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呼吸困难 > 内容

呼吸困难内容

警惕!日常生活中出现什么症状...

病请描述: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因此,了解肺癌的常见症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以下是日常生活中要警惕的与肺癌有关的症状: 1.咳嗽 咳嗽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长期咳嗽或咳嗽加重,可能是肺癌的信号。如果咳嗽伴有咳痰、咳血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呼吸困难 肺癌会影响肺部的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如果平时没有什么运动量,但是感觉呼吸困难,需要及时就医。 3.胸痛 肺癌可能会引起胸痛,尤其是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如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及时就医。 4.咳血 咳血是肺癌的一个常见症状,尤其是在咳嗽或清晨咳嗽时。如果咳血量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及时就医。 5.体重下降 肺癌会导致身体代谢率增加,导致体重下降。如果没有明显的饮食或运动改变,但体重持续下降,需要及时就医。 6.疲劳 肺癌会导致身体代谢率增加,导致疲劳感。如果感觉疲劳,但没有明显的原因,需要及时就医。 总之,如果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肺癌。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有助于预防肺癌的发生。

尹琦 2023-04-06阅读量1127

糖尿病患者感染后会更容易成重...

病请描述:    多项数据支持,新冠感染的重症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来自11个国家212个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重症人群的年龄,集中在60.4岁以上,且61%为男性。    另一项纳入59个研究、3.6万例新冠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易发展为重症。    此外,诸多研究指出,有慢性基础病的新冠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阻肺、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特别是平时控制不佳的,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总结一下,高龄、男性、慢性基础病控制不佳,是新冠感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所以,糖尿病患者也无需焦虑、过分担心,目前做好个人防护,控制好血糖是最重要的。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合并新冠人群  居家治疗应注意哪些事项?  01 保持生活节奏     尽量遵照日常的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症状严重的还是要以休息为主)。 02 对症处理新冠感染的不适症状     一般会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往往合并食欲不振,有些患者还有进食恶心,呕吐,后期多有干咳。    保持充足的饮水,发热可以冰敷或温水搽浴,配合适当的退烧药,可以用一些含片来缓解咽部疼痛,退烧药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不用刻意去加止痛药,进食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一些酸辣的食品有利于食欲的改善,止咳的药是可以用的,但是糖尿病患者注意一下,不要用过多的糖浆来止咳。 03 适当增减平常慢性病治疗的药物     不主张完全停用慢性病的药物,但是糖尿病患者注意,如果饮食不规律或者吃得比较少的情况下,要适当的减少降糖的药物,降压的药物一般不会变动,除非血压有很大的波动。 04 新冠患者要与家人隔离     保持屋内的通风,如果无法做到单间隔离的,尽量保持口罩的佩戴。 05 监测自己的相关指标     包括血糖、血压和体温,还要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出现,一旦发生呼吸困难,或者是血糖、血压出现明显的波动,尽快及时就诊。 06 可以利用一些网络的咨询平台     咨询相关医生,包括药物的调整和缓解不适的方法。 糖尿病感染新冠后如何选择感冒药?     与所有病毒性感冒一样,新冠病毒感染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感冒药只是起到一个缓解症状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合理选择用药。在选择和使用感冒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含有血管收缩剂(如盐酸伪麻黄碱等)的感冒药,如白加黑、新康泰克等,可能会诱发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2、尽量不用含糖的止咳化痰药,如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止咳糖浆等。这类药物含糖量较高,易造成血糖波动,可以选择氨溴索、鲜竹沥等无糖型制剂(具体用药请遵医嘱)。3、如果患者有咽干、咽痛等不适,可以选择金嗓子喉宝、草珊瑚含片或者其他的一些清咽润喉片。4、感冒药多数都有解热镇痛作用,解热常会伴随大量出汗,致使体液丢失,故患者在服用退烧药后要注意多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5、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加用抗生素治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  为安全起见,患者感染后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建议住院治疗:1、感染控制不理想,持续发烧不退。2、连续数日呕吐及腹泻,患者进食、进水困难,有明显脱水者。3、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并出现明显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脱水等症状(嘴唇、舌头干燥龟裂)、意识不清、呼吸深块、呼出气体带有苹果味,尿酮体检查呈阳性。4、血糖居高不下(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超过13.9mmol/L,餐后或随机血糖超过17mmol/L)或频发严重低血糖。5、感染后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并且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

俞一飞 2023-01-08阅读量1533

腺样体肥大手术是微创手术吗?

