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疤痕增生 > 内容

疤痕增生内容

甲癌淋巴结转移,甲状腺要全切...

病请描述:甲癌淋巴结转移,甲状腺要全切吗? 原创 甲状腺doctor 甲状腺Doctor 2021-05-11 17:38 我们都知道,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属于分化程度高,即便是发生转移,经过规范化综合治理后,绝大多数预后都很好。其中,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结转移。 那么,发生淋巴结转移后该怎么办?手术方式是甲状腺全切还是半切,是清扫单侧颈部淋巴结还是双侧?等疑问,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今天,小编我结合2021年中国甲癌碘-131治疗新版指南分享给大家。 一、甲癌转移性淋巴结都有哪些特征? 超声是甲状腺结节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根据以下特征可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 1、大小。单纯淋巴结增大不是恶性特征,但如果复查持续增大,强烈提示为转移性淋巴结。 2、形态。正常淋巴结一般呈长椭圆型,恶性者变为近圆形,长短径比值小于2(L/T<2)。 3、微钙化(≤1mm钙化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钙化率高。 4、皮质内高回声:甲状腺球蛋白的沉积常表现为高回声,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 5、皮质内无回声:超声中显示为无回声或回声透亮区(囊性坏死),提示肿瘤细胞的浸润导致液化性坏死。 6、周边型血流信号。为恶性淋巴结外周皮质异常增生,提示意义较强。正常淋巴结为门样血流或乏血流。 7、边缘锐利。恶性淋巴结边界不清提示被膜外浸润。 8、周边软组织水肿及淋巴结融合成团通常是结核性的。总结:圆、钙、回声高或无、周边血流提示恶性倾向,复查短期增大也可疑! 二、如果发现淋巴结转移的,该如何治疗? 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决定着甲癌的手术方式! 1、术前淋巴结转移,该怎么治疗?淋巴结转移(N1)且任一转移淋巴结最大径≥3cm的患者,无论肿瘤大小,推荐甲状腺全切术。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对分化型甲癌尤其是乳头状癌的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影响较小,尤其是在随访时间小于10年的研究中,很难看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较多研究显示出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是否规范的区域淋巴结清扫可影响局部复发风险。相较于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更大。另外,由于清扫区域复发后的再次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初次手术时外科医师一定要非常仔细地清扫,尽可能避免该区域的复发,规范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降低疾病局部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争论最多的问题“分化型甲癌区域淋巴结是否需要作预防性清扫”,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有较多的分歧。亚洲尤其是日韩和中国专家比较激进,普遍认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虽较少影响患者生存,但当随访时间足够长时,差异还是有统计学意义的,且会显著影响局部的复发风险,而局部复发的再手术处理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的再清扫则会大大增加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概率。此外,区域淋巴结清扫后可以更加清晰地获得肿瘤分期和对后续碘-131治疗和TSH抑制治疗的指导。因此,对于临床可疑的转移淋巴结,尤其是细针穿刺活检证实的转移淋巴结,仅位于中央区时,一般推荐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加或不加预防性患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当可疑淋巴结仅位于一侧侧颈区时,一般推荐中央区淋巴结+患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加或不加对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BRAF基因突变虽然对患者生存和预后有一定影响,但在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时,并不具有特殊意义。 2、局部复发性淋巴结,该怎么治疗?高达30%的甲癌在首次治疗后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对于术后可疑病灶,细针穿刺一旦明确转移,建议进行部分或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而非局部切除,因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的二次复发概率显著降低。对颈部复发淋巴结是否手术治疗需要考虑2个方面: (1)由于此前手术的瘢痕、黏连等,再次手术的风险通常高于初次手术; (2)手术是否可完整切除局部复发病灶。但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的是,即使伴有远处器官转移,甲癌局部复发或持续性病灶也不是手术的禁忌证。手术治疗颈部区域复发淋巴结的决定应考虑到远处病变的存在和进展,但为了缓解症状和防止呼吸道阻塞及食管、血管等重要器官被侵犯,即使在已知远处转移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而手术方案和时机的选择,最好是由外科、核医学科、影像科以及内分泌科等多学科医师参与,同时也要充分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综合进行决策。但并非所有复发或持续性分化型甲癌一旦发现都需要立即手术,部分负荷较小的、无症状的、短期无周围软组织被侵袭风险的病灶也可以选择积极观察。再次手术的生化缓解率为21%~66%,而结构缓解率为51%~100%。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819

