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眼科 > 眼科 > 玻璃体混浊 > 内容

玻璃体混浊内容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

病请描述:【摘要】目的 探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10年间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及术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病例22491例,其中男性12287 例,女性 10204例,年龄范围为1岁至95岁。根据玻璃体切除手术适应证(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眼外伤、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晶状体病变及其他眼病)、手术类型(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及玻璃体腔填充物(气体、硅油及其他液体)进行分类,记录分析上述适应证及手术方式变化趋势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年手术量由2010年的1398例逐渐增加至2019年的3791例。手术患者平均年龄由从2010年的(50.1±16.4)岁上升至2019年的(57.2±14.5)岁,手术患者以男性为主,但女性比例逐年增加(2010年39.7%增至2019年46.6%)。前4位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依次为视网膜脱离6618例(29.4%),黄斑疾病4946例(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433例(19.7%)及眼外伤3490例(15.5%)。接受手术的黄斑疾病数量及构成比逐年增多,由2010年195例(14.0%)增加至2019年1054例(27.8%),已成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类型方面,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为13896例(61.8%),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2010年55.2%,2019年69.0%)。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填充物,占69.4%至83.4%。在近5年以来,硅油填充比例显著下降(2010至2014年41.6%,2015至2019年35.1%)。结论 2010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黄斑疾病占比逐年增加。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已成为主流术式。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的使用比例在逐渐下降。【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玻璃体腔填充物眼底病是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显示,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1400万人因眼底病而导致低视力及盲[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眼底病所导致的低视力与盲的比例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城市地区老年人群视力损害及盲的首位病因[2, 3]。自1971年Machemer等提出了17G经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以来[4],玻璃体切除术一直作为眼底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在玻璃体切除仪器类型、辅助器械及眼内填充物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改进,有效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让玻璃体切除术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外伤及晶状体病变等各类眼部疾病中,为防盲治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5]。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药物及激光治疗手段的出现,以及临床治疗观念的改变,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也在改变[6, 7]。本研究通过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施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基本特征、适应证构成比及术式等变化趋势,以了解玻璃体切除手术变化趋势,为我国玻璃体切除术的治疗现状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并记录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的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22491例,其中男性12287 例(54.6%),女性 10204例(45.4%),年龄范围为1岁至95岁。1.2资料分析根据玻璃体切除手术适应证进行分类,记录每类眼部疾病每年例数,计算其所占百分比。眼病主要分为以下7类:(1)视网膜脱离(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视网膜脱离,不包括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板层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4)眼外伤;(5)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出血等);(6)晶状体病变(包括复杂性白内障、晶体脱位、人工晶体脱位等);(7)其他眼病,包括眼肿瘤、非外伤性眼内炎、寄生虫等。根据手术方式分为(1)前段玻璃体切除;(2)单纯玻璃体切除;(3)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白内障摘除术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根据术毕玻璃体腔填充物情况分为(1)气体填充;(2)硅油填充;(3)其他液体填充。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为统计学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连续型变量,采用百分比描述分类变量的构成比,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 玻璃体切除手术变化趋势玻璃体切除手术量从2010年1398例增加至2019年的3791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从2010年的(50.1±16.4)岁增长至2019年的(57.2±14.5)岁,患者年龄呈逐年增大趋势。2010年至2019年,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中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但女性患者比例从2010年的39.7%增加至2019年的46.6%,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2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分布及变化本研究所纳入的22491例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中,视网膜脱离比例最高,占29.4%,其次为黄斑疾病,占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和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所占比例分别为19.7%、15.5%和7.4%,晶状体疾病及其他眼病共占6.0%。视网膜脱离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量呈现递增趋势(图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疾病也呈递增趋势,近6年(2014-2019年),黄斑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脱离共同组成玻璃体切除术的前三位适应证。黄斑疾病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从2010年的13.95%上升至2019年27.80%,2019年成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病因。眼外伤手术量较为稳定,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占比从2010年的24.39%下降至2019年10.63%。2013年以前眼外伤为玻璃体切除术的第二位适应证,但从2014年起跌出适应证的前三位。2.3 不同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类型及玻璃体腔填充物变化趋势2010至2019年,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摘除这类“前后联合”手术类型一直处于主导位置,且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由2010年的55.2%上升至2019年的69.0%,10年间前后联合手术比例增长了13.8%。单纯后段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占比则由2010年的38.2%下降至2019年的26.6%。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比例相对稳定。在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填充物,占69.4%至83.4%,其中硅油填充占比在近5年呈下降趋势,5年平均比例由2010年-2014年的41.6%下降到2015年-2019年的37.2%(表3)。其他液体填充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6.6%上升至2019年的25.1%。讨论1971年Machemer等首次报道了17G经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4]。