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糖尿病神经病变都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才能预防神经病变的发生呢? 麻——早期症状 所谓“周围神经”,就是人体除脑部、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周围神经一方面负责人体的各种感觉、运动,还支配着人体的内脏活动,比如心脏、胃肠等。 因此,一旦周围神经受损,受到影响的功能很多,症状多种多样。 脚麻是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典型症状。由于感觉麻木,似乎戴着手套、袜套,或者有蚂蚁爬的感觉,走路像是脚踩棉花。还有对温度、疼痛不敏感,有时由此发生烫伤、割伤、割破后不知的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出现糖尿病足等严重问题。 胀——自主神经 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病变是周围神经病的一类,多发生在病史15年以上的糖友,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腹胀,严重的会出现肠梗阻。 患者进食后常感到胃部胀满。胃中食物不消化下行而滞留,可有恶心呕吐,反酸胀气。 当自主神经病变累及肠道时,会出现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糖尿病腹泻大多不是细菌性的,没有肠炎表现,大便常规检查可鉴别。 夜间加重,不伴腹痛,与饮食无密切关联,严重时可出现大便失禁。对中老年糖尿病友便秘更常见,有的是腹泻便秘交替发作。 痛——神经性 特点是自发性和诱发性,除了电击样疼痛,还有针刺、火烤、撕裂样疼痛,往往轻微的触碰就会诱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神经痛不同于关节炎疼痛、感冒引起的头痛,那些是伤害感受性疼痛,只要炎症等刺激消失了,疼痛就会缓解。而神经痛是疼痛在大脑形成的记忆,一般的止痛药是无效的。 汗——出汗异常 正常人出汗往往是全身一起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出汗异常往往是半身出汗,一般是上半身出,下半身没有。 这种出汗源于交感神经受到了损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的糖友一吃饭就出汗,这是由于味蕾受到刺激后引发的交感神经失控。还有的糖尿病患者睡醒时会出一身汗,也是交感神经失控的表现。 异常出汗一般多发生在老年人且较胖的糖友身上。 怎样防止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发展? 糖尿病的管理主要靠以饮食控制和运动改善为基础,并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1、严格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所有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基础。据统计,当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而血糖控制不佳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就明显提高。 2、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选择食用谷类食物,来代替精白面粉。高纤维食物可以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要多吃各种的水果蔬菜。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1(谷物皮、豆类、坚果类、芹菜、莴笋、动物内脏等)和维生素B12的食物(牛肉、猪肉、鸡肉、鱼类、蛋、牛奶等),有利于保护神经,同时促进神经自我修复。 3、适量运动,保持 每天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运动,推荐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如慢跑、快走、健身操等等。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甚至能够直接增强免疫力。运动时要选宽松、舒适的鞋子。 4、戒烟限酒 吸烟可以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液的含氧量,吸烟严重者容易有周围血管病变。 喝酒要限量,一方面酒精伤肝,并直接损伤胰腺,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受损,糖类和脂肪代谢随之出现障碍;另一方面易造成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并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并发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脏病等。 5、避免足部烫伤和冻伤 洗脚时,先要试水温。有的糖友对温度的感觉不灵敏,最好使用温度计或者家人代为监测,不超过40℃,避免水温高而引起足的烫伤。
俞一飞 2022-10-03阅读量2620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皮肤病与性病学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是一种利用抗病毒药物阻断HIV暴露后发生感染的干预措施。暴露后预防为处于 HIV 高暴露风险的人群,提供了紧急阻断的机会,有助于减少艾滋病感染和传播。本文简述了PEP定义、适用范围、效果和安全性、用药方案等内容。 PEP定义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缩写PEP)是指HIV阴性个体在有可能经由血液、精液、直肠或阴道液体或者乳汁暴露于HIV之后,在72小时之内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 暴露后预防又称暴露后阻断,有人形象称之为“吃后悔药”,意思是事前未加防范,事后补救。 PEP适用证 PEP适用于各种HIV暴露行为或意外事件, 包括:● 职业性(医疗)暴露(针尖扎伤、手术刀割伤等)● 性暴露(各种无防护性行为、安全套破损、性侵犯)● 注射毒品经血液暴露(共用吸毒针具)● 婴儿经由乳汁或产道暴露(哺乳和分娩) PEP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数据显示,暴露后预防对HIV感染的阻断成功率在80%以上。成功率和首次服药及时性及服药依从性有关,暴露后越早服药,阻断成功率越高,暴露后2小时内服药最佳,最长不应超过72小时。服药开始后,每天规律服药比经常漏服阻断效果好。 但是,PEP并不能完全消除HIV传染风险,依从性欠佳是PEP失效的关键因素。同时,PEP也不能预防其它性病,使用PEP期间仍应坚持使用安全套,避免感染其他性病。 PEP药物的副作用多轻微,且为一过性,包括头痛、失眠、眩晕、疲劳以及恶心、呕吐或者胃肠胀气等。如果药物副作用持续时间长或加重,要及时就医进行对症处理。 PEP用药方案 WHO和疾病控制部门推荐的PEP用药方案为3种药物联合使用,常用处方包括:(替诺福韦TDF或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二选一)+(恩曲他滨FTC或拉米夫定3TC,二选一)+(DTG多替拉韦或RAL拉替拉韦钾片,二选一),连续服药28天。 具体用药方案的选择,可视个体具体情况(如接受美沙酮治疗、抗结核治疗、妊娠等),选择副作用小的、适宜的用药方案。 PEP费用 暴露后预防的费用主要是药费,药品价格因使用的阻断药种类不同而不同,价格范围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除了药费以外,还涉及到HIV抗体检测、肝肾生化检查,以及后续随访检测等检查和化验等费用。 结语 暴露后预防PEP是出现偶然HIV暴露时,采取为期28天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阻断HIV感染的一种预防性干预措施。HIV暴露后,存在HIV感染可能性的个体应尽早获得并启动PEP疗法,最好在72小时之内开始治疗。 在暴露后72小时内即开始PEP治疗,PEP可使HIV感染的危险性降低80%以上。坚持为期28天的PEP完整疗程,对于取得良好预防效果至关重要。
