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综合
医生
就诊经验
问诊
预约挂号
重置
确定
该地区暂无可选医院,换个地区试试~
重置
确定
(可选多家医院)
选择科室
选择地区
VIP专享 问诊一单回本+号源提醒
去看看
就诊经验
患者69岁,3年前确诊帕金森。刚开始是右脚轻微抖动,抖的幅度不大,去华山医院中风科配了美多芭和另一种药,早晚各半粒。 最近因为带状疱疹,腰椎处做了2次射频治疗,这几天出现
双手
抖动,拿筷子都抖的厉害
丁正同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咨询医生
帕金森病一般不会突然加重的,近期
震颤
突然加重,可能与情绪变化有关,平复情绪后
震颤
可能会减轻,如果还是
震颤
较重,则建议你们把美多芭剂量改为每次半片,每天三次,饭前一小时空腹吃,疗效不满意,还可以早饭后
就诊人77岁、患有抑郁症、高血压、高血糖、肝病和脑梗,目前正在用药,用药情况如图片所示。目前主要问题
双手
不做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发抖,做事情期间以及
双手
合十的时候不会发抖。问题如下:1此情况是否与长期
王亮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咨询医生
建议神经内科医生查体,看看有无肌张力增高,行动缓慢,另外抖动是不是静止性
震颤
,若有,考虑有帕金森的表现,就需要鉴别是帕金森综合症还是帕金森病,患者有脑梗,有抑郁症,都有可能出现帕金森综合症
查看更多问答
一病多问,多位专家把关病情
快速提问
为您推荐
健康号
邬剑军 主任医师
擅长: 肝豆状核变性,椎体外系疾病,慢性多发性抽动,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抽动秽语综合征,帕金森
已有3627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包关水 副主任医师
擅长: 脑卒中,脑梗死,吉兰-巴雷综合症,头晕,脑炎,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失眠,贝尔面瘫,中风,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老年痴呆,癫痫,面瘫,睡眠障碍,帕金森
已有2684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陈伟 主任医师
擅长: 头晕和眩晕,不安腿综合征,眩晕,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中风,原发性震颤,认知障碍,肌张力障碍,帕金森氏病,帕金森
已有1365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张力 主治医师
擅长: 眼睑痉挛,梅尼埃[美尼尔]病,周围神经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炎,眩晕,面肌瘫痪,中风,格林巴利综合症,脑梗死,共济失调,视神经脊髓炎,面肌痉挛,面瘫,脑供血不足,帕金森
已有768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唐荣华 主任医师
擅长: 记忆障碍,老年性痴呆,帕金森,血管性痴呆
已有510人关注Ta
+关注
健康号
薛峥 主任医师
擅长: 头痛,脑梗塞,肝豆状核变性,眩晕,脑供血不足,椎体外系疾病,心理障碍,多系统萎缩,肌张力障碍,帕金森氏病,抽动秽语综合征,脑出血,多动症,老年神经症,帕金森
已有467人关注Ta
+关注
点击查看更多
8、手抖的原因是什么?
8、手抖的原因是什么?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主要表现为双手不随意的有节律性的颤动,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震颤虽然表现为手的抖动,发生的原因与心理障碍和大脑病变有关。手抖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根据临床表现,手抖又分为: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心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紧张、恐惧、.情绪激动、剧痛及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出现,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随之消失。病理性手抖的常见疾病有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椎体外系疾病、小脑性疾病、脑变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脑病,药物中毒等。
周联生
点赞 1
甲亢篇--我是不是甲亢?