《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

病请描述:《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肌肉骨骼慢性疼痛(CMP)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指的是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3个月的疼痛[1]。CMP多发生在40岁以后,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而近年来,其发病率更是不断攀升,并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   CMP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可能致残,或引发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障碍。2021年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发布《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对CMP的分型、发生机制、疼痛评估、治疗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文就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医务工作者理解并应用此共识。     一、分门别类,助力CMP诊断 共识选用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ICD-11)内容,将CMP分为以下三种类型[2]: ①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②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③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 同时,共识还参考现有CMP的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痰瘀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五种证型[2]。     二、中西结合,阐述CMP发生机制 共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CMP的中医病机及西医方向的可能机制: 1、中医病机  (1)不通则痛: 饮食、情志、外感或外伤,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痰瘀互阻,使经脉闭阻、不通则痛。可表现为刺痛、胀痛、冷痛、走窜痛等,常见于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和痰瘀痹阻型[2]。 (2)不荣则痛: 先天禀赋不足或病久体虚,气血不足、阳气虚衰、阴.精亏损,使人体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或绵绵作痛,可见于气血亏虚型和肝肾亏虚型[2]。 2、西医机制 目前CMP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共识认为其可能机制包括炎性反应、纤维化瘢痕形成、神经递质大量释放和神经免疫异常改变、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等[2]。   三、疼痛评估,完善治疗方案 CMP明确诊断后,需要对疼痛及其相关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评估,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共识列举了各项指标的评估工具,供临床医生选用。     (1)疼痛强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McGill疼痛问卷(MPQ)是最为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此外也可以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2]。 (2)疼痛性质评估:ID pain量表是最常用且可靠的工具,可用于评估是否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因素[2]。 (3)功能评估:评估工具包括SF-36评估表和睡眠评估等,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疼痛评分、北欧标准化肌肉骨骼症状调查问卷(NMQ)[2]。 (4)心理评估:包括睡眠、情感低落、焦虑心境、愤怒、焦虑与抑郁组合、消极/积极影响组合等方面。可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工具进行评估。     四、突出阶梯化综合治疗 共识提出,CMP治疗前须明确诊断,并对患者的疼痛病史、体格检查和功能方面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共识认为肌肉骨骼慢性疼痛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应采用阶梯化综合治疗模式。可根据病人病情和证候变化特点,首选非药物疗法,包括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手段。若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有进展,在非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可逐级选择外用药物、内服药物或手术干预。   1.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健康管理、心理干预、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物理疗法、躯体保护等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痛感及伴随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还能指导患者对体重、生活方式、运动习惯和心理状态进行管理[2]。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口服NSAIDs药物是CMP治疗的一线用药。应最低有效剂量,短疗程使用,长期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引发胃肠道症状、肾功能损害、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外用NSAIDs经皮肤直接渗透,在疼痛组织局部浓度高,起效迅速,是治疗部位局限的轻、中度慢性疼痛的首选用药,也可以作为口服给药的局部增效剂联合用于控制中、重度疼痛。目前已经上市的外用NSAIDs包括洛索洛芬钠、氟比洛芬、双氯芬酸等[2]。 (2)阿片类药物: 口服阿片类药物主要适用于NSAIDs无效,或无法耐受NSAIDs消化道、心血管等不良反应的中、重度慢性疼痛病人,以及手术后CMP等。常见药物有强阿片类药物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双氢可待因等。 外用型阿片类药物如缓释型透皮贴剂适用于非阿片类止痛剂不能控制的中、重度慢性疼痛[2]。 PS: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便秘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成瘾。另需注意避免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草类药物。   (3)抗抑郁药: 目前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如度洛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为减少抗抑郁药物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及心血管反应等不良反应,一般推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并维持[2]。 (4)抗惊厥药: 常用的抗惊厥药为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主要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但目前也用于治疗纤维肌痛等[2]。 (5)肌肉松弛剂: 包括外周性肌肉松弛剂和中枢性肌肉松弛剂(CAMR)。外周肌肉松弛剂多用于麻醉,CAMR多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2]。 (6)抗骨质疏松药: 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的基础治疗药物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根据病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骨折情况,可联用骨吸收抑制剂(如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或RANKL抑制剂等)或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激素、四烯甲奈醌等)[2]。 (7)改善循环药物: 改善循环药物可以改善循环、减轻炎性水肿,从而缓解慢性疼痛。目前常用药物如甘露醇、地奧司明、草木犀流浸液片[2]。 (8)中药: 中医药也是CM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作用靶点多,半衰期长等优势,通过药物配伍应用力求恢复全身的健康状态。共识还对不同中医证型的用药给予了推荐,我们已整理成表格放在文字下方,供参考。   其中复方杜仲健骨颗粒等口服中成药被用于多种证型的治疗,成分中所含的杜仲和续断可补肝肾、强筋骨,牛膝能化瘀通筋,三七、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活络,因而可同时用于肝肾亏虚和气滞血瘀两种证型,实现对症治疗CMP的目标。中药安全性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用药风险明显降低,更适合长期使用。 此外,外用类中药,如:骨通贴膏、消痛贴膏、田七镇痛膏等,通过熏、贴敷、涂搽等形式刺激患处或穴位,起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3.注射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指征不明确或手术意愿不强的患者。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的肌肉骨骼慢性疼痛病人,可以行周围神经阻滞或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术。对于痛点局限的慢性疼痛可以行封闭治疗。对于关节疼痛的病人,可以行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或臭氧注射[2]。 4.外科治疗: 适用于原因明确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肌肉骨骼慢性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以采用对应的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综合管理疗效不佳,且神经系统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的肌肉骨骼慢性疼痛,可以采用射频治疗、周围神经阻滞、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术等外科诊断和治疗手段[2]。     五、结语 共识认为,肌肉骨骼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复杂难治性疾病,治疗时应融合传统的中医思想和先进的西方医学理论。在利用西医精确的诊断设备和机制探索成果的同时,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让中医药积极介入,对实现多模式镇痛,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图片来源|pexels 参考文献: [1]应振华,于晶晶,李慧敏,等.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研究概况及药物治疗进展[J].浙江医学,2020,42(9):883-886. [2]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肌肉骨骼慢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J].骨科,2021,12(5):389-395.

微医药 2022-03-23阅读量1.3万

不同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病请描述:胰腺癌,一般指胰腺导管上皮腺癌(PDAC),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可以有新发糖尿病、背痛、黄疸等表现,影像学特点是乏血供肿块伴有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容易侵犯胰腺周围血管,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有特异性肿瘤标记物Ca199。病理特点可以胰腺组织内基本结构被破坏,异型腺体浸润性生长,侵犯神经,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尽可能早发现早手术(但是太难了),如不能手术,则应通过辅助化疗或放化疗结合降期,以达到手术时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大部分为实性,但也有发生囊性变,形态学表现多样,需要与其它类型的胰腺肿瘤进行鉴别,在没有病理,没有68Ga和18FDG PET双扫描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放弃或手术都不适合。影像学上,富血供是最具特征的,表现为增强后整体或周边明显强化、或囊实性病灶伴强化结节。病理主要靠免疫组化,AE1/3,CgA,CD56,SYN,E-cad阳性,β-catenin膜阳性。当G3级NET与NEC难以鉴别时,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一般而言,NEC 往往具有 P53 基因突变和(或)RB 基因缺失,胰腺 NET 可能存在 MEN1、ATRX、DAXX基因突变。(下图为一例典型的pNET G2,左上为增强CT表现,右上为68Ga-DOTATATE PETCT表现,下方为病理免疫组化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英文名简称SPN或SPT),可能是最容易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混淆的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或男童,常体检发现,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一样,长得很慢,很多会出现囊内出血,患者一过性腹痛来查,出血后病灶也会短时间增大,影像学特点是“浮云”征:囊性成份中漂浮着实性成份,实性部分中等度进行性强化。SPN是低度恶性上皮源性肿瘤。病理形态下肿瘤富于血管,肿瘤细胞分布成假乳头状,免疫组化特征是β-catenin核浆阳性,CgA阴性,E-cad阴性。手术即可治愈,复发转移风险极低。  腺泡细胞癌(ACC),是比较少见的胰腺恶性肿瘤,也很容易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混淆。好发于中老年人,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少数可伴有AFP升高,表现为多结节状或分叶状,体积大者中央可以发生囊变坏死,增强后中低度强化、一般低于正常胰腺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此点不同于胰腺导管癌。腺泡细胞癌高度恶性、但预后比胰腺导管上皮腺癌好。病理特点是具有多种结构模式的致密细胞肿瘤,肿瘤细胞巢周围有许多小血管,间质缺乏纤维反应,常见血管侵犯。肿瘤细胞核呈泡状,核仁明显,免疫组化通常Trypsin阳性。腺泡细胞癌通常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为阴性。(下图为一例胰头腺泡细胞癌临床资料,本例可见肿瘤代谢不高,肿瘤中心DOTATATE未摄取,边缘局灶摄取增高),该肿瘤很讨厌,能做的就是手术,化疗没什么好的方案。 粘液性囊腺瘤(MCN),女性多见,影像特点:单房多见,囊壁可能有钙化(蛋壳样),体尾部多见;病理特点:MCN肿瘤多为囊性,囊壁内衬单层粘液柱状上皮,上皮下方为卵巢样间质。潜在恶性,建议手术。(下图为一例典型的MCN的CT表现,囊壁会有轻度强化) 浆液性囊腺瘤(SCN),多发微囊,中央可有瘢痕,CT增强后表现为轻度强化,中心钙化,“石榴”,这个良性肿瘤,一般不需要手术,只有在出现压迫症状(腹痛,呕吐,黄疸等)或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候可考虑手术。病理特点:SCN肿瘤由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内衬透明立方上皮,上皮下方为毛细血管网。(下图为一例典型的SCN的MRI表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具有一定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 主胰管型IPMN的主要特征为主胰管呈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扩张的胰管直径往往大于5 mm;分支型IPMN,MRCP可显示病灶与胰管相通,像“提子”一样。主胰管型IPMN的恶变风险大于分支型,反复胰腺炎,主胰管扩张大于10mm,胰管内有附壁结节,胰液细胞学有高度异型细胞,Ca19-9升高等都是高危因素,会建议手术。  胰母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占所有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1%,多见于婴儿和儿童,但也会出现在成人中,男女比例接近。病变可以发生在胰腺各个部位,通常为实性肿块,约30%的胰母细胞瘤会分泌AFP。组织学上,胰母细胞瘤由可能混杂腺泡、导管、胰岛细胞的原始小多角形或梭形细胞组成,免疫染色可查见由腺泡、导管或内分泌标志物。原始细胞中可见特征性“鳞状”小体。成人胰母细胞瘤似乎较儿童差,局限性肿瘤手术切除为首选。胰母细胞瘤在CT扫描下显示为一巨大的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瘤,可伴有钙化。(下图为一例成人胰母细胞瘤病例,需要注意肿瘤少量表达SSTR2A,故68Ga-DOTATATE PETMRI显示DOTATATE摄取增高,易与神经内分泌肿瘤混淆) 主要就是以上肿瘤的鉴别,如有不清楚的就在线问诊我吧 :)

