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发热 > 内容

发热内容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发生胆囊炎...

病请描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囊炎科普 一、什么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一种用于治疗肝癌或肝脏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肝脏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TACE术后胆囊炎的原因 TACE术后胆囊炎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2%。主要原因是: 解剖因素:胆囊动脉通常从肝右动脉发出,为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一旦胆囊动脉被栓塞剂误栓,胆囊会因缺血而发生坏死性炎症。 栓塞剂返流:即使导管置于胆囊动脉分支以远,栓塞剂仍可能返流至胆囊动脉,导致胆囊缺血。 化疗药物影响:化疗药物在胆囊壁存留时间过长,加上胆囊血管栓塞,会引起化学性胆囊炎。 三、临床表现 TACE术后胆囊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右上腹疼痛:疼痛常向右肩部放射,多在术后即刻或1~3天内出现,持续约7天。 发热:多为中到高热,体温可达39.6℃。 影像学表现:B超或CT检查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征”。 四、诊断与治疗 诊断:结合术后症状(如右上腹痛、发热)和影像学检查(B超或CT)可确诊。 治疗: 保守治疗:禁食、静脉营养支持、解痉止痛(如654-2)、抗生素抗感染。 严重并发症:若出现胆囊坏死穿孔,需外科手术处理。 五、预防措施 超选择性插管:尽可能将导管置于胆囊动脉分支以远,减少栓塞剂误入胆囊动脉的风险。 合理选择栓塞剂:避免使用颗粒过小的栓塞剂,如明胶海绵微粒。 术中监测:术中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胆囊动脉及胆囊显影情况,及时调整操作。 六、术后护理 观察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饮食管理:术后恢复饮食后,建议低脂、高蛋白饮食。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情绪,避免因疼痛或不适引发焦虑。 七、总结 TACE术后胆囊炎是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但通过合理的技术操作和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患者术后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及时就医,以确保安全康复。

赵刚 2025-04-07阅读量346

甲状腺癌≠懒癌!瑞金医...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懒癌!瑞金医院专家警告:这个选择可能害了你——微创治疗背后真相:有人痊愈,有人复发,关键看这一点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在线上解答过超10万次的健康咨询。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两个关键问题:“小癌也可能转移”和“热消融治疗的争议”。 一、甲状腺癌的“伪装术”:别被大小蒙蔽! 很多人觉得甲状腺癌是“懒癌”,发展慢、威胁小。但最近有位患者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的甲状腺结节不到1厘米,却已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这提醒我们:肿瘤大小≠安全系数。 甲状腺癌转移的真相 转移率惊人: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5%,即使是微小癌(≤1厘米)也可能“暗度陈仓”。 类型决定风险: 乳头状癌(占85%-90%):早期易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少,预后较好。 滤泡状癌(10%-20%):偏爱血行转移,肺和骨是“重灾区”。 髓样癌(5%):可能伴随腹泻、心悸等激素症状,转移途径“双管齐下”(既有淋巴转移,也有血行转移到全身)。 未分化癌(1%-5%):恶性程度极高,进展快如“脱缰野马”,生存期仅数月。 一句话总结:甲状腺癌是否转移,看类型、看特性,唯独不能只看大小! 二、热消融治疗:是“神器”还是“隐患”? 近年来,热消融(一种用高温灭活肿瘤的微创技术)在甲状腺癌治疗中引发热议。但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技术虽好,滥用危险! 热消融的三大争议 适应证被过度扩大: 早期共识仅允许用于拒绝手术的T1a微小癌患者(肿瘤≤1厘米且无转移)。 最新指南却将适应证扩大到T1b(1-2厘米)、侵犯被膜甚至多灶癌,但缺乏长期疗效证据。 残留风险高: 研究显示,超越指征的热消融后原发灶残留率可达16%-81%,若肿瘤靠近被膜或较大,残留风险飙升。 更棘手的是,热消融无法清除转移淋巴结,可能为复发埋雷。 诊断局限性的坑: 穿刺活检可能漏诊高危亚型(如滤泡癌),若误用热消融,可能导致转移延误治疗。 国内外权威态度: 美国甲状腺协会:>1.5厘米的癌是热消融“绝对禁忌”。 欧洲指南:仅推荐作为无法手术患者的替代方案。 中国专家张浩团队:盲目扩大适应证可能让患者“赔了健康又折兵”。 三、规范治疗:打赢甲状腺癌的关键 无论是手术还是热消融,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才是王道。 给患者的建议清单 ✅ 确诊第一步:穿刺活检明确类型,别让“误诊”耽误治疗。 ✅ 手术仍是首选:尤其对可能转移或多灶的癌,手术能“一网打尽”。 ✅ 热消融谨慎用:仅限低危、单灶、拒绝手术的微小癌,且需严格随访。 ✅ 术后管理不能松: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碘-131治疗对分化型癌很有效。 ❌ 拒绝偏方和拖延:治疗依从性是战胜癌症的“金钥匙”。 费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对微创技术的向往,但医学没有“万能药”。甲状腺癌治疗需要权衡利弊,既要避免过度治疗,也不能因错误选择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别慌!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科学应对才是硬道理。 推荐理由: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案例,用“说人话”的方式揭开甲状腺癌的真相,帮你避开治疗误区。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玩消融针的外科医生,希望用30年的经验,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小贴士:关注甲状腺健康,每年一次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安心! 🌟  

