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改变引起的周围组织压迫并产生临床症状的疾病, 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行走无力等。老年人发病比例较高, 但近些年颈椎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经常脖子不舒服、酸痛, 甚至出现手麻等症状。这些都与颈椎“受伤”有关, “受伤”后颈椎的生物力学结构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退变加速而发病。 易“受伤”的颈椎 结构伤颈椎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支撑头颅。人的头颅重量一般五六公斤, 而颈椎只是由七节椎体构成, 虽然有周围的韧带、肌肉进行加强, 相比头颅而言还是比较单薄。这样的结构使颈椎比较容易“受伤”。 习惯伤颈椎和头颅的关系就像是一根木棍顶着一个大球, 当头在颈椎的正上方时最稳定, 颈椎也最省力。但是当头颅位置向前偏离, 颈椎的受力就会加大, 而且偏离越大, 颈椎受力增大的更明显。现代人因长期久坐办公、使用手机导致姿势的改变, 会使头前移而使颈椎受力改变, 长期改变会加速结构退变。另外, 很多人习惯在睡觉前躺着看会儿书, 这种姿势会拉长颈后部肌肉, 使颈前肌肉短缩。长此以往会导致颈后部肌肉劳损, 颈前肌肉无力, 更加大了颈椎损伤的概率。 外力伤因为颈椎本身较为脆弱, 外力容易导致颈椎损伤。最常见的就是颈椎“挥鞭样损伤”, 主要见于急刹车时, 因躯干绑着安全带, 颈椎会因惯性向前快速移动, 再向后回弹停住, 就像挥鞭子一样。这种损伤易导致颈椎骨折脱位及颈髓损伤, 后果非常严重。另外一种外力性伤害是基于颈椎疾病的基础上。中老年人颈椎退变后导致椎管狭窄, 当狭窄程度比较严重时, 脊髓外无弹性代偿空间, 这时遭受外力同样会导致颈髓损伤。这时的外力不需很大, 如从高处跳下、跳跃等就可导致损伤。“挥鞭样损伤”不易预防, 但后面一种损伤是可以预防的。 从日常做起, 远离颈椎病 颈椎病可以说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不夸张地说, 30岁以上的人群, 70%以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存在颈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颈椎容易“受伤”有关, 另一方面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尤其是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使颈椎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但因此, 在日常必须要作出一些改变来预防颈椎的过早退化。 了解自己颈椎结构身体是自己的, 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基础, 颈椎疾病临床多见, 建议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颈椎, 知道自己的颈椎有多“脆弱”, 有多大的额外压力, 这样才有改变的动力。尤其是自己的颈椎存在问题时, 如椎管狭窄, 那就知道可以通过减少剧烈活动来预防出现严重的后果。 改变不良习惯和姿势了解了自己的颈椎, 就要改变不良姿势和习惯, 如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靠在床头看书、睡高枕头等。日常可以“动静结合”, 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或娱乐, 45~60分钟要休息一下, 起来活动5~10分钟, 做颈部的保健操, 这样也能有效的保护颈椎。走路时不要低头, 要抬头挺胸, 这样可减少颈椎的压力;枕头不要过高, 以8~10厘米为宜, 保持睡眠时颈椎中立位, 防止过度拉伸肌肉。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颈椎自身结构虽然相对脆弱, 但可以通过加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常见的肌肉锻炼方法是头手对抗等长收缩锻炼, 以锻炼颈后肌肉为例, 即双手交叉放在头的枕部 (头后面的突起) , 手向前用力, 头向后用力, 相互对抗但保持头的位置不动, 10秒1次。手放在不同的位置, 锻炼的肌肉不同, 在头的侧面是锻炼颈侧面肌肉, 在额头是锻炼颈前肌肉, 一定要注意保持头位置不动进行头手对抗。 正规医院正规治疗虽然说颈椎病很常见, 但大部分症状并不重, 可能就是偶尔出现颈部酸胀的不适感, 这些可以通过我们讲的办法自己预防。王明杰博士建议,一旦病情较重, 如出现颈部疼痛、胳膊疼痛、手麻, 甚至走路不稳等症状, 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正规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治疗效果, 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医源性损伤。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44
病请描述:2017 年的大数据显示,颈型颈椎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年龄段,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高达 40%,并且平均年龄越来越低。这类患者最多的临床表现,突出为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以局部(头、颈、肩等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点。颈型颈椎病易复发的特点,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颈型颈椎病易导致颈椎活动度中旋转受限,中度疼痛,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僵直的状况,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轻度到中度影响。