病请描述: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常常表现为睡觉打鼾,腺样体面容,张嘴呼吸等等。  手术是微创的吗? 仁树医疗耳鼻喉科沈伟医生指出:一般腺样体肥大所采取的手术方案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属于微创手术。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通过鼻内镜,经口腔暴露鼻咽部的腺样体组织,在内镜的监视下,用等离子刀或鼻科微创动力系统将肥大的腺样体切除。 鼻面部没有切口,一般不会遗留疤痕,而且在内镜的监视下手术,可以避免损伤咽鼓管咽口和咽鼓管圆枕。手术出血量可以控制在5mL以内,术后大约2周就可以恢复。  微创的优势有哪些  1、安全性高。  a.等离子工作温度在40-70度,低温环境工作安全;  b.不需要开刀,精准,创口小,痛苦小,正常组织创伤小;  2.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a、术中对病变周围组织结构无破坏。 腺样体肥大手术的适应症 并不是所有的腺样体肥大都需要手术治疗的,但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腺样体肥大,已经影响到患儿生活质量的,应手术切除。比如患儿经常有打鼾、呼吸不畅、睡眠憋气等症状,或者经常发生感冒,同时伴有鼻炎、鼻窦炎而不易好转的,都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此外,一些患儿经常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或腺样体本身炎症,又或腺样体压迫到咽鼓管,中耳炎不易愈合的,也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帮助患儿解决睡眠质量不佳、呼吸困难等症状。  腺样体肥大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腺样体手术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手术。一般术后护理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 1、一般术后建议尽量卧床休息,不要做过度剧烈的头颈部活动,以防伤口裂开出血。  2、常规饮食一般建议吃温凉流食,吃饭时注意小口吃,不要一次吃太多,避免呛咳、避免鼻咽部返流,导致食物污染腺样体术区,从而出现感染等。 3、尽量别感冒,因为一旦感冒,容易导致流鼻涕、鼻涕倒流、污染腺样体术区出现感染等,术后需要进行抗炎治疗、消炎治疗、加强漱口治疗。一般进行以上的对症处理,患者恢复都比较好。

