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胆囊增大 > 内容

胆囊增大内容

肝硬化患者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

病请描述:3、胆囊运动异常与结石的形成     胆囊造影、超声扫描、胆道同位素闪烁成像及离体胆囊平滑肌收缩测定等方法,已发现胆囊结石的病人在空腹状态下的胆囊容积和进食脂肪餐后或静滴CCK后的残余容积较正常人为大,胆囊的排空速率也较慢,说明胆囊结石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下降。国外曾报道无结石正常人胆囊胆汁含胆固醇高,可见其胆囊收缩迟缓,且与胆固醇含量相关,提示胆固醇可能对胆囊肌肉有毒害。研究显示,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运动功能受损,胆汁中脱氧胆酸含量增加,肠肝循环减慢,促进胆汁中胆固醇的过饱和。胆固醇含量增高、粘蛋白分泌和脱氧 胆酸盐增加,促使胆固醇结晶的形成,从而形成胆囊结石。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胆石症胆囊对CCK的敏感性降低,说明胆囊收缩减弱是胆囊自身的损害。测定胆石症患者胆囊CCK受体数,发现在胆囊收缩减弱组CCK受体数量明显低于收缩“正常”组,且CCK受体数与胆囊排空相关。在胆囊收缩“正常”组CCK受体mRNA表达亦低于正常人。 许多动物研究发现,胆囊收缩的改变在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观察42%的土拨鼠在胆囊结石形成前,胆囊的收缩就发生了改变;结石形成后,收缩减弱者达65%。胆囊收缩力的减弱与胆囊对CCK及乙酰胆碱的最大反应相关,说明在成石过程中胆囊收缩的减退是结石形成的因素,而不是结果。在动物实验中,在致石饮食的同时周期性给予促使胆囊收缩的药物或食物,可以明显地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这也说明胆囊运动异常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总之,胆囊排空是胆道动力学变化的重要环节,正常的胆囊充盈和排空是胆囊、胆囊管和Oddi括约肌三者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胆汁淤滞,为胆固醇结晶、聚集、增大及成石提供了条件。 4、肝硬化患者的胆囊运动功能   一般认为肝硬化引起胆汁代谢异常是导致胆囊好发结石的主要原因。近来,人们发现胆囊收缩功能的异常也是结石好发的重要因素。胆囊收缩力下降是引起胆囊排空障碍的主要动力学因素。有报道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胆囊张力低下和运动障碍,推测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在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国内有研究探讨了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的动力机制,表明肝硬化病人胆囊动力减退的特点是胆囊最大收缩力减弱,最大收缩时间延长。肝硬化时胆囊静脉曲张,胆囊壁黏膜下充血、水肿、增厚,胆囊壁部分纤维化,导致胆囊壁顺应性降低,同时CCK受体含量减少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弱,收缩时间延长。胆囊动力的减弱,导致胆囊内结石容易形成,而结石形成后又会进一步损害胆囊收缩功能。研究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峰时、肝脏半排时间、肝脏摄取率以及肝脏排泄率明显延迟和减慢。说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细胞的摄取和分泌功能均存在着严重的障碍。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胆肠通过时间延长,胆囊充盈速率减慢,胆囊排空指数下降,胆囊排空迟缓者占52.5%,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明显的胆道动力学异常,而且与肝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胆囊运动有关的激素和介质异常,如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和一氧化氮等。②肝硬化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灭活减少,血浆水平升高。③肝硬化时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可致胆道运动异常。④胆囊和胆管壁水肿、炎症。由于胆道显像是建立在肝细胞对示踪剂摄取和排泄的基础上,所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胆道显影时间延迟与胆道运动障碍有关外,与肝脏摄取、排泄功能障碍也有关系。另外,与胆道器质性病变也有关。胆道运动障碍不但可以引起和加重肝硬化的临床症状,而且与胆道结石、炎症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伤。故临床上应重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胆道运动障碍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合理治疗。 本文选自:郝瑞瑞,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在肝硬化患者胆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赵刚 2023-02-26阅读量1246

胆囊切除、胆囊结石与结肠癌发...

