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患者鲁某,男,72岁,因“结肠癌术后一年余”就诊,2023年11月于中山医院行胃肠镜并摘除息肉,2024年5月行胃肠镜检未见明显异常。2024.4.14大便次数多每日7~8次,量少,大便成形,便后仍有便意。胃纳可,夜寐可。晨起有少量痰,色稍黄,质黏,2024.3.07检查发现肺部结节,空腹血糖7.3,尿糖++,尿潜血+,尿酸192.2。舌边红,苔薄白。2024.6.02餐后胃胀,大便每日4~5次,较前相比大便次数减少。血糖偏高,有颈动脉板块,目前口服口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舌苔白腻。2024.8.25胃胀好转,乏力好转,血糖正常,舌红,苔薄。2024.10.27大便每日3~4次,较前好转,两侧脉濡滑有力,舌苔中后部腻。2025.1.05复查未见异常,CA724下降。刻下:大便一日2次,大便稠,胃胀不适。苔腻。处方: 夏枯草30g;皂角刺15g;阳春砂(后下)15g;制香附9g;桑叶30g;浙贝母9g;蒲公英15g; 桔梗9g;陈皮9g;黄芪15g;升麻6g;北柴胡6g;当归9g;人参6g;藿香30g;桂枝9g; 山楂30g;丹参15g;鸡内金20g 案语: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anteriorresectionsyndrome,LARS)是指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紊乱,临床上表现为便频、便急、肛门不自觉漏液漏便、气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LARS在直肠癌术后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病率显著上升。 LARS在中医学中并无特定病名,但结合相关症状可归属于“泄泻”范畴。泄泻主要是由感受外邪、饮食伤身、情志失调、劳倦伤脾、禀赋不足,久病年老等引起。泄泻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化失司所致。治疗上以运脾化湿为主要治则,佐以分利。 方中黄芪入脾经,为补脾益气之要药,善能升阳举陷,重用之补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人参归脾、肺经,有气血双补之功,与黄芪共奏补气健脾之功;当归为补血之圣药,且“血为气之宅”,与黄芪、人参配伍共奏补气生血之功;丹参活血祛瘀,与当归合用补而不滞;升麻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取小剂量升发阳气,与柴胡共用共奏升举阳气之功;阳春砂化湿开胃、温脾止泻;桂枝温化阳气,化湿利水,与阳春砂共奏温脾止泻之功;制香附、陈皮辛香走窜、走而不守,且能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藿香化湿醒脾;山楂、炒鸡内金健运脾胃;桑叶、浙贝母清肺润燥;桔梗宣肺利咽;夏枯草、皂角刺、蒲公英对于抗肿瘤有一定的作用;全方共奏升阳止泻、燥湿健脾之功。
付晓伶 2025-01-21阅读量1129
病请描述: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根据症状不同,中医把慢性胃炎分为8种类型,即食滞伤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热邪犯胃型、肝郁犯胃型、瘀滞 伤胃型、肝火犯胃型、湿困脾胃型。根据各种类型对症治疗。 1、食滞伤胃型患者 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 消食开胃。药用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 每日一剂,水煎服。 2、脾胃虚寒型患者 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 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药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3、胃阴亏虚型患者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 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 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4、热邪犯胃型患者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药用蒲公英、败酱草各 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5、肝郁犯胃型患者 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药用柴胡、 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6、瘀滞伤胃型患者 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药用丹参、蒲公 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肝火犯胃型患者 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 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药用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 煎服。 8、湿困脾胃型患者 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药用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药剂师温馨提示胃炎患者平时关键还是靠自己调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不抽烟喝酒,不熬夜,注意休息;不要久坐久站,可以适当按摩,平时适当运动,坚持有氧运动,效果挺好的。 http://ahongyi.000.pe/?i=1
张峰 2024-09-09阅读量3792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问题在近年来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儿童肥胖的成因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旨在通过结合中医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儿童肥胖的成因,为广大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 一、案例描述 患儿XX,一个七岁的男孩,近年来体重逐渐增加,饮食偏好油腻、辛辣,且常常暴饮暴食。家长发现他的大便经常溏薄,多痰,且容易感到疲劳。经过中医的详细问诊和观察,医生发现该患儿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舌尖有芒刺,这些都是中医诊断肥胖的重要依据。 二、中医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患儿饮食偏好油腻、辛辣,长期如此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不能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反而形成了痰湿等病理产物,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同时,脾胃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大便的形态,出现溏薄的情况。 情志不畅 儿童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其生理健康。患儿可能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原因,情志不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缺乏运动 现代儿童普遍缺乏运动,该患儿也不例外。长时间的静坐和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增多。同时,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一步加重肥胖问题。 先天禀赋不足 虽然案例中未明确提及患儿的先天禀赋情况,但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也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体型偏胖,可能会遗传给子女,使其脾胃功能较弱,容易出现肥胖问题。 三、预防与治疗策略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中医提出了以下预防与治疗策略: 调整饮食结构 建议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改善脾胃功能。同时,要注意饮食的量和时间,避免暴饮暴食。 调理情志 家长应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其缓解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可以引导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绘画、音乐等,以调节情绪。 增加运动 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跳绳等,以提高身体代谢能力,消耗多余脂肪。家长可以陪伴患儿一起运动,增加亲子互动的同时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 根据该患儿的具体情况,中医开具了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中医具体案例分析儿童肥胖成因,我们可以看到肥胖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共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生长发育 2024-04-29阅读量1989
病请描述:患者邹某,男,73岁。因“直肠癌术后”就诊。 2023年8月3日就诊,化验肿瘤指标提示癌胚抗原6.3,大便需用力,里急后重,舌尖红苔薄白。 2023年9月7日就诊,化验肿瘤指标提示癌胚抗原5.6,大便仍需用力,里急后重较前好转,舌尖红苔薄白。 2023年9月30日就诊,大便较前好转,质地软,夜寐欠佳。 2023年11月4日就诊,化验肿瘤指标提示癌胚抗原4.8,已达正常值,其余也无明显不适。 按语: 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因此患者肿瘤指标容易升高,直肠癌在中医记载中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则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晋代王叔和《脉经》谓:“肠癖不脓血,脉沉细流连者生,洪大数身热者死。”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燥热或不洁之物,导致脾不健运,湿热蕴毒下迫大肠,热伤肠络,毒邪成痈而逐渐发生癌瘤。付主任通过患者舌苔,舌尖红,苔薄白判断出患者属于湿热蕴结结肠癌,遂方中重用茯苓、薏苡仁等药物祛湿,地黄滋阴清热,藤梨根、大血藤、黄芪抗肿瘤、补气等对症治疗。在付主任的精心调理下,患者有明显好转。
付晓伶 2023-11-15阅读量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