工作及生活,为此小刘多地求医,却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病因,十分苦恼。前段时间,颌下区再次出现胀痛,并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多方打听后来我院求诊,科室团队经过全面系统的询问病史、专科检查,考虑小刘的疾病为颌下腺导管结石合并颌下腺炎。颌下腺位于其导管开口下方,故唾液容易淤滞在导管,如果唾液中钙盐成分较多,容易形成结晶沉积,从而形成结石,因为结石的堵塞,导致颌下腺分泌的唾液排出进一步受阻,潴留,口腔细菌易逆行感染诱发慢性炎症,在免疫力下降时常引发急性发作。随后通过下颌区薄层CT检查发现了隐藏在颌下腺导管中的结石,证实了我们的诊断。 科室组织了术前病例讨论,制定了“两步走”计划。首先积极治疗颌下腺炎症;第二步待感染有效控制后,行手术切除患侧颌下腺及导管结石。手术中我们对重要结构如颌外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等精准分离并加以保护,完整切除了因反复发炎肿大硬化的颌下腺及结石。术后患者很快康复出院。一粒“石子”引发的十年烦恼解除后,小刘及家人对我科的诊疗技术表示满意和赞叹。
袁波 2024-11-04阅读量1516
病请描述:要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避免接触致癌因素 ***化学物品**:减少接触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化学物品,如某些农药、染发剂、化学溶剂等。 ***电离辐射**: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中,如X射线、核辐射等。如果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接触,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类食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此外,选择能够抑制骨髓过度增生的食品,如海带、紫菜、裙带菜、海蛤、杏仁等。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潜在风险因素,应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的摄入。 ***适量运动**:参加适当的活动,如气功、太极拳等,有助于减少脱钙,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控制体重**:肥胖可能增加患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因此应保持健康的体重。 ###三、注意个人卫生与预防感染 ***保持环境卫生**:保证居住环境的卫生清洁及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粘膜和皮肤的清洁,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四、调整心态与情绪管理 ***保持乐观情绪**:患病之后保持乐观情绪,性情勿大怒、勿大悲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精神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五、定期体检与筛查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并进行治疗。 ***关注家族史**:有多发性骨髓瘤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重视体检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通过避免接触致癌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与预防感染、调整心态与情绪管理以及定期体检与筛查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然而,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不患病。如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刘尚勤 2024-10-30阅读量2128
病请描述: 肾虚与前列腺炎作为两种常见的男性健康问题,由于其症状的某些相似性,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然而,实际上这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肾虚和前列腺炎之间的共通点和区别。 肾虚 定义及病因: 肾虚是中医的概念,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同时肾也主宰水液代谢,与骨、髓、脑、发等组织器官密切相关。肾虚,即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其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弱、久病伤肾、房劳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共同作用,使肾脏精气耗损,功能下降。 症状: 肾虚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根据肾阴、肾阳的不同亏损情况,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肾阳虚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夜尿频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肾阴虚者,则多见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此外,肾虚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如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心肺功能下降引起的气短乏力等。 治疗方法: 肾虚的治疗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加减治疗;肾阴虚者,则需滋养肾阴,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同时,结合针灸、推拿、食疗、情志调节等综合疗法,以增强疗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是治疗肾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列腺炎 定义及病因: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病变,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前列腺作为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于膀胱下方,包围着尿道。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细菌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尿液反流、神经内分泌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如久坐、憋尿、辛辣饮食、性生活不规律)等。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则可能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症状: 前列腺炎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滴沥、尿不尽感等排尿异常症状;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或不适;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早泄;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等(多见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治疗方法: 治疗前列腺炎的原则在于消除炎症、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对于细菌性前列腺炎,抗生素治疗是首选方案,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并坚持足疗程使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可能涉及中药调理(如李小平利尿消炎丸、前列舒通胶囊等)、物理疗法(如微波、超短波等)、α受体阻滞剂、抗炎镇痛药以及心理行为干预等多种手段。