1972年O'Malley等设计了更为细小的20G玻璃体切割头,并提出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8],此后玻璃体切除术一直作为眼底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半世纪以来,经研究者不断改良,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经历数次变革,由最初的20G传统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到主流的23G、25G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9, 10],再到新推出的27G玻璃体切除系统[11],玻璃体切除手术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其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适应证的选择也越来越广[5, 12]。本研究显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10年来玻璃体切除手术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患者平均年龄逐渐增加。这与陈焓等[13]报道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变化趋势相一致。该研究回顾分析了1995年至2004年该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发现10年来玻璃体切除术手术量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166例上升至2004年的546例,且老年人患者所占比例上升。国外也呈现相似的增长趋势,El-Amir等[14]调查了1968年至2004年英国视网膜手术率变化情况,发现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由1968年的不足1例/10万人增加至2004年的26例/10万人。Kim等[15]基于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Kore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数据调查了2002至2013年韩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发现韩国年玻璃体切除手术率由2002年的15.1例/10万人增加至2013年的49.4例/10万人,增长趋势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Wubben等[16]基于美国医疗管理网络(United States managed care network)数据库分析了2001年至2013年美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发现美国12年间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增加了31%,而40至60岁人群的玻璃体除术率增长幅度最大(8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加强,加上诊断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眼底病变被发现诊断,另外手术系统的改进也提高了玻璃体切除术的效率[12],这些因素可能是手术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就医的老年人群比例增加,另一方面年龄是视网膜脱离及黄斑疾病等多种眼底病的危险因素[17, 18],这可能是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平均年龄增加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手术女性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陈焓等[13]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中也发现了相同情况。林惠芳等[19]报道了2011年至2015年间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也发现女性眼病患者的比例逐渐升高。这可能与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相关,因为女性平均寿命更高,随着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年龄的提高,女性患者比例可能随之上升。另一方面,眼外伤更容易发生于体力劳动为主的男性患者,眼外伤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男性患者数量降低,女性比例相对上升。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及黄斑疾病为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1995年至200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眼外伤(33.9%)、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7.9%)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1%)[13],这与我院早期的情况类似:2010年至2012年我院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以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但2012年以后眼外伤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劳动防范意识的加强,严重的眼外伤发生率逐渐降低,需要实施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外伤患者比例下降[20]。另一方面,黄斑疾病的手术量及所占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该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更新与普及,黄斑疾病检出率逐渐提高[21, 22]。第二,研究表明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实施黄斑前膜剥除合并白内障摘除术能使其术后视觉质量得到有效提高[23],且剥除黄斑部内界膜可降低黄斑疾病患者手术后黄斑前膜增殖率,改善视觉功能[24, 25]。因此,相比于保守观察,眼底医生更倾向于手术治疗黄斑前膜。第三,微创玻璃体切除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显著提高了黄斑疾病玻璃体切除术效率、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高了眼底医生及黄斑疾病患者对这类手术的接受度[26-28]。随着黄斑疾病占比的增加,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为2014年来前三位的手术原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002至2013年韩国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和黄斑裂孔[15]。2001年至2013年美国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或前膜,玻璃体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本研究中,联合晶状体手术的玻璃体切除术为主要手术类型,且手术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白内障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玻璃体切除术2年后并发症白内障的发生率高达79%至88%[29-31]。另一方面,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内结构发生改变,显著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实施难度,而联合晶状体手术不仅能为玻璃体切除术提供更清晰的手术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手术预后[32, 33]。因此,眼底医生逐渐倾向于选择此类联合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及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普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的难度逐渐降低,安全性与有效性明显提高[12,34]。另外由于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人群的老龄化,白内障患病比例及严重程度随之增加,故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的比例逐渐增长。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填充物中硅油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主要的眼内填充物之一。硅油能够产生较好的顶压作用,有利于视网膜的贴附,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后填充[35, 36],但硅油的乳化所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变性等系列并发症也限制了其应用[37]。硅油填充比例降低,一方面可能由于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比例的改变,如眼外伤这类严重眼底病比例的下降而黄斑类眼底疾病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的进展以及手术医师技巧的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比例逐渐增加,可能也降低了硅油的使用。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10年间我院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主刀医师存在变动,可能存在手术偏好等混杂因素;其次,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构成情况可能受到地区经济水平及产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仅代表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更加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变化情况。最后,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研究,仅能反应玻璃体切除术的变化趋势,不能体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手术变化的内在因素。综上所述,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量呈增长趋势,手术患者呈老龄化趋势发展,女性比例逐渐升高。手术适应证中黄斑疾病所占比逐年增加,前后联合手术已成为主流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医师对于硅油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微医药 2024-10-14阅读量2506

