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乳腺外科 > 浆细胞性乳腺炎 > 症状

浆细胞性乳腺炎症状

浆细胞性乳腺炎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乳腺癌患者早期为什么会耽误治...

病请描述:  乳腺癌如果能积极规范治疗,是能够治愈长期生存的,规范的治疗是需要手术、新辅助、内分泌、靶向等多种方法联合进行,治疗前需要进行明确分类,大部分患者能够治愈。但是门诊常常会碰到患者由于早期耽误治疗,那么原因是什么?   1、女性朋友对医学科普知识了解不够,对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尚不认识,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这一疾病的警惕性。   2、早期乳腺癌大多是无痛性肿物,身体可以无任何不适,既不影响生活,也不影响工作。   3、少数妇女受陈旧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羞于查体,不愿意去医院检查乳腺。   4、图一时的省事,方便,听信了个别人不正规治疗,或过于迷信某个仪器的诊断,放松了警惕,不再进一步检查。   5、有些人读过一些肿瘤的书籍或受周围人的影响,患了恐癌症,害怕自己患乳腺癌而不敢去医院检查,且不知身陷误区,患不患乳腺癌不取决于去不去医院。去看医生可以排除乳腺癌,解除心理压力,一旦确诊为乳腺癌,也是早期发现,能及时治疗。   6、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忙于应对,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即使有不适,也没时间去医院,随便对付一下。以上这些错误做法造成不少乳腺癌患者延误了早诊的时机。   如果出现哪些现象要警惕乳腺癌的发生?   1、乳腺肿块   乳房内肿块是最常见的表现,90%的乳腺癌患者出诊都是发现乳腺肿块。肿块质硬,边缘不规则,活动度较差,表面欠光滑。   2、局部皮肤改变   乳腺肿瘤侵犯到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乳腺皮肤就会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当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乳腺皮肤就会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   3、乳头乳晕异常   当乳腺肿瘤侵犯到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内的纤维组织和大导管因受到侵犯而短缩,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糜烂也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   4、乳头溢液   非哺乳期妇女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可能是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或乳腺癌所致,应予以注意。   5、疼痛   比较少见,少数病人会出现隐痛或刺痛。   当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检查,排查乳腺癌的发生。

赵华栋 2024-11-11阅读量2427

什么是非哺乳期乳腺炎?&md...