微医健康 2022-11-29阅读量3637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如何氧疗

病请描述:氧疗是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快速并且有效地改善ILD患者的低氧状态,预防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心血管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但是,不恰当的吸氧对机体是有害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氧血症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容易造成肺部高氧状态,产生活性氧中间体,从而导致肺损伤,加重ILD。因此、在使用不同氧疗方式的时候,应该注意吸氧的浓度、时间,避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或高氧血症,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病情。 一、无创正压通气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PP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是通过面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辅助的通气方式。 NPPV是一种可用于ILD急性加重(AE-ILD)患者的呼吸管理技术,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相比,其疗效更好而不良反应更少。NPPV治疗可对呼吸道提供不同压力支持通气,升高肺泡压力,复张萎陷肺泡,增加肺容积、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弥散功能、通气/血流比例,升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另外还有助于降低呼吸功耗和氧耗,解除患者呼吸肌疲劳,进而改善患者机体和精神症状,促进ILD患者肺功能康复。此外,ILD患者并发呼吸衰竭后活动耐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升高,同时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减少,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而NPPV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报道称,早期无创通气的使用可以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且与患者生存相关。 在急性呼吸衰竭的免疫抑制患者中,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相比,早期启动NPPV可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提高出院的生存可能性。因部分ILD患者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故NPPV在呼吸衰竭并且免疫受到抑制的ILD患者中可能是有效的。 二、经鼻高流量氧疗 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nasalcannula,HFNC)是一种以高流速将加热、加湿后的氧气输送到鼻腔的技术,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针对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新型氧气疗法。该氧疗技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并且与无创正压通气相比,HFNC不存在呼吸机面罩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因此依从性和舒适性要优于NPPV。在治疗急性加重的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患者时,HFNC可通过吸入相气道压力帮助患者克服肺弹性阻力和气道阻力,促进支气管和肺泡扩张,增加肺活量及呼吸面积,此外还可以提高氧气弥散能力及通气/血流比,达到改善通气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呼气相气道压力促进萎缩肺泡重新开放,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使肺泡氧合增加,纠正患者缺氧。 一项纳入66例使用HFNC治疗AE-ILD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约40%的患者出现氧分压的改善,并能够成功脱离HFNC。此外,在HFNC开始后24h的血氧饱和度/吸入气氧浓度(SpO2/FiO2)值是HFNC治疗成功的一个预测指标。另一项纳入80例AE-IPF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HFNC用于AE-IPF的治疗效果较储氧面罩氧疗好,利于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提高其肺功能。此外,该研究结果显示,HFNC组治疗期间气管插管率、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储氧面罩氧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储氧面罩氧疗组,提示HFNC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并且其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AE-ILD患者中,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增加了并发肺炎的风险。由于适当的加热和湿化,无须插管等阻塞口腔的装置,HFNC有助于口腔护理和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少了吸人性肺炎的风险。此外,经HFNC治疗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插管率低于经NPPV治疗的患者。因此,对AE-ILD患者进行HFNC治疗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家庭氧疗 根据低氧血症的性质和治疗方式的不同,家庭氧疗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动态氧疗、夜间氧疗及长期氧疗。 1、动态氧疗  大多数ILD领域的专家建议对运动性低氧血症患者进行动态氧疗,特别是当其运动耐量受损或氧疗后症状稍微改善时。鉴于ILD患者存在明显的运动性低氧血症,一些研究探讨了在运动过程中进行氧疗的效果。研究显示,在运动时吸氧或吸高浓度氧(FiO2为50%~60%)的情况下,ILD患者的运动耐力、运动时间、Borg呼吸困难评分及运动时的氧合均有显著改善。这表明适当地纠正运动性低氧血症可能是缓解呼吸困难的关键。 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发现,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在日常活动中使用有规律流量的便携式氧气集中器,添加或不添加额外的无创通气支持)对ILD患者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研究显示,在运动期间使用无创通气支持与长期氧疗相结合显示出有益的效果,特别是改善了血氧饱和度。 2、夜间氧疗夜间低氧血症在ILD患者中很常见,据报道,大约1/3的患者,即使在没有确定的睡眠呼吸障碍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夜间低氧血症。夜间低氧血症是一种潜在的生理损伤,与ILD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及不良预后有关。因此,对于没有睡眠呼吸障碍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夜间低氧血症患者,推荐进行夜间氧疗。 3、长期氧疗长期氧疗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长期低流量吸氧,每天连续使用氧气不少于15h,并持续达6个月以上,使氧分压提升到60mmHg以上即SpO2>90%。美国胸科学会(ATS)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于患有严重慢性静息状态下低氧血症的成年ILD患者,应进行至少15h/d的长期家庭氧疗。2015年英国胸科学会(BTS)指南建议PaO2<55mmHg的ILD患者应进行长期氧疗。 四、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氧疗 2016年经国际工作组专家分析后指出,给予AE-IPF对症治疗及氧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氧疗也成为目前治疗IPF的主要手段。AE-IPF患者通常需要高浓度氧疗立维持SpO2>90%。然而标准的经鼻导管吸氧通常很难满足AE-IPF患者吸氧流量的需求,因此目前主要的IPF氧疗手段包括储氧面罩氧疗及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两者均具备疗效好、舒适性高、不影响患者正常饮食与交流等优势,患者接受度均理想,但其应用的优先性及局限性目前仍备受争议。 Mallick等回顾了9项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的IPF患者预后的研究报告,发现短期死亡率即出院后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94%,因此机械通气并不能降低重症IPF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另一项研究显示,在ICU接受机械通气的纤维化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中,30天、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22%、3.7%和3.7%。因此,2011年的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拉丁美洲胸科学会(ALAT)IPF指南指出,对IPF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不推荐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但在少数患者中,机械通气可能是一种合理的干预措施。目前认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并不能使AE-IPF患者获益,但无创通气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部分AE-IPF患者是可行的,特别是呼气末正压通气可使AE-IPF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上升,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但是,错误的NIPPV操作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一项研究发现高呼气末正压(PEEP)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可能是由于IPF患者的肺组织易受损,而高PEEP使肺组织的损伤进一步加重。因此,为了减少气压创伤的风险,有一种倾向是使用低潮气量作为保护性通气策略来治疗ILD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对于满足肺移植标准的AE-IPF患者来说,单独机械通气或联合体外膜氧合(ECMO)都是使AE-IPF患者顺利过渡到肺移植的合理方案,联合ECMO可为可能死亡的AE-IPF患者提供生存的机会。 另外,静息状态下存在低氧血症[PaO2<55mmHg和(或)SpO2<88%]的IPF患者推荐进行长期氧疗。虽然长期家庭氧疗对IPF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小,但其可以显著缓解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低氧血症是ILD的重要临床表现,与ILD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的数据表明,在ILD患者中使用氧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关于ILD患者给予氧疗的时机与方式仍存在争议,并且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的ILD患者的氧疗方式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个体化氧疗策略。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确定氧疗的疗效,以及氧疗的最佳标准和给氧方式,以更好地改善ILD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王智刚 2022-10-23阅读量3660

