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临床上出现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以及鼻阻,合并过敏性结膜炎也会有眼痒,眼结膜充血水肿等,合并过敏性咽喉炎也会有咽痒,咳嗽,咽异物感等,部分人会有持续的鼻后滴漏等不适!医生检查会发现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发作期鼻腔里会有水汪汪的鼻涕或鼻腔分泌物!抽血可以查特异性IgE水平升高,皮肤点刺试验也会有风团形成的阳性结果,诊断的金标准是鼻腔激发实验。用可能的过敏原喷入鼻腔进行激发,可以导致症状加重,导致鼻腔通气明显下降,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二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过敏性鼻炎需要跟哪些疾病鉴别诊断呢? 一就是血管运动性鼻炎,涉及鼻腔黏膜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等,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相似,往往以某一种或几种症状为主,但往往查不到明确过敏原,可能与冷热刺激等有关,也经常合并有过敏性鼻炎! 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鼻炎,往往查血可以见到明显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症状也类似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会带来哪些困扰呢? 明确诊断后怎么治疗呢? 过敏原检查明确过敏成分后,如果过敏成分比较单一,而且是尘螨过敏的话,可以考虑的进行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属于病因治疗,有可能根治过敏性鼻炎,只是过程比较长,需要三年时间。这就需要需至专科医生处判断诊治! 明确过敏原后,平时首先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 如果症状发作,可以合理规范足疗程的用药来控制症状! 症状比较轻,可以选择一到两种鼻喷药物就可以很好控制症状! 症状如果比较重,建议联合用药,阶梯用药。怎么联合用药呢?通常可以三药联用:鼻喷激素喷鼻,鼻喷或者口服抗组胺药,根据情况加用抗白三烯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疗程问题,由于过敏原持续存在,过敏性鼻炎患者鼻腔和眼结膜,咽粘膜会一直存在过敏性炎症,所以症状控制好后,要持续低剂量用药把鼻腔炎症控制在最低持续状态,以减少发作或者减轻发作时症状!所以疗程最少要到20天,根据症状控制情况,可以用到一个月,然后慢慢减量,一天一次的变成两天一次,每天用的变成隔天用,药物交叉用!平时如果感觉症状要发作了,使用一种鼻喷激素即可很好预防和控制症状!如果症状加重,重复上述用药
杜进涛 2024-07-08阅读量1913
病请描述:膀胱炎是发生在膀胱的炎症,主要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还有其它特殊类型的膀胱炎。特异性感染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排尿时有烧灼感,并在尿道区有疼痛。有时有尿急和严重的尿频。女性常见。终末血尿常见,严重时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慢性膀胱炎的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无高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或间歇性发作,使病者乏力、消瘦,出现腰腹部及膀胱会阴区不舒适或隐痛。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约占75%以上,通常多发生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门,大肠杆菌易侵入。膀胱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终末血尿常见,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膀胱炎是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膀胱炎性疾病,占尿路感染总数的50%~70%,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脓尿是膀胱炎最典型的膀胱炎症状。膀胱炎分为急性与慢性膀胱炎,两者可以互相转化。1、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其特点是发病"慢",炎症反应"轻",病变部位"深"。慢性膀胱炎膀胱刺激症状长期存在,且反复发作,尿中有少量或中量脓细胞、红细胞。这些病人多有急性膀胱炎病史,且伴有结石、畸形或其它梗阻因素存在,故非单纯性膀胱炎,应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系统治疗。2、急性膀胱炎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往往伴尿急,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尿频尿急常特别明显,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浊,有腐败臭味,有脓细胞,有时出现血尿,常在终末期明显。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有时亦可出现尿道及会阴部疼痛,在排尿后得到缓解,血尿偶可出现。部分患者可见轻度腰痛。炎症病变局限于膀胱粘膜时,常无发热及血中白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部分病人有疲乏感。急性膀胱炎病程较短,如及时治疗,症状多在1周左右消失。3.