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复视 > 饮食

复视饮食

复视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认识鼻咽癌

病请描述:认识鼻咽癌:早发现早治疗 在我国,鼻咽癌发病率不算低,尤其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被称为“广东瘤”。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疾病。 一、什么是鼻咽癌 人的鼻子和喉咙中间有个部位叫鼻咽部,鼻咽癌就是长在这个地方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和这几个因素有关: - EB病毒感染: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的血液里都能检测到EB病毒抗体。不过,感染了EB病毒也别太担心,只有极少数人会发展成鼻咽癌。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里有人得过鼻咽癌,那其他人得这个病的风险就会比一般人高。 - 生活习惯:经常吃咸鱼、腌肉这些腌制食品,也可能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因为这些食物里有较多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的“小帮手”。 二、鼻咽癌有哪些症状 鼻咽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下面这些症状: - 鼻部症状:最常见的是回吸性涕血,就是早上起床后,从鼻腔后面吸到嘴里的痰中带有血丝。另外,还可能有鼻塞,开始可能是单侧鼻塞,慢慢发展成双侧。 - 耳部症状:肿瘤如果堵塞了咽鼓管咽口,会引起耳鸣、听力下降,就像耳朵里塞了棉花一样,有的人还会感觉耳朵闷胀。 - 颈部症状:很多患者是因为摸到脖子上有肿块才去看病的。这个肿块一般不疼,质地比较硬,活动度差,一开始可能是单侧,慢慢也会发展到双侧。 - 其他症状:肿瘤侵犯到脑神经时,会出现头痛、面部麻木、复视等症状。 三、如何诊断鼻咽癌 如果出现了上面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医生一般会通过下面这些方法来诊断: - 鼻咽镜检查:这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鼻咽镜,医生能直接看到鼻咽部的情况,看看有没有肿物。 - 病理活检:在鼻咽镜下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这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确定是不是癌症,以及是哪种类型的癌症。 - 影像学检查:比如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以及有没有转移。 四、鼻咽癌的治疗 鼻咽癌大多是低分化鳞癌,对放疗比较敏感,所以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鼻咽癌,单纯放疗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中晚期的话,一般会采用放化疗联合的治疗方案,化疗可以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杀死可能已经转移的癌细胞。另外,对于一些复发或者晚期转移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 五、如何预防鼻咽癌 虽然鼻咽癌的发病原因还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降低发病风险: - 健康饮食: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 - 避免EB病毒感染: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所以要注意个人卫生,比如不随便和别人共用餐具、水杯等。 -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建议定期做鼻咽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鼻咽癌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它,做好预防和早筛,积极治疗,就有很大的希望战胜它。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远离疾病。

吴大平 2025-02-07阅读量851

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眩晕呢?

