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脑膜瘤绝大多数为良性,是脑外科第二常见的脑肿瘤,仅次于脑胶质瘤。总的来说,绝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从这一点看,脑膜瘤是不可怕的。 脑膜瘤长在脑膜上,从外向内数,除了我们肉眼可见,可感知的头发、皮肤、颅骨之后,就是脑膜了。我们的脑膜分为三层: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膜瘤主要长在蛛网膜上(第二层脑膜)。 常见的症状有颅内压升高,头痛、头晕及功能障碍,有相当一部分患有脑瘤的病人,肿瘤所产生的表现较轻,比如视力下降等,未引起注意。或虽然症状较重,但病人不去诊疗,随便服用药物,延误了治疗,使肿瘤长大。 脑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很大的关系。肿瘤小,对其周围结构影响小,易全部切除,治愈率高。反之,全切机会低,预后不良。故出现脑肿瘤相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治。 患上脑膜瘤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脑膜瘤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原则上趁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及早治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小一些。 意外查出脑膜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做手术吗?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核磁、CT等检查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人只是体检,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做头部核磁时,意外发现脑膜瘤,但实际上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脑膜瘤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还会引发癫痫,也就是俗话说的“羊癫疯”,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唐都医院颅脑诊疗中心赵天智主任介绍:对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脑膜瘤大多属良性,如能早期诊断,在肿瘤尚未使用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之前手术,应能达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肿瘤,尤其是深部脑膜瘤,肿瘤巨大,与神经、血管、脑干及丘脑下部粘连大紧,或将这些神经、血管包围不易分离,这种情况下,不可勉强从事全切除术,以免加重脑和颅神经损伤以及引起术中大出血的危险,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严重残废。脑膜瘤的手术原则是:控制出血,保护脑功能,争取全切除。对无法全切除的病人,则可行肿瘤次全切除或分次手术,以免造成严重残废或死亡。
赵天智 2025-01-23阅读量1255
病请描述: 大多数的脑膜瘤是良性的,也就是说不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且生长缓慢。但不要因为脑膜瘤是良性的,就忽视它的存在。脑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很大的关系。肿瘤小,对其周围结构影响小,易全部切除,治愈率高。反之,全切机会低,预后不良。故出现脑肿瘤相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治。 患上脑膜瘤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脑膜瘤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原则上趁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及早治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小一些。 意外查出脑膜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做手术吗?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核磁、CT等检查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人只是体检,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做头部核磁时,意外发现脑膜瘤,但实际上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脑膜瘤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还会引发癫痫,也就是俗话说的“羊癫疯”,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脑膜瘤大多属良性,如能早期诊断,在肿瘤尚未使用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之前手术,应能达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肿瘤,尤其是深部脑膜瘤,肿瘤巨大,与神经、血管、脑干及丘脑下部粘连大紧,或将这些神经、血管包围不易分离,这种情况下,不可勉强从事全切除术,以免加重脑和颅神经损伤以及引起术中大出血的危险,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严重残废。脑膜瘤的手术原则是:控制出血,保护脑功能,争取全切除。对无法全切除的病人,则可行肿瘤次全切除或分次手术,以免造成严重残废或死亡。
赵天智 2024-11-08阅读量2095
病请描述: 大多数的脑膜瘤是良性的,也就是说不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且生长缓慢。但不要因为脑膜瘤是良性的,就忽视它的存在。脑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很大的关系。肿瘤小,对其周围结构影响小,易全部切除,治愈率高。反之,全切机会低,预后不良。故出现脑肿瘤相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治。 患上脑膜瘤到底应该怎么治疗? 脑膜瘤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原则上趁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及早治疗,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会小一些。 意外查出脑膜瘤,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做手术吗?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核磁、CT等检查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人只是体检,或者因为其他疾病做头部核磁时,意外发现脑膜瘤,但实际上患者完全没有症状。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脑膜瘤患者出现哪些症状就说明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脑膜瘤还会引发癫痫,也就是俗话说的“羊癫疯”,患者会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等症状。 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脑膜瘤大多属良性,如能早期诊断,在肿瘤尚未使用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之前手术,应能达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肿瘤,尤其是深部脑膜瘤,肿瘤巨大,与神经、血管、脑干及丘脑下部粘连大紧,或将这些神经、血管包围不易分离,这种情况下,不可勉强从事全切除术,以免加重脑和颅神经损伤以及引起术中大出血的危险,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严重残废。脑膜瘤的手术原则是:控制出血,保护脑功能,争取全切除。对无法全切除的病人,则可行肿瘤次全切除或分次手术,以免造成严重残废或死亡。