间质性膀胱炎(Hunner溃疡)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严重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见于女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容量减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区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排出膀胱内液体再行充盈时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顶部见到绒毛状充血,范围约有1~1.5cm直径,其中心部位呈黄色。组织学上除可观察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膀胱炎,有显著的肥大细胞浸润外,尚有神经周围的慢性炎性浸润。本病的病因不明,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或真菌可见。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内查到间质性膀胱炎的抗体,而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认为本病与慢性肉芽肿病有关,或认为本病为一种神经性病变。本病用抗菌药物无效,将膀胱在全麻下进行过度膨胀可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其他治疗如安静剂、抗组胺药物、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直接膀胱内作硝酸银烧灼等疗效不佳。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充盈时可出现膀胱区疼痛,伴有明显的尿意或尿频,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可膀胱药物灌注(二甲亚砜,肝素,硝酸银,透明质酸,卡介苗)膀胱水扩后300ml容量,维持5分钟,放水观察,可见散在的黏膜斑点状出血灶。膀胱活检阳性率低。病理可见黏膜下层水肿及出血,肌间可见纤维组织伴少量细胞及浆细胞浸润。4.滤泡性膀胱炎本病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膀胱膀胱镜可观察到小的灰黄色隆起结节,常被炎性粘膜包围,但有时在结节间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变常见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显微镜检发现在粘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滤泡组成的结节,需与肿瘤作鉴别。治疗是控制感染,对症处理。5.腺性膀胱炎膀胱粘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并需去除发病因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可伴血尿,发作时有明显的膀胱区疼痛不适。常常药物治疗后好转,后反复出现症状。膀胱镜下可见:膀胱三角区及颈部散在的乳头样新生物,部分呈片状分布,输尿管开口多数窥视不清。6.气性膀胱炎少见,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被细菌(变形杆菌)侵入后而有发酵导致粘膜的气性外形。抗菌药物治疗后气体即消失。7.坏疽性膀胱炎这是膀胱损伤的一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与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8.结痂性膀胱炎常见于女病人。这是由于有尿素分解细菌感染,使尿液变成碱性,从而促使尿液内无机盐沉淀于膀胱底部,呈片状、黄白色、坚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变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围。当沉淀的物质被揭去时,下面的粘膜极易出血。酸化尿液与控制感染后沉淀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叶酸等治疗。9.化学性膀胱炎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这种膀胱炎治疗困难,有时需用膀胱扩大手术和输尿管再植手术。10.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疗不满意,与环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强的松、维生素E、局部应用硝酸银和福尔马林以及电烧灼均无肯定疗效。出血时虽用双髂内动脉结扎亦不易奏效。
吴玉伟 2023-10-30阅读量2074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病变,是指由胆囊壁向胆囊腔的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临床上,胆囊直径大于15毫米的息肉样病变,多数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是不同的,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是肿瘤性与非肿瘤 息肉。非肿瘤 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 息肉、腺肌增生、炎 息肉,肿瘤息肉包括平滑肌瘤、腺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胆囊息肉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类:胆固醇病变、良性非胆固醇病变和恶性病变。胆囊切除术后息肉病理活检显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高度隐蔽,通常无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 大部分PLG是腹部超声检查不经意发现的。然而,大多数胆囊息肉如继续生长,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导致急性胆囊炎。此外,一些息肉特别是对于直径超过10mm的息 肉有潜在的恶性危险。然而,胆囊恶性肿瘤多数在晚期才被发现,其预后远不如早期发现。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胆囊癌占所有胆道肿瘤的80-95%。