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归类为颅脑神经疾病,在过去俗称“脸痛”,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多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加重时发作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如得不到正确的治疗,长期病痛折磨往往使病人痛不欲生。 为减轻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咱们就聊聊三叉神经痛的相关问题。 三叉神经痛怎么识别? 诊断一般是医生的事情,为降低误诊率,建议大家到大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对于病人及家属来讲,识别很重要,正确的识别不耽误病情,减少误诊。三叉神经痛还是很好识别的。 三叉神经痛发病部位一侧面部(左侧或右侧),罕见两侧同时发病的。三叉神经痛有三个分支,即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疼痛部位严格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的额或面部。 三叉神经痛右侧颜面部患病多于左侧,疼痛多以第二支为中心,第二、三支同时发病者最多,其次是第二或第三(提醒:需要与牙疼、副鼻窦炎以及颞颌关节痛识别),第一支患病着少(提醒:需要与偏头痛识别)。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前一般毫无征兆,突然起病,短暂性的,疼痛剧烈,维持数秒或数分钟停止,间歇期完全正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患者发作日趋频繁,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很少有自愈者。 疼痛剧烈,常形容为刀割样、针刺样、电击样、灼烧样或撕裂样疼痛。疼痛发作可因说话、洗脸、进食、刷牙、震动、冷刺激、情绪变化等因素诱发。可有伴随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症状。 部分患者有触发点,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某一区域特别敏感,稍加触碰就可引起疼痛发作,此区域称为"触发点"或"扳机点",触发点常位于疼痛受累支别所支配的范围内,如唇、鼻旁、齿龈及舌部等。 以上就是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特征,一般早期服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有很好的效果,疼痛可完全减轻,原发性的三叉神经痛不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应用各种检查也不能发现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针对病因,现在普遍认为是是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REZ)处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针对性手术是显微血管减压术,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王景 2024-09-18阅读量1438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31岁,今天早上起来右脸突然抽的疼,点击、针刺样疼,这是怎么回事?” 王景教授介绍:首先,患者只有一天的病程,不能做任何的诊断;尤其是三叉神经痛不能够这样诊断,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31岁大概率事件是一个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如患者疼痛的时间超过三个月左右,再进行相应的核磁共振检查,现在先不着急做检查,针对性的给予一些药物治疗,先止痛,服用布洛芬胶囊,因为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来说,患者的表现时间也太短,不用急迫的去吃抗病毒、营养神经的药物和其他止疼药。 患者疑问:以前大概几个月,那段时间正好也是牙的问题,然后脸抽疼过,这次就是没有牙疼,就是单纯的脸抽疼。 王景教授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神经病因是先天的,血管和神经就长成这样,血管的跳动和搏动把神经外面的衣服磨破了,需要很长的时间显现和表现。功能神经外科的疾病,并不是说怕个片子,有神经血管关系的紧密,就一定是得了三叉神经痛,这是完全不成立的。这个事情一定要搞清楚,因此,现在不急迫着让患者做检查,先针对性的治疗。 诊断三叉神经痛要的影像学检查: 1.平扫头颅; 2.三叉神经薄层扫描(包括3D-TOF,FEISTA-C); 3.弥散成像(DWI); 患者在诊断三叉神经痛时,可以在当地医院或就近的医院做这些检查就足够了。做这些检查的目的:1.排除肿瘤;2.发现相应的神经和血管的关系,排除肿瘤占位;3.弥散成像,排除表皮样囊肿,也是就是胆脂瘤,发现相应的神经、血管的关系,就是三叉神经的波动扫描。 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得根治方法,也是首选的手术方法。术后急性期治愈率95%以上,且术后不会引起其他治疗方法所引起并发症。前提是选择权威神经外科进行手术,保护患者正常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将责任血管与神经隔离,达到根治的目的。
