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经常头晕目眩,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颈椎病、梅尼埃病、后循环缺血等。但是,不少时候,这都源于“耳石症”。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耳石症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约占眩晕的 1/3。专家提醒,耳石症是一种高发而不被人知晓的眩晕症。发生眩晕别乱治,要尽早就诊排查治疗。▲ 席刚明教授在讲解耳石症 耳石症是什么?耳朵里真的有石头吗? 席刚明教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在我们耳朵的内耳端,有两个膜性小囊,分别为椭圆囊和球囊,在这两个膜性小囊内装有可以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盐结晶,形状似石头,医学上称之为“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粘附在椭圆囊和球囊里面的,但在外伤、剧烈运动过后、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耳石脱离原来的位置,进入与它相连的三个彼此垂直的“C”形半规管里。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里的淋巴液内,刺激了平衡感受器,诱发平衡失调,从而表现为天旋地、眼震、恶心呕吐等。 席刚明教授指出,耳石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有3个字:“短、动、床”。短:眩晕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动: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动有关;比如躺下左转、右转、起床、躺下、抬头或低头时发作。平躺不动或坐立不动时不发作。床:大部分患者眩晕发作一般与床有关,在床上起床、躺下、或左右翻身转时发作。若出现了上述这些症状和情况,要警惕耳石症可能,及时到医院就诊。 哪些人易得“耳石症”? 1. 40岁以上的人。耳石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40~60岁之间,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前庭慢性缺血有关。另外,年龄大会导致内耳局部结构发生老化或退化,耳石就容易从原来的位置上掉下来。 2. 压力大、体质弱的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状态,可能会造成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发生。 3. 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也会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4. 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只是耳石脱落的一种诱因,由于耳石内含碳酸钙结晶,如果发生骨质疏松,局部结构的变化会增加耳石症的风险。体质较弱的女性也属于高危人群,女性患耳石症多于男性(比例接近1.6~2:1)。 5. 有偏头痛的人。26%的耳石症患者为偏头痛患者。前庭性偏头痛,是耳石症的一种临床现象,常与耳石症导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同时发生。 6. 有外伤或手术影响的人。外力撞了耳部、耳朵做了手术、在乘车时因为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导致颈部损伤,这些都会引起耳石脱落,从而导致耳石症。 7. 患前庭神经炎的人。病毒感染造成的前庭神经炎常伴发耳石症,在前庭耳石器发生水肿时,也会出现“小晶体”脱落。一般前庭神经炎发作一年内,患者都可能发生耳石症。 此外,还有很多人在补牙时,由于使用电钻打孔,磨钻抛光,因振动,常常使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使淋巴液流动紊乱,引发眩晕。▲ 席刚明教授在讲解耳石症 男子饱受眩晕困扰,竟是“耳石症”作祟 四川八旬的王大爷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退休后热爱旅游,走遍了祖国大好河山。但是就在去年准备出国旅游时候,突发头昏走路不稳,旅游计划只能搁浅。到医院就诊查出二型糖尿病,及脑供血不足、轻微脑梗,经治疗好转后出院。 今年,雄心勃勃的王大爷准备再次走出国门,但是不曾想身体再次抱恙,三月份突然出现体 位改变时眩晕。“经常睡觉时候发作,睡下去,起来时候,天旋地转,特别是夜里起夜时候非常痛苦!”遂前往成都、北京等多家医院就诊,有的考虑与颈椎病、脑缺血、脑梗后遗症、糖尿病有关,有的不能明确诊断。后经过中医按摩等系列治疗,收效甚微。直到今年五月份最终确诊耳石症,但是经过四次人工复位后,没有明显改观,还是反复眩晕,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席刚明教授在问诊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王大爷求医无门的时候,他了解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治疗耳石症独具特色,于是他带着一丝希望来到医院,找到席刚明教授。 席刚明教授经过详细问诊、查体后,考虑耳石症。之后,经眩晕治疗仪诊断为左后半规管耳石症,当即在复位椅上予以复位治疗,短短几分钟,治疗结束。王大爷惊喜地发现自己躺下、起来不头晕了,走起路来也很自在。最后,席刚明教授叮嘱王大爷,耳石复位后两天内睡觉要向右侧躺着睡,垫高两个枕头,不要看电视、看手机。▲ 为患者检查治疗 席刚明教授介绍,王大爷的病情并不复杂,属于典型的耳石症症状表现,但该患者的治疗过程本身比较有代表性,许多患者都有类似的情况,突发头晕,无明确病因,误诊为颈椎病等,然后以此治疗。但因耳石症本身属于反复发作的疾病,且每次发作的时间都很短,所以有时按照颈椎病治疗,随着发作时间过去患者头晕减轻,就会误认为颈椎病治疗有效。若再次头晕,还是按照颈椎病治疗,反反复复一直治疗不彻底,这种经历代表了多少患者的就医历程。 椅子上“转一转”,轻松摆脱耳石症 对于确诊耳石症的患者,首选方法是耳石复位治疗。