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脱屑 > 内容

脱屑内容

湖北50岁烧烤师傅,多年工作...

病请描述:  陈大哥今年50岁,在繁忙的夜市里有个烧烤小店,每天下午四点出摊,凌晨两点收工,这已经是他20多年来的生活写照。岁月不仅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更在他的腿上悄悄种下了“隐患”——下肢静脉曲张。   多年来,陈大哥腿上的皮肤变得异常薄弱,已经开始变色,小腿还经常瘙痒,工作的时候经常忍不住地想要挠,感觉随时都能抓破皮。   陈大哥告诉我,自己平时在手机上也看到过一些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还有那种发黑、溃烂的新闻挺吓人,怕自己再拖下去也会有这一天,反而因为静脉曲张影响到一家老小的生计。   于是便在网上查找,静脉曲张恢复快的治疗方式,直到看到我视频里,介绍的联合微创当天手术,第二天出院,这让他欣喜不已,便来到我的门诊。   我告诉他这是静脉曲张引起的淤积性皮炎,它比较多样化,有些人表现为轻微的色素沉着,伴随轻度的瘙痒。   有些人则表现为小腿的皮肤红斑或红褐色的成片的斑块,反复抓挠之后,皮肤逐渐出现粗糙脱屑增厚,就是常说的硬皮病。这种严重的硬皮,可以继发为营养性的溃疡,愈合会非常的困难,容易造成反复的感染和溃烂。   不过好在他有这种健康的意识,现在通过微创治疗,在复合麻醉的情况下,腿上只需要打几个针眼,30分钟就可以解决他的静脉曲张。   “买菜做饭可以,但术后头三天别久站,烧烤要等5天”!听说不需要长时间住院,5天后可以出摊,陈大哥掩不住喜悦,连忙给爱人打去电话,告诉对方这个好消息。   #湖北静脉曲张钟若雷成功案例##湖北静脉曲张钟若雷成功案例#

钟若雷 2025-02-21阅读量461

冬季皮肤瘙痒,老中医留下一个...

病请描述:每逢冬季不少人都会受到皮肤瘙痒的困扰,胸痒、后背痒、胳膊痒、腿也痒。冲了个热水澡,没想到更痒了,有人瘙痒剧烈每次持续数小时,皮肤常被抓破出血,皮肤科有一种疾病叫做冬季瘙痒症,又名皮脂缺乏性湿疹,是一种发生在秋末冬季的,以皮肤干燥脱屑、皲裂、阵发性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躯干、四肢。 为什么冬季皮肤又干又痒? 室内温度高湿度低,皮肤水分丢失过快,造成皮肤干燥。 洗浴水温过高,加速皮肤水分的丢失。 肥皂洗浴过多,肥皂呈碱性,过度使用会导致皮肤干燥,水分不足。 中医如何认识皮肤瘙痒? 中医学认为“热微则痒”,即瘙痒多由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若血虚风燥,皮肤失养,内生虚热亦可导致瘙痒。 由于发生瘙痒的原因各异,故瘙痒的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 1风邪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为干性。如瘾疹、牛皮癣等。 2湿邪 浸淫四窜,滋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3热邪 皮肤焮红灼热作痒,或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一般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4虫淫 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浸淫蔓延,黄水频流,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 瘙痒阵发,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天气干燥时更易发,多见于老年人或孕妇。   中医止痒名方 对于这么“难搞”的皮肤问题,古代医者也潜心研究治疗的方法。小编接下来要说的是,明代“外科圣手”陈实功,记录在《外科正宗》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剂——消风散。 该方的组成主要为: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亚麻、荆芥、苍术、牛蒡、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原方是用散剂:粗略一看,药味还是比较多的。可以喝汤剂。 当归9、生地30、防风9、蝉蜕6、知母9、苦参6、亚麻6、荆芥12、苍术12、牛蒡12、石膏30,甘草9、川木通3克。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原文是这样写的:“治风湿病,浸透血管,引起成人和儿童的疥疮、瘙痒和发热成瘾性皮疹,并在全身散布云斑。”等疾病。 简而言之就是它能治疗各种皮肤病包括湿疹、荨麻疹等。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皮肤“痒”!所以称该药为“止痒神方”。  

