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经常头晕目眩,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颈椎病、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等。但是,不少时候,这都源于“耳石症”。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耳石症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约占眩晕的 1/3。专家提醒,耳石症是一种高发而不被人知晓的眩晕症。发生眩晕别乱治,要尽早就诊排查治疗。▲ 席刚明教授在讲解耳石症 耳石症是什么?耳朵里真的有石头吗? 席刚明教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在我们耳朵的内耳端,有两个膜性小囊,分别为椭圆囊和球囊,在这两个膜性小囊内装有可以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盐结晶,形状似石头,医学上称之为“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粘附在椭圆囊和球囊里面的,但在外伤、剧烈运动过后、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耳石脱离原来的位置,进入与它相连的三个彼此垂直的“C”形半规管里。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里的淋巴液内,刺激了平衡感受器,诱发平衡失调,从而表现为天旋地、眼震、恶心呕吐等。 席刚明教授指出,耳石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有3个字:“短、动、床”。短:眩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动: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动有关;比如躺下左转、右转、起床、躺下、抬头或低头时发作。平躺不动或坐立不动时不发作。床:大部分患者眩晕发作一般与床有关,在床上起床、躺下、或左右翻身转时发作。若出现了上述这些症状和情况,要警惕耳石症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 哪些人易得“耳石症”? 1. 40岁以上的人。耳石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40~60岁之间,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前庭慢性缺血有关。另外,年龄大会导致内耳局部结构发生老化或退化,耳石就容易从原来的位置上掉下来。 2. 压力大、体质弱的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状态,可能会造成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发生。 3. 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也会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4. 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只是耳石脱落的一种诱因,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症的风险。体质较弱的女性也属于高危人群,女性患耳石症多于男性(比例接近1.6~2:1)。 5. 有偏头痛的人。26%的耳石症患者为偏头痛患者。前庭性偏头痛,是耳石症的一种临床现象,常与耳石症导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同时发生。 6. 有外伤或手术影响的人。外力撞了耳部、耳朵做了手术、在乘车时因为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导致颈部损伤,这些都会引起耳石脱落,从而导致耳石症。 7. 患前庭神经炎的人。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经炎常伴发耳石症,在前庭耳石器发生水肿时,也会出现“小晶体”脱落。一般前庭神经炎发作一年内,患者都可能发生耳石症。 此外,还有很多人在补牙时,由于使用电钻打孔,磨钻抛光,因振动,常常使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使淋巴液流动紊乱,引发眩晕。▲ 席刚明教授在讲解耳石症 男子饱受眩晕困扰,竟是“耳石症”作祟 四川八旬的王大爷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退休后热爱旅游,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但是就在去年准备出国旅游时候,突发头昏走路不稳,旅游计划只能搁浅。到医院就诊查出二型糖尿病,及脑供血不足、轻微脑梗,经治疗好转后出院。 今年,雄心勃勃的王大爷准备再次走出国门,但是不曾想身体再次抱恙,三月份突然出现体 位改变时眩晕。“经常睡觉时候发作,睡下去,起来时候,天旋地转,特别是夜里起夜时候非常痛苦!”遂前往成都、北京等多家医院就诊,有的考虑与颈椎病、脑缺血、脑梗后遗症、糖尿病有关,有的不能明确诊断。后经过中医按摩等系列治疗,收效甚微。直到今年五月份最终确诊耳石症,但是经过四次人工复位后,没有明显改观,还是反复眩晕,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席刚明教授在问诊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王大爷求医无门的时候,他了解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治疗耳石症独具特色,于是他带着一丝希望来到医院,找到席刚明教授。 席刚明教授经过详细问诊、查体后,考虑耳石症。之后,经眩晕治疗仪诊断为左后半规管耳石症,当即在复位椅上予以复位治疗,短短几分钟,治疗结束。王大爷惊喜地发现自己躺下、起来不头晕了,走起路来也很自在。最后,席刚明教授叮嘱王大爷,耳石复位后两天内睡觉要向右侧躺着睡,垫高两个枕头,不要看电视、看手机。▲ 为患者检查治疗 席刚明教授介绍,王大爷的病情并不复杂,属于典型的耳石症症状表现,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本身比较有代表性,许多患者都有类似的情况,突发头晕,无明确病因,误诊为颈椎病等,然后以此治疗。但因耳石症本身属于反复发作的疾病,且每次发作的时间都很短,所以有时按照颈椎病治疗,随着发作时间过去患者头晕减轻,就会误认为颈椎病治疗有效。若再次头晕,还是按照颈椎病治疗,反反复复一直治疗不彻底,这种经历代表了多少患者的就医历程。 椅子上“转一转”,轻松摆脱耳石症 对于确诊耳石症的患者,首选方法是耳石复位治疗。耳石复位治疗又分为人工手法复位和仪器复位治疗。人工手法复位属于传统的耳石复位,是通过人工操作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达到治疗目的。但有明显局限性,比如对于患有颈腰椎疾病、体型肥胖、高龄等患者,人工手法复位体 位改变受限,从而影响复位疗效,甚至根本无法进行。 