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左上腹痛 > 检查

左上腹痛检查

左上腹痛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怎么办?02

病请描述:酗酒可以导致急性胰腺炎已经为临床所熟知,尽管如此,其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酒精对于胰腺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能损伤胰腺、刺激胰腺分泌,并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括约肌痉挛,诱发发生。由于我国传统风俗所提倡的“孕妇进补”等不良饮食习惯亦为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刺激大量胰液和胆汁分泌,而此时孕产妇胰液和胆汁容易因排泄不畅时及括约肌痉挛引发。 此外,单个甲状旁腺腺瘤和甲状旁腺增生引起的甲旁亢及高钙血症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血钙增高能刺激胰腺外分泌,引起胰管钙化,同时也能诱导胰蛋白酶原的激活引起急性胰腺炎发生,导致反复流产,并容易被妊娠期的一些生理变化掩盖和忽略。一些妊娠期用药分类为B级药物如红霉素、美沙拉嗪、柳氮横胺吡啶、类固醇、噻嗪类利尿药物等可在妊娠中使用,但可能会引起急性胰腺炎。妊娠期高血压症也可因持续性动脉痉挛导致胰腺缺血及微循环障碍,诱发发生。妊娠呕吐、产褥感染和分挽也可诱发。妊娠期胰腺微循环障碍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亦和发生密切相关:红细胞聚集性增高;高甘油三脂血症引起的血液粘滞性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髙引起的红细胞桥接作用等因素使胰腺毛细血管缺血、通透性增加及形成微血栓,同时妊娠晚期腹腔内脏移位导致胰胆管压力增髙,加重了胰腺微循环障碍。 2、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孕妇和胎儿的结局但由于急性胰腺炎病程凶险,同时妊娠期孕妇内脏移位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易造成误诊、漏诊。 2.1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腹痛多为中上腹或左上腹,呈持续性胀痛,并可放射至左侧腰背部,伴有腹肌紧张。患者常有进食油腻食物病史。胆源性则以右上腹疼痛为初发症状,伴有黄疸,疼痛也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可伴有发热、心动过速、血糖升高胰岛细胞受损,病情加重时出现胰腺出血坏死、腹腔大量液体渗出、麻痹性肠梗阻。引起子宫和胎盘的血液灌流急剧下降,同时剌激子宫导致宫缩,加重了子宫和胎盘血循环障碍,导致严重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流产、早产甚至胎儿死亡,同时,孕妇自身因胰腺炎及严重全身并发症和胎儿双重影响而危及生命。妊娠胰腺炎临床症状有其特殊之处,往往表现为不典型症状,由于妊娠中晚期子宫的上抬使腹腔解剖位置等发生改变,并由于缺乏大网膜对炎症的局限和包裹作用,炎性渗出物流至下腹部引起疼痛可被误诊为早产、胎盘早剥、临产宫缩或阑尾炎,腹泄可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2.2  实验室检查 血、尿淀粉酶为最常用检测指标,同时需动态观察值的变化。90%患者血清淀粉酶升高,在发病后3-13小时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但仅维持72小时升高,4天至5天后迅速下降至正常。其他疾病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病毒性肝炎和宫外孕等也可有淀粉酶的升高,但很少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因此,血清淀粉酶值超过500u才有诊断价值,检测值愈高则诊断的准确度愈高,但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腺组织被破坏,生成的淀粉酶很少导致测定值低;血清脂肪酶特异性和灵敏度髙于血清淀粉酶,因前者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具有诊断价值。胰腺损伤时脂肪酶被大量释放,4小时升高2-50倍,且维持1-2周。 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亦增高,同时中、重度患者若并发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常有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值改变。血清甘油三酯测定及肝酶谱、血胆红素测定常可发现胰腺炎病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常提示高脂血症胰腺炎,肝酶谱异常及血清胆红素升高常提示为胆源性胰腺炎。血糖早期升髙常是肾上腺皮质的应激反应,后期升高则是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若超过则反应胰腺广泛坏死,预后不良。 本文选自:肖柄华、黄耿文,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旳诊断与治疗。 原文链接地址: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单中心20年52例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08-10阅读量2152

内脏左右位置完全相反?详解罕...