微医健康 2025-01-02阅读量1560

乳腺癌早发现要注意自检

病请描述:  乳腺癌自检的最佳时间是在月经结束一周后,因为月经前或经期由于乳腺生理性充血,腺泡增生和腺管扩张等组织变化,使乳腺组织肥厚,影响检查效果。如果月经周期不规则,最好在每月的同一时间进行自检。   1、视查   直立镜前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对两侧乳房进行视诊,比较双侧乳房是否对称,注意外形有无大小和异常变化。其异常体征主要包括:乳头溢腋、乳头回缩、皮肤皱缩、酒窝征、皮肤脱屑及乳房轮廓外型有异常变化。   2、触查   举起左侧上肢,用右手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缓慢稳定、仔细地触摸乳房方法,在左乳房作顺或逆向前逐渐移动检查,从乳房外围起至少三圈,直至乳头。也可采用上下或放射状方向检查,但应注意不要遗漏任何部位。同时一并检查腋下淋巴结有无肿大。   最后,用拇指和食指间轻挤压乳头观察有无乳头排液。如发现有混浊的,微黄色或血性溢液,应立即就医。   3、平卧检查   平卧检查时,待检测上肢举过头放于枕上或用折叠的毛巾垫于待检测肩下。这种位置目的使乳房平坦,易于检查,其方法与触查相同。   乳腺癌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每月一次的乳房自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做进一步专业检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赵华栋 2024-10-15阅读量1096

得了梅毒怎么办(一)?

