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瘙痒 > 内容

瘙痒内容

阴道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阴道念珠菌感染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由于女性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的变化,阴道念珠菌感染常常出现在月经期前后。病因  当阴道正常寄居的念珠菌和细菌等菌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念珠菌这种真菌过度生长繁殖时,阴道念珠菌感染就出现了,表现出阴道炎的症状。  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的波动可以触发阴道菌群失平衡,导致月经期前念珠菌感染。有些因素,包括妊娠、糖尿病、过度肥胖、艾滋病毒感染、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服用抗生素、使用避孕药和其它避孕工具,可以增加阴道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另外,穿不透气紧身内裤也可加剧阴道念珠菌感染。症状  少数情况下,阴道念珠菌感染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病人未能觉察。  但多数阴道念珠菌感染有以下常见症状和体征:阴道内和阴唇内侧充血发红、瘙痒、烧灼感性交疼痛白带异常:白带浓稠,白色,无异臭(豆腐渣样白带)严重时,阴道肿胀尿痛治疗  多数情况下,病人可以用OTC疗法在家中自行治疗。  治疗阴道念珠菌感染的药物包括:阴道内使用抗真菌栓剂,如制霉菌素栓,每日一个,疗程为几天至1周局部用抗真菌软膏或霜剂(乳膏),如益康唑霜、特比奈芬软膏等抗真菌口服药,如氟康唑单剂量治疗,也可用伊曲康唑口服一周  对于病情严重或频繁复发病例,可同时使用口服抗真菌药和阴道局部用抗真菌乳膏或栓剂。  患病治疗期间,避免阴道性交,有助于防止病情加重。预防  有些情况下,很难防止念珠菌感染的发生,因为阴道内温暖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念珠菌生长。  有些预防措施不是非常有效,但仍然有助于预防感染,包括:避免阴道冲洗勤换内裤,避免潮湿、汗液浸渍,不穿不透气内裤或紧身健身裤穿透气宽松衣服避免滥用抗生素使用敏感皮肤用温和洗涤用品清洁外阴规则更换卫生巾或月经棉塞清洁外阴时,从前往后擦拭外阴常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

赖伟红 2020-06-15阅读量1.1万

接吻与疾病传播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吻是没有任何风险的性行为。但有些传染病,包括少数性传播疾病(STD),可通过接吻或接触病人的口腔部位体液及溃疡创面,而传染他人。本文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什么STD可以经过接吻传播?什么STD不会通过接吻传播?还有其它哪些传染病可通过接吻传播?可经接吻传播的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STD)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包括阴道性交和口交在内的性接触过程中,病原体通过接触生殖器部位的体液和溃疡面传染他人。        少数STD,尤其是当病人有活动性感染和口腔溃疡等症状时,可以通过接吻传播。这些可提供接吻传染的STD包括以下几种:1、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有两型:HSV-1和HSV-2。两型疱疹病毒均可引起人体终生性感染,大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疱疹传染性很强,但无症状时也可能传染他人。疱疹病毒也可出现母婴传播。        HSV-1多通过包括接吻在内的嘴对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HSV-1感染非常普遍。多数口唇或颜面疱疹是HSV-1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或口唇部位的疼痛性水疱、小溃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气”或“口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全球50岁以下的人中,大约有37亿人口有HSV-1感染,其中多数人的感染发生在儿童期。        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即生殖器与生殖器直接接触而传染。HSV-2感染可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疼痛性水疱和小溃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5–49岁的人口中,大约有4.91亿人感染了HSV-2。        HSV-1感染引起的口疮或小溃疡往往不需治疗,或用阿昔洛韦霜局部外搽。但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有疱疹症状时需避免接吻。HSV-2感染往往需要口服抗疱疹病毒药物治疗,以迅速控制症状或抑制症状发生,以减少疱疹病毒传播。2、梅毒        梅毒通过直接接触梅毒性皮损而传染。梅毒皮损可出现在生殖器、口腔和唇部。妊娠期梅毒也可传染给胎儿。        梅毒的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越来越严重。最初表现为硬下疳,即在皮肤粘膜部位出现的无痛性圆形硬结节或溃疡。硬下疳常常在3–6周内自愈。随后,可出现表面粗糙的暗红色皮损,可累及手掌和足跖部位。这些皮损无瘙痒,往往易被忽视。        除了皮损,梅毒病人还可出现下列症状: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咽喉痛体重下降疲乏肌肉疼痛        梅毒的症状常自行消退,但是所有的梅毒病人都应该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而造成不可逆的身体损害。如果不治疗,在梅毒感染10–30年后, 病程进展为三期(晚期)梅毒,可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有些病人,可长期无症状,而一旦出现症状,就已经是晚期梅毒了。3、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类型很多,有些类型可引起尖锐湿疣,有些类型可引起宫颈癌、外阴癌和皮肤癌。通常情况下,尖锐湿疣通过性接触传播。但少数情况下,HPV可通过接吻,即直接口腔接触或接触感染者的唾液而传播。其实,HPV感染很常见,而且多数病人可在数年后,机体可自行将病毒清除。        口腔和咽喉HPV感染可最终导致口咽、喉部和舌根部癌症。专家估计美国70%的口咽癌由HPV感染引起。        口咽癌的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咽喉疼痛声音嘶哑颈部淋巴结肿大吞咽时疼痛体重下降耳痛不经接吻传播的性传播疾病        多数性传播疾病不会通过正常的接吻传播,包括:衣原体病淋病艾滋病毒软下疳阴虱病阴道毛滴虫病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性传播疾病不通过接吻传播,但其中淋病、衣原体病和艾滋病毒可以通过口交传播。可经接吻传播的其它传染病        其它一些传染病,可出现口腔损害,或者唾液中带活病毒,可通过接吻传染他人。这类可经接吻传播的常见疾病或病原微生物,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包括COVID-19在内的冠状病毒导致牙龈疾病的细菌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风疹埃博拉(Ebola)寨卡病毒(Zika)登革热黄热病狂犬病

