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似乎,连孩子的成长也被加速了。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早熟的一代,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近些年,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为1%~3%,仅次于肥胖症。提到性早熟,父母的态度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有的人觉得小题大做——孩子发育得快,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要么有的人谈“性”色变,慌张得如临大敌——到底该怎么办?其实最好的态度应该是:正确了解它→不害怕它→避免它→时刻关注他/她。一.孩子性早熟,会有哪些表现?所谓性早熟,一般是指女孩在7.5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女孩8岁前乳房发育,长出阴毛、腋毛,或者10岁前来“大姨妈”。男孩9岁前丁丁和蛋蛋变大,长出阴毛、腋毛,变声、喉结突出、长胡须、遗精等。除了性器官的过早发育,短时间内身高猛增,也是性早熟的一个信号。正常情况下,3岁到青春期期间,身高增长幅度一般为每年5~7厘米。如果孩子半年就长高6~7厘米,你别高兴太早,这可能就是性早熟。二.性早熟危害性早熟对孩子身体及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性腺提早发育,也意味会提前性行为,同时面临更高的生殖肿瘤疾病风险。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会使发育时间提前,加速骨骺愈合,造成终身高不理想。三.性早熟有哪些类型?按照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性早熟主要分为三类。1.中枢性性早熟又称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又称真性性早熟。患儿除有第二性征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2.外周性性早熟又称非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又称假性性早熟。一般患者有第二性征发育和性激素水平升高,但无性腺发育,下丘脑-垂体-性腺不成熟。3.部分性性早熟又称不完全性性早熟。如单纯乳房早发育、单纯阴毛早现、单纯早初潮等。四.引起儿童性早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1、遗传基因:中枢性性早熟具有遗传倾向,约1/4的性早熟患者是遗传所致2、疾病影响:如脑肿瘤、垂体肿瘤、盆腔肿瘤、睾丸炎症、先天畸形等。3、环境因素:干扰内分泌的污染物,如洗涤剂、工业污染,食品添加剂、农药、激素污染等。4、误服避孕药、摄入含有性激素食物、接触大量化妆品等。5、盲目进补:摄入大量补品、高脂、高蛋白食物有诱发性早熟风险。6、过早接触性信息:如过早从电视、电影、报刊、周围环境等途径接触与性有关的内容。7、睡眠过少,光照过多,如通宵开灯会影响孩子体内性激素分泌水平。8、超重和肥胖会诱发儿童性早熟。五.家长如何观察孩子的性发育?一是看身高: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性早熟还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短时间内快速长高(身高增长速度大于正常速度)。骨龄(BA)代表骨骼发育年龄,它比生活年龄(CA)更能反映人体骨骼的成熟度,通过骨龄可预测成年终身高。骨龄检测方法简单,就是对左手腕、掌、指骨拍摄X线正位片。如果骨龄比实际年龄大1岁或1岁以上即为骨龄超前。二是看发育:女孩子8岁以前乳房发育,10岁以前来月经,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是性早熟,要尽早干预,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身高。男孩子性早熟家长不容易发现,往往长胡须,有喉结才发现,爸爸可以在孩子洗澡时多观察孩子有没有腋毛、阴毛、睾丸增大等特征。女童盆腔B超检测显示子宫长度3.4~4.0 cm,卵巢容积1~3 ml(卵巢容积=长×宽×厚× 0.523 3),并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男童睾丸容积≥4 ml(睾丸容积=长×宽×厚×0.71)或睾丸长径>2.5 cm,提示青春期启动。年龄越小,头颅影像学异常的概率越高。荟萃分析表明在CPP患儿中有6.3%的女童和16.3%~38.0%的男童患有颅内病变。因此,建议所有男童及6岁以下女童诊断CPP时应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等以排除颅内病变;6岁以上的CPP女童如出现性发育快速进展征象或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时也应该考虑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三是看性激素检验单:性激素一般包括六个项目: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还有睾酮T这六个项目。通常判断孩子性发育状况主要看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催乳素,雌二醇,还有睾酮这5项。1个月到1岁的婴儿性激素分泌较高除上述原因外还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临床常可见到新生婴儿有乳核,甚至出现泌乳现象,女婴大阴唇增厚,阴道分泌物,偶可见到阴道出血。幼儿期(1~3岁)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性激素分泌也随之下降。4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激素也随之缓慢增长,在8~9岁时女童的性激素明显升高,在10~11岁时接近成人水平,此时青春期发育萌动,12岁时女童的性激素水平可以达到成人水平。男童在4~6岁时性激素分泌略有升高并形成一个平台,9岁左右时有E2分泌上升,可能与青春期肾上腺分泌的性激素有关(在女童不明显)。男童在10~11岁时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开始下降,青春期开始启动,在12~13岁时性激素水平近成人,在14岁以后男童的性激素水平达到成人水平。
李建辉 2025-02-07阅读量806
病请描述: 冬季,气温的骤变增加了诸如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心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更应受到关注。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因天气骤然变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增大。一旦破裂出血,超过1/3的人存在生命危险,剩下2/3人中的约40%,可能损害神经、认知、记忆功能,对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有家族病史、长期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需多加注意。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却十分凶险 席刚明教授指出,颅内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出现向外膨出的局部囊性扩张,形似长在血管上的瘤,故称为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70岁中老年。目前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很多人觉得颅内动脉瘤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常见,大约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颅内动脉瘤。”席刚明教授说,大多数小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并不严重,它们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如果动脉瘤本身已经较大,喝酒、吸烟、情绪激动、劳累、用力排便等因素都可能诱发破裂。