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9-02阅读量1871
病请描述:认识高弓足 高弓足,又名爪形足,是儿童及成人颇为常见足部畸形。高弓足患者足的纵弓增高,脚长度变短,脚底跖骨头明显突出,使脚掌接触地面的范围减少,跖骨头部位的压力增大,皮肤有胼胝(老茧)形成,甚至坏死,产生疼痛。 高弓足的危害 高弓足无弹性,多不能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很容易疲劳。轻度高弓足患者,站立时畸形减轻,甚至消失,足呈正常形态;严重患者,站立时也不会减轻畸形。高弓足常常会引起足内翻问题,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可能会造成第五跖骨基底部疲劳性骨折。 弓形足患者选鞋问题 ①高弓足和爪状趾畸形使足底承重面积减小,步行中所有跖骨头承重增加,横弓下陷,继发跖骨头下骨膜炎、皮肤胼胝和跟骨骨膜炎,经常引起疼痛; ②爪状趾的趾间关节屈曲,趾背隆起,常因鞋包头低、硬而在近节趾间关节背面引起压疼、摩擦伤、胼胝; ③足背高,普通鞋的跗面不够高,引起足背的压迫、不适; ④足跟有内翻倾向,距下关节不稳,步行中常发生内翻、崴脚。 ⑤疼痛综合症:小腿痛,跟腱附着点疼痛,跟骨、中足与前足部分骨刺、鸡眼等 高弓足的治疗 高弓足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足行走功能,矫正并防止畸形加重。中度和重度畸形需采用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尤其青少年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矫形治疗及3D打印矫形鞋垫进行辅助性治疗。 缓解高弓足症状的矫形技术处理方法: 1) 使用掌后横向支撑的鞋垫,使整个后足与前足外翻。 2) 鞋内用毛毡、塑料海绵或硅橡胶制造的横弓垫托起横弓。 3)增加跟高,用弹性跟,或将后跟触地处做成斜面,降低跟着地冲击。 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科研调查发现,矫形鞋垫是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上海九院王金武教授团队3D打印个性化矫形鞋垫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足部扫描及足底力学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更准确地设定患者站立行走时正确的下肢力线,纠正异常体态,可以很好地分散足部压力,同时对高弓足患者的足弓部位的负荷通过支撑进行分配以增加舒适度,制造出鞋垫上特殊而复杂的网格拓扑结构,符合足型,更加舒适。 诊治前须知 1、佩戴一双大小合适的运动鞋(鞋垫可拆卸),定制鞋垫厚度会有增加,可选择大半码或一码鞋子。 2、三个月定期复诊,查看矫正的情况以及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3、穿戴第1周时间为适应期,可根据个人调整每日穿戴时间,后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使用。
王金武 2022-09-01阅读量3969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8-16阅读量8730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8-01阅读量8751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7-10阅读量8944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7-01阅读量8881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 一、PD的疼痛分类 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 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 二、评估方法 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 三、治疗策略 1.药物治疗 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 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 2.手术治疗 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 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 3.其他辅助治疗 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 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6-23阅读量8691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除了其特征性运动症状外,伴发的非运动症状亦逐渐为人关注。早在1817年,英国医生帕金森在震颤麻 痹最初描述中便提到了风湿样疼痛。Broen等报道PD疼痛的平均患病率为67.6%,最高达85%。疼痛是疾病各阶段中最令患者感到不适的症状。一、PD的疼痛分类目前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较广的是Ford分类法。2010年Ford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PD疼痛分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以及静坐不能5类。其中,肌肉骨骼性疼痛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疼痛类型的一半左右。同一患者可同时合并多种疼痛类型。肌肉骨骼性疼痛是指常发生在肩周、脊柱旁、小腿肌肉的疼痛、痉挛以及肩、髋、膝、踝等关节的疼痛不适,其中“冻结肩”可作为PD疼痛的特征性表现。肌肉骨骼性疼痛常与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异常相关,运动可加剧疼痛程度,导致运动进一步减少,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降低PD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常见的疼痛类型为肌张力障碍性疼痛,持续性的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引起具有模式化的异常姿势和畸形,从而引发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多数在清晨关期肌张力障碍时出现,清晨足部肌张力障碍尤为典型,少部分亦可在开期的双相和剂峰肌张力障碍时出现。与多巴胺能药物引起的运动症状波动有关。神经根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发生率较低,前者是指局限于神经、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或无力.