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乳房疼可能是排卵期、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症、乳腺囊肿、乳腺肿瘤等原因引起,需要就医治疗。 周期相关性疼痛 轻度周期乳房不适是正常的,是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引起。不需要因此焦虑而吃药治疗;与月经周期关联明显,通常月经来潮前1~2周有症状,经期结束后好转。双侧乳房胀痛、水肿、以乳房外上(靠近腋窝的位置)疼痛明显,有时还伴随腋下疼。 急性乳腺炎: 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会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热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脓性分泌物。 乳腺增生症: 是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通常是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会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引起局部胀痛。 乳腺囊肿: 属于良性疾病,通常是外伤、情绪过度压抑等原因引起,会导致乳房内出现肿块,用手触摸时伴有疼痛感。 乳房疼痛是长了肿瘤吗? 感到乳房疼痛,总会担心是不是长了肿块之类的东西。但事实上,乳房里被发现出来的各种囊肿、纤维腺瘤、增生结节,很多时候并不会导致乳房疼痛。 所以,先别慌,乳房近期疼痛频繁了,并不代表着乳房长肿块了,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反思下最近的生活状态。 如果以前体检出有乳房肿块,现在突然乳房疼痛频繁或者加重,也不要总是自动联想到乳房肿块的变化。乳房肿块一般都安安静静,并不惹事,疼痛不是它们发出的病变信号。越是担心越是乱想,反而影响情绪状态,让疼痛的阈值降低,更容易感觉到疼。 乳房疼等于乳腺癌吗? 乳房疼痛是一种良性乳房疾病,很少提示乳腺癌,也不会因为你疼得频繁或者疼得厉害而更容易得乳腺癌。而乳腺癌的肿块,反而不痛不痒,并不会敲锣打鼓以乳房疼痛的方式来刷存在感。从提高普通人对乳房的体检意识来说,这种刷存在感式的疼痛不失为一件好事。 要知道,乳腺癌可怕是因为它不痛不痒,让人放松了戒备,觉得没事就不用关照乳房了。反而,因为担心疼痛导致癌症的人,能够很好做到规律的乳房定期检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的乳房疼痛在一两次月经周期或绝经后仍未消失,要请医生评估下情况。
赵华栋 2024-12-25阅读量1861
病请描述: 提到偏瘫,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和中风等脑血管疾病有关,但其实也有可能是颈椎问题。那如果真是颈椎问题导致的,这种情况在治疗后,肢体活动还能不能恢复如初呢? 最近,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就接诊了一位28的男性患者,他就诊时已经发生左侧肢体的偏瘫。患者之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直到今年初,突然就有了颈肩疼痛、四肢乏力的情况,而且症状断断续续一直持续,直到近期症状突然加重,左侧肢体出现偏瘫,左腿不能行走,并且疼痛难忍,这才去了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他的脑部并没有问题,再往下查颈椎时发现他颈椎管里长了东西。 因为他症状严重,需要尽快手术,但当地医院医疗水平有限,最终家人带着他赶到北京找王主任治疗。 颈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导致这样的偏瘫,还有治疗机会吗? 根据这位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片子来看,他在颈4-5节段的椎管内占位,考虑为肠源性囊肿。而且这个囊肿长在脊髓腹侧,体积较大,对脊髓压迫严重,脊髓受损了才导致他出现了偏瘫。好在患者的脊髓损伤还没有到完全不可逆的程度,但手术也已经迫在眉睫,脊髓被压得很扁,如不立即手术,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功能障碍,那时候的瘫痪就再也恢复不了。 术前影像学资料: 颈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手术难度大,无异于豆腐雕花! 这种手术并不容易,由于肠源性囊肿的根基发生在脊髓里边,而要根治这种囊肿,就要全部剥离,不然有残留物就很容易复发,但如果术中脊髓受损,又可能让患者术后出现一些功能问题。 这种操作甚至比豆腐雕花还要难,因为只有一次机会,脊髓又非常娇嫩,在手术过程中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同时还要完整把囊肿全部剥脱下来,这就非常考验主刀医生的操作技巧了,建议患者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治疗。 这样的手术做完,手术后肢体还能恢复吗? 这位患者的情况得到了王主任的高度重视,收治后就立刻为他实行了手术,术中凭借精湛的技巧,在保护脊髓、神经的情况下成功将囊肿完整切除。术后,他恢复得很快,颈肩痛很快就大大缓解了,而且左侧肢体的肌力逐渐恢复,出院时已经能下地走路了。3个月后复查,患者的片子显示囊肿完全消失,而他术后经过康复锻炼,左侧肢体已经基本恢复,可以行动自如。 术后影像学资料: 事实上,如果您在生活中出现肢体乏力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越早去医院检查越好,因为有可能和这位患者一样出现了脊髓受损。至于像这位患者一样已经严重到出现偏瘫还能不能挽救回来?还是需要看患者的具体病情,只要脊髓没有到完全压断,都是有可能缓解甚至治愈的。而且这种手术要越早越好,脊髓受压的时间越短,治疗效果就会越好。
王作伟 2024-12-23阅读量1904
病请描述:鼻炎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鼻炎是由过敏引起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 2. 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剂,可以有效减轻鼻黏膜的水肿,抑制血管扩张,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是西医治疗鼻炎的首选用药。 抗组胺药:如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对缓解鼻痒、喷嚏的症状效果较好,但对缓解鼻塞的作用较弱。 鼻用减充血药:如羟甲唑啉喷雾剂,能迅速减轻鼻黏膜充血和肿胀的现象,缓解鼻塞的症状,但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一周,以免产生药物性鼻炎。 3.