经常有病人问我:“医生,我经常心慌,是不是甲亢?”“我瘦了,容易紧张,是不是甲亢?”“……”这些表现,都有可能是甲亢;但是,在临床上,甲亢的表现非常复杂,比如:1.神经系统的症状。甲亢患者可出现易激动、多言多动、失眠、情绪紧张、思想不集中、焦虑烦躁、多猜疑、舌和双手平举向前伸出时出现细震颤等神经系统的症状。有些此病患者还可出现幻觉、狂躁、寡言、抑郁等症状。2.高代谢综合征。甲亢患者可出现怕热、多汗、心悸、脉速、食欲明显亢进、体重下降、疲乏无力。3.甲状腺肿大。4.眼部症状。甲亢患者可出现浸润性突眼和非浸润性突眼(也叫单纯性突眼)两类眼部症状。5.心血管系统的症状。甲亢患者可出现心悸、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脏肥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6.消化系统的症状。甲亢患者可出现食欲亢进、体重明显下降、大便次数增多、肝肿大等消化系统的症状。7.血液和造血系统的症状。甲亢患者可出现紫癜、营养不良和贫血等血液和造血系统的症状。8.运动系统的症状。甲亢患者可出现肌肉软弱无力等运动系统的症状。少数此病患者可出现甲亢性肌病。9.生殖系统的症状。女性甲亢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等症状,但部分此病患者仍能正常妊娠和生育。男性甲亢患者可出现阳痿的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的症状,建议尽快去医院就诊,必要时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和甲状腺彩超,来排查甲亢,明确甲亢的类型,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
陶西凯
针灸入门练习手法
针灸入门练习手法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笔者试作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1练心意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2练指力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持针端正,进出自如,易于得气、守气。所以,《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巧妙元机在指头"。《素问·宝命全形论》对用针者提出,要做到"手如握虎",可见其对指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练针先练指",指力练习是练习针法的前提。事实上,老一辈针灸专家都特别重视指力练习。如果细心观察针灸名医之手,可以发现其刺手"合谷"部肌肉往往异常丰厚,有的甚至成为一个近似核桃样隆起,所以他们针刺时的功力要比普通医生大得多。均匀而果断的指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切实掌握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徒手练习与实针练习相结合。2.1徒手练习(1)五指自然分开,指腹按压在桌面上(或书本上,或小沙袋上),向前、后、左、右做推、揉、按、压的动作,以此来锻炼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亦可同法单练拇、食二指。(2)经常搓念拇、食二指(又称捻线法)。(3)颤动手腕,或拇、食、中指捏紧,上下捣动。贺普仁的"二指禅"功将练运气与练指力融为一体,具体做法是:稳立桌前,吸气沉入丹田,两臂前抬伸直,俯腰使双手拇指指腹搭于桌边,令丹田之气上贯肩,循臂、肘、腕至拇指端,若拇指疲累,可调换食指同法练习。初每次练习5分钟,逐渐增至15分钟,每日1~2次,坚持3年,可有大的成效。此外,还可用健身球。徒手练习可利用各种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2.2实针练习(1)掌握正确的持针法。实针练习指力应从正确持针开始。持针的方法有两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持针身法、双手持针法等,习者可据针具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方法。其中三指持针法临床最常用,方法是以拇、食、中三指末节指腹捏持针柄。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注意持针姿势宜稳健不宜紧握,应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以免用针时重滞不活或指力不达。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2)虚拟练习。持针,在空中向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横向、斜向、直向反复进退,以锻炼手腕的翻转灵活,以及持针向几个方向进针的速度。(3)实物练习。持针,使针尖垂直抵在模拟物上,悬腕,不要有依托;用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要求捻转角度均匀,针体不左右摆动;再逐渐施加一定压力。如此反复练习,直到针体可垂直刺入模拟物,针体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时,说明指力已足,可进行下一步针刺手法练习了。练指力时注意:①姿势。练指力的姿势有站位、坐位两种,无论哪种,均要注意保持悬臂、肘、腕,不要有依托。②左右手并重(徒手或实针)练习,使两上肢活动力量平衡。③选择适当模拟物。模拟物的质地以接近人体为宜,如棉团(扎紧)、软纸垫、泡沫塑料、软木、橡皮、瓜果(广柑、西瓜皮、苹果)等。④循序渐进。