此外,改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不动、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也有助于减轻病情。 肾虚和前列腺炎之间共通点 尽管肾虚与前列腺炎分别归属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体系之中,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两者仍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例如,二者均可导致男排尿异常、性性功能障碍、疼痛不适、影响精神心理等问题;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疲劳、饮酒无度等往往是诱发上述病症的共同诱因。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前列腺炎的病机主要包括肾虚、湿热、血瘀、肝郁等,其中肾虚是导致前列腺炎的内在基础。 肾虚和前列腺炎之间的区别 尽管肾虚和前列腺炎存在共通点,但肾虚与前列腺炎在定义、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概念:肾虚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强调肾脏精气亏损;而前列腺炎是西医诊断,特指前列腺组织的炎症性病变,病因复杂多样。 症状差异:肾虚的症状更为广泛,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前列腺炎则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以排尿异常、疼痛、性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治疗方法:肾虚的治疗以中医为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针灸、食疗、情志调节等综合手段恢复肾脏功能;前列腺炎的治疗则依据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采用抗生素、中药、物理治疗、前列腺按摩、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综上所述,肾虚和前列腺炎虽然有一些共同的症状,但它们在病因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两种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疾病。
武汉李小平中医 2024-10-28阅读量2490
病请描述:一、胰腺炎的病因 1.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胆石症是我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当胆结石嵌顿于壶腹部或从胆囊排出的结石通过胆总管时,可引起胆总管末端或胰管梗阻,胆汁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原,从而引发胰腺炎。 -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游离胆酸、非结合胆红素等也可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扩散到胰腺,激活胰酶,诱发胰腺炎。 2.酗酒和暴饮暴食 -酒精可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从而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胃酸在十二指肠又刺激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促使胰液分泌增多。同时,酒精还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使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升高,引发胰腺炎。 -暴饮暴食可使短时间内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同时刺激大量胰液与胆汁分泌,由于胰液和胆汁排泄不畅,可导致急性胰腺炎。 3.胰管阻塞 -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等均可引起胰管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内压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液与消化酶渗入间质,引发胰腺炎。 4.手术与创伤 -腹部手术,特别是胰胆或胃手术、腹部钝挫伤等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与胰腺的血液供应,引起胰腺炎。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时,如果操作不当,注射造影剂压力过高,也可引起胰腺损伤,导致胰腺炎。 5.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高钙血症可促使胰蛋白酶原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导致胰腺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常有高钙血症,易并发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可使胰液内脂质沉着,尤其是甘油三酯达到11.3mmol/L时,极易引发胰腺炎。 6.感染 -某些病毒(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等)感染可累及胰腺,引起胰腺炎。另外,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也可能并发胰腺炎。 7.药物 -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四环素等可损伤胰腺组织,引起胰腺炎。药物引起的胰腺炎通常在用药数周或数月后发生。 8.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炎,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可导致胰腺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二、胰腺炎的预防机制 1.针对胆石症的预防 -合理饮食:保持低脂饮食,减少胆固醇的摄入,有助于预防胆结石的形成。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胆汁排泄,防止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胆结石家族史或高危因素(如肥胖、女性、多次妊娠等)的人群。早期发现胆结石,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可避免胆结石引发胰腺炎。 2.避免酗酒和暴饮暴食 -适量饮酒:如果饮酒,应适量饮用,避免酗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g。 -规律进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一餐进食过多食物。细嚼慢咽,控制每餐的食量,保持每餐七八分饱。 3.胰管阻塞的预防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胰管阻塞的疾病,如胰管结石应及时清除,胰管狭窄可通过内镜或手术治疗进行扩张等。对于胰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也有助于预防胰管阻塞引发的胰腺炎。 4.手术与创伤相关预防 -规范手术操作: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尤其是涉及胰胆系统的手术,医生应严格规范操作,尽量减少对胰腺组织和血液供应的损伤。在进行ERCP检查时,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控制造影剂的注射压力,避免胰腺损伤。 5.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的预防 -控制血钙水平:对于高钙血症患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控制血钙水平。可通过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等方法降低血钙。 -控制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高脂食物摄入)、运动锻炼(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 6.感染预防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机会。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等,也有助于预防感染引发的胰腺炎。 7.谨慎用药 -在使用可能引起胰腺炎的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医生在开药时,应权衡药物的疗效和风险,对于有胰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胰腺炎的药物。如果用药期间出现腹痛等可疑胰腺炎症状,应及时停药并进行检查。
