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不可以根治房颤,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 、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手术治疗可以根治房颤但是有一定复发率,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急性期治疗第一次房颤发作的患者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处理。如果房颤再次发作,可以采取上次的治疗经验,比如服用药物等,为去医院就诊争取更多时间。一般治疗心理护理:和患者充分沟通,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给氧及血氧监测:缺氧可导致或加重房颤,当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 mmHg时应给予吸氧并进行血氧监测。心电监护:对因房颤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行心电监护。病因治疗:伴有潜在病因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应针对病因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房颤可控制节律、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抗凝药物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应积极配合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合并瓣膜病患者应采用华法林抗凝,需定期监测INR,将值控制在2.0~3.0。非瓣膜病患者应根据CHA2DS2-VASc评分法(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后用药。≥2分的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以及华法林。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取合适抗凝药物,一般而言,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稳定,不需要反复复查凝血指标,同时颅内出血等大出血事件风险较低,为多数房颤患者的优选方案。CHA2DS2-VASc评分法危险因素 分值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 1高血压 1年龄≥75岁 2糖尿病 1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史 2血管病变 1年龄65~74岁 1性别(女性) 1总分值 9危险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史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总分值需要电复律的房颤患者当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48h,可在使用抗凝药的同时进行电复律;超过48h,需接受3周抗凝药物治疗后再行电复律,或经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房血栓形成并给予充分抗凝的同时可行电复律。待心律转复后继续抗凝治疗4周。节律控制药物I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C类(普罗帕酮)或III类(胺碘酮)药物均可能转复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越短,用药越及时,转复成功率越高。用药注意事项IC类药物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是目前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可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控制心室率药物有效控制心室率,可以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经常单独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类如地高辛,目前医生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手术治疗房颤的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射频消融射频消融对房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其主要优势包括微创、无痛、恢复快等。2018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指出,目前房颤消融成功率可达60%~90%,再次消融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射频消融治疗术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但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心脏压塞和局部血管出血等。术后须卧床6~12小时,同时在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术后应继续服用抗凝药2~3个月,对于术中消融范围广泛的患者可给予4周的抑酸药物治疗以预防食管黏膜损伤。术后需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以评估手术效果。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外科迷宫手术即按照心脏“迷宫路线”进行切割和缝合心房肌肉,是最早的房颤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被称为外科治疗房颤的金标准。目前主要用于因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随着新型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迷宫手术治疗房颤从以往的1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左右。但是该手术缺点是手术创伤大,特别是术后出血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术后需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每日进行一次心排出量测定。术后常规抗凝治疗6~8周,如果同时为心脏瓣膜置换术者,则术后终生抗凝治疗。