病请描述: 梅毒( 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 【病因和发病机制】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是厌氧生物,离开人体不易存活。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富含黏多糖的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借助其黏多糖酶吸附到上述组织细胞表面,分解黏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血供受阻,继而导致管腔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出现坏死、溃疡等病变。特异性抗体(即抗TP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在血清中可长期甚至终身存在。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损、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TP存在。其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性接触传染:95%的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2.垂直传播:妊娠4个月后,TP可通过胎盘及路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死产、流产、早产或胎传梅毒,其传染性随病期延长而逐渐减弱,未经治疗的一期、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概率分别为70%~100%、40%、10%。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临床分型与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临床表现】 (一)获得性梅毒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1)硬下疳:由TP在侵入部位引起,好发于外生殖器(90%),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发生于生殖器外者少见,后者易被漏诊或误诊。典型的硬下疳初起为小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扩大形成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单个直径为1~2cm、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具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TP,传染性极强。未经治疗的硬下疳可持续3~4周或更长时间,治疗者在1~2周后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表浅性瘢痕或色素沉着。有些患者损害表现为生殖器黏膜糜烂或多发性溃疡,合并细菌感染时损害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疼痛。(2)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于硬下疳出现1一2周后。常累及单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无疼痛、触痛,消退常需要数个月。淋巴结穿刺检查可见大量的TP。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3~4周后(感染9~12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 (1)皮肤黏膜损害: 1)梅毒疹:皮损内含有大量TP,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皮损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或溃疡等,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大多数泛发,不痒或轻微瘙痒。斑疹性梅毒疹表现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直径0.2~1cm,类似于病毒疹、玫瑰糠疹、麻疹猩红热样药疹或股癣等。丘疹性梅毒疹表现红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脱屑或结痂,类似于皮炎、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等。表现为红色斑块或结节的梅毒疹常误诊为皮肤淋巴瘤。脓疱性梅毒疹多见于体质衰弱者表现为潮红基底上的脓疱,可伴发溃疡或瘢痕形成。掌跖部位梅毒疹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常有领烟样脱屑,不融合,具有一定特征性。 2)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图29-2C),单个或多个,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 3)梅毒性秀发:由TP侵犯毛囊造成玉发区血供不足所致。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可累及长毛和短毛;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后毛发可以再生。 4)黏膜损害:多见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损害表现为一处或多处边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状物。少数患者表现为外生殖器硬性水肿 (2)骨关节损害 P侵犯骨骼系统可引起骨膜炎、关节炎、骨炎、骨髓炎、腱鞘炎或滑囊炎。骨膜最常见,多发生在长骨,表现为骨膜轻度增厚、压痛明显且夜间加重;关节炎常见于肩、肘、膝、髋及踝等处,且多为对称性,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压痛、酸痛,症状昼轻夜重。 (3)眼损害 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均可引起视力损害。 (4)神经损害 主要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仅有脑脊液异常;梅毒性脑膜炎可引起高颅内压症状、脑神经麻痹等;脑血管梅毒常与梅毒性脑膜炎并存,主要侵犯脑动脉造成管壁增厚、狭窄,导致血供不足。 (5)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率为50%~80%,表现为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6)内脏梅毒:此病变少见,可引起肝炎、胆管周围炎、肾病和胃肠道病变等。二期早发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经2~3个月可自行消退。患者免疫力降低可导致二期复发梅毒,皮损通常数目少,形态奇特。 3.三期梅毒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过3~4年(最早2年,最晚20年),40%患者发生三期梅毒 (1)皮肤黏膜损害:主要结节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肿,近关节结节少见。 1)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面、肩、背及四肢伸侧。皮损为直径0.2~1cm,呈簇集排列的铜红色浸润性结节,表面可脱屑或坏死溃疡,新旧皮损可此起彼伏,迁延数年,呈簇集状、环状、匐行奇异状分布或融合,无自觉症状。 2)梅毒性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是三期梅毒的标志,也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皮损。好发于小腿,少数发生于骨骼、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及内脏。小腿皮损初起常为单发的无痛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和发生溃疡,形成直径2-10cm的穿凿状溃疡,呈肾形或马蹄形,边界清楚,边缘锐利,溃疡面有黏稠树胶状分泌物,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黏膜损害也表现为坏死、溃疡,并在不同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损害导致发音及进食困难,眼部黏膜损害导致眼痛、视力障碍、阿-罗瞳孔甚至失明等)。 (2)骨梅毒: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的是长骨骨膜炎,表现为骨骼疼痛、骨膜增生,胫骨受累后形成佩刀胫:骨髓炎、骨炎及关节炎可导致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 (3)眼梅毒:表现类似于二期梅毒眼损害 (4)心血管梅毒:发生率为10%,多在感染10~20年后发生。表现为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至、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主动脉瘤及心肌树胶肿等。 (5)神经梅毒:发生率为10%,在感染3~20年后发生。主要类型有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梅毒、实质型神经梅毒(脊髓痨、麻性痴呆)、脑(脊髓)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和树胶肿性神经梅毒等。 (二)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分为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和先天潜伏梅毒,特点是不发生硬下疳,早期病变较后天性梅毒重,骼及感觉器官受累多而心血管受累少。 1、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常早产,发育营养差、消瘦、脱水、皮肤松弛,貌似老人,哭声低弱嘶哑,躁动不安。 (1)皮肤黏膜损害:多在出生3周后出现,少数出生时即有,皮损与二期获得性梅毒相似。口周及肛周常形成皲裂,愈后遗留放射状瘢痕,具有特征性。 (2)梅毒性鼻炎: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发生。初期为鼻黏膜卡他症状,病情加剧后鼻黏膜可出现溃疡,排出血性黏稠分泌物,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形成鞍鼻。 (3)骨梅毒:较常见,可表现为骨软骨炎、骨髓炎、骨膜炎及梅毒性指炎等,引起肢体疼痛、活动受限,状如肢体麻痹,称梅毒性假瘫。此外常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肾病综合征、脑膜炎、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 2.晚期先天梅毒:一般5~8岁发病,13~14岁才相继出现多种表现,以角膜炎、骨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常见,心血管梅毒罕见 (1)皮肤黏膜梅毒:发病率低,以树胶肿多见,好发于硬腭、鼻中隔黏膜,可引起上腭、鼻中隔穿孔和鞍鼻。 (2)眼梅毒:约90%为基质性角膜炎,初起为明显的角膜周围炎,继之出现特征性弥漫性角膜浑浊反复发作可导致永久性病变,引起失明。 (3)骨梅毒:骨膜炎多见,可形成佩刀胫和 Clutton关节(较罕见,表现为双侧膝关节无痛性肿胀、轻度强直及关节腔积液)。 (4)神经梅毒/3~1/2患者发生无症状神经梅毒,常延至青春期发病,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尤其是听神经、视神经损害,少数出现幼年麻痹性痴呆、幼年脊髓痨等。 (5)标志性损害:①哈饮森牙:门齿游离缘呈半月形缺损,表面宽基底窄,牙齿排列稀疏不齐;②桑葚齿:第一白齿较小,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③胸锁关节增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致;④基质性角膜炎;⑤神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和基质性角膜炎合称为哈钦森三联征。 (三)潜伏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为潜伏梅毒,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力较强或治疗暂时抑制TP有关。病程在2年以内的为早期潜伏梅毒,病程>2年为晚期潜伏梅毒。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2413