王景 2024-09-11阅读量1126
病请描述: 门诊实录 张阿姨今年58岁,4年前患上三叉神经痛,由于疼痛难忍,她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封闭针一个疗程8针,张阿姨总共打了三个疗程,结果只管了一个月,疼痛又复发了。 门诊中,像张阿姨一样打封闭针止痛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很多,很少有能够有效止痛的,大家之所以花了冤枉钱还没治好病,一方面是就诊时选错了科室,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认清楚自己的病情而选错了治疗方法,疼痛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那么,得了三叉神经痛打封闭针有用吗? 封闭治疗最早的治疗方法是将局部麻 醉 药注射到人体疼痛的部位,阻断向大脑传递的疼痛刺激,起到解除疼痛的目的。一方面能够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麻木受伤部位,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等症状。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来说,打封闭针很难达到长期缓解疼痛的目的。主要由于多数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在于颅内异常行走的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不管打多少封闭针,压迫始终没有解除,疼痛就不能彻底消除。 三叉神经痛,你走错科室了吗? 有的患者说了,打封闭针是医生建议我的。这是因为很多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走错了科室,三叉神经痛正确的就诊科室应该是神经外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设立有颅底颅神经疾病亚专业组,专门诊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复杂颅脑肿瘤,大家在就诊前一定要认准科室。 大家在就诊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初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患上了三叉神经痛。 首先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点是骤然发作,骤然停止,疼痛呈电击样、火烧样、撕裂样疼痛,每次发作的时间很短暂,一般疼痛发作都在几秒钟至几分钟之内,很少有超过五分钟的病例,而且在两次发作之间的间歇期常全无疼痛。 其次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感觉支配范围内(如眉弓上方、眼眶下方、颧部、上唇、下唇等处)突然发生,多数病人仅发生在面部一侧,很少会出现双侧同时发生。在患侧分布区域,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触发点或称扳机点,稍加碰触可引起疼痛发作,且立即发射至其他部位。触发点多发生在上、下唇、鼻翼、鼻唇沟、牙龈、颊部、口角、胡须等处。刷牙、洗脸、吃饭甚至风吹都有可能会触发扳机点。 如何自鉴三叉神经痛? 1、如果服用普通的止痛药后,牙疼不见好转,则可排除是牙周等炎症性的疼痛,而是神经疼痛。 2、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现龋齿、牙周炎等相关炎症,牙齿却依然疼痛难当,则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或者肿瘤所引起。 3、三叉神经痛在发作时则是闪电般的剧烈疼痛,通常持续几秒钟,每天发作几次,让人难以忍受。可以从最小剂量尝试服用卡马西平药物,如果疼痛有缓解,也可以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当然,除了临床症状表现,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还需要进行颅神经显像检查。 三叉神经痛不必强忍疼痛 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该手术具有微创、治愈率高、不损伤神经与血管等优势。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者身体较弱的患者,也可以选择球囊压迫术治疗,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姜海涛 2024-09-04阅读量1397