目前全自动眩晕诊疗系统除了能对耳石症进行精准定位及复位治疗外,还能用于评估半规管、前庭耳石器、前庭中枢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眩晕症诊疗系统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将患者固定在治疗座椅上后,通过旋转轴实行精准旋转,运用红外眼震系统将患者的眼震实时记录下来,精确定位病变半规管,实现多方位滚转复位治疗,全程实时动态检测,诊断和治疗准确、安全。诊断和复位时可由座椅带动全身整体转动,避免了对患者的颈部及腰部造成刺激,有效弥补了人工手法复位的缺陷,相比传统手法,患者体 位变动更充分,甚至可以实施一些传统手法复位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复位方法。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中国妇女报、生命日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武汉市第一医院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8阅读量786
病请描述:在神经内科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头晕的患者,虽然常见,却并不普通。面对医生,患者通常主诉各异,有的甚至因为晕的难受,在就诊的时候不愿意睁眼,不愿配合检查…… 那么究竟什么是头晕呢? 头晕实际上是一组综合症,早在1972年,Drachman博士就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将头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眩晕(Vertigo):是由于空间定向障碍而产生的运动幻觉,又称为真性眩晕,患者可感觉到自身或外周的旋转感或倾倒感,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病变部位为前庭系统通路。 晕厥前(Presyncope):指即将晕倒或意识丧失。常见于恶性心律失常、二尖瓣或主动脉狭窄等心脏瓣膜病、颈动脉窦过敏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等情况。 不稳(Disequilibrium):是指行走时出现不平衡感甚至跌倒感,坐位或卧位时好转,此类患者夜间症状明显,一般无眩晕症状。常见于深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疾病。 头晕(Light-headedness):一种定义模糊的头晕,常表现为头部昏昏沉沉、不清醒感,呈持续性。常见于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少部分来源于眩晕症状缓解后出现的残留不适以及一些全身系统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 在上述的各种头晕类型中,眩晕疾病因其强烈的运动幻觉以及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而使患者急于就诊。这类疾病包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前庭阵发症、梅尼埃病、中枢性眩晕等。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约占20%-30%,是诊室里最常见的眩晕疾病。 “耳石”又是什么呢? 其实“耳石”是人体重要的位置感受器,它能感知人体的重力及直线加速运动信息,维持稳定的姿势。内耳中的耳石与石头的成分类似,均为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位于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中。当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内淋巴液中,随着液体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发作。 哪些人容易患耳石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耳石症的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1.5-1:2.0,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国外文献报道,约50%-97%的耳石症患者无明确病因,故称为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发作时有哪些特点呢? 耳石症发作时往往表现为伴随头位变化(如起床、躺下、抬头、低头、床上翻身)而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可伴随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一旦出现上诉症状,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耳石症的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符合典型眩晕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 通过dixhallpike,roll-test试验诱发眩晕或眼震并判断“耳石”位置,经复位治疗后好转或治愈。 排除其他疾病。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辅助复位。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以及前庭康复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患者排除引起眩晕的其他病因,如急性脑梗死等,以免延误治疗。此外,需与继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包括耳科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中耳炎等;头部外伤;偏头痛;外科手术后;应用耳毒性药物;雌激素下降后引起的骨质疏松;全身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卒中;焦虑抑郁;睡眠不足以及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
张健颖 2024-12-07阅读量2215