因此,胆囊息肉应当进行定期复查,超过1厘米的息肉恶性肿瘤可显著增加,是预防胆囊切除术的指标。 1、胆囊息肉的发病率 根据各类研究报道,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影像学方法检出率1.3%-12.8%,胆囊切除术后病理学方法检出率高达13.8%。有研究调查台湾34669人,发现台湾胆囊息肉检出率为9.8%,而在欧洲社会,这一数据为1.4%-6.9%。研究表明,亚洲地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造成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地区、人种及生活方式、检测水平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联。这种差异是相关的,但总体数据显示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随着健康体检人数的增加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性的提高而提高。目前,胆囊息肉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尚未定论。 2、胆囊息肉病理分型 病理上,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两种即肿瘤 息肉(腺瘤和腺癌)和非肿瘤 息肉(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病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比较科学的分类为Rosai的分类方法,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瘤、腺肌瘤病、腺瘤样增生等。胆固醇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壁粘膜胆固醇沉积异常所致,肉眼可见线性黄色条纹,周围粘膜充血,这通常被称为“草蓦样胆囊”。在显微镜下显示结构为黄色,有小叶,绒毛顶部泡沫细胞覆盖完整的上皮细胞,通常被认为是胆固醇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炎 息肉:伴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以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为特征。镜下可见细胞膜被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出现正常、萎缩、增生、化生等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腺肌病和腺肌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压迫胆囊壁,导致胆囊壁腺管结构不规则。覆盖有柱状或立方状上皮,可能含有结石。罗阿氏窦合并肥厚肌层,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和腺肌病(弥漫性病变)。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部分,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部,形成清晰的病变。腺瘤性增生与腺肌瘤相似,它继发于炎症及结石的茹膜改变。与胃肠道相应病变相似,可见管状、管状绒毛(管状乳头状)或绒毛(乳头状)生长,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多数管状腺瘤由幽门腺组成,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典型的。他们中的少数为局部浸润癌或原位癌,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596
病请描述:大肚子“孕妇”来看肛肠科,走错科室......我科还真“接生”了 近日,科室里一提到“黄马甲”,大家都知道是谁。他很风趣而且健谈,走到哪里笑声便传到哪里。 听一段患者故事 许林(化名)男 54岁,出院前一天来到医生办公室,说自己每天都在病房看傅教授科普视频,也想和我们聊聊他的求医过程,希望可以帮助有同样疾病困扰的病友,少走弯路。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故事绝对可以写成一本书。”思绪拉回到17年的3月份,东北零下20几度,冰天雪地,屋里暖气开着却像是夏天,我约着朋友吃了一顿冰镇啤酒配烧烤,第二天感觉胃肠不舒服,肚子隐隐作痛,但是平时身体棒棒的,加上工作忙碌,就一直没有在意,没曾想胃肠不适持续了一个多月,不放心,还是决定抽空到当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做了胃肠镜,诊断是胃肠溃疡,粘膜充血水肿。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开了一些助消化和调理肠胃的益生菌等。 用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肚子还是胀得厉害,就到当地另外一家中医院的消化内科检查,医生诊断胃肠炎,开始中医调理,你还别说,中药一喝下去,肚子一排气,舒服了,就这样一喝就是4、5 年,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肚子反而越来越大,去年7月份又到浙江做了胃肠镜检查,才发现结肠扩张明显,医生建议做外科手术治疗。 出于对“手术”一词的敏感排斥,我心里打起了对抗赛,孩子支持手术,但我还是坚持保守治疗。拉着儿子陪自己来到北京**中医院,辗转一圈求诊花了好多钱,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性的成果。一想到陪伴自己四处求医看病的儿子,又耽搁工作又吃不好睡不好,打心底地心疼!就在一筹莫展时,认识的一位病友向我推荐了傅传刚教授,儿子马上上网查询,发现几篇肛肠外科发表的相关论文。便马上转诊到上海寻求傅教授的帮助。 查体:腹部极度膨隆,似足月即将临盆的孕妇,腹壁皮肤发亮,皮下静脉怒张。 马上安排肠镜:所见结直肠肠腔明显扩张,触碰无张力。 CT 显示:大量气体及排泄物积聚在结肠中,升结肠、横结肠极度扩张。 