赖伟红 2020-06-14阅读量1.1万

宝宝皮肤过敏怎么办?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婴幼儿皮肤娇嫩,比成人更容易出现皮疹,即使是轻微的皮肤刺激也可能触发过敏反应。弄清引起婴幼儿皮肤过敏的原因,有助于父母或家长做好护理工作,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宝宝的皮肤过敏反应。工作中遇到的儿童皮肤过敏病例很多,觉得家长们了解一些敏感皮肤的家庭护理十分重要。特编撰此文,供大家参考。 皮肤过敏常见类型         婴幼儿皮疹的类型多样,引起皮疹的原因也很多。有些过敏反应,除了皮疹外,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下面是婴幼儿皮肤过敏的几种常见类型: 湿疹         湿疹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 湿疹有多种类型,在婴幼儿中最常见的湿疹是异位性湿疹,也叫异位性皮炎。         湿疹可表现为小红斑、丘疹、丘疱疹,也可表现为脱屑和皮肤干燥。湿疹的发病可能与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相关。湿疹发作的常见诱因包括刺激性化纤衣服、肥皂等碱性洗浴产品、环境湿热等。         在小于6个月的小婴儿中,湿疹皮疹易出现在头皮、颜面和前额部。而在6个月至一岁的婴儿中,皮疹常出现在腘窝和肘窝等身体屈侧部位。 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是由昆虫叮咬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这类昆虫包括蚊子、尘螨、跳蚤、虱子等。丘疹性荨麻疹常见于2岁到6岁的儿童,但也可见于婴幼儿。         丘疹性荨麻疹的皮疹表现为成群出现的红色风团样丘疹,其顶端有小水疱。皮疹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愈后可有色素沉着。 荨麻疹       如果对食物或吸入物质过敏,可导致风团和其它一些过敏症状。风团表现为高出皮面的水肿性斑块,瘙痒明显。       风团可累及全身皮肤,多成群出现。风团的大小和形态各异,通常为粉红色或红色,边缘呈红色。 食物过敏         2岁以下婴儿中,大约不到10%可出现食物过敏。婴儿开始进食固态食物后,对食物发生过敏的机会增加。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过敏症状、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 风团 瘙痒 咳嗽 呕吐 腹泻         偶尔,婴儿可对某些食物过敏,即使他们从未食用过这种食物。原因是婴儿通过母乳喂养而摄入过这种食物成分。         婴幼儿容易过敏的常见食物有: 牛奶和乳制品 花生 贝类海鲜 治疗         并非所有的过敏反应都需要治疗。一些非常轻微的皮疹往往可自行消退,不会导致婴幼儿不适。如果皮肤过敏引起明显不适,如搔抓、烦躁等反应,则必需及时给以适当治疗。         常需依据皮损形态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一般而言,下列家庭护理或疗法有助于皮肤过敏的缓解: 避免各种诱因:肥皂、沐浴露、香波等碱性化学洗涤用品常常可刺激宝宝皮肤,日常生活尽量避免这类清洁用品,而是选用敏感皮肤用洗浴产品。 选用不含香料的洗浴产品清洁皮肤:在使用温和无香味沐浴露清洗后,轻拭水分以让皮肤干燥,避免擦拭过重而刺激宝宝皮肤。 使用保湿润肤霜:宝宝浴后及时使用保湿润肤霜,有助于防止皮肤干燥。同时,润肤霜也为皮肤抵抗外界刺激提供了一个保护屏障。 使用弱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如1%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可以有效治疗由湿疹或其它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短期使用这类药膏是非常安全的。 使用防搔抓手套:搔抓过度可导致皮肤损伤和感染,戴手套可以防止宝宝用指甲抓伤皮肤。         通过适当的家庭护理和治疗,宝宝的皮肤过敏往往可得到缓解。但下列情况下,需要去看医生: 皮疹泛发 皮疹持续加重 有红肿、水疱、脓疱等皮肤感染         有些皮疹看似过敏,但实际是其它疾病引起。如有下列症状,宝宝需要去看医生: 发热 嗜睡 厌食 咳嗽 过度烦躁哭闹         另外,有些过敏反应发生时,宝宝可出现哮喘,或口唇、舌部或咽喉水肿,或呼吸困难,此时宝宝需看急诊。 预防         不可能完全防止宝宝的皮肤过敏,但有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过敏的发生。这些措施包括: 清洗宝宝衣服时,尽量使用不加香味的温和洗衣液或洗衣粉。 使用不含香料的洗发液、沐浴露和肥皂。 每周定期清洁婴儿床及床上用品,暴晒杀尘螨。 居室和宝宝活动区经常吸尘除尘。 添加辅食时,每次只添加一种,以利于观察是否对其过敏。 乳制品常常是一岁以下宝宝过敏的原因,食用乳制品后过敏或皮疹加重,往往提示宝宝对其过敏,可寻找替代食物。 小结         宝宝皮肤对外界刺激很敏感,皮肤过敏很常见。        多数情况下,宝宝的皮肤过敏轻微,可在家中自行处理。        发现过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触,有助于防止皮肤过敏。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宝宝的皮肤过敏可自行愈合,但少数可以持续存在或出现新的皮肤过敏特征。

赖伟红 2020-06-07阅读量1.1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病请描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过去叫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导致小胆管进行性减少,进而发生肝内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哪些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乏力、瘙痒、右上腹不适、黄疸,由于肝内胆汁淤积、分泌和排泄到肠道的胆汁减少,可以合并骨质疏松、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高脂血症、脂肪泻等,也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如何诊断? 根据2018年美国肝病学会PBC诊断标准,满足下列3条标准中2条即可诊断:①血清生化提示碱性磷酸酶升高;②自身抗体中的AMA阳性,或AMA阴性时其他PBC特异性自身抗体,如sp100、gp210阳性;③组织学证据提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和小叶间胆管损伤。 如何治疗? 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药物是熊去氧胆酸。经研究统计近40%患者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布地奈德、贝特类药物、奥贝胆酸、免疫抑制剂等被认为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为气虚及气阴两虚为主。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疲劳,而且可发生在病程的任何阶段,与组织学分期及肝功能损伤程度无相关性。可表现为嗜睡、倦怠、正常工作能力丧失、社会活动兴趣缺乏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笔者经过一些临床实践及课题研究,发现益气养阴中药可改善疲劳程度,提高熊去氧胆酸改善肝功能疗效。

蒋式骊 2020-05-11阅读量1.1万

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口服药物&m...