基层医院常见眼病的诊治

病请描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各种眼病却常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准确地诊治常见眼病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眼病概述近视:近视是基层医院最为常见的眼病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阅读姿势不正确等都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结膜炎:结膜炎也是基层常见眼病。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细菌性结膜炎通常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病毒性结膜炎症状与细菌性结膜炎相似,但分泌物相对较稀薄;过敏性结膜炎则主要表现为眼睛瘙痒、红肿,常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白内障: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初期可能仅有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失明。其发病与年龄、紫外线照射、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病,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主要症状包括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眼内压升高、遗传、眼部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基层医院的诊治方法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对于每一位就诊的患者,医生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情况、有无外伤史、家族病史等。然后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视力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测量对于青光眼的诊断至关重要,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 10-21mmHg。裂隙灯检查可以观察到眼睑、结膜、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情况,有助于诊断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病。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视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诊断方法:(1)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例如,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结膜炎患者有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白内障患者视力逐渐下降,晶状体混浊;青光眼患者有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2)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疑似感染性眼病的患者,可以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3)影像学检查。在基层医院,眼部 B 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设备也逐渐普及。眼部 B 超可以检查眼球内部结构,对于诊断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疾病有一定帮助。OCT 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于诊断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近视的治疗:对于轻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同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等。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激光近视手术或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但这些手术一般需要在上级医院进行。结膜炎的治疗:细菌性结膜炎通常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等。病毒性结膜炎一般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过敏性结膜炎则需要使用抗过敏滴眼液,如色甘酸钠滴眼液、奥洛他定滴眼液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白内障的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当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可以考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可以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评估,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治疗:青光眼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激光治疗适用于部分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对于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基层医院在眼病诊治中的挑战与对策挑战:(1)医疗资源有限。基层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一些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2)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院眼科医生数量较少,且专业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3)患者认知不足。部分患者对眼病的认识不够,不重视早期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对策:(1)加强医疗设备投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投入,配备必要的眼科检查和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2)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医院眼科医生的专业水平。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208

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原来是...

