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近期临床上碰到多例有症状或者无症状的支原体感染患者,多种抗生素轮番治疗后就是支原体不能转阴。这个其实就是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如果是肺炎,就是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是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pneumoniaepneumonia,MPP),尤其在5岁及以上的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文献报道,MPP每隔3~7年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然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RMPP)是一种较为严重的MPP形式,其特征是患者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即使经过7天及以上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仍然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并可能出现肺外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和荨麻疹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象。特别是在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之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MPP暴发,导致大量的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从而增加了RMPP患者的住院治疗需求,给医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RMPP的发病机制复杂,免疫机制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一、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免疫机制 1.免疫应答失衡 RMPP患者在感染MP后,常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应答,但这种免疫应答可能并不完全有效对抗MP感染。过度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肺部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研究表明,RMPP患儿的细胞因子反应和免疫应答常更强烈,这可能与MP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有关。 2.细胞因子的作用 MP感染后,可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0、IL-12等。这些细胞因子在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过度产生可能导致免疫炎症的过度激活,进而加重肺部损伤。有研究显示,RMPP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较普通MPP患者明显升高。 3.T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在RMPP的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MP感染后,CD4⁺辅助性T细胞被激活,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与增殖。然而,在RMPP中,Thl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减弱,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导致对MP的清除效率降低。 4.B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中和MP,对MP的清除起关键作用。然而,在RMPP中,B细胞的应答可能受到抑制或抗体产生不足,导致对MP的清除效果不佳。 5.免疫炎症 免疫炎症是RMPP的重要病理过程。MP感染后,机体内的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肺部炎症反应的持续和加重。这种免疫炎症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肺部组织的坏死和纤维化。 6.MP耐药与免疫应答 中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较普遍,可能也是RMP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使MP在体内持续存在,进一步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了RMPP患者固有免疫系统中干扰素反应的失调,单核细胞的多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如SOCS3和S-100家族蛋白的上调,表现出髓样来源的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MDSC)样状态,巨噬细胞表型和抗原提呈能力的改变阻碍了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激活。 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 1.临床表现 儿童和青少年是 MPP 的主要受累群体。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肺部功能和对 MP 的免疫反应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发展为 RMPP ,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RMPP 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 SMPP )的区别在于, SMPP 主要关注疾病的严重程度,而 RMPP 强调即使在合理治疗后,病情也仍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的情况,因此 RMPP 的重点在于治疗效果的评估。 2.影像学表现 MPP 患者的早期肺部体征可能不明显,且与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临床上,若怀疑 MPP ,则建议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多样, X 线检查可能显示点状或小斑片状浸润影、间质性改变、节段性或大叶性实质浸润影,以及单纯的肺门淋巴结肿大。胸部 CT 检查可能揭示肺部病灶范围扩大、密度增高、胸腔积液,甚至坏死性肺炎和肺脓肿。常见表现包括结节状或小斑片状影、磨玻璃影、马赛克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扩张和胸腔积液等。初步入院时临床症状不严重的 MPP 患儿,可能仅进行了 X 线检查。若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未见改善甚至加重,则应考虑进展为难治性 MPP 的可能性,并尽早进行胸部 CT 检查。这样的检查可能有助于及时发现肺部病变的进展,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加快治愈进程。 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营养支持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整体状况,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给予氧疗,酌情使用镇咳药物,应用祛痰药物,并可采用机械排痰、叩击排痰等物理治疗手段。 2.抗菌药物的治疗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 MPP 的初始治疗首选,常用药物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支原体蛋白质的合成来达到抗菌的目的。