病请描述: 56岁的张先生,患有三叉神经痛4年: 4年前:右侧发作性牙疼,每日多次发作,每次持续几十秒、几分钟,短短一个月拔了三颗牙,疼痛依然没有好转。 3年前:确诊为三叉神经痛,做了射频治疗,术后面部疼痛消失了,但是仅仅维持了半年多又复发。 2年前:再次射频,维持了五个月。 1年前:第三次射频,疼痛稍微有缓解,但一直有疼痛存在。 近一个月疼痛加重,平时已经不敢吃饭、不敢喝水、手碰一下都疼,每天小心翼翼,近一周都吃不了饭,没有洗脸。 正确了解三叉神经痛,哪些方法不能选? 三叉神经痛属于颅神经疾病,病因在颅内,是由于三叉神经与血管压迫导致。临床症状特点是一侧面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会出现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往往病人在刷牙、咀嚼时、受冷热水,刺激诱发疼痛。 常存在的误区: 1、上下牙疼,盲目拔牙后没有效果,才意识到不是牙的问题。 2、治不好:事实上,三叉神经痛并非治不好,只需要找到压迫神经的血管,然后将二者隔离,解除病因后是能够治愈的。 3、过度担心手术风险,不敢接受手术治疗。虽然许多病人都会因为剧烈疼痛而迫切要求治愈疾病,但一提到手术总是担心害怕,最终往往不敢接受手术治疗,尤其是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更是如此。 事实上,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实在颅骨及大脑间隙进行手术,不损伤神经、血管及脑组织。 无法确定的话,还可以进行卡马西平药物治疗试验,如果足量服用后有效果,可以诊断三叉神经痛的。 治疗三叉神经痛,总有一种方法适合你! 1、早期药物治疗 首先药物治疗,而且卡马西平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缓解率达70%以上,并且卡马西平能有效减轻阵发性疼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对自发性和触发性三叉神经痛同样有效。临床上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失败大多是因为患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影响40%-60%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不良反应剥脱性皮炎一定要重视,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药物调整及替换。 2、射频、伽玛刀短期控制有效,但容易复发! 像张先生一样,还可以采用射频,但是有效时间短,易复发!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使三叉神经感觉根变性,导致神经元突触传递电生理阻滞,但不足以影响正常的神经元突触传导,痛觉传入受阻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适用身体健康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缺点是起效较慢,容易复发。 3、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通过药物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初期服用药物时,止痛效果较好,但是在长期服用时,效果会越来越差乃至无效,保守效果差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话一般建议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这个手术是非常成熟的手术,是在脑组织与颅骨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内进行手术,尤其是近年来微创手术理念的应用不仅使手术疗效明显提高,而且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4、球囊压迫一般适用于身体无法开颅手术的患者 球囊压迫术是在影像辅助下,在嘴角侧开一个针眼大小的创口,微创治疗,不用开颅,不用开刀。将球囊植入到三叉神经半月节位置,然后注射显影剂使球囊扩张,从而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破坏三叉神经感觉部分使痛觉消失达到治疗目的,适合于高龄、身体状况差的病人。 提醒:针对发病初期的患者,像张先生一样误以为牙疼的不再少数。一般建议进行规范的检查,牙齿没有发现龋齿,发现病变,不建议先拔牙,可以吃卡马西平试试,如果疼痛缓解了,那就要怀疑是不是三叉神经痛了。
姜海涛 2024-07-10阅读量1085
