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脚冻伤 > 内容

脚冻伤内容

高尿酸血症/痛风别慌,有效缓...

病请描述:如果你正在经历急性痛风发作,以下行动措施也许能帮得上你。 1、大量喝水,每天饮水2L以上,有助于尿酸排出。 2、用冰袋冰敷患处,有麻痹和缓解疼痛作用,每次15-20分钟,不然容易冻伤身体。千万别热敷或用热水泡脚,会加重炎症、水舯与疼痛。 3、减少活动,最好躺着休息。休息时用垫子将患肢抬高,利于静脉血回流,减轻疼痛。 4、痛风期间,宜低嘌呤+低果糖的素食饮食。 5、不吃甜,不喝饮料,多食用樱桃、柠檬、猕猴桃、桔、橙、柚、芒果、木瓜、草莓; 鼓励多摄入蔬菜,咸制或不吃菠菜、芦笋、菜花、龙须菜、蘑菇类、豆类等。 6、痛风期间,不宜大量服用维生素B1、B3与B12,它们会阻止尿酸排泄。 7、痛风关节疼痛缓解,红舯炎症褪去,并不代表已经完全康复了,这时候还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会随时再次发作。 8、痛风发作完全缓解后2~4周开始服用降尿酸药物治疗,如立加利仙(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帮助人体内的尿酸加速排泄,进而降低血中的尿酸浓度,减少痛风发作风险。 总之,只有长期保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服用补充剂、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以及合理治疗等,才得以调整人体内环境,控制血尿酸水平,直至痊愈。

痛风中心 2022-10-08阅读量2210

最冷三九天来了!你不知道的养...

病请描述:本周将迎来“三九天”,“三九天”是冬季最冷的一段时间,万物生机闭藏,阴气盛而阳气潜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此时人体的阳气也收敛于内,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注意固护身体阳气,可以通过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各个方面进行养生,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三九天”养生只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吗?我们一起来揭秘。  起居有常 敛阳护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入冬后起居应遵循的原则为:“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寒冷,特别是进入“三九天”,人体阳气容易被寒邪所伤,因此在冬季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气固精。早卧可以使阳气更好地闭藏,等到有日光时晚起,则可避免寒邪伤及人体阳气,同时可养阴气以固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另外,保护人体阳气还要做好防寒保暖,尤其是脖颈、腰部和足部。做好脖颈保暖是为了防止风寒的入侵;中医认为“腰为肾之腑”,肾喜温恶寒,肾气有温煦全身阳气的作用,一旦腰部受寒,阳气也易受损;足部离心脏较远,阳气到达缓慢,阴气聚集,最易受到寒气侵袭,因此可穿较厚的棉袜来保暖,也可泡脚时加入艾叶以温阳散寒。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用暖气或空调,室温宜保持在20℃左右,切忌温度过高,以免内扰阳气,使之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痰热瘀血,至春天就会引发温热时病或诱发宿疾复发。  冬令进补 身体如虎   俗话说“冬补三九”,很多人一到“三九天”就开始研究冬补了。冬天是肾主令之时,适度地冬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说起冬补,大多数人习惯在饮食上偏重于肉、蛋、奶的补充,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中医的角度看,血肉有情之品可补益人的精、气、神,是冬补的最佳选择之一。但是,把冬补三九简单地理解为多吃肉,就有些片面了,血肉有情之品(包括肉)虽有补益作用,但因其味厚、腻滞,如果饮食不加节制,易损伤脾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虽然多数人认为只吃肉类才算进补,但您知道吗?还有个说法是: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从中医角度来讲,冬天阳气收敛,万物收藏,精华都归于根部种子,此时吃根类食物正当时。根菜可以简单理解为“生在泥土里的菜”,如萝卜、山药、红薯、土豆、胡萝卜、莲藕、牛蒡等,这些都属于根类食物。同时,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提出,冬季还应在饮食上“增苦减咸”,即多食苦味、少食咸味食物以养心气。因为冬季肾水正旺,咸味入肾,如过多摄入咸味,肾气会更旺,从而令心受病。而苦味入心,增加苦味食物如莴笋、生菜、苦菊等可养心气。 冬练三九 强筋壮骨  “冬练三九”要坚持“祛寒就温,无泄皮肤”的原则。进入“三九天”,早上室外寒冷,不宜去室外进行剧烈运动,也不应在寒潮过境时的大风、雨雪、大雾中锻炼。在恶劣天气时,身体较弱的中老年人等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内锻炼,做健身操、做瑜伽、打太极拳、原地跑等。身体健康者可在一天中温度适宜时到户外锻炼,如长跑、竞走、武术、滑冰、滑雪、打球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运动时,尽量避免挥汗如雨的剧烈运动,以免耗气伤津,干扰阳气的闭藏,伤及人体津液,使身体更加虚弱。同时,开始锻炼时不可脱衣服,待运动到身上暖和时再脱外套厚衣,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如内衣被出汗浸湿应更换衣服,以预防感冒。外出活动时应戴帽子、耳套和手套,防范皮肤冻伤。 调养情志 动静有度 冬季是闭藏的季节,在调养情志方面也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保持安宁平静,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其意是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同时还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过度兴奋、激动或忧伤、焦虑,则易扰动体内潜伏的阳气,甚至使阳气耗散,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三九天”只有做到安神定志,才能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应与平衡。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愉悦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养花等,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中医认为,肾主水,藏情,在志为惊与恐,与冬令之气相应。《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心主火,藏神,只有心肾相交,方可神清心宁。因此,在冬月闭藏之时,应同时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参考资料:[1]唐·王冰校注,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唐·孙思邈,千金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3[3]孙相如,谈四时养生之冬季养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11[4]杨锋,冬为闭藏,养生宜阴平阳秘,养生月刊,2007-12