病请描述:垂体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无性别、年龄差异,临床表现多以头痛、内分泌紊乱和视力视野改变为主。年轻患者以阳痿早泄、不孕不育、闭经泌乳为主要表现,另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甲亢、肢端肥大等内分泌长期紊乱导致的临床症状。而对于老年人,多数表现为视野缺损,视力障碍,感觉敏感性减退,加之老年人“老花眼”疾病较多,纵使出现视物模糊,也常常就诊于眼科,往往会忽略垂体瘤压迫视神经所致。然而,很多年轻垂体瘤患者因为早期没有及时发现疾病,导致肿瘤体积增大,压迫视神经,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甚至失明,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我的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第一次去眼科做检查,没查出原因,做了个磁共振,医生说脑子里长肿瘤了,这到底是是咋回事啊?”我们先来看看该患者的片子: 头颅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视交叉明显受压,巨大垂体瘤可能。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导致患者视物模糊。   进一步进行视力视野检查:视野检查提示:双颞侧视野明显缺损(视野图黑色部分为缺损)“是垂体瘤压迫了视交叉视神经,导致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要通过手术解除切除肿瘤,解除压迫,眼睛功能才能有机会改善,否则,肿瘤继续变大会导致他失明!”“原来是这样啊,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这几年眼睛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了呢!!”“医生,手术风险大吗?”“在司令部上手术风险当然比其他手术风险要大,但你的肿瘤已经很大了,再不手术就会危及生命。目前我们是经过鼻子进行手术,相对比较微创一些,术后恢复也快,而且美观保留,具体情况我会慢慢告诉您!”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经科室讨论,经诊断为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手术指正明确,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示:术区干净,肿瘤切除满意。术后第二天,患者非常激动的告诉我们他的眼睛看东西比手术之前要明亮很多!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发热,无脑脊液鼻漏,术后数日顺利出院。因此对于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除了排除眼部疾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近视、弱视等)外,要及时神经外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许就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所致。高阳医生,医学博士,专业于垂体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及个体化综合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脑脊柱肿瘤门诊) 

高阳 2021-09-07阅读量9386

经鼻微创手术切除垂体瘤

病请描述: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司令部,垂体长了肿瘤,除了会引起相应内分泌症状外,还会因压迫引起头痛、视物模糊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神经内镜下经鼻微创手术切除垂体瘤,切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该患者因头痛伴视物模糊半年前来就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头颅CT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查头颅MRI检查发现鞍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2.5cm,肿瘤突破鞍隔向上生长,视神经视交叉受压明显,垂体柄偏移,肿瘤明显强化。术前激素检查发现LH、FSH激素异常;术前视力视野检查提示双侧视野轻度缺损。临床诊断初步考虑:垂体瘤可能。并于我院接受经鼻微创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呈灰白色病变,血供一般,容易刮除,肿瘤切除干净后探查可见鞍隔塌陷,无脑积液鼻漏。术后激素恢复到正常,视力视野明显改善。患者术后5天出院。术后复查鞍区MRI提示:鞍区术后改变,肿瘤无残留。因此对于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除了排除眼部疾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近视、弱视等)外,要及时神经外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许就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所致。神经内镜的高清视野让神经外科医生视野更开阔、更清晰,操作更细致、更微创,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新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垂体瘤患者朋友带来福音!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735

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让左眼...

病请描述: 垂体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无性别、年龄差异,年轻患者以阳痿早泄、不孕不孕、毕竟泌乳为主要表现,老年患者多以视力视野障碍,视物模糊前来就诊。部分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甲亢、肢端肥大等内分泌长期紊乱导致的临床症状。对于老年人,多数以视野缺损为主,视力障碍不明显,感觉敏感性减退,加之老年人“老花眼”疾病较多,纵使出现视物模糊,也常常就诊于眼科,往往会忽略该疾病的诊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该患者高XX,老年男性,因视物模糊1个月前来我可就诊。患者曾于外院眼科就诊,诊断为眼部疾病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未见好转。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左眼接近失明。辗转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原脑脊柱外科)就诊.头颅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局部高密度影,考虑垂体瘤卒中。头颅MRI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肿瘤大小约2*2.8cm,T1等信号,T2混杂信号,增强后部分强化。肿瘤刚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向上突破鞍隔向上生长,视交叉明显受压,左侧较为严重。肿瘤向两侧生长,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受侵犯。垂体瘤卒中可能大。术前激素检查:IGF-1、GH升高明显。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经科室讨论,经诊断为垂体瘤卒中,手术指正明确,拟全麻下经鼻蝶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灰白色肿瘤组织,局部可见暗褐色陈旧性出血,肿瘤全切,鞍隔明显塌陷,无脑脊液漏。手术顺利,术后复查如下:术后复查视力视野检查示:视野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病理提示:GH型垂体腺瘤。术后第一天:IGF-1、GH恢复到正常。术后头颅CT示:鞍区干净无出血。术后患者恢复顺利,视野改善明显,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精神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是医师帮我从黑暗中解脱出来,重见光明,感谢医生给我发现美的眼睛!”。目前该患者密切随访中。总结,对于垂体肿瘤造成的视觉障碍,肿瘤体积越小,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术前损害程度越轻,术后恢复效果越好。这就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自身认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对于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除了排除眼部疾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近视、弱视等)外,要及时神经外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许就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视物模糊。垂体瘤科普文章:垂体瘤是什么?垂体瘤的症状和治疗垂体瘤宣教十问垂体瘤惹的祸垂体瘤是否容易复发?垂体瘤影响眼睛看东西吗?《泌乳素型垂体瘤与怀孕》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话题!垂体瘤的药物治疗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垂体瘤术后为何要用激素药物?要终身服用吗?垂体瘤卒中要及时治疗垂体瘤手术出现脑脊液漏该如何处理?难治性垂体瘤的诊疗进展GH型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的诊断和治疗垂体瘤有哪些分类方法?垂体柄效应-让泌乳素水平千变万化垂体瘤微创手术治疗肢端肥大症-上海市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影响垂体瘤患者视觉恢复的因素有哪些?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让患者重见光明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微创切除垂体瘤-上海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高龄患者得了垂体瘤还能手术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脊柱肿瘤诊治中心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94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影响垂体瘤...

