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改变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尤其是对油腻食物的兴趣降低。这种食欲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胆汁分泌和消化功能的变化: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流入小肠,无法像术前那样在进食时集中释放,导致脂肪消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食欲。 消化系统适应期:术后初期,消化系统需要适应胆囊切除后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不适感也会导致食欲下降。 心理因素:手术本身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食欲。 应对食欲改变的建议 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肥肉、油炸食品等,选择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少量多餐:建议每次进食量少一些,但增加进食的频率,每日4~6餐为宜,以减轻消化系统负担。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调料、咖啡和酒精等,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于消化系统建立规律的工作节奏。 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功能恢复。 保持良好情绪: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过度焦虑可能影响胃肠道健康。 营养补充: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补充益生菌以平衡肠道菌群,缓解腹泻和消化不良。 适当补充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以弥补营养不足。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大多数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食欲。如果食欲改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赵刚 2025-03-25阅读量253
病请描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许多患者对含植物雌激素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等)心存疑虑,担心可能增加复发风险。本文综合最新研究及医学专家观点,对这一争议问题进行科学解读。 ---一、豆制品中的植物雌激素:双向调节作用 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其化学结构与人体雌激素相似,但活性仅为动物雌激素的千分之一。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时,大豆异黄酮可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抑制内源性雌激素的过度刺激,从而降低乳腺癌风险。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时(如绝经后),它可轻微补充雌激素,缓解更年期症状,且不会刺激肿瘤生长。 权威医学期刊《Cancer》的多项研究证实,大豆异黄酮不仅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反而可能降低复发率,并对胃癌、前列腺癌等具有保护作用。 --- 二、乳腺癌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 1.天然豆制品是安全的 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为,天然豆制品(如豆浆、豆腐)对乳腺癌患者无害,且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及矿物质,有助于术后恢复和营养补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苏逢锡教授明确表示:“乳癌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喝豆浆、吃豆腐”。 2.需避免提纯的植物雌激素补充剂 需注意的是,**提纯的大豆异黄酮保健品或药品**可能干扰乳腺癌治疗药物(如他莫昔芬)的疗效,因此不建议服用。但天然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含量较低,不会产生此类副作用。 3.适量摄入是关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大豆类食品30-50克(约相当于1杯豆浆或100克豆腐)。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腹胀、消化不良,但不会增加癌症风险。 --- 三、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1:豆制品会升高雌激素水平 植物雌激素与动物雌激素作用机制不同。宁波大学202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每天摄入30克豆浆可降低46%的癌症风险。此外,大豆异黄酮的促乳腺增生作用极弱,远不足以诱发乳腺癌。 误区2:乳腺癌患者需彻底禁食豆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豆制品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其摄入量与乳腺癌风险呈负相关。临床研究也表明,亚洲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可能与豆制品摄入量较高有关。 --- 四、专家建议 1.治疗期间注意个体差异:化疗或内分泌治疗期间,若出现肾功能异常,需限制豆制品摄入(因其代谢产物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2.烹饪方式选择:避免油炸或高盐豆制品(如炸豆泡、咸豆干),推荐清蒸、煮汤等健康做法。 3.均衡饮食:豆制品应作为多样化饮食的一部分,搭配蔬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避免单一依赖。 --- 五、总结 综合现有证据,乳腺癌患者可安全食用天然豆制品,适量摄入不仅无害,还可能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复发风险。关键在于区分天然食物与提纯补充剂,并遵循个体化饮食建议。患者若有特殊病情或治疗需求,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专属方案。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逢锡教授团队研究 -宁波大学2025年豆制品与癌症风险荟萃分析
喻满成 2025-02-07阅读量828
病请描述:饮食调整 流食先行,逐步过渡:术后早期先从流食开始,如稀粥、汤品等,随着身体逐渐适应,再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 适量进食,不过饱:每次进食时,注意不要吃得过饱,保持七八成饱的状态,以减轻肠胃负担。 清淡饮食,避免刺激:饮食应尽量清淡,避免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坚果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也应尽量少吃。 补充蛋白质,助力恢复:可选择蛋白短肽产品,如舒复派,它们不会增加肠胃负担,同时能高效吸收营养。也可选择瘦肉、禽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并去除可见的脂肪。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芹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全谷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控制胆固醇摄入:避免食用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防止因胆固醇代谢异常而引发不适。 注意食物烹饪方式:尽量采用清蒸、煮、炖等方式,避免油煎、爆炒等高油烹饪方法。 药物治疗 补充消化酶:可口服泌特、复方消化酶胶囊等,以恢复消化功能。 调节肠道菌群:可口服铝碳酸镁片吸附胆汁,服用益生菌如整肠生(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等改善肠道菌群。 改善肠易激:若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可服用曲美布汀等药物进行改善。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术后早期适当的活动有助于身体恢复,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规律进餐:养成规律的进餐习惯,定时定量,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少食多餐,将每天的食物分成5-6餐,可以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的消化不良。 保持良好心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消化功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赵刚 2025-02-05阅读量700