病例讨论 傅教授组织早会病例讨论,术前找我谈话,告知我现在必须尽快手术,病变肠管已经累及全结肠,保守治疗只会加重病情,造成肠梗阻等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我是良性疾病,手术就可以根治,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傅教授说给我做的是微创手术,只需要在肚子上打几个孔,术后恢复快、创伤小,我表示支持。 傅教授团队择期为我实施了3D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手术,当大肚子一下空了后,没有支撑的肚子有些难受,医生把自己的靠垫拿出来让我压着缓解。 术后第二天查房时,傅教授向我详细讲解了手术过程,腹腔镜进镜后见升结肠、横结肠极度扩张冗长,不得不在术中行肠镜检查吸尽扩张肠腔内的积气、积液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腹腔镜手术可以在完全开放的视野下把扩张冗长的像猪皮一样的病变结肠充分分离粘连,游离至需切除肠段的另一端——乙状结肠,将其切断并关闭。近端则在回肠末端进行切除,拉出的病变肠管盛满了手术室最大的标本盆。实在无法想象这几年我挺着个大肚子有多不容易。 术后3天开始排便、排气,大便每天3-4次,腹胀、腹痛消失。恢复良好,手术疗效相当满意。 明天就要出院了,现在非常想马上就能吃顿大餐,这几年都没痛痛快快地吃过饭。但是我会遵医嘱,医生说了饮食要循序渐进,慢慢恢复。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悔,真的隔行如隔山,因为自己不懂,盲目排斥外科手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如果早点手术会少受很多苦,肠子也可以少切很多。 过去七年的求医历程,真是我此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挺了7年多的大肚子终于“生了”。感谢傅主任!感谢杨飖团队!感谢医护团队!一流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温暖贴心的服务,干净舒适的环境,和蔼可亲的态度,超级棒的东方医院肛肠外科,我真心为你点赞! 傅传刚教授寄语 成人巨结肠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肠道微生态的紊乱和肠道组织长期病变。容易误诊,需要对症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治疗是缓解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最佳方法。3D腹腔镜精致微创、白色无血,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傅传刚 2023-04-24阅读量2036
病请描述:随着疫情的放开,大家都比较敏感,生怕自己成为“小阳人”,甚至有些人在过量的信息影响下,患上了“幻阳症”,会不自觉地感到害怕和恐慌。偶尔打了个喷嚏、流了点鼻涕,或者咽喉有所不适......都会觉得是可能染上了新冠病毒。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新冠病毒呢? 仁树医疗耳鼻喉科专家提醒:首先心态上大家不必恐慌。当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时,我们要学会正确判断到底是耳鼻喉类疾病还是真的“阳”了。因为很多耳鼻喉病症的表现都与新冠病症相似。 鼻炎也可能有这些相似症状 1、急性鼻炎:发病急,病程短,受到病毒感染后随即出现鼻腔的干燥,鼻痒,怕冷以及全身不适症状。 2、慢性鼻炎:鼻子不通气,有粘液性鼻涕。 3、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常伴有眼痒,流泪,甚至咽痒。 4、药物性鼻炎:主要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后,药效越来越差,且鼻塞等症状愈加严重。 5、干燥型鼻炎:是由于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的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的,粘膜可以因干燥而出现浅表糜烂。 6、慢性肥厚性鼻炎:表现症状为鼻甲肥厚、且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7、萎缩性鼻炎:多表现为腔黏膜结痂,鼻腔内有臭味,鼻出血,味觉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头痛。本病的最大特点是患者自觉鼻塞与检查发现的鼻腔通畅不符。 鼻炎的治疗与缓解 1、冲洗鼻腔 生理盐水清洗鼻腔,能够保持鼻腔湿润,同时清除鼻腔中过多的分泌物和残留的过敏原,有效缓解鼻炎的症状。建议每天1~2次,坚持使用。 2、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鼻炎效果比较好的是雾化治疗,通过雾化的形式让药物直达鼻窦深处,从而杀灭鼻腔细菌,达到治疗的效果。 3、手术治疗 个别鼻炎严重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经过主治医生的全方位诊疗,可选择手术进行治疗。 仁树医疗成立于2016年,是专注眼耳鼻喉专科的连锁医疗品牌。以“安全、高效、有温度”为核心价值观,接轨国际诊断金标准,甄选进口医疗设备,使诊断数据更精准,医疗诊断更具科学性。自主运营日间手术、门诊服务和慢病管理业务,「DNV」、「SGS」双国际认证为标准,「中心院区+卫星院区」服务模式,设有杭州501、深圳福田、上海长宁、广州天河(筹)中心院区,及杭州西溪、滨江卫星院区。 名医云集-专家团队成员大多是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的博士、硕士及教授团队,以及国内三甲医院内拥有超十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主任、副主任团队。6S服务体系+非必要不手术理念满足极致专科诊疗体验;6对1全程陪护+3对1术后管理标准始终如一,做到规范问诊、科学治疗、高效康复,共同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健康资讯 2023-01-13阅读量3501