病请描述:一、胆石症与结肠癌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同的高发病率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在中国约占人口的,并继续在增高。大肠癌的发病率由于饮食结构改变而正在增高。胆囊结石和大肠癌共同持有的高发病率,增加了二种疾病发生在同一病人的概率。共同的饮食致病因素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有致胆囊结石和大肠癌的倾向,二者共同的饮食治病原因,同样增加了二种疾病同时发生于一个体的概率。胆石症或胆囊切除诱发结肠癌的可能性胆囊切除后,胆流动力学及胆汁的成分将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正常人的胆汁由肝细胞昼夜不停分泌,在胆道括约肌的阻挡下,胆汁进入胆囊浓缩。只有在某些刺激下胆囊收缩,同时括约肌松弛,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胆囊切除后,胆液拾取贮藏的场所,括约肌己相对松弛,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从此昼夜不停地进入肠道,胆汁酸的重吸收增加,势必增加胆石酸的肠肝循环。报告胆囊切除术后胆汁酸肠肝循环量是正常人的2倍。肠肝循环增加,胆汁酸与肠粘膜接触比例增大,由此增加鸟氨酸脱梭酶的活性,进一步刺激结肠上皮细胞的增生,从而构成了结肠肿瘤发生的基础。胆道内刺激胆汁酸增多,其中石胆酸的致癌作用己被较多作者肯定。在胆汁酸增多的情况下,去氧胆酸就可转化为甲基胆葱,后者已被证明是一种强有力的致癌物质。而某些胆囊结石病人,由于反复炎症刺激,胆囊的正常结构被破坏,以致纤维组织增生,瘫痕形成,完全丧失了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其胆汁酸代谢紊乱之机理与胆囊切除术后并无差异。这也许可以说明胆囊结石的病人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也会增高。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对于胆囊结石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从临床与病理学角度,国外已有许多报道,从流行病学角度,国外也有一许多研究报道。汇总以后,认为不外乎三个方面;流行病学调查,前瞻性。回顾性比较研究。尸体解剖分析。 1.1流行病学调查 荷兰药理和营养学院通过对120852名55岁—69岁居民的随访调查(平均随访3.3年),发现478例结直肠癌病人(男258,女220,)其中有64人先前有胆囊切除术史。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得出结论在女性胆囊切除病人,右半结肠癌相对比率最高;结直肠癌与胆囊切除之间有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不能用胆囊结石本身和饮食因素来解释。新西兰的地区,1970一1972年间进行了一次结肠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指出,胆结石是结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以上二种可归结为因果关系观点。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梅奥诊所对从1950一1970年间被诊断为胆石症的2583名当地居民进行跟踪随访,发现胆石症或胆囊切除与胃肠道恶性肿瘤之间无显著关系。 本文选自王壮强等,胆囊切除胆囊结石与结肠癌发病相关性研究。