病请描述:记得你比很多人幸福——一个年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自述! Dr.Thyroid 甲状腺Doctor 2019-11-24 16:43 这是一位文笔极好的甲癌患者在手术出院康复之后写的,希望甲友们能够认认真真的阅读完,因为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两年前,也是年末岁终的样子,我正在庆幸即将面临升职加薪,几年打拼将迎来收获。细心的我此时突然意识到,经过几年工作折腾,身心应该遭遇无数冲击,而升职加薪,也意味着需要更好的身体和精神去承担。我想起,在单位组织的体检报告中,“建议复查甲状腺结节”的提醒已连续两年存在,其余一切都好。我决定,在去旧迎新的间隙,去参加体检的那家医院复诊,修复积弊,保证人生前进的动能。 显然,从这一点看,我内心深处其实深知身体健康意味着什么,但可惜,这种意识却没有体现在平实的日子里。 我拿着前不久完成的体检报告,来到了某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因为没把甲状腺结节当什么疑难杂症,挂了一个普通号,很快就坐到了门诊医生面前。医生简单扫了一眼我体检报告上的提示,直接来了一句:“可能是癌哦”。 我永远记得,他那句话,没有丝毫顾虑和犹豫,完全没有考虑我是否能承受得住,跟影视作品中“医生确诊重大疾病后都会单独跟家属谈”的情景全完不同。我惊愕,我不信,于是强忍猛然袭来的恐惧和不安问:会不会搞错?您光凭体检报告就能确定吗?他只说:“要么你再做个检查,到时找我们主任看一下。”然后,别无他言,我也没有多问的心情和勇气,只想尽快确诊。 我出生在山区农村,是在各种较为艰苦的条件下长大的,自认为略有胆量,性格坚毅。但头一次感受到人生即将遭遇戏剧性转折的空气,心还是慌,意仍然乱。离开医院,我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老婆公司,老婆下班特别迟,我只好照旧在休息室等候。她是我在这座城市中最亲的人,当时我很想尽快让她不要忙工作了,过来听我倾诉,安慰我。但我没有,我想,毕竟尚未定论,我一个人先胡思乱想一会儿算数。但事实上,那天晚上等她的那段时间里,我内心不知道遭遇了多大的冲撞和煎熬,我要一个人消化掉一切。 下班路上,还是我开车,但我明显心神不宁,语言有些不成条理,将下午医院的情况告诉了老婆。她属于胆子极小之人,但我竟然没看出她有丝毫恐惧,抑或她是被吓懵了。接下去几天,我连续两三天夜里睡不好,竟然开始想一些身后之事。老婆一边让我尽快去医院确诊,一方面在他们同事圈中打听甲状腺癌的情况。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她们有个同事的妈妈前不久刚做了甲状腺癌的手术,说这个病完全不用恐惧,手术就能解决问题。对此,我半信半疑,但实例真如铁,我的情绪还是有所缓解。 当然,这期间我开始仔细翻看自己那两年的体检报告,这才发现,之前报告只说我有甲状腺结节伴有钙化,但2013年体检报告上除了提示我甲状腺结节有钙化,还写了一句“Ca不排除”。但我实在太无知,刚拿到体检报告时我并未留意“Ca”的汉语意思就是“癌”。加之当时很多同事也有查出有甲状腺结节,很多人除了甲状腺结节病,其他问题也很多,而我自己一直感觉身体很好,除了常犯牙疼,没有任何不适。再者,甲状腺体检过程中我也随口问过医生,医生说结节无药可治,但手术能够解决。这加剧了我对甲状腺疾病的忽视。 我一边在网上疯狂查询甲状腺结节相关资料,一边向身边同事、同学、朋友打听该疾病。同时高度关注各类新闻中与“甲状腺”相关的内容。那一段时间,恰恰著名的华西医院传出医生体检中发现一批甲状腺癌患者,但据说治疗后能够痊愈。并且有好些身边人都反映,有亲朋做过该手术,术后康复很好。不管怎么说,大量信息的聚集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我认识了疾病,缓解了紧张情绪。但因为信息的千差万别,也让我难以对自己情况有准确的判断,一度容易将有些糟糕情况幻想到自己身上,让自身陷入了“信息泥潭”。 时间往后,我赶在春节前完成了抽血、B超、CT、细针穿刺活检等多种检查,然而这些检查都不能100%确定我结节的性质,但综合来看,医生表示高度怀疑我的情况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即恶性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遍的类型。这个时候,别的医生我都不认了,即便主任每周只有周二一天时间出诊,并且病患众多,我也宁愿死守苦等。主任医生说:“你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每三个月观察一次,也可以采取手术将患侧切除。但我建议趁早手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算重大疾病吗?到底要不要命?手术能不能治愈?有没有什么不良的后遗症?会不会遗传?会不会影响工作?·······我把一个病人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还没等医生把话说完,我已经连续抛出了若干问题。幸好,医生算有耐心,一一为我解答,而答案中,并没有出现继续强化我紧张、恐惧情绪的内容。 春节期间做手术是不合适的,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共识,于是选择等到年后,顺便这期间还能继续打听下,该病是不是真的必须要做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问诊,我心情好转到能够驾驭,跟着家里的节奏走进了春节。回家向父母拜年时,等他们都坐上桌,我颇有感触地给辛苦一年的他们敬酒,我说:“爸妈,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们。好消息是儿子升职了。”苦了一辈子的爸妈齐说:“好啊,儿子真给我们争气!”