射频消融及外科手术风险血管穿刺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血肿形成、穿刺部位的感染等;心脏组织损伤:如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肺静脉狭窄、心脏穿孔及心包压塞;术中可出现冠心病、心衰等基础疾病加重;脑梗及脑出血;伤口感染;其他:如食管黏膜损伤及左心房食管瘘、心脏损伤后综合征、药物过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治疗电复律是治疗房颤的物理疗法,是指将两个电极片放置在患者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下出现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患者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患者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赵飞 2020-06-19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32岁的王先生婚后三年一直没有孩子,刚开始几年王先生觉得自己工作忙也无暇顾及,但是近几年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都有孩子了,难免会在意。最近大半年王先生感到性欲下降、房事也时感力不从心,甚至发现自己的精液呈黄褐色表面还有一些血丝,莫非有什么问题?!结果到医院一检查,还真是有问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邓刚说,正常的情况下男性精液应该是乳白色。但是一旦精液中混有血液就是血精症,一般呈粉红色、红色、棕红色或直接带有血丝。王先生的精液质量分析提示精液呈咖啡色,红细胞3+,白细胞++/高倍,合并精子活力中度减弱。经过检查诊断考虑为精囊炎、血精、弱精子症、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明显,且因反复血精,精神和心理压力都较大,导致长期不育。小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很多症状缓解,但是仍然时不时出现血精,心中难免很是焦虑。邓刚主任医师在详细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为其实施精囊镜探查术。这是一个微创的检查治疗新技术:术中见小王前列腺小囊内都被很多棕褐色小结石填塞满了,只好给予取石钳完整取出后,精囊镜才能进入两侧精囊腺腔,也发现很多混浊絮状物及结晶和斑块堵塞,反复冲洗钳取出结石治疗后,总算是把小王两侧精囊腺腔“打扫”的干干净净,畅通无阻了。术后小王的精液很快恢复成乳白色,半年不到来向邓主任报喜媳妇也怀孕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男性精囊腺是重要的男性生殖道腺体,分泌的精囊液占精液总量的60-70%,可以说就是我们亿万"小蝌蚪"精子温暖的游泳池;但是精囊腺位置深而隐蔽,和前列腺又是紧密的邻居,慢性前列腺炎常常殃及精囊腺,这“兄弟俩”一直以来是男性生殖系疾病内镜诊治的“死角”和“禁区”,尤其对慢性精囊炎更是缺少有效办法,反复迁延往往导致结石和血精。近年发展起来的精囊镜技术为精囊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是当前临床诊治精囊疾病的最新的手段。经尿道精囊镜检属微创手术范畴,创伤小,可通过射精管逆行进入精囊,腔镜下依次检查精囊腔和射精管,针对血精、少弱精症、梗阻性无精、不育症、精囊结石及肿瘤等病变开展相关检查治疗,不仅可以准确地寻找出血部位和原因,对出血点灼烧止血、对可疑的病变取组织活检、对积血块进行冲洗清除,配合钬激光,如发现肿瘤可予以切除,如为结石可击碎后取出,同时可局部注入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疏通精液排出的通道,以防止血精的复发,探寻精子的温床,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最后,邓刚主任医师提醒除了积极治疗之外,治疗期间,应减少性刺激和调整性生活,同时可参加慢跑、散步等适度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护理血精该要注意不要进食辛辣助火的食品,如大蒜、大葱、生姜、辣椒,特别是烟、酒,以免加重前列腺、精囊腺充血、出血。注意房事卫生和节律,避免熬夜、久坐,并保持生殖泌尿道清洁,及早诊治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疾病,以便清除感染源。
邓刚 2018-12-17阅读量9455
病请描述:脊柱手术刀口居家换药小窍门 发表者:许鹏 时间:2018-7-7 脊柱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刀口愈合好、疤痕小(图1),患者就可以高高兴兴的回家了,但是,如果刀口出现问题,就会非常“闹心”。手术后刀口感染、愈合不佳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对患者及其家属生理及心理上造成打击。有时,患者出院回家后,刀口就变成下面的样子了:局部分泌物较多,部分刀口愈合不好(图1);或者整个刀口红肿,愈合不佳。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对刀口进行换药、清创,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手术刀口的相关知识吧。 图1 刀口愈合顺利 图2 刀口局部愈合不佳 手术刀口感染的特点与原因 手术刀口感染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一部分,与深部感染相比,其症状较轻,处理也简单。其发生比例报道不一,近年报道,所有脊柱手术后的SSI率从1.9%到4.4%不等。与病人有关的危险因素有高龄、肥胖、糖尿病、脊柱再次手术、营养不良、吸烟及长期应用激素等。与手术有关的因素包括内固定材料植入、手术出血多或手术时间长等。腰椎手术往往较颈椎手术刀口感染率高。另外,术后刀口严格无菌换药和个人仔细护理也是预防刀口感染的关键。图2所示,刀口周围毛发、污物较多,极大增加了刀口感染的机率。 如何做到无菌换药 准备工作:周围环境要清洁、干净,佩戴口罩、帽子,准备换药碗或者一次性换药包,通常包括无菌镊、消毒棉球、无菌纱布等。 图3 左图为无菌换药包主要物品,右图为佩戴口罩、帽子后 观察刀口:术后刀口多为无菌伤口,一般隔天换药,如果被汗液、尿液或其它原因污染了,就应立即换药。常于术后3天左右检查伤口,去掉敷料,注意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积血、缝线反应、针眼脓疱及皮缘是否对称等。术后5天以后,刀口感染机率增加,注意及时消毒、清理或者医院就诊。 图4 左图为正常愈合刀口,右图为愈合不良刀口 消毒换药:消毒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略大于纱布覆盖范围,顺序应由刀口中央对称消毒,一般为单一方向,消毒过的棉球绝对不能再返回中央已消毒区域。如有皮下积液,则应用镊子、棉球轻轻反复挤压,直至无渗出。用过的镊子、棉球不能接触无菌物品。 包扎固定:一般需要4-6层敷料覆盖刀口,胶布固定可靠即可。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担任国际AO内固定协会会员(AO Spine)、北美脊柱学会会员(NASS)、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微创学组机器人技术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委脊柱康复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官、第二军医大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导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青年审稿专家、《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编委和《Translational Surgery》青年编委等。