先练1~2寸短针,有一定指力并达一定熟练程度后,再练3~4寸长针。⑤全神贯注地练习,令指、掌、腕、臂之力相协调。3练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治病,其根本在于调气,而调气的手段主要是手法,可见手法的重要性。对于《内经》中的针刺手法,后世医家又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具体的手法已不下几百种。但概括起来,针刺手法主要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进针出针法几大类。本文主要介绍基本手法的练习方法。(1)捻转法练习。持针刺入模拟物后,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在原处来回捻转。练习时角度要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逐渐达到每分钟150次以上。角度无论大小,速度无论快慢,都要达到均匀、自如。同时还应刻意进行双手行针的练习,以便临床持续运针时应用。(2)提插法练习。持针刺入模拟物后,在原处上下提插,要求针身垂直,提插幅度均衡,一般在3~5分为宜,频率由慢到快。(3)捣刺法练习,该法是提插法的延续和加强。用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贴扶针根,利用腕部弹力,较大幅度地提插。要求插时用力大、速度快,但针体不能出现侧弯。(4)捣颤法(雀啄法)练习。捣颤法是在进针原位不断捣动,犹如鸟雀啄食的一种小幅度快速提插法。操作时手指持针,以腕关节微微震颤而捣动之,每分钟达150~200次。此针法有良好的催气、导气、加强针感作用,故宜特别练之。在上述基本手法练习达到熟练程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练习进、出针手法、辅助手法和补泻手法,并逐渐由模拟物练习过渡到自身试针,可选取腿部或肘臂部穴位,实际体会针感。针刺手法的练习其实是无止境的,除了模拟物上的练习,在临床治疗时还应根据病情实践不同手法,并随时用心体察与记录其效果,日积月累,使技艺不断进步。值得一提的是,练针与练字、绘画有一定的相通,都是内气与指、腕、臂的结合。因此,如果练针者适当练字绘画,经常行笔运气,可能触类旁通,有助于练针和临床用针。而且作字作画,可以怡养情志,对于从事针灸也非常有帮助。综上所述,练针实为针灸医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不仅初学者必须强化,即使对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也至关重要。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是掌握针刺手技的必要方法。常言道"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要练好针,关键在坚持不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刻苦加用心是学习和运用毫针的成功之道。我们应汲取前人之长,并注意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摸索、创造,从而掌握扎实的针灸基本功。
杨磊
手抖的原因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情不自禁抖动的瞬间。多数是受环境的因素影响的偶然情况,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是一些特殊人群,那就要警惕了,它可能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导致的:握筷子夹菜抖:特发性震颤手放在桌子上抖:帕金森病平举双手细微抖:甲亢刷牙挤牙膏时抖:小脑病变提完重东西后抖:疲劳性震颤生气、担心、情绪激动时手和身体抖:紧张性震颤,这种抖多半是生理性的。端酒杯抖,喝酒后不久抖却消失:特发性震颤服用抗抑郁药、安眠药一段时间后抖:药物性震颤震颤,俗称抖动,是一种节律性、交替性摆动动作,由肌肉收缩与松弛的重复性动作所造成。医生如何根据不同的震颤特征去判断患者到底是什么病因所引起呢?这要从这些不同的震颤类型说起。意向性震颤指在主动运动时发生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例如:我们用手指我们的鼻子、按按钮的时候,吃饭时用筷子夹菜,发现手不由自主的抖动,此病多由于小脑、脑桥受到损伤。损伤病因多种多样,例如,脑缺血、肿瘤、多发性硬化,继发性退化等导致小脑不同程度的损害。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姿势性震颤是指身体的某些部分在保持某种受力姿势时出现,而在运动及休息时消失。偶尔也可能在动作时略为明显,但大多在固定某一姿势时最为明显,是震颤中最复杂的一类疾病。比如:坐着的情况下双手平举时发生手臂的震颤、站立时整个躯干不断象弹簧一样震颤等。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震颤、扑翼样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的震颤、药物性震颤、生理性震颤等。1)特发性震颤在震颤中占比例最多,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某个不协调的姿势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多半有家族遗传,如直系亲属也伴有同样的症状,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2)扑翼样震颤是由于既有基底节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手腕时,手腕突然弯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鸟的翅膀在扇动,故称扑翼样震颤。