国际疼痛协会及美国疼痛学会将颈椎解剖区肌肉、组织疼痛,临床中超过3个月时间的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流行病学统计,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达到 43%到 66.7%,全球 20%的患者存在反复发生的状况。 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是一条相对平滑的弧形,颈椎曲度的改变会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很大影响。颈椎慢性劳损或受到静力损伤、重力损伤等因素影响时,颈部 肌肉、间盘等组织结构会失去平衡,严重者会遭到破坏,此时颈椎曲度可使失衡的颈部结构代偿性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颈椎生理曲度的正常,可缓冲头部对脊柱造成的压力,保证椎动脉和脊神经正常,可减轻震荡导致的脊髓和脑干的损害,使脊柱对抗纵向压力保持正常,从而保证头部正常抬起。 王明杰博士表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长期慢性疾病的累积,导致颈型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并且越来越年轻。临床上,发病年龄段集中在青少年和青少年的主要因素,被归因于颈部频繁的日常活动,高度活动等,在姿势不当的情况下,受到损伤或长时间保持一个相近姿势而出现的劳损等。 颈椎生理曲度可发生变直、后凸反张、错位、偏移/旋转等病理性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会引起颈椎解剖结构异常,从而引起颈椎病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对脊髓及大脑的保护作用及震荡缓冲作用。 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可通过观察颈椎曲线的X线表现确诊,随着颈椎曲度的改变,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加速, 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颈椎生理负荷发生改变,关节囊松弛,韧带肥厚、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椎管容积减小, 引起一系列综合征。 大量流行病学病例调查发现,引起颈椎病的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姿势玩手机,长时间低头, 使颈部肌肉不能完全放松,或颅底肌肉痉挛 ,会造成颈部肌肉松弛,弹性降低,关节间出现增生,间盘突出等,进而会影响椎动脉对头部的供血以及压迫 脊髓或神经根,出现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等严重症状; ②长时间使用电脑,对于那些以电脑为工作工具的人来说,颈肩部疼痛已经成为他们的职业病,但愈来愈 多的青少年用电脑玩游戏,长期的电脑游戏对肩颈部 的影响十分严重;③长期打麻将,打麻将主要是长时 间的坐立,头部需要持续前倾,在对腰椎的压力增大 的同时,X 线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或消失,甚至椎体呈反弓改变 。 汽车在被追尾或侧方撞击后,颈部会像挥鞭一样甩动,在此过程中出现颈椎被过度后伸继而屈曲,使 颈椎损伤。颈椎病病因多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外 力损伤而导致颈椎曲度发生改变,其发展过程是从颈 项部肌肉的劳损,进而使颈椎关节发生移位、变形 终导致颈椎失去正常的生理曲度。生理曲度的改变会引发头晕、头痛、颈项部不适等局部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上肢麻木、胸腹部束带感以及下肢踩棉花感等全身症状。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86
病请描述: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熬夜、手机依赖等问题的严重,间接延长颈椎部不良姿势的时间,增加了颈椎受损的风险。 颈椎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有研究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存在颈椎亚健康状态。 我们正常颈椎是有一个向前凸的曲度,从侧面看,很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 它的形成是与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匹配的,所谓“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学会的动作是抬头,那么一抬头就形成了一个颈椎前凸的曲度。 颈椎生理曲度能够使脊柱的稳定性增高, 它的存在是为了适应人体的直立和日常活动而产生的, 颈曲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颈椎功能稳定性的维持。 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因素 (椎间盘, 韧韧带, 椎体和小关节) 和外源性因素 (颈部肌肉) 。这些因素变化导致了平衡失调、生理曲度改变, 稳定性改变。 在各型颈椎病中, 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颈曲的改变, 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包含了颈曲的改变。 这个曲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曲度,实际上就是破坏了颈椎的平衡。先是会出现曲度变直,然后是曲度反弓,颈椎病的症状就会逐渐出现,包括颈部的僵硬不舒服、胳膊的麻木酸胀、头痛头晕、耳鸣胸闷等。 颅与颈椎的力学关系就像一个圆球顶放在一个圆柱上,枕髁与寰椎之间的浅浅的关节面与地面平行,保持着相对稳定。 