病请描述:张女士因上腹部剧烈疼痛,前往上海市同济医院肝胆外科就诊,经上腹部CT检查,诊断为全内脏转位、急性胰腺炎、胆囊结石。 施宝民教授介绍到,全内脏转位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畸形,患病率约为0.005%-0.02%,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脏旋转发生障碍,胸部、腹部脏器完全镜像移位,俗称“镜面人”。 除解剖位置异常外,其功能完全正常。因此绝大多数没有症状表现,就如张女士一样,在因其他原发疾病就诊或体检时被偶然发现,一般无需治疗。 患者 正常人 以心脏和肝为例, 患者与正常人完全呈“镜面” 针对张女士的治疗方案,施宝民教授指出,与常规患者相同,手术仍是最佳选择,但由于消化系统具有不对称性,内脏转位后解剖关系出现变化,极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手术时医生需要打破常规手术思维,站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操作,适应镜像反位的方位感。 注意胆道和血管畸形可能,术前需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胆道、血管畸形及排除其他胆道病变,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手术难度因“镜面人”的特殊性而增加,但在与患者详细沟通及医护人员的精心准备下,施宝民教授团队顺利地为患者做完手术。术后情况良好。 经过手术,张女士重新成为健康的“镜面人”。 拓展阅读 全内脏转位 全内脏转位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染色体及基因突变、纤毛运动障碍相关。除解剖位置异常外,其功能完全正常,一般无需治疗。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文献报道中,缺少对于“镜面人”远期寿命的研究。 当内脏转位者合并其他疾病时,根据其他疾病的原发部位不同,有所差别。 对于部分具有对称性的系统,比如泌尿系统,由于本身的对称性,转位后对临床判断的影响较小,多可正确诊断原发病,但容易忽略与之并存的内脏转位畸形。 而不具有对称性的系统,临床症状和体征位置与典型患者相反,易导致漏诊甚至误诊。 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异性不高,如胆囊炎典型症状为右上腹疼痛,但亦可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而以左上腹痛为主要表现时则极易误诊。 全内脏转位虽不是外科疾病的危险因素,也非手术的禁忌,但其合并外科疾病需行手术治疗时,手术难度会因解剖变异而增加,使得治疗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 因此,需更应该重视完善术前的各项影像学检查,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解剖结构,以减少解剖异常所致的手术风险,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讨论。 全内脏转位属于内脏转位,而内脏转位还包括部分内脏转位。 与全内脏转位不同的是,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只有部分内脏转位,部分内脏转位发病率更低,多伴有其他畸形,通常寿命短于正常人。 常见合并畸形为循环系统,也可合并其他复杂畸形,如Kartagener综合征(又称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胆道闭锁脾脏畸形综合征等。

施宝民 2022-03-02阅读量1.1万

内脏反位合并胆石症患者的微创...

病请描述:内脏反位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分为全内脏反位与部分内脏反位。全内脏反位又被称镜面人,即指体内全部脏器的位置呈180度反位,与正常人的“镜面像”相同。而部分内脏反位大多合并复杂畸形,如Kartagener综合征。因此当内脏反位患者发生内脏相关病变时,因其先天解剖结构的异常必定会影响疾病的诊治,因内脏反位合并胆石病的患者较为少见,且由于其先天解剖结构的变异,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1、临床表征全内脏反位合并胆石症的患者早期常常表现为左上腹疼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不适等相关症状,而患者常因饮食不当、症状不明显等原因忽视,因此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对既往已明确全内脏反位诊断的患者如出现左上腹痛伴肩背部牵涉痛等症状应首先考虑胆石症;而临床上对既往史不明确的患者,一旦出现左上腹痛等症状应建议行腹部B超初步了解患者脏器情况,以排除内脏反位合并胆石症的可能性,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腹部CT、MRCP等相关检查。2、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无论是对全内脏反位,亦或是胆石症的诊断都相对较为明确,但仍建议内脏反位合并胆石症的患者术前完善肝胆脾超声、全腹CT、MRCP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胆道系统变异,以减少术中胆道损伤的风险。而对于部分内脏反位合并胆石症的患者,有资料表明,术前常规超声明确内脏反位较为困难,可建议进一步行MRCP及ERCP等检查,以清晰了解胆道系统。3、手术治疗3.1E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RCP因可较清楚的显示胆胰管,因此现已广泛应用于胰胆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目前对于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的ERCP技术已较为成熟,而临床上发现的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如内脏反位合并胆管结石,同样给内镜医生的内镜水平及解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全内脏反位患者行ERCP较正常患者操作不同,因此难度更大,据相关报道ERCP在一些全内脏反位患者中更是出现了失败。文献报道对于全内脏反位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多采用右侧卧位插镜进行ERCP,内脏反位患者行ERCP的成功率及并发症与正常患者未见明显提高。对于仅左位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因其胆总管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可考虑正常行ERCP。3.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全内脏反位患者行LC也早已不是手术禁忌症,认为是安全可行的。全内脏反位患者行LC因手术难度的明显增加,需有成熟腹腔镜技术的外科医生实施。而该手术成功的重点在于术中患者的身位及腹部戳孔位置及数量的选择。现已有学者成功完成内脏反位患者四孔、三孔甚至是单孔LC的相关报道。3.3腹腔镜胆管探查术(LCBDE)对于内脏反位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的患者行LCBDE的病例报道较少见报道,因术中操作步骤与常规手术大致相同,采用方式也大致相同。手术过程虽有多孔操作的“不适”与“别扭”感,但腹腔镜技术熟练的术者发现与常规手术相比难度不大。总之,内脏反位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等胆石病,需手术治疗时,尤其是在微创诊治过程中,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极为重要,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目前相关技术虽已成熟,但对内脏反位患者而言,对术者微创手术技能及手术操作过程要求均较高,需要有经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进行。本文选自夏慧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左位胆囊合并结石患者的可行性分析。

赵刚 2021-11-15阅读量9449

肚子痛,怎么办?