可能与脊神经根受压有关。中枢性疼痛累及部位和疼痛形式多样,常被形容为难以描述的针刺样、烧灼感或蚁行感等感觉异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难以准确定位,它被认为是PD疾病的直接后果,而不是肌张力障碍、肌强直、周围神经病变或肌肉骨骼疾病所致。二、评估方法疼痛的临床评估通常集中于疼痛的诊断以及特定临床特征的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阳性、阴性体征的评估等简单的床边测试可大致区分不同类型的疼痛。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结合单维或多维专用量表的临床评估是主流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数字评分量表、疼痛简明记录量表、麦-吉疼痛问卷、DN4问卷在既往研究中使用较多。近年提出的KPPS量表是第1个适用于PD疼痛的专用量表,可在床旁对PD疼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进行快速评估,在PD中各种疼痛等级评定方面较为可靠且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应综合多方面进行评估。三、治疗策略1.药物治疗1)多巴胺能药物:在治疗时应首先优化抗PD药物治疗方案,具体应视疼痛类型而定。如关期发生痛性肌张力障碍治疗目标旨在减少关期时间.可适当增加多巴胺能药物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或使用控释剂型。开期肌张力障碍发生与过度的多巴胺能刺激有关,故需酌情减少药物用量。2)系统性药物:目前尚无关于PD相关疼痛药物治疗的I级推荐。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疼痛三阶梯原则”,通常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药物。若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可考虑曲马多或羟考酮。有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几种类型的疼痛均有效,对合并抑郁的中枢性疼痛疗效明显。对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副反应严重的患者,局部肉毒素注射治疗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肉毒素可通过改善姿势异常来减轻疼痛,是治疗PD纹状体手/足的首选方法。2.手术治疗1)DBS:DBS原来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的运动症状,目前一些研究表明丘脑底核(STN)DBS手术可能通过提高机械性疼痛阈值、增加疼痛耐受性、改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等机制缓解疼痛症状。2)SCS:SCS是指通过安置于硬膜外的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脊髓背柱传导束和后角感觉神经元,达到治疗效果。它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研究报道PD疼痛患者接受了SCS治疗后疼痛评分可显著改善。3.其他辅助治疗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的运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预防肌肉挛缩,同时也是延缓肌肉骨骼性疼痛进程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还有电磁疗法、按摩疗法、音乐治疗、我国传统医学如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改善PD疼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疼痛是PD的常见非运动症状,但临床常常被忽视。PD疼痛有多种不同类型,临床可借助专用量表对PD疼痛进行评估,正确识别疼痛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胡小吾 2022-06-13阅读量8714
病请描述:骨关节炎(OA)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关节软骨损害和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常累及膝、髋、手等负重关节,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是 OA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2],但受发病年龄、疾病进展情况、关节受累差异等影响,具体表现因人而异。而且能够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疾病较多,可能是炎症性关节疾病,也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累及关节,不同的疾病治疗方式亦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具有清晰的鉴别诊断思路,能够正确的诊断OA,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OA临床症状、体征 一、关节分布及症状、体征OA可累及多个部位,主要包括膝、髋、踝、手和脊柱(颈椎、腰椎)等关节。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压痛(多于活动后发生或加重,休息后好转;寒冷、潮湿环境均可加重疼痛[3]);关节活动受限(短暂晨僵一般不超过30分钟[2],关节绞索等);以及关节肿大畸形、骨擦音(感)、肌肉萎缩等。但发生在不同关节时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略有差异。 1.手关节OA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出现指间关节伸面内、外侧骨性膨大结节,位于远端指间关节者称为 Heberden 结节,位于近端指间关节者称为 Bou- chard 结节[1]。第一腕掌关节受累时因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变窄 可形成“方形手”。 2.膝关节OA:早期常呈间断性疼痛。疼痛特点为关节间隙疼痛(包括髌股、股胫关节)[4],伴僵硬和活动受限。体检常有关节骨性膨大和/或关节积液征、压痛、骨擦感/骨擦音和膝内翻等表现。此外,负重屈膝时膝前痛是髌股关节OA的典型症状[5],但容易被忽略。 3.脊柱关节OA:颈椎和腰椎最常受累。老年人脊柱骨质增生通常无明显症状。腰骶部脊柱的骨赘和椎间盘间隙缩小,可因侵犯坐骨神经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烧灼感、麻木和/或无力。 4.髋关节OA:髋关节的疼痛常可放射到肢体其他部位,如坐骨神经走行区域、膝关节附近等,且常伴有跛行。