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口腔黏膜是指覆盖在口腔内的一层表皮,与身体其它器官组织相比,往往显得不太起眼,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也常常被忽略。近年来人们对口腔健康关注日益增多,但由于接受的信息良莠不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口腔黏膜疾病。因此,对口腔黏膜病的宣教迫在眉睫。本文将就口腔早癌筛查、口腔HPV感染相关疾病以及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科普。一、口腔早癌筛查以下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早癌筛查:患有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人群,如口腔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口腔苔藓样损害、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和盘状红斑狼疮等。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口腔鳞状细胞癌复发筛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以及可能的癌症复发。长期吸烟、饮酒及咀嚼槟榔的人群,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患病风险及癌变几率。常用口腔早癌筛查技术包括自体荧光图像技术和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这两项技术几乎不造成创伤,无疼痛、不出血、不造成肿胀,操作简便,可多次重复进行,患者接受程度很高。自体荧光图像技术利用仪器发出特定波长可见光,激发人体自身的荧光基团,对病损进行检测,整个检查过程患者“不吃射线”,不打造影剂无需涂布荧光剂,并且能马上获得检查结果。从左至右:自体荧光检测仪器,自体荧光检查过程,右舌腹白斑,右舌腹白斑荧光照片,暗区提示可能存在的癌变口腔黏膜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通过口腔细胞刷,获得脱落细胞,,检测细胞癌变的早期事件——DNA含量的变化。从左至右:脱落细胞DNA定量分析仪器,口腔细胞刷及保存液,口腔脱落细胞采样过程二、口腔HPV相关疾病宫颈HPV感染以及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已被大众所熟悉。近年来,大众对口腔HPV感染的关注也日益增多,但很多老百姓对口腔HPV感染的认知存在大量盲区和误区。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无需进行常规口腔HPV检查。对于有相关暴露因素的高风险人群,有必要进行HPV筛查。口腔HPV筛查方法为通过口腔拭子刮取口腔黏膜脱落细胞行HPV分子检测,属于无创检查,无疼痛、不出血、不肿胀,能够明确是否有HPV感染以及感染的基因型。HPV病毒(图片来源于网络)对于明确有口腔HPV感染的患者,若无相应病损,则无需特殊处理,部分患者随着免疫状态的改变,感染情况也可能发生改变。对于有HPV感染且有相应病损,如乳头状瘤或尖锐湿疣等良性增生物,也仅需要对症处理,如对病损进行激光、冷冻或手术切除。三、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走高,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都有可能引起口腔黏膜炎,引发口干、口腔黏膜发红,溃疡,糜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除口腔病损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还会引起一些系列不良后果。例如,口腔黏膜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引起患者全身营养不良,生活质量降低,无法耐受持续的抗肿瘤治疗;患者对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失去耐心和信心,导致抗肿瘤治疗治疗延迟、中断甚至停止,患者生存年限缩短;抗肿瘤治疗周期延长导致治疗成本提高,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如何对这类患者进行临床管理呢?抗肿瘤治疗前的口腔黏膜、牙齿及牙龈健康评估和预防性治疗,如洗牙、补牙、尖锐牙尖磨改、病牙拔除等,都能降低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风险。大多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在抗肿瘤治疗结束后能逐渐痊愈,因此积极控制症状非常关键。目前的治疗以局部对症为主,全身治疗为辅。主要原则是控制口腔炎症,缓解疼痛,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多重感染;阻止口腔黏膜炎进一步恶化发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心理疏导,是确保抗肿瘤治疗有效进行和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重要措施。发生这类口腔黏膜炎后,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包括口腔护理,餐后口腔清洁,用盐水漱口,注意是否有呼吸及吞咽困难,营养支持(必要时由营养师指定饮食计划,摄入流食或半流食,防止呛咳,必要时实施肠外营养治疗),评估疼痛程度,低能量激光治疗(低能量激光是一种对组织产生激活作用的治疗方法,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提高痛阈、减少炎性渗出)等。后者包括积极补充B族维生素,局部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镇痛剂以及含漱液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减轻黏膜水肿、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的作用,可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口腔软膏或贴片涂布或贴敷于溃疡处。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应控制其用量和时间。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可引发或加剧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在这类口腔黏膜炎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口腔黏膜病科医师应对患者进行积极、适度的心理干预。在接诊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其了解口腔黏膜炎是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完全可防、可治、可控,治疗结束后能痊愈;口腔黏膜病科医师应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积极面对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适症状,鼓励其坚持抗肿瘤治疗。施琳俊主任医师特需门诊(接受现场加号)时间及地点: 周三上午、周六下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科西路1908号第九人民九院高科西路院区B栋1楼12号椅位门诊预约方式: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微自助-门诊预约