多见于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昏迷以及尿毒症等;也见于呼吸衰竭时肺性脑病。3)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的震颤主要原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双手平伸时有细微震颤,伸舌可见舌细微震颤,多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临床表现,例如:身体消瘦、心率快、烦躁易怒、饮食量增多、眼球突出等症状和体征。4)药物性震颤主要是由于服用一些药物一段时间后出现,例如:抗焦虑、精神病的药物(许多药物如黛力新、帕罗西汀、舍曲林、利培酮等)和一部分降血压(复方降压胶囊)的药物,这种震颤多在停用这些药物后一段时间内手抖缓解。5)生理性震颤这种震颤表现为小振幅的抖动,不影响日常生活,多在焦虑、生气、紧张、激动、乏力等精神状态下引起,平静手抖缓解。“气得发抖”就是这种情况。静止性震颤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简单的理解,就好像两组肌肉打架一样,而且实力相当,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可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抖动有以上特点的时,多提示是帕金森病,此震颤一般进展比较快,而且多伴有肌张力的增高和运动的迟缓,例如走路的时候、转身的时候相对正常人比较缓慢。
胡冬梅
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一、什么是脑瘫?脑瘫又称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二、引起脑瘫的病因有哪些?引起脑瘫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黄疸、窒息、缺氧、难产、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败血症、脑膜炎等。三、怎样早期发现脑瘫?1、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有窒息,早产、双胎、低体重儿,生后有严重黄疸,新生儿期有颅内出血史等病史。此类新生儿或婴儿应该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定期体检,如有异常可早期干预。2、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很弱.哺乳无力,吞咽困难,易吐,嗜睡,体重增加缓慢,自主运动少等。3、肌张力异常,身体发硬或发软,动作不协调,姿势异常,4、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体重,七个月仍不能独坐等。5、异常姿势或动作:常表现为易头后仰、上肢肘腕关节屈曲、双手拇指内收,双拳紧握并站立时尖足交叉等。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6、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如6个月对叫名无反应,不认人,不会哭;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注视手等表现。三、脑瘫的危害(1)情绪障碍:疾病给患儿造成诸多不便,使活动受到限制,严重者需长期、终身康复治疗。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使患儿紧张、焦虑、恐惧,担心被人讥笑,感到处处低人一等。(2)行为异常:脑瘫患儿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固执、多动、冲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3)认识损害:儿童认知功能涉及学习能力、智力、记忆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认知障碍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患儿的认知功能,主要取决于脑损害程度,遗传和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患儿的情绪和行为也能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四、脑瘫有哪些类型?脑瘫是一种复杂的脑部非进行性损伤疾病,通过它众多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类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五、脑瘫的治疗脑瘫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矫形器的应用、言语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训练计划、特殊教育、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六、脑瘫的早期干预脑瘫的诊治关键在“早”,即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如果能在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治疗,效果最好,有的孩子的智力甚至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这是因为,宝宝的脑组织在6个月以前发育最快,大脑的可塑性强,容易恢复,而且早期脑损伤后,异常姿势尚未固定,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及时干预可完全恢复。