费健 2025-04-03阅读量303

癌症骨转移会有什么症状?觉得...

病请描述:骨转移是多种癌症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尤其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等,骨转移的风险非常高。大家好,我是肿瘤科冯忻教授,专业研究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肺癌等女性常见肿瘤,骨转移的患者生存期大大缩短,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介绍一下,癌症骨转移会有什么症状?觉得局部酸会是骨转移么?癌症骨转移可能出现多种症状,局部酸有可能是骨转移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以下是癌症骨转移的常见症状: 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疼痛,在夜间或活动时可能会加剧。疼痛性质多样,如酸痛、胀痛、刺痛等。病理性骨折:癌细胞侵蚀骨骼,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使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或日常活动就可能导致骨折,如咳嗽、翻身等。 功能障碍:骨转移发生在关节附近或影响到神经时,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肢体无力、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瘫痪。 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癌症的消耗以及身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脊髓压迫症状:当癌细胞转移到脊柱等部位,压迫脊髓时,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大小便失禁、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局部酸可能是癌症骨转移的早期表现,但也可能是过度劳累、局部肌肉劳损、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如果出现局部酸的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如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肿胀等,或者本身有癌症病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并及时治疗。

彭齐荣 2025-03-19阅读量673

癌症骨转移会有什么症状?觉得...

病请描述:骨转移是多种癌症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尤其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等,骨转移的风险非常高。大家好,我是肿瘤科冯忻教授,专业研究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肺癌等女性常见肿瘤,骨转移的患者生存期大大缩短,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介绍一下,癌症骨转移会有什么症状?觉得局部酸会是骨转移么?  癌症骨转移可能出现多种症状,局部酸有可能是骨转移的表现,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以下是癌症骨转移的常见症状: 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疼痛,在夜间或活动时可能会加剧。疼痛性质多样,如酸痛、胀痛、刺痛等。 病理性骨折:癌细胞侵蚀骨骼,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使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或日常活动就可能导致骨折,如咳嗽、翻身等。 功能障碍:骨转移发生在关节附近或影响到神经时,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肢体无力、麻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瘫痪。 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乏力、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癌症的消耗以及身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脊髓压迫症状:当癌细胞转移到脊柱等部位,压迫脊髓时,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大小便失禁、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局部酸可能是癌症骨转移的早期表现,但也可能是过度劳累、局部肌肉劳损、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如果出现局部酸的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如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肿胀等,或者本身有癌症病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并及时治疗。

张涛 2025-03-19阅读量582

超声检查能发现胆囊切除术后哪...

病请描述: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术后可以发现多种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及其超声表现: 1. 胆漏 超声表现:胆囊床或胆管周围出现无回声区,提示积液或胆汁渗漏。积液可能为积血性积液或积胆性积液。 临床意义:胆漏是胆囊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感染和腹膜炎。 2. 胆管损伤 超声表现:胆管扩张,胆管周围可能有积液。 临床意义:胆管损伤可能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或胆管狭窄,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3. 胆囊残余病变 超声表现:胆囊窝区探及囊性无回声区,形态规则,形似胆囊,壁光滑或较厚,合并结石时可在无回声区内探及强回声团伴声影。 临床意义:残余胆囊可能并发炎症或结石,导致患者出现上腹痛、黄疸等症状。 4. 胆囊床积液 超声表现:胆囊床区域出现无回声区,可能是积血或胆汁。 临床意义:积液可能与术后炎症、胆漏或出血有关,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评估。 5.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超声表现:胆总管扩张,但无结石或其他结构异常。 临床意义:该并发症可导致胆源性腹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6. 术后感染 超声表现:胆囊床或腹腔内出现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可能伴有低回声的炎性组织。 临床意义:感染可能导致发热、腹痛等症状,需要抗感染治疗。 7. 胆囊床纤维化或瘢痕组织 超声表现:胆囊床区域出现低回声或等回声的纤维化组织。 临床意义:通常为术后愈合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需与残余病变或肿瘤进行鉴别。 8. 胆总管残余结石 超声表现:胆总管内探及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 临床意义:残余结石可能导致胆管炎或胆总管扩张,需进一步处理。 9.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需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意义: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需排除其他并发症。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能够有效监测胆囊切除术后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诊断并发症。