尖锐湿疣和湿疹应该怎么区分

病请描述:尖锐湿疣与私处湿疹是两种不同的皮肤问题,它们在病因、症状、传染性及治疗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下面我将从这几个方面为您详细解析它们的差异。 病因不同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能通过非性接触途径,如接触感染者的衣物、毛巾等间接传播。 私处湿疹:私处湿疹则是一种过敏性或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局部清洁不当、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内裤、阴道分泌物增多等因素有关。此外,过敏、感染、全身的慢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私处湿疹的发生。 (尖锐湿疣症状) 症状不同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的典型症状是在外阴、肛周等部位出现菜花状、鸡冠状或乳头状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通常呈肉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数量可从一个到多个不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瘙痒、不适感或出血等症状。 私处湿疹:私处湿疹的主要症状是瘙痒,且瘙痒症状往往较为明显。在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红斑、水肿、丘疹和水疱等症状,水疱可能融合破溃、糜烂、渗出结痂。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为糜烂减少、结痂脱屑或皮肤肥厚、皲裂脱屑等症状。 (湿疹症状) 传染性不同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具有传染性,尤其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较高。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 私处湿疹:私处湿疹则不具有传染性,其主要由个体因素引起,不会通过接触传播给他人。 文章转载自徵信公主号“南京秦淮圣贝门诊部尖锐湿疣”

健康管理师张磊 2024-09-09阅读量2019

银屑病为什么会难治疗,治疗后...

病请描述:银屑病,这一顽固的皮肤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无尽的困扰与挑战。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外貌自信,还可能伴随瘙痒、疼痛等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银屑病为何难治,以及在治疗后如何科学地进行护理,为银屑病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一、银屑病为何难治?     1. 复杂的发病机制     银屑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如感染、压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种多因素、多环节的发病机制,使得治疗难以“一刀切”,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 病程易反复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即使经过治疗,皮损得到控制,也常因季节变化、情绪波动、感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这种不可预测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心理负担。     3. 患者认知差异     部分患者对银屑病认识不足,或存在治疗误区,如盲目追求快速见效、忽视长期管理,甚至听信偏方、秘方,这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和经济负担。     二、治疗后护理指南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皮肤健康。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情复发。     适度运动: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皮损恢复。     2. 科学护肤     温和清洁:选择适合敏感肌肤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搓洗和热水烫洗。     保湿滋润:使用含有天然保湿因子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水润,减少干燥引起的瘙痒和脱屑。     避免刺激:尽量穿着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使用含有酒精、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或护肤品。     3. 心理调适     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银屑病,认识到它虽然难治但并非不治之症。     寻求支持:加入患者社群,与同病相怜的人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     专业咨询: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4. 定期复诊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定期复查:定期回医院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银屑病的治疗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坚持规范治疗与合理护理,就能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记住,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向健康迈进的一大步。让我们携手并进,在银屑病的治疗与护理之路上,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家介绍】     徐忠文     杭州肤康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医生介绍:徐忠文,男,杭州肤康皮肤病医院专家组成员,主治医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从事皮肤科工作23年。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中西医皮肤病学术会议和研讨班,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     医生擅长: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绪合传统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银屑病、儿童白癜风、寻常型银屑病、面部白癜风、关节型银屑病、肢端型白癜风、红皮型银屑病、节段型白癜风、脓包型银屑病、散发型白癜风、泛发型白癜风、痤疮(痘印痘坑)、疤痕、瘙痒,脱皮,水泡,疙瘩,灰指甲、疣、腋臭、脱发、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荨麻疹、皮炎、湿疹、胎记、病毒类、真菌类皮肤病、斑类等皮肤常见疾病的诊疗。

