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脑膜瘤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每位患者的年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在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两位脑膜瘤患者家属分享了患者的治疗经历及术后现状,同时对赵天智主任医生团队表达感谢。 第一位:家住陕西宝鸡,他说:“我是不是头晕头疼,到医院检查,头里面长了瘤子,医生建议到大医院做手术。家人打听到赵天智主任是全国最权威的脑膜瘤专家,我们就连夜赶往西安,慕名看病,经过赵主任详细诊断、安排手术,很顺利。我现在术后一周了,除了伤口有点木疼,其他恢复正常,病理结果也是良性,赵主任确实医术高明,住院期间每天下班前都要仔细查看我们病人恢复情况,很负责,让我们心里感到被重视,也很踏实,赵主任团队医生也很敬业,耐心服务,总之,这次看病一切顺利,非常感谢赵天智主任团队全体医护天使们!” 第二位:家住陕西汉中,他家属说:“我爱人体检发现脑膜瘤,没有症状,看了几个医院的大教授,建议手术,因为位置不好,在功能区,说等有症状了,比如说话不清,半身不遂等,再治疗就为时已晚。我们就怕这个位置敏感,必须找最权威专家手术,去了北京上海,经过对比,还是选择到唐都医院,选择赵天智主任手术。赵主任手术做的很精细,做了7个多小时,手术很成功,术后我爱人说话正常清晰,思维反应正常,肢体活动也正常,肿瘤切除也很干净,赵主任手术技艺高超,令人佩服,感恩感谢!”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9-02阅读量1515
病请描述: 8月23日至25日,由北京慧智精准医学促进中心主办,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神经外科继续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国际神经外科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作为论坛嘉宾讲者之一,受邀参加本次高规格学术会议。 本次大会以提高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促进继续教育规范化发展、培养高质量神经外科专科人才为宗旨,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 大会吸引了1500余位国内外神经外科同道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涛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大会。 ▲ 卢云鹤博士受邀参会 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深度聚焦神经外科学、管理学、放射学、电生理学等多个相关领域,同时精心策划了数十场专项培训、实战训练营及前沿专题论坛。为参会代表提供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在互动交流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灵感,共同享受了一场既实用又充满乐趣的学术盛宴。 卢云鹤博士作为论坛嘉宾讲者之一,受邀参加“脑血管病自由谈”专题论坛,并以“高危缺血型烟雾血管病患者手术侧别顺序策略思考”为题,作讲课和学术分享。 ▲ 卢云鹤博士参加专题论坛 “两侧都有脑梗及TIA发作的烟雾病患者,哪一侧应优先手术?”卢博士以多个临床实际案例,从回顾到前瞻,分享临床经验、试验研究及结论观点,与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启迪新思。 卢云鹤博士表示,在三天的会期里,多位业界知名专家无私分享了前沿研究课题,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院士从眼科医生角度介绍了颅眶沟通肿瘤的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介绍了脑静脉的新认识,为神经科诸多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向。韩国延世大学Yoon Ha教授介绍了直接重编程技术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等。 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院长介绍了脑机接口的临床实践与创新:医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引起了卢博士的关注和共鸣。 他表示,立足科技前沿,蓝十字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不断探索脑科学先进技术的应用及研究。医院于2021年就与华东理工大学建立合作,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基地。至今,双方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于意识障碍患者评估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成功促醒多名慢性意识障碍昏迷患者。 卢云鹤博士认为,医疗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最有可能在以下“赛道”率先落地:大脑解码,通过解码大脑中的运动意念和意识情感,重建大脑运动控制通路,帮助自闭症患者重建与世界的联系。脑机交互,通过体外神经模拟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大脑意图的传递,并通过外界刺激输入来改善脑部症状,实现双向闭环脑机交互,改善肢体运动障碍、抑郁症、疼痛、癫痫等症状。无创接口, 结合软硬件和认知神经科学,推动数字药物的发展,为医疗领域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技术支持。 卢云鹤博士现任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本、硕、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擅长脑与脊髓肿瘤、脑血管病的微创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血管内神经介入微创治疗,神经导航下颅内多发病灶活检,脑恶性肿瘤手术与后续全程化管理及病理报告咨询服务等。 ▲ 卢云鹤博士开展手术 他曾先后荣获2011年度首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2019年上海市神经外科年会中青年医师病例分析大赛优胜奖等荣誉。2022年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脑转移瘤相关)。 卢云鹤博士表示,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尽可能小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去除病变,是他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方向。能代表医院参加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开阔了学术视野,拓展了临床诊疗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部分信息来源:NSCME 2024、神外资讯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30阅读量1844
