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疰夏 临床发现,入夏不少人群会出现乏力、汗出较多、四肢酸软、头昏困倦、饮食不佳、口淡无味、时有低热查无原因。有的家属以为老年人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去医院检查又没有明显异常,补些营养液就回家休息。 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并且是存在了千年的“疰夏”。疰夏是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疾病。一般夏季过后,或环境温度下降,如冷空调里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患者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有时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因此,为了预防疰夏,几千年来我们人类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进补方法。那么,什么是正确合理的进补预防疰夏的方法呢?那当然是”因人而异”。 疲劳过度,耗气伤津者:这类人群有因为过度劳累,工作压力大,长期加班熬夜的脑力劳动者,有因为重体力劳动,烈日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有因为年老体弱,脾胃虚弱的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他们往往在高热大暑天出现气短胸闷、神疲乏力、思想不集中、口干多饮尿少,舌淡苔薄少津等症状,应当予以补气生津的麦冬10克、鲜石斛10克、西洋参3克、乌梅5粒、冰糖若干等煮水喝,或者在夏季的汤中加入麦冬20克或鲜石斛剪断20克一起煮汤喝。同时要避开高温环境,大量饮水,避免出汗。 湿邪内阻,阻碍运化者:这类人群多以饮食肥甘厚腻,吃夜宵,烟酒不忌,腹中胀满,嗳腐吞酸,舌苔厚腻如积雪,应当予以行气化湿的中药以与干预,并调整患者饮食习惯。有患者因为饮食寒凉,内伤脾胃,或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此类患者,平素身体较为虚弱,常有胃肠道疾病,或痛、或泄便溏、或纳食不馨,应当与健脾养胃的方法调理治疗,如薏苡仁一把、莲子肉一把、粳米一把、百合一只、山楂15克、陈皮6克熬粥,当点心养胃化湿消食。也可丝瓜炒百合、薏苡仁冬瓜排骨汤、或者在荤菜中加入山楂和乌梅肉,起到消食的功效。 常食辛温,蕴而化热者:常见于夏季无名低热,反复起伏,与各种生化检查甚至怀疑肿瘤排查,未见异常,这类患者临床并不少见,而且会反复几年入夏发作。我们会发现,过度饮食辛温之品会是其中病因之一,尤其过食生姜大枣等,辨证施治便能消退低热。这类情况应该以黄菊花5克、金银花3克、莲子心1克、薄荷3克、甘草5克煮水喝,清热解毒。 安逸不动,气血不足者:许多孩子放了假,宅在家里玩手机电脑,躺着坐着各种姿势都有,当然还有宅男宅女们,这些人群缺乏必要的运动,心肺功能下降,动则胸闷气短、四肢无力,还有甚者剧烈运动、外出旅游或开学后运动猝死。这都与安逸不动,气血不足有关。父母亲友应当督促之。我们可以用太子参10克、丹参10克、乌梅5枚、生山楂10克、甘草5克、冰糖若干煮水当饮料喝,补气活血,也可以太子参20克炖鸽子。
吴欢 2024-08-19阅读量1452
病请描述:今年7月,浦西门诊上遇到一中年男性患者自诉口干口苦一个月,头痛,面部容易出油,脘腹胀满,不知饥饿,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先去了消化科就诊,吃了两周中药无效。患者自己认为是肝出了问题,来我门诊检查,开了肝功能和超声,因浦西检查速度快,不一会儿就拿着检查结果过来,全都正常。患者近期脾气急躁,血压在临界值,头痛时不易入睡,痛的位置以头顶为主。结合前面的症状,辨证为肝胆湿热证。患者七情内伤,化火,阳以热、动、燥为特点,阳盛则出现烦躁、头痛、舌红苔黄厚腻、脉滑,阳盛则热的表现。阳的偏盛又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出现阳盛伤阴,耗伤津液,阴液不足的表现,故见口干。方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1周后患者舌苔即改善,口干口苦减轻。又1周后,患者明显缓解。 口苦是不是肝不好?确实很多肝炎、肝硬化的病人会出现口苦,但也常见于胃病和胆囊疾病的人群。 从中医角度,肝主疏泄,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情绪不畅的人群就会出现肝气郁结或者肝火旺盛,导致胆汁反流,出现口苦表现。另一方面,往往因饮食因素,喜欢吃甜食、肥甘、辛辣刺激的食物,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助长湿热,影响肝胆疏泄,会出现舌苔厚腻或者黄腻,导致口苦症状。