微医健康 2024-09-04阅读量1844

《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 化学剥脱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技术成熟的皮肤治疗手段,已在美容医学和皮肤科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化学剥脱剂,这项技术能够有效治疗痤疮、色素沉着、皮肤光老化等多种皮肤问题。本文将基于《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深入解析这一技术的概念、发展、适应证与禁忌证,并探讨其操作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应用提供详尽指导。 文 | 刘驰 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及发展史 01 概念 定义:化学剥脱术,又称化学换肤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表层或深层,引发可控的皮肤损伤,诱导表皮和真皮的重建,达到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痤疮、色素性疾病、光老化、角化性疾病等问题的治疗。 原理:化学剥脱术的原理包括角质细胞脱落、真皮重建和胶原蛋白生成,通过这些机制,改善皮肤的质地、色素沉着和表面细纹。 02 发展历史 古代使用: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古埃及,当时人们发现酸牛奶(其中含有乳酸)可以改善皮肤状况。 现代医学:从19世纪末期,苯酚、巴豆油、水杨酸等开始被应用于雀斑、黄褐斑和色素沉着的治疗。40年 代起,苯酚被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此后,Jessner溶液、Baker-Gordon溶液和α羟基酸逐渐开发并沿用至今。 技术成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现在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化学剥脱术的分类 01 分类 浅层剥脱术:主要作用于表皮层,使用的剥脱剂包括α羟基酸、β羟基酸等,适用于治疗轻度痤疮、色素性疾病。 中层剥脱术:作用于真皮浅层,常用剥脱剂如三氯醋酸(TCA),用于治疗痤疮瘢痕、皮肤光老化。 深层剥脱术:作用深达真皮深层,常用剥脱剂为苯酚,用于深度皱纹和严重光老化的治疗。 常用化学剥脱剂 01 浅层剥脱剂 α羟基酸(AHA):包括甘醇酸、乳酸等,常用浓度为20%至70%,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和轻度皮肤老化。研究表明,AHA可降低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促进表皮更新。 β羟基酸(BHA):如水杨酸,常用浓度为10%至30%,用于痤疮的治疗,尤其是油性皮肤的治疗。 Jessner溶液:含有14%水杨酸、14%雷锁辛和14%乳酸的复合溶液,常用于浅表剥脱或作为三氯醋酸剥脱的预处理。 02 中层剥脱剂 三氯醋酸(TCA):浓度在10%至50%不等,低浓度用于浅层剥脱,高浓度则用于中层剥脱。常用于痤疮瘢痕、水痘瘢痕、睑黄瘤等的治疗。 03 深层剥脱剂 苯酚:苯酚用于深层剥脱,常用浓度为88%,适合治疗深度皱纹和严重的光老化,但需注意其可能的系统性吸收风险。 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 01 痤疮及痤疮瘢痕 用于轻、中度痤疮的辅助治疗,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临床应用数据显示,Jessner溶液和TCA对轻度萎缩性和增生性痤疮瘢痕具有良好的疗效。 02 色素性疾病 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使用AHA和BHA等剥脱剂可通过加速表皮更新和减少色素颗粒,达到治疗效果。 03 皮肤光老化 通过剥脱表皮层改善细纹,刺激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重建,使皮肤变得紧实有弹性。 04 表皮增生性疾病 如脂溢性角化病、毛周角化病等,使用剥脱剂可有效改善皮肤增厚和角质堆积的问题。 化学剥脱术的禁忌症 01 绝对禁忌证 包括不切实际的预期、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妊娠和哺乳期、对剥脱剂过敏、瘢痕疙瘩病史、皮肤敏感状态、活动性感染性皮肤病等。 02 相对禁忌证 包括近期接受过激光、冷冻及其他皮肤磨削术者,半年内有口服维A酸类药物史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 化学剥脱术的操作方法 01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包括Fitzpatrick皮肤分型评估,考虑患者的皮肤耐受性和色素沉着的风险。详细回顾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医疗美容治疗史,并排除禁忌证。 知情同意:确保患者理解剥脱术的过程、可能的疗效和术后护理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02 具体操作步骤 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卸妆产品或洁面乳清洁治疗区域,必要时进行二次清洁以去除皮脂,促进剥脱剂的均匀渗透。 剥脱剂的涂抹:涂刷剥脱剂时应从低浓度开始,如甘醇酸的起始浓度为20%,逐渐增加浓度。涂刷顺序建议为额部、鼻背、下颌、面颊,避免随意重复涂刷。 中和与终止:对于需要中和的剥脱剂(如甘醇酸),使用10%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并通过红斑或白霜反应判断治疗终点。必要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残留剥脱剂。 03 术后护理 即时护理:术后即刻使用保湿面膜或冷敷缓解皮肤刺激感,并涂抹保湿产品。 脱屑期护理:术后3至7天内,治疗区可能出现脱屑或结痂,建议让痂皮自然脱落,避免强行撕脱。 防晒与保护:术后早期建议严格防晒,避免高温环境(如桑拿、泡温泉等)和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化学剥脱术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处理 01 常见不良反应 术中反应:红斑、刺痛、烧灼感等通常是剥脱术中的正常反应。若出现水疱或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治疗。 术后反应:如持续性红斑(超过3周)、炎症后色素沉着、反应性痤疮、瘢痕等。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与剥脱剂的浓度和渗透深度成正比。 02 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术前严格评估患者的皮肤状态,术中密切监测皮肤反应,及时中和或清洗剥脱剂。术后加强保湿和防晒,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处理:如出现持续红斑,可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冷敷和医学护肤品治疗。对于炎症后色素沉着,外用氢醌、维A酸类药物可有效缓解。 化学剥脱术的临床应用与联合治疗 01 单独治疗 甘醇酸:常用浓度为20%至70%,治疗频率一般为2至4周一次,共4至6次为一个疗程。具体应用时,逐步增加浓度,以皮肤耐受情况调整治疗强度。 水杨酸:30%水杨酸用于浅层剥脱,常用于痤疮和毛孔粗大的治疗。治疗间隔为2至4周,3至8次为一个疗程。 02 联合治疗 剥脱术与激光的联合:如甘醇酸剥脱术与强脉冲光的联合治疗,可提高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治疗效果。激光治疗后,可在3至4周后再行剥脱术。 剥脱术与药物的联合:如甘醇酸或水杨酸与异维A酸的联合,适用于中重度痤疮的治疗,但需注意联合使用时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应加强保湿。 化学剥脱术的发展趋势 01 新型剥脱剂的发展 第三代α羟基酸:如乳糖酸(Bionic Acid),具备更强的保湿和抗氧化作用,特别适用于炎症性皮肤。 复合酸的创新:复合酸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多种酸类成分,利用缓释技术,在确保效果的同时减少刺激性,适用于多种皮肤类型。 02 适应证的拓展 新适应证研究: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正不断拓展,例如在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03 联合治疗的前景 多种治疗的协同作用:化学剥脱术与激光、光电技术联合应用展现出更强的疗效和更好的患者耐受性。未来,化学剥脱术与其他新型皮肤治疗技术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治疗皮肤问题的新标准。       本指南详细阐述了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规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通过总结各类剥脱剂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本文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了全面的指导,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联合治疗和新型剥脱剂的引入将进一步提升其临床价值。 引用文献: [1]杨蓉娅,蒋献.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12(05):257-262.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750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专家共...