另一特点是晨僵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4]。5.足关节OA: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第一跖趾外翻畸形等。影像检查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赘形成。 6.全身性OA: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典型表现累及多个指间关节,有 Heberden 结节和 Bouchard 结节,同时还存在如膝、髋、脊柱等至少3个部位受累。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检查:是OA 明确临床诊断的“金标准”[3]。OA在X线片上的三大典型表现为:受累关节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3]。一些患者关节内可见游离体,甚至关节变形。2.MRI:有利于 OA 的早期诊断。可以观察到 OA 关节的软骨厚度变薄、缺损、骨髓水肿、关节积液以及膝关节半月板变性、损伤和腘窝囊肿等[2]。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或临床研究。*CT也可用于OA的检查,但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和关节置换术前评估[2]。3.超声:可显示关节边缘骨赘、软骨 退变、滑膜炎、关节积液、腘窝囊肿及半月板膨出等病理改变[2]。能够鉴别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辅助提高关节内穿刺的精确性。 OA的诊断&鉴别诊断一、OA 诊断标准OA 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做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OA的鉴别诊断。《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推荐了髋关节、膝关节和指间关节OA的诊断标准以供参考[3]。具体标准见下图: 二、OA鉴别诊断临床诊断OA时,常需与其他可引起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疾病相鉴别,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痛风等。主要通过疼痛特点、晨僵现象,年龄、性别,受累部位,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鉴别。 1.晨僵现象及疼痛特点夜间或休息后加重通常提示炎症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而活动后症状加重,提示OA或非风湿病性骨关节疼痛[6]。有夜间疼痛、明显晨僵,且晨僵持续时间长的,多考虑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风湿性多肌痛等。感染性关节炎也可出现夜间疼痛,但没有晨僵现象[7];OA虽可出现晨僵,但通常持续时间短暂。2.年龄、性别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2];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男性青年;青年女性关节痛患者,多考虑系统性狼疮,另需关注皮疹、尿蛋白、抗核抗体谱检查等;成年男性患者出现以下肢为主,尤其是拇趾、足背部位突发的关节红肿热痛,首先考虑痛风[7],并需检测血尿酸;50 岁以上、以膝关节疼痛或手指远端指间关节疼痛硬结为主诉者[7],多考虑OA。3.受累部位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双手小关节,亦可累及髋、膝等大关节,特点为对称性多关节同时受累;强直性脊柱炎,以腰部和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感染性关节炎通常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可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并伴明显屈伸活动受限[2];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和膝关节,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急性发作的关节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受累关节可见典型痛风石。 4.相关检查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能排除其他诊断时,可考虑选择合适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改变[2];强直性脊柱炎,X线片可见骶髂关节炎,疾病晚期可出现脊柱竹节样改变[2];感染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发生败血症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血清C反应蛋白、关节液炎症指标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2];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超声、CT等可发现关节内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高尿酸血症;假性痛风的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内软骨钙化影,关节积液可检查出焦磷酸盐晶体[2]。另有银屑病关节炎,主要通过X线检查(骨质破坏和增生表现,关节间隙模糊、变窄、融合等),以及典型的指甲病变和皮肤有银屑病皮疹等进行鉴别。5.药物选择的差异OA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常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2](选择性COX-2 抑制剂等)、中成药(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等),关节腔注射药物(如,玻璃酸钠)等,来缓解疼痛、炎性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或联用慢作用药物(如,硫酸软骨素、氨基葡萄糖)等帮助延缓病情发展。而与OA最常混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消炎、镇痛药物外,还应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7])和/或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的治疗。因此,为保障患者预后,更应注重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总之,关节炎种类繁多,看似标准明确,实则细节复杂。