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FUO)。热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热。 三、常见病因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的常见病因。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 1. 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 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 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病、血清病等。 4. 长期发热伴头痛、昏迷或惊厥: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狼疮脑、脑白塞病等。 5. 长期发热伴咳嗽、胸痛或气急: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性疾病,但也要考虑狼疮肺,系统性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 6. 长期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传染病(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氏杆菌病等)、恶性肿瘤及风湿性疾病(SLE、成人Still病等)。 7. 长期发热伴出血现象:见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等。 8. 长期发热伴肌痛或肌无力:考虑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多肌痛、甲亢性肌病等。 五、鉴别要点 (一)感染相关性发热 感染中主要为结核病、风湿热、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特点为发热可伴有寒战、畏寒,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可获阳性结果,抗生素治疗有效。 1.伤寒 发病缓,发热呈梯形上升,4-6天后高热稽留,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胀、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在第7-10天于胸腹部及背部皮肤可见玫瑰疹,肝脾可轻度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及骨髓等培养阳性,第三周可采集粪、尿培养。血清肥达氏反应“O”1:80以上、“H”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病程中滴度递增者可确诊。 2.结核病 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多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胸痛、体重下降及月经失调等,主要症状之一可为长期发热,热型为驰张热型或不规则型,体温可高达成39ºC以上,但也可为微热。而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等症状。X线对早期诊断,确定病灶部位、性质、范围和决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是结核感染的表现,但诊断意义是相对的。痰中查到结核菌是诊断肺结核最可靠的方法,常用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24小时浓缩痰集菌、荧光显微镜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灌洗可提高检出率,病变处活检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确诊价值。PCR-TB-DNA检测是诊断新途径。 3.败血症 败血症是由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并繁殖引起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及迁徙性病灶,甚至多脏器功能受累或衰竭,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可有寒战、高热,多呈驰张热,关节酸痛,皮疹,肝脾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及核左移。血培养及骨髓培养为确诊依据。 (二)肿瘤相关性发热 肿瘤患者发热多见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其发热特点为通常不伴寒战,常伴进行性消瘦、贫血,抗菌治疗无效。 1.恶性淋巴瘤 以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也常肿大,晚期有恶液质、发热及贫血。30%-50%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后有体重减轻、盗汗、贫血及皮肤瘙痒等。随病情进展可有肝、脾、骨髓等淋巴结以外组织受累并产生相应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及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骨髓穿刺可发现典型Reed-Sternberg细胞或单个核的类似细胞。淋巴结活检可确诊本病。 2.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疲倦、乏力、发热、贫血、出血及骨痛等。症状亦可能较轻,但进行性加重。常有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可有皮肤、睾丸或其它部位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发热为最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为感染引起,初起可仅有低热,如感染不能控制,可出现高热,也可表现为长期发热。根据外周血片和骨髓检查可区分不同类型白血病。 3.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多数起病急骤,高热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热型可为不规则热、弛张热、稽留热及间歇热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衰竭、消瘦、贫血、肝脾肿大与出血倾向,少数出现黄疸、淋巴结肿大甚至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大多呈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见到异常组织细胞。骨髓像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可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常组织细胞,由于骨髓受累非弥漫性,必要时可多部位穿刺检查。 (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发热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多发性肌炎、韦格纳肉芽肿、成人斯蒂尔病等多见,
管剑龙 2021-11-01阅读量2.2万
病请描述:很多父母在宝宝发烧的时候不知所措,总是紧张不安。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找准宝宝发烧的原因,对症下药,那么给宝宝退烧就再也不是件难事。 一、分清宝宝发烧的3类原因 衣服穿太多、喝水太少等外在因素: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的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等。 感冒、胃肠炎等内在因素:1、感冒:不论一般感冒或者流行性感冒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感冒的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胃肠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 2、耳鼻喉发炎:耳鼻喉的问题通常会有发炎现象,所以会有红肿的产生,是一种病毒感染,常见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宝宝通常不愿意进食)等症状。 3、玫瑰疹:典型的症状就是会莫名的高烧(39℃以上),大约持续3-4天,然后起红疹(此时烧会退去),红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也没有其他并发症,爸妈不用担心。 4、肠胃炎:可分为细菌感染(沙门氏杆菌)和病毒感染(轮状病毒)。主要表现为呕吐、拉肚子、食欲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差、发烧(38.5℃以上),脱水,此时需住院输液治疗,并隔离排泄物。 5、泌尿系统感染:对于小便次数较平日明显增多,小便时感觉疼痛的儿童,特别是女孩,应怀疑泌尿系统受到感染。 6、脑炎、脑膜炎:典型的症状就是高烧至39℃以上,而且伴随精神倦怠、眼神呆滞、食欲差,甚至有抽筋现象出现。必须尽快就医,目前唯一的检查方法就是抽脊髓。 是否有接种疫苗等其他因素:有些刚刚预防接种的孩子,也会出现发热,通常是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若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就不适合带宝宝去打疫苗,以免混淆(72小时内是注射疫苗后发烧的观察期,超过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需另做判断)。 二、宝宝发烧不同程度区别对待 1、体温38℃以下,不用着急去医院。体温38℃以下,不用着急去医院。如果孩子体温在38℃以下,只是咳嗽、有痰、流清鼻涕、不用着急去医院看,也不要给孩子吃抗生素,吃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就可以。 2、体温38℃以上,分情况对待。38℃以上,照样玩耍,分情况对待。孩子体温达到38℃了,但精神状态很好,照样满地玩,可以吃退烧药同时进行物理降温,注意给孩子多喝水。如果吃药后体温依然上升,且伴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要马上去医院检查。 3、体温超过39℃的患儿,应格外仔细的观察。对于体温超过39℃的患儿,爸爸妈妈就应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精神萎靡、头痛明显、呼吸急促、喘憋的孩子,一定要到医院及时请医生诊治,切不可自作主张,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 宝宝的健康关系到一家人的幸福。父母要时刻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当宝宝大哭大闹时,要最为注意,这是他向你们发出警报,快来看看我吧。*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3-09阅读量2.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