金佳斌 2022-03-16阅读量2.0万

瘢痕溃疡和难愈合伤口不容小视...

病请描述:近期读到日本学者Hattori博士在国际期刊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发表的一篇文章有感。此文报道了笔者发现的创伤性瘢痕可以继发血管肉瘤的病例,非常好的病例,也给了我很多临床启示,日后可以更好的为患者的诊疗服务,同时在这里分享给各位也是希望有出现瘢痕反复破溃,感染或瘢痕难愈合情况时及时就医,不要延误病情。大家都知道肉瘤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非常容易全身转移,常常在发现局部肉瘤的同时已经发生全身转移,所以早期的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此文章中提及的病例是一位68岁的日本男性,50年前遭遇交通事故并治疗后遗留外伤右足瘢痕,此后数年逐渐出现足跟瘢痕小溃疡,未引起重视,近期瘢痕溃疡处出现菜花样增生改变及局部痛痒等临床症状后才去医院就诊,就诊时体格检查发现右侧腹股沟已经淋巴结转移,完善瘢痕溃疡处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血管肉瘤,恶性度高,该文章中显示,此患者最终接受了截肢治疗。(患者足部瘢痕溃疡及病理检查结果如下图)继发于瘢痕的肉瘤报道全世界都很少,截至目前,我在临床工作多年,接诊的大部分瘢痕溃疡合并局部癌变的患者多见的还是鳞状细胞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鳞癌,虽然也是属于恶性,但是经过手术扩大切除、修复重建及术后正规的肿瘤治疗及随访复查,一般预后都很好。下面是我临床工作中接诊并治疗过的,比较严重的一些瘢痕溃疡或难愈合创面合并鳞癌的病例(见下图)幼时背部烫伤后大片瘢痕,近期瘢痕溃疡1年未愈,发展为皮肤鳞癌面部先天性鲜红斑痣激光治疗后形成慢性创面,多年未愈,发展为皮肤鳞癌综上所述,对于皮肤难愈合伤口,或者瘢痕反复破溃,感染,瘢痕难愈合或瘢痕溃疡等情况发生,由于局部皮肤软组织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容易发生恶变。建议相关患者早期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促进伤口的早期牢固愈合。对于特殊部位瘢痕,治疗后仍然难愈合伤口及瘢痕溃疡等,建议早期手术切除甚至扩大切除,并行切除物的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指导后续术后治疗及随访。参考文献:J Dermatol. 2018 Sep;45(9):e244-e245. doi: 10.1111/1346-8138.14285.

易磊 2022-03-05阅读量9493

常用的抗瘢痕综合治疗方案包括...

