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一到梅雨季啊,人们就容易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中甜腻、手脚发胀、头晕发昏、大便溏薄等症状,这些都是湿重表现。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黄梅天闷热湿气弥漫,最易困脾土。”脾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是全身气血生化之源,当饮食不当或者脾胃虚弱时,消化能力减弱,水液代谢也会出问题,导致内生湿邪。 人体有湿气的表现 体形面色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皮微浮,容易困倦,面少血色,且少光泽。 舌头 舌体胖大,苔滑腻,舌苔白腻或黄,舌边常有齿印成排。 口手和脚 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出后皮肤多黏腻,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 感觉及睡眠 人体好蜷缩,手足冰凉,胸闷,痰多,容易困倦,有关节酸痛、肌肤麻木、肠胃不适。 身体困顿 懒动、嗜睡、身体困重,喜食肥甘甜黏,夏天暑湿季节容易犯病。 大便 大便次数多,不成形,黏腻易粘马桶。 如何去湿气 1.土茯苓祛湿 土茯苓夏日祛湿佳品。《本草纲目》记载: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本草再新》记载:祛湿热,利筋骨。平时我们拿来做茶饮或药膳都可以。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四神茶。 四神茶 【材料】土茯苓20g、莲子20g、山药20g、芡实20g【作用】健脾和胃,益肾固精莲子、芡实补心脾,山药补肺脾肾之阴;土茯苓健脾祛湿,四药搭配可滋养五脏。【适应人群】春夏祛湿调养;胃肠道功能较弱人群调养(经常胃肠不适、消化不良、拉肚子,“光吃不长”、“喝水都胖”的等);老年人、病后体虚人群;平时心烦、焦虑、神疲乏力人群。 2.咖啡祛湿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咖啡其实是很好用的“祛湿剂”和“温阳剂”。《中医食疗学》载:咖啡“甘、苦,性温,归心、肾经。” 咖啡味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脾胃、扶助正气。咖啡味苦,苦能泄、能燥,能燥湿、能通泻。咖啡气香,芳香之气能醒脾,就像藿香、佩兰一样。咖啡性温,有一定升阳温阳作用。咖啡归心、肾精,所以能温心阳、肾阳。很多人单是闻到咖啡的香气,脾胃瞬间被打开了。什么时候适合喝咖啡?早上7~11点左右喝,因为咖啡可以帮助升阳。反而最忌讳晚上熬夜提神喝咖啡。 3.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增强体质,还能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运动以微出汗为佳,比如慢走、打太极、八段锦等但不推荐游泳。 梅雨过后,便是三伏,是“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灸三伏灸、喝三伏汤)的好时机。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巧妙利用夏季阳气充足驱寒治病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微医健康 2024-06-28阅读量1422
病请描述:低级的问题一般就是说,医生我到底是什么病啊?(其实查出来都好的),医生我以前都没有的,现在怎么会…巴拉巴拉!不一而足!那么请问失眠算病吗?其实严格来讲,不能算真病,只不过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出现的,或者说身体心理承受不了各种压力而导致的这个症状,当然有人说我有抑郁症或者有焦虑等等精神心理问题,以失眠为主要表现,那么这个人群,草药的疗效有限,但是配合西药一起吃的话,可以慢慢的减少西药的用量!部分患者对中药反应比较好的话,甚至可以逐渐减量直至停用西药!所以说这不能算真正的病,至少还是有希望可以停药的! 有人说我头痛,头痛算不算病?如果颅脑核磁共振或者CT查出来都是阴性的话,部分可能有血管畸形,经过中药的治疗之后基本上都能痊愈,那么头痛其实也不能算是病! 有人说我月经不调好严重或者痛经好严重,等等妇科的一些问题。如果经过各项检查,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情况的话。应该来讲也不算是什么病。因为中医认为这个问题只是肾气虚了或者不通。草药通过补肾气通络,就可以很好治疗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年轻姑娘都可以痊愈的。 所以严格来讲这些问题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病。哪怕胃镜做出来有慢性胃炎,甚至于萎缩糜烂,肠化等等。这些都是身体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或者更简单的说法就是身体机能衰退的表现。口干口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同时会伴有乏力,大便粘腻不畅,自己会认为湿热很重,病的很重。