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内刺激物、过敏原和炎性分泌物等,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4. 特异性免疫治疗:针对特定的过敏原,诱导患者逐渐产生免疫耐受,减轻、甚至不产生临床症状。 5.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鼻息肉摘除、鼻中隔矫正、腺样体肥大切除等。 6. 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规律作息、锻炼身体、戒烟戒酒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7. 环境控制:使用空气过滤系统,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过敏原的接触。 8. 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剂量的方式,使身体对特定过敏原产生耐受,减少过敏反应。 9.中医中药治:成永明博士的岭南蜂疗、岭南肺虚鼻炎膏方、岭南雷火龙灸、蝶腭神经节刺激术、星状神经节刺激术等都是非常好的鼻炎特效疗法。 10.免疫球蛋白营养疗法: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反复发作,原因主要还是免疫力低下引起的。老年人免疫力特别低下是可以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来治疗。儿童以及青壮年建议使用口服免疫球蛋白(如口服免疫球蛋白合康胶囊), 11.氨基丁酸营养疗法: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的人经常会伴有大脑缺氧,出现多动,抽动,注意力不集中,或头晕头痛,易怒,健忘,个矮,遗尿,腹痛,咬手指等。可以口服γ-氨基丁酸免疫球蛋白复合营养片。 请注意,以上治疗方法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鼻炎[超话]##广州蜂疗##荔湾区中医院##番禺中心医院[超话]##祈福医院[超话]##腺样体[超话]##广东省中医院[超话]##鼻炎腺样体肥大##正源春中医门诊部##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固生堂国医馆(骏景分院)[地点]##成永明教授##西关国医馆# γ-氨基丁酸营养免疫球蛋白复合营养片介绍:γ-氨基丁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内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达物质。它具有防止多动症、抽动症、抗焦虑、抗抑郁、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以及改善脑缺氧,改善睡眠状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脑部血液流量,恢复脑细胞功能。 口服免疫球蛋白营养疗法合康胶囊:是目前最好的口服免疫球蛋白,其主要成分为IgG,其次为lgA以及IgM。其中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传送给婴儿的抗体,使胎儿获得先天免疫功能,对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IgA是人类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细菌和病毒的天然杀手,是呼吸道和生殖道的天然屏障,对抵抗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重要功效。IgM具有较强的杀菌、激活补体、免疫调节作用。总之,口服免疫球蛋白营养疗法对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全身多处发炎如眼炎、耳炎、鼻炎、咽喉炎、肺结节、胃炎、肠炎、胆囊炎、肝炎、盆腔炎、息肉、囊肿、HPV病毒感染、前列腺炎等均就有很好的作用。
成永明 2024-10-22阅读量2395
病请描述:十一假期,小清新手术,表皮样囊肿切除!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物。 它通常是由于皮肤表面的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表皮样囊肿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等。其外观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质地较硬,可活动,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囊肿的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米粒大小,大的则可能有数厘米。 表皮样囊肿一般生长缓慢,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囊肿受到压迫、感染或破裂,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瘙痒等不适。在诊断方面,医生通常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对于表皮样囊肿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可以完整地去除囊肿,避免复发。如果囊肿较小且无症状,也可以暂时观察。总之,表皮样囊肿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通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齐学锋 2024-10-08阅读量1449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位颅内胆脂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分享了就诊经历及现状,说道:“我儿子今年26岁,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孩子视力下降,最近这几个月严重了,医院检查头里面长了东西,需要手术。亲戚有做医生的,她告诉我们这个手术西安唐都医院赵天智主任手术做的好,我们就从河南去西安找赵天智主任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孩子说视力渐渐在恢复,听声音也比术前清楚了,肿瘤压迫影响到听力以前也没有注意,现在压迫解除了,身体恢复很顺利,感谢医术精湛,敬业负责的赵天智主任及团队医生们!孩子身体恢复好,有好的未来,我们心底里感恩赵天智主任!恩重如山!” 颅内胆脂瘤是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也称表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或珍珠瘤,好发于小脑桥脑角、鞍旁,也可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可为多发,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临床上,颅内胆脂瘤患者根据肿瘤生长位置不同,可出现多种症状。 