病请描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眩晕常让患者痛苦不堪。 在门诊,眩晕的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复杂,通常伴有或者不全伴有耳鸣、偏头痛、失眠、心慌、恶心、呕吐、血压异常、眼球震颤等症状。 什么是眩晕感呢?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 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人体维持正常的空间位象有赖于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相应的眩晕症状,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也可表现为摇摆不稳、波浪起伏、跌落感等,患者不敢睁眼,常伴恶心、呕吐、多汗、血压波动等自主神经症候。 据我整理资料发现可引发眩晕的疾病多达几十种: 首先,单从发病部位来看,有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是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和大脑颞叶病变引起的眩晕。 从病因分类: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第一、非前庭性眩晕 1、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 2、血液疾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3、内分泌疾病(低血糖) 4、环境变化(高温、缺氧) 6、活动过度(久立、过劳等 7、头部轻微外伤后综合征 8、视觉疲劳及眼部疾病(重症肌无力、青光眼) 9、低血压 低血压引起的眩晕特点是: 站立过久、疲劳、饥饿或突然起立时发生眩晕或晕厥症状,平卧休息片刻 后可缓解,发作时常伴有耳鸣,但无听力减退。主要是因轻型低血压引起轻度的大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 10、精神性眩晕 由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疾病引起的眩晕。特点是:眩晕几乎天天存在,呈持续性,可伴有惊恐发作;注意力分散或活动时头晕不显,休息时或闲时头晕明显;主观感觉障碍;心慌、胸闷、气促等躯体症状;睡眠、消化常有问题是指由焦虑及其他精神障碍疾病引起的眩晕。特点是:眩晕几乎天天存在,呈持续性,可伴有惊恐发作;注意力分散或活动时头晕不显,休息时或闲时头晕明显; 主观感觉障碍;心慌、胸闷、气促等躯体症状;睡眠、消化常有问题。 11、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眩晕的可能原因包括: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走行过程中受压;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椎动脉痉挛;反应性水肿等。 临床诊断颈椎病需同时具备3个条件: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邻近组织和结构受累,包括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 与上述病理学改变一致的临床表现。 第二、非前庭性眩晕 1、后循环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脑出血 3、脑肿瘤 4、脑炎 5、脑梗死 6、脑出血 7、急性冠脉综合征 8、中毒 9、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俗称“耳石症”,特点是:头位变化时发作眩晕(起床和卧床、抬头、 转头时可诱发);发作后短时间内仍可有头昏沉感;眩晕症候有自我好转性,也可复发;不伴发听力下降、耳鸣,亦无复视、行走不稳感等脑干症候。 10、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又称膜迷路积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和(或)耳内闷胀感。其诊断标准是:2次或2次以上眩晕发作,每次持续20分钟至12小时;病程中至少有一次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耳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或)耳闷胀感;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11、前庭神经元炎 12、迷路炎 称内耳炎,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常见的并发症。眩晕程度逐渐加重,且均伴有 听力下降。 13、淋巴管漏 好了,我整理了很多可能引起眩晕的病因,小小的眩晕病因都很复杂,涉及多种学科(神经内科、五官科、眼科、骨科、心血管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病因复杂,易出现漏诊、误诊及误治。 针对病因,明确诊断非常重要! 首先,要预防和控制眩晕发作,应首先从改善生活习惯,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做起。 其次,注意饮食均衡,少吃油腻、甜食等;保证高质量睡眠;适当运动,提高抵抗力。运动对体质、情绪调节都比较好。王明杰博士建议,但运动量不宜过大,有眩晕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头部的强烈运动。 还有最重要的是:加强情绪管理。部分患者单纯由情绪引发的眩晕,容易焦虑,导致恢复缓慢。 那么,如何治疗眩晕呢? 必须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治疗: 1、口服药物:盐酸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 2、静脉注射药物 3、手法复位 4、高压氧 5、针刺(电针、针刀、火针等等) 6、中药 7、运动康复锻炼 8、手术 治疗眩晕,由于病因复杂,根据全身情况寻找可能的病因。只有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及治疗,才能解决痛苦。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2049

胸腺瘤:一种需高度关注的纵隔...

病请描述:胸腺,这个位于我们胸骨柄后方、心脏前方的免疫器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被提及,但它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胸腺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形成肿瘤时,就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胸腺瘤,这一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虽然相对罕见,但其潜在的侵袭性和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使得它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 一、胸腺瘤的定义与分类 胸腺瘤,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胸腺组织中的肿瘤。它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由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混合构成,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具有潜在的侵袭性。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胸腺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约占10%。虽然良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且不易发生转移,但随着肿瘤的增大,仍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恶性肿瘤则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积极的治疗。 二、胸腺瘤的发病机制 关于胸腺瘤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现有的研究,有几种可能的因素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变异或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胸腺瘤的风险。这些变异可能涉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或原癌基因的激活。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等,可能对胸腺细胞造成损伤,进而引发细胞异常增生和肿瘤形成。特别是既往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其胸腺组织可能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增加胸腺瘤的发病风险。 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等病毒感染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这些病毒可能通过直接感染胸腺细胞或引起免疫反应异常,进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免疫异常:胸腺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功能异常可能与胸腺瘤的发生有关。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其胸腺细胞可能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 三、胸腺瘤的症状 胸腺瘤的症状因其大小、位置及恶性程度而异。在早期,由于肿瘤体积较小,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体检时被发现。然而,随着肿瘤的增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压迫症状:胸腺瘤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咳嗽、胸痛、喘鸣等症状。当肿瘤压迫气管和支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时,可导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时,可引起声音嘶哑。 重症肌无力:部分胸腺瘤患者可合并重症肌无力,表现为病理性疲劳、上睑下垂、复视和眼肌麻痹、构音障碍等。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胸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当胸腺瘤被切除后,部分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可得到缓解或消失。 全身症状:恶性胸腺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肿瘤可能已经发生转移或侵犯了其他器官系统。 四、胸腺瘤的诊断 胸腺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增强扫描,还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血管分布和侵袭程度。 MRI:MRI对于区分囊实性病变、鉴别坏死及软组织成分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其价格较高且操作复杂,通常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PET扫描:PET扫描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来评估肿瘤的分期和转移情况。它对于发现早期转移灶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检查:活检是确诊胸腺瘤的关键步骤。医生通过穿刺或手术切取少量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组织类型。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胸腺瘤的金标准。 五、胸腺瘤的治疗 胸腺瘤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肿瘤的良恶性、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一般来说,治疗胸腺瘤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胸腺瘤的主要方法。对于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也是治疗的第一步。手术时需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的脂肪和结缔组织,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通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使用。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或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放疗和化疗可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此外,对于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放疗和化疗也可以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使用。 05 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保持警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以下是一些治疗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灶。一般建议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每隔3至6个月进行一次胸部增强CT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良好的心态都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并降低复发风险。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关注身体变化: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复发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治疗情况。 总之,胸腺瘤是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纵隔肿瘤。通过及时的诊断、合理的治疗以及治疗后的定期随访和健康管理,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百华 2024-08-23阅读量2088