赵刚 2025-03-13阅读量565

胆管损失术后复查需要哪些检查...

病请描述:胆管损伤术后复查的检查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项: 1. 肝功能检查 目的:评估肝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胆管损伤、胆道狭窄等情况。主要观察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意义:如果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胆管损伤或胆道梗阻。 2. 腹部超声(彩超) 目的:观察胆管形态、胆管是否通畅、有无胆管扩张、胆囊窝是否有积液或感染等情况。 意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胆管损伤的恢复情况。 3. 血常规 目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术后是否有感染。 意义: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术后感染,需进一步处理。 4. 磁共振胆管胰管造影(MRCP) 目的:对于怀疑胆管损伤或胆管狭窄的患者,MRCP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胆管的解剖结构,明确狭窄或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意义:MRCP是一种无创性检查,适用于术后随访,尤其是对于有临床症状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5.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目的:用于进一步明确胆管损伤的部位、程度,同时可以进行治疗,如胆管支架植入、鼻胆管引流等。 意义:ERCP不仅可以诊断胆管损伤,还可以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适用于复杂胆管损伤的患者。 6. 腹部CT 目的:对于复杂的胆管损伤或术后出现腹腔积液、感染等情况,CT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腹腔内的情况。 意义: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积液、感染灶等,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术后复查频率 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主要检查肝功能、腹部超声、血常规等。 术后3个月: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评估胆管恢复情况。 术后6个月:根据恢复情况,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必要时进行MRCP检查。 术后1年及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包括肝功能、腹部超声等,以确保长期健康。 注意事项 如果术后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和体征调整复查项目。

赵刚 2025-03-10阅读量438

不痛却有血尿?肾结石给身体打...