病请描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mastitis,NPM)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ductectasia,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mastitis,PDM)及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mastitis,GM)两大类。MDE/PDM与GM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治疗方案不同,预后也有所区别。         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正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是一个不断求索,从无知到有知,从片面到全面的螺旋上升过程。非哺乳期乳腺炎两大分类的命名源流,体现的是学者们对于本病的认识逐渐清晰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涌现了数十种不同的小名。其中,有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被冠以不同名称;也有一些治疗方案迥异的罕见传染病也被笼统归类其中。         回顾文献发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名称初起大多从以临床表现来命名,随着学者们对这类疾病认识的增加,逐渐以病理表现来命名。         国外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报道始于1923年,Bloodgood报道一种临床表现为乳晕区皮肤下条索状、皮肤呈棕红色管状肿块,并称此疾病为静脉扩张肿(theVaricoeletumor),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描述和概括本组临床症状的学者。1925年,Ewing提出,有一类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晕部瘘管为主要表现的良性乳腺疾病,称之为管周性乳腺炎(Periductalmastitis,PM)。        1933年,Adair发现在该病的晚期阶段,扩张导管中的刺激性物质可溢出管外引起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1948年,Ingier介绍这病理过程时,命名为闭塞性脉管炎(obliterans)。1950年,Burkitt首先从组织学特征上描述该病为乳腺导管病变(mammaryductdieases)。1951年,Haagensen根据其病理特点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ductectasia,MDE)。同期尚存有一些描述不同症状的名称,如乳腺瘘(mammaryfistula)、粉刺性乳腺炎(comedomastitis)、闭塞性乳腺炎(mastitisobliterans)等,但由于病理上在管周的炎症中主要存在的细胞是浆细胞,因此当时仍一度使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名称。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所有纷繁复杂的命名实际上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并称其为管周乳腺炎/导管扩张症(periductalmastitis/ductectasia,PM/DE)。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乳晕下脓肿(subareolar  abscess,SA)这一病名逐渐得到重视,认为这一概念统一了乳管周围炎、Zuska病、粉刺样乳腺炎、乳腺闭塞性脉管炎、乳腺导管瘘等,这些病名都曾一度被认为是独立性疾病,如今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Maguid和他的团队将这组症候概括地称为乳腺导管相关炎性疾病(mammaryductassoci-atedinflammatorydiseasesequence,MDAIDS),这一统一的概念指代了所有由于导管阻塞、扩张、炎症和破裂引起的乳腺疾病状态,代表了一组非扩张的导管周围明显的炎症反应到脓肿、瘘管、纤维化、疤痕组织形成的症候群。        国内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最早报道是在1958年,顾伯华教授报道了一种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乳腺漏管伴有乳头内缩的疾病。自上个世纪70年 代起,国内学者结合当时的国外相关报道,发现其临床表现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存在相似,均为好发于非哺乳期、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故认为其诊断应对应于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后将其收录入《实用中医外科学》,命名为粉刺性乳痈。1993年,陆德铭教授认为这是一种以导管扩张为基础,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并将之命名为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中华医学会在2006年出版了《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书中提到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病,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在疾病后期某一病理阶段,当病变组织以浆细胞浸润为主时,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2007年,美国哈里斯等主编、王永胜、于金明、叶琳主译的《乳腺病学》一书提到乳房感染中的非哺乳期感染又可以分为发生在乳房中央区乳晕周围的感染和影响乳房周围组织的感染两类,包括乳晕周围感染、乳腺导管瘘、周围型非哺乳期乳房脓肿。另外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其他少见的感染类型,其特征是非干酪样肉芽肿和局限在小叶的微脓肿。2008年,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其中的乳腺疾病由沈镇宙撰写。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良性疾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命名,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等。2009年龚西騟、丁华野主编的《乳腺病理学》将此类疾病归类在乳腺炎症与反应性疾病之下的乳腺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并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均为此类疾病中的非化脓性乳腺炎。提出其中的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叫导管周围性乳腺炎,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病种,而是一组以导管扩张为基础的乳腺慢性炎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包括阻塞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粉刺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而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也称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小叶周围性乳腺炎等。2009年由英国曼赛、韦伯斯特、斯维特兰登所著、2013年经郑新宇主译的《乳腺良性病变与疾病》一书,认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综合征包含一系列的过程,可单独或联合存在,这些过程包括导管扩张、组织学的导管周围乳腺炎、细菌性乳腺炎、管周纤维化。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周边型小叶周围乳腺炎很相近,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直接切除近端扩张的导管。2013年邵志敏、沈镇宙、徐兵河主编《乳腺肿瘤学》,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导管周围乳腺炎及肉芽肿性乳腺炎。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是乳头下输乳管窦变形和扩张引起的易联众非哺乳期非特异性炎症,过去也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而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国内是1986年由马国华首先报道的。其他乳腺炎症还包括乳腺结核、乳腺梅毒感染、乳腺放线菌病和布鲁菌病、乳腺真菌感染、乳腺寄生虫病等。         从病理分类上,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非特异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其他还包括乳晕下脓肿、硬化性淋巴细胞性乳腺炎、IgG4相关硬化性乳腺炎、乳腺结节病、乳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等。特异性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乳房结核病、乳腺猫爪病、乳腺真菌病和乳腺寄生虫病。

陈玮黎 2023-01-11阅读量5113

如何解读乳腺疼痛

病请描述: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开展乳腺专科门诊已经超过10年。女性病人看乳腺门诊时,最常见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乳腺疼痛,另一种是乳腺包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既有疼痛,又有“包块”,这里所说的包块是指所谓的包块。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王石林 乳腺疼痛是一种症状,根据这种症状是否有周期分为周期性乳腺疼痛和非周期性乳腺疼痛。周期性乳腺疼痛多发生在35岁以下的青年妇女,多表现在月经来潮以前乳腺胀痛,比较紧张或敏感的患者,可能会摸到乳房上有肿块。其实,这种所谓的肿块,很难说是肿块。中医有一种说法“不通则痛,不痛则通”,可以浅显的解释这种现象。从内分泌的角度来解释,周期性乳腺疼痛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分泌期,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还很高(但在逐渐降低),对乳腺的影响则是乳腺充血肿胀,腺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导管周围充血水肿等。这种改变在月经来潮前3-4天达到高峰,所以周期性乳腺疼痛会在月经来潮前的症状最重。在月经来潮至月经过后1周左右,两种激素处于较低水平,分泌期乳腺的改变得到恢复,病人乳腺疼痛的症状也得以减轻或消失,出现一种症状周而复始的现象。 周期性乳腺疼痛的时间可长可短,有的只有一两天,有的一两周时间。有的还可以出现腋窝和同侧上肢疼痛。由于乳腺外上象限的乳腺组织最丰富,所以疼痛最常见的部位还是在这个区域。严格来讲,这种周期性乳腺疼痛算不上一种疾病,只不过是这些症状,可能影响患者的工作,再加对这种现象的实质不了解,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乳腺癌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以及周围的同事、亲朋好友可能罹患(或谈到)这种疾病,更可能使患者产生一种恐惧感。 非周期性乳腺疼痛多发生在40余岁的妇女,相对于周期性乳腺疼痛,非周期性乳腺疼痛更值得重视。但是非周期性乳腺疼痛大多是由于良性原因引起,由乳癌引起的疼痛只占非周期性乳腺疼痛的极少数。女性在40岁以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但是这种减退,不像行政人事管理,到了年龄就要退休。女性的卵巢功能减退,既和年龄有关,又因人而异。而且不能说,非周期性乳腺疼痛和内分泌就没有一点关系。环境的影响、工作压力过大、过于劳累、精神创伤、精神紧张或抑郁、药品和保健品等都可以造成内分泌的紊乱,从而出现乳腺疼痛。多数非周期性乳腺疼痛也不能算什么疾病,但有的患者可以合并乳腺囊性病变、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因此非周期性乳腺疼痛患者还是要到医院去就诊,除外这些情况。此外,甲状腺疾病和卵巢疾病也可以引起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乳腺疼痛,也是需要注意鉴别的。 除上述周期和非周期乳腺疼痛外,还有一种假性乳腺疼痛。假性乳腺疼痛是指患者表现为“乳腺疼痛”,实质上根本不是乳腺疾病引起的症状。如肋软骨炎、胸壁血栓性静脉炎、带状疱疹(尤其是未出疹前)、胸壁软组织外伤、胸腔或心脏疾病、颈椎病,甚至牙痛等,都可以造成类似乳腺疼痛的症状。这些症状,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是可以鉴别的。