病请描述:近期经常有患者询问一种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口服药物——戊聚糖多硫酸钠(爱必罗),在这里就此药向大家做个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商标注册名字是:ELMIRON,中文翻译爱泌罗。通用名,或者,仿制药名字,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 capsule,中文翻译: 戊糖多硫酸钠胶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张鹏只要是同一个商品名字,ELMIRON,从不同国家采购的,应该都是出自一家,授权转让的。如果买到的是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 capsule,戊糖多硫酸钠胶囊,就是仿制的,和爱泌罗不是一个来源的。  爱泌罗胶囊 ELMIRON®-100MG 戊糖多硫酸钠胶囊(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2018年5月修订的美国FDA药品说明书翻译  【性状】戊糖多硫酸钠Pentosan polysulfate sodium是一种半合成的肝素类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衍生物,化学性质和结构式类似于糖胺聚糖。它是一种白色无味粉末,轻微吸湿,在pH6时溶于水至50%。它的分子量为4000到6000道尔顿,化学结构式如下:ELMIRON®(爱泌罗)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硬明胶胶囊,含100mg 戊糖多硫酸钠、微晶纤维素和硬脂酸镁。口服给药。 【临床药理学】一般戊糖多硫酸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类肝素化合物。具有抗凝和纤溶作用。戊糖多硫酸钠在间质性膀胱炎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药代动力学吸收:在临床药理学研究中,健康女性志愿者在禁食条件下只口服300mg或450mg剂量的含放射性标记物的戊糖多硫酸钠,在给药后的中位数为2小时(0.6~120小时)的范围内,观察到血浆放射性水平的最大值。基于尿排泄的放射性,平均约6%的放射性标记口服剂量的戊糖多硫酸钠被吸收并达到全身循环。 食物影响:在临床试验中,ELMIRON®(爱泌罗)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水给药;食物对戊糖多硫酸钠吸收的影响尚不清楚。 代谢:戊糖多硫酸钠吸收的一部分在肝脏和脾脏部分,在肾脏有部分产生大量代谢物。脱硫和解聚都可以通过连续加药达到饱和。 排泄:健康受试者组口服300或450 mg剂量的含放射性标记物的戊糖多硫酸钠后,血浆放射性分别下降,平均半衰期分别为27h和20h。口服戊糖多硫酸钠(300mg组平均84%,450mg组平均58%)的很大一部分原形药物会排出粪便。平均6%的口服剂量通过尿液排出,主要是作为脱硫和解聚的代谢物。只有一小部分给药剂量(平均0.14%)在尿液中恢复为完整药物。  药效动力学戊糖多硫酸钠在患者中发挥药效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在初步的临床模型中,戊糖多硫酸钠粘附在膀胱壁的粘膜上。该药物可以作为缓冲液来控制细胞的通透性,避免尿液中的刺激性溶质到达细胞。 【临床试验】以两项临床试验来评估ELMIRON®对(IC)患者疼痛缓解的疗效。根据膀胱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和活检结果,所有患者符合NIH对慢性间质性膀胱炎的定义。在一个单盲、随机、安慰剂的对照研究中,评估了151名患者(145名女性,5名男性,1名性别未知),平均年龄44岁(18岁至81岁)。大约相等数量的患者接受为期三个月一天三次的安慰剂或ELMLIN®100mg。膀胱疼痛的临床改善是基于患者自身的评估。在这项研究中,28/74(38%)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的患者膀胱疼痛评分改善超过50%(p=0.005)。 第二个临床试验中是为医生使用的研究,是一个对2499名每天服用ELMIRON®300mg的患者所做的前瞻性设计,且试验完成后分析的临床试验。在2499例患者中,女性2220例,男性254例,不明性别25例。患者平均年龄47岁,60岁以上占23%。经过3个月,1307名(52%)患者退出试验或不符合分析条件,总体而言,有1192名(48%)患者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3个月;892名(36%)患者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6个月;598名(24%)患者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1年。 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非盲评估,比较在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整体变化和“疼痛/不适”分数的差异。在治疗前,“疼痛/不适”分数的比例在最初2499名患者中,严重或无法忍受占60%,中度占33%,轻度或无占7%。患者疼痛改善程度见表1。在3个月时,722/2499(29%)最初参与研究的患者在疼痛分数改善有1或2等级的进步。到6个月,在892名继续服用ELMIRON®的患者中,有额外的116/2499(5%)患者的疼痛分数有所改善。6个月后,首次出现疼痛解除的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最初参与研究的患者的1.5%(见表2)。【适应症】ELMIRON®用于缓解因间质性膀胱炎引起的膀胱疼痛或相关不适。 【禁忌症】ELMIRON®禁止用于已知对此药物、化学结构相关的化合物或辅料过敏的患者。 【注意事项】一般事项ELMIRON®是一种微弱的抗凝血剂(相当于肝素活性的1/15)。每日剂量为300mg(n=128)时,6.3%的患者出现直肠出血的不良事件。曾有瘀血、流鼻血和牙龈出血的出血性并发症产生(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接受侵入性手术治疗过程中,或有潜在凝血障碍或其他出血性风险增加时,(例如:使用香豆素抗凝剂、肝素、t-PA、链激酶、大剂量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应评估出血情况。患有动脉瘤、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胃肠道溃疡、息肉或憩室等疾病的患者,在开始ELMIRON®(爱泌罗)治疗前应谨慎评估。 经由皮下、舌下或肌肉注射的类似产品(最初不是由肝脏代谢)与具有血栓和出血症状的迟发性免疫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在有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病史的患者中使用ELMIRON®(爱泌罗)时应谨慎。 脱发与戊糖多硫酸钠和肝素产品有关。在ELMIRON®(爱泌罗)的临床试验中,脱发开始于治疗的前4周。报告的脱发病例中97%为斑秃,仅限于头皮上的一个区域。 肝功能不全ELMIRON®尚未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进行研究。因为有研究表明肝脏有助于ELMIRON®(爱泌罗)的消除,肝脏损伤可能会对ELMIRON®(爱泌罗)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在这种患者群体中使用ELMIRON®(爱泌罗)时应谨慎。 1.2%的患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会轻微升高(<2.5倍正常值)。这种增加通常出现在ELMIRON®治疗开始后3至12个月,与黄疸或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无关。这些异常通常是暂时的,可能基本上保持不变,或者很少随着继续使用而进展。PTT和PT升高(两者均<1%)或血小板减少(0.2%)。 患者信息病人应按规定的剂量服药,但不得超过规定的次数。应提醒患者ELMIRON®具有弱抗凝作用。这种效果可能会增加出血时间。 怀孕对每天静脉注射15 mg/kg的小鼠和大鼠以及每天7.5 mg/kg的家兔,进行生殖研究。