1、小脑桥脑角胆脂瘤: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症,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2、鞍区胆脂瘤: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 3、脑实质内胆脂瘤: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以及轻偏瘫,小脑肿瘤多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 4、脑室胆脂瘤: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5、颅骨胆脂瘤:常偶然发现颅骨表现隆起多年,触之橡胶感,无压痛,可移动或固定不同位置的胆脂瘤患者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常导致患者出现症状时与其他疾病混淆,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 因此,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去对应门诊检查无结果时,应及时去神经外科检查排除颅内胆脂瘤的可能。赵天智主任介绍,胆脂瘤常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蔓延,沿着各种生理通道或间隙侵袭,一般认为颅内胆脂瘤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可多发,大小由几毫米至数厘米不等。高峰年龄均在4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25:1。以20-50岁发病最多见,占70%以上。肿瘤起源于胚胎,但一般多在成人后出现临床症状,而且一旦发现,肿瘤往往较大,因此确诊后一定要尽早手术。
赵天智 2024-09-18阅读量2464
病请描述: 近日,A女士因腕关节起了一个包块影响到关节活动而来就诊。“手腕这里莫名其妙就长出这么大个肿块,不会是什么肿瘤吧?”A女士很紧张。 老王检查后发现,A女士手腕处有一个直径约为1.5厘米突出皮肤圆形包块,质硬,用力压之感觉腔内有液体存在,按之胀痛,手腕部活动受限。 经询问,A女士是一名白领,工作几乎是离不开鼠标,下班后又长时间玩手机,半年前就经常感觉右手腕酸痛不适,以为只是小毛病就没太在意,结果这一个月来突然发现右手腕部出现不明肿物,而且越来越大,这才到医院就诊。 首先,老王先声明,腱鞘囊肿本质上就是小液囊,并不是恶性肿瘤,也不会发生恶变,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腱鞘囊肿是一种形成于关节或肌腱上的小液囊,是一种良性囊肿,临床发生率较高。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腱鞘囊肿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腕背、桡侧腕屈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手指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处也常见到。 腱鞘是包裹在肌腱外的组织,这样的结构可以起到固定、保护肌腱的作用,使其避免受到摩擦及压迫,并能在腱鞘内做自由的滑动。 腱鞘囊肿属中医学的“筋结”“筋瘤”“聚筋”“筋痹” 范畴。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长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止筋脉络道而成。 腱鞘囊肿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这个囊会越积越大,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粘连、卡压,可能会引起腕关节的活动不方便,甚至会导致局部的疼痛。 腱鞘囊肿如何治疗? 腱鞘囊肿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轻度疼痛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针刀治疗 穿刺抽吸/药物注射 手术治疗 关节镜下切除术 从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综合来看,针刀治疗与手术治疗优势明显。 针刀治疗针刀治疗技术因其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及骨伤科疾病方面优越的疗效在众多治疗技术中脱颖而出。针对腱鞘囊肿的治疗步骤包括:局部麻醉、刺入囊肿、切开囊壁、排出黏液、贴敷创口。针刀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微创、费用低、恢复快、复发率低。 手术治疗对于有持续症状的患者,如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和体积逐渐增大,以及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推荐从蒂的根部完整切除囊肿,如囊肿与腱鞘相连,则同时切除周围部分腱鞘组织以降低复发率。但是,手术将整个囊肿包括囊壁切除,毕竟造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创面,手术后会留下不太美观的瘢痕。 聊聊日常调护 腱鞘囊肿患者要注意对患部的休息,由于慢性劳损和炎症会诱发病情,因此,患过这种病的人,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的方式。 1.温水洗手养成劳作后用温水洗手的习惯,不宜用冷水,适时活动手,并自行按摩。得了此病,贵在早治,以免迁延成慢性。 2.旋转手腕当刺痛开始时,可以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旋转手腕是简单的运动之一。转动手腕约2分钟。可以运动所有的腕肌肉,恢复血液循环,并消除手腕的弯曲姿势,此弯手姿势常引起手腕痛等症状。3.定期休息、运动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若需要长时间办公,也应每隔一小时休息5至10分钟,休息时勤做室内运动,做柔软操或局部按摩,针对肩颈、上肢、手腕进行拉筋及肌力训练,以增加柔软度及肌力。 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而易复发的疾病,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但如果您感到手腕不适,建议您及时就医。只要及时诊治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腱鞘囊肿并不会影响您的日常生活质量。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88