病请描述:转眼又是2025年阳历2月3日是今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凑巧一周后即将迎来民间津津乐道的“元宵节”。 自秦代以来,中国春天农历一贯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俗称“打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各种民俗,如:打春牛、咬春、迎春、游春、报春、躲春、贴春图、戴春鸡、佩燕子、吊春穗等。 据古书《岁时杂记》记载,因道教因为崇奉天官赐福,而天官正是正月十五日生,故被称为“上元节”,有吃元宵(南方吃汤圆)、闹花灯、舞狮子、走百病以及猜灯谜的民间欢聚 春季疏肝益智(SpringLiverSoothingandIntelligenceEnhancing) 《黄帝内经》强调:“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平时要少生气、少忧愁、少思虑、少嫉妒等等,同时静心养性,多参与以下活动,才能使得肝气通达,健脑益智,有利身心: 贴春画: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的春联或贴《腊梅图》,让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戴春鸡: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为防止幼儿免患麻疹。 佩燕子:自唐代起,长安、关中一带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 吊春穗:吊春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赏花灯、猜灯谜:每逢元宵节,许多地方流传至今(包括上海豫园地区)都会有赏花灯、猜灯谜的活动,寓意着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大家的欢迎。赏花灯的过程就是一种较好的活动颈椎的过程,随着你颈部主动的进行左右仰视运动,你的颈椎也自然得到了有效放松和锻炼,更促使人们急中生智、竞猜灯谜,可以鼓励大家坚持学习、延缓大脑衰老、预防认知障碍,增强健脑益智的功效。 春月广步于庭(SpringWalkingintheCourtroom) 春季是百病丛生、病毒细菌复苏的季节,《黄帝内经》所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是提示适当的运动,譬如:小区庭院散步、慢跑等适当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增强免疫力。 立春节气的“迎春”也是古人一种带着美好愿望的有益健康活动,它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选择一片风水宝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或在辰时,或在子时半夜。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点石斋画报》就有“龟子报春”、“铜鼓驱疫”图案。游春的队伍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每来报者均有赏。 配合着传统元宵节的“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正如《老老恒言》中说:“坐久则络脉滞,步则舒筋而体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鼓励无论是年轻人、妇女还是老年人,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这不仅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习俗,还是一个不错的运动方式。 春日春菜甘补(Springdays,springvegetables,sweetfoodsfornourishment)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如:香椿、蒜苗(阴虚内热、大便干结者慎用)、豆苗、豆芽等。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立春后当令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当然对于胃痛、泛酸、黑便、腹泻等脾胃虚弱者是禁忌的。 季节交替的时候人们会出现肝火旺的现象,那这时候比较适宜养肝护肝的就有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具有滋阴润燥、疏肝养血等作用,建议春季养生可用菠菜焯水后(祛除过多的草酸)来煮粥。 立春南方食品则流行吃春卷,吃萝卜、咬春卷或春饼,除解春困外,主要是通气,寓意保持青春不老。因春天气候变化快,空气时而干燥时而湿冷,胃肠处于敏感的状态,常常出现食欲不振,可多吃甘味食物,更重要的是具有滋补脾胃的作用,多吃甘味食品可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甘味食物中首推大枣和山药,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脾胃弱的人春季可适当吃些山药、大枣、莲子粥,同时需要药食同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横逆犯脾、胃,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胃痛、嗳气等症状的加重。立春后仍建议少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及油炸、烧烤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刺激呼吸道,且损耗阳气,导致“上火”,更易感染病毒。易于便秘、腹泻、虚寒的病患可分别选择菠菜、芋头、红薯(适合胃酸不多大便干结者)、土豆等,都是不错的甘味食物。脾胃功能较佳者可凉拌紫花地丁,有解毒凉血消肿功效的它是春季美味。黄豆芽在所有豆芽中营养价值最高,蛋白质利用率比大豆蛋白质利用率提高不少。,但是豆类中有不易消化的多糖物质,在发芽过程中都悄悄地溜走了,避免了过食豆类、豆制品引发腹胀和过敏。黄豆刚刚发芽时,维生素C、氨基酸的含量最高,容易被吸收利用。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热毒、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对于春天里出现口疮、尿黄、目屎都有效。 立春时节宜吃疏肝健脾的食物,以顺应肝脏的生发之气,脾胃功能佳者食用如香芹、香菜、玫瑰花、瘦猪肉等,放松形体,使情志舒畅,阳气随着春天到来得以生发,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 说起元宵节吃汤圆,因“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但是汤圆、元宵虽好吃,但不宜多食。 《饮食须知》曰:“糯米,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同酒食之,令醉难醒。”元宵、汤圆一般食1-2个,若食3个,可减少一半主食摄入。患有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者不宜多吃汤圆,以免造成身体负担,使原有疾病加重。不妨用怀山药、枣泥、莲子。陈皮、橘红、鸡内金、玫瑰花等做成元宵馅,有甘补、疏肝的功效。 怀山药补脾健胃、益肺肾,怀山药中所含之天然成分,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含有帮助消化的酵素黏液,其所含山药多糖、脂多糖、山药皂甙等成份可健脾补肾养阴、降低血糖及提升免疫的功效。另外,橘红为成熟橘子外层红色果皮,味甘微苦、性温、气味芳香、入脾肺经、燥湿健脾;鸡内金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胃、消食积的作用;玫瑰花味甘性温,可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三者合用可疏肝理气、健脾消食,比较适合胃部不适的人群食用。 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阳历二月初的立春一般是在“六九”的第一天,气温乍暖还寒,寒邪随时“空降”,需到了公历三月初“惊蛰”前后气温回升,预示着冬季才真正结束。
刘晏 2025-02-05阅读量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