此剂量以体表面积计算分别为是人体每日口服ELMIRON®(爱泌罗)剂量的0.42倍和0.14倍。这些研究显示ELMIRON®(爱泌罗)不会影响生殖或对胎儿有损害。直接用浓度为1 mg/mL的戊糖多硫酸钠做小鼠胚胎培养的体外实验,可引起可逆的肢芽异常。在怀孕妇女方面尚未进行适合和良好的对照研究。因为动物实验结果并无法预测人类的反应,所以只有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在怀孕期间使用这种药物。 哺乳期妇女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药物是否在母乳中排泄。由于许多药物都是从母乳中排出的,因此在给哺乳期妇女服用ELMIRON®(爱泌罗)时应谨慎。 儿科使用尚未确定16岁以下儿童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良反应】(爱泌罗)在总共2627名患者(2343名女性,262名男性,22名未知)的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评估,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范围18至88,其中581名(22%)超过60岁]。在2627名患者中,128名患者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其余2499名患者接受了长期的非盲试验。 6/2627(0.2%)的患者在服用该药3-75个月内死亡。死亡与其他并发疾病或手术有关,但一名患者的死因不明。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2627)。两个病人有严重的腹痛或腹泻和脱水,需要住院治疗。由于没有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对照组同时接受评估,因此很难确定那些不良反应与ELMIRON®相关,而那些不良反应与并发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相关。下面描述的是ELMIRON®治疗2499名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非盲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报告。在最初的2499名患者中,1192名(48%)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3个月;892名(36%)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6个月;598名(24%)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1年,355名(14%)接受ELMIRON®(爱泌罗)治疗2年,145名(6%)接受4年。 频率(1-4%)的不良反应:脱发(4%)、腹泻(4%)、恶心(4%)、头痛(3%)、皮疹(3%)、消化不良(2%)、腹痛(2%)、肝功能异常(1%)、头晕(1%)。 频率(≤ 1%)的不良反应:消化方面:呕吐,口腔溃疡,结肠炎,食道炎,胃炎,肠胃胀气,便秘,厌食,牙龈出血。血液方面:贫血、瘀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光敏性。呼吸系统:咽炎,鼻炎,鼻出血,呼吸困难。皮肤及其附属器:瘙痒,荨麻疹。特殊感觉:结膜炎,耳鸣,视神经炎,弱视,视网膜出血。 上市后情况在批准使用戊糖多硫酸钠期间,发现了以下不良反应;由于这些反应是来自不确定人群的自愿报告,因此并不总是能够可靠地估计其发生频率或确定体重增加和水肿与药物接触的因果关系。 直肠出血:ELMIRON®在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组的4期研究中进行评估,该研究对380名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进行了为期32周的治疗。每日剂量为300mg(n=128)时,6.3%的患者报告直肠出血为不良事件。在大多数患者中,事件的严重程度被描述为“轻微”。在该研究中,每天服用ELMIRON®900 mg(剂量高于批准剂量)的患者直肠出血的发生率更高,为15%。 肝功能异常:在100名男性(51名ELMIRON®和49名安慰剂)中进行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平行组2期研究。在每天900mg的剂量(高于批准的剂量)下,ELMIRON®治疗的11.8%(n=6)和安慰剂治疗的2%(n=1)患者的肝功能升高被报告为不良事件。 【过量使用】尚未有过量用药的报告。根据药物的药效学,毒性可能反映为抗凝、出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和胃不适。(见临床药理学和预防措施章节)在一项临床试验中,以每天900mg的剂量持续32周(n=127),15%的患者报告直肠出血为不良事件。在ELMIRON®组51名患者和安慰剂组49名患者参加的临床试验中,每天服用ELMIRON®900 mg,持续16周,ELMIRON®组11.8%和安慰剂组2%的患者的肝功能升高被报告为不良事件。如果出现急性过量,应尽可能给患者洗胃,仔细观察并给予症状和支持性治疗。 用法用量ELMIRON®的推荐剂量为300mg/天,每次一颗100mg胶囊口服,每日三次。胶囊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水服用。 接受ELMIRON®治疗的患者应在3个月后必须重新评估。如果没有改善,并且没有出现不良事件,ELMIRON®(爱泌罗)可以再继续使用3个月。患者在服用6个月后,疼痛未改善时,不建议继续服用。 包装ELMIRON®是一种白色不透明印有“BNP7600”的硬明胶胶囊,含有100mg的戊糖多硫酸钠。每瓶装100粒胶囊。  贮存在受控室温下储存15°-30°C(59°-86°F)。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患者有可能提出的一些问题:ELMIRON®(爱泌罗)是否能代替止痛药?ELMIRON®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疼痛或不适。目前尚不清楚ELMIRON®的确切工作原理,但它不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之类的止痛药,因此必须按照规定持续服用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不能服用ELMIRON®(爱泌罗)的患者l 接受手术的患者应在手术前咨询医生何时停止使用ELMIRON®(爱泌罗)。l 只有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才应在怀孕期间使用ELMIRON®(爱泌罗)。 什么情况下慎重服用此药?l 你正在服用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钠,肝素,大剂量阿司匹林,或抗炎药物,如布洛芬。你怀孕了。你有肝脏问题 ELMIRON®(爱泌罗)用法用量每天三次口服1粒ELMIRON®(爱泌罗)胶囊,饭前至少1小时或饭后2小时用水。每粒胶囊含有100mgELMIRON®(爱泌罗)。 使用注意事项在接受抗凝治疗,如华法林钠,肝素,大剂量阿司匹林或消炎药,如布洛芬,咨询你的医生。 常见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脱发、腹泻、恶心、便血、头痛、皮疹、胃部不适、肝功能检查异常、头晕和瘀伤。据报道,服用ELMIRON®(爱泌罗)的患者因体内液体积聚而导致体重增加和肿胀。 如果这些副作用持续存在或令人烦恼,或大便中有血,请咨询你的医生。如果您怀疑有人服用了超量的药物,请及时与当地急诊中心取得联系。请放在小孩无法接触的地方。  个人建议间质性膀胱炎的粘膜保护方案(仅供参考):1.  初次服用爱泌罗前3-6个月,建议每日服用爱泌罗3次,一次1粒,每月灌注西施泰两次,两周一次。2.  6-12个月,建议口服爱泌罗可酌情减量至每天2粒,早晚各一粒,膀胱灌注可酌情延长灌注间隔,最长间隔不超过4周。3.  第二年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情况下,可逐渐停用爱泌罗,继续西施泰灌注,每月一次,再维持半年至一年。4.  口服爱泌罗和灌注西施泰3-6个月,无症状改善,或症状加重并出现会阴疼痛,建议口服爱泌罗+西施泰持续灌注+二线微创疗法干预(骶神经调节或肉毒素注射)综合维持治疗。必要时面诊医生具体分析。 

