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胃食管反流,这可是个困扰不少人的常见问题。我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张祎医生,接下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胃”来的烦恼。 一、什么是胃食管反流 简单来讲,胃食管反流就像是胃里的东西“走错路”了。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食管进入胃,胃就像一个“食物加工厂”,负责消化食物。胃和食管之间有一道“门”,叫食管下括约肌,它平时紧紧关闭,防止胃里的食物和胃酸反流回食管。但当这道“门”出了问题,变得松弛,或者胃内压力过高时,胃里的东西,比如胃酸、胃蛋白酶等,就会反流到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这就是胃食管反流。 二、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烧心与反酸:这是胃食管反流最典型的症状。烧心,就像胸口有一团火在烧,常发生在饭后1 - 2小时,尤其是当你弯腰、平卧或者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这种感觉可能会更强烈。反酸则是感觉有酸水从胃里涌到口腔,有时候还能尝到酸酸的味道,让人很不舒服。 吞咽困难或疼痛:当食管黏膜长期受到反流物的刺激,会引起炎症、水肿,导致食管管腔变窄。这时候吃东西,就会感觉吞咽困难,甚至吞咽时会有疼痛感,就像食物在食管里“卡住”了一样。 呼吸道症状:你可能想不到,胃食管反流还会影响到呼吸道。反流物如果误吸入气管,会引起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平卧时,反流更容易发生,导致咳嗽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有些患者还可能因为长期咳嗽,被误诊为呼吸道疾病,结果久治不愈,其实病根可能在胃食管反流。 三、引发胃食管反流的原因 饮食因素:喜欢吃辛辣、油腻、酸性食物,或者经常喝咖啡、浓茶、饮酒的人,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这些食物和饮品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还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使其松弛,为反流创造条件。比如,一顿麻辣大餐后,很多人就会感觉烧心、反酸的症状加重。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肥胖、经常弯腰劳作、穿紧身衣服等,也与胃食管反流有关。吸烟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使其更容易松弛;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迫使胃内压力升高,导致反流;弯腰劳作和穿紧身衣服会挤压腹部,同样增加胃内压力,促使反流发生。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食管裂孔疝、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会影响食管和胃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例如,食管裂孔疝会使食管下括约肌的位置发生改变,破坏其正常的抗反流机制。 四、胃食管反流的危害 食管损伤:长期的胃酸反流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引发食管炎。食管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食管溃疡、食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长期的炎症刺激还可能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咽喉与口腔问题:反流物刺激咽喉部,会引起咽喉炎、声带炎,导致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同时,反流的胃酸还会腐蚀牙齿,造成牙齿敏感、龋齿等口腔问题。 睡眠与生活质量下降:频繁的烧心、反酸、咳嗽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让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还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而且,这些不适症状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和活动,降低生活质量。 五、如何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 调整生活方式 -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睡前3小时尽量不要进食,以免夜间胃酸分泌过多引发反流。 - 体重管理: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是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腹部压力,减少反流的发生。 - 生活习惯改变:戒烟限酒,避免穿紧身衣服,减少弯腰劳作。睡觉时,可以将床头抬高15 - 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 药物治疗:如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就需要药物治疗了。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它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还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能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食物反流。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修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增强抗反流能力。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 胃食管反流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症状和防治方法,就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胃食管反流的困扰,享受健康生活!