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从而使大量患者发展为 RMPP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 C 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 IL -6、 IL -8)升高,或合并肺脓肿、脓胸、胸腔积液等情况,应考虑存在混合感染,并评估药物疗效,及时联合用药,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 (2)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主要用于治疗耐药的 MPP ,或可疑及确诊为 MP 耐药的 RMPP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因为它们可能导致牙齿发黄或牙釉质发育不良。8岁以下儿童,应用时需要充分评估利弊,酌情使用。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盐酸莫西沙星,主要用于治疗耐药的 MPP ,也可用于可疑及确诊为 MP 耐药的 RMPP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 DNA 复制和转录来发挥抗菌作用,疗效确切。然而,这类药物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因为它们存在使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应充分告知并评估利弊。 3.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 MP 感染可引起免疫应答紊乱,进而导致肺部损伤加重。糖皮质激素通过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组织损伤来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存在肺外并发症时。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改善病情、延缓病情进展,减少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并改善预后。然而,糖皮质激素的用药剂量、用药时机和治疗疗程存在争议,考虑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的免疫抑制和骨骼发育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时需特别注意安全性,以减少副作用。 (2)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主要适用于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存在激素禁忌证的 RMPP 患者,以及合并肺外并发症的患者。它作为激素的替代药物,通过 IgG 等多效价抗体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阻止病原体损害,抑制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因子作用,减轻患者免疫损害,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发挥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但丙种球蛋白价格较高,且作为血液制品,存在传播血液疾病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应综合考虑。 (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匹多莫德、胸腺五肽和脾氨肽。这些药物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发挥作用,加快 T 细胞增殖,加强脏器免疫功能,并对免疫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4.支气管镜下治疗 在RMPP的治疗中,传统上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随着支气管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支气管镜下治疗显示出显著成效。影像学检查怀疑有黏液栓阻塞和塑形性支气管炎的重症患儿,应尽早进行治疗。常见的镜下治疗包括肺泡灌洗、负压吸引、活检钳(或异物钳)、冷冻、刷检等。通过支气管镜下治疗,可以有效清理患者呼吸道内的黏液栓,加快清除MP及细胞因子,明显改善支气管阻塞现象。肺泡灌洗后的送检可以明确病原学,实现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缩短疗程,甚至挽救患者生命。这种治疗方式直接有效,治疗效果显著。 5.抗凝治疗 在高热、炎症因子释放和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情况下,重症患者可能出现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即使没有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也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6.混合感染的治疗 MP感染由于其病程较长,容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患者通常先感染MP,后期可能合并其他病原菌,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应及时明确病原体,及时给予抗细菌、抗病毒及抗真菌治疗。 7、中药辨证论治治疗,有利于纠正患者的免疫应答失衡,加快清除MP及细胞因子,促进Thl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促进B细胞的免疫应答。 RMPP的发病率逐渐升高。RMPP的免疫机制与免疫应答失衡、细胞因子的作用、T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炎症、MP耐药与免疫应答等因素有关。然而,对RMPP的免疫机制和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RMPP的免疫机制和治疗中,免疫引起的肺损害和免疫炎性反应是关键的发病机制,而且即使没有临床不适症状,即使目前没有支原体肺炎,即使暂时没有支原体对脏器的损害,如果长期支原体携带感染状态,持续存在的免疫失调及损伤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剂治疗及支气管镜下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而且疗效未取得较好的循证结论。 RMPP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难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王智刚 2024-10-30阅读量2647
病请描述: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伴头痛头晕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走路不稳,右手拿物时无力,持续不缓解,无力症状逐渐加重,伴头痛、头晕,为双侧胀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无肢体抽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颅脑MRI检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占位伴大面积水肿,脑转移瘤可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既往史:患者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吸烟室多年。否认癌症病史及手术史。影像学检查:2018/10/16于我院复查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左基地基底节区占位性病变,左基底节区肿瘤直径大小约1.7cm,左额叶肿瘤直径大小约2.5cm。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周围伴有大面积水肿,明显均匀强化,边缘呈棉花糖或毛玻璃样改变。解剖结构:1.左侧基底节区肿瘤位置深,周边结构重要。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以及杏仁复合体。①尾状头借内囊膝部与后方的丘脑前端相隔;自头端向后逐渐变细称为体;沿丘脑背侧缘并与丘脑背侧之间以终纹为界,至丘脑后端转向腹侧形成尾部。尾部深入颞叶构成侧脑室下角的上壁,并向前终于尾状核头的下外侧、杏仁核的后方。进人中脑的大脑脚的内囊纤维,把尾状核与丘脑分割开;内囊的豆状核下部和外囊把尾状核与豆状核分开。