病请描述: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生活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当垂体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时,视觉通路受阻,导致视物模糊,从此世界不再完美。垂体瘤的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15%,尽管大部分垂体瘤是良性的,但垂体瘤的占位效应会对视神经、三脑室、垂体柄、海绵窦等重要结构造成压迫,同时内分泌异常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垂体肿瘤的治疗显得尤为迫切。垂体瘤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放射治疗。大部分垂体瘤需要手术干预,手术由传统的开颅手术,逐渐发展到内镜下经鼻蝶手术,越来越微创,效果也越来越好,术后患者舒适度大大提高。部分PRL型垂体瘤、术后残余肿瘤以及不能手术的垂体肿瘤(年纪大、身体条件差、肿瘤侵袭包饶重要动脉神经等)可借助药物或者放射手段进行治疗。对视力视野恢复程度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术前视野损伤程度、术前视觉障碍时间、肿瘤的大小及生长特点等。Cohen等的研究发现年龄<52岁的患者术后视觉(包括视敏度和视野)恢复效果更好;而Sullivan 和Powell等人的研究结果提示年龄跟术后视敏度恢复程度并无相关性。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研究人群术前视野损伤程度、术前视觉障碍时间及肿瘤的平均大小不同。Cohen等发现术前视觉障碍时间越短,术后视力视野恢复越好,Symon也得出一致的结论,即术前视觉障碍持续时间越长,术后恢复效果越差。甚至有研究发现纵使术前视觉障碍严重,但只要持续症状持续时间短,术后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可能的原因是术前视觉障碍时间越长,提示肿瘤对视神经和视神经血管压迫时间越长,造成视觉通路不可逆性损伤所致。当然,肿瘤体积越小,术后视力视野恢复越好,侵袭生长的肿瘤比规则生长的肿瘤效果差。有报道显示垂体肿瘤体积<3.6cm,术前视觉症状<1年均可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总结,对于垂体肿瘤造成的视觉障碍,肿瘤体积越小,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术前损害程度越轻,术后恢复效果越好。这就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自身认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对于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除了排除眼部疾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近视、弱视等)外,要及时神经外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许就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视物模糊。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635