病请描述:瘢痕是人体在外伤或手术后自我修复的最终产物,没有瘢痕的形成就没有伤口和创面的愈合。但是过度的瘢痕增生不仅影响美观,并且容易继发瘢痕挛缩影响关节功能,需要早期干预治疗。瘢痕形成过程大致分为未成熟瘢痕和成熟瘢痕两个阶段。未成熟瘢痕的主要特点是瘢痕内毛细血管丰富、瘢痕色泽偏红;常伴随痛、痒等临床症状。成熟瘢痕的主要特点是瘢痕内血管萎缩、瘢痕色泽偏暗;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瘢痕的治疗越早越好,在瘢痕未成熟阶段进行一系列综合方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抑制瘢痕组织的增生及预防后期挛缩。抗瘢痕的治疗方法很多,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多种方法行综合抗瘢痕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不同个体需要行不同的瘢痕综合治疗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需要参考患者性别、年龄、肤色、遗传因素、基础疾病、受伤机制、伤口愈合时间及愈合过程、目前瘢痕增生情况、目前治疗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并进一步行体格检查以及适当的辅助检查最终确定。目前常用的防治瘢痕的方法如下:1, 外减张治疗:张力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伤口愈合早期由于皮肤的牵拉伤口容易变宽,并在持续张力下可刺激瘢痕增生凸起。因此,对于手术切口或处理后的外伤伤口,术后坚持使用减张胶布和减张器非常重要,常需坚持使用半年左右。2, 抗瘢痕外用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是硅凝胶制剂和中药类复方制剂。硅凝胶制剂自从1982年被发现有明显防治瘢痕作用以来一直应用至今,效果确切;它主要通过对瘢痕的水储留作用以及缓慢释放硅油产生持续抗瘢痕生物学效应。中药类复方制剂主要为一些植物提取物,如积雪草苷和康瑞保等,积雪草苷是从积雪草中提取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纤维化、抗氧化及促进愈合作用。康瑞保主要成份洋葱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此类抗瘢痕外用药物常需涂抹半年到1年。3, 压力治疗:常见有弹力衣,弹力套等;它们主要通过对瘢痕产生持续压力,使瘢痕内血管管腔变窄,减少瘢痕组织血供,抑制瘢痕组织增生。压力不能太大,不然会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也不能太小,不然对瘢痕组织起不到治疗作用;因为不同的个体高矮胖瘦不同,压力套常需要量身定制,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弹力套理论上需要24小时佩戴,常需佩戴半年以上。4, 激光治疗:目前常用于瘢痕治疗的有染料激光和点阵激光。1,脉冲染料激光:它主要靶向破坏瘢痕中血管,从而抑制瘢痕组织增生;它也可以介导胶原纤维中二硫键断裂,抑制TGF-beta1表达,从而诱导胶原重塑,染料激光常间隔1月左右做一次,根据患者激光治疗后瘢痕的反应不同,其治疗时间会相应调整。2,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它主要诱导胶原重塑和新胶原生成,改善瘢痕形态和柔软度,从而改变伤口愈合过程,促进自我修复。点阵激光穿透皮肤浅表层到达真皮层,可刺激真皮层胶原增生,促进胶原重组,并且点阵模式下仅仅部分皮肤收到激光作用,未收到激光作用的组织作为缓冲区,大大减少皮肤组织的热损失,有利于激光治疗后迅速恢复。点阵激光常间隔3月左右做一次,根据患者激光治疗后瘢痕的反应,其间隔时间和激光能量会做相应调整。5, 瘢痕针注射治疗:瘢痕内常用的注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类药物、5-氟尿嘧啶和利多卡因,根据瘢痕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混合配方进行瘢痕内注射。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发挥抗瘢痕作用。5-氟尿嘧啶主要通过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高代谢成纤维细胞发挥抗瘢痕作用。常1月左右注射一次。6, 肉毒素注射治疗:肉毒素注射治疗瘢痕的机制在于肉毒素可减少伤口张力,抑制瘢痕中纤维组织增生,减少皮肤炎症反应等。肉毒素注射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并且它与其他局部注射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7, 玻尿酸注射治疗:主要适用于范围在5平方厘米内正常肤色的浅表凹陷性瘢痕。因玻尿酸不仅有保持皮肤弹性的功能,而且能锁住大量水分子,注射后治疗效果一般可维持半年到1年左右,不同玻尿酸产品其维持时间不同。8, 自体脂肪注射治疗:主要适用因皮下脂肪等软组织缺失造成的凹陷性瘢痕。可以将腹部、大腿等处脂肪抽吸出来,经过人工体外处理后注射入瘢痕处。因自体脂肪颗粒中含有大量干细胞及活性成分,行脂肪注射后不仅能改善凹陷,而且会一定程度改善瘢痕质地、柔韧性和弹性。9, 浅表放射治疗:常用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对于瘢痕疙瘩,目前研究表明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小剂量浅层放射治疗可以将瘢痕疙瘩的复发率控制在20%以下,甚至更低。放疗时机一般在术后48小时内进行,每次治疗时间2分钟左右,常1周一次,4次一个疗程。虽然用于瘢痕治疗的放疗因剂量低,穿透浅,无明显副作用,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血象偏低等)和人体特殊部位(胸腺、甲状腺区等)不推荐放疗,避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10,            手术治疗:对于上述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各种瘢痕,以及功能部位和特殊部位(手足,四肢关节,面颈部,会阴部等)的瘢痕影响生活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瘢痕的精准切除及修复重建,以及瘢痕改型、瘢痕松解等微整形手术,以期改善瘢痕导致的功能障碍和生活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对未成年人而言,也可以通过手术整形治疗改善瘢痕对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

易磊 2022-02-18阅读量9163

神奇!! 右下腹痛的克星&m...

病请描述:    “阑尾炎”,一种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当普通的腹部超声和CT检查都不能明确诊断时,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蹊跷的右下腹痛       “钟教授真厉害!害我大半年的腹痛,跑了好多家医院,都没解决,在他手上,不到1天就好了……”日前,张先生(化姓)带着家人再次来到钟教授门诊,感谢教授及时给他解除了困扰他大半年的痛苦。     半年前,张先生开始不明原因间断右下腹痛,有时伴有发热,至当地多家医院,积极做了几乎全部检查,验血、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及磁共振等,都没查出毛病所在,没发现腹痛原因,间断在当地医院按“阑尾炎”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可以缓解,但仍然会间断出现。曾有医生建议他把阑尾切除看看,张先生没有勇气去“拿掉它”。经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有套好的微创的检查及治疗腹痛的新方法。果然不出所料,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图1右下腹痛&肠镜+造影探查 教授详细分析病情,化解腹痛难题     钟教授详细了解病情,患者间断右下腹痛半年余,多家医院腹部超声、CT、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腹痛原因,多次按“阑尾炎”保守治疗,腹痛症状可缓解。目前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ERAT)已经非常成熟,建议患者可行肠镜检查+阑尾造影,进一步查找腹痛原因,必要时进一步治疗,不开刀,不住院,保留阑尾的完整性和功能存在。诊疗方案和张先生及家属沟通后,检查顺利进行。 检查及手术过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一台常规的肠镜检查顺利进行,钟教授娴熟地循腔进镜,不放过一丝一毫角落,肠腔内的“美景”尽收眼底。未发现肠道有异常表现,顺利到达回盲部,找到阑尾开口。仔细观察阑尾开口,无明显异常,内镜直视下,辅助X线透视,导丝顺阑尾开口顺利插管,进一步造影检查,阑尾腔未见明显狭窄及充盈缺损,予以冲洗后,大量脓液随即从阑尾开口涌出。“这就是他反复腹痛大半年的罪魁祸首,藏得还比较深……”钟教授兴奋地给旁边学习观摩的医生讲解,掌声即刻全场响起……钟教授继续给予阑尾腔反复冲洗并吸引,直至流出液体由脓液转清澈,顺利退镜。检查及手术顺利结束。张先生当天即恢复饮食并下床活动,无任何不适。其后张先生腹痛再也没发作过。 图2肠镜检查+阑尾造影+阑尾炎内镜下治疗 专家指点迷津     阑尾位于腹部的右下方,长约6-10cm,是单一开口的管状器官,是一个细长而弯曲的盲管,远端是盲端,近端开口于盲肠。阑尾本身为淋巴器官,分泌肠道激素类物质,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阑尾在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肠道菌群调节和存储器官,并非可有可无的多余器官。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主要与阑尾腔梗阻和感染有关。常见症状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原则上一经确诊,建议尽早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保守治疗、开腹阑尾切除术、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自然孔道阑尾切除技术(NOTES手术)及经内镜保留阑尾手术-逆行性阑尾治疗术(ERAT)等。 图3阑尾及阑尾炎症、阑尾粪石     外科手术是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式,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随着微创理念及技术的发展,以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手术愈来愈微创,许多器官无需再切除,而得以保留其完整性,进而保留其功能。     现阶段,无论外科开腹、腹腔镜微创,还是NOTES手术,均是把阑尾切除。随着软式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部分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消化系统疾病,通过软式消化内镜即可得到有效诊治。内镜下逆行阑尾治疗技术(ERAT),是目前可以保留阑尾的新的微创、无创的术式。     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ERAT),是在肠镜直视及X线辅助下,通过阑尾腔逆行性插管、造影,评估阑尾腔内情况,并进行冲洗、抽吸、减压,如存在粪石,可采用取石网篮或球囊取出粪石,以解除阑尾腔梗阻,如存在粪石取出困难或阑尾腔狭窄、梗阻,可放置胆胰管塑料支架持续引流(术后1-2周可复查阑尾超声或肠镜评估,根据情况取出支架),达到快速降低阑尾腔内压力、消退炎症的目的,进而可以保留完整的阑尾及其功能。当然,对于存在阑尾穿孔、坏死的复杂性急性阑尾炎,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图4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ERAT) 图5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ERAT)     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ERAT),技术微创、无创、安全,短期内疗效显著。腹部无切口、无瘢痕,创伤小,肠功能影响小。相对外科手术,其并发症(比如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腹腔脓肿等)的出现率大大降低。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其生活质量,而且恢复快、疗效可靠,充分体现了微创、无创治疗的优越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对于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ERAT),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免除了患者手术之苦(不开刀),又保留了阑尾的完整性及其生理功能,而且恢复快、疗效可靠。专家介绍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微创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副主任委员、早诊早治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并熟练掌握包括ESD、EFTR、EUS、ERCP等各种内镜诊疗操作。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钟芸诗 2022-02-16阅读量1.3万