健康资讯 2022-01-07阅读量9415

冬季养生保健之起居

病请描述: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从阴阳的角度讲,冬季是属于阴盛阳衰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潜伏于内,养生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冬季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注意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身体健康。一、居室日常起居要“去寒就暖”。居室要避严寒,求温暖。保暖是因为寒冷的刺激会损伤阳气。“就暖”不等于“热”,温度太高反而不宜。室温保持在18℃至23℃即可,如果过高,一则出汗过多,损伤阳气,二则到室外时,很容易受凉而引发多种疾病。另外,白天可选择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二、衣着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内衣以纯棉质地为好,和暖贴身,外衣要稍宽大,鞋袜也须稍大一点,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温暖。足太阳膀胱经脉是走行于背部的经脉,易受寒邪侵袭,故冬天应注意背部、腰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阳气。阳光好的时候可以多晒晒后背,对防止感冒、咳喘很有益处。此外,冬季气温低,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尤其是肢体末端部位,如手部、脚部、耳尖等,因此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帽子、手套、厚袜、棉鞋必不可少。三、睡眠《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说要以太阳升起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养护阴气。

郝志军 2016-12-06阅读量3370

冬季养生之起居

病请描述:        冬季,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从阴阳的角度讲,冬季是属于阴盛阳衰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潜伏于内,养生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冬季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格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注意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身体健康。 一、居室        日常起居要“去寒就暖”。居室要避严寒,求温暖。保暖是因为寒冷的刺激会损伤阳气。“就暖” 不等于“热”,温度太高反而不宜。室温保持在18℃至23℃即可,如果过高,一则出汗过多,损伤阳气,二则到室外时,很容易受凉而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白天可选择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二、衣着        衣着要暖和、宽松、柔软。内衣以纯棉质地为好,和暖贴身,外衣要稍宽大,鞋袜也须稍大一点,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温暖。        足太阳膀胱经脉是走行于背部的经脉,易受寒邪侵袭,故冬天应注意背部、腰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阳气。阳光好的时候可以多晒晒后背,对防止感冒、咳喘很有益处。        此外,冬季气温低,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尤其是肢体末端部位,如手部、脚部、耳尖等,因此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帽子、手套、厚袜、棉鞋必不可少。 三、睡眠        《黄帝内经》中指出,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说要以太阳升起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养护阴气。

郝志军 2016-12-06阅读量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