白内障的保健与治疗

病请描述: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竺向佳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病,我国老年白内障患者高达3500万,因白内障致盲患者已近500万。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达75%,70岁以上达80%。当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影响视力,即称为白内障。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与年龄密切相关,是一种正常老龄化改变。 白内障会有怎样的危害? 1.生理危害—视物模糊,影响正常生活 2.心理危害—生活不便造成心理负担,更加孤独 3.家庭、社会危害—给家庭带来不便,给社会带来负担 什么时候您该警惕了? 白内障通常是缓慢发展的,很少出现急性症状,呈现无痛性,渐进性。所以,早中期一般不会引起老年人的重视,发展到视力严重下降时才迫切求医。不过,在白内障症状缓慢出现过程中也是有迹可循的,一般情况下,若出现如下症状时,您就应该有所警惕了: (1)视物逐渐模糊 (2)近视度数加深 (3)单眼复视眩光 (4)色觉逐渐改变:发黄 您也必须走出以下误区: (1)有飞蚊症(飘动的小黑影)不是白内障症状 (2)眼白上的白点不是白内障 该如何日常保健? 1. 避开强光紫外线:强光特别是太阳光紫外线对晶体损害较重,照射时间越长患白内障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光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如海滩高原,应戴有色眼镜或大檐帽 2. 合理用眼:看书、看报、看电视,每次用眼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避免眼睛疲劳,经常望远,放松眼肌 3. 饮食调理 (适量!!) 1)适量饮茶:茶叶含有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因为白内障的发生与氧化反应密切相关 2)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橙子、以及新鲜绿色蔬菜 3)微量元素锌、硒(白内障的晶状体中含锌量明显减少,青鱼、沙丁鱼、瘦肉、花生、核桃、牡蛎等富含锌。硒含量不足时,白内障的发病率可能提高。芦笋、蘑菇、谷物、鱼、虾等富含硒。 4. 控制血糖:糖尿病,其白内障比正常人来得早且发展速度快。 5. 避免外伤:工作运动中要小心 白内障该如何治疗? 白内障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 保守治疗:主要应用滴眼液。其价格便宜,暂时缓解症状,长期使用无明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建议您使用正规医院开具的药物,不要迷信没有科学依据的广告宣传。 2. 手术治疗:将浑浊晶状体更换为人工晶状体。 以下情况不适合手术:(1)眼部或全身感染状态(2)全身情况:血糖、血压、虚弱,生命安全重要—综合医院评估(3)精神疾患、意识认知能力不足—特殊处理(4)白内障程度太轻(5)病情复杂,合并其他严重眼部病变—更改手术方式。 (白内障人工晶体作用:鉴于白内障手术已将混浊的晶状体去除,眼内缺少了“一组镜头”,而植入人工晶状体则可以起到替代原来病变的晶状体的作用。) 手术后要注意什么? 1. 避免碰伤:(1)切勿用手揉眼或用力挤压眼部(2)白天外出要戴太阳镜,睡觉时要戴眼罩(3)严防眼睛遭受外伤和撞击,如发生意外情况导致视力急速减退或剧烈疼痛时,要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2. 保持卫生,避免进脏水:(1)洗脸:擦(2)洗头:干洗(3)洗澡:头以下(4)搓麻将、打牌:避免 3. 日常生活注意(1)最好仰卧,减轻眼压对伤口的压力(2)手术后3个月内,防止剧烈晃头,不要长时间低头(3)防止剧烈咳嗽,不要做剧烈运动,也不要提拿重物(4)手术后3个月内,要少看书报、少看电视、少用或暂时不用电脑,少干费眼的精细活 4. 术后早期(1)当天不必用眼药水(2)保持伤口干燥,不要自行拆除眼罩(3)手术后第一天查房时,根据医生意见用药 5. 滴眼液的使用(1)3种眼药,各有不同作用(2)频次根据医生建议,每种间隔5min,不要任意增减点眼次数(3)将双手洗净,患者头部向上仰,将下眼睑拉下点药,勿压上眼睑 6. 随诊:(1)很红、很痛、视力明显下降—及时就诊(2)异物感、干燥—术后慢慢调理,3个月左右(3)术后看东西很亮—正常 7. 合并用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照常服用手术前服用的药物 8. 配镜: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的作用不同,部分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没有调节能力,术后1个月以后正规验光配眼镜根据验光结果选择—老花镜、近视眼镜、散光。

竺向佳 2018-08-07阅读量672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mdash...