骨科医生带你了解踝关节疾病-...

病请描述:什么是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踝关节周围骨性或软组织之间的撞击、挤压及反复摩擦等引起踝关节疼痛和(或)关节活动受限,我们称之为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分为骨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其中前者指距骨和胫骨骨赘之间的撞击;后者为关节囊、滑膜、韧带增生、肥厚或瘢痕组织增生等所致,二者可同时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又可分为前方撞击、前外撞击、前内撞击、后方撞击和后内撞击,其中以前三类最为多见。什么是踝关节前方撞击?在足球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中最常见,是运动员前踝疼痛的常见原因。踝关节前方有一个“凹槽样”结构,踝关节反复过度背屈时会在里面刺激生成骨赘,生成的骨赘会反过来限制踝关节的屈曲活动。X线侧位片可以观察到“鸟嘴样”骨赘形成,MRI是评估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增生骨赘一般呈低信号。什么是踝关节后方撞击?既往被称为三角骨综合征、距骨挤压综合征、踝关节后方功能障碍等。是由于重复和极端的足底屈曲导致后踝骨界面间的撞击,并压迫中间的软组织,导致足底屈曲时的疼痛和活动范围受限,称之为“胡桃夹症”,是后踝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踝关节后方骨性撞击在X线侧位片和CT上均能显示,可发现距骨后方三角形或椭圆形的三角籽骨的病理改变,以及距骨后突是否过长等,MRI时,距骨后突过长伴骨髓水肿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什么是踝关节前外撞击?踝关节反复内翻损伤是踝关节前外撞击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在疾病晚期,前外侧沟发生纤维化,其形态在关节镜下类似膝关节半月板样结构,因而被称为“半月板样损伤”。胫腓前韧带下束增厚会使踝关节背屈时距骨与韧带发生解除而导致撞击症状,而反复摩擦又会近一步增厚韧带。常规踝关节X线片无法准确定位到前外侧沟,CT能够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的骨赘、关节游离体及距骨穹隆的软骨损伤等,MRI对于踝关节前外撞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前外侧沟区域的异常信号,如存在滑膜炎时,T1WI上呈中等至低信号。如何治疗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大部分可通过保守治疗,包括减少运动、制动休息和物理治疗等,也可通过调整运动姿势改善疼痛症状,还可以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对症状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关节镜下清理及骨赘清除。参考:(图片来自网络,金泽斌供稿)[1]代咏梅,欧丽珍.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7):35-36.[2]朱文峰,施凤超,孙焕建,等.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治疗[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1):55-57. DOI:10.16424/j.cnki.cn32-1807/r.2021.01.014.[3] 方义杰,李绍林.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评估[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1,55(5):573-577. DOI:10.3760/cma.j.cn112149-20201205-01285.[4] Berman Z, Tafur M, Ahmed SS, Huang BK, Chang EY.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s: an imaging review. Br J Radiol. 2017 Feb;90(1070):20160735. doi: 10.1259/bjr.20160735. Epub 2016 Nov 25. PMID: 27885856; PMCID: PMC5685116.

程千 2021-12-09阅读量1.2万

椎间孔镜术后复发怎么办?小切...