他们略带忐忑地催我说坏消息,我本没计划瞒他们,便用很正常的口吻,告诉了他们我年后极可能面临一次甲状腺手术。我终究是怕他们担心,又顺带用很轻松的语气给他们解释了疾病不会威胁生命,不会影响工作的特征。但说实话,我心里当时哪儿有底啊? 阳春三月,我决定手术。感觉如果不手术,我会总在担惊受怕中度日。但医院却告诉我,床位紧张,需要排队,有可能等一个月,也有可能等两三个月。当时我是极不愿意等的,于是找了朋友帮忙,很快就住进了医院。这一点我后来又想:敢让病人等这么久,不也说明病情并不危急吗?这种逆向思维,也能帮助我们减轻对该病的担忧。 因为甲状腺病区没有床位,我被安排在口腔科住院,刚进去就碰到一个阿姨辈的患友,同样需要做甲状腺手术。我在资料上看到过,中年妇女的确是甲状腺疾病的高发群体,但同时又忍不住感叹自己的不幸:既然如此,干嘛还要缠上我这个年轻小伙子呢?这病实在来得太不是时候。我这么年轻!我刚刚看到点事业的希望!我刚刚有了小孩!我的生活刚刚变得好一些! 一旦闲下来,我就是开始无死角地反思自己过往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熬夜?不算特别多啊。吃东西?我算是比较注意的人。辐射?也不太可能。与人相处?我都比较和气啊。总体上,在科学家和医生也找不到更明确病因的背景下,我将我得该病的主要原因归咎为“心思太重,容易有坏心情”。 当时人躺在医院,思虑归思虑,我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尽快重返自由生活的心态还是好的,愿望是强烈的。通过系列术前检查,手术前一天,医生开始术前谈话,几个年轻医生陆续谈不同的内容,有的问病史,有的要签字,坐在他们面前,我的表达欲被勾起,不忘跟他们说笑,我的情绪越来越放松。 住进医院的第二天下午,一个医生叫我穿上鞋,跟她去手术室。我非常不解,做手术不都是需要被推到手术室吗?为什么我需要自己走过去?在手术室里,医生叫我在室内门口的长椅上稍坐,这时,一个女护士也坐来我身边休息,因为她带了口罩,而我又没带眼镜,我看不清她的容貌,但她跟我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她问:“你什么手术啊?”我长叹一口气说:“甲状腺切除。”她马上回了一句:“嗨,那算很小的手术,甲状腺病很好治的。”这句话对即将上手术台的我仿佛又是一剂强心针,导致我后来更加轻松地跟着医生,自己走进了那间小小的手术室,自己躺上了手术台。 约两个小时后,我迷迷糊糊醒来。我意识到,应该是麻醉醒了。我第一反应是尝试吞咽,发现一切如常,松了口气。而因为之前我听说麻醉过后人会健忘,这个我最担心,于是赶紧默诵了一些读书记下的古诗文,发现都还能背,又松了一口气。旁边的医生发现我醒了,便问我还好吗?我伸出右手,给他们做了一个OK的手势,医生们都笑了。不多时,我被推出手术室,见到了在手术室外等候的家人。在医院躺了两天,第三天早上,医院就说可以出院了。结算费用时,总花费约一万五千元,因为有医保,预交的5000块竟还退回好几百块,顿时感觉到社会主义的美好! 不管怎么说,能够回家,说明问题已经解决了。我顾不了医生说的什么需要终身服药,前两年需要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等等,我决心回家好好修养一段,一切再说。回家后,我才听我妈说,手术做好后,医生告诉过家里人,切除的甲状腺结节组织,经过术中检查确认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听到这个定论,我还是心中一沉。但那几天相对虚弱,觉得癌就癌了,只要不影响生命、工作和生活,无非是需要终身服药,我甚至算好假设有幸白头到老,需要多少钱买药。但等后面清醒起来,想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名头,还是感觉悲从中来。尤其是拿到病理报告时,看到部分淋巴结有转移情况,更觉危在旦夕,压力更大。 幸好,医院胡医生多次短信宽慰我。多次为我详细解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性质、与其它癌症的区别以及核心的康复之道。在此我谨代表我自己,对这位好医生,好大哥表示感谢。 理智最终还是战胜了纠结。我笃定,医院能做的都做了,我得自己振作起来,我得展开自救运动,自己为自己创造康复条件。尽管复发可能性有却不大,但我一定想办法尽量消灭这种可能性。因为我还年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因为我一直认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毫无价值。一定要康复身体,为今后的人生夯实基础。 随后的时间里,我在“科学治疗、科学生活、科学工作”理念的指引下,经常上网看一些患友写的患病心路历程,其它治疗信息不再从网上获取,而是坚持听医生意见;每次复查时,尽管情况都好,但我还是会向医生请教、交流三个月积累发现的疑惑,让自己心中有数;每天坚持服用替代治疗的优甲乐,培养服药成为生活一部分的习惯;尽量多留心身边类似案例,从他们身上吸聚正能量;进一步调整部分不良的生活习惯,没有特殊情况,坚决不拖到12点以后睡觉;我时常告诫自己达观一些,少为琐碎小事劳心费神;有空的时候,多亲近自然山水,释放心中积郁······我老婆笑我说:“说不定你以后要感谢这场病,是它强迫你形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是预防一切疾病的关键。”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十分不易,但也是迫不得已。