张祎 2025-02-10阅读量827
病请描述:胆囊反流性胃炎中医调理见效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在1-3个月左右,具体如下: 轻度患者 1个月左右见效:如果患者的胆囊反流性胃炎症状较轻,如偶尔的胃部不适、轻微的恶心等,经过1个月左右的中医调理,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比如通过服用一些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中药,像柴胡疏肝散等,能够帮助调节脾胃功能,使胃部的不适症状得到缓解 。 需坚持治疗:虽然1个月左右可能见效,但为了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通常还需要继续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如再调理1-2个月,以使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度患者 2-3个月见效:对于症状较为明显的中度患者,如频繁出现胃痛、烧心、反酸等症状,中医调理可能需要2-3个月的时间才能见效。在这期间,通过中药的辨证施治,配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可以逐步改善胆汁反流的情况,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个体差异较大: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发展程度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等都有所不同,所以见效时间也会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可能在2个月左右就能感受到明显的症状改善,而有些患者则可能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重度患者 3个月以上见效:重度胆囊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往往比较严重,如持续性的胃痛、严重的反酸、呕吐胆汁等,且胃黏膜可能已经出现了糜烂、出血等情况。这类患者中医调理见效的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3个月以上,甚至可能达到半年左右。 需综合治疗:在中医调理的同时,可能还需要结合西药治疗,如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以更好地控制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此外,患者还需要严格遵守医嘱,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作息等,以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赵刚 2025-02-05阅读量743
病请描述:胆囊功能不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腹部疼痛:慢性胆囊炎最典型的症状是腹部疼痛,通常位于右上腹部,表现为持续性的钝痛或不适感。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背部、肩膀或大腿等部位,尤其在晚上或饱餐后出现。 消化不良: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油腻食物、食欲缺乏等。可能在饱食后感到上腹部饱胀不适、胃部灼热、嗳气和反酸等症状。 黄疸:部分胆囊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胆管不通,从而阻塞胆汁的排泄,引起胆汁排泄不通,这样就引起黄疸。患者的皮肤、黏膜发生黄染,同时眼睛虹膜也会发生黄染,小便也会发黄等。 发热和发冷:胆囊疾病若得不到治疗,可能会引发感染或炎症。发烧和发冷是疾病的早期症状。如果同时伴有右侧腹部不适,那就更严重了,这可能是非常危险的疾病,如胆囊炎。 脂肪泻:胆囊功能丧失后,失去了储存、浓缩、排泄胆汁的功能,患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特别是在进食油腻的食物后,由于缺乏辅助脂肪消化、吸收的胆汁,所以患者会出现脂肪泻。 上腹部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上腹部闷胀不适,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恶心、厌油等症状,多发生在饱食或者进食油腻食物后。 全身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与长期的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有关。 以上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赵刚 2025-01-22阅读量1204
病请描述:为何有些人容易出现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个非常常见而头疼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这主要见于几类情况; 一类主要是小孩: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食物过敏,因为小孩的肠道黏膜不完整,肠道菌群不稳定,消化吸收能力差,食物大分子物质进入后不容易消化成小分子化合物,某些食物蛋白就成为抗原或半抗原激发免疫反应,引发食物过敏,可以表现为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或消化道过敏等。 另一类情况是遗传信息带来的,如果母亲及父亲饮食不注意,胃肠问题,菌群失调,就可能把不好的菌群等带给婴幼儿,中医讲”父母有热,必遗热于儿”,如母亲有便秘,父亲肠胃不好如腹泻,母亲第一胎剖腹产,第二胎剖腹产更糟糕,则婴儿出生后肠道也有问题,也会出现便秘腹泻等,也会有消化不良,容易发生对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面食,豆制品,海鲜等过敏或食物不耐受。 第三类,怀孕母亲患有过敏性疾病等或怀孕期间打过抗生素,这类母亲常常胃肠环境不好,或婴儿早产,肠黏膜等器官发育不良,婴幼儿也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等。 第四类,婴幼儿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度强调蛋白质补充,牛奶鸡蛋肉类等补充过度,吃的过饱,或偏食,甜品饮料辛辣刺激油腻饮食吃的过多,导致不容易消化吸收,在胃肠道产生腐败,肠道酸化,菌群失调,导致免疫失衡,出现某些食物过敏。 第五类,自小到大,饮食习惯不好,吃的过多过饱,甜品饮料辛辣刺激油腻饮食吃的过多,熬夜,饮酒过度,经常应用抗生素,或服用损坏胃肠黏膜或肠道菌群的药物,就很容易引发胃肠道菌群失调,如感染胃幽门螺杆菌等,出现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等。以食物不耐受问题较多,也常常容易被人忽视,除引发皮肤过敏如荨麻疹,湿疹,鼻炎哮喘,可能还有消化道或其他器官的疾病,但很多人不认为与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关。 第六类多半是服用药物或保健品或生活地域环境发生改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喜欢甜品饮料等,或随着年龄增大,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或菌群老化,也可能有某些食物过敏,以食物不耐受为多。 除了这些情况外,喉中有痰,不明原因咳嗽,有异物感,有反酸,腹痛,腹胀,大便异常如大便不成型,稀溏,便秘腹泻或大便黏马桶,或胃口非常好,吃的多,总有饥饿感的人,或者容易上火,得毛囊炎,口腔溃疡或单纯疱疹的人,往往胃肠道有问题,发生食物不耐受或过敏的概率要高一些。
冯爱平 2024-11-04阅读量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