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对于胆囊息肉,多为胆固醇息肉。小息肉和多发息肉相对安全,可定期复查,复查的频率因人而异。 多数人生长缓慢或者不生长,甚至见过息肉自行缩小甚至消失的患者。但息肉一旦生长过快或者超过1公分(cm),癌变风险增高,需要及时手术并做病理检查。 肿瘤 性的息肉相对少见,性质不明,必须及时手术病检。 关于胆囊腺肌症,我最近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的文章,由于腺肌症90%以上合并结石或慢性炎症,手术指征同胆囊结石胆囊炎。 同时,胆囊腺肌症具有息肉一样的占位性病变性质,且目前超声、CT或磁共振诊断准确率较低,同胆囊癌不好鉴别,对于节段型和弥漫型胆囊腺肌症,一经诊断均建议及时手术切除病检,对于局限型病例,如果直径小于1公分,有条件观察随访。 强调一点:所有胆囊良性疾病,如果没有症状,均不需要用药,因为药物治疗无效(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除外,情况复杂,下一篇单独介绍)。 我每天门诊,均会劝退大量想药物治疗的患者。我给患者打得最多的比喻就是(不一定贴切): 胆囊上长东西,就像皮肤上长的痣,吃药不可能定点清除痣,但如果痣突然增大甚至流水、流血,很有可能是变成了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才能治愈。 痣肉眼可见,但胆囊肉眼不可见,只能做彩超等检查。该治得治,不需要治不要花冤枉钱,何况药物也有副作用。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3阅读量1428
病请描述:3.2环境、饮食、心理、生活方式等对转归的影响 怀孕、低热卡饮食、全胃肠外营养、高位脊髓损伤都可影响其收缩功能。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又可导致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障碍,造成胆汁淤积。胆汁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中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粘稠度升高,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概率。 3.3年龄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胆囊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增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肥胖、活动量小以及全身脂类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脂肪肝,均与年龄增加呈正比。且由于胆结石在胆道内的移动以及胆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可使部分无症状及雌激素等的影响均已被证实,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油炸食品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持续心理应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均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因素作用在胆囊,使得胆囊功能的紊乱,结石出现移动异常,导致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症状甚或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4、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病人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生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疽、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虽然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结石是胆囊癌的前期病变,而且胆囊癌早期诊断又比较困难,但有报道的80%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 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31/16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4/279例),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⑥无症状胆结石患者,特别是体弱或高龄人,其机体抵抗力差,一旦出现症状又受条件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而主张保守治疗的学者认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是良性的自然病程,为“无害疾病”,且保守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张辉等对既往体检查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66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33例中痊愈23例(占69.7%),有效8例(占24.2%),无效2例(占6.1%),总有效率93.9%。对照组33例中痊愈6例(占18.2%),有效10例(占30.3%),无效17例(占51.5%),总有效率48.2%。虽然胆囊手术安全性很大,治疗较肯定,但是胆囊三角变异,肝管变异、人为操作粗暴等均使手术风险性加大。另外,据对805例住院病例分析,结肠癌组396例,胆囊切除者41例,占10.35%;对照组409例,胆囊切除者22例,占5.3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得出胆囊切除很可能增加结肠癌发病率。其原因可能切除胆囊之后,肝脏所分泌的次级胆酸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石胆酸和脱氧胆酸,此类物质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因此,无症状胆囊结石应采取期待疗法,定期复查,待有症状或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切除。 5、小结 通过对2006年前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未得出对无症状胆囊结石行预防性切除有明显优势的肯定结果。但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3mm且胆囊管较细;不透放射线的结石;结石钙化;女性≤60岁;生活在胆囊癌高发区的患者;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或瓷化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或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6阅读量1991
病请描述:3、治疗 由于同时危及孕产妇和胎儿安全,故往往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极大关注。而由于忌惮药物及治疗对于孕产妇,尤其是胎儿的影响,医生在处理此类病人时亦往往感觉十分棘手。治疗原则与非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治疗基本相同,因产科原因,在治疗上需外科、产科、新生儿科共同协作,同时需根据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为禁食、吸氧、胃肠减压、早期液体复苏、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防治休克,抑酸,营养支持,维持循环稳定及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局部与全身并发症,动态观察孕产妇及胎儿胎心变化,病情严重者转入治疗,动态监测呼吸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等情况。 由于患者及胎儿对营养的需求,同时细胞因子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和胎儿发育,故中、重度全胃肠外营养(TPN)及肠内营养应早期应用。并尽早从TPN过渡到肠内营养,后者多釆用内镜下经鼻空肠置管,符合生理学特征,有利于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减少细菌移位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于非胆源性或轻度应用抗生素没有任何治疗作用。 有证据表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对非胰性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未能显示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感染坏死,并需要手术干预。