然而,颈部的这种生理平衡很容易受到异常应力的损害,有许多力学因素都可以引起颈部疼痛。当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看书的时候,头颈部总会有一个前倾的姿势,此时,枕髁与寰椎之间的关节面不再与地面平行,为了维持头颈部前倾姿势,让头颅不会向前滚落“掉到地上去”,就要靠头颈后部的许多小肌肉拉着。 才能维持头颈部的前倾姿势。其中在颅底与颈椎间的枕下小肌群(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在固定头颅与颈椎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头颈部又是脊柱中运动最灵活的区域,50%以上的颈部运动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完成,剩余不足50%的颈部运动均匀分布于颈3~7。 日常工作中,颈部常需处于屈曲位,研究表明,颈部前移3.33cm(1寸),颈部将多受高达9kg的重负担,使维持颈椎生理平衡的肌肉,特别是枕下小肌群和附着在枕外粗隆和颈椎横突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肩胛提肌,很容易受到异常向前弯曲应力的牵拉损伤,引起肌肉的无菌性炎症,在枕外粗隆及其下方(在中医针灸风池穴的内上部),形成压痛点,枕大神经为颈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穿行于这些的肌内段之间,浅出肌肉腱膜,当肌肉劳损、发炎时,发炎肌肉痉挛收缩卡压枕大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对于那些从颈部延伸到肩、背部跨节段的肌肉,还承担着肩部和上肢一些活动协同的功能。 如斜方肌(起于枕骨的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的胸椎脊突,向外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胛冈,肩峰)和肩胛提肌(起于颈3~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容易受到更大牵拉应力损伤,发生肌肉附着点无菌性炎症引发颈部疼痛和肌肉萎缩,使它的后伸头、颈部的能力和维持伸展稳定的能力都下降,就难以支撑头部。肌肉线被突破后,颈椎间盘病变及颈椎病就随之而来。 颈椎病治疗的核心就是一定争取把错误的曲度纠正过来,而恢复的关键则要靠锻炼。向大家推荐几个简单实用的锻炼颈椎的动作。 1.旋肩舒颈 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次~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次~30次。 2.仰头望掌(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3.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部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4.提肩缩颈 肩部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 此外,还可以做一下拉伸动作 练习时应集中精神,仔细体会颈部的感觉,确保练习安全有效。练习动作的幅度应量力而行,从低难度开始,逐渐增加,以颈部肌肉组织有牵拉感但不引起疼痛为宜,避免拉伤或发生其他意外。 王明杰博士建议,练习强度应根据自身体力情况或身体的感觉循序渐进增加,避免过度疲劳造成损伤或加重症状。实际练习时应从短时间、少次数开始尝试,疲劳的程度以每次练习结束后有肌肉酸胀、疲劳感。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90
病请描述:前几天,在笔者的骨伤科门诊接诊一例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患者女性65岁,由家人搀扶走进诊室,出现颈部僵硬疼痛数十年,渐进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近一个月出现颈部疼痛难忍,双侧肩胛和上肢放射性疼痛、手部麻木,咳嗽后出现漏尿。在外院磁共振显示:C3/4、C4/5、C5/6颈椎间盘髓核脱出压迫脊髓,颈椎后凸畸形,其中颈椎5/6压迫脊髓超过1/2。外院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本人及家属由于害怕不同意手术。来我院要求保守治疗,在评估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后,我还是劝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那么,到底颈椎手术的风险有多大呢? 颈椎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严重的颈椎病、难治的寰枢关节半脱位、齿状突骨折、颈部脊髓损伤、颈椎感染、颈椎肿瘤、颈椎不稳或畸形等。颈椎手术具有严格的适应症,也是骨科常见的手术,技术也日趋成熟。 我国今年来颈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相关数据可查。但是,近20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颈椎手术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仍在11%~38%之间。也有报道,脊柱手术有5‰~6‰发生截瘫神经损伤的危险,当然这个发生率还是蛮低的。 颈椎手术并发症可粗略的分为主要并发症和次要并发症:如术中牵拉损伤、血肿、硬膜囊破裂、术后感染、颈5神经根麻痹、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轴性痛、食管损伤、椎动脉损伤以及上颈椎后路手术引起的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手术植入物相关性并发症、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和病变、颈椎术后后凸畸形僵硬等等。 