病请描述: 甘肃庆阳27岁的小张(化名),1年前右侧口角、眼周出现不自主抽搐,自己无法控制,当时并没有重视。后来抽搐的频率加重,才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颅神经疾病专家组姜海涛经过颅神经显像、核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确定小张是右侧桥小脑角区有占位,胆脂瘤继发的面肌痉挛。 术前检查 年轻人出现面部抽搐,注意排查继发性面肌痉挛 姜海涛教授介绍:一般面肌痉挛高发年龄应该是40岁以上,其发生原因可能和整个血管逐步硬化和血压逐步提高有一定关系。由于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是面神经根部受到血管的压迫,而人的血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老化,再加上中老年人容易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这些因素会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压迫到面神经根部,造成面肌痉挛。但是对于年轻人出现面肌痉挛,一定要去排查继发性病因。 胆脂瘤是比较常见的面肌痉挛继发病因,胆脂瘤因状如珍珠,是颅内最为“漂亮”的一种肿瘤,又名珍珠瘤。它还称为表皮样囊肿,分为颅内表皮样囊肿和颅外表皮样囊肿。颅内表皮样囊肿如果在桥小脑角区的话,压迫到面神经可能会导致面部抽搐的症状,压迫到三叉神经的话,还会出现面部疼痛(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发现胆脂瘤要尽早手术 由于胆脂瘤其“见缝就能生长”,往往主张早期的手术治疗,术后病人的预后比较理想。小张的胆脂瘤生长在桥小脑角区,周围毗邻的血管和神经比较多,所以要尽早手术,在初期的时候基本上能够完整的切除,但是在后期,任其发展有可能侵蚀骨质包绕血管、神经,给手术造成非常大的难度,也会增加手术风险。 8月4日,姜海涛教授专家组为他进行幕下开颅肿瘤切除手术,术中在右侧桥小脑角区可见呈白色珍珠样光泽的肿瘤,肿瘤沿神经血管缝隙生长,包裹右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后组颅神经、椎动脉,经过小心分块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右侧面神经的压迫,术后面部抽搐的现象消失。 提醒:如果年轻人出现面部抽搐,还需要排查颅内占位的可能,如果发现有肿瘤,需尽早手术,早期手术能够尽可能的全切肿瘤,避免肿瘤生长增加手术风险。
姜海涛 2024-09-02阅读量1540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收到了家住陕西渭南,颅内胆脂瘤手术后患者的治疗经历分享,同时表达对赵天智主任医生团队的感谢。 他说道:“我妈右侧脸麻木3年多,最近加重,到唐都医院挂了赵天智主任的号看检查出颅内胆脂瘤,做了手术。现在术后半个月,脸不麻了,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吃饭,睡觉,走路,说话,思维等都正常,赵主任给我母亲手术做的非常成功,再次感谢!” 颅内胆脂瘤是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也称表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或珍珠瘤,好发于小脑桥脑角、鞍旁,也可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可为多发,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临床上,颅内胆脂瘤患者根据肿瘤生长位置不同,可出现多种症状。 1、小脑桥脑角胆脂瘤: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症,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2、鞍区胆脂瘤: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 3、脑实质内胆脂瘤: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以及轻偏瘫,小脑肿瘤多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 4、脑室胆脂瘤: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5、颅骨胆脂瘤:常偶然发现颅骨表现隆起多年,触之橡胶感,无压痛,可移动或固定不同位置的胆脂瘤患者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常导致患者出现症状时与其他疾病混淆,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 因此,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去对应门诊检查无结果时,应及时去神经外科检查排除颅内胆脂瘤的可能。赵天智主任介绍,胆脂瘤常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蔓延,沿着各种生理通道或间隙侵袭,一般认为颅内胆脂瘤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可多发,大小由几毫米至数厘米不等。高峰年龄均在4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25:1。以20-50岁发病最多见,占70%以上。肿瘤起源于胚胎,但一般多在成人后出现临床症状,而且一旦发现,肿瘤往往较大,因此确诊后一定要尽早手术。
赵天智 2024-09-02阅读量2003
病请描述:天气多变 一不小心就会受凉感冒 有人经常咳嗽或咳脓痰 出现肺部炎症 这些本是常有的事 但是如果反复出现感染 则需警惕一些罕见病 比如将要谈到的“肺隔离症” 医案分享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心胸外科郑远主任成功完成一例罕见病“肺隔离症”手术。患者咳痰咯血来入院,典型影像学表现是肺内病变像支扩。 ,时长00:09 郑远主任介绍,肺隔离症是指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由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的部分肺组织形成囊性肿块,这部分肺组织可与支气管相通,造成反复发作的局限性感染及咯血。肺隔离症手术的一大挑战,手术过程中如果出血,后果可能灾难性。因此,术中精确定位并结扎供血动脉至关重要。 郑远主任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了精心研究和讨论后制定了手术方案。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后开始了手术,术中操作细致:降出动脉发出粗大的供水动脉到肺内,术中游离供血动脉后先结扎再切割器离断,后行肺部分切除。最终成功顺利完成了手术。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郑远主任在处理复杂罕见疾病方面的专业能力,更证明了医护团队在应对挑战时的高效协作与技术精湛。