病请描述: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生活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垂体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时,视觉通路受阻,导致视物模糊,从此世界不再完美。垂体瘤的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15%,尽管大部分垂体瘤是良性的,但垂体瘤的占位效应会对视神经、三脑室、垂体柄、海绵窦等重要结构造成压迫,同时内分泌异常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垂体肿瘤的治疗显得尤为迫切。垂体瘤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放射治疗。大部分垂体瘤需要手术干预,手术由传统的开颅手术,逐渐发展到内镜下经鼻蝶手术,越来越微创,效果也越来越好,术后患者舒适度大大提高。部分PRL型垂体瘤、术后残余肿瘤以及不能手术的垂体肿瘤(年纪大、身体条件差、肿瘤侵袭包饶重要动脉神经等)可借助药物或者放射手段进行治疗。对视力视野恢复程度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术前视野损伤程度、术前视觉障碍时间、肿瘤的大小及生长特点等。Cohen等的研究发现年龄<52岁的患者术后视觉(包括视敏度和视野)恢复效果更好;而Sullivan 和Powell等人的研究结果提示年龄跟术后视敏度恢复程度并无相关性。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研究人群术前视野损伤程度、术前视觉障碍时间及肿瘤的平均大小不同。Cohen等发现术前视觉障碍时间越短,术后视力视野恢复越好,Symon也得出一致的结论,即术前视觉障碍持续时间越长,术后恢复效果越差。甚至有研究发现纵使术前视觉障碍严重,但只要持续症状持续时间短,术后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可能的原因是术前视觉障碍时间越长,提示肿瘤对视神经和视神经血管压迫时间越长,造成视觉通路不可逆性损伤所致。当然,肿瘤体积越小,术后视力视野恢复越好,侵袭生长的肿瘤比规则生长的肿瘤效果差。有报道显示垂体肿瘤体积<3.6cm,术前视觉症状<1年均可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总结,对于垂体肿瘤造成的视觉障碍,肿瘤体积越小,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术前损害程度越轻,术后恢复效果越好。这就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自身认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对于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除了排除眼部疾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近视、弱视等)外,要及时神经外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许就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视物模糊。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8795

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让左眼...

病请描述:垂体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无性别、年龄差异,年轻患者以阳痿早泄、不孕不孕、毕竟泌乳为主要表现,老年患者多以视力视野障碍,视物模糊前来就诊。部分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甲亢、肢端肥大等内分泌长期紊乱导致的临床症状。对于老年人,多数以视野缺损为主,视力障碍不明显,感觉敏感性减退,加之老年人“老花眼”疾病较多,纵使出现视物模糊,也常常就诊于眼科,往往会忽略该疾病的诊断。 该患者高XX,老年男性,因视物模糊1个月前来我可就诊。患者曾于外院眼科就诊,诊断为眼部疾病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未见好转。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左眼接近失明。辗转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原脑脊柱外科)就诊. 头颅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局部高密度影,考虑垂体瘤卒中。 头颅MRI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肿瘤大小约2*2.8cm,T1等信号,T2混杂信号,增强后部分强化。肿瘤刚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向上突破鞍隔向上生长,视交叉明显受压,左侧较为严重。肿瘤向两侧生长,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受侵犯。垂体瘤卒中可能大。 术前激素检查:IGF-1、GH升高明显。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经科室讨论,经诊断为垂体瘤卒中,手术指正明确,拟全麻下经鼻蝶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灰白色肿瘤组织,局部可见暗褐色陈旧性出血,肿瘤全切,鞍隔明显塌陷,无脑脊液漏。手术顺利,术后复查如下:术后复查视力视野检查示:视野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病理提示:GH型垂体腺瘤。术后第一天:IGF-1、GH恢复到正常。术后头颅CT示:鞍区干净无出血。术后患者恢复顺利,视野改善明显,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精神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是医师帮我从黑暗中解脱出来,重见光明,感谢医生给我发现美的眼睛!”。目前该患者密切随访中。总结,对于垂体肿瘤造成的视觉障碍,肿瘤体积越小,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术前损害程度越轻,术后恢复效果越好。这就需要广大患者提高自身认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对于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偏盲)的患者,除了排除眼部疾病(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炎、角膜炎、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近视、弱视等)外,要及时神经外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也许就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视物模糊。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9422