赵刚 2023-01-29阅读量2394

胆囊切除导致大肠癌变的原因

病请描述:大肠癌的发病率与遗传密切相关,各种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都有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对1965~1997年间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増加了患肠癌的风险,随着距离增加,越靠近肛侧,患癌风险越小,推测其可能机制或许和暴露于肠段的胆汁酸浓度有关。还有研究认为胆囊切除术和大肠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推测胆囊切除术后对大肠癌的影响发生在腺瘤到癌的转化阶段,或者作用于“腺瘤-癌”外的途径。关于中国人群胆囊疾病和结直肠癌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切除后肠道内次级胆汁酸浓度升高,大肠癌发病风险也会随之増加,亚组分析显示女性和右半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更高。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胆囊切除术是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中降解的代谢产物,是胆汁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不仅在胆固醇代谢及胆固醇的溶解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影响脂类的消化、吸收。从来源上胆汁酸可分为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和三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绝大多数的胆汁酸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回流到肝脏,少部分未被吸收的胆汁酸进入结肠,在结肠被肠道细菌转化为脱氧胆酸(DCA)、石胆酸等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主要是DCA。三级胆汁酸是次级胆汁酸在肝脏及肠道重吸收产生的代谢产物,包括熊脱氧胆酸和磺基石胆酸。 饮食中最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是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导致肝细胞形态改变,胆汁酸的分泌増加,DCA和石胆酸是潜在致癌因子。DCA和石胆酸酸可导致结肠上皮细胞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胆石症患者胆汁中的DCA含量明显高于非胆石症患者,国内研究也显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酸的代谢也明显产生了变化,其粪便中总胆汁酸和DCA浓度均显著高于胆囊切除前。进一步支持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即胆囊疾病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明显增高。 在大肠癌高发的人群中,大便中的胆汁酸浓度增加,提示肠腔中高水平的胆汁酸暴露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疏水性胆汁酸包括DCA和石胆酸,可能是和大肠癌关系最密切的胆汁酸。动物实验表明,次级胆汁酸(DCA和石胆酸)可刺激小鼠产生大肠肿瘤。次级胆汁酸可破坏肠粘膜细胞、增加细胞丢失,这样便会刺激肠粘膜増殖使细胞代偿性更新。国外学者对DCA与人类结直肠肿瘤进展的关系进行了大规模临床研究。提示正常人粪便中的DCA含量低于大肠癌或腺瘤病人,粪便DCA的升高能明显促进结直肠肿瘤增大,左半结肠表现尤为明显。但也有实验结果得出无关的结论。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和病例数较少有关。另有研究发现膳食纤维,钙和胡萝卜素均和粪便DCA浓度呈负相关。 小鼠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诱导产生大肠腺瘤。国外长达8~10个月的野生型小鼠的实验表明,DCA可以诱导小鼠腺瘤产生,而且诱导进展期癌,癌变率可高达56%。饮食中的高绿原酸(包括咖啡、蓝酶、茄子、苹果等)等抗氧化可抑制含DCA食物小鼠大肠癌的发生,可能具有防癌作用。 总之,胆囊切除对大肠癌影响可能是作用于腺瘤形成之后或通过"腺瘤~癌"之外的途径;结肠镜监测随访检出腺瘤或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息肉分布部位、腺瘤大小及位置;结肠镜随访监测最佳时间间隔是:初诊正常者5年复查一次,初诊为非腺瘤 息肉者3年复查一次,初诊为非进展期腺瘤者2-3年复查一次,初诊为进展期腺瘤者2年复查一次。 本文选自:南琼,大肠癌早诊筛查随访策略及脱氧胆酸促进肠癌发生的机制研究。