张鹏 2020-04-22阅读量1.4万

包皮龟头炎(阴茎头炎)

病请描述:龟头炎(balanitis)即阴茎头炎,指龟头部由外伤、刺激或感染等因素引起的炎症。由于龟头炎往往与包皮内板的炎症同时存在,因此通常将龟头炎和包皮炎合称为包皮龟头炎(balanoposthitis)。以局部红肿、糜烂和溃疡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包皮龟头炎可逆行感染泌尿系统,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此外若炎症长期未能治愈,可直接影响性生活,从而导致阳痿、早泄等现象。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尤其是有包皮过长或包茎者。 1.病因 包皮龟头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正常情况下包皮囊内可寄生大量的细菌、酵母菌和梭形螺旋体,而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减弱时,这些微生物可成为致病病原体。以细菌引起为主,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其次是念珠菌,滴虫、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双球菌等也可引起包皮龟头炎症。 非感染因素有尿液、碱性物质(如清洁剂)和外来物质(如避孕套)的刺激;摩擦和创伤;包皮过长又清洁不够导致包皮垢堆积等都可造成对龟头包皮黏膜的损害,加重各种病原菌的感染。 2.临床表现 (1)急性浅表性龟头炎 主要见于性生活活跃的中青年,感染菌通常与性伴侣细菌性阴道病的菌株一致。起病之初,局部皮肤潮红,自觉龟头有灼热感和瘙痒感。急性期翻开包皮可见龟头有水肿性红斑、糜烂、渗液和出血,严重者可出现水疱。若继发感染,可形成溃疡,上覆脓性渗出物,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发轻度全身症状,如疲劳、乏力等。慢性期仅见包皮内板和冠状沟有片状潮红,或呈碎瓷样皲裂。 (2)环状溃烂性龟头炎 可能是Reites病的早期黏膜损害,或是与包皮垢的长期刺激有关。临床表现为龟头发生红斑,逐渐扩大,呈环状或多环状,以后可形成浅溃疡。本病的主要特征为在龟头上有一个至数个圆形病灶,中间为红色糜烂面,边缘呈白色狭长带,连成环状。若继发感染可使症状加重,并失去其环状特征。 (3)念珠菌性龟头炎 由念珠菌感染所引起,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包皮和龟头红斑、表面光滑、周边有少许脱屑、周围散在小丘疱疹或小脓疱,并缓慢向周围扩大。急性期可出现水肿性红斑、糜烂、渗液。严重者可波及阴茎体、阴囊、股内侧及腹股沟等处。多是由性接触传染所致,也可继发于糖尿病、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大量抗生素或激素治疗之后。 (4)浆细胞性龟头炎 中年患者多见。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龟头发生持久性、局限性、浸润性、暗红棕色斑片,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许多小红点或糜烂,易出血,不形成溃疡。组织病理具有诊断价值,其特征为在真皮浅层有带状炎症细胞浸润,其间杂有大量浆细胞。 (5)阿米巴性龟头炎 当包皮龟头发炎时,上皮的屏障作用丧失,易招致阿米巴原虫感染。临床表现为龟头浸润性红斑、糜烂、浅溃疡,组织坏死明显,有疼痛感。 (6)云母状和角化性假上皮瘤性龟头炎 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常伴有包茎。龟头部皮肤浸润肥厚,局部角化过度,有云母状痂皮,呈银白色。龟头失去正常弹性,并逐渐萎缩。 (7)滴虫性龟头炎 为滴虫感染后引起的轻度暂时性糜烂性龟头炎症。患者常有瘙痒感,排尿时症状加重。初在龟头部出现红斑和丘疹,边界清楚,范围逐渐扩大。红斑上可有针头至粟粒大的小水疱,水疱可扩大相互融合,并形成轻度糜烂面。 (8)干燥性闭塞性龟头炎 病变初期为慢性龟头炎,黏膜肥厚,病变区域呈象牙白色,表皮可有脱屑。晚期局部呈瘢痕样萎缩。可引起尿道外口狭窄,包皮粘连。 3.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原学和病理检查,如念珠菌感染引起者,病变部位取材直接镜检和培养可找到念珠菌;阿米巴原虫引起者,取分泌物做涂片检查,可找到阿米巴原虫;浆细胞性龟头炎病理改变具有诊断价值。本病应与药物引起的固定性药疹等鉴别。 4.治疗 (1)一般处理 1)保持局部的清洁,避免各种刺激,每日清洗龟头和包皮。 2)避免不洁性交,治疗期间暂定性生活,如为滴虫或念珠菌性龟头炎,应夫妻同时治疗。 3)急性期避免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感染。包皮水肿严重者,切勿强行上翻包皮。 4)包皮内板和龟头有溃疡或糜烂时要及时换药,每日换药2次。 5)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2)局部治疗 糜烂渗出或有脓性分泌物者1%依沙吖啶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干燥而有脱屑者外涂糖皮质激素软膏。念珠菌感染者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患部后外涂咪唑类软膏。滴虫感染者用0.5%~1%乳酸溶液或0.5%醋酸溶液冲洗,再敷以消炎软膏。中效的不含氟的激素类药膏间断给药对浆细胞性龟头炎有较好疗效。 (3)全身用药 全身性抗菌药应根据病原体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针对性的药物。对于急性浅表性包皮龟头炎和环状糜烂性包皮龟头炎的治疗可首先选用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敏感性抗生。造成龟头炎的病因不同,其治疗的口服药物也不相同。如果是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包皮龟头炎,口服药物可选择伊曲康唑、氟康唑或者盐酸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对真菌感染效果最好。如果是寄生虫感染造成的龟头炎,如滴虫性龟头炎,就需要针对寄生虫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如采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滴虫性龟头炎。如果龟头炎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就需要使用口服的抗生素治疗,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表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红霉素等,效果都非常好。以上类型的龟头炎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禁性生活,如果夫妻双方均有感染,需要一同治疗。 (4)手术治疗 包皮过长或包茎导致包皮龟头炎反复发作者,应在炎症消退后行包皮环切术。