其实不然! 所以很多的时候啊,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要动脑筋思考问题。很多外在的表现就是由于内环境的紊乱而导致的。那么内在环境是怎么引起紊乱的呢?首先就是饮食不节制,其次就是情绪焦虑烦躁,各种压力,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从小喂养的习惯等等。这些问题可不是通过药物能够解决的。还是需要去对自己进行规划,控制,管理,也就是俗称的健康管理,要有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看病真的每天像个祥林嫂,不停地跟病人说,要忌口,戒咖啡,戒烟戒酒等,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啊,这些症状,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生出来的,就算肿瘤,从起病到最后可以手术甚至没条件手术,这个过程差不多也得8-10年,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就是要具体的检查,每年的体检还是必须的。50岁以后胃肠镜也是必须做的,一旦出现了一些自我难以纠正的症状或者问题,那么要马上到医院来看。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善意了! 但是到医院来看病之前,要有非常深入的一些思考,包括自我反省。思考之后跟医生交流,就能够更深层次的找出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避开诱发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处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张平 2022-08-22阅读量9017
病请描述: 正常大便的颜色为黄、褐色,柔软成形,香蕉样,大多数1-2天1次或每天1-2次。排便异常包括大便性状异常、颜色异常以及伴随排便的不适感等。 1.大便性状异常 1.1大便干结:就是指大便干硬呈颗粒状,羊屎样,往往伴有排便周期的延长,属于便秘。大便干结总的来说就是肠道水分过少。西医认为由于久坐少动,或者各种功能性、器质性病变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或者精神神经疾患的患者由于肠蠕动反射减弱或丧失,食物残渣在大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中医认为与热伤津液或阴虚有关,多由于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导致肠腑燥热,津液匮乏;或者阴血不足,不能滋润濡养肠道。生活调理要注意多喝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可以喝些蜂蜜水,多吃些水果诸如火龙果、香蕉、猕猴桃等均有助于改善大便干结。坚果核桃仁、芝麻、松子仁等坚果,中药火麻仁具有养血润肠通便之功,是药食同源之品,可以煎汤也可以吃火麻糊均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此外,平时还应当多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促进肠蠕动,不至于粪便稽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导致大便干燥。 1.2大便稀溏就是指大便不成形,为糊状甚至水样,是因为肠道水分过多所致。不当饮食、压力过大情绪不良或肠道局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刺激均可以导致肠蠕动过快,肠道重吸收水分不足,出现大便稀溏现象。部分患者在进食牛奶以及肉类等富含脂肪及蛋白质的食物后,可能出现大便稀溏,可能为消化酶的相对缺乏有关。中医认为,大便稀溏主要与脾虚有关,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故而出现便溏。有些患者大便稀溏并且黏滞,粘马桶,挂壁,水冲不干净,这也是湿邪的一种表现,因为湿邪有黏腻的特点。生活中调理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节制,减少肠道刺激,尽量减少食用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油腻食物、甜食等均有助于生痰湿,也应该减少或避免。可以多食用薏苡仁、芡实、白扁豆等祛湿之品,或可以吃中药调理健脾祛湿。 1.3大便溏结不调,就是指大便有时干结有时溏稀,多属于功能性肠病,肠功能紊乱所致。中医认为多与肝失疏泄有关,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发生便溏,木郁土壅,脾胃气滞则又可发生便秘。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或者服用调和肝脾的中药治疗。 2.大便颜色异常 2.1陶土样:如果粪便颜色为明显白色或白陶土样,同时身体出现黄疸改变时,需要特别警惕是否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红素排泄异常。需要及时就诊。 