赖伟红 2021-12-02阅读量1.9万
病请描述: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是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中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者更深,溃疡病灶常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相比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更常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如果你常常出现胃部不适、食欲下降和餐后胃胀的症状,那么就要小心是否患有胃溃疡。胃溃疡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常引起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四种并发症。相比于其他相关并发症,癌变的发病率虽较低,但由于其预后较差,常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介绍一下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1.胃溃疡的病因胃溃疡发生的机制是致病因素引起胃酸、胃蛋白酶作用(破外胃黏膜)和黏膜屏障作用(保护胃黏膜)失衡。其中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感染率高达80%-90%。约15%Hp阳性患者可发生胃溃疡。根除Hp对加速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有着重要意义。②胃溃疡家族史:约有25%~60%儿童患者具有家族史。③生活饮食因素::胃溃疡多见于医生、司机等职业,可能与生活作息不规律有关。饮食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饮浓茶患者患胃溃疡几率较高。此外,非甾体类消炎药与皮质类固醇如扑热息痛、保泰松等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常用药也会引起胃溃疡。④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精神状态会增加胃溃疡的患病概率。2.胃溃疡的典型症状大多数情况下,胃溃疡的患者常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例如上腹部胀气、不适、嗳气、反酸和消化不良。那我们如何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胃溃疡,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诊疗呢?其实胃溃疡的症状也有一些规律可循。1胃溃疡是一个慢性过程,病程可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2胃溃疡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反复发作且发作期可为数周或者数月。季节性体现在其多在季节变化时发生,例如秋冬和春冬交替的时间。3部分病人表现为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多为餐后疼痛。4在服用抑酸剂或抗酸剂后,腹痛有所缓解。如果你长期被上述的症状所困扰,应考虑患有胃溃疡的可能,并及时就医。3.胃溃疡是怎么发展为胃癌的呢? 有大量研究表明,胃溃疡发展为胃癌是一个长期的进程,约有1%-5%的胃溃疡患者在多因素的刺激下,溃疡病灶周围组织发生糜烂后修复再生,长期反复“破坏-修复-再生”循环的刺激会使其逐步发展为胃癌。4.怎样的胃溃疡更具有发展为胃癌的倾向呢?①Hp感染合并顽固不愈型的胃溃疡:Hp感染引起的胃溃疡最常见。此种溃疡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病灶顽固不愈,引起溃疡周围黏膜反复糜烂,同时受到Hp分泌毒素的刺激,溃疡发展为萎缩、肠化,进一步发展为胃癌。 合并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一旦发现应到正规医院寻求治疗,根除Hp。同时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和预防癌变。②合并慢性炎症刺激的胃溃疡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失去原有功能的胃炎。萎缩性胃炎本身属于癌前病变,有少部分的患者会发展成胃癌。因此长期合并慢性炎症的胃溃疡患者,由于溃疡旁黏膜因炎症失去原有功能,进而缺乏屏障保护,加快了“破坏-修复-再生”循环频率,促进胃溃疡演变为胃癌。③长期受致癌物质刺激的胃溃疡患者:有研究证明,饮食习惯上偏好腌制、熏制食品的胃溃疡患者更易发展为胃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和亚硝基胺类化合物能够诱发胃癌,此类化学致癌物常见于食品污染(发霉的粮食)、食品加工过程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传统饮食过程中,例如:熏鱼、熏肉、烤鱼以及腌制食品。④除去以上病因学之外,一些临床症状也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提示。若胃溃疡的症状加重,出现经常性上腹疼痛,还有食欲下降、头晕乏力、黑便、贫血等,患者应警惕胃溃疡是否处于癌变过程中,有必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总的来说,仅有少数胃溃疡会进展为胃癌,并且需要经历多年甚至十年。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预防胃溃疡的发生,而在出现症状时给予重视,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的诊疗、规律服药、消除原发病、改善生活饮食习惯、远离致癌因素以及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大多数的胃溃疡是能够痊愈的。专家介绍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1]张嘉会,袁天力,陈可,etal.胃溃疡的病因及防治概述[J].饮食保健,2018,5(15):107-8.[2]许惠.什么样的胃溃疡可能癌变?[J].东方药膳,2020,4):258-9.[3]王云溪.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及潜在预测因子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4):623-6.[4]谭婷英.胃溃疡严重吗出现什么症状要警惕癌变的可能[J].饮食保健,2020,7(22):248-9