病请描述:今年75岁的王奶奶最近总是感觉浑身乏力,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情况,没放在心上。然而某天,她突然感到一阵阵的腹痛,而且越来越痛,怎么翻来覆去也没能减轻,于是王奶奶的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就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医生询问了王奶奶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到她有十年多的高血压病史,但是一直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得很好。同时,给王奶奶抽的血化验结果也出来了,结果显示血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都大大超标(这通常意味着患者的胰腺出了毛病),而白蛋白、血钙、血小板都偏低。此外,肿瘤标记物也明显升高。医生又给王奶奶做了个CT,图像显示胰腺的体部和尾部有一个肿块,几乎没有渗出(图1A)。胰腺的形态被破坏,表明水肿、充血和脂肪液化。而胃表现正常(图1B)。2天后,增强CT显示胰腺尾部脾血管周围有一个囊性实体肿块,这提示为胰腺恶性肿瘤(图2A)。同时还发现了多发性肝囊肿、胆囊炎和胆囊多发息肉。发现胃窦壁增厚(图2B)。3天后进行胃内镜检查。图像显示慢性浅表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窦粘膜下区域有突出的病变(图3),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第4天进行增强MRI检查,显示胰腺癌(PC)(图4A),胃窦壁均匀增厚(图4B)。根据上述的影像学表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决定为王奶奶做手术来缓解胰腺癌,并试图弄清楚胃肿块的性质。王奶奶做了根治性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肿物也被局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从胰腺尾部切除一个4cm×4cm×3cm的肿块,胃肿物在离其边缘1cm处挖出。术后病理检查的胃肿块为灰色、实性、硬结节,位于胃窦幽门处,大小为2cm×2.2cm×1cm。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8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47阴性。显微镜显示多个多灶异位胰腺腺泡(图5A),黏液分泌腺,如布伦纳腺,以及粘膜下被增殖平滑肌包围的未分化肌导管,这通常表明胃腺肌瘤(GA)与异位胰腺(HP)。而另一切片的组织显示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上覆盖着增厚的平滑肌,表明仅存在GA(图5B),没有恶性肿瘤的迹象。对于3.5cm×2cm×3cm胰腺肿块,腺泡发育不良和排列无极性的细胞显示癌细胞。最终,王奶奶被诊断为胰尾部胰腺癌、胃异位胰腺和胃腺肌瘤,并伴有急性胰腺炎、胆囊息肉病和高血压。术后,王奶奶进行序贯化疗和定期随访。然而,不幸的是,她在术后13个月死于胰腺癌多发转移到肝、肺和肾上腺。科普:异位胰腺(HP),也被称为异常胰腺和副胰腺,是生长在胰腺自身外的任何孤立的胰腺组织,与正常的胰腺没有解剖学上的联系。胃腺肌瘤(GA),也被称为肌上皮性错构瘤、肌腺单构瘤、腺肌瘤性错构瘤和胃腺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胃壁粘膜下层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窦,常被误诊。由于其恶变可能性,尚未确定这种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G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特别是当有HP时,目前文献报道的病理结果证实只有24例患者同时发生HP和GA。GA可能与HP起源于同一起源。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有文献报道患者同时发生GA、HP和PC的病例报告。(该病例报告近期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GA是一种易与其他良性或恶性胃肠道疾病相混淆的疾病;因此,明确的诊断取决于术后病理活检。虽然GA和HP都是良性病变,但因其恶变可能性存在切除的指证。图1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A: 胰腺尾有一个分叶状实心块(白色箭头)侵入脾蒂;B:胃窦充满食糜,胃壁的准确情况尚不清楚(白色三角)。图2上腹增强CT图像。A: 胰腺尾(脾血管周围的囊状实体块,位于3.5cm×3cm×2cm处(白色箭头);B:窦壁变厚,幽门轻微阻塞(白色三角)。图3胃内窥镜检查显示幽门表面出现黏膜下病变。图4增强上腹部MRI。A: 一个肿块增大(白色箭头);B:幽门壁变厚(白色三角)。图5组织学(HE,40×放大倍数)。A: 无序的胰腺腺泡连接在一起,形成粗糙的结构,没有平滑肌束(黄色箭头);伴随的布伦纳腺体(蓝色箭头);未分化的黏液分泌导管,有点类似于胃腺体(绿色箭头);B:典型的胃腺肌瘤(黄色箭头)显示粘液分泌管内衬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周围有增殖的平滑肌细胞,附近没有异位胰腺。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0-11阅读量9749
病请描述:作者: 赖伟红 医学博士,杜克大学博士后,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副研究员 皮肤血管瘤是一种皮肤表面或皮下的血管结构异常,属良性皮肤肿瘤。皮肤血管瘤可呈酒红色或草莓色斑块,也可呈明显突出皮面的包块。 婴儿期血管瘤是皮肤血管瘤的特别类型,大多出现在躯干部,但也可发生于颜面和颈部,一般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这类血管瘤可发生在皮肤表层,也可累及皮下组织。皮肤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瘤体大小、部位和是否破溃等多种因素。 皮肤血管瘤一般不引起任何不适。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生长期之后,多数瘤体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缩小。血管瘤不会癌变,并发症也非常罕见。病因 皮肤血管瘤的形成原因不明。