再等三个月,就是我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两周年了,经过这两年在各方面的调整恢复,身体总体并无异状,每年体检报告除了提及甲状腺病史外,再无其它预警,感冒次数大幅较少,工作上该加班的加班,该出差的出差,该操心的操心,继续担当业务骨干,甚至创造了之前没有取得的新成绩。或许因为我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我甚至成为了目前身边许多患有甲状腺结节的同事、亲戚的保养顾问,哪些食物尽量少吃,哪些事尽量少做,他们都倾向于采纳我的意见,我大有“久病成医”之征兆。 伟人也好,名流也罢,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瑕的。我一个好朋友曾经告诉我,当你得意时,记得向上看。当你失意时,记得往下看。而今,有许多身残志坚的故事充斥在大众的视野。譬如山东小伙陈州,儿时意外失去双腿,最终却能完成许多常人实现不了的“征服五岳”的梦想,成为励志经典。跟他们相比,少一部分甚至全部甲状腺组织又能如何?天,塌不下来!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敢于直面各种磨难。当胡医生建议我整理这份心路体会时,我欣然答应,觉得这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事情一生多做一些,再死亦无憾。随着医疗科研水平的提升,癌症被攻克指日可待,对甲状腺癌这种“不入流的小癌症”更加不用过于顾虑,好心态对它康复的帮助远胜过其它癌症。希望广大患友正确对待甲状腺癌,它恶性程度低,发展进程慢,治疗技术成熟,确是“最善良的癌症”,患上它是不幸中之万幸。只要你学会接受不完美,既配合规范治疗,又敞开心结,你的心态就会更顺更好,你的康复之路便会更加从容,你完全可以上演“战胜癌症”的奇迹,你依然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谱写美好的明天。 好了好了,大伙也看累了吧。不要多想了,该干嘛干嘛去吧,你是个正常人,必须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我就不祝患友康复了,因为康复是必然的。祝你们幸福吧!永远记着,其实你比很多人都幸福!对了,不要问我是谁,我的名字叫雷锋。 记于2015年岁末年终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致心肌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病,严重的冠心病会夺去人的生命。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有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成为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心血管病之一。所以,了解掌握冠心病的一些知识,对于自己和家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冠心病的易患人群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会不会得冠心病”?所以,我们整理出了几类容易得冠心病的人群。 冠心病的早期症状 了解冠心病的早期症状能帮助你捕捉到身体发出的信号,早发现,早治疗。1、胸痛 胸痛是冠心病患者早期几乎都会发生的症状,在情绪激动、饭后、运动时会发作。这种疼痛常位于心前区,是一种憋闷感或紧缩感,休息3~8分钟会逐渐消失。如果左边的下巴、肩膀、后背、手臂也出现疼痛,一定要引起重视,很多人会以为这是运动产生的酸痛。此外,长期没有原因的牙疼也可能是冠心病的表现。 2、胸闷、心悸 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也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它们发作的情况有:在进行体力劳动时,熟睡时,用力排便时,性生活过程中,看惊险刺激的影片时,处于噪声或嘈杂的环境中时。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上面一个或多个症状,很可能已经患有冠心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3、耳鸣 冠心病早期的病人会出现耳鸣,耳垂会出现褶皱,叫做“耳褶心征”。如果你属于易患人群,又出现耳鸣和耳褶心征,最好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上要清淡,多吃低胆固醇、低盐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鸡、鱼、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戒烟限酒;每周有3~4天做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要有好心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其次,冠心病患者要坚持长期服药,具体的药物和服用方法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之前有高血压、糖尿病,要继续服用相应的药物,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稳定和安全的范围内。