吴玉伟 2020-04-18阅读量1.1万

肛周皮赘必须手术切除?不是的

病请描述:肛周皮赘,肛肠领域又称缔结组织外痔。        临床: 结缔组织外痔组织一般无明显不适,也无明显静脉曲张,呈结缔组织增生性改变。多发生于反复肛裂患者,或者痔疮手术时为防止肛门狭窄,痔核之间需保留皮桥,预后有残留皮赘。        一般患者没异常不适也不做特殊处理,部分患者自觉局部有异物感或排便后肛门部不易清洁,常有少量分泌物和粪便积存,刺激肛门部,可发生湿疹和瘙痒。可以采取对症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瘙痒等症状,       但如果因为肛门擦不干净而烦扰,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则这就需考虑手术切除治疗。

张振国 2020-04-17阅读量1.0万

有“痔&rdqu...

病请描述:        痔疮在我国十分常见,民间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疮既是难言之隐,也是难言之痛:坐立不安、肛周不适、瘙痒难忍、大便出血到贫血头晕,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痔疮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效果好,但是术后的肛门疼痛对诸多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开展的内镜下微创治疗痔疮,即内镜下内痔套扎术,全程基本无痛,给有“痔“却怕治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里就有3位朋友想尽快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让越来越多的朋友们不再被困扰…… 故事一:张奶奶自述:我今年100岁了,痔疮有大半辈子了,一直听别人说痔疮手术很痛,自己也害怕,所以没有动它,这次它又出血了,出得我头晕眼花,人差点都不认得了,多亏医生及时治疗,这位医生的医术实在高明,根本没有一点点疼痛,早知道是这样治疗,早就来了,差点赔了老命。 张奶奶有痔疮史50多年了,间断觉得肛周不适及便后滴血,因为害怕痔疮手术疼痛而一直未手术治疗。1周前突然大便后排暗红色血液,开始未在意,后来间断排了好多次,直到头晕眼花,晕倒在床边,家人急忙把张奶奶送至家附近的中山医院,考虑到100岁的张奶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急诊科对症处理后,直接联系了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由钟教授亲自给张奶奶行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钟教授内镜进入肠腔反复冲洗,仔细排查出血原因,最后终于发现了肛门处内痔出血的创面。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后,患者家属明确表示不愿意传统手术去处理痔疮。该患者没有外痔,是内痔大出血。钟教授团队为患者和家属推荐了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患者家属表示同意接受。随后钟教授为该患者急诊行内镜下痔核套扎术,出血马上就停止了。术中术后一切顺利,患者没有明显痛苦,未再发出血,未出现肛门口狭窄及排便困难。术后张奶奶紧紧握着钟教授的手感激不尽,怕痛耽误了大半辈子,医生真的是医术高明,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就治好了,早知道这样,早就来找钟教授治疗了,差点没了老命。 故事二:孙先生自述:我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平日里有应用“抗凝”药物,发现痔疮5年多了,间断大便带血,曾经也咨询过多家医院,因为怕手术后疼痛及术后太多可能的并发症,一直没有治疗。近期大便带血较前增多,听几个朋友都推荐钟教授内镜下套扎治疗痔疮无痛苦,并且并发症少,慕名前来。钟教授门诊肠镜下就把我的问题解决了。术中术后真的是没有一点痛苦与不适,术后恢复也快,实在是太感谢钟教授了。 故事三:李女士自述:我今年28岁,刚结婚,准备备孕,但有痔疮3年了,间断肛周不适及大便带血,有时可以感觉到有小皮赘脱出肛门,但也可以自行还纳。因为一直怕痔疮手术术后疼痛,所以没下决心手术治疗。近期准备怀孕,听说孕期痔疮会加重,所以十分害怕,多方打听治疗痔疮的好方法,终于有人向闺蜜推荐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找钟芸诗教授,可以行内镜下痔疮套扎治疗,全程时间短、无痛苦,并发症少。所以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赶到中山医院,找到了钟教授。钟教授在门诊帮我检查评估后,立马安排了内镜微创手术:内镜下痔疮套扎术治疗,术中我睡着了,术后醒来确实没有太大痛苦,术后没再便血,肛门口外的小皮赘也不见了。钟教授确实很厉害!点赞!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专线联系专家: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为我们科普知识:                     痔疮在外观上看就是肛门口突出的小肉团或者皮肤褶皱,里面其实是一团团曲张的静脉。根据痔和齿状线的关系分为内痔和外痔。在齿状线以内的为内痔,齿状线以外的为外痔,内外痔均有的叫混合痔。 内痔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分级表现 I级痔静脉突起,无脱出肛门外 II级痔脱出,可自行还纳 III级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级痔脱出,不能还纳         对于有症状的痔疮,其治疗方法有很多。以往的痔疮治疗多采用传统的注射及套扎治疗,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外剥内扎术、PPH术、TST术等)。传统的注射及套扎疗法,是通过硬式肛门镜操作,视野有限,故可能会出现由于注射或套扎位置不当导致的疼痛、肛周脓肿、瘘、前列腺炎等并发症。外科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肛门狭窄、肛门无力等并发症,有部分患者也不太能接受。很多患者会想,痔疮是没有了,但是疼痛还在,还有其它并发症的危险,那还不如不治疗了。有没有几乎无痛、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呢?我们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通过自己大量的病例总结,探讨出了一种无痛苦的微创治疗痔疮的新方法。下面就来介绍内镜下微创治疗痔疮的新方法:内镜下内痔套扎治疗术。         内镜下内痔套扎术是结合的经典的套扎技术和内镜检查的优势,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对于有症状的Ⅰ级、Ⅱ级、Ⅲ级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尤其对出血内痔效果尤佳),是一种快速、有效、简单和经济的治疗技术。         该技术通过内镜圈套装置将痔套扎,使痔静脉缺血坏死,痔核脱落,直接结扎痔核基底部,特别适合急诊止血及全身状态差不具备外科手术条件的患者。同时,内镜手术过程中视野清晰,操作灵活,可以直视和反转观察及操作,无需反复进退镜,避免肛周损伤,可以确保精准套扎,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异位治疗所致的并发症,且术后恢复快,有效率在90%以上。患者痛苦小,大部分病人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         内痔的内镜下套扎技术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技术相似,胃肠内镜医师操作起来熟悉而又方便。其精准套扎,即肠镜反转镜头后,对肛门齿状线以上的痔疮(直肠无痛区粘膜和血管)进行精准吸引和套扎,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出血。在单次手术中可以进行多个痔核的套扎,常为套扎环错位套扎,以保留正常粘膜桥,尽量避免直肠狭窄的并发症,也避免了多次手术。套扎完成后,可将套扎器套筒去除,再次进镜观察,以确认套扎效果。              但并不是所有的痔疮都适合内镜下套扎治疗,通常Ⅰ级、Ⅱ级、Ⅲ级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尤其对出血内痔效果尤佳)。而炎症性肠病和齿状线区合并的溃疡、免疫缺陷以及妊娠者等则是其禁忌症。         术后建议:痔疮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当引起,容易复发,医生建议注意以下几点,预防痔疮的发生和复发:1.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2.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3.多吃水果蔬菜。4.多做提肛运动。5.尽量避免抽烟喝酒。         痔疮的治疗原则是:1.没有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2.症状轻微的痔疮,重在减轻或者消除主要症状,无需手术根治。3.通常我们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只有符合手术指征时,我们才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以及坐浴、保持会阴部清洁等。也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治疗痔疮的软膏、栓剂等对症处理,缓解痔疮不适症状。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痔疮,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但痔疮如在初期失治,就会逐渐发展到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期,痔核就会从肛门脱出来,由于痔核总是露在外面,有时就可能会造成细菌感染,引起肿痛不适,甚至可能卡在肛门口缺血坏死,疼痛剧烈,以及大出血等各种情况发生。因此,有痔困扰又害怕手术的患者们,可以尝试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苦的内镜下内痔套扎术,以免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温馨提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内镜微创治疗机构,年完成各类复杂内镜手术5000余例。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自2019年开展内镜下内痔套扎术以来,已成功完成50余例,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给痔疮患者带来了安全,有效新的选择,同时大大减轻了患者治疗痔疮的心理负担。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疾病专业委员会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特需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钟芸诗 2020-04-07阅读量1.3万