胆源性或伴感染的中度、重度患者需使用抗生素,同时需关注考虑到抗生素对胎儿致畸的风险,青霉素族及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是B类药物,在人类没有风险的证据。亚胺培南具有广谱抗菌性,属于碳青霉稀抗生素类,为妊娠C级的药物,被认为对胰腺感染效果明显能透过胎盘,临床使用于妊娠患者时须减少用量。甲确挫类药物属B级药物,能自由地穿越过胎盘,并没有显示出甲確唑与致畸作用的风险增加有任何关联。喹诺酮类药物已被列为C类,人们已经观察到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对关节和软骨等组织的不利影响。无论使用何种抗生素药物,治疗中应按照微生物血培养及病人的临床状况进行修改。生长抑素、奥曲肽、加贝酯等药物在中对胎儿有无致畸作用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 3.2病因治疗 胆源性治疗上以保守治疗多见,但结石未处理约患者可能复发,且复发可能更严重、更危险,早产、流产及宫内窘迫发生率增高。临床须根据妊娠时期、有无胆总管扩张、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国外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认为是在怀孕的各个阶段安全的,以妊娠中期为最佳,因为此期胎儿组织器官形成已经完成,子宫增大不明显,妊娠晚期则因为腹腔镜视野受增大的子宫影响操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为病情严重、有黄疽及腹膜炎患者,并被认为没有增加的孕妇和胎儿的风险优点与非怀孕人群手术相似,包括术后疼痛较轻,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以及恢复快。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在于:避免穿刺针和术中操作对子宫的刺激以防早产、胎儿酸血症的发生等。国内有报道对于妊娠晚期患者伴胆囊肿大、淤胆严重者釆取胆囊穿刺引流减压术,待产后择期胆囊切除术,避免了早期胆道手术。 出现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时因持续性胆道梗阻使病情恶化,诱发细菌性胆管炎,此时须釆取手术行胆道减压解除梗阻,并推荐行ERCP检查。经确诊胆总管结石并梗阻后可行鼻胆管引流(ENBD)或胆道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引流感染的胆汁或取出嵌顿的胆道结石,有效改善症状,预防复发并降低病死率。此过程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须考虑对胎儿的辐射。 有学者主张胆道支架置入术,而不是执行括约肌切开取石,这样可以消除括约肌切开术伴随的并发症。有报道给10例患者放置了胆道支架而无括约肌切开术,所有这些人都无并发症,并正常分娩。所有人产后再次进行,取出支架并行了括约肌切开术,8例结石取出。有2例患者的支架自留置了7月和8月,并未发展到闭塞或胆管炎。 和需要二次手术。 本文选自:肖柄华、黄耿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旳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地址: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单中心20年52例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8-17阅读量1410
病请描述: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是妊娠期较罕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发病率约为0.01%-0.1%。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它可发生在妊娠各期。报道发生19%在妊娠早期,26%发生在妊娠中期,53%发生在妊娠晚期,2%发生在产褥期;另有报道发生6%在妊娠早期,56%发生在妊娠中期,38%发生在妊娠晚期。发病率的高低与人种、年龄、地域、饮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似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可引起胰腺水肿坏死和胰周组织坏死、严重的腹膜炎、休克、、甚至,危及孕产妇和胎儿生命,是妊娠期急腹症死亡的首位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处理棘手,风险较高,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胰腺炎是影响其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1、病因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非孕人群胰腺炎的病因大致相同,常见病因为胆石症、高脂血症、特发性、酒精、药物,还有少见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伤等。国内发病原因以前两种病因为主。胆道系统疾病是发生的重要病因,尤其胆石症为主要诱因。文献报道胆结石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密切关系。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墨西哥人、拉美裔和皮马印第安人等的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和非洲人的发病率总体较低。胆石症是与人体生理代谢密切相关的综合征,而妊娠期胆石症形成与代谢变化密切尤为明显相关。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孕产妇胆囊内有胆泥和结石形成,产后胆泥可以溶解消失。妊娠期随孕周增加的雌、孕激素是妊娠期胆石形成的基础,妊娠期雌激素增加剌激肝脏分泌胆固醇增加,引起胆汁过饱和,胆囊内胆汁残留量增加导致胆固醇结晶和最终胆结石形成加上孕激素导致孕产妇胆囊平滑肌松弛,胆囊容量增加,胆囊收缩能力降低,排空能力降低,加重了胆汁於滞;同时妊娠期胃肠道吸收胆固醇大量增加,上述因素使小结石形成并阻塞壶腹部胰胆管,引起胆汁逆流,激活胰酶,诱发胰腺炎。另外,妊娠后期子宫体积增大压迫胰管和肠管增加了胰管阻力,使胰液和肠液返流激活胰酶,诱发胰腺炎有文献报道胆泥和胆结石形成与妊娠的次数亦呈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与肥胖被发现妊娠期增加胆结石和胆泥的风险并与之相 关联,在控制孕前体重指数、血脂、血糖、腰臀围比和身体活动后,该联系仍然显著。有研究认为血清痩素水平在妊娠期随孕周逐渐增加,痩素是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与身体脂肪量有关联,能影响胆汁胆固醇消除和随后胆结石的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与妊娠期胆泥和胆结石的形成负相关,然而,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会涉及到共存的低HDL、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高脂血症是发生的另一种机制。国外文献报道高脂血症是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和酒精之后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原因,发生在大约的情况下,病程较胆源性更严重,更容易复发。国内有报道以高脂血症为主。有研究显示妊娠时尤其是妊娠晚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血清甘油三酯合成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增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以较孕前增高,同时妊娠期胎盘滋养层分泌的催乳素能促进脂肪细胞分解,使得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增加2-3倍,释放血清自由脂肪酸增加,并以妊娠晚期最明显,但往往较少超过3.4mmol/L。如果孕前有高脂血症的孕产妇或脂质代谢的异常包括家族性高脂血症、脂蛋白脂肪酶突变、脂蛋白脂肪酶及载脂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则易导致血清中甘油三脂超过,甘油三酯在胰酶作用下可生成大量游离脂肪酸,直接损伤胰腺腺泡,并极易发生胰腺微循环障碍和缺血坏死,从而诱发发生。 本文选自:肖柄华、黄耿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旳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地址: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单中心20年52例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8-03阅读量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