赵天智 2024-10-24阅读量1694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7-22阅读量1424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赵天智 2024-06-21阅读量1539
病请描述: 脑心综合征是指各种急性脑部病变(卒中、癫痫、外伤等)累及丘脑下部、脑干和自主神经系统,继发心脏损害,其主要表现包括心电图复极改变、心律失常、心衰、心肌酶活性升高及心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发生猝死。随着脑病的好转,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亦随之恢复。脑心综合征不包括脑病发生前已经存在心脏疾病。 1954年Bruch首次报告了一组急性卒中患者出现了心电图异常。1987年Samuels提出卒中后脑源性心脏损害由交感超载导致的假说,卒中(尤以脑出血为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通过激活钙离子使心肌纤维异常收缩,甚至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异常升高。卒中后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在60%以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突出。 心电图异常多在发病后12小时~2天内出现,心律失常大多在2~7天内消失,波形异常可持续1~2周,甚至长达1月。 卒中后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来自于心脏事件,包括心律失常或心室复极改变,使易损期增加,而在易损期出现的早搏更可能导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室颤,这可能是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初1个月内易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常影响心脏功能,脑灌注减少,进而加重原发脑损伤,影响患者预后。 神经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显示,岛叶是心血管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高级中枢,岛叶刺激可引起心率、血压、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活动主要由右侧岛叶调节,而副交感神经活动主要由左侧岛叶支配。岛叶与边缘系统、下丘脑等部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脑源性猝死中起关键作用。动物研究发现,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的活动或注入过量儿茶酚胺可出现极其相似的心肌病理改变,而beta阻滞剂可阻止这种变化。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心内神经末梢而非血管分布,离心内神经末梢越远病变越轻,提示卒中后的心脏改变为神经源性。有趣的是,与右利手患者比较,左利手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较低。笔者曾诊治1例左侧岛叶栓塞患者,心电图提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历时6周左右最终恢复正常。 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改善心肌损害的根本措施、倍他乐克、ACEI、安体舒通或可改善预后。笔者曾收治同时出现卒中和心肌梗死患者3例,预后极差,生存期多在4周内。 参考文献略
钱云 2016-08-04阅读量7804
病请描述: 小脑扁桃体下疝是一种因后颅脑先天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或/和延髓下部甚至第四脑室向下延伸,其下缘超过枕骨大孔水平而进入颈椎椎管内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是引起脊髓空洞症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有 30%~70% 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合并有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脊髓空洞多在20-30 岁发病,男女比例大约为 3:1,此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空洞常位于脊髓下颈段及上胸段,可限于几个脊髓节段,也可上及延髓下达脊髓全长。发生空洞部位的脊髓外观可正常,或呈梭形膨大,或者萎缩。空洞腔内充满液体,通常与脊髓中央管相通。 临床主要表现为前感觉减退或消失而深感觉存在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兼有脊髓损害的运动障碍及神经营养障碍,常见合并症有脊柱侧弯、后弯、脊柱裂、弓形足、脑积水、扁平颅底及先天性延髓下疝等畸形。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 (1)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本病最突出的临床特征,表现为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完整或相对正常。进行体格检查时可见按脊髓节段性分布的一侧或双侧的痛觉和温度觉明显迟钝或消失,而触觉保留或轻度受损,病变范围通常累及上及颈部,下至胸部,呈披肩或是短上衣样分布。如果脊髓空洞波及上颈髓或腰骶段时,面部或下 肢和会阴部也可能出现分离性浅感觉障碍。 (2)束性感觉障碍,当脊髓空洞扩展损害脊髓丘脑束时,出现损害平面以下躯体的束性浅感觉障碍。脊髓后索常常最后受损,所以躯体深感觉障碍常常出现较晚。 运动障碍: (1)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当脊髓颈、胸段空洞波及脊髓前角时,可出现手部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以及前臂诸肌无力、萎缩和肌束震颤。手肌严重萎缩者表现为爪形手。随着病变的发展,病变范围会逐渐扩大,逐渐波及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导致瘫痪。腰骶部的脊髓空洞则表现为下肢和足部的肌肉萎缩。 (2)上运动神经性瘫痪,当病变压迫锥体束时,可出现脊髓损害平面以下一侧或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体征。临床表现之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病变波及脊髓侧角所致,常常表现为上肢营养障碍,皮肤增厚,烧伤瘢痕或者顽固性溃疡,多汗或少汗。下颈髓侧角损害表现为 Horner征。大约20%的患者伴有骨关节损害,常常为多发性,以上肢多见,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部位的骨质萎缩、脱钙、被磨损破坏,但是无痛感。 本病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手术原则旨在于有效的解除脑、脊髓的压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动力学。毛仁玲神经外科团队研究中发现行后颅减压术,使神经轴曲度得到一定程度矫正,可有效改善延髓、脊髓受压程度,使得脑干脊髓角得以纠正,可有效提高疗效并且降低复发率,近期疗效较好。随着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手术方式的改良,相信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治疗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毛仁玲 2016-01-09阅读量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