病请描述:痤疮是一种普遍影响全球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慢性皮肤病,尤其是中重度痤疮,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口服异维A酸自1982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痤疮以来,因其卓越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为了规范异维A酸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证据,发布了《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本文将深入解读该共识,结合具体数据和临床细节,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治疗方案。 文 | 刘驰 口服异维A酸的适应症 1. 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治疗。 2. 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中度或中重度痤疮。 3. 治疗意愿较强的轻中度痤疮患者。 4. 暴发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在使用抗菌药物和糖 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后应用。 5. 伴有瘢痕或瘢痕形成倾向的痤疮患者。 6. 其他治疗无效、频繁复发的痤疮患者。 7. 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 口服异维A酸的最小适用年龄     推荐12岁以下患者不宜使用口服异维A酸,主要因为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骺过早闭合、骨质增生等风险。对于12-17岁的痤疮患者,使用异维A酸治疗时应慎重,尤其是合并有代谢或骨骼方面疾病的患者。 口服异维A酸的用法用量 01 推荐剂量 中度至重度痤疮患者的推荐起始剂量为0.25~0.5 mg/kg/天,治疗剂量可逐步增加至0.5~1.0 mg/kg/天;轻中度痤疮患者可以采用低剂量的连续性或隔日治疗方案(10 mg 每天或隔日一次)。建议与食物同服。 02 痤疮加重的处理 建议在治疗开始前评估痤疮加重的风险,对于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通过较低剂量起始或联用泼尼松治疗来预防痤疮加重。若发生异维A酸诱导的严重暴发性痤疮,建议停用异维A酸,并开始口服泼尼松治疗。 03 痤疮复发的预防 通常异维A酸治疗疗程应不少于16周,建议长疗程的低剂量持续性给药。治疗结束后,应根据皮损恢复情况选择适当减少剂量,继续维持治疗2~3个月或更长时间,以预防痤疮复发。 口服异维A酸的安全性 01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皮肤和黏膜干燥:这是异维A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唇炎、皮肤干燥、脱屑、鼻出血等。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保湿剂和防晒产品,并避免过度暴露在阳光下。一项RCT研究显示,使用保湿产品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量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更好。 月经周期紊乱:部分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停药后恢复正常。在治疗前应告知患者可能的月经紊乱风险。 02 药物相互作用 维A酸可能与四环素类药物(导致颅内压升高)、维生素A(导致维生素A过量症状)、华法林(降低华法林活性)、甲氨蝶呤(增加肝损伤风险)等发生相互作用。建议避免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若需使用抗生素,建议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03 致畸风险 异维A酸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禁止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女性。建议育龄期女性在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研究表明,妊娠期间使用异维A酸的女性中,有47%的新生儿出现先天性畸形。 04 心理健康风险 虽然部分研究提示异维A酸可能与抑郁、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但目前并无充分证据支持这种关联。一项纳入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异维A酸与抑郁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P=0.02)。尽管如此,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对于已有抑郁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异维A酸。 05 炎症性肠病风险 现有证据无法证明口服异维A酸与炎症性肠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而,患者在治疗前应被告知可能的潜在风险,并询问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或家族病史。 06 皮肤治疗的限制 不建议在口服异维A酸治疗期间或停药6个月内进行全脸皮肤磨削术、机械皮肤磨削术或中深层化学换肤等治疗。这是因为异维A酸可能导致皮肤愈合不良和瘢痕形成。在接受皮肤治疗前,应对患者皮肤屏障进行评估,并根据皮肤情况调整治疗强度。 07 骨折风险 现有研究表明,口服异维A酸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较弱。一项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异维A酸的成人患者与非使用者相比,骨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对于已有骨骼疾病或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应在治疗期间监测维生素D和钙水平,并视情况调整用药。 用药监测与管理 01 生化指标监测 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及肌酐等指标,尤其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或肝病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一项研究显示,接受异维A酸治疗的患者中,有约11%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而3%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建议治疗前1周、治疗中每4周监测上述指标,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3个月。 02 甘油三酯升高 异维A酸可能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通常在调整饮食、减少剂量或停止治疗后恢复正常。一项研究中,超过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两倍或以上。若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持续升高,应考虑减少剂量或暂时停药。 03 肝功能指标异常 异维A酸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轻微升高(如ALT、AST水平),通常在调整剂量或停止治疗后恢复正常。当肝功能指标超出正常值上限2倍时,建议减少剂量;若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应立即停药,并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04 心理健康风险 虽然部分研究提示异维A酸可能与抑郁、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相关,但目前并无充分证据支持这种关联。一项纳入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异维A酸与抑郁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P=0.02)。尽管如此,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尤其是对于已有抑郁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异维A酸。       《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异维A酸在治疗痤疮中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安全性及用药监测的详细指导。共识强调了异维A酸作为重度痤疮一线治疗药物的有效性,指出其在轻中度痤疮中的潜在应用,并强调了治疗期间对患者心理健康和生化指标的监测。共识还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异维A酸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对育龄期女性的避孕要求,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引用文献: [1]口服异维A酸治疗痤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3,52(05):298-307.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3.05.016.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837