病请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发现自己尿液带血,却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着实让人疑惑和不安。血尿和肾结石有什么关系?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来揭开泌尿系统的秘密,带你一探血尿背后的科学真相。结石如何引发血尿?编辑泌尿系统中的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在移动或排出时,会与泌尿系统黏膜“亲密接触”,造成黏膜受损出血。这些血液与尿液混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血尿。此外,结石可能引发感染,使得血尿现象加重。如何正确辨别真假血尿?发现血尿后,先不要惊慌失措。可以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浑浊程度,尝试分辨真假血尿。一般来说,血尿呈现洗肉水样且略浑浊,而一些药物(如利福平)或食物(如大量胡萝卜)引起的红色尿液则较为清澈透明,且检测不到红细胞,因此并非真正的血尿。编辑此外,像横纹肌溶解或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也会导致尿液变色,但这些情况的尿液呈暗红色或酱油色。若不确定,可以通过离心处理尿液的上清液来进一步鉴别。发现血尿后的三步处理法第一步观察血尿特征血尿若呈淡红色且量少,多为轻度血尿,不必过度担心。但如果血尿呈鲜红色,伴有血块或持续不止,就需要尽快就医编辑第二步就医检查前往医院进行B超或CT检查,以确定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数量。医生可能还会安排尿常规和尿培养等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如感染或肿瘤。编辑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编辑点击链接查看详细科普:肾结石引发尿血?别慌,看这篇科普就够了!泌尿系统的“报警信号”——异常尿液特征除了血尿,结石患者的尿液还可能出现以下异常,值得警惕:尿液浑浊带泡沫可能提示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肾功能受损。尿液发白浑浊通常是脓尿的表现,提示严重感染,常伴寒战、发热等症状。尿液异味刺鼻的氨味或尿骚味,可能由结石梗阻引发的感染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炎症或结石移动引起,若双侧尿路梗阻甚至可能出现无尿。结石患者长期血尿的危害如果长时间忽视结石导致的血尿,可能影响肾功能,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结石持续摩擦泌尿道黏膜,可能引发上皮细胞变性甚至癌变。注意注意编辑虽然结石引起的血尿并不总是伴随剧烈疼痛,但它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关注尿液的变化,及时就医检查,有助于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饮水充足、合理饮食、保持适量运动,都是预防肾结石的好习惯。希望大家能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保持健康的泌尿系统。(本文图片由AI生成)作者介绍黄云腾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医疗组组长,新华医院“匠心医者”。学术任职:担任国际尿石症联盟(IAU)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医师分会(CUDA)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分会(CUPA)青年委员及“华佗工程”泌尿核心技术培训中心导师;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中国尿石症联盟-EMS结石培训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德国铂立泌尿结石整体微创治疗方案大中华区培训中心特聘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儿童泌尿系结石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科研成果:以课题第1责任人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科研成果: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十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医疗专长:从事泌尿结石临床工作20余年,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医疗组组长,荣获2020年度新华医院“匠心医者”称号。擅长各种泌尿泌尿系结石的腔内微创治疗,包括输尿管软、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以及各种复杂性泌尿结石的综合处理。熟练掌握目前国际上最主流、最新的结石微创技术。包括:标准通道 EMS 经皮肾镜取石术,超细经皮肾镜(UMP,带涡流冲石)、超微经皮肾镜(SMP, 带负压吸引),F4.8 可视经皮肾镜(Micro-perc,2 毫米以下通道),斜仰卧截石位双镜(输尿管软镜+肾镜)联合碎石手术,局麻下高危复杂肾结石的处理,小儿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等。门诊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泌尿系结石主任门诊周二上午泌尿外科主任门诊周二下午泌尿外科特需门诊周四上午儿泌尿结石特需门诊门诊地点:民航上海医院-瑞金医院古北分院门诊时间:周六上午泌尿外科专家门诊(预约方式:瑞金医院古北分院——医院服务——门诊预约——泌尿外科——黄云腾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本文是黄云腾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黄云腾 2025-02-10阅读量643

肺结节都是“来者...

病请描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认识的逐渐提高,低剂量高分辨率薄层胸部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时或就诊其他疾病时发现肺结节。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患者,拿着写着“肺结节”的影像学报告,进门第一句话就会问:“医生,我是不是得癌症了?”肺部结节都是“来者不善”吗?结节是否等同于癌症?或者有癌变可能?01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指在胸片或者胸部CT检查中发现直径≤3cm、类圆形的、局灶性的、密度增高的病灶。2个或者2个以上的结节称为多发性结节,结节直径≤1cm称为小结节,直径<5mm的结节称为微小结节。肺结节包括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以及实性结节,其中以混合磨玻璃结节最可能为恶性。02结节是怎么产生的?结节的产生大多数与年龄、职业、环境、个人病史和家族史等有关系。①年龄≥40岁更容易长结节;②具有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400支/年,或已戒烟但戒烟时间不超过15年;③长期生活在雾霾、粉尘环境中或者高危职业,比如石棉、铍、铀等接触史;④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⑤有恶性肿瘤疾病病史或家族史等。03肺结节=肺癌吗?肺结节≠肺癌!国内外多个研究表明,人群中15%~20%有肺结节,绝大部分是良性的病变,包括肺部陈旧性改变、炎症、纤维结节灶、肉芽肿、肺动脉畸形、血管瘤等。极少数是肺癌,而且即使是癌,也是非常早期的癌症,可以通过合适的治疗,进行及时的救治。04肺结节需要治疗吗?面对肺部结节的正确态度为既不必过度恐慌,又要高度重视,需要寻求专业医师指导。其实肺结节大部分并不需要治疗,胸部CT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95%以上都是良性的。医生们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高低、边缘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鉴别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然后给出相应的诊疗建议。①直径≤8mm的实性结节需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根据结节大小、有无肺癌危险因素选择不同随访周期,一般为3个月至12个月复查1次;②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6个月复查1次,没变化则以后每年复查1次;③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3个月复查1次,没变化则以后每年复查1次;④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3个月复查1次,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提示为恶性,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⑤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3个月复查1次,如果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检查及评估。05恶性肺结节有哪些特点1、生长速度恶性肺结节的生长速度通常比良性肺结节快,这是由癌细胞的特性所决定的,包括过度增殖、血管生成以及对抑制因子的抵抗等。具体生长速度也和肿瘤的类型、分级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2、形态和边界形态不规则:恶性肺结节在影像学检查中常呈现形态不规则的特点,可能表现为边缘粗糙、多呈分叶状或有尖角、牵拉等形状。边界不清晰:恶性肺结节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所致。3、边缘特征部分恶性肺结节的边缘可能会出现毛刺状改变,这是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的一种表现。边缘毛刺的存在进一步提示了结节的恶性可能性。4、密度和大小恶性肺结节的密度可能不均匀,且大小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进展,结节的直径可能会逐渐增大。5、临床症状恶性肺结节的临床症状轻重表现不一,与患者具体病情有关。早期肺恶性结节患者可能无任何临床症状,仅于肺部CT体检时发现。对于大多数肺恶性结节即肺癌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黏痰,有时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及发热、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贫血、四肢乏力等)、癌细胞转移(如喘闷、吞咽困难、骨痛、颅内转移等症状)。6、伴随征象恶性肺结节在影像学检查中,大多会伴有分裂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征等伴随表现。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903