赵刚 2022-12-04阅读量2071

血尿酸与胆石症的相关研究

病请描述:根据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1988-1994年全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2%,而2007-2008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上升至21.4%。我国的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约为1.2亿,占总人口的10%,高尿酸血症在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中有更高的患病率,且有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高水平的血尿酸与多种疾病相关,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痛风和尿酸结石,同时血尿酸还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虽然仍有一大部分患者是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但此风险更大,因为在无症状情况下,高血尿酸人群更难以重视及通过饮食或药物来控制血尿酸水平,而此在将来会增加其它的疾病风险。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密切,高水平血尿酸亦可导致肥胖症、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尿酸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存在密切关系,以上均是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1、不同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生风险 本研究发现:在校正其它混杂因素后,血尿酸每增加一个单位胆石症的发病风险增加0.1%。由于血尿酸水平差距较大,且分布较为离散,故将血尿酸进行对数转化,对数转化后血尿酸每增加一个单位,胆石症的发病风险增加21%。 2、不同年龄及性别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的影响 因为血尿酸对于胆石症的影响与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且不同性别人群的血尿酸水平差异较大,故将人群按性别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男性中即使校正其它危险因素后,高血尿酸水平仍然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发病风险随着血尿酸的增高而上升。但在女性人群中我们并未发现相似结果。与女性人群相比,男性人群各年龄层分组的血尿酸平均水平均高于女性各年龄层,这在我国的关于血尿酸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种也得到印证,女性人群的血尿酸水平低于男性,这可能解释为何在女性人群中血尿酸不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故将人群按年龄切点进行分层。在进行分层后分析显示,在校正其它胆石症相关危险因素后,无论在中青年组亦或是老年组,高水平的血尿酸均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血尿酸影响胆石症发生的机制 目前国内外虽鲜有涉及血尿酸与胆石症发病关系的研究报道,但关于血尿酸与 胆石症发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Krishnan等人在一项长达15年随访、涉及5012例观察对象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血尿酸是新发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还可以增加脂肪储积,增加脂肪肝及肥胖症的发病风险。高水平的血尿酸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血尿酸对胆石症发病影响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Hikita人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血尿酸与内脏脂肪积聚和全身型肥胖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腹型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肥胖症患者胆汁中易出现胆固醇、磷脂、胆汁酸这三种物质的比例失调,而这种比例失调的结果则是会直接导致胆固醇可溶性的降低,从而使比例失调的胆汁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形成结石。同时肥胖症的患者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运动失调,胆囊排空障碍,也是形成结石的原因之一。 4、本研究的意义 血尿酸作为一种循环代谢产物,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最常见的痛风和肾结石,除此之外还可能导致人体内微环境的变化,例如肠道微环境。胆石症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形成机制复杂,危险因素众多,在症状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种,绝大多数会经历胆囊切除术,即使在保守治疗后其复发率仍旧很高。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会增加患胆石的风险,为今后的防治提供更多新途径。 本文选自:魏垚臣,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生的影响。

赵刚 2022-10-01阅读量2370

胆囊穿刺引流在治疗老人、孕妇...

病请描述:急性胆囊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据统计约90%-95%的患者是由胆囊结石所导致的。对于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治疗,目前仍主张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和治疗费用较少等优势。但在特殊人群如高龄患者、妊娠中晚期妇女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并非首选治疗方案,此时仍以保守治疗为主。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逐渐成为临床常用的一种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胆道持续引流减压治疗方法,在超声、X线或者CT引导下进行穿刺增加了穿刺的精准性,大大降低了穿刺的风险,广泛应用于急性胆囊炎的早期减压治疗。1、高龄患者高龄胆囊炎患者早期功能和生理储备系统能力明显降低,机体抵抗力及反应力降低,且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胆囊动脉容易受到疾病影响而闭塞,造成胆囊坏死及穿孔,极易发生中毒症状,甚至出现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情况。与此同时,高龄患者常伴有的多种基础内科疾病,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高龄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风险高,不仅要考虑手术根治性,还需要注重手术安全性,以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研究显示究了PTGD对老年危重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其收治的45例老年危重胆囊炎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手术耗时较短,且未出现明显胆囊渗液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感、体温及炎症指标均明显好转,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基层医院上转的风险,其较好的社会效应得到认可。这表明对于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PTGD可以作为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案,其能有效控制炎症进展,技术操作简单、微创、安全。目前认为对于可耐受手术的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早期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而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PTGD可迅速缓解胆囊炎症状,有效控制炎症进展,降低住院风险,同时在PTGD后2-4个月施行二期腹腔镜手术是比较适宜的。2、妊娠中晚期妇女在妊娠期期间,女性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胆囊的生理功能及结构也随之发生细微的改变。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胆囊壁平滑肌松弛,胆囊排空缓慢,造成胆汁淤积,胆囊容量增大,同时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胆汁酸盐及磷脂分泌减少,胆固醇和胆盐的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易析出结晶并生成胆结石,进而引发胆囊炎;而雌激素则降低胆囊黏膜对钠的调节,使胆囊黏膜水分吸收能力下降而影响胆囊浓缩功能,诱发胆囊炎。妊娠中晚期子宫体积增大,腹腔内压增加,胆囊排空受阻也可引起胆囊炎。由于妊娠中晚期,滋养层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促使母体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发急性胆囊炎时发病更急、进展更快、并发症更多,同时手术和麻醉都有可能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治疗妊娠中晚期急性胆囊炎的患者时,不仅要考虑疾病对孕妇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治疗方案对胎儿的影响,权衡利弊择其优。研究显示48例妊娠中晚期急性胆囊炎并胆囊颈部结石崁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穿刺置管顺利,引流后疼痛明显缓解,没有出现因PTGD治疗而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情况。这表明在妊娠中晚期合并急性胆囊炎时,PTGD不仅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炎症进展,也可以避免急诊手术所带来的风险,避免孕妇及胎儿受到伤害,为后续二期腹腔镜手术提供机会。目前认为认为妊娠中晚期并发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在此期间应尽量避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考虑选用操作简便、微创及安全的PTGD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序贯二期腹腔镜手术可降低手术风险,给孕妇及胎儿带来更大的临床收益,值得临床推广。本文选自:谭皓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治疗特殊人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应用进展。