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隐匿,在没有破裂或者很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旦破裂将会危及生命。 “首次出血死亡率30%,二次出血死亡率60%,三次出血几乎100%死亡。”席刚明教授指出,动脉瘤破裂的直接结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部或颈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其死亡率、病残率极高。 席刚明教授提醒,尤其是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不仅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定不能喝酒和吸烟,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哪些患者需要“拆弹”?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是在发生破裂出血或压迫症状后才被发现的。但也有的人会由于头痛、头晕前来就诊,做了各种检查后意外发现颅内动脉瘤。还有的人平时没啥症状,健康体检发现长了颅内动脉瘤。 查出颅内动脉瘤,是不是应该马上手术?有没有其他选择?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目前虽有一些争议,但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笼统地讲就是: 1. 对于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就应急诊处理。 2. 对于非破裂性动脉瘤,如有颅神经麻痹等压迫症状则应限期手术。 3. 无症状则可择期手术或保守观察。 一般来说直径<5mm、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观察,随访手段包括MRA和CTA这些无创性检查。 以下情况可能建议积极手术: 1. 动脉瘤直径≥5mm。 2. 形态不规则。 3. 手术治疗预期风险和难度不大。 4. 直径<5mm的动脉瘤应根据其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推荐积极干预:动脉瘤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0年;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5. 随访观察期间动脉瘤有增大趋势。 总而言之,具体到患者个案,偶然发现的无症状动脉瘤毕竟有远期出血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则后果较严重,到底要不要进行干预性处理,还需医患之间充分沟通,临床综合考虑。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手术。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变,瘤颈宽、瘤体菲薄,像个血泡一样极易破裂出血,病死率极高。血泡样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床突、眼动脉段,占颅内动脉瘤的 0.3%至 1%。无论开颅手术夹闭或者微创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都可能随时破裂出血,而如果一旦术中出血,患者则有生命危险;另外这种动脉瘤在开颅术后或者普通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大。 来自全球多中心的数据显示,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相较于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是一种更有优势的治疗方法。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通过重塑载瘤动脉,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 席刚明教授指出,脑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首先是一级亲属中有2名或2名以上患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人群,其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高达20%;即使一级亲属中只有1名患者,其终身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也达3%—4%; 其次是长期吸烟且有高血压病史,同时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终身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概率接近7%; 第三是患有多囊肝、多囊肾或相关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患病率也达到10%,且这类病人动脉瘤破裂发生的年龄更小。 针对这类高风险人群,首先一定要控制管理血压,如果血压异常要及时就诊。其次,冬天不要锻炼太频繁、太强烈,特别是最近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血管收缩,血压调节功能变差。另外也要避免突然发力搬运重物,用力排便。同时建议有动脉瘤的患者及早戒烟并尽可能远离吸烟环境。 最后,席刚明教授建议,如果有条件,40岁以上人群每隔3-5年进行一次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筛查,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尤其是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积极筛查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文章部分来源:上海静安、荆楚网、福建卫生报、新华网、极目新闻、北青网、长江日报、深圳市中医院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1-22阅读量1420
病请描述: “我母亲72岁,右腿无力,走路困难,下巴间歇性抖动,后来知道是轻微的癫痫。两年前在我们县医院做核磁共振发现有脑膜瘤,当时医师考虑到年龄大,又是脑部手术风险大,建议保守治疗,中间疏忽大意,没有及时复查,两年后复查时发现脑膜瘤在长,经多方打听赵天智主任是这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我们就找到赵教授,赵教授详细的问了病情,通过一系列检查,建议做手术,不做后果很严重,做了有风险,但希望很大,通过赵教授的鼓励,我们坚定了信心,手术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赵教授拿着标本让我们看了看,手术很成功,出来时看到赵教授已经很疲惫,我很是感动,无以言表。赵教授医术精湛,为人谦和可亲,没有一点点架子,我们全家对赵教授及其团队,还有神外四科的全体护士表示诚挚的感谢!手术很成功,但我母亲年龄大患伴有癫痫,不用癫痫药就会抽搐,用癫痫药就会昏迷,赵教授正在协调癫痫专家进行会诊,排查病因。目前我母亲生命体征稳定,精神状态一步步好转,相信会越来越好,过不了几天就能出院。” 对于年龄大的脑膜瘤患者,应结合肿瘤特征、症状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综合考虑。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5-01-22阅读量1073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患者今年67岁,四年前体检,发现脑膜瘤,经当地医院诊断定期复查,继续观察。2024年12月份因头晕入院,核磁共振增强显示,脑膜瘤有增长,当地医院建议手术。咨询具体手术情况。” 赵天智主任介绍:从患者提供的检查结果,脑膜瘤直径大于三公分,还是建议要手术。 患者疑问:这种情况手术方式需要开颅吗?手术费用大概多少?普遍愈合情况如何? 赵天智主任介绍:脑膜瘤是需要做开颅手术,但是开颅手术也是微创的,神经外科的微创,主要是指术中处理神经血管这些重要结构,通过高精尖的设备、经验还有精细的操作,将骚扰和可能的损伤降到最低,这是神经外科的微创开颅手术,它不是体现在头皮切口上,而是体现在对深部重要组织结构的保护上。其次,手术顺利的情况,费用大概在四五万,一般预后都挺好的。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5-01-10阅读量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