2.2黑便:大便颜色发黑,可能与服用的食物以及药物有关,比如最近摄入较多猪血鸭血、含铁丰富的猪肝菠菜等、补铁药物、铋剂等,均可能使大便颜色发黑。如果大便颜色黑亮呈现柏油样等,甚至存在部分鲜血时,则要考虑消化道出血。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3绿便:大便颜色发绿与饮食、消化不良、胃肠道的炎症等有关。如患者食用过多绿色的蔬菜、饮用大量的绿色果汁,食物当中的绿色纤维素没有被完全消化吸收,或者受凉、炎症等肠蠕动过快,胆绿素来不及还原成胆红素,所以大便呈绿色。做过胆道手术、胆囊摘除术的人,每天毛细胆管分泌的胆汁就直接排泄到胆总管,最后进入肠道,刺激肠道运动导致粪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缩短,所以颜色也容易偏绿。肠道菌群失调,肠内已呈酸性,大便中的胆红素在肠内被氧化,就可能变成绿色排出体外。肠道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感染后的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所以导致大便变绿。如果出现绿便排除饮食因素,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因用益生菌、抗感染或助消化的中西药物治疗。 2.4红色大便:是指大便颜色发红。有些食物比如红心的火龙果、西瓜等可使得大便颜色发红,这种情况不需要处理。大便鲜红或暗红色,都提示便血,鲜红色血便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直肠部位出血、痔疮出血等。量少,并伴有剧痛,便后疼痛消失,可能为肛裂。暗红色血便,多因血液的粪便均匀地混合而呈暗红色,又称为果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和结肠肿瘤。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樱桃、桑果等也可出现暗红色的大便。 3.排便不适感 3.1肛门灼热:是指肛门有灼热的感觉。好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最常见的比如肛窦炎、肛周湿疹、肛门异物如蛲虫等均可以引起肛门灼热。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肛门的清洁,预防感染,症状较重者需要及时就医。 3.2里急后重:是指排便急迫的感觉,但真正上厕所,却排不出大便,或者大便排不干净。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直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肛肠疾病均可以导致里急后重感。 3.3肛门重坠:是指肛门局部下坠、重坠的一种感觉。轻者只是局部胀满、下坠;重者里急后重,频频蹲厕,但便后重坠嵌然。本症与里急后重症状相似,但里急后重往往发生于大便时。本症为肛门持续坠重,与排便无关。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肛窦炎、直肠炎、结肠炎,以及直肠、结肠部的良、恶性肿瘤等,也可以为功能性病症。中医多认为湿热下注、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中气下陷所致,可予中医辨证论治。如为功能性病症,平素可多进行提肛运动,即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
凌江红 2022-07-15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鼻炎、咳嗽、耳鸣等一些慢性病症,中医针灸真的可以攻破!而且还没有副作用!下面讲的叶先生就是受益者,近几年,他患的鼻炎、咳嗽、耳鸣均治愈了!2018年5月,叶先生因鼻痒、喷嚏、流鼻涕量多1月余来就诊,伴有头晕、大便稀且粘,平素困倦乏力、多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因脾肺气虚,感受冷风、异气而发病。针刺结合艾灸治疗,主穴取迎香、合谷、风池、肺俞、脾俞、天枢、足三里。每周针灸3次,10次为1个疗程,约3个疗程,上诉鼻炎不适症状均消失,临床治愈。 2018年12月,叶先生咳嗽、痰稀色白、胸闷不适,用中成药、西药等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故又来针灸治疗。发病初期有恶寒感冒症状,近来胃脘痞闷、食欲减退,舌苔白腻,脉滑。风寒邪客肺系,肺失宣肃,加之平素痰湿体质,而致咳嗽、咳痰、胸闷。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针刺、拔罐、耳穴埋针结合治疗,主穴取肺俞、脾俞、丰隆、阴陵泉、列缺等穴。约2个疗程,咳嗽等上症治愈。2020年5月,叶先生突发耳鸣,耳内“呼呼”作响、闷胀不适,口苦痰粘,头昏沉重,大便粘滞不畅。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肝火夹痰,上炎耳窍,治以清气化痰、开郁通窍。针灸、拔罐、耳穴埋针治疗,主穴取听宫、翳风、合谷、中渚、太冲、丰隆等穴。约2个疗程,耳鸣及兼症治愈。[国博士,恩慈堂(Kindness-TCM79), 2020-12-02 ]
国兰琴 2021-12-12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