当血管有非常严重的狭窄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就要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手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支架”。 以上就是关于冠心病的一些知识,我们平时要主动关心自己的心脏,当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冠心病时,不要逞能,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早期治疗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冠心病对身体的危害。
沈迎 2021-10-21阅读量9192
病请描述: 众所周知,癫痫发作的常见表现是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翻等,俗称“羊角风”。但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有可能被人们误解或忽略,就比如下面要介绍的一则案例,“反复牙痛”这居然是癫痫引起的! 案例详情: 郑某,男,23岁,云南人。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磨牙区疼痛,疼痛为发作性,呈针刺样疼痛,每天临睡前及早晨睡醒时发作较多。患者发作时较为剧烈,有大汗淋漓、恶心眩晕等感觉。每天发作约1~2次,每次约3~10分钟不等。疼痛结束后,他会入睡片刻。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根尖炎、龋齿”,在当地医院经过开髓引流、补牙、抗感染等治疗,没有明显效果,疼痛仍然每天发作。患者痛苦不堪,遂在当地各种诊所、中医、大小医院诊治,仍然无法缓解疼痛。 郑某在去北京探亲时,顺便去北京某医院看“牙痛”,经系列检查后,医生初步诊断为发作性疾病待查,并告知郑某有可能是癫痫发作。医生分析 患者疼痛为发作性,且发作结束后有入睡片刻的表现,这符合癫痫发作的特点。即发作性疾病,在发作结束后有入睡表现的、且在入睡前和要睡醒时有发作的,可以往癫痫方向考虑。 郑某听到医生诊断结果,吓了一大跳,他感到不可思议,自己的牙痛居然可能是癫痫发作引起的? 在医生安排下,郑某入院接受神经系统检查,行MRI检查排除了颅内占位;行腰穿检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做短程脑电图EEG检查回报正常。于是医生又给郑某做了24小时长程动态脑电图(VEEG),结果发现患者疼痛发作时,颞区有典型的痫样放电,为棘波和尖慢波。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最终诊断为局灶性癫痫。医生为郑某开了卡马西平药物,郑某在服药后,其“牙痛发作次数”确实有所减少。 郑某服药长达三年时间,因为长期服药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表现为视力模糊、眼球震颤。郑某不敢服药了,牙痛发作的频率又逐渐多了起来。尽管医生嘱咐其抗癫痫药物不能停,但郑某一直纠结在疼痛和副作用之间不知所措。 郑某哥哥在网上查到,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治疗癫痫,遂带着弟弟找到医院寻求手术治疗。功能神经科专家接诊后,根据郑某以往的病例报告,安排郑某再次进行了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检测,该检测精准定位了郑某的癫痫病灶。上海市东方医院数字化长程动态视频脑电监测室 确诊后,郑某希望尽快通过手术解决其痛苦。科室专家对其进行了连续5天的详细评估,最终确认郑某符合手术标准,无禁忌症。 入院5天后,科室专家为郑某实施了立体定向深部热凝手术。对其病灶内埋置了深部脑电电极,进行了常规监测。在确定致痫灶后,进行了病灶的热凝毁损。在术中,医生将3mm直径的SEEG电极插入脑内病灶,实施深部脑电图描记(图1);经此脑电图扫描,确定癫痫病灶;然后通过射频热凝毁损这些异常放电的核团,阻止其弥散放电,从而控制癫痫的发作(图2)。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不足10ml,术后郑某能正常下地行走,同时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等。 图1:实施SEEG 电极植入手术图2:SEEG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射频毁损术 因为立体定向深部热凝术是微创手术,没有头皮切口,创伤及其微小。术后第1天,郑某就可以下地行走,自理生活了。手术以后,郑某再也没有发生过牙疼。郑某一家对科室专家感谢不尽,特送锦旗表示感谢。 癫痫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等。每个癫痫患者,其大脑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的区域有可能不同,因此其临床症状也因人而异,甚至千奇百怪。正如案例中的郑某,他的癫痫发作表现是“牙痛”症状,这与常人理解的癫痫发作表现完全不同。由此可见,非典型癫痫的确诊有赖于专业的医生和特定的医疗设备,同时临床经验也不可缺少。而对于顽固性癫痫,外科微创手术,有时候可以获得奇效。