②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③内囊由传入大脑和由大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人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这些神经结构与大脑皮层和小脑共同起到控制和调节运动的功能。基底核被称为一组皮层下的运动中枢。2.左侧额叶肿瘤位于运动区。运动区为功能区,支配对侧肢体的活动,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运动区受损可导致对侧肢体乏力、活动障碍甚至偏瘫。该患者病灶多发且位于左侧功能区,通过手术明确诊断,同时解除肿瘤压迫及水肿影响至关重要,但术前该病变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脑膜瘤:病程长且隐匿,多以局灶症状(神经功能障碍,癫痫等)和颅高压症状为主。部分肿瘤CT上可有钙化。MRI检查肿瘤在T1表现等、低信号,T2为等、高信号,增强有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基底处可见脑膜尾征。脑转移瘤:既往有癌症病史,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MRI检查在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出现类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由于转移瘤周围脑水肿明显,因此小转移灶在T1加权成像难以显示,但在T2加权成像则显示清晰为等高信号,增强后有均匀增强或环形强化。淋巴瘤: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程较短,多在半年以内,病灶周围往往伴随弥漫性水肿区,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精神性格异常等,②MRI检查T1WI片状低信号水肿区,T2WI显示高信号,病灶ADC值降低,在DWI上显示高信号,增强扫描件PCNSLs病灶单发或多发,明显强化,质地较均匀,边缘不规则,也不十分光滑,呈“云雾状”表现;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室旁和小脑等部位。胶质瘤:胶质瘤由于其在空间的“占位”效应,可以使患者产生头痛、恶心及呕吐、癫痫、视物模糊等症状低级别胶质瘤在磁共振上往往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脑内病变,主要位于白质内,与周围脑组织在影像上往往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瘤周水肿往往较轻,病变一般不强化。高级别胶质瘤一般信号不均一,T1低信号、T2高信号;但如有出血存在,则T1有时也有高信号的存在;肿瘤往往有明显的不均一强化;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瘤周水肿较为严重。脑脓肿:多有感染病史(中耳炎、乳突炎、脑外伤碎骨片,远隔部位感染等),临床表现多为急性感染或全身中毒、颅高压、局灶症状及危象。MRI检查①急性脑炎期,仅表现为脑内不规则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占位征,此期须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相鉴别。增强扫描比CT扫描更能早期显示脑炎期。②当包膜形成完整后,T1显示高信号影,有时尚可见到圆形点状血管流空影。通常注射Gd-DTPA后5~15分钟即可出现异常对比增强。延迟扫描增强度可向外进一步扩大,为脓肿周围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首先考虑颅内多发恶性肿瘤可能较大。颅内多发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不佳,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案:手术:可行左额叶肿瘤切检术,解除肿瘤占位和压迫效应,减轻脑水肿,改善临床症状,达到局部治愈,同时明确病理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病理支持。左侧基底节区肿瘤位于尾状核旁,靠近脑室、血管,内囊前肢、丘脑等重要功能区域,暂不适合手术治疗,可根据病理结果行放射治疗。活检:通过微创活检可获得病理结果,但不能达到切除肿瘤,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放疗:多为脑肿瘤的辅助治疗,对于颅内多发肿瘤,在明确病理诊断情况下行放射治疗,可有效控肿瘤进展。然而放疗会加重脑水肿和神经损伤,临床症状进一步恶化。病例总结:患者,女性,61岁,因右侧肢体乏力1月余。查体:神清,右侧肢体肌力IV级,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MRI提示:颅内多发占位(左基底节区、左额叶近功能区),左额叶肿瘤最大直径约2.7cm,均匀强化,边缘呈棉花糖或毛玻璃样改变,肿瘤周边伴有大面积水肿。首先要明确病理诊断,可行左额叶肿瘤切除术,明确病理诊断,解除肿瘤局部压迫和水肿反应,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后续治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760
病请描述: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实习生 刘炜杰 发表于2014-12-13 07:50中国可谓世界脑卒中的重灾区,这种中老年常见病,一旦发作,若不及时救治,后果“非死即残”。 中国可谓世界脑卒中的重灾区,这种中老年常见病,一旦发作,若不及时救治,后果“非死即残”。作为九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建仁的脑卒中救治经验丰富,他说,急性脑卒中的抢救一定要争分夺秒,如果在发病四个半小时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六至八小时内可以通过动脉介入机械取栓开通血管,这是近二十年来脑卒中治疗的革命性进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建仁刘建仁认为,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是未来脑卒中治疗的发展方向。身体周刊记者 贾亚男 图 刘建仁 1972年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可谓世界脑卒中的重灾区,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达300万,增速高达8.7%,其发病率已经超过心血管病。更令人恐慌的是,这种中老年常见病,一旦发作,若不及时救治,后果“非死即残”。 因此,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抢救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和生命。目前,上海共有11家市级脑卒中中心,建立了脑卒中的防控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市级卒中中心之一,与长宁区、嘉定区等医院形成联动机制,守护着一方市民的平安。 作为九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建仁的脑卒中救治经验丰富,他说,“急性脑卒中的抢救一定要争分夺秒,如果在发病4.5小时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8小时内可以通过动脉介入机械取栓开通血管,这是近20年来脑卒中治疗的革命性进步,上月公布的数个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动静脉联合的脑血管再通治疗已经成为未来重症脑卒中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目前人们对急性脑卒中的溶栓和动脉内介入治疗的认识还不够。九院建立了脑卒中急救通道、卓力推广和普及动静脉联合治疗方法,将和上海的兄弟医院一道推动脑卒中急救的工作的开展。” 脑卒中救治网络 神经内科是与大内科平级的二级学科,涉及很多疾病,如脑卒中、癫痫、脑炎、周围神经疾病、脑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渐冻人、神经肌肉疾病等。其中,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而防治得当,效果也较明显。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较高的死亡率使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因中风死亡120万人,排在死因的首位。