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许多患者查出来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同时,往往还会出现脊髓空洞,而且脊髓空洞很大,脊髓压迫也很严重,那这个时候是不是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网上说这种情况治不好了,手术效果也不好,是不是真的呢? 最近,一位28岁的女性患者来到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的门诊。她之前也去过好几家医院,都让手术,但她由于脊髓空洞很大,担心手术效果,一直很焦虑,最后为了保险起见,她才飞到北京找到王主任治疗。 这位患者在3年前就突然出现了头疼、颈肩痛、上肢无力的情况,当时也没太注意,以为是工作劳累,但最近一段时间,她的症状逐渐加重,渐渐地还出现走路不稳,这些都导致她无法正常上班,这才去了当地医院检查。检查后,她就被确诊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之后,她就非常焦虑,害怕自己的空洞太大,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又担心万一手术没做好,症状不能缓解。 术前影像学资料: 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什么时候治疗最佳?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比如肢体的运动感觉障碍、温痛觉障碍等,这个时候一旦确诊,最佳的手术时机就是越早越好。因为这类患者是由于小脑扁桃体下疝到椎管了,堵住了脑脊液循环的通路,才导致了下方出现了脊髓空洞,如果不尽快手术解决小脑扁桃体下疝问题,通路一直堵着,就会让脊髓空洞越来越大,让脊髓变成“空心”。 等到脊髓空洞大到一定程度,脊髓被压得完全损伤了,患者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功能障碍,比如瘫痪、痛温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这时就已经失去治疗意义了,就算手术也不能挽回这些功能了。所以,一旦查出了这种病还是建议大家越早治疗越好。 那脊髓空洞很大,是不是就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了? 像这位患者的脊髓空洞就比较严重,空洞几乎占满了整个颈椎管,这种情况是不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了。其实,要说最佳时机当然是空洞比较小的时候做手术好,但是她也并非没有治愈的机会,还要看她的症状、脊髓压迫的情况等。经过术前检查和评估后,这位患者现在抓紧手术还不算晚。 这种情况手术后,能痊愈吗?效果如何? 其实,手术后的效果和患者术前的情况有很大关系,有的患者术前脊髓空洞的时间久,脊髓受压得很严重,术后恢复就要慢一点,有些症状也不能很快地缓解。但是绝大部分患者做完手术后,病情都不会再继续进展,症状也都能得到缓解。 这位患者在决定手术后,由王主任亲自为她成功进行了手术。术后,她恢复得很快,疼痛症状得到极大缓解,肢体无力的情况也一天比一天好。术后复查时,她的片子显示小脑扁桃体已经不再下移,脊髓空洞也明显缩小了。 术后影像学资料: 如果您也和上面这位患者的情况相似,请不要再犹豫,越早手术越好。不要再一拖再拖,小心最后症状严重,也失去了治疗机会,那才是得不偿失。
王作伟 2025-01-09阅读量1514
病请描述: 脑积水(Hydrocephalus)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总体发病率可达1-1.5%,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进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等,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生活报》2022年12月11日报道,一名16岁的内蒙古男孩小刚(小刚),一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检查诊断为脑积水。家人带孩子四处就医,均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即把一根引流管从脑室放入到腹腔内,引流脑内多余的积水。 因为孩子年龄小,家长对于需要终身携带一根植入物有顾虑,遂来到哈尔滨当地医院求治。经诊断评估应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后,不仅缓解了脑积水症状,还可避免终身携带植入物给生活造成的不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介绍,脑脊液是环绕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供应神经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代谢产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同时,对脑和脊髓具有缓冲保护和支持作用。 脑脊液主要存在于颅内和脊柱内的空隙间,比如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从生成、循环、然后再被吸收,总量处在相对动态平衡之中。 ▲ 脑积水病因较为复杂 卢博士结合《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进一步讲解道,脑积水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病变,而是由诸多病理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这些病因主要包括: 1)先天畸形:较多见的是脊柱裂,大脑导水管畸形或脑血管畸形等。 2)颅内感染:感染性脑膜炎、脑炎时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炎症反应同时也可以使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闭塞,造成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 3)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后的代谢产物和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 4)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一部分,可见于第四脑室附近等。 5)其他病因:如维生素A中毒,或维生素A严重缺乏也可使脑脊液容量增多,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依据病因、液体能否自由流动、疾病发展速度等,脑积水有着不同的分类。《中国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积水专家共识(2016版)》明确,临床上通常根据流体动力学和影像学表现是否存在脑室系统梗阻,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为主的病变为交通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为主的病变为梗阻性脑积水。临床上脑积水急症以梗阻性最为常见与凶险。 脑积水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应及早治疗,其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以脑室/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为主的分流手术、脉络丛灼烧术、脉络丛部分切除术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等。 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仍是脑积水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包括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内的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理想选择。 ▲ 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手术 “简单来讲,造瘘就像给堰塞湖开一个合适的排水口,不使用管子就能让阻塞的水重新流动循环起来。”卢云鹤博士讲解道,通过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将梗阻部位以上的脑脊液通过瘘口引流至脚间池,进入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参与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不仅重新建立了脑脊液的生理循环通路,也维持了颅内压的平衡。 与分流手术相比,应用神经内镜开展的三脑室造瘘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无分流管等异物植入,可以避免因分流装置导致颅内或腹腔感染,进而分流管堵塞而使分流术失败。 二)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相较于颅外分流手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三)术后脑脊液流动速度均匀,不会出现因分流管虹吸导致的分流速度随体 位改变而产生的波动,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 四)手术操作用时相对较短(一般30分钟左右)。 五)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分流失败或分流管感染粘连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可相对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经济负担。 不过,卢云鹤博士也指出,由于第三脑室毗邻重要脑组织,周围重要血管密集,术中操作空间非常狭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血管损伤出血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手术医生的内镜技术和临床经验掌控提出了较高要求。 卢博士提醒,大部分脑积水患者在明确病因后,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手术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注意的是,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率,所以仍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08阅读量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