谢高山 2024-10-15阅读量1923
病请描述: 单纯疱疹( herpes simplex)由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泛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HSV含双链DNA,由立体对称的核衣壳包裹,其外再包以由类脂质组成的囊膜,形成直径为120~200nm的病毒体。依据病毒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I型(HSV-1)和Ⅱ型(HSV-2),两者基因组同源性为47%~50%。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和生殖器分泌物中。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 HSV-1初发感染多发生在5岁以下幼儿,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HSV-2型初发感染主要发生在成人,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后,可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然后沿神经末梢上行至支配皮损区域的神经节内长期潜伏,当受到某种诱因(如发热、受凉、曝晒、劳累、机械刺激等)的影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可被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分布的上皮,形成疱疹复发。HSV-1和HSV-2感染后可形成部分交叉免疫,但血液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不能阻止复发。 【临床表现】 原发感染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部分复发患者可无原发感染症状。因为临床上对于首发症状无法判断是原发还是复发感染,故宜分为初发型和复发型,前者相对皮损范围广泛,自觉症状明显,病程稍长。 1.初发型( first episode type) (1)疱疹性龈口炎( herpes gingivostomatitis):本型较为常见,绝大多数由HSV-1引起,多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咽等部位。皮损表现为迅速发生的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表浅溃疡,也可开始即表现为红斑、浅溃疡。疼痛较明显,可伴有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痛。自然病程1~2周。 (2)新生儿单纯疱疹( neonatal herpes simplex):70%患者由HSV-2所致,多经产道感染。一般出生后5~7天发病,表现为皮肤(尤其头皮)、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大、意识障碍等。可分为皮肤-眼口腔局限型、中枢神经系统型和播散型,后两型病情凶险。 (3)疱疹性湿疹( eczema herpeticum):又名 Kaposi水痘样疹( Kaposi varicelliform eruption),常发生于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表现为特应性皮炎的皮损处突然发生的簇集脐窝状水疱或脓疱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接种性疱疹( incubation herpes):皮损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群集性水疱。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称疱疹性疽( herpetic whitlow)。 2.复发型( recurrent type)部分患者原发感染消退后,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好发于口周、鼻周、外阴,也可见于口腔黏膜等部位。发作早期局部常自觉灼热,随后出现红斑、簇集状小丘疹和水疱,可融合,数天后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结痂愈合。病程1~2周。 【预防和治疗】 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1,系统药物治疗 (1)初发型: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疗程7~10天。 (2)复发型:采用间歇疗法,最好出现前驱症状或皮损出现24小时内开始治疗。选用药物同初发型,疗程一般为5天。 (3)频繁复发型(1年复发6次以上):为减少复发次数,可采用持续抑制疗法,一般需连续口服6~12个月。 (4)原发感染症状严重或皮损泛发者:可以静脉注射阿昔洛韦,疗程一般为5~7天。 (5)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选择膦甲酸( foscarnet),连用2~3周或直至皮损治愈。 (6)新生儿单纯疱疹:早期应用较大剂量的阿昔洛韦,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有助于改善预后。 2.外用药物治疗以抗病毒、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或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时可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对疱疹性龈口炎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口腔含漱溶液。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2096
病请描述: 梅毒( 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 【病因和发病机制】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是厌氧生物,离开人体不易存活。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富含黏多糖的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借助其黏多糖酶吸附到上述组织细胞表面,分解黏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血供受阻,继而导致管腔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出现坏死、溃疡等病变。特异性抗体(即抗TP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在血清中可长期甚至终身存在。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损、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TP存在。其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性接触传染:95%的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2.