白内障的保健与治疗

病请描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竺向佳 副主任医师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病,我国老年白内障患者高达3500万,因白内障致盲患者已近500万。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达75%,70岁以上达80%。当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影响视力,即称为白内障。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与年龄密切相关,是一种正常老龄化改变。 白内障会有怎样的危害? 1.生理危害—视物模糊,影响正常生活 2.心理危害—生活不便造成心理负担,更加孤独 3.家庭、社会危害—给家庭带来不便,给社会带来负担 什么时候您该警惕了? 白内障通常是缓慢发展的,很少出现急性症状,呈现无痛性,渐进性。所以,早中期一般不会引起老年人的重视,发展到视力严重下降时才迫切求医。不过,在白内障症状缓慢出现过程中也是有迹可循的,一般情况下,若出现如下症状时,您就应该有所警惕了: (1)视物逐渐模糊 (2)近视度数加深 (3)单眼复视眩光 (4)色觉逐渐改变:发黄 您也必须走出以下误区: (1)有飞蚊症(飘动的小黑影)不是白内障症状 (2)眼白上的白点不是白内障 该如何日常保健? 1.避开强光紫外线:强光特别是太阳光紫外线对晶体损害较重,照射时间越长患白内障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光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如海滩高原,应戴有色眼镜或大檐帽 2.合理用眼:看书、看报、看电视,每次用眼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避免眼睛疲劳,经常望远,放松眼肌 3.饮食调理(适量!!) 1)适量饮茶:茶叶含有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因为白内障的发生与氧化反应密切相关 2)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橙子、以及新鲜绿色蔬菜 3)微量元素锌、硒(白内障的晶状体中含锌量明显减少,青鱼、沙丁鱼、瘦肉、花生、核桃、牡蛎等富含锌。硒含量不足时,白内障的发病率可能提高。芦笋、蘑菇、谷物、鱼、虾等富含硒。 4.控制血糖:糖尿病,其白内障比正常人来得早且发展速度快。 5.避免外伤:工作运动中要小心 白内障该如何治疗? 白内障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主要应用滴眼液。其价格便宜,暂时缓解症状,长期使用无明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建议您使用正规医院开具的药物,不要迷信没有科学依据的广告宣传。 2.手术治疗:将浑浊晶状体更换为人工晶状体。 以下情况不适合手术:(1)眼部或全身感染状态(2)全身情况:血糖、血压、虚弱,生命安全重要—综合医院评估(3)精神疾患、意识认知能力不足—特殊处理(4)白内障程度太轻(5)病情复杂,合并其他严重眼部病变—更改手术方式。 (白内障人工晶体作用:鉴于白内障手术已将混浊的晶状体去除,眼内缺少了“一组镜头”,而植入人工晶状体则可以起到替代原来病变的晶状体的作用。) 手术后要注意什么? 1.避免碰伤:(1)切勿用手揉眼或用力挤压眼部(2)白天外出要戴太阳镜,睡觉时要戴眼罩(3)严防眼睛遭受外伤和撞击,如发生意外情况导致视力急速减退或剧烈疼痛时,要立即到医院检查治疗 2.保持卫生,避免进脏水:(1)洗脸:擦(2)洗头:干洗(3)洗澡:头以下(4)搓麻将、打牌:避免 3.日常生活注意(1)最好仰卧,减轻眼压对伤口的压力(2)手术后3个月内,防止剧烈晃头,不要长时间低头(3)防止剧烈咳嗽,不要做剧烈运动,也不要提拿重物(4)手术后3个月内,要少看书报、少看电视、少用或暂时不用电脑,少干费眼的精细活 4.术后早期(1)当天不必用眼药水(2)保持伤口干燥,不要自行拆除眼罩(3)手术后第一天查房时,根据医生意见用药 5.滴眼液的使用(1)3种眼药,各有不同作用(2)频次根据医生建议,每种间隔5min,不要任意增减点眼次数(3)将双手洗净,患者头部向上仰,将下眼睑拉下点药,勿压上眼睑 6.随诊:(1)很红、很痛、视力明显下降—及时就诊(2)异物感、干燥—术后慢慢调理,3个月左右(3)术后看东西很亮—正常 7.合并用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照常服用手术前服用的药物 8.配镜: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的作用不同,部分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没有调节能力,术后1个月以后正规验光配眼镜根据验光结果选择—老花镜、近视眼镜、散光。

竺向佳 2017-10-02阅读量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