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有时也叫脑梗死、脑梗塞和脑栓塞)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这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通过血流进入脑循环,堵塞脑动脉。 对于脑卒中的抢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这就对脑卒中的抢救流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6月20日晚上10时,一位51岁的男性患者从上海嘉定区的一家医院急诊室紧急被转送到上海九院神经内科。在当地医院,这名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这是所有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基底动脉的闭塞,患者的脑干发生缺血,随即出现眩晕、呕吐、偏瘫、昏迷、呼吸甚至心跳停止等现象。当地医院的医生告知患者,由于CT上显示基底动脉的高密度征,提示大动脉的血栓病情也很危重,单纯的静脉溶栓效果往往不好,更加适合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技术,这种全天候的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技术只有在上海九院等极少数医院开展。听了当地医生的介绍,家属决定马上送患者到上海九院脑卒中中心进行抢救。 到了九院的急诊室,绿色通道及时启动,完成了临床和实验室评估之后,九院神经科和急诊室医护人员决定对患者进行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首先是静脉内给予溶栓药物,在静脉使用溶栓药物的同时送DSA介入手术室进行动脉内介入开通治疗。DSA影像下发现患者的最重要的供应呼吸心跳的中枢的基底动脉发生了闭塞。医生们立即给予机械性的碎栓治疗。在30分钟后,在药物作用和机械碎栓的双重作用下,患者闭塞的重要脑动脉得到完全开通,患者的神志很快清醒,安全地转回了普通病房。次日,患者神经功能进一步明显地恢复,本来完全偏瘫的右侧肢体开始活动,现在随访近半年,恢复良好。 刘建仁说,“这一快速有效的脑卒中治疗绿色通道,得益于上海九院同嘉定区中心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浦东公利医院等建立起的远程脑卒中救治网络,通过这个远程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脑卒中医生线上的技术交流、提高。也使得一些技术条件有限的医院可以在接受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迅速积累经验,在遇到危急情况下也可以将危重患者紧急送到脑卒中中心进行进一步救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个“远程脑卒中网络”,医生之间通过社交工具(智能手机)和微信等软件就可以实现医疗信息(文字、放射学图片或者视频)实时地沟通。刘建仁说,“CT和MRI神经放射学图片的交流与探讨,复杂病情的建议与会诊,医生间有了实时交流的可能,大大方便了医生的诊疗效率,也使得医疗资源实现更为有效的配置使用,让大小医院的医生交流沟通实现共同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将有抢救价值的‘危重疑难患者’集中到医疗条件较为发达的大医院中。” 动脉内介入取栓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来说,近20年来除了静脉溶栓治疗外没有特别的突破。而动脉内介入取栓治疗的出现,无疑给脑卒中救治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刘建仁说,“目前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基本的治疗方法,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在静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可以帮助很多患者恢复。但是,静脉溶栓也有其局限性,如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使用,对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开通率低,而且发病时间必须是4.5小时内;而动脉溶栓或者取栓就能弥补其不足。相比之下,动脉溶栓或者取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动脉的溶栓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大动脉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这两种方法联合,加上快速的抢救流程,效果会很好。这个方法的疗效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 动脉介入取栓治疗究竟是怎样的?刘建仁说,所谓的动脉内介入取栓是指在现代影像技术的帮助下,利用人体天然的血管通道,微创地通过微小的导管、支架等器械,深入患者闭塞的脑动脉内进行开通的方法。动脉介入治疗通常在专用的导管室内完成,治疗过程中,医生将约0.5毫米粗细的柔软导管从患者股动脉穿刺进入,导管通过微导丝的导引进入大脑内动脉血管,通过造影剂显影找到动脉栓塞处,释放支架后进行取栓操作。一般情况下,只要在股动脉穿刺处局部麻醉即可,必要时需要全麻。 “颅内血管非常娇嫩,脑内动脉壁厚度只有0.09毫米,是心脏血管厚度的十分之一。在如此娇嫩脑动脉里进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有风险。”刘建仁这样形容,“生命就在一念之间,通过现代影像技术将颅内血管部位放大数倍,医生的操作非常精细,动作要很轻柔,避免损伤脑内血管;部分患者局麻下取栓时会有一定的不适,这是正常的现象。” 神经内科医生常常反复提及这样一句话:在脑卒中患者的抢救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近期一项58353例静脉溶栓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在4.5小时时间窗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每减少15分钟,在院死亡率降低4%,症状性出血风险降低4%,步行离院率增加3%。因此,尽可能缩短这个时间窗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将会带来显著的改变。刘建仁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就要保证用上药,而这个时间内包含了就医途中、术前检查等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这就要求患者在发病之后1到2小时内就要赶往医院就医。通过动脉取栓的方法,原有基础上患者时间窗还可以延长2-3个小时,这会增加很多可以治疗的患者。” 风险和收益并存 通过动静脉联合治疗的方法,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率大大提高,把很多病患从死亡线上救回。不过,动静脉联合方法的开展,需要建立一整套抢救体系,这是对医院管理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九院在院领导的协调下,建立了一整套应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体系,建立了24小时运行的脑卒中绿色通道,整合急诊、放射科、神经内外科、导管室等科室,制定科学的诊疗流程,由5位经验丰富的神经科主治医生在急诊轮班,确保脑卒中的患者到院后马上能够被识别出来,并在送院后一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 由于脑卒中的突发性,常常在半夜需要紧急为患者开展溶栓和取栓治疗。相对于以前单纯的静脉溶栓而言,动脉取栓需要120医生、急诊科医生、放射科、神经内外科、麻醉师、导管室医技护士团队的配合,医疗成本高于静脉溶栓。刘建仁说,“大家经过长期磨合,现在脑卒中患者的溶栓取栓治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难得的默契和信任,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脑卒中治疗的效率,为患者赢得了更多宝贵的时间。这种默契配合来源于医院的有效协调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 在德国和美国留学期间,刘建仁看到过很多国际知名的脑卒中中心积极进行脑卒中再通治疗,这让刘建仁觉得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是未来脑卒中治疗的发展方向。