此外,部分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抑郁、 焦虑等也极大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具有严格手术适应症的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越早做风险越小。特别我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因为在早期,手术的部位离神经脊髓的距离比较远,手术比较容易操作,不容易碰到脊髓神经。 由于很多的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或者是由某些“医师”过多的渲染手术的危险,使患者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以便把患者留在他那里用他的所谓的“祖传秘方”治疗,延误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直到走不了路、出现大小便困难的时候才来治疗,会增加手术治疗的危险和困难。而且脊髓神经经受压迫过久,可能发生变性而不能完全恢复,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任何侵入性医疗行为都存在风险,更何况外科手术。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能针对性有效缓解或改善患者的痛苦的医疗方式才是最好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43
病请描述:国庆假期值班,接诊了一位颈椎病患者,患者,女,42岁,“颈部酸胀僵硬疼痛,伴头晕、失眠十余年,加重伴右上肢放射痛一周”,患者告诉笔者,这十余年断断续续在南宁市内多家医院就诊,并且在按摩理疗馆、美容院调理,症状时好时坏,最近每天肩背部酸胀僵硬疼痛,一晚上睡不足五小时。最严重的是她告诉笔者每次过斑马线的时候,看见汽车开过来她很想撞上去!!她的病情陈述令我震惊,这位颈椎病患者已经患上严重的抑郁。 有关颈椎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病程漫长的颈椎病患者很难治愈原因所在。今天闲暇之余,专门写一下有关颈椎病与精神焦虑、抑郁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重视。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症状复杂、多样, 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由于其病程长,且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列为第二大顽固疾病。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工作、学习、 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长时间弯腰低头办公、长时间驾驶、久坐,缺乏一定强度的运动锻炼等等。颈椎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发病率为 5%~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报道,大约有35%~40%的颈椎病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那么,为什么颈椎病会引起精神焦虑、抑郁呢? 第一、颈椎病会给患者带来颈部僵硬疼痛、肩臂疼痛、背部僵硬疼痛、手部麻木、头晕、头痛、恶心、心慌、胸闷、失眠、耳鸣、眼花等躯体上的痛苦,影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患者常自觉精力减退、睡眠不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也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 第二、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展,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一些列因素的影响,患者长期受颈椎病的折磨,机体应激能力变差。比如:睡眠障碍、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容易出差错等等,容易导致焦虑、 恐惧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如果患者不能及时自身疏导, 躯体会出现病理变化,更加促使颈椎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三、颈椎病就诊患者往往会因为治疗效果不显著或者是治疗效果维持不长,表现出消极情绪。此外,颈椎病治疗周期长,部分患者家庭难以承受疾病治疗的经济负担,担心花钱仍治不 好。反复就医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质量下降也可诱发焦虑抑郁等。同时,情绪障碍导致颈椎病患者在治疗中依从性降低,也会产生焦虑情绪。 所以,笔者在门诊常常见到颈椎病患者同时在多家医院及多个医生就诊记录。 第四、疼痛是患者机体对于外在刺激的作用下的一种复杂反应的主观感受。研究提示30%~60%的疼痛患者伴有抑郁症。颈椎病患者往往在工作及社会中承担较重要的角色,期望躯体恢复健康的意愿强烈,患病后由于躯体症状的反复迁延,难以体现自我价值,易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第五、颈椎病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都会引起患者的明显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最为明显,而情绪障碍后由于其不恰当的姿势导致肌肉的紧张度和脊柱结构的改变,同样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进而进入恶行循环。 简单来说,不良的精神情绪同样可诱发颈椎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颈椎病患者心情好时症状减轻,心情不好时症状多加重。