赵刚 2022-02-20阅读量9922

胆囊结石没有症状、没有疼痛可...

病请描述:    一、长期没有明显腹胀和疼痛的胆囊结石病人,如果想要保留胆囊还是应该及早取出结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排石溶石,有的一些药物也只是缓解症状缓解疼痛的,达不到治愈的目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移动,结石长期的刺激会损伤胆囊粘膜和胆囊,损伤胆囊的功能,长期的结石刺激也有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最终结局是胆囊切除。二、对于那些想要胆囊切除的病人,如果没有明显腹胀腹痛的,可以继续观察,每年复查一次肝胆彩超,如果胆囊壁逐渐增厚意味着或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超过5毫米,或结石数目增多增大,尤其是结石数目增多超过3枚以上,或结石大小超过3厘米,就要考虑胆囊切除,不能因为没有症状而继续观察,因为这种情况属于胆囊癌变高发人群啦!三、如果平时没有症状而最近频繁发作,或偶尔疼痛,这意味着将会越来越频繁发病了,这种情况建议及早手术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想要保胆取石或胆囊切除的!

杨玉龙 2021-12-14阅读量9689

胰腺癌合并胃腺肌瘤及异位胰腺...

病请描述:今年75岁的王奶奶最近总是感觉浑身乏力,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情况,没放在心上。然而某天,她突然感到一阵阵的腹痛,而且越来越痛,怎么翻来覆去也没能减轻,于是王奶奶的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就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医生询问了王奶奶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到她有十年多的高血压病史,但是一直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得很好。同时,给王奶奶抽的血化验结果也出来了,结果显示血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都大大超标(这通常意味着患者的胰腺出了毛病),而白蛋白、血钙、血小板都偏低。此外,肿瘤标记物也明显升高。医生又给王奶奶做了个CT,图像显示胰腺的体部和尾部有一个肿块,几乎没有渗出(图1A)。胰腺的形态被破坏,表明水肿、充血和脂肪液化。而胃表现正常(图1B)。2天后,增强CT显示胰腺尾部脾血管周围有一个囊性实体肿块,这提示为胰腺恶性肿瘤(图2A)。同时还发现了多发性肝囊肿、胆囊炎和胆囊多发息肉。发现胃窦壁增厚(图2B)。3天后进行胃内镜检查。图像显示慢性浅表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窦粘膜下区域有突出的病变(图3),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第4天进行增强MRI检查,显示胰腺癌(PC)(图4A),胃窦壁均匀增厚(图4B)。根据上述的影像学表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决定为王奶奶做手术来缓解胰腺癌,并试图弄清楚胃肿块的性质。王奶奶做了根治性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肿物也被局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从胰腺尾部切除一个4cm×4cm×3cm的肿块,胃肿物在离其边缘1cm处挖出。术后病理检查的胃肿块为灰色、实性、硬结节,位于胃窦幽门处,大小为2cm×2.2cm×1cm。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8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47阴性。显微镜显示多个多灶异位胰腺腺泡(图5A),黏液分泌腺,如布伦纳腺,以及粘膜下被增殖平滑肌包围的未分化肌导管,这通常表明胃腺肌瘤(GA)与异位胰腺(HP)。而另一切片的组织显示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上覆盖着增厚的平滑肌,表明仅存在GA(图5B),没有恶性肿瘤的迹象。对于3.5cm×2cm×3cm胰腺肿块,腺泡发育不良和排列无极性的细胞显示癌细胞。最终,王奶奶被诊断为胰尾部胰腺癌、胃异位胰腺和胃腺肌瘤,并伴有急性胰腺炎、胆囊息肉病和高血压。术后,王奶奶进行序贯化疗和定期随访。然而,不幸的是,她在术后13个月死于胰腺癌多发转移到肝、肺和肾上腺。科普:异位胰腺(HP),也被称为异常胰腺和副胰腺,是生长在胰腺自身外的任何孤立的胰腺组织,与正常的胰腺没有解剖学上的联系。胃腺肌瘤(GA),也被称为肌上皮性错构瘤、肌腺单构瘤、腺肌瘤性错构瘤和胃腺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胃壁粘膜下层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窦,常被误诊。由于其恶变可能性,尚未确定这种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G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特别是当有HP时,目前文献报道的病理结果证实只有24例患者同时发生HP和GA。GA可能与HP起源于同一起源。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有文献报道患者同时发生GA、HP和PC的病例报告。(该病例报告近期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GA是一种易与其他良性或恶性胃肠道疾病相混淆的疾病;因此,明确的诊断取决于术后病理活检。虽然GA和HP都是良性病变,但因其恶变可能性存在切除的指证。图1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A: 胰腺尾有一个分叶状实心块(白色箭头)侵入脾蒂;B:胃窦充满食糜,胃壁的准确情况尚不清楚(白色三角)。图2上腹增强CT图像。A: 胰腺尾(脾血管周围的囊状实体块,位于3.5cm×3cm×2cm处(白色箭头);B:窦壁变厚,幽门轻微阻塞(白色三角)。图3胃内窥镜检查显示幽门表面出现黏膜下病变。图4增强上腹部MRI。A: 一个肿块增大(白色箭头);B:幽门壁变厚(白色三角)。图5组织学(HE,40×放大倍数)。A: 无序的胰腺腺泡连接在一起,形成粗糙的结构,没有平滑肌束(黄色箭头);伴随的布伦纳腺体(蓝色箭头);未分化的黏液分泌导管,有点类似于胃腺体(绿色箭头);B:典型的胃腺肌瘤(黄色箭头)显示粘液分泌管内衬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周围有增殖的平滑肌细胞,附近没有异位胰腺。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0-11阅读量9678