病请描述:很多人都害怕进行椎间盘手术,感觉损伤太大,不得以进行手术了,也希望尽量微创,最好一次就能彻底治好不复发,但现实不是一直那么美好。目前,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的复发率约5-10%(不同文献报道结果不一)。复发以后该怎么办呢?虽然很多复发病例症状较轻,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翻修的概率逐渐增加,还能再次进行微创手术吗?是的,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再次进行微创翻修手术。46岁的吴先生,在2017年因腰痛伴左下肢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进行了椎间孔镜下L5/S1髓核摘除术,术后疼痛缓解。之后腰痛、左下肢疼痛症状还是偶有发作,休息后可缓解。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痛症状加重,放射至臀部至左小腿后侧、左足底。在当地医院进行推拿、理疗、药物等治疗未见缓解,10天前症状再次加重,出现行走困难、影响睡眠。腰椎MRI显示L5/S1左侧椎间盘脱出。为寻求进一步诊治,吴先生慕名来到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许鹏副教授门诊求诊。入院后,许鹏副教授团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考虑吴先生目前腰腿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保守治疗无效,建议进行手术治疗。许鹏副教授指出,由于之前进行过一次椎间孔镜手术,此次属于翻修手术,患者腰椎已经失去部分正常的解剖结构,可能存在瘢痕增生与神经粘连,手术难度会加大,因此,翻修手术非常考验术者的技术和操作。具体术式可以选择再次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许鹏副教授团队已对多例复发患者进行椎间孔镜翻修,效果较好。患者因惧怕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的复发,拒绝再次行椎间孔镜手术,但是强烈要求尝试“不复发的微创手术”,许鹏副教授特意选择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传统开放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恢复慢,而MIS-TLIF术式利用特殊工作套管,经肌间隙入路切除一侧小关节,暴露椎间隙的后外侧来完成病变节段的减压及融合,创伤小、恢复快,融合后不会复发,植入的螺钉也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术中通过透视定位目标节段,确定进钉位置及方向。分别建立双侧经皮椎弓根钉钉道,临时放置导针。安装微创通道及光源,去除关节突处黄韧带,分离和神经根粘连的瘢痕组织,显露、保护受压的神经根,去除向后、向下游离的髓核组织,切除椎间盘后进行椎间融合,经皮置入4颗椎弓根钉,最后缝合皮肤切口,手术进行的十分顺利。术后第一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肢疼痛完全消失,能在指导下在病床上做简单的下肢康复训练活动。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现在恢复良好。术前MRI术前MRI术中术中标本术后X片许鹏副教授介绍到,“MIS-TLIF”腰椎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精准到达手术区域,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保留棘突和韧带等脊柱后方张力带结构,最大程度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又能满足减压、融合、内固定等需要,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疗效好、美观等优点,常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复发性椎间盘突出伴腰腿痛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MIS-TLIF与传统开放椎间融合手术具有同样的临床疗效,而前者术中出血较少、术后腰部疼痛症状较轻。但是,对于多节段、严重椎管狭窄以及Ⅱ度以上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尚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与手术风险,因此,目前MIS-TLIF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开放手术。另外,微创手术术中定位和内固定置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X 线机透视辅助完成手术操作,透视次数明显多于传统开放手术。而且,MIS-TLIF 技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术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手术经验,熟悉局部解剖,并经过严格训练,掌握狭小空间操作的技能。只有规范化治疗选择,才可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和微创价值的实现。相信此项微创技术的开展,必将造福更多的脊柱疾病患者。专家介绍许鹏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内知名脊柱微创外科专家。专业擅长:从事脊柱外科工作10余年,近年主刀疑难、危重脊柱疾病500台/年以上,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临床技术。主要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胸椎黄韧带骨化、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骨质疏松骨折、枕颈畸形、侧弯畸形、脊柱结核感染等脊柱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中西医综合疗法,尤其是疑难、危重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社会任职:担任国际AO内固定协会会员(AO Spine)、北美脊柱学会会员(NASS)、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微创学组机器人技术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委脊柱康复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官、第二军医大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导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青年审稿专家、《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编委和《Translational Surgery》青年编委等。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市、校、院级课题3项,主持军事论坛1次,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3项,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累积科研经费300万元以上。近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

许鹏 2021-11-30阅读量1.1万

“东方睡美人&r...

病请描述:心脏病和胆石症竟有这种关系!有过胆道疾病的人,你的心脏要警惕啦!夸人我们常说:忠心赤胆、胆大心细、剑胆琴心;害怕的时候我们说:提心吊胆、心惊胆颤、胆怯心虚;可见胆和心似乎有着某种联系。马王堆遗址出土的辛追夫人被称为“东方睡美人”,经现代解剖学家研究后发现:辛追夫人除了患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还患有胆结石。而在其胃肠内还发现了多达百余枚甜瓜籽…最后解剖学家得出结论:辛追夫人应该是在食用过多高糖、性冷的食物后,胆石症发作并诱发心脏病猝死。事实证明:胆石症和心脏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些不为你所知的心胆关系!心和胆的“小秘密”我们常把心脏比作人体的“泵”,是动力器官,将血液泵至全身。而胆囊则是个“容器”,储存和浓缩胆汁。功能和位置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器官为什么会存在联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今天的重点内容:胆心反射和胆心综合征了。胆心反射是由于手术牵拉胆囊或者探查胆道过程中造成的心率降低,血压下降甚至停搏的现象。胆心综合征则是由于胆道疾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缺血,心脏活动失调以及心电图出现异常的临床综合征。胆心反射是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胆心综合征则是更严重的病理发展过程,也是心脏病和胆石症紧密联系的具体临床表现。它们俩的“小秘密”是这样的:心脏受T2—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则受T4—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5脊神经段存在交叉。恰好交叉部位有迷走神经形成的完整反射弧。手术过程中刺激胆囊所造成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释放乙酰胆碱增加,乙酰胆碱顺着反射弧爬到心脏的冠状动脉门前,打开了冠状动脉的不正常收缩和痉挛的大门,心律便会不正常。当心脏将运送氧气的大门关上,心肌细胞的收缩力便大不如前,进而便出现缺血、心率下降甚至发生心脏停搏的情况。打个比方:胆囊和心脏均归属于颈胸段的一个司令部指挥,司令下达的命令将同时传至心脏和胆囊,两者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而胆囊炎患者还可表现为肩部、背部疼痛的原因。短时间的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胸闷,及时就诊后仍有存活几率,但是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则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特别是在面对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时,及时判断出现胆心综合症是非常重要的。胆心综合征如何判断?1.心前区疼痛胆道疾病常定位不明确,表现为牵涉性疼痛,心前区可有闷痛表现。不同于单纯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短暂,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长,尤其是进食高脂肪性食物后发作,服用硝酸甘油后不能有效缓解疼痛,给予阿托品、杜冷丁则可以缓解。心前区疼痛在胆道疾病后消失。2.心律失常胆道疾病发生后可有心悸、心慌感。这是因为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心肌活动紊乱,多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在胆道疾病治愈后消失。3.心电图改变心电图报告单上可显示“ST段压低”的内容,表示心肌可能发生缺血。但这一表现可在胆道疾病治愈后可消失。能够引起胆心综合征的胆道疾病有哪些呢?1.胆结石2.急性胆囊炎3.慢性胆囊炎胆心综合征如何治疗?胆心综合征一旦出现,关键在于及时处理心脏问题。在做好针对胆囊疾病引起的感染、绞痛的基础上,对心肌缺血做好预防性治疗,防治恶性心律出现和心脏骤停。而本身就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则应该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防治胆道疾病加重冠心病症状。胆心综合征可以预防吗?当然可以!只要解决其源头——胆囊疾病,对其进行手术摘除,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胆心综合征,避免心脏骤停的情况发生。当然,术前医生也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比如:评估心脏状态、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过程中也需要严密监测心电图,及时判断患者的情况并作出处理,防患于未然。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1-05阅读量1.0万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m...