蒋式骊 2023-09-04阅读量1249
病请描述:中医药保健养生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很多人知道“春养肝、夏护心、秋润肺、冬补肾”。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脏器——脾,它需要四季小心对待,脾容易发“脾气”、“出情况”,变虚、生湿、痰瘀、成瘤,中医认为:脾虚生百病,虚到最后就是瘤。 现代医学的脾,是淋巴器官,可制造免疫物质,贮存和调节血液,吞掉和处理血液中的杂物。中医讲的脾,是“消化系统总成”,通常称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生化气血之源。 由于脾位居身体中焦,和胃腑互为表里,只要说到脾,就要联系胃,脾胃密不可分,好像“同穿一条裤子”。 中医里“脾”的作用,通常概括为“三大功能、三大联系”: 功能之一: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液和水分,运化水谷精微,没有脾的吸收、消化和运输,进食的物质无法生成气、血、津液;没有水液运化,则生痰湿、出现水肿、疾病。 功能之二:主统血,固摄血液,循血脉运行,否则就会有气虚问题,如纳少、便溏、腹胀等,以及便血、月经异常、崩漏等出血证。 功能之三:主升清,是运化功能的延伸,不仅将生化的气血水液布输全身,还保持五脏六腑不乱动、不下坠,否则会出现头晕、腹泻、内脏下垂等问题。 联系之一:脾与心理活动和情志相关,在志为“思”,不正常会让脾胃受损、气结、消瘦。 联系之二:脾与生长情况相关,在体合“肉”,不正常会肌肉干枯、四肢无力,减肥过度或营养不良的人一定会脾虚。 联系之三:脾与脸色相关,其华在“唇”,开窍于“口”,不正常会口感甜腻或淡薄,嘴唇发白,脱皮。 有意思的是,脾与胃是同进退的密切关系,它们的生性刚好相反: 脾是“喜燥恶湿”,一旦脾虚,很快就会有湿气,慢慢有痰浊,形成内湿,出现“湿困脾”,或者体外环境潮湿,外湿入体,也会出现“湿困脾”。胃是“喜润恶燥”,没有水液帮助磨碎食物,很容易引起胃部不适。 中医诊断很多患者都有脾虚问题,基本的常见病,不是脾虚引起,就是脾虚打底,或脾虚参与,或诱发脾虚,或脾虚为助推,所以有“脾虚百病生”的说法。有的中医更是认为“脾虚的尽头是肿瘤”。 肿瘤是人体的“累赘”,有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肿瘤会引起不适,要重视和处理,恶性肿瘤会威胁生命,早检查早排除。身体不同部位的肿瘤、病机不同: 如皮肤囊肿描述水湿受阻诱发;颈部、咽部肿瘤,是气郁痰阻引起;乳腺、卵巢等肿瘤,与肝郁湿阻有关;肝脏、肺部肿瘤,与湿热火郁有关;肠胃、肾脏、膀胱肿瘤,与湿热痰阻有关。这些病症里,都有“脾虚”的影子。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轻到重的,脾虚也是一样,它有6个发展阶段,最后到肿瘤。 1、脾虚第一步是伤气,原因是思虑太多,劳累太过,饮食不节,症见精神不振、四肢懒动、面色不好,舌象可见舌淡苔白,脉象缓而无力。 这是脾气虚,可用四物汤、六君子丸等调理。 2、缺气久了,就会伤阳,导致脾阳虚,症见腹痛腹胀,四肢发冷,大便清稀,小便频繁,而且有浮肿现象。舌象可见苔白滑腻,脉象沉迟乏力。 脾阳虚,用小建中汤、理中丸等调理。 3、脾阳虚会引起阴阳失衡,接着脾阴虚来了,症见咽干咽痛、虚火旺盛,胸胁胀满等问题,舌象可见舌质红、苔黄腻,脉细。 脾阴虚,可用健脾丸、二陈汤等调理。 4、阴阳失调,气血不断蒸耗,会出现眩晕、气短、盗汗等问题,症见小便浑浊、便溏、腹部坠胀等,舌象可见舌红、舌中间干,少苔,脉象细数。 这是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丸。 5、病情进一步发展,脾不统血,干扰运化,出现湿滞。其实湿气从脾气虚就开始了,不过在本阶段突飞猛进,症见头重身困,厌食,大便沾马桶,舌象可见舌苔厚腻、有齿痕,脉沉。此时体内湿阻成瘀,比较重了。 这是脾虚湿蕴,可用参苓白术散。 6、脾虚生湿、生滞,再下去就是瘀堵,痰瘀互结,堵塞脉络,这个过程时间比较长,但逐步会出现胸痹心痛、内出血、肿块,从舌象看,舌暗,有瘀斑,脉象弱。 脾虚或瘀滞早期,可用血府逐瘀丸调理,已经确诊肿瘤的,要判定肿瘤的性质,综合施策。 通常发展到第四阶段“中气下陷”,就要重视了,及时介入和阻断脾虚紧张,要遵医嘱用药和调理,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李仁廷 2023-07-10阅读量6063