耳石复位治疗又分为人工手法复位和仪器复位治疗。人工手法复位属于传统的耳石复位,是通过人工操作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达到治疗目的。但有明显局限性,比如对于患有颈腰椎疾病、体型肥胖、高龄等患者,人工手法复位体 位改变受限,从而影响复位疗效,甚至根本无法进行。 目前全自动眩晕诊疗系统除了能对耳石症进行精准定位及复位治疗外,还能用于评估半规管、前庭耳石器、前庭中枢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眩晕症诊疗系统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将患者固定在治疗座椅上后,通过旋转轴实行精准旋转,运用红外眼震系统将患者的眼震实时记录下来,精确定位病变半规管,实现多方位滚转复位治疗,全程实时动态检测,诊断和治疗准确、安全。诊断和复位时可由座椅带动全身整体转动,避免了对患者的颈部及腰部造成刺激,有效弥补了人工手法复位的缺陷,相比传统手法,患者体 位变动更充分,甚至可以实施一些传统手法复位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复位方法。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中国妇女报、生命日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武汉市第一医院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8阅读量787
病请描述: 冬季,气温的骤变增加了诸如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心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更应受到关注。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因天气骤然变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增大。一旦破裂出血,超过1/3的人存在生命危险,剩下2/3人中的约40%,可能损害神经、认知、记忆功能,对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有家族病史、长期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需多加注意。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却十分凶险 席刚明教授指出,颅内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出现向外膨出的局部囊性扩张,形似长在血管上的瘤,故称为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70岁中老年。目前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很多人觉得颅内动脉瘤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常见,大约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颅内动脉瘤。”席刚明教授说,大多数小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并不严重,它们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如果动脉瘤本身已经较大,喝酒、吸烟、情绪激动、劳累、用力排便等因素都可能诱发破裂。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隐匿,在没有破裂或者很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旦破裂将会危及生命。 “首次出血死亡率30%,二次出血死亡率60%,三次出血几乎100%死亡。”席刚明教授指出,动脉瘤破裂的直接结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部或颈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其死亡率、病残率极高。 席刚明教授提醒,尤其是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不仅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定不能喝酒和吸烟,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哪些患者需要“拆弹”?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是在发生破裂出血或压迫症状后才被发现的。但也有的人会由于头痛、头晕前来就诊,做了各种检查后意外发现颅内动脉瘤。还有的人平时没啥症状,健康体检发现长了颅内动脉瘤。 查出颅内动脉瘤,是不是应该马上手术?有没有其他选择?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目前虽有一些争议,但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笼统地讲就是: 1. 对于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就应急诊处理。 2. 对于非破裂性动脉瘤,如有颅神经麻痹等压迫症状则应限期手术。 3. 无症状则可择期手术或保守观察。 一般来说直径<5mm、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观察,随访手段包括MRA和CTA这些无创性检查。 以下情况可能建议积极手术: 1. 动脉瘤直径≥5mm。 2. 形态不规则。 3. 手术治疗预期风险和难度不大。 4. 直径<5mm的动脉瘤应根据其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推荐积极干预:动脉瘤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0年;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5. 随访观察期间动脉瘤有增大趋势。 