病请描述: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01:只要发现血管有毛病,就一定要手术正解:人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一样,用的年头越久,越容易出现堵塞、破裂等问题,得靠手术才能修理好。但是,如果只是一点小问题,例如,管壁堆积了一点水垢(斑块),但水流(血流)并没有什么阻碍,这时候硬要手术就不对了,不仅带来不了获益,反而增加风险。客观的说,目前存在相当的过度手术现象,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绝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 误区02:血小板低就不能手术,也不用吃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正解:血小板是凝血系统的主要环节,但是,血小板既要看数目,也要看质量,血小板低并不代表凝血功能弱。血小板低的人,照样可能发生严重血栓,照样可能顺利承受大手术。反之,血小板高,也照样有大出血的。 误区03:治疗就得聚焦病变血管,其他的不重要正解: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医生也会犯这错误,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忘了人是一个整体。比如下肢动脉闭塞,我们必须记住动脉硬化是个全身性疾病,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也可能有问题,切不可腿治好了,却忽视了心梗脑梗和肾衰的防治。 误区04:支架不好,贻害无穷,尽量别放正解:支架一方面确实存在过度使用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常常被妖魔化,比如有很多假借著名专家传播的伪科学或者只是概念阶段的“科幻动画”,看得让人哭笑不得。支架是非常伟大的发明,救人无数,至于该不该放,还是要根据局部病情和全身情况科学决策,请信赖的专业医生作决定。 误区05:支架都很容易堵塞正解:人体使用的支架有上百种,不能一概而论,是否易堵与病变部位和性质有关。有些支架,比如冠脉支架、下肢支架,确实再狭窄率和闭塞率比较高,能通过球囊扩张等方法完成治疗就尽量别放支架,尤其是年龄轻的。而有些支架,比如髂动脉支架、颈动脉支架,堵塞机会则相当低。还有主动脉等大支架,就更难堵塞了,甚至不用吃任何维持通畅的药物。 误区06:植入支架后要终生服用抗排异药和抗凝药正解:支架和脏器移植不一样,根本不用抗排异药。为了提高通畅率,多数支架要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提高通畅率,但不一定需要终生服用,等到支架表面内皮化完成,也就是支架和血管壁长成一体后就可以考虑停药了。 误区07:体内放了支架或弹簧圈就不能做磁共振了正解:磁共振都是安全的,支架等植入物本来就比较固定,术后一两月后因组织生长固定更牢,所以,磁共振检查是非常安全的,不会因为磁场导致支架发热、移位或血栓形成等现象,美国AHA曾就此明确声明。而且,很早以前的少数支架可能会有一定磁性,而这些年的支架和弹簧圈都是无磁或消磁的,术后当天都能做磁共振。 误区08:六七十岁了,年龄太大,承受不了手术打击正解:非常陈旧迂腐的观念。年龄只是手术耐受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科学评估。六七十岁对于血管病人来说还算年轻的,我们的手术病人80多很常见,90多也不少。现在绝大多数血管手术已微创化,老年人手术安全性更好了。 误区09:反正是微创手术,干脆把若干血管问题一次性都做了正解:通过一个穿刺点,确实可以一次性解决多处多种血管病患,还可以节省一些费用,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有充分评估和足够把握。必须记住,做的地方越多,手术时间越长,全身影响越大,医生疲劳越甚,可能的风险也越多。尤其是身体欠佳的老年病人,完全没必要急急慌慌的一次做太多,手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误区10:血管微创手术比较简单,一般人都能做好正解:血管微创手术有个特点,学会做、凑合做的门槛低,但做精做好难。这往往造成手术结果天壤之别,甚至留下一地鸡毛。原因有三。首先,这种手术是非直视下远处操控进行的,而精确度又要求毫厘之间,所以细微的技巧很关键。其次,血管病的种类、病因和部位繁多,使多数医生对于某个具体病变的经验不足,甚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再次,几乎每个病变的形态和结构都不一样,这对医生的灵活应变和器具的丰富选择要求很高。误区11:孕妇发了血管病孩子就不能要了正解:孕期当然应该尽量避免药物和手术,但总有些深静脉血栓、主动脉夹层等血管病的发生。生命诚可贵,妈妈更不易。如果经过血管外科和产科的联合评估,判断对孩子影响不大,完全可以继续妊娠。比如,低分子肝素不会通过胎盘,可以安全使用直到分娩;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射线和造影剂对大月份胎儿的影响也很小。误区12:传统手术费用远低于微创手术正解:以前是这样的,因为腔内器具非常昂贵,但情况正在变化甚至反转。支架等不断大幅降价,而传统手术的手术费、麻醉费、护理费等人力成本迅速提高,而且传统手术住院时间长、用药多,所以,预计我国很快也会象西方国家那样微创手术更便宜。 误区13:脾动脉瘤、肾动脉瘤等就是肿瘤正解:动脉瘤不是肿瘤,连良性肿瘤都算不上。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破坏脏器甚至远处转移,而动脉瘤只是动脉的膨大扩张,主要危害是破裂出血,而不会侵犯器官和转移。动脉瘤只是因为长得象“瘤”才得了这么一个错误的译名。 误区14:动脉瘤就是血管瘤正解:老百姓常常把动脉瘤俗称为“血管瘤”,但其实这完全是两种病。动脉瘤发生在大中动脉,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的动脉明显扩张,可分为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而血管瘤发生在终末血管和组织中,是由胚胎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等。 误区15:手术后腹股沟穿刺点出现肿块肯定是有问题了正解: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这是因为手术后皮下的疤痕、少量积血、动脉闭合线结等引起的,一般会逐渐变软变平。但是,万一越来越大,出现明显跳动和疼痛,就要小心是不是穿刺点出血甚至是形成假性动脉瘤了,做个彩超可明确。 误区16:股总动脉损伤应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正解: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作为介入最主要导入通路的股总动脉的医源性损伤越来越多,导致假性动脉瘤等。股总动脉位于腹股沟关节部位,紧邻股浅、深动脉分叉,如果采用覆膜支架微创修复,可能会牺牲股深动脉分支,再闭塞率也较高。股总动脉较为表浅,传统手术修复不难,且能避免上述缺点,故应为首选,实在没办法时才考虑支架。 误区17:“多层裸支架”很好,既能修复病变又能保留分支正解:这种理念认为裸支架虽然不带膜,但放上三五层就也能阻挡血流修复病变,同时分支动脉却能完好保留。这种手术极其简单,没什么技术门槛,一度在国内大行其道,拿来治疗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但大多病变没治好分支却容易闭,而且还会留下一个很难收拾的烂摊子。