回到九院后,他便开始进行静动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在上海走在前列。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伴随着争议的。前一阵,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果在医疗界仍有争议,上个月随着国际上几个重要的临床研究成果相继证明脑卒中动脉取栓治疗的有效性,让医生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动脉内取栓治疗术,已经被国际四个大型研究机构证实有效,国际脑卒中急救治疗指南将改写。去年一年,九院静脉溶栓数量是70例,平均是在发病三小时内用药,其中一部分是动静脉联合治疗,在上海处在前列。相比以前中国溶栓治疗率不足1%,这个数据已经相当领先了。取得的成绩也要归功于九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对各科室的全力协调。” 当然,任何治疗都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虽然美国FDA批准静脉溶栓治疗已经20年,在国外是一种常规治疗手段,甚至不需要用药前家属和患者签字;但在中国仍然面临着推广的难度,这和医疗体系、疾病宣教等多因素相关。目前的数据显示,静脉溶栓对30%患者有明显疗效,但是仍有1.5%到5%的出血概率。这样的客观和现实的阻力打击了医生进行溶栓治疗、改善患者病情的积极性。一些医生害怕意外,干脆不做。很多患者家属也往往不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宣教和双方的沟通。 “进行脑卒中介入治疗,医生将和患者一起面对很大的风险,还要深夜加班,但是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因为这对患者有利。”刘建仁认为,“经过近年来大型临床研究的证实,动静脉联合治疗对于病患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将确实有效的方法用到患者身上,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 刘建仁认为,“动静脉联合治疗,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心问题。好的医生不仅有好的技术,更应该具备医者仁心,要以救死扶伤为使命,敢于承担责任,不能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逃避,患者家属一般都是理解医生的。” 刘建仁对于脑卒中救治体系的建立充满信心,他说,“上海的老年人多,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九院神经内科将在抢救危重脑血管患者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脑卒中急救通道的建立、动静脉联合治疗方法的普及,脑卒中急救的成功率将不断得到提高。接下来还希望能研发一些新材料、新技术造福患者。目前正在进行脑卒中临床疾病变化与治疗效果的规律性研究。随着脑卒中防治网络的建成,以九院为代表的市级脑卒中中心将积极带动下级医院构筑脑卒中预防和急救体系,提高县级医院脑卒中规范化防治水平,逐渐改变医生和患者的理念,为更多患者争取有效治疗的机会。”
刘建仁 2018-08-04阅读量8158
病请描述: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多呈侵袭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恶性程度各异,容易复发,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因恶性程度不同,疗效不一。然而,很多神经胶质瘤在影像学表现上多种多样(某些病变较深、位于重要功能区域、病变多发散在多发),还常出现同病异像、异病同像,容易与颅内其他疾病(如炎症、变性疾病、脱髓鞘病变、转移瘤、淋巴瘤等)混淆,从而延误治疗。脑立体定向病灶的活检是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指导后期治疗的有效手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采用神经导航下脑立体定向活检术,为43例脑深部复杂病变明确了病理诊断。其中,胶质瘤17例,均为高级别(III级及以上)胶质瘤(2例颅内多发胶质瘤中,伴有II级病变);所有胶质瘤中颅内多发胶质瘤3例,大脑胶质瘤病1例,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1例。1.颅内多发胶质瘤病多发胶质瘤病(multifocal and multicentric gliomas, MFG, MCG)是指颅内发生2个或2个以上的神经上皮肿瘤。本病多数起源于多发中心,少数是转移或肿瘤间断性发展而成。该病容易与多发转移瘤、淋巴瘤、脱髓鞘相混淆。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为胶质母细胞瘤。多发胶质瘤预后极差。Salvatid等(2003)报道的25例多发胶质瘤患者中,平均生存期7.6个月(0-16个月)。1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平均生存期3.2个月。治疗建议:对于没有颅高压的多发病灶应首选脑立体定向活检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后续治疗;对于引起明显颅高压和神经功能障碍者,可尽早手术切除病灶减压,力争一次性切除较多个肿瘤;对于肿瘤相距较远者,可分次切除。2. 大脑半球胶质瘤病术后病理提示:弥漫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伴大脑胶质瘤病生长方式。(WHO III级)大脑胶质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 GC)是一种罕见的,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瘤样增生,而原有解剖结构保持完整为特征的原发性肿瘤样疾病。GC病灶范围广泛、边界不清、站位效应不明显,无或者轻度强化。在影响和临床上及容易与各种脑白质病、病毒性脑炎、脑梗死相混淆。脑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诊断是“金标准”,对于病变的后期治疗具有决定性作用。3. 不同级别肿瘤同时存在头颅MRI示:左侧颞叶深部天幕上缘病变,T1低信号,T2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左侧丘脑病变,T1等信号,T2高信号,未见明显强化。术后病理提示:左侧天幕缘: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IDH野生型);左侧丘脑:弥漫性胶质瘤(WHO II级)。病理性质相同,级别存在差异的比较少见,Salvatid等报道的25例多发胶质瘤患者中,病理级别相同的76%,病理级别不同的占24%。4. 胶质增生进展为胶质瘤,且不同级别肿瘤同时存在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头痛头晕2个月就诊,头颅MRI示:左侧丘脑、左侧枕叶近胼胝体压部、四脑室周边异常信号改变,TI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无明显强化。患者局麻性行神经导航下脑立体定向活检术,穿刺八点为左侧枕叶深部病变,术后病理提示:胶质增生。患者随访数月后,复查发现病变有增大趋势,故行第二次活检术。此次穿刺靶点为左侧丘脑和左侧诊断两个部位。术后病理提示:左侧枕叶: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III级;IDH野生型);左侧丘脑: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IDH野生型)。从该病例我们吸取的经验为:该病例第一次活检为胶质细胞增生,随访数月后进展为弥漫性胶质瘤,且另外一个病灶为胶质母细胞瘤。因此对于颅内多发病灶,尽可能对多个病灶、每个病灶多个靶点进行取材,才有机会提高阳性率。5. 术前误诊为淋巴瘤、转移瘤的颅内多发胚胎性肿瘤。该患者男,19岁,因头痛头晕1个月前来就诊。头颅MRI示:幕上、幕下多发病变。术前诊断:转移瘤?淋巴瘤?行右侧颞叶脑立体定向活检术,病理提示:中枢胚胎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指有未分化或低分化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形成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该病比较少见,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1%,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该病预后不良,明确诊断仍然依靠手术或活检。胶质瘤起病隐匿,影像学表现复杂,及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误治疗,当前明确诊断仍然依靠手术或者脑立体定向活检获取病变组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有希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8397
