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发现自己左眼眼角、嘴角偶尔有抽动,4年时间,最近抽跳比较厉害,嘴角有时也抽跳,这是面肌痉挛吗?需要手术吗?”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面肌痉挛痉挛的诊断需要症状学、影像学检查,因为需要面诊看到患者,才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医生会让患者快速做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断鼓起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医生再结合患者讲述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何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方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676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三年前,我发现右眼抽搐,连带这右边脸也跟着抽搐,开始没在意,后来抽搐的次数多了,就到医院去做检查,说是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诊断为面肌痉挛,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在诊断时,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5-01-10阅读量1376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三年前,我发现右眼抽搐,连带这右边脸也跟着抽搐,开始没在意,后来抽搐的次数多了,就到医院去做检查,说是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诊断为面肌痉挛,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在诊断时,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4-09-29阅读量1434
病请描述:半个月前,好朋友着急打电话给我,请求帮助,她家亲戚的孩子今年21岁,反复高热1个半月,跑遍了福州各大医院,做了各种检查都无法明确病因,实在束手无策,想来华山医院王牌科室感染科就诊。于是孩子母亲在信息中详细描述了发病过程。这个女孩子的诊治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异常艰辛,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煎熬。 过程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从4月1日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1℃,6日开始体温进一步升高,每天都在39-40℃,每次发烧前都会出现寒战,还伴有四肢皮肤散在的皮疹,因为各种检查都无法明确病因,只能经验性的使用抗生素消炎,逐步升级到顶级抗生素泰能能无济于事,并且出现了副作用-寒战,只能停用抗生素。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激素来退烧,但不幸的是,使用第一天就开始不停地出汗,持续12小时,同时出现了嘴角和眼皮的抽搐痉挛,换成口服泼尼松也出现同样的反应,还出现了皮肤骨骼剧烈疼痛,皮肤无法碰触,也只好停用。后来全身PET-CT也做过了,结果显示全身浅表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脾脏、全身骨骼代谢弥漫性增高,于是就准备做骨穿排除血液系统的疾病,这时孩子父母对当地医院失去了信心,准备来沪就诊。 追溯病史,发病前的12月份感染过XG病毒,1月4日出现面瘫,二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很难判断。去年6月份时皮肤也出现过类似的硬结,会疼会痒,后来自己就慢慢消散了。8月份的时候也有几天莫名其妙地出现过发热,自己就好了。 华山医院作为全国著名的大三甲医院,感染科绝对是王牌科室,每年都会接诊许许多多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发热患者,同时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在福州建了华山医院分院,我推荐她们可以先到家附近的华山医院分院感染科就诊。同时建议边检查边治疗,既然西医已经束手无策了,那就用中医试试看。 对于发热类疾病,中医的效果很多时候效果是非常好的,尤其在去年底放开后很多人感染XG并出现后遗症,其中就有很多反复低热2-3个月的患者,最后用中药都完美的解决了。出于朋友的信任,建议远程看诊,仔细研究了孩子舌苔照片,从舌像看,舌质比较红,显然是因为长期高热伤津耗气导致,苔根部黄腻,并伴有口渴、口苦,说明少阳有郁热,并夹有湿热,于是远程处方,使用柴胡五根汤清透少阳郁热,从肌表、小便、大便三条通路分消郁热。 三天后随访,其母亲说孩子好了很多,体温精神状态一切正常,已经出院。昨日再次随访,朋友说孩子已经正常上学了,骨穿结果也没什么大问题。这对于孩子父母和医者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柴胡五根汤是小柴胡汤和五根汤的组合。五根汤这张处方对于感染类发热,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各种发热均有显著的效果。这首方记载于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李凤林主任医师编著的《临证实践》,据说这首方经过了30年10万多患者的临床应用,证明其具有消炎、杀菌、抗病毒作用,而且部分季节,只要发烧一律使用,均有奇效,可谓闻名遐迩,其组成有葛根、板蓝根、山豆根、芦根、白茅根、藿香、红花、大黄。这首方之所以效果这么好,是因为它把宣透郁热的治法发挥到了极致。 中医对于发热外感类疾病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将中医作为首选的发热患者寥寥无几。中医接诊的发热者多是久病、坏病、逆病,常由多处医者(患者自购药、西医、个体医、地摊医)治得没有办法才轮到中医上手。即使是身边信任中医的朋友,也常是经过医院输过液,未见好转、或加重,多是无计可施是才上门求诊。 对发热的理解,中医与西医有些不同。西医常主要以退其热为目的,而中医则注重正气与邪气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富有珍惜“发热”的理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立即用药退热,表面上热已退,实际上是正气受伤了,无力抗争之象,不一定是好事。临床上很多孩子的腺样体肥大、湿疹、过敏性鼻炎反反复复,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过度使用消炎药、雾化激素、退烧药后,进入人体的外来邪气无法及时清除而引起。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各有优势,大家要客观看待中西医是协同关系,共同维护患者健康,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适合西医就看西医,适合看中医就看中医。而不是一旦西医束手无策时,就大加贬斥,充满怨恨,转而投向中医,和医生说,我就信中医,早知道就不该去看西医!偏执的念头任何时候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可能转脸就去和西医生说,早知道就不该看中医的。当一种医学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转变观念,不能一根筋走到底,拼命做各种检查,非要找出原因才肯善罢甘休,要知道人体是很复杂的系统,至今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很多疾病是无法解释的。作为中国人,其实是很幸福的,有两种医学同时为健康保驾护航,关键是要放下执念,及时转变认知,只有这样才是有智慧的应对疾病之道。
刘宝君 2023-06-03阅读量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