当我们情绪紧张时,颈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收缩,甚至痉挛,这时颈椎的力学平衡发生改变,造成骨性结构和关节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发或加重颈椎病。 总而言之,颈椎病可以引起精神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样,不良心理情绪也会加重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或引起颈椎病的复发。 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果和心理的治疗之间具有直接关系。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对颈椎病患者疾病病因的治疗、康复治疗及身心健康康复,可帮助患者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临床医务人员不仅对颈椎病患者开展病因学调查,针对疾病发生原因针对性康复治疗,还需要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疏导疗法、放松疗法、暗示疗法等方法缓解患者的消极心理,既能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更好地接受现状和调动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积极性。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三分治,七分养!自律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与君共勉!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821
病请描述: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久坐,缺乏运动使维持机体稳定的肌肉力量减弱,导致出现各种关节紊乱疾病,出现体态异常。 体态问题不仅仅影响个人的身体美观和形象气质,也是全身多种莫名其妙疼痛的根源所在。 良好的体态让人充满自信,赏心悦目,可以更好地展现精神风貌,并且使骨骼、肌肉等组织都处在最佳的生物力线上,从而减少损伤,使身体更健康。 不良的体态会让组织受力增加,导致各种损伤不断积累,引发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脏腑被挤压等问题,给健康带来重大隐患。 比如说:高低肩、圆肩、驼背、骨盆前倾、骨盆侧倾、O型腿、X型腿、脊柱侧弯、长短腿、外八腿等等。这些不良体态不仅影响身体发育和生理健康,更会影响心理健康,往往容易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今天就聊一聊高低肩的问题 高低肩现象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十分常见,其主要原因是后天养成的不良姿态和不正确运动方法,整体表现为一侧肩膀高,一侧肩膀低的特征,是一种肌肉力量不平衡的综合征。 高低肩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体态,更有可能引起头晕头痛、颈肩疼痛。 高低肩不仅仅是肩的问题,更与脊柱变形、骨盆倾斜、长短腿、脊柱侧弯有关。事实上,高低肩不只是简单的体态不良或肌肉不平衡。出现高低肩,往往跟腰方肌、腹直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这些肌肉的紧张有关。 高低肩的6大危害: 1、影响美观,出现大小脸 2、影响呼吸 3、颈肩背部疼痛,颈椎病,颈椎曲度改变等等 4、肌肉疼痛 5、引发慢性头痛 6、头晕 7、失眠 8、精神不振 9、心慌气短 11、神经卡压,出现上肢麻木 12、脊柱变形,颈椎、胸椎加速退行性改变,胸廓肋骨变形改变 13、相关肌肉结构受损 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的作用机制和传导原理,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除了特发性的外力或者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行为习惯导致的单纯颈肩部结构异常,绝大部分的高低肩都是伴随着足踝的结构功能异常,合并长短腿、骨盆旋移、脊椎侧弯等发生。 当发生明显的高低肩症状时就表明人体已经产生了整体的结构性异常,尤其是脊椎和骨盆的结构性异常。如果还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矫正干预就会发生多种脏器疾病。所以高低肩作为一个身体发生形变的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而从出现肩胛的异常到颈肩功能障碍再到颈肩部疼痛的逐渐加剧甚至引发出头疼、手麻等一系列症状,再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并不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而是一个随着代偿积累,肩颈以及其他部位并发症迅速发病的过程。 那么,高低肩该怎么治疗呢? 第一、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背单肩包、睡觉姿势不正确、长期使用鼠标、电脑、躺沙发、习惯翘二郎腿、单腿站立、趴在桌子上午睡等等。 第二、手法治疗 (1)肩背部软组织松解手法:主要是对肌膜采用按摩、挤压、运动等方法。主要分为肌筋膜松解、推拿按摩以及肌肉牵伸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软组织的弹性以及缓解疼痛。长期的高低肩症状,偏高侧肩胛骨因上提和上回旋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该侧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胸小肌、前锯肌下束等出现疲劳、痉挛、纤维化而僵硬疼痛。 (2)关节整复手法治疗:比如:骨盆整复手法、脊柱侧弯的整复手法、颈椎的整复、下肢的整复、肩关节的松动手法、肩锁关节松动等。 第三、肌内效贴 肌内效贴能够有效的缓解高低肩患者的肌力失衡。 