#腋下皮肤过敏时可以做腋臭手...

病请描述:答案是:不建议。临床上常见的腋下皮肤过敏症状有:腋下皮肤发红、瘙痒、色沉、蜕皮、红斑等。引起腋下皮肤过敏反应的原因通常为接触性或者药物性。接触性因素有刮腋毛、拔腋毛、使用脱毛膏等;药物性通常为使用止汗剂或者腋臭外用药物。而在发生过敏反应时期,皮肤正处于受伤状态,此时皮肤较为脆弱不适宜接受创伤性治疗,以免发生术后伤口无法顺利愈合或者皮肤创面继发感染等情况。

陈斌 2020-03-13阅读量8039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处理

病请描述: 杭化莲  夏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 200127)作者简介:杭化莲 1980.02生 博士 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夏强  email:xiaqiang@shsmu.edu.cn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杭化莲肝脏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然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仍是移植技术中难以处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被称为阿基里斯之踵[1],严重影响了肝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已经引起全球肝移植界的密切关注[2]。但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各中心报道不同,其主要形成原因较为复杂,诊断及处理方法也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探讨。一、胆道并发症概况自1963年Starzl施行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术以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移植例数的逐渐增多,围手术期处理也逐渐标准化,但是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有5.8~24.5%[3],平均10%左右,并以术后早期多见,严重影响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复。胆道并发症主要包括胆道狭窄、胆漏、胆道结石、胆泥、管型、胆汁瘤、胆道出血及壶腹部功能障碍等,其中胆道狭窄和胆漏最为常见,约占70%,主要发生在肝移植术后早期.一般与胆道重建技术有关;而晚期的胆道狭窄和梗阻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肝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损伤、慢性排斥反应等相关[4]。二、胆道并发症形成的原因1. 缺血性损伤(包括热缺血损伤、冷缺血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供肝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无心跳供者(NHBD)作为一种器官来源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与脑死亡供者不同,来自NHBD的供肝均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热缺血损伤,随后在已存在热缺血损伤的供肝将面临继后的冷保存缺血损伤。上述经历冷、热缺血的胆道,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必然要经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而胆管上皮细胞是保存及再灌注损伤的敏感部位,研究显示胆管上皮细胞较肝细胞更能抵抗缺血损伤,而耐受再灌注损伤的能力则远低于肝细胞,原因是再灌注过程中胆管上皮细胞产生的毒性氧自由基是肝细胞的5倍,而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的谷胱苷肽含量确较肝细胞少7倍[5]。2.免疫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常见的几个因素中,急性排斥反应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排斥反应的靶器官为胆道上皮,可直接造成胆道损伤,继而胆管狭窄或形成胆结石,这与Turrion[6]等的观察结果相符。3.肝动脉栓塞(HAT):胆道的单一血供与肝脏的双重血供不同,肝外胆道的上部由肝右动脉的分支供血,肝外胆道的下部由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供血,而胆道直接血供主要来源于胆道周围的毛细血管丛(PBVP),所以一旦发生HAT,必然会影响胆管血液供应,导致胆管吻合口愈合不良,最终引起胆漏、胆道狭窄等并发症。Zheng SS等[7]报道肝动脉间断吻合组(1/102)HAT发生率明显低于肝动脉连续吻合组(6/96)。4.胆道重建技术:胆道重建一直是肝移植术中最薄弱的环节,早在1976年就被Calne称之为“阿基里斯的足踝”。胆道重建技术直接影响着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各大移植中心都在不断地改善吻合方式和吻合技术。目前,胆管对端吻合术仍然是主要术式。从吻合技术角度而言,采用显微外科吻合技术和适宜的吻合材料至关重要。无论是间断还是连续吻合技术,都需要外科医师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作为保障,以保证胆道血供、充分把握对位和驰张。T.Bacchella[8]等通过一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表明,采用胆管对端连续吻合,术后无一例胆漏发生,胆道并发症明显减少,而其中壶腹部功能障碍占62.5%。5.肝脏及胆道灌注保存液:充分有效的胆道灌注冲洗能使胆道在冷保存期间获得最佳的保护。原因是胆盐对缺血状态下的胆管上皮具有毒性作用,其程度是基于胆盐的浓度和成分[9]。6.感染因素:胆管上皮损伤会引起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胆管炎。Starzl[10]等发现胆泥和胆石的发生与感染关系密切,并认为感染也与狭窄有关,可促进狭窄的加重。7.ABO血型不符:肝脏因在免疫学上的特殊性,加之供肝来源的限制,临床上屡有供受体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报道,其中不乏长期存活者。但ABO血型不合者移植术后的胆道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增多,可高达56%[11],主要原因是受体的抗体作用于内皮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的供体抗原,造成上述结构的损害。数据统计表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肝叶坏死和血管、胆道并发症均较血型相符者多[12]。8.其他:引起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原因众多且复杂,还有原发性疾病复发,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损伤等,移植术后抗排、抗病毒及抗生素的应用均可能引起胆管损伤的副作用。三、胆道并发症的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测进行诊断,术后早期应常规行腹部B超、动态CT及MRCP检测等影像学检查,目前世界多个大中心提倡积极的诊疗模式(aggressive treatment)[13-15]。1.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检查:约50%的胆道并发症发生在术后3个月,故肝移植术后早期应严密行肝功能监测。若患者出现氨基转移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Y一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情况,尤其当后三者升高程度与氨基转移酶升高程度不成比例时,提示有胆道并发症可能,应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的临床表现决定于胆道并发症的性质和程度。胆漏发生时,患者可出现腹肌紧张、腹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腹腔引流管内引出胆汁样液体,严重时胆汁可经手术切口或引流管孔口周围溢出。轻度胆道狭窄在较长时期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常规胆道造影时发现轻度狭窄或胆管内膜粗糙征象。中到重度胆道狭窄可出现进行性严重肝功能损害和胆管炎的症状,当伴有肝动脉血栓形成时尤为明显,甚至移植肝失去功能。2.胆道造影术:胆道造影术是诊断胆道并发症的金标准,能准确显示胆道管径大小、形态、分布、狭窄和胆漏部位。包括ERC、PTC和经T管造影,因狭窄早期常不伴有症状,尤其对于肝段胆管狭窄者,B超、MRCP诊断较困难,Mount Sinai中心主张早期应用ERC和PTC,可通过ERC和PTC可直接放置支架引流解除狭窄,因PTC为有创性,具有一定的风险,某种程度上ERC更优于PTC,但对于胆肠吻合的患者PTC为首选的诊治方式[12]。3.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及锝肝胆闪烁扫描(HBS):MRCP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查手段,无创伤,也不需要造影剂,其诊断价值尤为突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联合应用胆道造影术和MRCP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提供胆树全貌,显示肝内外胆管有无狭窄、扩张及其部位与程度,为胆泥淤积和胆漏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疑有胆道并发症的患者均应进行MRCP检查。MRC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接近90%,HBS可提示胆道系统的胆汁淤滞,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100%,这两种诊断方法主要的缺陷为不能直接作为治疗方法使用。4.超声检查、CT扫描:B超对胆道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敏感性不高,胆道狭窄患者可有黄疸、瘙痒、转氨酶升高,但早期常不伴有明显症状,诊断首先应基于腹部B超检查,B超提示胆道明显扩张后可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但敏感性低(38%-66%),进一步确诊则可依靠MRCP、HBS检测,CT扫描对慢性胆道梗阻或胆源性肝脓肿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四、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策略胆道系统的并发症一旦出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显得更为重要。随着胆道重建方式由早期的胆肠吻合逐渐被胆道端端吻合替代以及内镜技术的发展,再次手术因其风险高、创伤大,已经退居为二线的治疗方法。目前大多数中心采用的主要的治疗方式为,首先考虑介入治疗(conventional modalities),介入治疗不成功或有禁忌症者再考虑手术治疗。介入途径主要包括PTC、ERC及T管途径,虽然PTC治愈率可能较ERC较高,因其为有创性,导致胆漏、出血等的风险较高,除非适用于胆肠吻合者,一般采用ERC途径,对于胆漏主要通过放置鼻胆管引流减低胆道压力促进愈合的方式,胆道狭窄则主要通过放置支架引流、球囊扩张的方式矫正。若胆道感染、胆泥形成反复发生恶性循环,可导致胆管的进一步狭窄,造成末梢胆管的节段性扩张,呈串珠样改变,处理则较为困难,球囊扩张及胆道放置支架,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据我院的经验,再次肝移植常常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1.胆漏的治疗 胆漏是肝移植术后的一项重要并发症,发生率在2%-21%不等[13],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吻合口和非吻合口胆漏,以前者最常见,与外科吻合技术及局部缺血坏死有关,一般发生在术后早期,据报道绝大部分胆漏发生于术后1个月之内[14],非吻合口胆漏发生在留置T管位置、胆囊管残端、或是活体肝移植供肝肝断面等等。多中心报道证实胆漏为术后晚期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胆漏因常可引起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所以一般应在引发严重感染之前及时治疗。肝移植手术后任何可疑的胆漏迹象(引流液异常、腹腔积液包裹等)均立即行辅助检查或穿刺予以排除,ERCP被认为是诊断胆漏的金标准,同时也可以提供极好的治疗手段,包括乳头括约肌切开和置入胆道支架大约2-3月,这种方法能够治愈90%以上的胆漏[14],较小的胆漏,可以仅仅通过括约肌切开治疗。对于ERCP不可行,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PTC引流或是外科手术重建。当然,一般不提倡手术治疗,根据我们的经验再次手术很难修复胆漏。香港移植组则提出尽量避免行PTBD,该中心有3人因治疗术后胆道狭窄行PTBD,损伤动脉、门脉后导致死亡[19]。日本京都组则提出[14],在胆肠吻合的患者,首选采用PTBD治疗,在检测引流液AMY高或患者状况较差者,再行手术治疗,如直接修复难度大,可行Roux-en-Y肠段造瘘,并吻合口放置支架引流;在端端吻合的患者,则首选放置支架ERBD引流。但采用内镜或是放射介入治疗缺血性胆漏较为困难,一般需要外科手术重建。2.胆道狭窄的治疗胆道狭窄在肝移植术后的发生率约2-12%,活体肝移植较尸体肝移植发生率高,无心跳供体较脑死亡供体更为普遍。胆道狭窄可以发生在肝移植术后的任何时间段,但以术后5-8月最为高发[14]。根据发生的部位不通,胆道狭窄可被分为吻合口胆道狭窄和非吻合口胆道狭窄[15]。吻合口胆道狭窄多发生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通常与外科技术相关,包括不适合的吻合技术、胆管口径较小、供受体口径不匹配、吻合口存在张力、过度使用电刀控制胆道出血、感染以及胆漏。治疗吻合口胆道狭窄主要依靠ERCP,其兼具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用。ERCP过程中,导丝通过狭窄后,通过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然后置入塑料支架,通常需要2-3月行ERCP一次以球囊扩张狭窄及更换支架。