今后心胸外科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对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知识科普—肺隔离症 肺隔离症的临床表现 肺内型隔离肺和正常肺支气管相通,可导致隔离肺的反复慢性感染,临床上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咳血、发热等临床表现,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常被临床医生忽视,故较易误诊。 肺外型单独包裹在其自身的异常胸膜下,与正常肺相对独立,无症状,但50%可合并其他畸形,如膈疝、心血管畸形、肺发育不全、脊柱畸形、食管畸形等。 如何诊断肺隔离症?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隔离症的关键,也是判断临床分型的重要依据。肺隔离症CT平扫多表现为肺内软组织肿块、囊肿、斑片状影、血管影增多、纵隔肿块并邻近肺气肿,伴或不伴有肺炎。由于多数异常动脉及引流静脉密度与软组织相近,CT平扫检查难以分辨。所以CT平扫对肺隔离症诊断无明显特异性,仅可提供诊断肺隔离症的重要线索,以便进一步检查。增强CT及各种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该征象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肺动脉造影发现隔离肺组织的供应血管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是有创检查,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检查方法复杂,对肺内病灶显示不佳。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MSCT)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的特点,可直观清晰地显示肺内病变与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之间的关系,是术前无创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 肺隔离症的治疗 肺隔离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 肺内型隔离症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由于合并感染,导致粘连严重和血管迂曲,一般不行单纯局部切除,需要做肺叶切除,在分离血管时相对困难。 肺外型隔离症患者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肺、安全结扎异常动静脉,校正可能合并的畸形,但若无任何症状时,可暂不行手术。 划重点! 肺隔离症患者病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并发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咳脓痰、发热、胸闷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容易漏诊及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长期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尤其是下肺存在病灶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肺部CT、增强CT或血管成像等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切除隔离肺组织及结扎相应的供应血管,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1359
病请描述:痤疮是一种青春期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毛囊皮脂腺单位。根据中国人群的截面统计,痤疮的发病率为8.1%。然而,超过95%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痤疮,其中3%至7%的患者可能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青春期,痤疮的出现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和自卑感。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最初发布于2014年,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指南需要不断更新。2019年版的修订是在2014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并考虑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该指南旨在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指导,减少治疗选择的差异性,避免不合理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 文 | 刘驰 痤疮的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遗传在痤疮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度痤疮患者中。 02 激素影响 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分泌过多的主要因素。此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其他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也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生。 03 皮脂腺分泌异常 皮脂腺的过度分泌被认为是痤疮形成的基础,而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和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也与痤疮有关。 04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和粉刺,这是痤疮发生的重要步骤。 05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激活免疫反应,促使炎症发生,并在痤疮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06 炎症和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贯穿痤疮的整个过程,从毛囊壁破裂到真皮中的异物样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瘢痕形成。 