病请描述:中医能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结节和肿瘤?答案是能的。 肺结节不是突然就变成肺癌的,从肺结节发展到肺癌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一般10-30年),通常是经过多阶段的不断演化才最终在体内形成,即单细胞-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转移癌。那为什么不能把凭空长出来的结节再通过内科的治疗方法消下去呢?理论上完全可以。 那目前临床上肿瘤的治愈率为什么这么低呢?那是因为肿瘤进展太快了。肺脏的血供非常好,肿瘤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之后就会长得飞快,单纯吃内科方法消瘤有些力不从心。如果结节或肿瘤长在乳腺、甲状腺、子宫这些器官,一般来说发展不会太快,可以给中医(或者说内科)治疗的时间,所以这些部位的结节或肌瘤或肿瘤,中医治疗效果尚可。 中医消结节的关键是辨证论治。或是痰浊、或是瘀血、或是寒凝…或者诸证兼杂,只要辨对方向并且坚持下去,效果一定是有的。 那为什么临床有些结节能消,有些消不了呢?那是因为常常是难以坚持,有医生的问题、也有患者的问题。医生对自己的方案不自信,不断地调整治疗思路;或者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不足,不断的更换医生。肺结节就和许多慢病一样最忌讳频繁的换医生,换思路,这就像挖井:本来盯着一个地方一直挖下去就能出水。但经常是挖了一半就放弃了,另换地方再挖,挖一会没出水,继续换地方。普通的病没问题,意识到了错误之后回过头来再亡羊补牢还不晚。但肿瘤不行。肿瘤发展太快了,根本不会给医患双方纠正错误的机会。下面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很好的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去年5月份,家住青浦的李阿姨受凉感冒了,咳嗽非常厉害,晚上咳的无法平卧,去中医院呼吸科就诊,立即安排做了肺CT平扫,检查报告显示右上肺有3枚磨玻璃结节,直径最大的5mm,李阿姨拿到报告看到肺结节,心生恐惧不安,当天就去了市里三级医院呼吸科,医生告知半年随访就可以,没有专门消结节的药物,也没必要立即手术。机缘巧合之下,陈阿姨经朋友介绍来我门诊选择了中医药治疗,出人意料的是,前几天李阿姨欣喜地拿着肺CT报告来门诊,说吃了10个月的中药,大部分肺结节居然消失了,真的太神奇了,简直不敢相信。 那么,中医治疗肺结节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呢?现代医学发现肺结节以后并没有什么治疗手段,也没有消肺结节的药物,只能随访动态观察肺结节的发展变化,然后再出解决方案,如果增大就手术切除。但对于肺结节患者朋友来说肯定都非常急切,都不会选择坐以待毙。中国人对健康的理解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咱们有两套医学体系来保证人民的健康,一个是现代医学体系,另外一个就是以中医药为代表的这种传统的医学体系。 因此西医认为的肺结节的观察期正是吃中药的好时期。中医认为,肺结节的病因属于外邪霾毒隐袭犯肺,其病机属于气滞、湿滞、痰瘀内阻、肺气亏虚、气滞瘀痰胶结日益加重化毒则形成肺癌。有些肺结节早期没有症状,只有通过CT检查才能发现。此时虽然没有症状,但中医仍有方法治疗。结合患者平时的整体体质状态与CT影像显示的结节良恶性程度,处方用药,效果很好。 经过调查研究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肺结节人群常出现三种体质状态,这三种状态人群最应当预防肺结节癌变。第一、脾胃湿热。特点是抽烟喝酒,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痰多,大便偏干,舌质偏暗,舌苔黄厚腻。湿热人群的肺结节恶变的几率比较高。第二、肝郁气滞。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思虑过度、睡眠少,容易着急上火,这种状态会导致肝郁气滞化火,这类体质状态的体内肺结节也容易癌变。第三、气阴两虚。都属于体弱状态,包括脾虚痰湿、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纳差,怕风怕冷,爱感冒,食欲不佳,容易腹泻,脉细,舌淡胖;阴虚人群比较消瘦、经常盗汗潮热,心烦失眠,心慌,手足心热,很多老年人都属于体弱状态的范畴,这种状态也容易导致肺结节癌变,而且容易出现肺内多发结节。 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最大优势是,中药复方的整体调节性和多靶点性可以改善肺部结节患者机体的微环境,给予结节健康的土壤,从而抑制其生长,从而使结节保持稳定,那么就成功地完成了肺部结节的治疗及肺癌的预防工作。对于我们的广大肺结节患者朋友来说要做到的就是“坚持服药”,把中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要半途而废。因此,在肺癌发病率依旧居高不下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谨遵医嘱,合理用药,就能将肺结节这一肺癌的萌芽状态消灭,打好防治肺癌的持久攻坚战。
刘宝君 2021-04-05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