《中国头皮抗衰专家共识》解读

病请描述: 《中国头皮抗衰专家共识》由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毛发医学分会等多个权威机构联合制定,旨在针对头皮衰老问题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意见。这份共识的背景在于,随着人们对抗衰和美容的重视,头皮作为头面部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衰老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现有的抗衰治疗多集中于面部,对于头皮的关注较少。共识的制定填补了这一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头皮抗衰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 | 刘驰 头皮衰老的定义与分类     头皮衰老是指覆盖在颅骨外的软组织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外界刺激的累积,出现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头皮皮肤比面部皮肤更薄,但其皮脂腺和毛囊密度更高,故衰老速度快于其他部位。头皮衰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01 脱发型头皮衰老 毛发稀疏或缺乏,显示出更多内在和外在的衰老特征,如色素沉着、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甚至可能引发皮肤肿瘤。 02 非脱发型头皮衰老 由于头发的覆盖,主要表现为内在衰老特征,如毛发变细、变灰白,皮肤苍白干燥、弹性降低等。 头皮衰老的机制     头皮衰老受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机制复杂多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01 基因调控 年龄增加导致修饰基因丧失、甲基化和磷酸化降低、端粒缩短等,这些基因层面的改变直接影响头皮衰老进程。外界因素如紫外线和吸烟也会加速基因损伤,进一步加重衰老。 02 氧化应激 头皮是自由基最为活跃的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自由基积累,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03 炎症反应 内部炎症因子的累积和外部刺激(如紫外线、感染等)引发的免疫反应会破坏头皮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加速衰老。 04 微循环障碍 头皮内部血液循环减弱,营养供给不足,导致头皮油脂分泌过多,屏障功能受损,加速衰老过程。 05 毛囊退化 毛囊是毛发再生的根本,随着衰老,毛囊干细胞活力下降,毛囊逐渐退化,导致毛发稀疏、白发等现象。 头皮衰老的表现     头皮衰老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01 头皮屏障功能受损 头皮容易干燥、脱屑,并伴有油脂分泌过多。头皮的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头屑增加。 02 头皮变薄、松弛 真皮层厚度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流失,使得头皮变薄、松弛,缺乏弹性。 03 瘙痒与炎症 衰老导致的炎症反应引发头皮瘙痒、皮损等问题,影响毛囊健康。 04 皮肤肿瘤 衰老的头皮容易形成脂溢性角化病、皮脂腺痣等良性肿瘤,以及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 05 毛发的变化 毛发变灰白、变细、稀疏甚至脱落,这些都是头皮衰老的重要标志。 头皮衰老的检测与诊断     头皮衰老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相对有限,常用手段包括: 01 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 用于评估表皮屏障功能的损伤程度。TEWL值的升高常提示头皮屏障功能受损。 02 真皮厚度检测 采用无创高频超声技术,评估真皮厚度的变化,作为头皮衰老的指标。 03 头皮毛发的检测 通过显微镜或皮肤镜观察毛干的直径、形状、色泽等变化,评估毛发的老化程度。白发数量、脱发的严重程度也可以通过毛发镜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 头皮抗衰的临床手段   根据头皮衰老的不同表现和机制,临床上可以采取多种抗衰手段: 01 遮光防晒 头皮暴露于紫外线下会加速衰老。物理防晒(如遮阳帽、伞)和化学防晒剂(如发用防晒剂)能有效减少紫外线的损害。 02 毛发移植 对因头皮衰老导致的毛发稀疏、脱发、秃发,毛发移植是一种效果理想的治疗方法。通过外科手术将自体毛发移植到秃发区域,改善美观。 03 美塑疗法 通过微创注射抗氧化成分、维生素、咖啡因等,改善头皮微循环,抑制5α-还原酶活性,延缓头皮衰老。 04 头皮护理 包括按摩、清洁、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护发产品,维持头皮健康,延缓衰老。 05 口服类产品 西药、中药及保健品,如人参皂苷、锯叶棕提取物,通过抗炎、抗氧化等机制延缓头皮衰老。 06 光电疗法 低能量激光疗法通过增加ATP的合成,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刺激毛囊生长,是头皮抗衰的有效手段。       《中国头皮抗衰专家共识》详细阐述了头皮衰老的机制、表现及其临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头皮抗衰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的方法和产品出现,以进一步提升头皮抗衰的效果。 引用文献: [1]吴文育,林尽染,杨蓉娅.中国头皮抗衰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0,13(06):321-325.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373