如果忽视了高危儿童的一些症状,错过了最佳矫治时期,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则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1、脑瘫征象一般出现较晚,早期需要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估,才能逐渐明确诊断。有的家长对孩子观察不仔细,未发现婴儿异常;有的家长已发现孩子不正常,但找不到在这方面有知识和经验的医生,被医生否定了。2、儿童的运动发育和认知、语言、行为和情绪发育是相辅相成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早期干预应是全面的良好育儿刺激以促进婴儿全面发育。3、婴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干预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使脑损伤得到康复或至少减轻伤残。早期诊治脑瘫,尽早进行医学干预,可显着改善脑瘫患儿的预后。
张华
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使发育成熟方面,也表现在维持其正常功能方面。在胎儿和新生儿期发生甲状腺激素不足时,会导致后期智力低下、耳聋和克汀病(呆小症)。甲状腺激素补充得越早,越及时,则神经系统的损害会越小,否则,可造成不可逆转的智力障碍。对成人而言,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甲亢时,患者常表现为神经过敏、多言多虑、思想不集中、性情急躁、失眠、双手平伸时出现细微震颤等。但在甲减时,则可见记忆力低下、表情淡漠、感觉迟钝、行动迟缓、联想和语言活动减少、嗜睡等。
陶枫
渐冻症早期常见的8个征兆
渐冻症的症状是进行性的加重的过程,然后出现萎缩,出现肌束的震颤,最后发展到延髓的麻痹,以及临床上锥体束的症状,这个发展的过程是进行性的不断的加重的过程。1.对称性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无力。表现就是双手掌面内侧肌肉组织减少,双手无力等症状。2.构音不清、声音嘶哑。患者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说话声音嘶哑等症状。3.饮水呛咳、咽下困难。患者在喝水的时候会出现呛咳,吃东西吞下去的时候比较困难等症状。4.流涎、舌肌萎缩。患者可能出现舌头变小,口角流口水等症状。5.肌束颤动。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肌肉跳动等症状。6.双下肢无力。患者行走时感觉双下肢无力,容易疲劳。7.肌张力增高,比如行走时出现痉挛性或剪刀样步态。8.手指运动笨拙而不灵活。患者手指在做精细动作不准确,比如抓筷子不稳等。
运动神经元渐冻心灵
治疗手抖的秘方验方—壹方祛颤汤
当下很多年轻的人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的开始有手抖的情况出现了,尤其是在做一些精细的事情的时候,手部不自觉的出现抖动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先发生在手上,影响单手或双手,逐渐的影响一侧的身体,常常因为紧张而加剧症状的发展,比如端水、倒茶、吃饭夹菜的时候,常常出现单手或者双手抖动的情况出现,越想控制就越控制不住,越想控制抖动的幅度越大,往往造成一些影响生活质量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喝酒的话这个症状会暂时性的减轻或者完全消失。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一定不要忽视。因为笔者在诊所见过很多手抖震颤病人,其中有一些服用中药后效果作用特别显著,在这里笔者以中医观点讲述一下手抖震颤这个疾病,及一篇方剂作为参考。手抖震颤以虚实火杂为本病主要病理状态,本病主要是脏气虚弱,肝肾阴虚为本。肝肾亏虚则虚风内动,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因此,多夹杂有风、火、痰、淤为患。诸邪也相互联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目前临床上在对手抖震颤的认识基础上,认为本病主要有以下3种常见证:阴虚风动证、气血亏虚证、风痰阻络证。故在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分别佐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化痰活血通络,下面分享几则案例共大家参考。案例一:王某,男性,56岁。上肢震颤,经西医诊治,服西阿尔玛、多巴胺等,已将7年。近又发现头部出现抖动的情况,说话断句。手颤动如搓丸样,双腿也出现震颤的情况,纳差,舌苔白腻,脉象弦缓。辨证:风痰阻络,肢节不利。治则:活血宣痹,息风化痰。组方: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独活、胆南星、威灵仙、茯苓、黄芪、焦白术、枳壳、全蝎、僵蚕、秦艽等,(因为每个人症状不同,用药不一,怕误导大家,在这我就不明确指出了。)30剂,日1剂,水煎取汁250mL,分2次服。服药达1个多月,痹痛减轻,屈伸正常,并减轻了西药服量。二诊震颤减弱,但还是睡眠较差,醒后较难入眠。守上方,加枸杞子,山萸肉。30煎服法同前。后:周身肌肉颤抖偶发,纳食正常,睡眠也有所改善,守上方,仅三个月震颤消失。案例二:赵某,男性,49岁,患震颤麻痹已4年余,向以西药治疗。近半年多来,精神抑郁,意识迟钝,说话断句,答非所问,有时悲伤欲哭。