关于儿童发热的几个问题

病请描述:人为什么会发热? 为了生存。通过发热,限制细菌、病毒的复制和繁殖,之后通过免疫系统释放各种抗体、免疫因子等消灭这些病原。所以发热是人体针对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  2. 体温多少度是发热?  体温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为方便处理,参考大多数人的体温波动情况,定了个标准。肛温不超过 38 摄氏度,腋温、耳温不超过 37.5 摄氏度,且一天波动范围不大于1度为正常体温。  3. 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会不会烧成肺炎?  不会。发热是人体针对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如果病原体直接侵入了脑实质,肺实质,引起了脑膜炎,肺炎,可以出现发热、惊厥、咳嗽等症状。  4.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退热药?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错,没有基础疾病,没有危险表现,就无须使用退热药。退热药只是在体温高精神状态不好时使用。  5. 什么时候可以化验检查?  如果孩子体温正常间隙精神状态可以建议发热 24 小时后做 血常规及 c 反应蛋白检测。如果持续发热 4、5 天以上或伴有咳嗽等情况建议胸片检查。  6.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  发热且精神萎靡,或者伴有呕吐、嗜睡、惊厥等情况;6 月龄以内婴儿尤其是 3 月龄以内小婴儿发热;持续发热 4、5 天以后或伴有咳嗽等情况;发热 24 小时后想做血常规检等。  7. 退热药用法  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2 月龄以上), 布洛芬如美林( 6 月龄以上)。不建议交替使用。推荐不分先后。

陈军民 2025-02-08阅读量777

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容忽视的健...

病请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肺炎的新闻或讨论,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简称CAP)呢?这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医院之外的地方,比如家里、学校、办公室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部感染。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但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群体更为常见。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 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其中,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其阳性率占已知病原的40%~60%。 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症状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有些患者可能症状较轻,而有些患者可能症状较为严重,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1.发热: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热型多不固定,可表现为不规则热、弛张热或稽留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性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部分患者有寒战、畏寒等表现。   2.咳嗽咳痰:咳嗽、咳痰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典型症状。因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咳嗽程度也不相同。大多早期表现为轻咳或干咳,连续刺激性咳嗽多见于支原体肺炎。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咳痰,多为白色黏液状痰,化脓菌感染者可为黄色脓性痰,肺炎链球菌感染可为铁锈色痰。   3.胸痛:胸痛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又一典型症状,因病变程度或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咳嗽、咳痰为加剧诱因。病变累及胸膜时疼痛多呈针刺样或随呼吸加重,下叶肺炎波及膈胸膜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   4.呼吸异常除咳嗽、咳痰、胸痛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改变,出现张口呼吸、端坐呼吸,甚至发绀,还可能伴有咯血症状。   5.全身症状:患者常伴有头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或窘迫,甚至嗜睡、意识障碍、神志障碍或精神症状等。   6.肺外症状:还可能出现肺外症状,如肺尖部病变可反射性引起肩臂痛,后部病灶可刺激后胸膜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少数下叶肺感染刺激横膈可出现上腹疼痛并向肩部放射,有嗳气和呃逆。 四、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胸部X线或CT检查通常可以发现肺部的炎症病变。此外,血液检查、痰液检查等也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一旦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应及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呼吸道通畅等,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防 预防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的关键,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吸烟等。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者等,还可以考虑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降低患病风险。 六、结语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了解它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症状,不要慌张,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能让更多的人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

宋晓科 2025-02-07阅读量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