知名歌手台上高歌致脑出血不幸...

病请描述:  唱歌是一种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事实证明,唱歌不仅可以锻炼大脑,还可以锻炼身体,对于改善呼吸、姿势和缓解肌肉张力都很有裨益。但是,对于有些人,唱歌却是一种危险行为。   《中国妇女报》2024年2月20日报道,此前,媒体报道日本知名老牌视觉系乐队BUCK-TICK的主唱歌手樱井敦司,在演唱会上唱到一段高音时突感身体不适,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宣告死亡。樱井所属经纪公司后续发出声明,证实其因脑干出血去世,年仅57岁。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分析指出,人在引吭高歌、生气骂人等情绪激动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令血压快速升高,进而引发危险。不过,脑出血的发病与基础疾病有关,患者可能患有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当血压升高时,容易对本就很薄弱的动脉瘤血管壁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已经存在的动脉瘤破裂。   《长江日报》2023年10月18日报道,55岁的张女士参加家庭聚会唱《青藏高原》飙高音时,突然头疼剧烈、恶心呕吐,家人紧急将其送医。医院给她做了全脑血管造影,最后发现是动脉瘤破裂。 ▲ 席刚明教授在阅片   颅内动脉瘤,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席刚明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到底有多普遍呢?世界范围中的总体发生率为3.2%,也就是每100个人中有3个人伴有脑动脉瘤,而中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7位具有动脉瘤。   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急剧、致残致死率高,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在30%左右,而且更可怕的是它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破裂,第二次破裂的病死率为70%~80%,如果发生第三次破裂,死亡率几乎是100%。   席刚明教授表示,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颅内动脉瘤如果体积较小,没有破裂,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失去意识甚至休克,如果就医不及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脑动脉瘤破裂怎么办?   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症状,家属或是身边的人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就近送至有卒中综合救治能力的医院诊治。其次要安抚好病人,稳定情绪,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席刚明教授表示,如果脑动脉瘤能在首次破裂的48小时内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破裂患者的预后。   出于对外科治疗的恐惧,许多动脉瘤患者希望接受药物治疗或保守治疗。遗憾的是,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动脉瘤,但药物治疗在动脉瘤的防治中确实有其重要作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处理对降低早期再出血风险、防治并发症意义重大,但对于动脉瘤本身而言并无明确治疗作用。只有积极的外科或介入处理,使动脉瘤自血液循环中完全隔绝才是有效治疗动脉瘤、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包括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两大类。   手术夹闭是通过开颅手术,从外部直接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而血管内治疗是通过动脉血管内途径向动脉瘤内填入柔软的金属栓塞材料,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使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压力消失,从而避免动脉瘤体破裂。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多认为,对于同时可以使用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建议首选介入治疗。此外,现在还有血管内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各种新型装置,通过改变血流方向等多种机制达到治疗作用,使无法使用传统栓塞方法治愈的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 ▲ 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 栓塞前 ▲ 栓塞后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一旦破裂出血则可能会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来预防颅内动脉瘤呢?席刚明教授指出,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根据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相关的几个因素:先天性发育、血流冲击、感染、动脉硬化以及外伤,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以降低发生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先天性发育和血流冲击这两个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上述后面三个因素,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要控制感染的发生,有病要及时上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性疾病对血管的损害。第二要注意动脉硬化的发生,要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嗜酒、吸烟、高脂饮食、熬夜以及缺乏运动等等。第三要尽量保护自己,避免遭受重大外伤,尤其是头颅外伤。   席刚明教授建议,中老年朋友在平时健康体检时可以增加一些有关脑血管的检查项目。脑血管筛查,首选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造影(CTA)无创检查,必要时可以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如果发现了未破裂动脉瘤,建议及时就诊。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毫米、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破裂危险较大,建议尽快手术,而不是等到破裂之后再干预。手术时机不同,最后的治疗结果差别巨大。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6-28阅读量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