病请描述: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上海行动,积极响应上海市护理学会2024年“护理科普活动周”主题活动,7月12日下午,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非公医疗机构护理专委会(下称专委会)2024年第三季度第一次科普活动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顺利举行。活动共设《耳石症》科普讲座和“复位”演示两个环节。 ▲ 专委会科普活动在医院一楼大厅举行 ▲ 张秀娟主任主持活动 上海市护理学会刘雨纯老师,专委会秘书许洁、专委会委员王芝芳、缪爱娟、陶然等出席活动。医院学术副院长兼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和护士长马丽丽开展专题科普讲座。活动由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秀娟主持,吸引住院患者及家属等50余人参加。 科普讲座,解密“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近年来,耳石症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引起眩晕类病症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眩晕患者的30%。以往,耳石症发病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者居多。近年,由于熬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不少年轻人群患有此类疾病。 活动开始,脑血管病一科护士长马丽丽以《疯狂的石头,带你认识耳石症》为题,从生活中大家常见的头晕症状入手,以生动风趣的形式,从耳石症的概念、常见症状、原因、预防等方面,向大家逐步揭开耳石症的神秘面纱。 ▲ 马丽丽护士长带领大家认识耳石症 之后,医院学术副院长兼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围绕《眩晕了,怎么办?》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临床实例,运用结构模型、视频直观展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从耳石症的病理病因、表现特点及如何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 席刚明教授讲解耳石症 席刚明教授对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做重点讲解,指出,复位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耳石症的方法之一,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建议及时接受专业诊断并积极复位治疗。 “复位”演示,见证医学魅力 医院积极发挥专科优势,开设眩晕专病特色门诊,由席刚明教授领衔,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诊疗团队,致力于眩晕的规范化诊疗,为诸多眩晕患者提供了专业治疗,取得良好口碑。 ▲ 实地参观 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是医院眩晕专病门诊新引进的一台专业诊疗设备,除了能对耳石症进行精准定位及复位治疗外,还能用于评估半规管、前庭耳石器、前庭中枢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等,为耳石症的规范化诊疗增添科学助力。 讲座结束后,专委会委员和参与活动的患者、家属来到医院眩晕专病门诊诊室,席刚明教授为大家演示耳石症检查及复位的全过程。其中,有一专委会委员及一患者此前便有耳石症问题,席刚明教授现场为他们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的检查,进一步明确了诊断。随后,席刚明教授运用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快速为他们进行了复位治疗。 ▲ 现场体验 从诊断到完成复位治疗,仅需短短十几分钟,“医学的专业魅力”让大家惊叹不已,都不约而同、发自内心地向席刚明教授报以赞赏。体验完复位治疗的患者更是开心地表示,自己经常头晕,已经饱受耳石症的困扰好几年了。今天现场治疗体验后,一瞬间便感觉症状好多了,非常好! ▲ 合影留念 此次科普活动的顺利举办,得益于上海市护理学会搭建的交流沟通平台,不仅让专委会委员们和医院医护人员共聚交流、互促共进,也进一步向患者普及了健康知识,使他们切实享受到了优质的护理科普服务、感受到了温暖关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以更扎实的行动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添砖加瓦。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16阅读量1441
病请描述: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频发,由此造成的头部外伤越来越多,而脑震荡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脑震荡都有什么样的症状特征呢?现在我来带领大家揭开脑震荡神秘的面纱! 一.概述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大脑发生一时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是头部受伤后,即刻发生一时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持续数秒至二、三十分钟不等,清醒后恢复正常,但对受伤时的情况及经过记忆不清。此外,还出现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等。脑震荡是最轻的颅脑损伤,一般经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多可自愈。儿童和成年人脑震荡占颅脑损伤的49%~90%。好发于拳击行业从业者、摔跤竞技类行业从业者、老人、小孩等。 二.分级 1、轻度脑震荡就如同人体大脑突然被重物敲击而发生短暂性的思维混乱现象,这种短暂性的混乱思维可以在十几分钟内恢复意识清醒状态,对于这种轻度脑震荡患者来说,不会留下什么其他脑部后遗症疾病的。 2、中度脑震荡比起轻度脑震荡来说,症状要明显严重,患者除了有思维混乱和短暂性的意识丧失外,还会因外力撞击的力度大使耳朵产生耳鸣现象,并且伴随着头部感觉眩晕头痛,还有会发生遗忘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忆症,只是失忆程度不是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会重新恢复记忆。 3、这种脑震荡情况最为严重,表现症状最明显,患者不但出现失忆,还会发生脑部损伤发生影响血液循环的肿块形成,同时也不排除会发生颅骨骨折,长时间昏迷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植物人”,给患者一生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病因 脑震荡的发病原因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外伤是导致脑震荡发生的常见病因。脑震荡好发于老人、小孩以及特殊行业的人群,诱发脑震荡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需尽量避免这些诱因。 1.主要病因:头部外伤 如头部撞击、交通事故、跌倒、打架。由于脑组织是一个柔软的器官,它被脑脊液包围,同时受到颅骨的保护,这可以防止轻度的损伤对脑组织的破坏。但是当受到严重暴力或快速的旋转力时,脑脊液的缓冲作用不再有效,脑组织可能撞击到颅骨,造成损伤。 2.