痤疮的分级 01 痤疮的分级标准 痤疮的治疗方案选择依赖于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南将痤疮分为四级,即轻度(Ⅰ级)粉刺型、中度(Ⅱ级)炎性丘疹型、中重度(Ⅲ级)脓疱型和重度(Ⅳ级)结节囊肿型。分级标准基于皮损的性质,从粉刺、炎性丘疹到脓疱和结节囊肿,逐渐加重。 02 分级的重要性与临床应用 痤疮的分级不仅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轻度痤疮可以通过外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而中度至重度痤疮则需要结合系统治疗和外用药物的综合方案。通过精确的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预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外用药物治疗 01 维A酸类药物 维A酸类药物在痤疮的外用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指南中推荐的外用维A酸类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以及第三代维A酸如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因其较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轻中度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维A酸可能导致的光敏性和皮肤刺激反应,建议患者在夜间使用,并避免日晒。 02 抗菌药物的应用 过氧化苯甲酰是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并且未出现耐药性问题。指南建议,从2.5%浓度的过氧化苯甲酰开始使用,逐渐提高浓度,以减少刺激反应。外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则因其抗炎作用适用于炎性痤疮,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因此不建议单独或长期使用。指南推荐将外用抗生素与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风险。 03 其他外用药物 指南中还提到了其他外用药物,如壬二酸、水杨酸和硫磺。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和剥脱作用,在轻中度痤疮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壬二酸特别适用于色素沉着和炎性痤疮患者,水杨酸则通过轻微的角质剥脱作用帮助减少粉刺和丘疹。 系统药物治疗 01 口服抗生素 对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口服抗生素是常用的系统治疗方法。指南推荐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100-200 mg/d)和米诺环素(50-100 mg/d),这些药物不仅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还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米诺环素由于在组织中浓度较高,且耐药性低,常作为优先选择。口服抗生素的疗程通常不超过8周,治疗期间应避免单独使用,并与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 02 口服维A酸类药物 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是治疗重度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一线药物。其机制包括显著抑制皮脂腺的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的形成。异维A酸的推荐剂量为0.25-0.5 mg/kg·d,重度痤疮患者可逐渐增加至0.5-1.0 mg/kg·d。治疗过程中,异维A酸的副作用常见但大多数可逆,如皮肤黏膜干燥、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等,需要定期监测。 03 抗雄激素治疗 抗雄激素治疗适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女性痤疮患者,如面部中下1/3区域的皮损、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和雄激素性脱发。常用的抗雄激素药物包括雌激素和部分孕激素混合的复方制剂(如短效避孕药)和螺内酯(60-200 mg/d)。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雄激素的生成或阻断其受体,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从而改善痤疮。 物理与化学治疗 01 光动力疗法和红蓝光治疗 光动力疗法(PDT)通过外用5-氨基酮戊酸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富集,并通过红光(630 nm)或蓝光(415 nm)的照射,抑制皮脂分泌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系统药物治疗失败或患者不耐受的中重度痤疮,PDT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法。单独的蓝光照射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而红光照射有助于组织修复,可作为中度痤疮的备选治疗。 02 激光与强脉冲光 指南推荐使用多种激光治疗痤疮及其后遗症。1320 nm、1450 nm和1550 nm的近红外波长激光有助于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炎作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帮助炎性痤疮后期的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如1440 nm、1550 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痤疮瘢痕有一定改善效果。 03 化学剥脱治疗 化学剥脱术通过果酸、水杨酸等物质的应用,减少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和更新,具有抗炎作用。浅表化学剥脱术特别适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的痤疮治疗 01 儿童痤疮 针对青春期前儿童的痤疮,指南推荐使用低浓度的外用药物,如2.5%过氧化苯甲酰/1%阿达帕林凝胶组合,适用于≥9岁的患儿。