但血管瘤更常见于以下情况:低出生体重的婴儿早产儿白人儿童 过去曾认为,婴幼儿血管瘤多见于女婴,但目前看来并无性别差异。少数情况下,血管瘤病例有家族史, 血管瘤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尚无法预防皮肤血管瘤的发生。症状 皮肤血管瘤一般呈深红色或紫蓝色,外观为高出皮面的斑块或肿块。血管瘤部位越深,颜色也越深。 皮肤表层的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或浅表血管瘤,多为深红色。而皮肤深层或皮下的血管瘤多呈蓝色或紫色,为充满血液的海绵状包块。 血管瘤刚发现时通常很小,但随后可快速增大。婴儿血管瘤常在出生后2—3周发现,最初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红色小斑点或斑片,在随后的4—6月往往快速生长扩大。经过此快速生长期后,血管瘤进入静止期。在静止期内,血管瘤的大小基本不变。静止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然后瘤体开始缩小或最终消退。临床分型 皮肤血管瘤可分四种临床类型: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1、鲜红斑痣: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与扩张。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或斑片,压之褪色。可多发,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多单侧发生,以枕部、面部、前额一侧多见。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或进入静止期。长在身体正中线部位者,多可自行消退。单侧发生者,多不会自行消退,可持续终生。成年时,表面可有小结节状增生。 2、单纯性血管瘤: 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及血管内皮增生。又称毛细血管瘤或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周出现,随后4-6月生长速度快。多在1-4岁自行消退。多发于颜面部,呈鲜红或紫红色,境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斑点到数厘米大的斑块。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可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有些皮损突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或草莓状。 3、海绵状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的血管腔,血管外膜细胞增生。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身体移动位置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瘤体充血膨大;抬头后,瘤体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视力损害和呼吸障碍。肿瘤生长迅速时,可发生破溃或继发感染。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和出血。 4、混合型血管瘤:为上述三种类型血管瘤中,两型同时存在,而以其中一型为主。诊断 皮肤血管瘤的诊断通常根据其外观作出,往往不需要做检查。偶尔,皮损生长异常或破溃时,需要作病理活组织检查。 对于深部血管瘤,可做皮损MRI或CT扫描,以判断血管瘤的深度,及是否影响周围其它组织和器官。 另外,还可作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观察血管瘤内血流状况,并有助于确定血管瘤是否处于生长期,或静止期,还是缩小消退期。治疗 浅表血管瘤通常不需要治疗。随着宝宝长大,血管瘤会逐渐缩小,直至自行消退。 当血管瘤位于眼部、鼻部或喉部可能影响视力和呼吸时,需要尽早治疗。 当血管瘤非常大,或破溃出血时,也必须治疗。 通过治疗,可缩小或稳定瘤体,或去除瘤体。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包括染料激光、光动力治疗,可以去除较大的或可引起并发症的皮肤血管瘤,并可减轻血管瘤愈后局部遗留的色素异常。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也可治疗浅表或薄层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是系统性治疗部分皮肤血管瘤的一线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等,口服、外用或瘤体内注射治疗,多用于对普萘洛尔治疗无效或有禁忌症的血管瘤,可减缓或终止血管瘤生长。长春新碱,有时可用于其它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血管瘤。 系统性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治疗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严重副作用包括生长发育迟缓、高血糖、高血压和白内障等。普萘洛尔的严重副作用包括低血压、低血糖、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非常罕见。当血管瘤生长迅速,或位于危险部位时,可出现并发症。 皮肤血管瘤的并发症包括:破溃并出血眼部血管瘤引起的视力损害喉部或鼻部巨大血管瘤引起的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结语 大多数皮肤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因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可不急于治疗。如果需要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则取决于血管瘤的大小、部位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决定,往往需要在医生和家长综合评估和商讨后作出。
赖伟红 2021-10-11阅读量1.9万