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

病请描述:Shao等在英国进行过一项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将40岁以上的630628个英国人按胆囊切除分为病例组(55960例)与对照组(574688例),然后分别对其进行了超过12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合并胆囊切除史的和未合并胆囊切除史的两组人群出现大肠癌的比例分别为119/10万人每年和86/10万人每年。胆囊切除能够大幅度的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来自意大利学者通过对两组较大样本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指出通过对3533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及7026例非结直肠癌的住院患者数据分析发现胆囊切除后两组出现结直肠癌的比值比是1.04。国外学者研究了13822例患者尸检的资料,发现高水平的胆汁酸代谢活动与大肠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初步得知部分学者认为胆囊切除的人群患结肠肿瘤的风险可能高于正常健康人群,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正如上述国内外零散的调查研究中,对于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关系并不能给出一个统一的并且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结论,还是存在部分争议。这种研究结果差异的形成原因尚无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科学说法,除了地域限制、种族自身的不同的因素影响外,统计方法的不同、课题设计思路的不同,病例数量及病例质量的不同,随访时间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因素都会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关于胆囊切除后大肠癌发病风险升高的机制尚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文献去报道,目前主要流行机制学说主要有:有胆盐-胆酸学说;组织胚胎学说;基因-染色体突变学说;二甲基肼剧毒学说;膳食-生活方式学说等理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胆囊切除后,体内出现一系列关于的病理生理改变往往来源于胆汁动力学对胆囊切除的适应性改变及胆汁成分因为胆囊切除所发生的改变。沈剑虹通过研究就指出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的初级胆汁酸在不受胆囊调节下持续不断汇入充满厌氧菌的肠道,造成肠肝循环的负荷量增加及初级胆汁酸单位密度的增加,使得厌氧菌与未脱羟化的初级胆酸在肠道中相互接触几率增大,会使更多的初级胆汁酸在强大的脱羟作用下生成次级胆汁酸,最终会导致次级胆酸中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有明显的升高。次级胆汁酸中的脱氧胆酸可直接促使原发性大肠癌的早期形成;而且石胆酸经过一系列代谢后可形成甲基胆蒽,甲基胆蒽对肝细胞色素酶的活力有明显诱导作用,有许多资料和研究表明甲基胆蒽具有极强的化学致癌性。此外胆汁酸还具有抑制大肠粘膜层集合淋巴群和孤立淋巴群细胞的增生、减弱了肠道监视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能力,甚至造成不能对肿瘤细胞进行早期清除。从而使肠道细胞对肿瘤的易感性增加及肠道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的增强,进而可能会造成使肠道细胞向癌前病变甚至是恶性方向转化,继而增加许多肠道疾病风险。Giovannucci等认为合并胆囊切除的结肠癌发生的位置往往比较多见于近端结肠,尤其是升结肠癌多见。其原因主要可能有三点:①近、远端结肠原始发育的来源不同的,近端结肠生于与盲肠始基,远端结肠是由中肠袢的头支发育而来的,这也间接导致对肿瘤的易感程度也是有差异的。②近端结肠更容易受到胆汁酸的刺激,近端结肠的粪便本来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堆积的粪便量也较大,与肠道粘膜接触面积较大,相应产生的胆酸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也就越多,尤其是具有致癌性的产物,被肠道吸收的量也随之增多。③右半结肠倾向于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核型,染色体数目较多,等位基因缺失的几率升高,更易使肠道细胞的等位基因发生突变,甚至发生恶变;而远端(左半结肠)结肠倾向于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核型,染色体数目较少,加之染色体严格自我修正能力,等位基因缺失几率较低,因此相对更不易突变,更不易恶变。在探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的关系过程中已经发现胆囊切除、长期吸烟、糖尿病、年龄等多种因素均能明显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在防治大肠癌的工作中因告诫人们尽量避免过多的暴露在这些危险因素中,从发病源头减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其次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大肠癌的生存期望和生存质量。本文选自  赵伟,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