施琳俊 2024-12-25阅读量1794
病请描述: 种植牙已成为牙齿缺失后最时尚的治疗方式,它不仅能够恢复咀嚼功能,还能改善面部美观。然而,许多人在考虑种植牙时,都会担心一个问题:种植牙到底痛不痛?牙齿拔了3年了,一直没敢去种,就是因为怕痛。 今天这期《元来如齿》就来讲讲:种牙到底痛不痛? 1.种植牙手术过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一颗常规种植牙治疗的过程: -初诊评估: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评估您的牙齿和颌骨状况。 -手术植入:在局部麻醉下,医生会在缺牙部位的颌骨中植入一个纯钛或钛合金种植体。 -愈合期:种植体需要与颌骨融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 -取模做冠:一旦种植体稳定,医生会取模制作适合牙列情况的个性化牙冠。 -安装义齿:安装基台和人工牙冠。 2.疼痛感的来源 以上操作每位患者都会经历,到底哪次操作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每次需要打麻药的操作自然会来带创伤和疼痛,所以一般会造成患者疼痛的操作之前,医生都会对局部的牙龈、牙槽骨进行麻醉。 -手术过程:由于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不会感到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盐酸阿替卡因作为局部麻醉的药物,起效快,麻醉效果好。配合使用的针头也非常细小,注射时通常仅有那么一次针刺感,等麻药注入后基本就没有痛感了。 -术后恢复:手术后,麻药效果会在2小时内逐步退去,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不适和肿胀,这是正常的愈合过程的一部分。医生也会开具止痛药帮助缓解不适。 3.影响疼痛感的因素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一些人可能会感到更多的不适。 -手术复杂度:如果手术更为复杂,比如需要进行骨移植,可能会有更强烈的术后反应,局部黏膜的水肿、皮肤淤青、面部肿胀等会在术后2-3天达到高峰,一般在1周左右逐渐好转。 -术后护理:良好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疼痛和肿胀,加速恢复。 4.缓解疼痛的方法 -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和进行护理。 -冷敷:在术后的2天内使用冷敷可以减少肿胀和疼痛。 -软食:在恢复期间,避免用患侧咀嚼,食物应柔软易嚼、温凉,避免过于辛辣刺激。 -保持口腔卫生:良好的口腔卫生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从而减少疼痛。 5.长期效果 种植牙手术后,一旦患者适应了新的牙齿,通常不会再感到疼痛。事实上,许多患者反映说种植牙比传统的牙桥或活动假牙更舒适。 6.结论 种植牙手术在现代牙科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可以通过局部麻醉得到很好的控制。术后的不适可以通过适当的护理和医嘱来管理。如果您考虑种植牙,与您的牙医进行详细的咨询,了解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将有助于您做出明智的决定。 记住,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专业牙医的沟通是减轻您对疼痛担忧的关键。
厉超元 2024-12-23阅读量1329
病请描述: 补牙,作为解决牙齿龋坏、修复牙齿缺损的常见牙科治疗手段,其过程是否疼痛一直是许多患者关心的焦点。本文将深入探讨补牙治疗中的疼痛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补牙的真实体验,消除对治疗的恐惧和疑虑。 一、补牙治疗的基本原理 补牙,简单来说,就是用特定的材料(如树脂、银汞合金等)来填充牙齿上的龋洞或缺损部分,以恢复牙齿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治疗过程通常包括去除腐坏的牙体组织、清洁消毒、填充材料和修整形态等步骤。 二、补牙治疗中的疼痛感受 1、治疗前: 恐惧心理:许多人对补牙感到害怕,主要是因为担心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实际上,现代牙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补牙治疗都能在无痛或微痛的情况下完成。 局部麻醉:对于需要深入治疗或患者特别敏感的情况,牙医会使用局部麻zuiyao物,确保治疗过程中的无痛体验。 2、治疗中: 去除腐坏组织:这一步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但通常不会剧烈疼痛。牙医会使用高速旋转的牙钻或激光设备,这些工具在操作时会产生振动和声音,但疼痛感通常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填充材料:填充材料的过程通常是无痛的,因为此时牙齿已经经过处理,不再敏感。 3、治疗后: 轻微不适:治疗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牙齿有轻微的酸痛或敏感,这是正常的反应,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治疗后应避免食用过硬、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减少对牙齿的刺激。 三、减轻补牙疼痛的方法 1、选择经验丰富的牙医:经验丰富的牙医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 2、使用现代技术:如激光补牙、无痛麻醉技术等,可以显著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疼痛。 3、保持良好的心态:放松身心,信任牙医,有助于减轻对治疗的恐惧和紧张感,从而降低疼痛感。 4、遵循医嘱:治疗后,按照牙医的建议进行护理,如服用止痛药、使用脱敏牙膏等,有助于减轻不适感。 温馨提醒:补牙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现代牙科技术和适当的护理,可以将疼痛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不必过分担心补牙会带来的疼痛,重要的是选择专业的牙医、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遵循医嘱进行护理。记住,及时的治疗不仅能解决当前的牙齿问题,还能预防更严重的口腔疾病,保护您的口腔健康。
李会彬 2024-11-11阅读量2179