垂直传播:妊娠4个月后,TP可通过胎盘及路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死产、流产、早产或胎传梅毒,其传染性随病期延长而逐渐减弱,未经治疗的一期、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概率分别为70%~100%、40%、10%。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临床分型与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临床表现】 (一)获得性梅毒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1)硬下疳:由TP在侵入部位引起,好发于外生殖器(90%),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发生于生殖器外者少见,后者易被漏诊或误诊。典型的硬下疳初起为小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扩大形成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单个直径为1~2cm、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具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TP,传染性极强。未经治疗的硬下疳可持续3~4周或更长时间,治疗者在1~2周后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表浅性瘢痕或色素沉着。有些患者损害表现为生殖器黏膜糜烂或多发性溃疡,合并细菌感染时损害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疼痛。(2)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于硬下疳出现1一2周后。常累及单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无疼痛、触痛,消退常需要数个月。淋巴结穿刺检查可见大量的TP。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3~4周后(感染9~12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 (1)皮肤黏膜损害: 1)梅毒疹:皮损内含有大量TP,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皮损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或溃疡等,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大多数泛发,不痒或轻微瘙痒。斑疹性梅毒疹表现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直径0.2~1cm,类似于病毒疹、玫瑰糠疹、麻疹猩红热样药疹或股癣等。丘疹性梅毒疹表现红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脱屑或结痂,类似于皮炎、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等。表现为红色斑块或结节的梅毒疹常误诊为皮肤淋巴瘤。脓疱性梅毒疹多见于体质衰弱者表现为潮红基底上的脓疱,可伴发溃疡或瘢痕形成。掌跖部位梅毒疹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常有领烟样脱屑,不融合,具有一定特征性。 2)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图29-2C),单个或多个,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 3)梅毒性秀发:由TP侵犯毛囊造成玉发区血供不足所致。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可累及长毛和短毛;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后毛发可以再生。 4)黏膜损害:多见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损害表现为一处或多处边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状物。少数患者表现为外生殖器硬性水肿 (2)骨关节损害 P侵犯骨骼系统可引起骨膜炎、关节炎、骨炎、骨髓炎、腱鞘炎或滑囊炎。骨膜最常见,多发生在长骨,表现为骨膜轻度增厚、压痛明显且夜间加重;关节炎常见于肩、肘、膝、髋及踝等处,且多为对称性,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压痛、酸痛,症状昼轻夜重。 (3)眼损害 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均可引起视力损害。 (4)神经损害 主要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仅有脑脊液异常;梅毒性脑膜炎可引起高颅内压症状、脑神经麻痹等;脑血管梅毒常与梅毒性脑膜炎并存,主要侵犯脑动脉造成管壁增厚、狭窄,导致血供不足。 (5)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率为50%~80%,表现为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6)内脏梅毒:此病变少见,可引起肝炎、胆管周围炎、肾病和胃肠道病变等。二期早发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经2~3个月可自行消退。患者免疫力降低可导致二期复发梅毒,皮损通常数目少,形态奇特。 3.三期梅毒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过3~4年(最早2年,最晚20年),40%患者发生三期梅毒 (1)皮肤黏膜损害:主要结节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肿,近关节结节少见。 1)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面、肩、背及四肢伸侧。皮损为直径0.2~1cm,呈簇集排列的铜红色浸润性结节,表面可脱屑或坏死溃疡,新旧皮损可此起彼伏,迁延数年,呈簇集状、环状、匐行奇异状分布或融合,无自觉症状。 2)梅毒性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是三期梅毒的标志,也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皮损。好发于小腿,少数发生于骨骼、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及内脏。小腿皮损初起常为单发的无痛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和发生溃疡,形成直径2-10cm的穿凿状溃疡,呈肾形或马蹄形,边界清楚,边缘锐利,溃疡面有黏稠树胶状分泌物,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黏膜损害也表现为坏死、溃疡,并在不同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损害导致发音及进食困难,眼部黏膜损害导致眼痛、视力障碍、阿-罗瞳孔甚至失明等)。 (2)骨梅毒: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的是长骨骨膜炎,表现为骨骼疼痛、骨膜增生,胫骨受累后形成佩刀胫:骨髓炎、骨炎及关节炎可导致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 (3)眼梅毒:表现类似于二期梅毒眼损害 (4)心血管梅毒:发生率为10%,多在感染10~20年后发生。表现为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至、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主动脉瘤及心肌树胶肿等。 (5)神经梅毒:发生率为10%,在感染3~20年后发生。主要类型有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梅毒、实质型神经梅毒(脊髓痨、麻性痴呆)、脑(脊髓)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和树胶肿性神经梅毒等。 (二)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分为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和先天潜伏梅毒,特点是不发生硬下疳,早期病变较后天性梅毒重,骼及感觉器官受累多而心血管受累少。 1、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常早产,发育营养差、消瘦、脱水、皮肤松弛,貌似老人,哭声低弱嘶哑,躁动不安。 (1)皮肤黏膜损害:多在出生3周后出现,少数出生时即有,皮损与二期获得性梅毒相似。口周及肛周常形成皲裂,愈后遗留放射状瘢痕,具有特征性。 (2)梅毒性鼻炎: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发生。初期为鼻黏膜卡他症状,病情加剧后鼻黏膜可出现溃疡,排出血性黏稠分泌物,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形成鞍鼻。 (3)骨梅毒:较常见,可表现为骨软骨炎、骨髓炎、骨膜炎及梅毒性指炎等,引起肢体疼痛、活动受限,状如肢体麻痹,称梅毒性假瘫。此外常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肾病综合征、脑膜炎、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 2.晚期先天梅毒:一般5~8岁发病,13~14岁才相继出现多种表现,以角膜炎、骨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常见,心血管梅毒罕见 (1)皮肤黏膜梅毒:发病率低,以树胶肿多见,好发于硬腭、鼻中隔黏膜,可引起上腭、鼻中隔穿孔和鞍鼻。 (2)眼梅毒:约90%为基质性角膜炎,初起为明显的角膜周围炎,继之出现特征性弥漫性角膜浑浊反复发作可导致永久性病变,引起失明。 (3)骨梅毒:骨膜炎多见,可形成佩刀胫和 Clutton关节(较罕见,表现为双侧膝关节无痛性肿胀、轻度强直及关节腔积液)。 (4)神经梅毒/3~1/2患者发生无症状神经梅毒,常延至青春期发病,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尤其是听神经、视神经损害,少数出现幼年麻痹性痴呆、幼年脊髓痨等。 (5)标志性损害:①哈饮森牙:门齿游离缘呈半月形缺损,表面宽基底窄,牙齿排列稀疏不齐;②桑葚齿:第一白齿较小,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③胸锁关节增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致;④基质性角膜炎;⑤神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和基质性角膜炎合称为哈钦森三联征。 (三)潜伏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为潜伏梅毒,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力较强或治疗暂时抑制TP有关。病程在2年以内的为早期潜伏梅毒,病程>2年为晚期潜伏梅毒。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2461
病请描述: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细菌,它悄悄地隐藏在我们的胃里,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各种胃部疾病。这种细菌就是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特点、引起的症状以及它对我们健康的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的特点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的细菌,它能够在人类的胃黏膜中生存,并且是唯一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抵抗胃酸的侵蚀,因此在胃中长期存在。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常见症状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症状。但当它引起问题时,常见的症状包括: - **消化不良**:如腹胀、早饱、恶心和呕吐。 - **胃痛**: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饭后。 - **口臭**:由于细菌产生的硫化氢气体。 - **贫血**:由于慢性出血导致。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可以引起多种胃部疾病,甚至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 ### 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逐渐变薄的病变,幽门螺旋杆菌是其主要的诱因之一。长期的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这种病变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 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一类致癌因子。长期的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的DNA损伤,增加胃癌的风险。 ###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它能够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使得胃酸更容易侵蚀胃壁,形成溃疡。 ### 其他疾病 除了上述疾病,幽门螺旋杆菌还可能引起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等其他疾病。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或者有胃癌家族史,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 **呼气试验**:通过检测呼气中的尿素酶来诊断。 - **血液抗体检测**: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 - **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的抗原。 ## 是否需要治疗的标准 并非所有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需要治疗。通常,以下情况需要考虑治疗: - **有症状的感染**:如消化不良、胃痛等。 -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无论是否有症状。 - **萎缩性胃炎或胃癌家族史**: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治疗。 ## 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通常采用四联抗生素联合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和铋剂,疗程通常为14天。治疗期间需要注意: - **按时服药**:确保按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 - **定期复查**:治疗结束后,需要复查以确认细菌是否被清除。 ## 结语 幽门螺旋杆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预防它、及时治疗它,就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胃健康。记住,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我们远离幽门螺旋杆菌危害的最好方法。 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隐藏在胃里的“隐形杀手”,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李景泽 2024-10-08阅读量2183