国外对此已有深刻反思,除了少数科学探索外,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误区18:介入手术后必须绝对卧床制动24小时正解:护理上确有此要求,常常机械执行,病人老老实实直挺挺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腰酸背痛堪比受刑,甚至失眠诱发心肺问题。实际上,以介入最常用的股动脉来说,只需该髋关节不屈曲活动就不会导致穿刺点出血,而扭扭腰、转转脚踝、活动一下其他肢体根本就没事。穿刺点封堵得好的病人甚至可以更早下床。误区19:手术后有些不舒服很正常,能忍就忍忍吧正解:确实,不论手术大小和麻醉方式,术后总不会那么舒适,有的病人为了少麻烦医护和家人,会尽量忍受而不及时反应。但是,血管外科老年人多,各脏器功能可能会差一些,术后疼痛、腰酸、失眠、便秘、腹胀、痰多、口渴缺水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置,就有可能导致心梗、脑梗、肺炎等大问题。所以,老人及时反应不适症状很重要,这没什么好客气的,医生就应细致服务,儿女也该床前尽孝。误区20:病情和网上的很像,肯定是血管病,请一定帮我治疗正解:病种千千万,但症状就那么几类,所以,老百姓自己对号入座很容易搞错,也有人在我排除血管病后仍要求我帮着治疗,比如,明显的腰椎病引起的下肢跛行。这不是请铁匠做木匠活吗?我作出的判断和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您得认真阅读和理解我的回复。误区21:运动会导致支架移位,手术后应避免运动正解:如果真是手术后动都不能动,这个手术早就消亡了。支架是靠“支撑力”固定在血管中的,而且会被逐渐生长的内膜覆盖变得更加牢固,所以,绝大多数的支架植入后可以完全正常生活,甚至也许还能剧烈运动。当然,有些关节部位的支架或大动脉瘤的支架不能动得太厉害。误区22:腹部内脏动脉夹层会发生破裂大出血致死正解:肠系膜动脉、腹腔干动脉、肾动脉以及髂动脉等,可归于腹部内脏动脉。这几条动脉发生夹层的还不少,我一年要经手一两百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90%的病人都是中年左右的男性,具体原因还不清楚。这么多年的这么多病例,我还几乎没见过发生破裂大出血要命的。所以,内脏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夹层完全不一样,其破裂大出血极其罕见。 误区2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一定要放支架正解:接着上面的议题,肠系膜上动脉等内脏动脉夹层的主要威胁不在于破,而在于真腔可能被膨大的假腔压闭或严重狭窄,导致动脉供应的小肠等相应脏器发生缺血坏死。最重的病人面临肠坏死,较重的病人表现为腹胀、餐后不适、排便不畅等相对缺血症状,他们都需要通过支架恢复真腔通畅。但更多的病人是血管基本通畅且没有症状的,可以保守观察。 误区24: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没症状就肯定不用放支架正解:有些疼痛缓解而且没有肠缺血症状的人,可能也需要植入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在大量的病例随访中发现,有些真腔较窄而主要依靠假腔供血的病人,中长期可能出现真腔狭窄逐渐加重甚至闭塞的情况,导致真腔发出的若干分支供血不足,引起一定的肠缺血症状。因此,我们会根据临床经验进行预判,对此类病人手术干预,确保远期肠功能。误区25:脾动脉瘤栓塞治疗后会导致脾脏坏死正解:脾动脉多扭曲,动脉瘤往往接近脾门,所以,用现有器具极难完成保留主干的腔内修复,多数需要栓塞治疗。我们每年要做很多这样的治疗,通过合理把握栓塞的度,可以既彻底栓塞动脉瘤,又维持一定的脾脏血供达到保脾的目的。目前,尚未遇到脾脏坏死的情况,仅个别病例出现很快恢复的局灶性梗塞。误区26:肾动脉瘤太难治了,只能切除肾脏正解:肾动脉瘤确实非常难治,除了切肾,以前我们做过几个肾脏离体修复后再自体肾移植回去,但手术非常耗时和麻烦,也有做不了的。从2013年开始,我们团队针对复杂肾动脉瘤开展了多种裸支架辅助下栓塞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吸引了500多国内外病人前来治疗,绝大多数都完整保全了患肾,也未发生一例肾动脉瘤术后破裂。肾脏很精贵,一人只有俩儿,千万别再随便切肾了。误区27:小肾动脉瘤肯定不用手术正解:小肾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较低,确实可以观察。但有的时候,动脉瘤并不大,但出现了瘤体压迫肾动脉分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或压迫肾盏肾盂导致血尿,这就需要手术干预了。还有的时候,动脉瘤虽然较小,但即将扩张累及肾动脉分叉部,为了避免分叉部动脉瘤手术的高难度,可以及早通过一个简单可靠的微创手术解决问题。误区28:肠系膜静脉血栓不容易导致肠坏死正解:很多人认为肠系膜动脉堵了的话容易引起肠坏死,而静脉血栓只会引起肠壁水肿而不会缺血坏死。但实际上,严重肿胀的肠管也会坏死,而且,这种肠管坏死没有穿孔,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因此经常耽误坏死肠管切除的时机。在此过程中,坏死肠管中大量细菌毒素吸收入血,可引起迅速恶化的感染性休克,相当数量的病人因此殒命。 误区29:肾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成正比正解:高血压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如果狭窄不严重,但血压很高,说明这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不用手术,做了也没用。也有肾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但高血压很轻,可他们还是应该及时手术,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降血压,而是为了避免不知不觉中的肾脏完全萎缩。误区30:抽烟主要影响肺,对血管影响不大正解:错误,香烟对血管的危害,比对呼吸系统有过之而无不及。尼古丁和焦油会使血管痉挛,造成管壁营养障碍、内膜损伤、脂质沉积等,同时也引起血压、血糖、血脂的一系列问题。临床见到的严重动脉硬化病人,多数是老烟枪,有的血管薄弱扩张,有的血管斑块堵塞。误区31:反正有药物,香烟继续抽问题不大正解:吸烟与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戒烟是很多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光靠药物和手术是不够的,否则早晚还要出问题。比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人,手术后继续偷偷抽烟,导致很快再次狭窄闭塞,甚至发生心梗、脑梗。误区32:血管有病要多吃素戒荤腥正解:动脉硬化等“富贵性”血管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体代谢失衡,并不能说全是鸡鸭鱼肉吃的,很多素食为主的人动脉硬化也很严重。营养学家的膳食标准推荐也经常变,一会儿不该吃动物油,一会儿又适量动物油更好,让人无所适从。我认为,血管病人一般无需特殊饮食禁忌,荤素、粗细搭配好就行。但是,香烟必须戒,酒要尽量少。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冯睿 2021-10-26阅读量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