病请描述: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有一次或几次腹痛,有的痛得厉害,有的只是隐痛,对于明显腹痛者应及时就诊,对于隐痛者,如2~3天未缓解者也应上医院就诊。常见的急腹症(非常疼)有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穿孔,肠梗阻,急性兰尾炎,肾结石,宫外孕,肠系膜血管栓塞,肝脾破裂等。这些经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一般都能得到及时诊断及处理。.对于反复腹部隐痛者,所涉疾病多,表现常不明显,不典型,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并作相应检查,右上腹痛者常考虑肝胆疾病,如胆石症,慢性胆囊炎,肝肿大,肝癌,肝脓肿等。这些病诊断较易,通过B超即可确定,许多常见肝脏疾病如脂肪肝,慢性肝炎及胆囊息肉往往不会导致腹痛。右上腹痛还需考虑结肠肝曲综合征,那时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仔细检查皮肤也很重要,以排除带状疱疹。中上腹痛要考虑食管疾病及胃十二指肠胰腺疾病,食管疾病除了上腹隐痛外常有胸痛,胸闷,吞咽困难等症状。胃十二指肠病常伴有烧灼,饥饿,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胰腺疾病常伴有纳差,背部疼痛等症状。左上腹痛仍需考虑胃,胰腺疾病,还需注意脾脏及左半结肠疾病,除此外还需考虑心绞痛,胸膜病变。右下腹痛常见有阑尾,盲肠,右肾,输尿管及附件等,左下腹对应赃器有乙状结肠,左肾及附件。小肠,肠系膜、腹膜、网膜疾病如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间皮瘤,腹膜后肿瘤、腹膜粘连等多表现中腹疼痛。及得提出的是内脏痛是有牵涉痛,痛不一定表现在病变部位。 腹腔内脏器多,疼痛部位不固定等是造成腹痛诊断的困难原因之一,另外腹型恶性淋巴瘤、腹型肺吸虫病、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往往腹痛表现明显但病变不明显,这更使诊断造成了更大困难。不过随着检查技术水平及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腹痛原因能明确诊断,即使有些疑难的,通过仔细分析检查最后也能明确诊断。 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 一,三大常规,血白细胞升高往往提示感染,如胆囊炎,腹膜炎,肠炎,阑尾炎等。贫血常提示慢性失血如胃溃疡,胃癌,肠癌等。血小板高,提示血栓可能。嗜酸性细胞增多提示嗜酸性胃肠炎,过敏性紫癜可能。尿常规如有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常提示泌尿系统疾病。粪常规有红白细胞提示肠道疾病,潜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二,血液生化检查。肝功能异常常提示肝胆胰疾病,如有较明显腹痛者,伴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胆管结石伴感染,胆囊炎。一般的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不会有明确的上腹痛。肾功能检查,如有异常考虑肾,输尿管疾病。血淀粉酶升高,提示胰腺炎,另外还需与肠穿孔,肠坏死,肠梗阻进行鉴别,后几种往往为急性腹痛。D二聚体升高提示疑血功能亢进,有肠系膜血栓可能。血糖明显升高,有糖尿病酮症可能,甘油三脂明显升高,考虑胰腺炎。 心电图检查对排除心源性疼痛如心肌梗塞往往有用。 B超及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基本明确腹痛大部分疾病,对检查有异常但不能明确者,应行增强CT或核磁共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疑有肿瘤,但性质不能确定者,应行PET/CT。 内镜检查。对疑有上消化道疾病如有中上腹痛伴反酸,嗳气,贫血,纳差,消瘦者应行胃镜检查。疑有大肠病变如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腹块者,应行肠镜检查。疑有小肠疾病如腹痛,腹泻,消瘦,消化道出血,胃肠镜未发现问题者,应行增强CT或小肠增强CT或小肠镜检查。对怀疑小肠粘膜病变者,可行胶囊内镜。疑于乳头病变及胆道疾病,应行十二指肠镜及ERCP。对B超或CT疑膀胱病变者可行膀胱镜检查,对CT提示腹膜病变,但不能明确性质者,可行腹腔镜活检。对子宫膜增厚,疑子宫内膜癌者,可行宫腔镜检查。 检查选择,上面提到的检查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腹痛者都要行上述检查,应根据病史,体检,由医生选择决定。

张顺财 2021-06-05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