诱发因素 当以下情况时使头部遭受暴力,出现外伤时,可引起脑震荡: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如足球、拳击、橄榄球等竞技类运动项目;进行危险的高空作业;交通事故的发生;参与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战争因素。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发生,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神志转清后患者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2)近事遗忘:清醒后不能叙述受伤经过,有明显的近事遗忘,但往事仍能回忆。 2.伴随症状: 脑震荡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植物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的一些症状,如面色苍白、瞳孔大小改变、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慢等危象。 3.其他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恢复期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在受伤后数周或数月逐渐消失。但有一些患者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有的还有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若逾时3~6个月不愈,除考虑有精神因素外,还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继发性损伤的可能。 五.主要辅助检查 CT检查:颅脑损伤诊断中,被公认为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建议老年患者及头痛、呕吐患者进行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是医学界的领先的先进仪器,清晰度较高,可以查出一些细微的环节。 脑电图:脑震荡后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各导联兴奋性均下降,尤其是在站立位时更明显。 六.诊断标准 01病史及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脑震荡具有的症状,如短暂的意识障碍、近事遗忘等,或者受伤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经过影像学检查后,除外继发性脑结构性损害,支持脑震荡的诊断时,即可确诊。 02鉴别诊断:临床上脑震荡与轻度脑挫伤很难鉴别,可依靠头颅CT、核磁或脑电图检查来鉴别,但由于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亦无严格区分的必要。 七.治疗 脑震荡大多数是自限性的,病程也较短,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使用影响观察的吗啡类药物,最好选用副作用少的镇痛、镇静剂。 八.护理 (1)一般护理: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以利患者能够安心休养,给予患者一定的精神安慰,使患者有愉快的心情。减少脑力活动,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如出现突然头痛加重、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病情恶化的征兆,立即报告医师,复查头部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损伤,尤其是排除血肿的形成。 (3)饮食护理:脑震荡是一种脑损伤疾病,饮食需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以减轻症状、避免诱因为主要原则。多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水果、蔬菜,避免兴奋性食物,保持自身营养状况良好。如可以食用含维生素高的食物(苹果、香蕉、猕猴桃等),也可以食用脱脂牛奶、豆浆、蔗糖、代乳粉等食物,还可以多食健脑食品,如核桃、栗子等。忌食辛辣、油腻食物,食用这些后,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病情加重。忌食兴奋性食物,禁止喝酒、喝咖啡、喝浓茶,会使大脑兴奋性增加,不利于脑震荡的恢复。 九.健康宣教 1. 疾病预防:预防脑震荡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诱发因素,即跌倒、头部撞击以及交通事故等。还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其他的脑部病变。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脑震荡是一个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措施还有看护好老人、小孩,以免发生跌倒。参加竞技类运动项目时,注意穿戴好护具。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饮酒不开车,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参与打架、斗殴事件。 2. 预后及复诊:脑震荡患者出院后1个月左右需来医院复诊,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以及休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预后较好。 3.护理要点:患上脑震荡疾病以后,有些病人常常会头痛,身体非常的虚弱,有时衣食住行都需要别人的帮忙,这是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疾病的护理知识,能给病人很多的帮助,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文章就是,脑震荡有什么护理要点。 给予病人普通饮食,若病情需要,可定时去附近卫生所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监护病人在伤后的3个月内不要过度用脑,以便及早消除头痛、头晕等伴发症状。遵医嘱适量服用药物。脑震荡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呕吐、耳鸣、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也要学会一些针对性的护理,这是很重要的。脑震荡要怎么进行护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通过介绍,如果生活中,身边的人不小心撞到了头,不可以忽视,请及时上医院检查检查,避免给自身带来过大的危害。
王炎林 2024-04-11阅读量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