OA与其他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常常给临床医生带来困扰。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们温故知新,巩固诊断要点。图片来源:pexels、pixabay参考文献:[1]王健,李志军. 骨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03):347-348.[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骨科杂志,2021,41(18):1291-1314.[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骨科杂志,2018,38(12):705-715.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上下册)[M]. 第4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9:1668. [5]《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发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35(18):15.[6]张海艇,张文.关节痛与关节炎的鉴别诊断[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6):538-540.[7]蔡小燕,杨岫岩.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思路[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7):500-503.
微医药 2022-05-31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关节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近年来,中医药为主、多种疗法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国内KOA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中成药因其使用方便、易于存储等优势,较传统中草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辨证不准确、超适应症应用,以及使用疗程、用药时机、用药剂量不合理等问题。目前,国内对于中成药的规范使用指导建议较少。本文将以中成药复方杜仲健骨颗粒为例,整理相关用药信息,仅供医疗工作者们参考阅读。 合理选定适应症及适用人群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使用中成药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用药。 复方杜仲健骨颗粒适用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所致的KOA,症见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其中肝肾不足者多表现为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筋脉瘀滞者可见关节疼痛如刺或胀痛,休息后疼痛不得减,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晦暗,舌象与脉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2]中提示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还可用于:气滞血瘀型(以骨骼、肌肉疼痛肿胀,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为主证)和肝肾亏虚型(以骨骼、肌肉疼痛时轻时重,劳倦后加重,气短自汗,面色少华为主证)的肌肉骨骼慢性疼痛。从适用人群角度来说,该药对无影像学改变,仅症状性KOA患者(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为主);伴有软骨损伤的轻中度KOA患者;以及软骨下骨髓水肿的患者适用。 了解药品功效与药理作用了解中成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可为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等巩固理论基础,对指导患者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由杜仲、白芍、续断、黄芪、枸杞子、牛膝、三七、鸡血藤、人参、当归、黄柏、威灵仙共12味中药组成。具有补益肝肾、养血荣筋、通络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帮助改善关节功能。传统药物作用:KOA属中医“膝痹”范畴,“膝痹”本质为虚证,尤其是肝肾亏虚,所以“膝痹”必然存在肝肾亏虚,这是膝痛的基础[3]。正气虚损,无力鼓动血行,血不养筋,且风寒湿邪易侵入,致使痹阻经筋、关节,筋骨脉络不通,气血瘀滞,进而造成关节活动受阻或障碍,气血不通引发疼痛。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药物组成中杜仲、牛膝、续断,能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行脉、通络止痛;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人参、黄芪,补中益气;鸡血藤、三七,舒筋活血,消肿定痛。从病因病机出发,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KOA的目的。现代药理作用:复方杜仲健骨颗粒具有镇痛、消炎作用,对KOA引起关节疼痛等症状可有所改善。药理学相关研究表明[4],该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标协同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特点,其所含成分中具有较强的抗炎药效。药物提取液可直接作用于软骨细胞,能改善其代谢障碍,治疗退行性病变;同时可作用于关节滑膜,能减轻滑膜炎,对血液微循环具有调节作用,有利于治疗滑膜炎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5]。 按疗程用药的重要性正确合理的使用中成药,才能更好的发挥药物作用,为患者的治疗增效。用药疗程不足或超剂量用药等都可能影响到疾病预后。 多项对复方杜仲健骨颗粒临床疗效的研究[6-7]显示,患者按照一次12g(1袋),一日3次的用量,通常在连续服用4周至1个月后作用效果明显。还有研究表示,患者服用复方杜仲健骨颗粒3个疗程(1个月为1疗程),能够促进关节软骨及滑膜损伤的修复,从而使关节功能获得改善[5]。KOA是困扰中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足疗程的用药以控制病情进展。