病请描述:近段时间,肺炎支原体、甲乙流、腺病毒、合胞病毒等轮番上阵,作为易感人群的儿童,可谓烧在宝宝身,痛在父母心呀。 发热作为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后怎么办呢?怎么吃药?如何护理?今天和大家科普下 一、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发热是致热源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人体正常平均体温37.0℃),简单说,就是体温比平时体温增高了。 1.发热的过程有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身体的产热超过散热,容易出现畏寒、寒战、四肢冷等症状 体温平稳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 体温下降期: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 2.发热分度: 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40℃;超高热:40.1℃以上 3.高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发热被烧“傻了”,是引起发热本身的疾病如脑炎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如果出现持续超高热41℃以上不退,需要警惕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 二、发热多少℃需要使用退热药? 首先出现发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自觉症状 1.如果≥2月宝宝体温≥39.0℃或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不到39.0℃,但宝宝精神不振、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使用;如果体温超过39.0℃,但精神状态很好,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2.有时候吃完退热药,体温可能仅下降1-2℃,只要孩子不再难受,家长不用特别着急,不需要短时间反复来院就诊,但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三、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使用后一般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一般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注意关注病情,并适当物理降温。 注意: 1.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时间,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用药过量中毒风险。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3.口服退热药吐了要不要补喂?如服用后立即呕吐,可考虑补服,如果超过15分钟,需要考虑补服后的危害;如果无法口服退热药可换用直肠栓剂。 4.睡着了需要叫醒喂药吗?如果宝宝手脚暖和、睡觉安稳,暂时不需要叫起来喂药,少穿少盖,降温散热,监测体温;如果宝宝手脚凉或者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可以叫起来喂药或直肠栓剂给药。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四、发热时如何居家护理 1.环境与休息: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1次。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2.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多饮水、多休息。 3.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状态。 4.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发热的患儿不要给患儿捂汗,要少穿衣服,会影响散热;退热30分钟重复测温;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6.物理降温:设法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风。 a.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b.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c.擦浴:用温水(不要用酒精)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等部位。 五、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体温低不代表病情轻,体温高也不代表病情重。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1.3月以下宝宝出现发热 2.持续高热或40℃以上超高热或发热3天以上 3.呼吸快、呼吸费力、面色发绀、声音嘶哑 4.热退后精神软、烦躁、惊厥、食欲差等 4.严重呕吐、腹痛、脸色不好、尿少表现 5.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等 六、出现惊厥时如何处理? 1.保持镇定,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宝宝身体平躺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但不要强行抠挖,防止窒息。 2.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宝宝,让惊厥自然发展,不要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在嘴里放东西、不要喂水喂药、不要掐人中。 3.注意记录孩子发作时间、发作样子,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惊厥大部分1-2分钟能自行缓解,短期发作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脑损伤。 七、平时如何预防? 1.逐渐增加宝宝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及时增减衣服。 2.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 3.强调暖气房、空调室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4.注意手卫生 5.按时预防接种,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总之,父母在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魏金凤 2024-09-23阅读量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