第四、手术 第五、功能性康复锻炼 (1)对于较弱化的肩胛带稳定肌群、胸廓稳定肌群可采取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器械训练常用的工具为弹力带和哑铃,根据治根治本的原则,正确的身体姿态需要相应肌肉对其正确控制。 (2)核心肌力锻炼 高低肩患者常常因脊柱侧弯和骨盆问旋移题而出现慢性颈肩腰痛的症状,通过锻炼核心肌群来改善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达到矫正高低肩的目的,可以通过平板支撑,瑜伽球核心锻炼。 (3)易筋经、八段锦、游泳、单杠悬吊等等练习。 (4)泡沫轴自我筋膜放松训练。 (5)普拉提锻炼 普拉提器械不仅可以降低锻炼者运动的难度,而且特定的角度可以实现关节分离运动,帮助锻炼者实现指定的肌肉和骨骼运动,避免较强的肌肉代偿受损或较弱肌肉发力,集中锻炼弱势肌群并配合放松力量较强肌群,可使身体达到平衡。 第六、物理治疗 中频治疗、干涉波治疗、蜡疗、低频脉冲治疗等等。 第七、针刺治疗 运动针刺、电针、针刀治疗等等。 生活中的不良体态,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而为之,许多人并不以为意,但它们的不断积累,却是一个躲不掉的隐患。王明杰博士表示,一定要纠正不良的体态,这既可保持良好的形象,又可维持健康的身体,对人们的幸福生活太重要了。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57
病请描述:如今,电脑,手机已经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科技裹挟,含胸、驼背、圆肩、颈前倾、“富贵包”的人群不在其数。有这些症状或倾向的朋友可要注意了,你可能是被“美丽体态杀手”——上交叉综合征“盯”上了。 什么是上交叉综合征”?“上交叉综合征”是指颈肩、胸背部的前、上、外三面肌肉过于紧张,而后、下、内肌肉过于松弛,而无力松弛和紧张的肌肉连线呈交叉状,因此命名为“上交叉”。 通常为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较紧张,而菱形肌、前锯肌、中下部斜方肌、深颈部屈肌(特别是斜角肌)较为无力松弛,因此呈现出耸肩、驼背、翼状肩胛和头部前倾姿势的临床特征。 上交叉综合征”有哪些危害? 影响个人形象。从外观上看,驼背会降低身高,使人缺乏气质。颈部前伸的姿态让人看起来缺乏精神,给人一种疲惫不堪的印象,影响整体形象的美观度。 颈椎曲度改变,引发健康问题。颈椎曲度的改变还可能压迫椎间孔内的神经和血管,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平衡功能受损,增加跌倒风险。头部及上身的重心向前转移,破坏了身体的自然平衡状态,走路时易摔倒。为维持身体平衡,骨盆易前倾,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膝关节超伸、踝关节不稳定等,进一步增加跌倒的风险。 肩颈酸痛,影响日常生活。肌肉长期紧张使得肩颈酸痛,严重时可压迫头枕部和颈椎之间的神经,造成头痛和上肢麻木。临床治疗原则:恢复肌筋膜的平衡 缓解紧张肌肉(肌肉起止点的按压、肌肉的拉伸等) 激活薄弱肌群 ● 上交叉综合征诊断容易,通过静态评估,触诊很重要。 ● 临床表现多为短缩肌肉的拮抗肌部位,或与它相连肌筋膜链的其它部位。 ● 康复治疗重点针对缩短的肌肉,尤其是肌肉的起止点。 ● 对枕下肌群的松解尤为重要。 ● 关键处理好这几个部位:下项线、颈2棘突、颈1横突、乳突、肩胛骨内上角,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嵴、肱骨小结节嵴。 康复训练 1. 胸肌拉伸:站立或坐姿,双手交叉置于脑后,轻轻向后拉伸,感受胸部前侧的伸展。 2. 上斜方肌拉伸:将头部向一侧倾斜,同时用同侧手轻轻下压头部,感受颈部侧面和肩膀顶部的拉伸。 3. 胸背肌群锻炼——简易版WLY训练:坐直,挺胸抬头,屈肘向下,向后,顺势肩胛骨后收,双手形成W状;抬起双臂,前、后臂与身体呈直角,手臂呈L状;继续抬起双臂,伸直向上,双手与身体形成Y状。进行时注意背部肌肉发力。 王明杰博士温馨提醒:1. 如果自我训练一段时间,症状未明显改善或出现不适,应寻求专业医生评估与治疗;2. 训练应循序渐进,切忌过猛;3. 注重日常姿势管理。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15
病请描述:坐在屏幕前纵横捭阖 手握鼠标指点江山 不时抖音微博加“吃鸡” 乐哉乐哉! 那不妨和王明杰博士来做个小测试 你且跟着做,王明杰博士老王给你“算上一卦”,动作看似简单,可能也会有朋友做不到。 小A就有这样的烦恼。 小A是某单位职员,长期电脑办公,最近经常加班,近段时间半夜手被“麻”醒,吃饭抓不住手里的筷子,还伴有手指疼痛……前来就诊,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也俗称“鼠标手”,它的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 在我们的手腕处有一个结构叫腕管,里面存在九根肌腱和一根神经,这根神经叫做正中神经。我们的腕管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神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就有可能出现手指的麻木和疼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腕管综合征。 发病初期,症状可能或有或无,有手指麻木或疼痛的感觉,中指最严重,有时疼痛可牵涉至前臂。 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加重时,患者也会有前臂甚至整个上肢的麻木或其他异常感觉,当神经受压迫严重时,则会出现大小鱼际肌的萎缩,无法做拇指和小指的对指动作。咱就是说,王明杰博士算的这卦准不准? 每天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拉磨”,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呢?这里给你们介绍一个神经滑动练习法。 1. 开始时手腕处于中立位置,手指和拇指弯曲成拳头,拇指朝向自己。 2. 将手指和拇指伸直,保持中立位置。 3. 保持手指和拇指伸直,弯曲手腕,使手掌朝上。 4. 将手保持在同一位置,将拇指从手上伸出。 5. 保持你的手和手指在同一个位置,转动手腕,让你的手掌背对你。 6. 在位置 5 时,用另一只手轻轻向下拉拇指。 每个姿势保持 5 秒,每天重复这套练习3 - 5 次,可缓解和预防腕管综合征。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17