病请描述: 1. 概述 视乳头水肿:由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致颅内压增高或局部炎症、缺血、肿瘤浸润、高血压、糖尿病等造成乳头充血、水肿、边界不清。严重时出现静脉迂曲、视盘周围片状出血、渗出、黄斑水肿等。不同时期、不同病因导致的视乳头水肿形态有所差别。视乳头水肿的晚期可出现视盘萎缩。 2. 临床表现 视乳头水肿仅是眼底镜下看到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很多病因都能够造成视乳头水肿,且临床表现存在差异。下面将常见病因的临床表现加以简述: (1)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急性肿瘤压迫、出血、静脉窦血栓患者头痛明显、剧烈恶心、呕吐、昏迷、肢体瘫痪。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存在头痛;短暂性视物模糊,与体位相关、数秒钟后缓解;耳鸣,为搏动性,即与心跳节律一致的吹风样。此三联征,尤其是短暂性视物模糊最具特征性,表明视神经的静脉回流出现一过性障碍,是诊断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重要证据。查体早期患者视力正常;双侧视乳头对称性水肿(或有轻微程度的差异);早期视野表现为正常或仅生理盲点扩大。患者必须完成头颅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 (2)视神经病变:炎症、缺血、感染等因素侵犯视神经可以造成视乳头水肿。但由于视神经病变为原发,故患者多有视力明显下降,视野缺损严重。多为单眼,也可为双眼。 (3)视乳头炎症、缺血:恶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有视乳头水肿。由于病变部位靠近视乳头前部,患者视功能因人而异,可以轻中度下降,但不会出现全盲。 (4)葡萄膜炎症:原田-小柳等葡萄膜病变可以累及双侧视神经。但患者主诉视力下降的同时尚有视物变形、眼红、眼痛等症状。 (5)假性视乳头水肿:部分患者并没有不适感,但常规眼科体检时被告知“视乳头水肿”。这种情况需要排除一些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引起的貌似视乳头水肿的情况:视盘玻璃疣、拥挤视盘、倾斜视盘等。 3. 病症详解 3.1. 视乳头水肿的病因归纳如下 (1)颅内肿瘤:在生长缓慢的肿瘤中,视盘水肿多于晚期出现,而生长迅速或发生脑脊液阻塞的肿瘤导致的视盘水肿则早期出现。颅内占位病变导致的视盘水肿为双侧性的,但额叶底部的肿瘤则表现为Foster-Kennedy综合征,即出现一侧视神经萎缩而另一侧视乳头水肿,属于特殊类型。 (2)颅内感染:真菌、结核脑炎、脑膜炎患者,由于颅内炎症、脑组织水肿、蛛网膜炎阻塞脑脊液回流可导致视盘的水肿。 (3)先天性颅脑畸形如Chiari小脑扁桃体疝。 (4)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以往也称为“良性颅高压”、“大脑假瘤(pseudotumor cerebri)”。发病机制不明,与脑脊液分泌-回流失衡相关。多发生在育龄女性、肥胖、长期服用避孕药物者。头颅MRI无肿瘤及先天发育异常,相反脑室缩小、显示空蝶鞍征。 (5)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等。特别注意Leber患者的视乳头水肿实为充血引起的假性水肿,眼底荧光造影中并没有血管的渗漏。中毒代谢性视神经病:急性期可以见到视乳头充血、色红。 (6)血管性疾病:如恶性高血压、视网膜中心静脉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血管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也能导致双侧视盘水肿,但在早期常表现为单侧视盘水肿。糖尿病引起的视乳头病变,除血管充血、渗出外尚有新生血管形成。 (7)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能引起视盘的水肿。 (8)视神经网膜炎、葡萄膜炎:视乳头水肿为继发性改变。 (9)眼内压过低:正常情况下,眼球内压高于颅内压,当眼球外伤后,眼压降低,低于颅内压,产生视盘水肿。 (10)假性视乳头水肿:视盘玻璃疣、拥挤视盘、倾斜视盘、视盘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形成等。 3.2. 疾病诊断 (1) 视乳头水肿的患者就诊时应该从主诉和症状着手,同时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近期体重是否急剧增加等情况。问诊时关注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三联征。 (2)视力下降程度: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病变的患者视力早期保存较好,与视神经原发疾病可以相鉴别。 (3)视野缺损的类型:生理盲点扩大在颅高压、视乳头病变患者具有诊断价值。如果为水平一半的视野缺损,对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非常重要。 (4)头颅MRI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肿瘤、血肿、梗阻性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先天发育异常(Chiari 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帮助明确是否存在静脉窦血栓导致的颅内压增高。一些视神经的压迫也可以通过细致的眼眶MRI得以明确。 3.3. 检查方法 (1)视力、眼底镜、裂隙灯检查。 (2)视野检查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利用造影剂在血管中的循环,帮助了解不同时期视乳头血管的渗漏情况。对假性视乳头水肿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直观地看到视网膜继发的病变导致的视乳头水肿。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沉、c-反应蛋白、乙肝、梅毒、结核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ANC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 (6)头颅MRI检查:必要时包括脑血管造影、脑静脉成像。 (7)腰穿脑脊液压力测定:如果影像学排除了占位,没有腰穿的禁忌证,那么腰穿脑脊液测压和细胞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对颅高压的病情有个量化的了解,同时可以明确是否有真菌、结核及其他感染存在。 3.4. 并发症 视乳头水肿继发视盘萎缩后,尤其是颅内压增高患者会出现周围视野向心性缩小,鼻侧视野缩小较颞侧明显;严重患者仅在颞侧遗留很小的视野,最终完全失明。 4. 预防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育龄患者避免长期服用雌激素、孕激素类药物。 5. 治疗 包括一般处理、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1)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积极减轻体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可以避免因减肥而导致的营养失衡。 (2)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进一步的视神经、视网膜损害。需要咨询相关专科医生。 (3)避免药物及其他物质的毒副作用。 (4)碳酸酐酶抑制剂Diamox可以用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药物治疗,其降低颅内压的机理为抑制脑脊液的分泌及加速回流吸收。该类药物的副作用为过敏、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肢体末端麻木、刺痛、电解质紊乱。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剂量可以避免一些不良反应。 (5)糖皮质激素对视盘血管炎、炎性视神经病变及缺血导致的高度水肿有效。 (6)视神经鞘分流术:在国外为成熟、简单、副作用较小的外科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手段。