病请描述:肛门掉出一坨肉球,软软的,手指一顶回去了一个喷嚏、咳嗽又出来了......是痔疮吗?家住江苏淮安的郭女士是一位61岁的退休人员,本应该颐养天年的日子,却整天满面愁容、不敢出门,这是为什么呢?郭女士自述从八年前的一次排便后,肛门便时常有差不多乒乓球大小的肉球脱出,开始以为是内痔,便一直用手回纳,但随着时间增长,症状却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到打喷嚏、咳嗽和长时间步行也会脱出,这团肉球一直卡在肛门口,而且需要药物辅助才能排便,有时还会滴血,实在痛苦不堪。郭女士经人介绍,听说傅传刚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便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了上海市东方医院傅传刚教授特需门诊。傅教授检查发现她的肛门呈开放状态,非常松弛,没有摸到明显肿物。直肠黏膜已下垂达到了7-8cm,腹压增加时候会更长。属于直肠脱垂中的3度脱垂,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脱肛”,必须要手术才能根治。直肠脱垂俗称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临床上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和中老年女性。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并不多见,如直肠反复脱出可导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并有引发直肠溃疡、出血、狭窄和坏死的危险。手术是治疗症状性直肠重度脱垂的主要方法,非手术疗法对合并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患者有效,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预防症状加重和减少发作频率,同时可减少脱垂嵌顿的发生 。直肠脱垂手术修复通常有经腹和经会阴两种手术入路。针对患者推荐的手术方式都是个体化的,需要考虑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和肠道功能等因素。在为特定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排便习惯、排便控制情况、解剖情况和术前预期。术前讨论傅教授团队为郭女士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手术方案,做肛管测压和排粪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盆底肌协同性失调,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加上并发症较多,一般很少采用。经会阴手术复发率高,更适用于老年病人。经过多方评估后决定采用目前最微创、最安全、切除最彻底且复发率最低的“3D腹腔镜无切口经直肠拖出式直肠部分切除术+盆底抬高重建术”。术中探查所见盆底筋膜松弛,盆底下降。为预防冗余肠管套叠进入盆腔远端,降低复发率。术中裸化直肠至肛提肌水平,切除盆底松弛多余的腹膜,之后缝合修补盆底腹膜,抬高盆底,悬吊固定直肠。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成功为郭女士解除烦恼。术后术后,傅传刚教授带领团队查房时表示:盆底松弛和直肠脱垂在欧洲比较常见,国内发病率比较低。主诉通常包括大便失禁、黏液溢出、出血、肠管脱出引起的不适和便秘等。微创手术在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功能恢复和复发率方面均达到开放手术同样的效果。术后疼痛、住院时间、伤口感染率和恢复时间方面均显著。傅教授就郭女士后续如何康复及防治再次脱垂也给予了可行性建议。傅传刚教授及团队查房中术后二月随访,郭女士自诉每日按照傅教授的建议练习收缩肛门运动2次,每次做5-10分钟,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控便功能逐步改善,恢复良好,困扰八年的脱垂问题已被解决。拓展阅读病因直肠脱垂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腹内压增加、局部结构异常等有关。1.结构异常:女性由于生育导致会阴撕裂、老年人盆底肌松弛可能导致支持直肠的结构不全,导致直肠不能处于正常位置而脱出。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呈垂直状态,当腹内压增加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也容易发生直肠脱出。2、腹内压力增加:长期便秘、腹泻、咳嗽、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会增加腹内压力,导致直肠脱垂。3.精神神经疾病:如精神病、脊髓结核、脊柱裂、多发性硬化、中风后的患者直肠脱垂发生率高,但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1.脱出 直肠脱出是临床上最典型症状。早期排便时正常粘膜脱出,自行还纳复位。2.出血 初期一般无出血症状,反复脱出后,肠粘膜发生充血、水肿、少量出血。3.肛门坠胀 由于粘膜下脱,引起直肠或结肠套叠,压迫肛门部,有坠胀和里急后重感。4.潮湿,瘙痒 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常有肛内粘液外溢或直肠脱出后充血、水肿、糜烂、渗液,粘液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搔痒。5.排便异常 因肠粘膜与肌层分离,出现便后不尽感、阻塞感、大便困难或大便失禁。治疗直肠脱垂虽然是良性疾病,但脱垂物引起的不适、黏液渗出和出血以及伴发的排便困难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一旦脱出物嵌顿可能导致急性肠坏死,危害很大,因此发生直肠脱垂需要及早治疗。1、婴幼儿:小儿直肠脱垂除盆底肌发育不良外,与骶骨弯曲尚未发育完全有关,所以主张让患儿增强锻炼,增加营养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及腹泻发生,一般待成人后即可自愈。2、成人:成人直肠脱垂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直肠脱垂手术分为两大类,一是经会阴手术,一是经腹手术。