对于12岁以下儿童,建议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口服维A酸类药物。针对儿童痤疮的治疗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尤其是系统治疗,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剂量。 02 妊娠或哺乳期痤疮 妊娠或哺乳期痤疮的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优先选择外用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被认为是妊娠期安全的选择,克林霉素也可用于哺乳期痤疮的外用治疗。对于妊娠期的中重度痤疮,必要时可考虑短期使用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应尽量避免在妊娠前3个月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其妊娠分级为D,禁用于妊娠期。 中医中药治疗 01 中药内治法 中医在痤疮治疗中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痤疮的不同表现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不调证是痤疮的主要证型,分别对应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化痰散结和调和冲任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如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海藻玉壶汤等,配合中成药如栀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等,可以有效改善痤疮的症状。 02 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如湿敷和中药面膜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例如,马齿苋和紫花地丁的水煎液可用于湿敷,帮助减轻炎性丘疹和脓疱的炎症反应。中药面膜如颠倒散(大黄和硫磺的混合粉末)则用于改善结节和囊肿型痤疮。 痤疮的维持治疗 01 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痤疮的维持治疗旨在减轻病情并预防复发,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0.1%阿达帕林,每周使用3次,可以有效维持治疗效果。此外,联合使用低浓度果酸或抗痤疮类功能性护肤品也可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维持治疗的疗程通常为3至12个月,具体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痤疮的联合与分级治疗 01 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全面覆盖痤疮的所有发病机制,联合治疗至关重要。 联合治疗能作用于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 02 轻中度痤疮的治疗 通常采用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单独外用药物通常仅作用于4个主要发病环节中的1-2个。 联合外用药物可以扩展到2-3个发病环节,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抗生素类、过氧化苯甲酰等。 市场上已有多种联合外用药物的复方制剂可供选择。 03 中重度痤疮的治疗 建议系统药物与外用药物的联合使用,如口服抗生素与外用药物的结合。 还可以将药物治疗与物理或化学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增强整体治疗效果。 04 痤疮分级与个体化治疗 痤疮的分级反映其严重程度和皮损性质,不同级别的痤疮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应充分体现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痤疮后遗症的处理 01 痤疮后红斑与色素沉着 痤疮后遗症如红斑和色素沉着是患者常见的困扰。指南推荐使用强脉冲光、Q开关1064 nm Nd激光等设备进行治疗。此外,外用改善色素类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和左旋维生素C等可以帮助减少色素沉着。 02 痤疮后瘢痕的处理 萎缩性瘢痕的治疗首选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其次是离子束或铒激光治疗。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以选择激素局部封闭注射、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等综合疗法。针对较大的凹陷性瘢痕,钝针分离和填充治疗也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患者教育与管理 01 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管理 指南强调了健康教育在痤疮治疗中的重要性。限制高糖和高油饮食、避免脱脂牛奶的摄入、规律作息以及适度控制体重都有助于痤疮的预防和改善。此外,痤疮患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02 科学护肤与定期随访 痤疮患者的皮肤护理应根据皮肤类型进行个性化选择。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而混合性皮肤在T区应选择控油类产品,两颊部位则应选择舒敏保湿类产品。在使用维A酸类药物或进行化学剥脱治疗时,建议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护肤品,以避免皮肤干燥和敏感。定期随访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本指南概述了痤疮的复杂发病机制,包括遗传、激素、皮脂腺异常和炎症反应。指南根据痤疮的严重程度制定了分级,并提供了外用药物、系统药物、物理治疗和中医中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维持治疗和患者教育被强调为减少复发的关键。整体上,指南为规范和优化痤疮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引用文献: [1]鞠强.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9):583-588.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9.09.020.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