术中将视神经鞘膜划开,使得脑脊液流出,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 (7)脑室-腹腔分流术:将颅内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减缓对视神经的压迫。该手术为神经外科医师完成,对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禁忌。 (8)脑外科手术:如存在颅内肿瘤、血肿、眼眶、视神经占位可行相应外科手术去除。 (9)其他: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其他导致视乳头水肿的原发病。 6. 求医准备 就诊时应向医生陈述发病的具体细节:头痛、一过性视物黑朦、耳鸣是重要的线索。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病、头部外伤史对诊断很有帮助。携带好以往的检查结果:如腰穿脑脊液常规化验和压力值。 7. 预后 视病因不同而异。颅内肿瘤占位引起的视乳头水肿预后与压迫的时间、部位有关。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如果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8. 常见问题 (1)视乳头水肿消退后视力能恢复正常吗?如果是颅高压引起的视乳头水肿,如果早期积极降低压力后,中心视力保存,视野仅生理盲点扩大或周边缺失、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视乳头病变,积极控制原发病后视力将不继续损害,视功能保存可。如果是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乳头水肿,最终的结果是视神经萎缩,预后不佳。 (2)如果我患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什么时候是手术的最佳时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可以采取视神经鞘膜分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但不论怎样的手术都是有创伤的且有并发症出现。如果对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药物耐受良好、疗效显著、配合积极的体征控制,随访时水肿消退明显患者可以暂时不采取手术方式。如果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颅压继续升高,视功能恶化,建议尽早手术。 9. 最新进展 近期文献报道单侧的视神经鞘分流术对双侧的视乳头水肿均有治疗效果。因此部分患者不必选择双侧视神经鞘。
田国红 2015-04-15阅读量2.8万
病请描述: 可谓世界脑卒中的重灾区,这种中老年常见病,一旦发作,若不及时救治,后果“非死即残”。 中国可谓世界脑卒中的重灾区,这种中老年常见病,一旦发作,若不及时救治,后果“非死即残”。作为九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建仁的脑卒中救治经验丰富,他说,急性脑卒中的抢救一定要争分夺秒,如果在发病四个半小时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六至八小时内可以通过动脉介入机械取栓开通血管,这是近二十年来脑卒中治疗的革命性进步。 因此,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抢救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和生命。目前,上海共有11家市级脑卒中中心,建立了脑卒中的防控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市级卒中中心之一,与长宁区、嘉定区等医院形成联动机制,守护着一方市民的平安。 作为九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建仁的脑卒中救治经验丰富,他说,“急性脑卒中的抢救一定要争分夺秒,如果在发病4.5小时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6-8小时内可以通过动脉介入机械取栓开通血管,这是近20年来脑卒中治疗的革命性进步,上月公布的数个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动静脉联合的脑血管再通治疗已经成为未来重症脑卒中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目前人们对急性脑卒中的溶栓和动脉内介入治疗的认识还不够。九院建立了脑卒中急救通道、卓力推广和普及动静脉联合治疗方法,将和上海的兄弟医院一道推动脑卒中急救的工作的开展。” 脑卒中救治网络 神经内科是与大内科平级的二级学科,涉及很多疾病,如脑卒中、癫痫、脑炎、周围神经疾病、脑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渐冻人、神经肌肉疾病等。其中,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而防治得当,效果也较明显。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较高的死亡率使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因中风死亡120万人,排在死因的首位。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有时也叫脑梗死、脑梗塞和脑栓塞)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这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通过血流进入脑循环,堵塞脑动脉。 对于脑卒中的抢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必须争分夺秒,这就对脑卒中的抢救流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6月20日晚上10时,一位51岁的男性患者从上海嘉定区的一家医院急诊室紧急被转送到上海九院神经内科。在当地医院,这名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这是所有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基底动脉的闭塞,患者的脑干发生缺血,随即出现眩晕、呕吐、偏瘫、昏迷、呼吸甚至心跳停止等现象。当地医院的医生告知患者,由于CT上显示基底动脉的高密度征,提示大动脉的血栓病情也很危重,单纯的静脉溶栓效果往往不好,更加适合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技术,这种全天候的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技术只有在上海九院等极少数医院开展。听了当地医生的介绍,家属决定马上送患者到上海九院脑卒中中心进行抢救。 到了九院的急诊室,绿色通道及时启动,完成了临床和实验室评估之后,九院神经科和急诊室医护人员决定对患者进行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首先是静脉内给予溶栓药物,在静脉使用溶栓药物的同时送DSA介入手术室进行动脉内介入开通治疗。DSA影像下发现患者的最重要的供应呼吸心跳的中枢的基底动脉发生了闭塞。医生们立即给予机械性的碎栓治疗。在30分钟后,在药物作用和机械碎栓的双重作用下,患者闭塞的重要脑动脉得到完全开通,患者的神志很快清醒,安全地转回了普通病房。次日,患者神经功能进一步明显地恢复,本来完全偏瘫的右侧肢体开始活动,现在随访近半年,恢复良好。 刘建仁说,“这一快速有效的脑卒中治疗绿色通道,得益于上海九院同嘉定区中心医院、长宁区中心医院、浦东公利医院等建立起的远程脑卒中救治网络,通过这个远程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脑卒中医生线上的技术交流、提高。也使得一些技术条件有限的医院可以在接受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迅速积累经验,在遇到危急情况下也可以将危重患者紧急送到脑卒中中心进行进一步救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个“远程脑卒中网络”,医生之间通过社交工具(智能手机)和微信等软件就可以实现医疗信息(文字、放射学图片或者视频)实时地沟通。刘建仁说,“CT和MRI神经放射学图片的交流与探讨,复杂病情的建议与会诊,医生间有了实时交流的可能,大大方便了医生的诊疗效率,也使得医疗资源实现更为有效的配置使用,让大小医院的医生交流沟通实现共同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将有抢救价值的‘危重疑难患者’集中到医疗条件较为发达的大医院中。” 