慢性荨麻疹需要忌口吗?

病请描述:许多人认为食物过敏是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l,CU)的原因,事实上,只有在不到2%的病例中,食品本身或者食品添加剂是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原因。有许多报道表明CU与食物中的组胺或者组胺不耐受之间存在关联,但是缺乏前瞻性研究。 对此,JeeHeeSon等研究者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了饮食中组胺摄入对荨麻疹的作用,并探讨了无组胺饮食对成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影响。研究结果2018年发表于《AnnDermatol》杂志。该研究纳入22名成年CU患者,在4周内禁止食用含有大量组胺的食物,采用荨麻疹严重程度评分(USS)和荨麻疹活动评分(UAS)对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并测定血浆组胺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 结果发现,USS和UAS评分在无组胺饮食前后均有显著差异。与基线相比,无组胺饮食后血浆组胺水平显著降低,但DAO活性没有改变。据此,组胺摄入量可能与CU的严重程度有关,无组胺饮食有助于CU的治疗。 临床上,许多荨麻疹患者的食物过敏原IgE检查为阴性,但是患者报告的所谓“食物过敏”导致荨麻疹加重却很常见。 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组胺,摄入后会出现不耐受现象,表现为过敏样症状,如:打喷嚏,脸红,头痛,腹泻,甚至呼吸短促。对此现象的解释是:CU患者摄入的组胺代谢紊乱,组胺的粘膜通过率增加。 因此,当进食某种食物后荨麻疹加重,食物IgE却是阴性,就要特别注意食物中是否富含有大量组胺了。 认识一下“组胺” 组胺是一种从体内肥大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如果体内的组胺水平过高,有些人会出现组胺不耐受,出现头痛、荨麻疹、面色潮红、打喷嚏、呼吸困难以及组织肿胀等症状。在JeeHeeSon等的研究中,患者在进行无组胺饮食4周后,荨麻疹症状明显改善,血液中组胺水平降低。其他研究也有类似发现,吃低组胺饮食的患者荨麻疹发病时的症状减轻。 低组胺饮食要牢记 高组胺饮食要回避 哪些食物是高组胺饮食,在荨麻疹治疗期间需要回避或者限制摄入呢? 组胺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酸奶、腌制或熏烤过的肉类、草莓和樱桃等水果、菠菜、西红柿、茄子、酒精饮料、发酵食品、快餐、罐头以及一些调味料。 一些医生也建议不要吃剩菜,剩菜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其组胺含量可能要高于新鲜食物。 此外,一些食品、饮料、添加剂和药物也被认为有助于组胺的释放或抑制分解组胺所需的酶,包括柑橘类水果、坚果、酒精饮料、茶叶、巧克力、食品添加剂、食品防腐剂等。 改变饮食,远离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饮食,缓解自己的症状。总体来看,组胺含量高的食物中加工类食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主要是一些腌制肉类、鱼类、罐头、调味料,长期使用这类食物不仅会增加荨麻疹的发病率,还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所以,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不仅对于控制荨麻疹,对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有重要意义。 健康生活,避免诱因 除了改变饮食习惯,改变生活方式也是缓解荨麻疹的有效方式。压力过大、温度变化、运动、阳光照射、细菌或病毒感染都是荨麻疹的重要诱因。一旦患上荨麻疹后,莫惊慌,找到可能的诱因,严重时及时就医,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放松心情。许多荨麻疹患者在经过专业的治疗、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后,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控制荨麻疹,远离高组胺和加工食品,从每一顿健康的营养美食开始吧!