赵刚 2021-10-08阅读量8896

一人同时患肝胆两种癌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一位77岁的老阿婆因食欲不振、虚弱乏力6个月,通过朋友介绍、慕名来到上海市同济医院找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就诊。当时检查发现患者呈消瘦状态,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正常,而肝癌的特异性指标AFP> 1210ng/mL,明显升高。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肝右叶有直径13c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腹部MRI检查同时提示为肝右叶巨大肝癌、多发胆囊结石及胆囊壁局部增厚结节(如图1)。考虑病人有肝硬化、年龄大、肿瘤巨大且推移下腔静脉明显,先做了经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4周之后对侧肝增大、肿瘤的相对体积比变小以后,实施了标准的合并胆囊的右半边切除+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患者肝脏为中分化肝细胞癌,胆囊病变是具有内分泌倾向的低分化胆囊腺癌。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2年未见复发及转移。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之为“多原发性癌”。多原发癌指同一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或2个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好发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根据两癌间隔时间,可以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两癌间隔时间≤6个月)和异时性多原发癌(两癌间隔时间﹥6个月)。本例属于同时性多原发癌。肝癌是常见肿瘤之一,胆囊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但仍属于少见癌种。同时性肝癌合并胆囊癌的双原发癌则很罕见,施宝民教授团队经过文献复习,在所查到的国内外中英文杂志里,总共报道15例肝胆双原发癌(国外6例,国内9例)。通过总结分析,将该病例情况发表于2020年的学术期刊《BMC surgery》,题目为“Synchronou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gallbladder adenocarcinoma with 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一例同时性肝细胞癌及胆囊腺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在报道的所有病例中,该例患者是肝脏肿瘤体积最大、胆囊癌恶性程度最高的,而生存期却是在有记录的病例中是最长的。双原发癌发病率较低,尚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及早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癌症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癌症的多原发性其本身并不意味疾病的预后更差,生存期仍然取决于恶性程度更高的那一个肿瘤;根据每一个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仍然可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回到此患者,肝功能无显著异常,检查亦未见周围器官浸润及远处转移,心肺功能没有不耐受手术的情况,虽然其肝脏肿瘤较大、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但结合诊疗规范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仍能取得相对良好的预后。如何早诊早治多原发癌呢?在诊断一个原发恶性肿瘤时,需考虑合并其他原发癌的可能性,多原发癌有时候会被误诊为一种原发肿瘤的转移,毕竟同时原发的几率比较低,如果将第二种癌诊断为转移癌,有时候会放弃根治性手术机会。该病例肝癌属于中晚期、而胆囊癌属于早期。虽然胆囊癌是低分化腺癌,一般来讲比肝癌预后更差、生存期更短,但属于早期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该病例按照肝癌合并胆囊癌的根治性手术,术后2年无瘤生存,效果甚至超过了单纯一种癌的情况。所以对同时性双原发癌的治疗应按单发癌、分主次和先后进行积极治疗,而对于原发恶性肿瘤远处转移者多以姑息性治疗,或者先降期治疗再评估有没有手术机会。治疗建议:多原发癌患者的种类较多、个体差异较大,针对此类患者,应早期及时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出相对最优的方案,经过积极治疗,以争取最好的疗效、使患者受益。