病请描述: 慢性意识障碍(pDoC)俗称“植物人”,是指各种病因的严重脑损伤导致的超过28天的意识丧失状态。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植物状态(VS)和微意识状态(MCS)。其中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较困难,微意识状态患者有较好的恢复潜力。保守估计我国目前此类人群数量有50-100万,并且以每年7-10万的速度在增长,患者长期处于“死不了、治不好”的绝望境地,治疗费用巨大,给社会和每个“植物人”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那么,植物人到底能不能苏醒呢?《新英格兰》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40%的植物人是误诊,通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清醒的。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脑功能研究方面的飞速发展,已经成熟的技术如脊髓神经电刺激术(SCS)等被认为在微意识状态的植物人(MCS)昏迷促醒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植物人” 促醒关键因素:科学评估、时间窗选择、促醒方法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介绍,早在1967年,脊髓神经电刺激术(SCS)便应用于临床。当时,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已将其应用于脑缺血和昏迷等疾病的治疗,而近年来,中国应用该技术对昏迷患者进行促醒治疗案例也越来越多。 脊髓神经电刺激手术的患者评估过程至关重要。卢云鹤博士表示:“60%患者筛选,30%参数程控,10%手术”。根据《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开展SCS促醒治疗应建立由CRS-R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以减少由于患者意识波动、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临床评定者经验不足所导致的临床误诊。 ▲ 医院脑复苏中心团队、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在为昏迷患者进行脑机接口评估 随着科技发展,近年来出现一些基于神经影像学的检测方法,如脑机接口(BCI)技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BCI主要通过脑电信号的处理用人机对话的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存在指令跟随,被用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的检测及康复治疗的评价。 卢云鹤博士介绍,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虽然不能完成指令,但通过BCI等综合评估,结果发现还存在微弱意识,甚至有部分患者大脑存在接近于正常人的意识活动,这部分人如果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苏醒的机会就会很大。 昏迷患者,尤其是“植物人”患者能否被促醒,除了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严格的评估,卢云鹤博士还强调,其促醒的时间窗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较佳治疗时间窗内进行促醒治疗,即患者在经过急性期抢救后,超过28天以上,经过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无效,GCS评分在8分以上者。脑机接口病人执行两分率任务的识别准确率达到50%,其体温正常,身体无炎症反应,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就要及时进行“脊髓神经电刺激置入术”治疗,拖延的时间越长对患者越不利。 脊髓神经电刺激术(SCS)提高促醒率 卢云鹤博士介绍,脊髓神经电刺激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在患者颈髓C2-C4水平硬脊膜外放置刺激电极。电刺激通过上行性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及丘脑下部激活系统传达到大脑皮质。SCS可调节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及脑血流,促进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增强意识冲动及脑电活动,引发作为意识相关神经环路的功能变化,从而促进患者神志清醒。 该技术具有微创、可逆,并可依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治疗参数的调节,实现个体化定制,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全身循环水平等优势,帮助对长期昏迷特别是“植物人”促醒。得益于脑机接口评估系统,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在昏迷患者促醒,特别是“植物人”患者的促醒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医院应用脊髓神经电刺激技术(SCS)对“植物人”患者进行促醒治疗后,其促醒率明显得以提高。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6B神经外二科、脑复苏中心顺利为一位颅脑外伤昏迷的中年女性患者进行了脊髓神经电刺激术。家属对患者意识转为清醒甚至重新恢复正常生活有着极高的期望。本着这个目标,脑复苏团队对患者脑功能及意识情况进行了包括脑机接口在内的完整详细的多模态评估,发现患者存在微小意识;在征得家属同意,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顺利实施了脊髓神经电刺激手术,为患者苏醒带来希望。 ▲ 脊髓神经电刺激器置入术 ▲ 电刺激器顺利置入 哪些患者适合脊髓电刺激手术促醒治疗: 1、严重颅脑创伤后; 2、大面积脑梗、脑出血后; 3、缺血缺氧性脑病; 4、一氧化碳中毒; 5、其他原因导致的昏迷。 成立脑复苏中心,让更多昏迷患者醒来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一直致力于昏迷患者的促醒工作,2016年开始启动相关研究,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一医学难题。