手术修复方式包括肛门环缩术、直肠黏膜切除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直肠前切除术和直肠缝合悬吊固定术以及多种应用合成材料补片将直肠固定于骶骨筋膜的手术。有部分患者使用注射治疗,但疗效不确定。此外还有一些对症治疗,便秘患者可应用纤维素和粪便软化剂,生育后女性可增强盆底肌功能锻炼。直肠脱垂虽然早期症状不严重,但可能发展为急症,因此发现问题后一定要重视,直肠脱垂如果反复发作应及时去医院治疗。预防直肠脱垂患者要坚持做体育锻炼和强壮腹部肌肉锻炼,这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直肠脱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预防措施有: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对于肛门括约肌松弛的中老年人,每日做2次提肛运动,每次紧缩、放松肛门30回,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要及时治疗可使腹压增加的疾病如百日咳、肺气肿等。
傅传刚 2021-07-15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今天我们介绍一个屡用屡效的治疗口腔溃疡的经典方-甘草泻心汤,简直太好用。甘草泻心汤的组成:炙甘草12g,黄芩10g,干姜6g,半夏(洗)12g,大枣5枚(擘),黄连3g,人参(或党参)10g。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叫眼-口 -生殖器综合征。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狐惑病是以人口腔及生殖粘膜损害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换言之,黄煌教授认为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在《经方杂谈》中讲到,临床方面,甘草泻心汤既可以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 ,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印定眼目。胡希恕老中医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与甘草泻心汤1剂,即能进粥,3剂后痊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加生地而多取捷效。我最近也治疗了一例口腔溃疡患者,这个患者来门诊时诉说:“最近天气炎热,比较劳累,口腔溃疡就开始反复发作,嘴唇上、舌头上、腮帮子里面长满了泡。去医院检查,好几个医生都说是上火了。医生开的药也不管用,已经好几天都没法吃东西。咬东西的时候,稍一用力,嘴里面就痛得厉害。”我告诉她,口腔溃疡多是心脾积热造成的。说白了,就是胸膛里面有一团火,这团火往上走,走到口腔这个地方的时候,停下了。如果你不把它给熄灭了,嘴里的火就永远消不了,口腔溃疡当然会反复发作。我就给她用了甘草泻心汤原方,重用甘草,加养阴的麦冬、沙参、石斛等。2天后通过反馈说,这个药吃了3包,溃疡面就开始明显收敛了,疼痛也明显减轻。
刘宝君 2021-06-20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王先生刚从医院出来,边走边感慨:“一颗息肉切了又长,长了又切,还是在肠道的不同的地方,真让人头疼!”原来,几年前,王先生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肠道里有一颗肠息肉,经过活检发现它已经癌变。这下可急坏了王先生和家人,幸好发现比较及时,做了手术根治性切除,最终获得新生。为了安全起见,医生建议他半年至一年内到医院复查。可是,由于工作的繁忙,再加上王先生的疏忽,他早已将医生的建议抛诸脑后。前段时间,王先生开始便血、腹痛,来到岳阳医院检查发现,肠道里又长了一颗肠息肉。现在王先生可不敢再大意了,每年进行肠镜检查已经成为了王先生每年必做的事情之一。肠息肉到底是什么?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通俗来说,息肉其实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但这块肉可不一般,有可能会发生癌变!癌变? 没错,研究发现,约90%以上的肠癌是由肠腺瘤癌变引起的。肠腺瘤有2个特点:1.极易复发,其中绒毛状腺瘤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以上,5年复发率超过50%左右;2.高致癌性,单发癌变率20-30%,多发癌变率30-80%。 那什么是肠腺瘤? 肠腺瘤是肠息肉的一种,肠息肉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炎症 息肉、增生 息肉、错构 息肉、腺瘤 息肉(管状、绒毛状、混合型、锯齿形)、幼年 息肉等,它们没有一个相同,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 息肉”。但并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只有家族性或腺瘤 息肉才容易恶变。 一般来说,以下这些人群容易高发! 高热量饮食者; 患有代谢综合征者; 吸烟、饮酒人群; 50岁以上人群; 结直肠癌家族史者。 肠息肉不是无缘无故找上你,除非你符合以下这几点: 饮食因素 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大鱼大肉并不少见。不过,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遗传因素 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炎症刺激 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其实,肠息肉的大部分患者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小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脱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等全身症状。
付晓伶 2021-06-14阅读量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