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获得AOSpine Fellowship和CAOS-NASS Fellowship并多次前往美国进修脊柱外科。 近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市、校、院级课题3项,主持军事论坛1次,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3项,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4部。 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10余年,以脊柱常见疾病的微创治疗与复杂疑难疾病的综合治疗为特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压缩骨折,微创通道治疗各型脊柱疾病等;在脊柱退变、外伤、畸形等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独到诊治经验与特色,如颈椎病、腰椎病(间盘突出、滑脱、椎管狭窄等)、枕颈畸形、脊柱侧弯畸形、脊柱韧带骨化病等。
许鹏 2018-08-30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内镜胆管取石(ERCP)是目前诊疗肝胆胰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它以不用开刀,创伤小,手 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易接受等优势,己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是ERCP毕竟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式,其对术 者的操作技能要求高,加之患者由于疾病不适感和对治疗预后的担忧,术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二次手术率往往也会影响其治疗配合情况增加术后胆道出血率,ERCP术后并发胆道出血发生率为1%-10%。如未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处理,则可能导致死亡。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48例行ERCP术患者,22例胆道出血,226例胆道无出血。调查分析术后并发胆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主要体现在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减少,由此,在手术前要分析凝血异常的原因,积极纠正。同时胆道出血和原发疾病也有一定关联,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高达40.1%,尤其是病史长、结石多、结石直径大需反复取石者。 在胆总管结石治疗时,对于胆总管多发、较大结石需要行胆管扩展或者胆管末端乳头部切开术。对于直径小于1.0cm结石的取出可以采取柱状气囊扩张或乳头小切开,此两种术式胆道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8.70%, 11.54%;当结石直径在1.0-1.5cm或数目大于3个时,则柱状气囊逐级扩张术胆道出血率7.69%,明显低于乳头切开术28.57%;结石直径大于1.5cm时则尽量避免强力取石而采取碎石术较为安全。胆管切开主要采用针状切开刀和弓形切开刀,结果显示针状刀切开术后胆道出血率19.05%明显高于弓形刀切开术6.80%,可能是由于针状刀切开时容易出血。 ERCP术患者术后常留置鼻胆管引流,在辅助疾病治疗同时能有效地观察术后出血情况,及早发现术后是否有出血征象,为抢救赢得充足的时间。临床上采用内镜止血能达到彻底 止血的效果,同时可应用喷洒止血药物、高频电凝、粘膜下注射止血药、止血夹等局部止血法配合静脉输注止血药物和补液治疗也能有效止血。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尤其是凝血功能和原发疾病情况,个性化选择手术时间、确定合适的切开方式,同时告知患者术前的注意事项,预防和减少术后胆道出血的发生;加强术中、术后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原发疾病、手术方式和操作者的经验和操作熟练程度均为ERCP术后并发胆道出血的高危因素,通过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能避免或者减少术后胆道出血,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 本文选自张新亚 临床医学工程2014年6月第21卷第6期
赵刚 2017-10-28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 1. 概述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脱髓鞘病变。Devic(1894)复习了16例病例和他本人见到的1例死亡病例,描述NMO的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在其前后数天或数周伴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故本病也称为Devic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一些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表明NMO与典型的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具有本质不同,是一类独立的疾病。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存在NMO抗体,即水通道蛋白(AQP4)抗体。该病的治疗及预后也与脱髓鞘性视神经炎不同。 2.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5~60岁。少数为儿童患者,女性发病率高。表现为重症视神经炎和急性横贯性或播散性脊髓炎。视神经和脊髓病变可以同时或相继出现。典型病例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病情凶险,治疗效果差。 (2)急性视神经炎患者单眼或短期内双眼相继受累,严重视力下降。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出血等。也可以表现为视乳头正常的球后视神经炎。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力恢复不明显。 (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截瘫:肢体瘫痪、麻木、大、小便障碍。严重者表现为急性播散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炎。