王石林 2019-03-20阅读量1.0万

发现乳腺肿块怎么办?

病请描述:乳腺疾病是普通外科常见病,其中因乳腺肿块就诊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发现乳腺肿块后,不要盲目着急,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是不是乳腺肿块?我曾遇到有的家长,发现女孩乳腺肿块,领着女孩来看门诊,结果是乳腺正常发育,这种情况当然不是乳腺肿块。有的女性病人患有乳腺增生症,乳腺疼痛,月经来潮前扪及乳腺“肿块”,月经过后所谓肿块又消失了,这种情况也算不上乳腺肿块。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王石林 其次,如果确定是乳腺肿块,那就应该找普通外科医师或乳腺外科医师就诊,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乳腺肿块。乳腺肿块的病因很多,可以分为①肿瘤性肿块,如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乳腺肉瘤等。②炎性肿块,如乳腺炎、乳腺结核、浆细胞性乳腺炎等。③其它,如乳腺脂肪坏死、乳腺外伤后血肿、乳腺增生症的囊性肿块等。 乳腺肿块的病因分析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患者的症状、所做过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家族史等。家族史也很重要,我曾治疗过一个有明显乳癌家族史的患者,患者母亲、患者本人、患者妹妹都患乳腺癌,患者本人术后16年,妹妹术后9年,都在我院施行了乳癌改良根治术,目前两姐妹情况都很好。此外,我科还收治过双胞胎姐妹乳癌患者,实属少见。 其次,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检查、乳腺肿块穿刺检查,有乳头溢液的要做溢液涂片检查等,其它检查还有乳腺核磁检查、PET-CT检查等。这些检查并不是一拥而上,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何选择由临床医生决定。 对于超声发现的微小肿块,可疑乳腺癌,或者不能排除乳腺癌,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是定性的好方法。如果确诊是乳腺癌,因为肿块比较小,有的还摸不到肿块,这种情况在手术前,需要仔细定位,必要时术前在超声引导下插入一定位细针,以方便准确找到病灶。 在乳腺肿块的诊治过程中,辅助检查具有重要意义,但不等于做了辅助检查就可以了。某些检查因为多种原因,可能漏诊。我曾遇到一位患者,超声检查未发现病变,做完检查后找我会诊,结果在查体时发现了一个1厘米左右的小肿块,手术证实为乳腺癌,目前为术后16年,情况良好。最近还有1例患者,超声检查诊断乳腺增生,超声检查完毕后才找我看病,查体时我发现右乳头后方有一个质硬小结节,这个小结节,因为比较小,又位于乳头后方,超声检查不易发现,结果查体我摸到了,建议病人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肿块穿刺,确诊为乳腺癌,术后情况良好。 当患者发现乳腺肿块后,她(或他)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乳腺癌?”。乳腺肿块到底有多大可能性是乳腺癌,这和很多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病史特点、体检特征等,这些因素既有关,但又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乳癌是偶然发现的,如某人的母亲被诊断乳癌,在单位谈及此事,单位另一人回家后又和妻子谈及此事,当天妻子在洗澡时也注意摸了一下乳房,结果发现一个还不算小的乳腺肿块,到我院就诊,确诊为乳癌,术后恢复良好。 为什么乳癌患者会“偶然发现”乳腺肿块?是因为大多数乳癌没有什么症状,很多人没有做年度体检。有的乳癌患者来自边远地区或农村,发现乳腺肿块多年,因为该肿块不痛不痒,没有症状,不影响吃喝,不影响劳动,自认为没事,结果来就诊时肿瘤已经很大,甚至肿瘤破溃、有的已经发生转移,治疗效果不好,非常可惜。 综上所述,发现乳腺肿块到底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找医生看病,请医生帮你分析、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而不是自己着急、有病(或无病)乱投医。

王石林 2019-03-03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