为让更多病人接受规范治疗,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意识障碍病人中的应用,造福更多患者,2021年7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联合华东理工大学成立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基地暨脑复苏中心。 ▲ 脑复苏中心揭牌仪式 脑复苏中心建立了昏迷植物状态患者综合促醒与神经康复MDT团队:依托医院脑专科特色资源优势,整合擅长综合促醒的神经外科专家、神经内科专家,擅长危重症救治的神经重症专家生命支持稳定病情,擅长脑功能客观功能评估专长的神经生理学家、神经影像专家,擅长言语、运动等康复的康复专家等,进行多学科专家协作诊疗。 脑复苏学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以李士其教授、周范民教授、卢云鹤博士等为代表的专家团队,不断探索脑促醒治疗方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以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电生理等多学科协作,脊髓刺激、高压氧、亚低温治疗等多手段结合的特色治疗体系。随着脑复苏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最终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找回了康复的希望,像“宁波好人”莫钢廷、“电大好院长”郑元齐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23阅读量2590
病请描述: 在颅内肿瘤中,脑膜瘤很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9.2%。发病以成人多见,儿童较少,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颅内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分布较多之处,都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脑膜瘤在颅内分布很广,几乎各部位都可发生。此外,脑膜瘤有多发的特点,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核桃或粟粒。赵天智主任介绍:脑膜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8-21阅读量1095
病请描述: 在赵天智主任的网上诊室,有位脑膜瘤患者家属分享了自己经历,他是这样说的:“我老婆头疼半年多,时重时轻,最近一个多月加重了,到医院看,检查出脑膜瘤,当地医生说需要到大医院手术,我和老婆连夜赶往西安,路上我在网上查找看脑膜瘤的专家,看到了赵天智主任,详细了解后,决定就挂他的号,刚要挂,发现已挂满,来都来了,就到赵主任诊室诉说了我们从千里之外慕名求医看病,慈眉善目的赵主任给我们加了号,安排了预住院,后来手术,很成功。术后赵天智天天查房很仔细,说话和气,我们术后恢复也很好,说话,吃饭,思维都正常,没有后遗症,赵天智主任是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有幸找到赵主任手术,很幸运,非常感谢!”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因此,脑膜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赵天智 2024-08-19阅读量1116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通常为意外发现,这也导致很多脑膜瘤患者在发现的时候瘤体已经比较大。 对于脑膜瘤生长超过三厘米以上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所以并不是所有脑膜瘤的患者都需要做手术,若患者年龄偏大、脑膜瘤增长速度缓慢,并且局部没有明显的钙化现象,可以不用手术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即可。对于保守观察治疗的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的进行运动,如慢跑、练太极等,增强体质;若脑膜瘤生长过大,需及时进行手术。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4-08-13阅读量1301
病请描述: 垂体微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鞍区最为常见,一般直径小于10mm,发病率为1/10万,目前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多见于年轻女性。是最常见的鞍区病变,约占颅内肿瘤的8%-15%。垂体瘤常具有内分泌腺功能,可造成多种内分泌功能异常。 垂体瘤常有以下临床表现: 内分泌表现: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的可能会表现为肢端肥大症、闭经、泌乳、不育、头痛、性欲减退等症状。 视力视野障碍表现:早期垂体腺瘤症状常不明显。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可出现视野缺损,外上象限首先受累,渐渐缺损可扩大至双颞侧偏盲。如治疗不及时,视野缺损扩大同时可伴有视力减退,最终出现全盲。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 其他神经体征:根据肿瘤生长的方向不同,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肿瘤向后上生长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可致多饮多尿;向侧方可绵窦生长侵犯,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如果肿瘤突破鞍隔再向上生长致额叶腹侧部,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果肿瘤向后上生长压迫第三脑室前部和室间孔,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后则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肿瘤向后生长,可压迫脑干致昏迷、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等。 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早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影像学也不能明确提示,但垂体激素水平已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另外,通过一些影像学检查可以使诊断更为明确,目前比较推荐的是MRI,MRI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随着3.0T的高清MRI普及,即使2~3毫米的微腺瘤也可以显示清晰显示。 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有: 1.保守治疗: 并非所有的垂体瘤都要治疗,对于无功能、无症状的垂体微腺瘤可暂不予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2.药物治疗: 分泌性功能腺瘤可以酌情选用抑制垂体激素分泌过多的药物。如大多数的催乳素腺瘤可以长期口服溴隐亭治疗,生长激素腺瘤可以服用生长抑素治疗,赛庚啶适用于ACTH腺瘤、GH腺瘤。垂体功能减退者可予泼尼松、甲状腺素片等替代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改善症状,不能治愈肿瘤。 3、手术治疗: 通常有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两种手术方式。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成熟手术方式,多数患者适合此手术方式。