总而言之,具体到患者个案,偶然发现的无症状动脉瘤毕竟有远期出血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则后果较严重,到底要不要进行干预性处理,还需医患之间充分沟通,临床综合考虑。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手术。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变,瘤颈宽、瘤体菲薄,像个血泡一样极易破裂出血,病死率极高。血泡样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床突、眼动脉段,占颅内动脉瘤的 0.3%至 1%。无论开颅手术夹闭或者微创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都可能随时破裂出血,而如果一旦术中出血,患者则有生命危险;另外这种动脉瘤在开颅术后或者普通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大。 来自全球多中心的数据显示,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相较于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是一种更有优势的治疗方法。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通过重塑载瘤动脉,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 席刚明教授指出,脑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首先是一级亲属中有2名或2名以上患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人群,其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高达20%;即使一级亲属中只有1名患者,其终身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也达3%—4%; 其次是长期吸烟且有高血压病史,同时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终身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概率接近7%; 第三是患有多囊肝、多囊肾或相关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患病率也达到10%,且这类病人动脉瘤破裂发生的年龄更小。 针对这类高风险人群,首先一定要控制管理血压,如果血压异常要及时就诊。其次,冬天不要锻炼太频繁、太强烈,特别是最近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血管收缩,血压调节功能变差。另外也要避免突然发力搬运重物,用力排便。同时建议有动脉瘤的患者及早戒烟并尽可能远离吸烟环境。 最后,席刚明教授建议,如果有条件,40岁以上人群每隔3-5年进行一次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筛查,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尤其是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积极筛查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文章部分来源:上海静安、荆楚网、福建卫生报、新华网、极目新闻、北青网、长江日报、深圳市中医院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1-22阅读量1424
病请描述: “扎堆儿”不如“就近”|无需脑洞大开,经鼻巧切垂体瘤,还患者清晰世界 近日,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浙大二院陈高教授领衔的神经外科团队指导下又成功开展了一例“巨大垂体肿瘤微创全切除手术”。病情回顾 郑先生今年70多岁了,近来时常感到眼花、头昏、头痛等,开始以为是自己年龄大了,没休息好,近一周视物不清至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发现不但视力很差,视野缺损非常明显,告之不是眼睛的问题,可能是脑子问题。于是到当地某三甲医院就诊,检查发现颅内很大肿瘤,并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手术治疗。 在家人和朋友的多方打听下,了解到浙大二院专家团队每周都有专家在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坐诊,对颅内肿瘤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不额外收取专家费,郑先生和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第二天便慕名前来求医问诊。 浙二专家王俊兴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并仔细阅片后告知患者颅底眉心深处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医学上称之为垂体腺瘤。由于这个肿瘤很大并往上挤压视神经才导致眼睛看不清楚,不手术的话两眼很快就会瞎掉,但只要及时手术是能够治愈并能很快恢复视力。 郑先生听到医生对其病情讲解后,毫不犹豫决定入院手术治疗。入院后完成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第四天顺利进行经鼻蝶垂体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当天郑先生表示视力恢复正常,并于10天后康复出院。讨论 垂体瘤(pituitarytumor)是一组来源于腺垂体、神经垂体和胚胎期颅咽管囊残余鳞状上皮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尸检发现的无症状性垂体瘤或微腺瘤更多。因此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其中来自腺垂体瘤占大多数。部分来源于腺垂体肿瘤具有分泌功能,可引起激素分泌异常症候群,不具有分泌功能肿瘤多无症状,但是大腺瘤可具有侵袭性,引起头痛、视力减退等颅内组织压迫症状。