病请描述:在一个安静的办公室内,一位中年男性坐在办公桌前,他的眉头紧锁,表情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他今年42岁,是一位资深的软件工程师。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和电脑屏幕,他正试图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工作,但下腹部和会阴区域的不适感让他难以专心。他不时地调整坐姿,试图找到一种可以减轻疼痛的姿势,但似乎都无济于事。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焦虑,因为他知道这种疼痛和尿频的症状可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甚至可能需要请假去看医生。他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但随即又意识到这可能会加剧尿频的问题。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提醒着时间的流逝。他看了看时间,意识到自己已经坐了几个小时,他决定站起来,走到窗边,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希望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窗外,城市的天际线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但他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他知道,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到医院就诊,找到下腹疼痛和尿频的原因。常见症状:中青年男性,短期内频繁出现下腹及会阴部疼痛不适,尤其是在长时间坐着工作后。此外,常常伴有尿频症状,每天需要多次跑厕所,且排尿时伴有灼热感和尿不尽的感觉,有时甚至在夜间也需要起床上厕所,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病因解析: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支原体等通过尿道进入前列腺,引起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如长期久坐、性生活不规律、shouyin过度等)。在上面的案例中,长期久坐和可能存在的性生活不规律可能是诱发前列腺炎的重要因素。前列腺炎导致前列腺充血、肿胀,进而压迫尿道和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同时,由于前列腺与会阴部的神经关联紧密,炎症还可能引起下腹及会阴部的疼痛不适。超声检查显示前列腺局部有钙化灶,一般可以帮助诊断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措施针对前列腺炎引起的腹痛刺激症状:可以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和疼痛,同时,还可以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缓解局部炎症和水肿。2、物理治疗:前列腺按摩,帮助排出感染性前列腺液,减轻症状,同时加上温水坐浴,缓解疼痛不适症状。3、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增加运动,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长时间坐着的时间,治疗期间避免摄入辛辣食物。4、心理支持: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建议前列腺炎患者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前列腺充血,加重症状。因此,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以减轻前列腺的压力。饮食调节:保持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性生活规律:保持适度的性生活频率,避免过度shouyin或频繁的性生活,以减少前列腺的充血和刺激。定期检查:前列腺炎可能反复发作,因此建议张先生定期进行前列腺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问题。通过上述病例的解析和科普,我们可以看到前列腺炎对中青年男性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及时发现并治疗前列腺炎,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关键。
阴雷 2024-09-30阅读量1372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是胆囊切除术的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大多在2.1%至57.2%之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排便紧迫以及排便频率增加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诊断 一般认为,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排便紧迫、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呈水样、黏液样等症状,腹泻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且术前无腹泻症状,同时排除其他明显诱因时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由于腹泻病因复杂,日常生活中容易受饮食、受凉、疲劳、情绪、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且腹泻与胃肠功能密切相关,肠道内环境变化对腹泻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导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一直缺乏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由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与炎症性肠病、回肠克罗恩病临床症状相似,仅通过临床特征描述难以鉴别。患者粪便样本均无特异性指标,且结肠镜特征亦无典型表现。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影响因素 2.1胆汁酸吸收不良 胆囊在消化间期储存和浓缩胆汁酸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胆汁酸吸收不良被认为是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最重要因素。腹泻是由身体无法抑制水分和盐分进入肠道引起的,胆汁酸代谢紊乱可加速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增加胆汁酸从末端回肠溢出到结肠,并最终增加结肠中粪便胆汁酸浓度,且直接从胆管流出的胆汁酸可加速患者的结肠运输并增加粪便重量。 2.2手术和药物 有研究报道,胆囊收缩率是影响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危险因素,随着术前胆囊收缩率的提高,术后腹泻发生率随之升高,且腹泻严重程度加重。许多研究表明,腹泻可能是由药物引起的,已经证明700多种药物与引起腹泻有关,如用于治疗高血压、感染、痛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失眠或泻药和抗生素的药物。 2.3饮食 有研究报道,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与高胆固醇饮食有关,患者手术后可能会降低对高脂肪食物的耐受性,因为胆固醇能够加速胆汁酸分泌,进而导致胆汁酸吸收和排泄障碍,最终导致腹泻。此外,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大肠杆菌,也是导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重要原因。 本文选自:李瑞等,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与胆汁酸分泌节律及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联系 原文链接地址: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与胆汁酸分泌节律及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联系-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9-29阅读量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