华圣元 2022-08-22阅读量9757

夏季心血管健康提醒

病请描述:进入7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逐渐开启了“烧烤”模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发现,原本在寒冷冬季的一些不适症状在夏季会得到缓解,比如在冬季比较高的血压,在夏季会有所下降。这就给很多人带来一种假象,认为夏季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要低于冬季,甚至有些人在夏季会自行停用某些心血管药物。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心血管疾病人群来说,夏季绝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安全季”,如果不做好相关风险的预防控制,夏季突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而会升高,甚至出现致命性疾病的风险。 相关医学研究发现,如果气温超过35℃,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8%。因此在夏季,同样也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风险。 1.夏季高温,代谢增高,心肌的耗氧量也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存在高危风险的人群来说,心脏出现供氧不足,进而加大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的风险。 2.夏季人体出汗较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血容量会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变慢,从而导致血栓风险增加。 3.夏季天气炎热,容易使人产生顺躁情绪,这种不良情绪的景响,同样也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血管风险的增力加。 4.很多朋友在夏季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或风险活动,如过度贪凉,或高温下活动等,同样也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在夏季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1.如果本身就是冠心病患者,在夏季一定要注意心肌耗氧量增加带来的健康风险。当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应该引起警惕。 2.突发严重胸闷,同时伴有胸骨后方的压榨性疼痛(也可能是肩膀、下巴等不典型部位疼痛),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濒死感等症状时,如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无法有效缓解,应当考虑急性心梗发作的可能性,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到医院急救。 3.夏季也是突发心律失常的高危季节。如果突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甚至是晕厥等问题时,要考虑出现心律失常的风险,特别是本来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 4.不要随便停药。夏季如果血压出现下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方案,不要自行停药。 5.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夏季出汗较多,注意补水;注意室内外温差的控制,意避免过度贪凉;注意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

陈秀梅 2022-07-19阅读量8775

哪些甲状腺疾病患者将成为甲癌...