垂体瘤大多为良性肿瘤,可通过手术、药物等治疗控制病情。 本例患者因“头痛头昏,伴右眼视物模糊一周”入院。垂体磁共振示鞍区及鞍上区见—4.3✖2.2✖2.2cm肿物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病灶向鞍上生长,视神经明显受压抬高,三室脑下壁受压,鞍底局部下陷;增强病灶实质成分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强化不明显。考虑垂体大腺瘤伴囊变。查体: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5,双侧视野缺损(双眼颞侧偏盲),符合常规垂体大腺瘤临床表现。由于该患者肿瘤较大,且大部分位于鞍上,右眼视力接近失明,经过术前多学科讨论认为:手术指征明确。如果采用开颅手术方式肿瘤容易切除,但创伤大,病人往往难以接受;采用经蝶内镜下手术可能增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风险,该患者MRI示T2WI高信号,同时伴有小许囊性变,术前预计肿瘤质地较软,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能达到肿瘤全切目标。同时也考虑肿瘤切除后残腔内积血积液,仍会压迫视神经导致失明可能。大家根据多年手术经验,觉得切除肿瘤后采用微电流逐步电凝鞍隔,使其缓慢收缩,可达到既能预防脑脊液鼻漏又可防止鞍隔上抬压迫视神经引起失明的风险。在制定好手术方案,明确手术目标后,手术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术后垂体磁共振复查可见垂体肿瘤全切,鞍隔无上抬,视神经视交叉无受压,无脑脊液鼻漏,眼科检查视力基本正常,视野无缺损,达到预期效果。图AB为患者术前增强垂体MRI影像图CD为患者术后增强垂体MRI影像 近年来,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作为与浙大二院神经外科紧密协作科室,紧跟国内新技术发展步伐,完善医疗设备,提升救治能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在脑肿瘤、脑血管病的微创技术及颅脑创伤急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科室将继续秉持着医者仁心,精研医术,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向阳而行。
王俊兴 2024-12-25阅读量1721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膜瘤)是原发于第八对颅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该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小脑脑桥肿瘤的80%~90%,多见于30~60岁的成人,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为2:3,借助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其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已达2.28例/10万人/年。多为单侧,双侧者罕见。肿瘤生长一般比较缓慢,平均每年月增长0.25-0.4cm,个别肿瘤可在1年内增大2cm。 门诊时,经常有人将“听神经瘤”和“突发性耳聋”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听神经瘤与突发性耳聋 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渐进性下降可达数年,直至全聋。听力下降有三种形式,慢性进行性占87%,突发性耳聋占10%,波动性听力减退占3%。早期阶段,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下降是单侧的或非对称性的,多累及高频。听神经瘤言语识别率的下降与纯音听力损失不成比例。 另外,耳鸣也是听神经瘤患者常见症状。患者耳鸣表现为高频音,耳鸣的声音有时经常变化,出现一段时间有时自行消失。耳鸣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耳鸣十分顽固者,至听力完全丧失仍继续存在。耳鸣可为唯一症状,也可伴其它症状。 听力突然下降,经常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但要排除听神经瘤,虽然仅有1%~2%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最后被证实有听神经瘤。 突发性的听力下降可能是肿瘤压迫所致的内听动脉痉挛或阻塞的结果,可由头部外伤或剧烈的运动诱发。听力下降可为全聋,并且有恢复的可能,但听力的恢复并不意味着排除了听神经瘤的可能性。听神经瘤患者中26%的人有突发性耳聋病史。因此,临床上遇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持积极的态度排除听神经瘤是十分必要的。 听神经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有良好的预后,通过积极治疗以保留面神经、听神经的功能,从而保留听力。所以有不明原因的单耳耳鸣、耳聋时,应行内听道磁共振检查。 随着病情的发展,听神经瘤病人的耳聋会越来越严重。由于肿瘤在内听道逐渐扩大,向颅内发展到桥小脑角时,可产生颅内神经受压症状。 1、耳蜗及前庭症状表现为耳鸣、耳聋、头昏、眩晕; 2、额枕部头痛伴有病侧枕骨大孔区的不适; 3、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动作不协调; 4、邻近颅神经受损症状,如病侧面部疼痛、面部抽搐、面部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 5、颅内压增高症状,如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加剧、呕吐、复视等。 如果遇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前往神经外科进行检查、诊治,以防病情延误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赵天智 2024-11-15阅读量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