若患者未按疗程用药,发生中途断服或短期用药后停服等情况,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购药不便的偏远地区中老年患者,很容易因路途远,往返就医花费多,不会使用线上诊疗软件等因素,出现中断治疗的现象。为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组织制定了《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8]。临床医师可根据该规范中的具体要求,酌情开具长期处方,为患有KOA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多便利。 关注药品安全性问题中成药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需注意使用禁忌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问题。不良反应:服用复方杜仲健骨颗粒后,偶见消化道反应(如胃脘不适等),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为减少消化道反应的发生,通常建议患者在饭后半小时服用。使用注意:中成药说明书中禁忌症多不明确,但仍需注意以下提醒。复方杜仲健骨颗粒对孕妇禁用;对药品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如患者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前需了解有无药性冲突,谨慎用药;服用药物期间,建议患者尽量不食用海鲜及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种疗法联合应用的意义中成药与西药,以及其他疗法的联用,为KOA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复方杜仲健骨颗粒与多疗法联用也在临床中发挥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有研究显示[9],复方杜仲健骨颗粒与硫酸氨基葡萄糖联合治疗KOA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还可以降低机体 hs-CRP、COMP、IL-17、MMP-3、COX-2 水平,有着良好临床应用价值。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髌股关节炎,能较大程度缓解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有助于术后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提高手术疗效[5]。此外,还有研究证实针灸、推拿配合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KOA 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可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10]。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联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KOA,疗效确切,用药安全[11]。联合用药提醒:针对复杂病情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时:中成药与其他中成药联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在考虑两者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后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同时应避免不良反应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结语当前西医治疗KOA多以消炎、镇痛等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延缓病情发展,结合中医药疗法可为治疗KOA提供新思路,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中成药因其自身优势在各治疗领域表现出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也急需临床工作者们的重视,以期让中成药发挥出自身力量,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帮助。 图片来源:pixabay 参考文献:[1]《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5):522-533.[2]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J].骨科,2021,12(5):389-395.[3]余庆阳,黄巍.膝骨关节炎从痹论治的病因与证候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3):40-43.[4]陈紫军,霍晓乾,任越,舒展,张燕玲. 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骨关节炎的抗炎潜在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J/OL]. 中国中药杂志:1-9[2022-04-14].[5]肖磊,周至游,李全,等.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6):565-568.[6]黄小英,李晶,胡国庆,关伟南,邓德礼,王浩.伯司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9):584-585.[7]王和鸣,葛继荣,殷海波,冯兴华,朱立国,张军,郭振江,罗涛.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489-49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2021-08-10)[2022-04-14].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108/e8fbc0fa4bb6450b8ed0a8e9055a5b5e.shtml[9]刘磊,张舒,周悦悦. 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11):3343-3346.[10]刘宝涛,耿鑫,安国俊.针灸与推拿配合复方杜仲健骨颗粒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20,33(22):92-93.[11]谢亚龙,尹纪光.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联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9):95+98.
微医药 2022-05-31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