病请描述:哪些甲状腺疾病患者将成为甲癌的高危对象? Dr.Thyroid 甲状腺Doctor 2020-03-03 12:05 近年来,甲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在美国,甲癌的发病率是以前的2倍,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估计到2030年甲癌将会成为美国常见癌症中的第4顺位。 根据韩国癌症统计中心的资料表明,1999-2013年间韩国甲癌的发病率增长了近十倍。1988-2009年间中国的甲癌发病率也增长了近三倍。 尽管甲癌的发病率增长如此之快,但是甲癌病死率并未因发病率的增长而增加。本文将讨论哪些人将成为甲状腺癌高危对象。 以下人群将为甲癌的高危对象: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 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对于甲状腺,在体检方面的筛查建议: 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T3、T4、TSH、TRAB、TGAB、TPOAB)和形态检查(甲状腺彩超或CT)。 2.一般人群:(注:目前常规体检项目不包括甲状腺方面的检查,只有通过触诊发现甲状腺有异常,才进一步检查)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一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3.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8727

甲状腺癌手术前后的护理、饮食...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手术前后的护理、饮食及心理调适 原创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甲状腺Doctor 2019-11-08 16:40 甲状腺癌手术前后的护理、饮食及心理调适 术前评估 ·症状体征:患者是否存在甲亢,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咳血痰 ·身体状况:患者情绪稳定,营养状况 ·心理状态:年轻女性是否担心术后疤痕及影响生育 家庭支持心理压力 癌症患者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疾病前可能感到无所适从 ·手术也是一种明显的心理刺激 ·除了有一般手术的紧张,恐惧外,对手术成功与否等表现出 ·过分的担忧 术前准备 练习颈过伸体 位:仰卧位、枕垫肩下、头向后仰,尽量暴露颈部,保持30分钟左右,练习由短至长,每天3~4次,如有不适,请勿继续练习。 练习有效咳嗽方法:轻咳嗽一吸一口气一用力咳嗽一顺利咳出。 练习变换体 位保护颈部:从床上坐起或弯曲颈部、移动颈部时,将手放于颈后支撑头部重量 术后常见不适 ·伤口疼痛 恶心、呕吐可能因麻醉 药物引起 手足麻木抽搐甲状旁腺损伤或血供受累可导致,抽搐发作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勿用力按压病人四肢。 ·声嘶呛咳减少交谈,利于声带休息。饮水时出现呛咳,可采取座位,抬头进食,低头吞咽的姿势。 ·呼吸困难半坐卧位,减少颈部张力;及时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乳糜漏引麻草内可见乳白色或谈黄色浑油液体,给予局部加压包扎,注意饮食清淡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606

甲癌患者可以喝酒吗?喝酒对甲...

病请描述:甲癌患者可以喝酒吗?喝酒对甲状腺癌有什么影响? 原创 甲状腺doctor 甲状腺Doctor 2021-03-10 17:14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它约占所有此类癌症的80%。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很多,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心理压力、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有关。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下饮酒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1、饮酒与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关系。 研究1:新喀里多尼亚的医生们在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以人口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关于饮酒是否与甲癌的发生有联系”。该研究通过对50万饮酒的男性和女性进行长期随访,发现: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都较低。 研究2:同样,研究者也研究了华盛顿州的癌症登记处癌症监测系统(CSS)中的饮酒女性,结果表明,饮酒越多,罹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就越低。 研究3:英国研究者研究了英国超过1280296的饮酒女性,并对她们进行了平均超过7年的跟踪调查。他们的研究证实了饮酒对甲状腺癌有保护作用。 研究4:研究人员将410名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女性与574名没有这种甲状腺癌的女性进行了比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饮酒大大降低了患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几率。 研究5:研究人员分析了33项关于“研究是否影响甲癌的发生”的课题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饮酒与较低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密切相关。 此外,他们还根据甲状腺癌的类型、饮酒水平、性别和研究的严谨性进行了分析。每一项研究都表明,饮酒与降低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密切相关。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酒精可以通过调节甲状腺向体内释放激素的速度来保护甲状腺。 参考文献: J Natl Cancer Inst,2009 Mar 4;101(5):296-305. doi: 10.1093/jnci/djn514. Epub 2009 Feb 24. Cancer Causes Control,2003 Oct;14(8):773-85. doi: 10.1023/a:1026349702909. BMC Cancer,2008 Nov 25;8:344. doi: 10.1186/1471-2407-8-344. Oncotarget,2016 Aug 23;7(34):55912-55923. doi: 10.18632/oncotarget.10352. Cancer Causes Control,2012 Oct;23(10):1615-24. doi: 10.1007/s10552-012-0039-2. Epub 2012 Jul 29. 2、甲状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女性(风险几乎是男性的三倍);儿童时期颈部受辐射暴露;年龄在45岁以上;有甲状腺结节的个人病史;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有甲状腺肿或结肠息肉家族史的人。 3、甲状腺癌可能的症状。 早期甲状腺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通常只是在体检或者无意间发现甲状腺结节。 但随着癌症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脖子前面出现肿块; 嘶哑或声音变化; 颈部淋巴结肿大; 吞咽或呼吸困难; 颈部疼痛。 这些症状有可能不是因癌细胞侵犯引起,而是肿块对颈部器官组织的占位效应所致。但是,甲状腺癌很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如果发现颈部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需要警惕是淋巴结转移。 结语: 饮用酒精饮料可减少患甲状腺癌的机会。此外,与吸烟和酗酒相比,适量饮酒能增进身体健康,延长寿命。 重要提示: 1、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提示,适量饮酒可以降低甲癌的发病率,但是没有基础研究更深入的研究饮酒对甲癌的保护机制。 2、酒精对甲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但是酒精对肝脏和心血管方面的负面影响很大,导致的酒精肝-肝硬化-肝癌,心梗、脑梗等疾病,不容忽视。 3、有很多大样本的研究数据均表明,不管饮酒量的多少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4、作为医务人员,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建议少喝酒、少抽烟,健康合理饮食。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765