然眠食尚正常。舌苔中部黄腻、边间质红,脉象弦细。辨证:心营虚损,内风煽动。治宜益气补血,安神宁心。药用人参、地黄、百合、当归、川芎、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龟甲、菖蒲、远志、陈皮、炙甘草等。随症增减,达5个多月,悲伤情绪,见有好转,震颤消失。因为笔者在诊所见过很多手抖震颤病人,很多人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但是效果不佳,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去过很多地方,用过很多药治疗效果都不好呢?手抖震颤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又因疗程较长,随着治疗的进展,证候、症状都会发生变化,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但调节肝肾、补益气血、调和阴阳、熄风止颤应始终是治疗震颤的中心环节,例如:壹方祛颤汤就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辩证施治、随证加减,将“调和阴阳、熄风止颤”贯穿治疗始终,在治疗是既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功能失常的程度,又结合病人职业、环境、气候和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震颤病情变化和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法则,所以它治疗震颤是从病人整体出发,这样也能更快恢复。本文由“壹方祛颤汤”医师客服发送,如有问题请联系微信:tyy1597
肢体颤抖就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肢体颤抖可以是帕金森病也可以是其它疾病,但通过对震颤形式和其它合并症状的综合判断便可大致区别开来。常见的肢体颤抖有如下几种疾病,现把各自的特点简单介绍一下,以资鉴别。一、帕金森病也称震颤麻痹。其特点是手、头、脚震颤,每秒4-6次,常始于一侧手,然后向同侧脚、对侧手、对侧脚发展。但震颤的特点在静止时发生,运动时消失。同时还合并有僵硬、铅管样和齿轮样肌张力高,行动缓慢。早期以乏力和行动不灵活为主要表现。二、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双上肢的细颤,频率快。同时合并有心悸、焦虑、失眠、暴躁、易激惹,食欲增加但消瘦。年轻女性多见。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三、特发性震颤多为双手细颤,早期不影响活动,有加重趋势但不明显,即使至老年也能自理生活。激动时出现,喝酒能暂时消除症状。患者常描述为刚端酒怀时颤抖,喝几怀后震颤消失。多有家族史。四、此外,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重叠综合症、神经症、精神病、运动神经元病、遗传性共济失调、亨廷顿病、多系统萎缩、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等脑变性病都可出现肢体颤抖的表现,要确诊需看神经内科专家。
周联生
不自主运动是什么病
崔女士,年仅30岁,在她身上出现了疑似帕金森症状,这样她感到有些恐惧。两年前崔女士双肩出现不自主耸动,后出现双手手指及双上肢不自主动作,呈跳动或抽动。头颈出现不自主点头动作,躯干出现挺身动作。熟睡后症状消失。后行走出现步伐不稳,跌倒倾向,走路容易律右侧偏。患者自觉走路费劲,感觉特别累。近一年,崔女士在吃饭、饮水时偶有呛咳。发病后记忆力逐渐下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不自主运动,给予输液治疗无明显效果。不自主运动是什么病?都有哪些症状?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均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如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动痉挛由新纹状体病损引起;节律性与局限性肌阵挛与下橄榄核、齿状核及红橄榄束的损害有关:舞动运动为对侧脑底核的病变所致;震颤可由纹状体、小脑及小脑有关的结构或额叶病变引起;肌束颤动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等。不自主运动可因生理或精神因素引起,但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主要见于感染、中毒、变性、遗传和家族性发育异常等疾患,也可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2014年12月,崔女士为了尽快诊断和治疗自己的病,来到了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学廉教授告诉崔女士,崔女士目前疾病的表现和帕金森的症状有一点相似,如震颤、饮水呛咳,步伐不稳,但在崔女士身上并没有帕金森病最典型的症状,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所以崔女士目前还不能被判断为帕金森病。听了王学廉教授的介绍,崔女士心里的大石头算是放下了,很显然,她不希望自己年纪轻轻就得上老年人才得的疾病。崔女士目前的症状已经影响到日常工作于生活,需要尽快治疗,尊重患者的想法,王学廉教授给患者开了对症治疗的药物。崔女士目前的病情还可以通过药物得以控制,如果病情加重,就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了。
王学廉
选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