非吻合口胆道狭窄的发生率大约为0.5%-9.6%。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胆管异常,根据不同解剖位置、病理变化及严重程度,从轻微的、局部粘膜不规则到广泛弥漫性胆管狭窄不等。非吻合口胆管狭窄能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免疫原性病变;其中大血管病变型主要来源于肝动脉血供不足如肝动脉栓塞,微血管病变型主要包括过长的冷热缺血时间,无心跳供与受体再次动脉化导致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胆管上皮或血管上皮免疫性损伤主要因为慢性排斥反应、ABO血型不符合、巨细胞病毒感染、或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复发。继发于早期肝动脉栓塞引起的非吻合口胆道狭窄通常需要紧急行血管重建或行再次肝移植术,而由晚期肝动脉栓塞或其他原因引起可以通过内镜治疗[12],具体治疗方法与吻合口胆道狭窄相似,主要包括取出胆泥和管型,球囊扩张所有可以通过的狭窄,置入塑料支架并一年中每3-6月换一次,但其成功率低于吻合口胆道狭窄。非吻合口胆道狭窄治疗上较为困难,包括移植物失功甚至死亡等更多的并发症和较少的理想治疗结果,大约80%的病人需要行再次肝移植术[16]。3.胆道结石、胆泥和管型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发生率约3.3-12.3%[17]。移植术后结石和胆泥形成的原因主要可能是狭窄部位机械型梗阻、细菌感染、胆汁逆流以及胆道粘膜炎症。通过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可以非常成功的移除几乎所有病例中90-100%的结石或碎片[14, 18]。胆道管型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由延长的冷缺血时间、短暂的或进行性的缺血、慢性排斥反应、感染、胆汁淤积以及胆汁环境的变化造成的胆管上皮坏死分解。管型通常发生在肝移植术一年以内,治疗方法更具有挑战性,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像乳头括约肌切开、球囊扩张、网篮取出、支架置入、碎石术和PTC等[19],倘若内镜治疗不成功可能需要外科手术解决,胆道管型综合征中大约22%的病人需要行再次肝移植[20]。4. 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在肝移植术后发生率约为5%左右[17],其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与移植手术操作过程中过度游离胆管壶腹区域神经有关,导致壶腹部松弛异常而增加胆管内胆汁压力[14],临床上若表现为胆汁淤积的情况下转氨酶持续升高可怀疑为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在没有吻合口原因导致胆道梗阻的证据情况下,若有留置T管松开T管可明显改善症状,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明显扩张直径大于10mm且对比造影剂延迟排泄(大于15min),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21]。Thuluvath[14]等报道CMV和其他机会性感染在肝移植术后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病理学成因上也扮演重要角色。肝胆闪烁扫描术、括约肌或T管测压法可被用来作为诊断方法。ERCP下内镜括约肌切开或胆道支架置入是一种常规且通常是成功的治疗手段。5.胆汁瘤胆汁瘤是指由于缺血继发吻合口漏造成肝内或肝旁局限性胆汁样液体的聚集,有关肝移植术后胆汁瘤发生率方面的报道性资料较为有限,由于胆汁瘤是一项重要的感染性并发症,故肝移植术后病人出现发热、腹痛或转氨酶异常应该考虑是否发生胆汁瘤的可能。胆汁瘤超声上表现为散在的、圆形低回声,而CT上则呈现低密度液体聚集[22];胆汁瘤与胆树结构相通的多数可自行消失或者需要内镜支架置入,不相通的胆汁瘤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和经皮穿刺引流两者联合治疗[23]。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重要并发症,尽管在过去的几年发生率已显著降低,胆道狭窄和胆漏仍然是病死率发生的重要来源,因此,为提高早期干预治疗的成功率,探索发现早期、高效的诊断指标和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前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外科和外科手段,结合国内多家报道及我中心经验认为:ERCP在治疗由于胆石、胆泥和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胆道狭窄、胆道梗阻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倘若内镜治疗不可行或不成功,则外科手术治疗甚至再次移植是必须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国内肝移植的临床研究还多局限于回顾性分析研究,缺少前瞻性研究,这需要国内肝移植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在肝移植手术各个环节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努力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我们及时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寄希望于我国肝移植医师能奋勇探索、精益求精,深入开展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临床肝移植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参考文献[1]  Calne RY. A new technique for biliary drainage i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utilizing the gall bladder as a pedicle graft conduit between the donor and recipient common bile ducts [J]. Ann Surg, 1976, 184(5): 605-9.[2]  Zheng SS,Liang TB,Xu X,et a1.Ten-year experienc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120 cases report).Zhonghua Putong Waike Zazhi,2003,18:71-73.[3]  Salahi H, Razmkon A, Mehdizadeh AR, et al. Biliary tract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a single center [J]. Transplant Proc, 2005, 37(7): 3177-8.[4]  Testa G, Malago M, Broelseh CE. Complications of biliary tract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World J Surg, 2001, 25(10): 1296-9.[5]  Noack K, Bronk SF, Kato A, et al. The greater vulnerability of bile duct cells to reoxygenation injury than to anoxia.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biliary strictur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ation, 1993, 56(3): 495-500.[6]  Turrion VS, Alvira LG, Jimenez M, et al. Management of the biliary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13 years of experience [J]. Transplant Proc, 1999, 31(6): 2392-3.[7]  Zheng SS, Liang TB, Yu ZY,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04, 84(18): 1536-40.[8]  Bacchella T, Figueira ER, Makdissi FF, et al. Biliary reconstruction without T-tube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 Proc, 2004, 36(4): 951-2.[9]  Hertl M, Harvey PR, Swanson PE, et al. Evidence of preservation injury to bile ducts by bile salts in the pig and its prevention by infusions of hydrophilic bile salts [J]. Hepatology, 1995, 21(4): 1130-7.[10]  Starzl TE, Putnam CW, Hansbrough JF, et al.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biliary cast syndrome and techniques of secondary duct repair[J]. Surgery. 1977,81(2):212-21.[11]  Farges O, Kalil AN, Samuel D,et al.The use of ABO-incompatible graft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life-saving procedure in highly selected patients.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ation, 1995, 59(8): 11-24.[12]  Sharma S, Gurakar A, Jabbour N. Biliary strictures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st, present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J]. Liver Transpl, 2008, 14(6): 759-69.[13]  Hwang S, Lee SG, Sung KB, et al. Long-term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dult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Liver Transpl, 2006, 12(5): 831-8.[14]  Thuluvath PJ, Pfau PR, Kimmey MB, et al.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role of endoscopy [J]. Endoscopy, 2005, 37(9): 857-63.[15]  Wojcicki M, Milkiewicz P, Silva M. Biliary tract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review [J]. Dig Surg, 2008, 25(4): 245-57.[16]  Ayoub WS, Esquivel CO, Martin P. Bilia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Dig Dis Sci, 2010, 55(6): 1540-6.[17]  Scanga AE, Kowdley KV. Management of bilia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07, 9(1): 31-8.[18]  Park JS, Kim MH, Lee SK, et al. Efficacy of endoscopic and percutaneous treatments for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cadaveric and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3, 57(1): 78-85.[19]  Shah JN, Haigh WG, Lee SP, et al. Biliary casts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factors, treatment, biochemical analysis [J]. Am J Gastroenterol, 2003, 98(8): 1861-7.[20]  Gor NV, Levy RM, Ahn J, et al. Biliary cast syndrome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Predictive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J]. Liver Transpl, 2008, 14(10): 1466-72.[21]  Clavien PA, Camargo CA, Jr., Baillie J, et al.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Dig Dis Sci, 1995, 40(1): 73-4.[22]  Singh AK, Nachiappan AC, Verma HA, et al. Postoperative imaging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at radiologists should know [J]. Radiographics, 2010, 30(2): 339-51.[23]  Graziadei IW, Schwaighofer H, Koch R,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biliary strictur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Liver Transpl, 2006, 12(5): 718-25.

杭化莲 2019-12-27阅读量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