猝死前的6个信号,你注意到了...

病请描述:近期接连出现的猝死新闻,让「猝死」这两个字眼一次次刺痛我们的神经。 尤其把它与年轻的生命放在一起,更加让人遗憾和痛心。 什么是猝死? 为什么它会盯上年轻人? 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群,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引发猝死的基础性疾病可分为两类: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 心源性疾病占猝死总人群的80%以上,主要包括冠心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方面的疾病。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4万,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源性猝死失去生命。 非心源性疾病20%左右的猝死患者是非心源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主要包括肺梗死、支气管哮喘、急性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 心脑血管疾病过去总被认为是老年病,但如今中青年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长,增长幅度已超越老年人。 这主要与现代生活的大环境有关:工作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高脂、高盐饮食,经常熬夜,体育运动减少或过于剧烈的运动、酗酒等。 以冠心病为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往往发病急、程度严重,心脏性猝死者多见。 原因是中青年人血管内斑块进展快且不稳定,容易破裂形成血栓,血管被堵死,立即引发急大面积心肌坏死,由于发病急,没有建立侧支循环,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 猝死前,会有预兆吗? 很遗憾,猝死这种“瞬间的死亡”,是没有非常明确的预警信号的。即便有预兆,大多也会被人所忽视。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对于身体出现的不适,也会认为是小毛病而不在意。 所以平时身体给你发出一些健康信号,我们不能忽视。具体来说,当出现以下6种情况的时候,需要立刻就医: 征兆一:胸痛 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冠心病的典型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出现这类情况时需多加注意。 征兆二:憋气、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情况时,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三: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四:胸闷、憋气剧烈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等症状,需警惕肺栓塞、心衰急性发作等。 征兆五:失眠焦虑,极度疲惫 在没有缺少睡眠、剧烈运动或生病的前提下,连续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都出现无法缓解的疲劳感,且伴有失眠、焦虑、夜间惊醒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心脏出现问题。 征兆六: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提高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学会正确的急救 就是从死神手里争取时间 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后,每增加1分钟,存活率就会降低7%~12%,4分钟后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4分钟”。 据统计,我国九成左右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当意外不幸发生,及时正确地进行急救,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对于已经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正确的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器(AED)的规范使用至关重要。

健康资讯 2022-04-25阅读量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