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ciliary block glaucoma)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特殊类型闭角青光眼,它可造成一眼或双眼失明,准确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对眼科医生来说本病仍然是个棘手的临床难题。von Graefe最早提出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的经典概念,即首先它被描述为直接继发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的一种特殊并发症,采用“恶性”一词是针对本病对传统青光眼治疗反应差和预后恶劣而言。其特点是中央前房极度变浅或消失,眼压升高,对传统的青光眼药物和手术治疗无效,疾病呈进行性或破坏性过程发展。随后提出过若干有关本病发病机制的假设及不同的命名术语,但恶性青光眼这一名称仍被全球的眼科医生广泛采纳,甚至继续被最近的国际性参考书刊保留应用。30多年前,在接受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眼中,本病发生占0.4%~4%。对本病构成严重破坏的重要因素是早期识别的困难,未能及时或足够地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时未能尽快采用特殊的手术处理,延误对侧眼的预防治疗,手术处理上的困难等。近10余年来,确实对本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对本病的特性(尤其恶性前期)表现及其处理亦比较熟悉,使本病的早期发现及其处理得以改善,从而减少本病的患病率及盲目率。目前本病的药物和手术处理仍然困难并存在争议,预后仍然较差,对假设的发病机制仍然需要着眼于未来进一步的准确理解。 一般认为恶性青光眼只发生于闭角型青光眼,特别是手术时,眼压虽低(用药物控制)但房角闭塞者,术后存在着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可能。但房角闭塞并非引起恶性青光眼的先决条件,因为一些开角青光眼术后和以前不存在青光眼的眼,同样也会发生恶性青光眼,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典型的恶性青光眼可发生于各种青光眼手术之后,如周边虹膜切除术、睫状体分离术、全层巩膜切除术、角巩膜环钻术以及小梁切除术等,并未表明哪一种易患恶性青光眼,而且晶状体摘出术后也有发生恶性青光眼者。因此,手术技术操作与本症发生无明显联系。
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
三级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