漂流漂出来“红丝...

病请描述:前阵子,李先生(化姓)和家人一起出去漂流。漂流时只穿着运动短裤,想着身体一直在水里,防晒霜也没有涂。快乐的漂了两个多小时后,李先生觉得腿上火 辣辣的,还有些痒痒的,当时并没在意,也没做任何处理。几天后,李先生发现两条腿都变得红通通的,甚至有水疱形成,便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就诊。烧伤科接诊后发现,李先生双下肢被晒伤,面积12%,Ⅱ°-深Ⅱ°,双下肢创面基底潮红,远远的看上去犹如穿了一双“红丝袜”。经过几天换药治疗,李先生痊愈出院。   夏日炎炎,玩水项目深受大家欢迎,可是玩水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确做好防护,就容易被晒伤。人体皮肤对紫外线有一定的耐受量,超过耐受量的紫外线可引起光毒性反应,损伤皮肤。过强的阳光、日晒时间过长、皮肤白嫩薄、出汗或泡在水中等因素,都易导致紫外线辐照过量。当皮肤被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后,表皮细胞坏死,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从而导致红斑;同时黑素合成加快、增多,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即晒黑。 晒伤一般发生在日晒后数小时,轻度晒伤皮肤一般会发红,并有灼热感。重度晒伤后皮肤会出现红色的斑疹、水肿,继而出现水疱、大疱、脱屑,并伴有明显的疼痛和烧灼感。严重晒伤的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寒颤、发热等。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提醒广大市民:快乐玩水的时候请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可以穿着防晒衣物,佩戴防晒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防晒头巾、防晒口罩等;出门前半小时涂抹防晒霜(户外活动应选择防晒系数较高的防晒霜),并适时补涂,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万一玩水的时候皮肤出现发红、灼热感,马上去阴凉处,用冷水冲淋晒伤的部位或用浸湿冷水的毛巾反复湿敷,注意不要直接冰敷或者过长时间冰敷,以免冻伤皮肤。当皮肤不再灼热和疼痛时,可以适当涂抹保湿霜,防止皮肤中的水分流失。如果出现水疱、肿胀或其他全身症状,需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晒伤后切勿自行在家涂抹牙膏、油盐酱醋等“偏方”,不正确的处理方法只会加重创面,增加患者痛苦。(文:曾露;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健康科普,不含具体诊疗意见。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谢卫国 2024-08-28阅读量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