病请描述: 许多颈椎病患者去了医院才知道,原来颈椎病还有那么多种。然后,再和病友一交流,发现每个人的情况还不完全相同,有的人是压到了神经,有的人是压到了脊髓,甚至有些患者神经、脊髓都受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有,脊髓和神经之间有什么联系?下面我们请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为大家讲讲。 脊髓和神经到底什么关系? 不知道大家平时吃羊蝎子时有没有仔细观察,每个椎体块的后侧有一个小洞,这个洞里面有一条白白的长条,吃起来软软的,有的人很爱吃,这就是羊脊髓。而我们人的椎体后侧也有这样的小洞,当所有椎体上下有序的堆在一起时,这些小洞对齐形成了一个中空的管道,就是椎管,而脊髓就主要在颈椎管和胸椎管内。 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最重要的司令部是大脑,大脑把一些指令传到长长的脊髓上,脊髓再通过周围分叉的神经传到我们四肢等地方,比如控制我们的手活动、我们的腿走路等。所以,脊髓是比神经更高级的神经组织,它在我们的椎管中间被紧紧地保护起来。 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如果说大脑是大树的根,脊髓就是大树的树干,神经是它发出的树枝,肢体就是树叶。要是树干断了,树枝就算是完好的,也无法传导信息,一些功能就会丧失,树叶照样会枯萎,让患者出现脊髓坏死节段以下部位的瘫痪。 而如果只是某条树枝压住了,那也只是这条树枝上的树叶发黄发枯,就是患者哪个颈神经受压,就会出现这条颈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症状。 为啥有的人压到脊髓,有的人会压到神经? 通常比较常见的情况是,颈椎间盘向正后方突出,压迫到椎管里的脊髓,出现相关症状,就是脊髓型颈椎病;而向后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到神经根,出现明显症状,就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而这两种情况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更为常见,但脊髓型颈椎病更加危险。 还有,如果患者颈椎间盘突出向后方、侧后方都突出了,就会同时压到神经根和脊髓,这种情况叫作混合型颈椎病。 这两种情况症状一样吗?治疗方法各是什么?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大部分这样的患者主要靠保守治疗就能缓解症状,只有少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了,才会考虑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常表现为下肢走路出现脚踩棉花感,走路不稳、无力,上肢麻木、无力,手持筷、写字、系扣等精细动作无法完成等。这类患者一般确诊后都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这是为了避免后期脊髓压到坏死后出现不可逆的瘫痪,还有预防轻微外伤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脊髓损伤。
王作伟 2024-09-02阅读量1956
病请描述:糖尿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慢性病。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除了血糖过高或者过低,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引起症状。但是持续较高的血糖会逐渐破坏血管和神经,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硬化,脑出血,脑梗死等,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或者上肢的麻木或者疼痛症状,以下肢比较常见,患者由于神经损伤出现麻木和疼痛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治疗起来非常麻烦。 对于疼痛为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早期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甲钴胺。普瑞巴林,加巴喷汀,夜间痛的患者可以给予氯硝西泮等。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可以考虑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松解术。或者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讲个手术效果都比较确切,都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坏疽的发生率。 对于麻木为主的疼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只能考虑神经减压手术,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松解术。但是对于麻木患者手术有效率不如疼痛患者高,疼痛患者有效率可以在85%-90%,而麻木患者只有75%左右。但是也确实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总体来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还是应该预防为主,要积极控制血糖,增加锻炼,低盐低脂饮食。如果一旦得了,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应该积极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满意度。
王雷波 2024-09-02阅读量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