钟芸诗 2020-12-31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高脂血症系人体脂质代谢失调所致,是指当血脂浓度超过“参考值”高限时的病理状态,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常以心脑及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为结局,后果严重,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临床上,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TC)、高甘油三脂血症(TG)、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四种类型。因此,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对改善冠心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症状,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见的高脂血症临床类型有(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mmol/L。(2)高甘油三脂血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既总胆固醇<5.72mmol/L。(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0.9mmol/L。近20年来,全世界医学界极为重视高脂血症的研究。经过临床大量不断的研究和观察,在高血脂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根据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仅供临床医师治疗时参考。 一、胆酸螯合剂 此类药物口服不易吸收,主要是通过在肠道内与胆汁酸结合,阻碍胆汁酸的重吸收,干扰胆汁酸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主要用于TC的治疗,如与其他调脂药物合用可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该类药物的代表有考来烯胺、考来替泊、降胆葡胺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胀、轻度恶心及便秘,可通过缓慢增加剂量,服药期间大量服用可溶性纤维素,以及服用减少肠道气体的药物,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而且能使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更明显。又因其可干扰肠道对某些药物的吸收,故口服其他药物时,应在此类药物前1h或后3h服用。 二、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又称他汀类调脂药)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通过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造成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减少,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加速循环血液中LDL和VLDL残粒清除。临床主要适应症为高胆固醇血症,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一定疗效。此外,这类药物还具有稳定内皮细胞功能、抗炎、抗血栓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脂以外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这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疗效,目前这类药物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的标准治疗。一般常规剂量可使血浆TC下降30%~40%,LDL-C下降25%~50%,TG中等度下降,HDL-C轻度上升。常用的药物有多种: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纳差、腹胀、便秘、消化不良、头痛、失眠、乏力、皮疹、肌病及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与用药剂量有关,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 三、烟酸类药物 主要作用是增强脂肪细胞磷酸二酯酶活性,使CAMP减少,脂肪酶活性减低,脂肪分解减少,血浆游离脂肪酸下降,肝脏合成TG及释放LDL随之减少。同时,抑制肝脏活性,减少HDL异化作用,提高血中HDL浓度,另外还有人为这是唯一能使脂蛋白(a)降低的药物,适用于除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的以外的任何类型高脂血症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烟酸、乐脂平、烟酸肌醇酯等。烟酸应用会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灼热或瘙痒等副作用,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肠胀气、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大剂量烟酸可引起消化性溃疡、糖耐量减退、血尿酸增多及肝损害等,由于烟酸的副作用较多,作用缓慢,已由许多衍生物所代替,如烟酸肌醇酯,作用缓和而持久,除用于高血脂和冠心病外,也可用于各种末梢血管障碍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乐脂平,其降脂作用平稳’而持久,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葡萄糖代谢的功能,与烟酸相比,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适用于各型高脂血症与糖尿病性血脂异常,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降脂药。 四、纤维酸类药物(又称苯氧芳酸类或贝特类调脂药) 主要是增强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TG的水解增加,对治疗高TG血症有显著的疗效。临床最早使用的是安妥明,而目前较常用的是诺衡、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益多脂等。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肌肉炎症;阳痿、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皮疹等。 五、其他降脂药 主要有脂必妥、血脂康、绞股蓝、月见草油等。以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高脂血症治疗的阶段性成果,尽管可供选择的药物品种繁多,机理各异,但由于降脂药一般都需长期服用,且多数对肝肾功能都有不良影响,合用药物多有不良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应选择疗效肯定,价格合适且易于耐受的药物,用药中应加强临床监护,同时也不主张单一药物长期大剂量应用,以免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赵飞 2020-06-19阅读量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