赵天智 2024-08-12阅读量1393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仅次于胶质瘤。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8-09阅读量1389
病请描述:植物人醒来的剧情时常可以见诸影视作品,植物人“大梦初醒”,家属患者皆大欢喜。然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个陷入昏迷的患者都能如愿苏醒,昏迷不醒的植物人被唤醒,可谓是一种“奇迹”。 近日,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开展首例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为重症昏迷“植物人”打开“希望之窗”。 5个月前,43岁的王女士因车祸导致特重型颅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在当地医院紧急救治后生命体征得以恢复,但因患者脑干损伤,一直处于睁眼昏迷、意识障碍伴随四肢活动障碍状态。经过各种康复、促醒训练、中医针灸、药物治疗,患者意识毫无起色。患者长期卧床不醒,给亲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 家属为寻求进一步治疗,辗转来到了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经过详细查体、评估以及专家会诊,一致认为患者现在生命体征平稳,存在微小意识,对情感相关言语刺激可有反应,患者的大脑仍有部分功能。团队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综合考虑创伤、治疗效率以及家属迫切希望患者苏醒等方面因素,最终决定采取脊髓电刺激进行促醒治疗,进一步帮助患者苏醒。 神经外科顺利实施首例脊髓电刺激系统置入术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在黄光富院长指导下,神经外科团队从患者后颈部穿刺定位,将两个微型电极片植入颈部脊髓上段接近脑干的位置,通过脉冲发生器输出不同频率的电信号刺激神经传导通路的相关靶点,唤醒患者沉睡的大脑,进而产生促醒效果,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术中设定程控仪参数,经检测置入电极工作正常,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患者状态良好。 △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进行SCS促醒术后开机 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刺激参数进行调节,患者意识情况较前得到改善,僵硬肢体变得柔软,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接下来神经外科团队将对脊髓神经电刺激进行持续调节治疗,为患者苏醒和康复保驾护航。 △调节刺激参数 此次四川蓝生脑科医院首例脊髓神经电刺激置入术的成功实施,充实并丰富了我院神经外科的技术阵列,推动神经外科学科事业发展,也为植物人促醒领域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同时更为慢性昏迷患者和家庭开启了希望之窗! • • • • • 健康科普 什么是脊髓电刺激术? 脊髓电刺激术(SCS)是一种昏迷促醒治疗手段,通过微创手术将电极置入脊髓上方、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增加脑血流、脑代谢、激活脑干网状上行系统,促进昏迷患者苏醒,脊髓电刺激疗法具有创伤小、风险低、费用少、可逆、可调节等优势。 昏迷促醒治疗的必要性 较多重症脑病患者陷入长期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不仅会产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肌肉萎缩等多种并发症,而且患者长期卧床与家人陪护,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昏迷促醒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哪些患者适合做脊髓电刺激术 以下原因导致昏迷的患者: ☑严重颅脑创伤; ☑大面积脑梗塞; ☑脑出血; ☑缺血缺氧性脑病; ☑一氧化碳中毒; ☑其他原因导致的长期昏迷。 做脊髓电刺激术的时机 促醒的时机:颅脑情况稳定、生命征稳定的“微意识”的昏迷病人,越早开始促醒治疗,越容易促醒。 1个月内是昏迷病人促醒的黄金时间。对于外伤所致的昏迷:3个月内是促醒治疗的关键时期;一年内促醒机会仍较大;超过了一年,苏醒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而对于非外伤所致的昏迷,时间更紧迫,只有6个月。 来源:四川蓝生脑科医院
医疗健康 2024-08-07阅读量3854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在三年前去医院做检查发现有个脑膜瘤,平时没有任何不适,建议观察,定期复诊,今年去检查时发现脑膜瘤长大了很多,也出现了头晕,这种情况是不是要做手术?手术效果如何?” 赵天智主任介绍:从患者提供的检查资料,发现脑膜瘤长大了,同时患者也出现了头晕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患者得以治愈。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患者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患者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由于脑膜瘤属于良性病变,一般不侵犯脑组织,术后症状改善迅速,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一刀两周即可恢复正常,比如位于大脑半球凸面,矢状窦前1/3、大脑镰、脑室内的脑膜瘤多在术后一周左右恢复;而位于嗅沟、矢状窦的中后部2/3、蝶骨平台、鞍结节和桥小脑角的脑膜瘤患者多在术后两周左右恢复;而位于蝶骨嵴内侧型、松果体区、岩斜区的脑膜瘤手术难度比较大,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增加,如术后出现后遗症,一般需要3-6月的康复才能基本恢复正常。
赵天智 2024-07-29阅读量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