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胃粘膜损伤 > 检查

胃粘膜损伤检查

胃粘膜损伤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胃癌科普

病请描述: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中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较高。胃癌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预防:根治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元凶,感染者有更高的患胃癌风险。饮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鱼类、家禽类以及全麦食品,少吃高盐、腌渍食品以及烟熏食品。不吸烟、少饮酒:吸烟与胃癌有一定的关系,烈性酒会刺激胃粘膜,损伤粘膜组织。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及胃癌风险评估,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查及内镜筛查等。

吴大平 2024-10-22阅读量2316

胃癌科普

病请描述: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中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较高。胃癌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预防:根治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元凶,感染者有更高的患胃癌风险。饮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鱼类、家禽类以及全麦食品,少吃高盐、腌渍食品以及烟熏食品。不吸烟、少饮酒:吸烟与胃癌有一定的关系,烈性酒会刺激胃粘膜,损伤粘膜组织。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及胃癌风险评估,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查及内镜筛查等。

吴大平 2024-10-22阅读量2169

“猝&rdquo...

病请描述:“猝”不及防:警惕“中风”——神经内科带您了解高血压脑出血预防知识 东平县银山镇中心医院 2024年10月08号 ○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24-09-17,上午09:31,在这个大家一天黄金的时刻,银山镇中心卫生院接诊一位脑干出血患者,情况紧急,患者刘某,男,46岁,于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右侧麻木,走路不稳,急被送来我院。查颅脑CT示:脑干出血,颅内动脉瘤,脑梗死,立即收入我内科进行保守综合治疗。患者入院时血压高达199/131mmHg,属于三级(重度)高血压,躁动,针对患者的病情,医嘱给予I级护理,报病重,并给予保护胃粘膜、降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康复出院,并锦旗感谢。 案例二 患者郑某,男,71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在门诊行颅脑CT检查,结果示:左侧额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血压167/114mmHg,入住内科后完善相关检查后,保守治疗,后于齐鲁医院行伽马刀手术治疗后,又转我院继续治疗,患者康复,无不适感,并锦旗感谢。 看完以上案例 我们不仅疑惑 为什么脑出血发病率这么高? ○科普时间○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特点 首先原因是高血压。发病人群往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未规律服药。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极容易诱发脑出血; 过度肥胖,常伴高血脂糖尿病; 生活作息极不规律、熬夜、压力大; 饮食无序,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吸烟; 情绪激动,易暴怒; 缺乏运动锻炼; 高血压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对脑组织产生极大的损伤,青年人脑组织饱满,颅内空隙少,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损伤更为严重,易造成脑疝颅内压增高。基底节区、脑干、丘脑等部位因特殊的解剖结构出血较为常见,且由于位置较深预后普遍较差。脑出血发生后,患者烦躁、应激性反应等症状均会导致病情进展。其他导致年轻人脑出血的原因有:脑血管畸形、烟雾病、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液病。 预防脑出血,任重而道远 1.加强认识:积极控制高血压,对于患有高血压症的人群,平日规律服药,遵医嘱用药。 2.调和情志: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若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乏力、语言交流困难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积极治疗。 3.戒烟戒酒:酒和烟都能使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更应戒烟戒酒。 4.合理饮食: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 5.避免疲劳:避免劳动过度,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所以寒冷季节注意保暖,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6.预防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预防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也可适当运动及早晨起来对腹部做自我按摩。 7.补充水分:要维持体内充足的水分,使血液稀释。平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夜晚睡前和早上起床时,要饮1-2杯温开水。

陈大国 2024-10-08阅读量1778

胆囊结石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相...

病请描述:1、胆囊结石是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的重要原因 胆囊功能障碍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可能源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胆囊病变造成生理功能丧失。胆汁主要由肝脏分泌,进而储存于胆囊当中,进一步浓缩,进食后排出,协助消化吸收,这一过程呈阶段性。如果胆囊出现问题,上述功能受到影响,胆汁持续排出,进入到十二指肠,造成局部压力增加,进而向胃反流。二是胆囊结石引发消化道激素水平的变化,如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神经紧张素等变化,导致胃肠运动受到影响,出现不协调状态,增加DGR发生率。研究报道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占胆汁反流性胃炎超过30%,同时二者单独发病率也较高。还有研究报道在胃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接近25%,加上胆囊结石者合计占比33.33%。胆囊病变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将胆囊切除患者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的发病率更高,更易出现胃肠运动障碍,运动频率下降,胃排空速度减慢。胆囊切除后会造成一些胃肠激素升高,胃肠运动不协调,增加DGR发病率。国外研究应用闪烁照相法和24h胃PH监测发现,不仅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胃反流增加,且还伴随有十二指肠动力学改变,指出胆囊切除术后十二指肠胃反流增加与空腹状态胃窦十二指肠动力障碍有关。还有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酸十二指肠胃反流倾向增加,通过切除功能正常的胆囊,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了胆囊结石患者的一些症状。反流也可能是所谓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症状,亦或是胆囊结石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2、胆囊结石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加重 国内研究表明由于胆囊功能障碍,继发消化功能紊乱,最终病情加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禁食状态下更易发生DGR。而随着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加重,十二指肠胃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均相应增加。胆囊结石影响十二指肠胃反流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是由于病理性原因导致胆囊功能下降,胆汁不再间断排出,而是持续进入十二指肠内,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DGR,随之进入到胃腔内。二是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另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是重要影响因素,加之胃肠功能障碍,运动明显减弱,更容易出现反流。他们主要将胆囊切除患者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的发病率更高,更易出现胃肠运动障碍,运动频率下降,胃排空速度减慢。胆囊切除后会造成一些胃肠激素升高,胃肠运动不协调,增加DGR发病率。 3、十二指肠胃反流诊断 由于十二指肠胃反流症状缺乏特异性,对于十二指肠胃反流诊断,目前还没有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金标准”。十二指肠胃反流确诊需要客观检查的支持,诊断需要具备病理性胆汁反流和胃粘膜损伤。主要方法有:胃镜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胃内容物成分检测、胃内24h反流光学纤维监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等方法。 本文选自:徐盎然、王金梁,胆囊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胆囊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临床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4-18阅读量1266

胃粘膜损伤检查相关医院 更多>

苏北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67.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