当病变累及高颈段呼吸中枢时可导致呼吸困难而死亡。患者双下肢或四肢瘫痪、存在感觉障碍平面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双侧Babinski征阳性。急性脊髓炎伴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和神经根痛可见于约1/3的复发型患者。一些轻症患者仅有Lhermitte征阳性(屈颈时四肢放射性疼痛)、单侧肢体麻木、力弱,瘫痪不明显。 (4)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NMO或AQP4抗体检测阳性。腰穿脑脊液中细胞数增高,但与多发性硬化不同,寡克隆带多为阴性。少数患者血液学检查中可以合并有风湿免疫指标的异常。 (5)头颅和脊髓MRI检查可以发现NMO患者脑内并没有多发性硬化典型的脱髓鞘斑块,而是在下丘脑、胼胝体、中央导水管旁及脑干等中线部位出现损坏。典型脊髓损害为大于3个脊髓节段的连续损害,T2序列显示高信号,急性期有强化反应。对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6)以往观念认为NMO为单相病程,但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深入,这一概念正逐渐被纠正。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提出涵盖了许多以往诊断为视神经炎,但恢复很差、甚至反复发作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疾病转归实质更接近NMO。 3. 病症详解 3.1. 病因 NM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长期以来认为NMO是MS的一种临床亚型,但近年来由于NMO抗体的发现及其高特异性,国外学者已经将NMO列为独立的一类炎性脱髓鞘疾病,与多发性硬化MS具有本质的区别。在亚洲人群中,典型的NMO,即双眼重症视神经炎、急性长节段横惯性脊髓炎的患者并不多见,相反复发性视神经炎、同时合并不完全横贯脊髓损害的患者居多,这部分患者血液风湿免疫病指标多有异常,病因尚待进一步明确。 3.2. 疾病诊断 Wingerchuk在2006年将NMO诊断标准修订简化为患者同时满足(1)视神经炎;(2)脊髓炎;(3)血NMO抗体阳性。但是同时提出了NMO谱系疾病的概念,包括不典型的NMO相关视神经炎、AQP4阳性的复发性视神经炎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合并的视神经与脊髓损害。 3.3. 检查方法 (1)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OCT等。 (2)血液或脑脊液NMO抗体检测:NMO或AQP4抗体的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活动期密切相关。因此阳性结果很大程度表明疾病的进展;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或缓解期的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NMO的可能。 (3)脑脊液检查常规细胞数>50×106/L或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较常见,相反在多发性硬化中常见的寡克隆带多呈阴性。 (4)头颅和/或脊髓MRI:头颅MRI常不具有典型多发性硬化的脱髓鞘改变,但出现下丘脑、胼胝体、导水管周围等中线结构异常信号。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脊椎节段,常见脊髓肿胀和钆强化。 3.4. 并发症 严重的脊髓损害可以致使患者行走不能、继发肺部及泌尿系感染。高颈段损害有累及呼吸的危险。由于NMO的临床表现较MS严重,易反复发作或累及多器官,多数患者呈阶梯式进展,最终发生全盲或截瘫等严重残疾,1/3的患者死于呼吸衰竭。 4. 预防 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防止感染、感冒以及寒冷或炎热等诱发因素,是防治的重点;防治并发症也是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5. 治疗 (1)急性期治疗以大剂量激素冲击为主,甲强龙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3~5天;之后强的松片1mg/kg/d口服。随后视病情改善而逐渐减量。 (2)急性期重症患者,或有激素使用禁忌证的患者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治疗。 (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同样是针对重症、激素禁忌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4)缓解期口服激素维持6个月左右,视患者个体情况逐渐减量或在口服激素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均可供选择。 (5)美罗华(Rituximab),一种抗淋巴细胞CD20受体的特异性抗体可用于缓解期治疗,疗效已被证实,但价格昂贵。 6. 求医准备 同其他视神经病变。 7. 预后 NMO的预后取决于患者个体的发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正规。与经典视神经炎相比,NMO患者的视神经病变相对严重、恢复差、双眼受累比例高。但是如果首次发病后能够正确诊断,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将得到很好的控制。 8. 常见问题 (1)激素的副作用太大,有替代的药物吗?急性期可以使用血浆交换或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但两者均涉及血液制品,价格昂贵。在使用激素的同时医生将给予一些胃肠道保护剂、补充钙、钾,尽量减小激素的副作用。 (2)经过积极的治疗为什么我的病还在进展?视神经脊髓炎预后不佳,常有复发及反复。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治疗,患者需要定期随访,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3)为什么激素需要缓慢减量。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口服后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很长,需要数月。因此口服激素的维持时间最少2-3个月,甚至更长。如果突然停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尚未发挥,疾病极易复发。 9. 最新进展 NMO的病理改变是脱髓鞘、硬化斑及坏死,伴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与经典的MS不同,该病为体液免疫异常介导的抗体疾病,需要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而预防多发性硬化病变的药物如β-干扰素可以加重NMO的病情。因此首次发作为视神经炎的患者,需要明确诊断,正确合理。
田国红 2015-04-15阅读量2.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