动脉内介入取栓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来说,近20年来除了静脉溶栓治疗外没有特别的突破。而动脉内介入取栓治疗的出现,无疑给脑卒中救治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刘建仁说,“目前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基本的治疗方法,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在静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可以帮助很多患者恢复。但是,静脉溶栓也有其局限性,如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使用,对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开通率低,而且发病时间必须是4.5小时内;而动脉溶栓或者取栓就能弥补其不足。相比之下,动脉溶栓或者取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动脉的溶栓是非常有利的。对于大动脉闭塞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这两种方法联合,加上快速的抢救流程,效果会很好。这个方法的疗效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 动脉介入取栓治疗究竟是怎样的?刘建仁说,所谓的动脉内介入取栓是指在现代影像技术的帮助下,利用人体天然的血管通道,微创地通过微小的导管、支架等器械,深入患者闭塞的脑动脉内进行开通的方法。动脉介入治疗通常在专用的导管室内完成,治疗过程中,医生将约0.5毫米粗细的柔软导管从患者股动脉穿刺进入,导管通过微导丝的导引进入大脑内动脉血管,通过造影剂显影找到动脉栓塞处,释放支架后进行取栓操作。一般情况下,只要在股动脉穿刺处局部麻醉即可,必要时需要全麻。 “颅内血管非常娇嫩,脑内动脉壁厚度只有0.09毫米,是心脏血管厚度的十分之一。在如此娇嫩脑动脉里进行操作,稍有不慎就会有风险。”刘建仁这样形容,“生命就在一念之间,通过现代影像技术将颅内血管部位放大数倍,医生的操作非常精细,动作要很轻柔,避免损伤脑内血管;部分患者局麻下取栓时会有一定的不适,这是正常的现象。” 神经内科医生常常反复提及这样一句话:在脑卒中患者的抢救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近期一项58353例静脉溶栓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提示:在4.5小时时间窗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每减少15分钟,在院死亡率降低4%,症状性出血风险降低4%,步行离院率增加3%。因此,尽可能缩短这个时间窗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将会带来显著的改变。刘建仁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就要保证用上药,而这个时间内包含了就医途中、术前检查等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这就要求患者在发病之后1到2小时内就要赶往医院就医。通过动脉取栓的方法,原有基础上患者时间窗还可以延长2-3个小时,这会增加很多可以治疗的患者。” 风险和收益并存 通过动静脉联合治疗的方法,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率大大提高,把很多病患从死亡线上救回。不过,动静脉联合方法的开展,需要建立一整套抢救体系,这是对医院管理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九院在院领导的协调下,建立了一整套应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体系,建立了24小时运行的脑卒中绿色通道,整合急诊、放射科、神经内外科、导管室等科室,制定科学的诊疗流程,由5位经验丰富的神经科主治医生在急诊轮班,确保脑卒中的患者到院后马上能够被识别出来,并在送院后一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 由于脑卒中的突发性,常常在半夜需要紧急为患者开展溶栓和取栓治疗。相对于以前单纯的静脉溶栓而言,动脉取栓需要120医生、急诊科医生、放射科、神经内外科、麻醉师、导管室医技护士团队的配合,医疗成本高于静脉溶栓。刘建仁说,“大家经过长期磨合,现在脑卒中患者的溶栓取栓治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难得的默契和信任,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脑卒中治疗的效率,为患者赢得了更多宝贵的时间。这种默契配合来源于医院的有效协调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 在德国和美国留学期间,刘建仁看到过很多国际知名的脑卒中中心积极进行脑卒中再通治疗,这让刘建仁觉得动静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是未来脑卒中治疗的发展方向。回到九院后,他便开始进行静动脉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在上海走在前列。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伴随着争议的。前一阵,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果在医疗界仍有争议,上个月随着国际上几个重要的临床研究成果相继证明脑卒中动脉取栓治疗的有效性,让医生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动脉内取栓治疗术,已经被国际四个大型研究机构证实有效,国际脑卒中急救治疗指南将改写。去年一年,九院静脉溶栓数量是70例,平均是在发病三小时内用药,其中一部分是动静脉联合治疗,在上海处在前列。相比以前中国溶栓治疗率不足1%,这个数据已经相当领先了。取得的成绩也要归功于九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对各科室的全力协调。” 当然,任何治疗都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虽然美国FDA批准静脉溶栓治疗已经20年,在国外是一种常规治疗手段,甚至不需要用药前家属和患者签字;但在中国仍然面临着推广的难度,这和医疗体系、疾病宣教等多因素相关。目前的数据显示,静脉溶栓对30%患者有明显疗效,但是仍有1.5%到5%的出血概率。这样的客观和现实的阻力打击了医生进行溶栓治疗、改善患者病情的积极性。一些医生害怕意外,干脆不做。很多患者家属也往往不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宣教和双方的沟通。 “进行脑卒中介入治疗,医生将和患者一起面对很大的风险,还要深夜加班,但是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因为这对患者有利。”刘建仁认为,“经过近年来大型临床研究的证实,动静脉联合治疗对于病患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将确实有效的方法用到患者身上,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 刘建仁认为,“动静脉联合治疗,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心问题。好的医生不仅有好的技术,更应该具备医者仁心,要以救死扶伤为使命,敢于承担责任,不能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逃避,患者家属一般都是理解医生的。” 刘建仁对于脑卒中救治体系的建立充满信心,他说,“上海的老年人多,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九院神经内科将在抢救危重脑血管患者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脑卒中急救通道的建立、动静脉联合治疗方法的普及,脑卒中急救的成功率将不断得到提高。接下来还希望能研发一些新材料、新技术造福患者。目前正在进行脑卒中临床疾病变化与治疗效果的规律性研究。随着脑卒中防治网络的建成,以九院为代表的市级脑卒中中心将积极带动下级医院构筑脑卒中预防和急救体系,提高县级医院脑卒中规范化防治水平,逐渐改变医生和患者的理念,为更多患者争取有效治疗的机会。”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实习生 刘炜杰 发表于2014-12-13 07:50)
刘建仁 2015-03-31阅读量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