施宝民 2021-09-03阅读量9238

血尿酸与胆石症的关系

病请描述:根据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1988-1994年全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2%,而2007-2008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上升至21.4%。一项澳大利亚全国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80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与1958年相比升高了17%。我国的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约为1.2亿,占总人口的10%,高尿酸血症在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中有更高的患病率,且有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高水平的血尿酸与多种疾病相关,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痛风和尿酸结石,同时血尿酸还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虽然仍有一大部分患者是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但此风险更大,因为在无症状情况下,高血尿酸人群更难以重视及通过饮食或药物来控制血尿酸水平,而此在将来会增加其它的疾病风险。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密切,高水平血尿酸亦可导致肥胖症、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尿酸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存在密切关系,以上均是胆石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国内外有关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不同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生风险:本研究发现:血尿酸每增加一个单位,胆石症的发病风险增加0.1%。由于血尿酸水平差距较大,故将血尿酸进行对数转化,对数转化后血尿酸每增加一个单位,胆石症的发病风险增加21%。不同年龄及性别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的影响:在男性中,高血尿酸水平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发病风险随着血尿酸的增高而上升。但在女性人群中并未发现相似结果。我国的女性人群的血尿酸水平低于男性,这可能解释为何在女性人群中血尿酸不是胆石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影响胆石症发生的原因:国外在一项长达15年随访、涉及5012例观察对象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血尿酸是新发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研究表明,血尿酸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人群满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条目也增多,高水平血尿酸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1.6倍。血尿酸还可以增加脂肪储积,增加脂肪肝及肥胖症的发病风险。血尿酸对胆石症发病影响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高尿酸血症可以导致脂肪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改变,导致内脏脂肪积聚和全身型肥胖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腹型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肥胖症患者胆汁中易出现胆固醇、磷脂、胆汁酸这三种物质的比例失调,而这种比例失调的结果则是会直接导致胆汁形成胆固醇结晶。同时肥胖症的患者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运动失调,胆囊排空障碍,也是形成结石的原因之一。总之,本研究发现高水平的血尿酸是新发胆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血尿酸水平升高与代谢综合征、肝脏疾病、心脑血管事件、肾脏疾病等都存在密切关联。高尿酸血症愈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后续研究应该深入探讨高水平血尿酸情况下,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及相关人体内微环境的改变,为胆石症发生风险的评估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预防方案。本文选自:魏垚臣,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生的影响。

赵刚 2021-06-28阅读量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