吴景文 2020-07-16阅读量8556
病请描述:2020年6月某日,中午12点,59岁的某先生,心里不舒服,心前区有点疼痛。持续了1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某先生不放心,去了就近的小医院,当时做心电图,并查了心肌酶;医生看完说心电图和心肌酶基本正常,某先生家离得近,就先回家了,也没有开药。 第二天的凌晨1点,某先生再次发作心前区疼痛,持续不缓解,伴胸闷憋气,大汗,于是赶紧拨打120。120做完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启动胸痛中心,送入导管室,造影显示:右侧血管开口处完全堵塞,立即开通血管后,随后某先生才脱离生命危险。 心电图和心肌酶不能查出心肌梗死吗? 为什么心电图和心肌酶正常,仅仅过了12小时就发生了心肌梗死? 是心电图和心肌酶不可信任吗? 当然不是! 一、心电图要会做也要会看: 很多人都说不犯病的时候,心电图查不出来冠心病。这句话也对,但不全对,一方面心电图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还是非常敏感的,心肌梗死几乎都能通过心电图诊断。一方面对于严重的心肌缺血,心电图也是能发现问题的。大家说的不犯病做心电图没有意义,其实不对,因为不犯病的时候做这一份心电图是基础,也就是标准。等到犯病的时候,立刻再做心电图,这样才能对比,对比后有变化才有意义。如果不做这个基础心电图,当发作心绞痛时的心电图,没有办法对比,自然就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否有冠心病心绞痛。 某先生做了心电图,心电图也是正常,这份心电图就是基础心电图。单纯这份心电图并不能排除冠心病心绞痛,而是要和发作胸痛时心电图进行比较才有意义。最重要一点,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冠心病心绞痛,不能仅仅靠一份心电图,尤其是没有犯病时的一份心电图。 有人说了,某先生不是做心肌酶也正常吗? 二、心肌酶正常并不能说明没有冠心病 心肌酶是我们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一种抽血化验检查,只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肌坏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达到顶峰,接着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只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当有心肌坏死的时候,心肌酶才会升高,且时逐渐升高,达到最高,然后逐渐降低,直到恢复正常。如果没有心肌梗死,心肌酶一般是正常的;或者抽血化验心肌酶的时候,没有在心肌酶升高的时间窗,那么心肌酶也可能是正常的。 某先生的心肌酶正常,只能代表他没有发生心肌梗死,没有心肌坏死,并不代表某先生没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因为心肌梗塞是心肌缺血的最严重状态,绝大部分的心肌缺血短时间内并不发展到心肌梗塞,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病人反复查心肌酶都可能是完全正常。 三、某先生的心肌梗死是否能够避免? 因为我们不能根据心电图+心肌酶就排除冠心病心绞痛,必须结合症状,他发作心前区疼痛伴出汗,属于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当这时候不能用别的基本解释,且症状典型,那么必须先考虑是冠心病心绞痛。这时候就应该留观,或建议住院。并且给予阿司匹林和他汀治疗,进一步查看血糖、血脂、血压等情况。 如果某先生住院了,经过一系列治疗,那么心肌梗死的风险就会降低,后续进一步行冠脉CT或造影检查,明确心血管属于重度狭窄,行支架或搭桥治疗,后继续正规药物治疗,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心肌梗死风险,甚至不会发生心肌梗死。 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心电图正常以及心肌酶正常就排除血管部心肌缺血。 如果症状典型,也必须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并进一步诊治,才能降低心肌梗死风险,避免心肌梗死。 大部分人看病都是因为不舒服才去看病的,所以症状非常重要,常见的心绞痛的表现: 1、发作性的不舒服,每次持续2-15分钟,多于活动后、运动或劳累后加重。 2、可以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胸闷憋气、牙疼、咽部紧缩、左肩背疼痛、后背疼痛、上腹疼痛等等情况。也可以表现为胸闷憋气,头痛,大汗,心慌等等。 3、发作时特别难受,好转后好如常人。 如果症状属于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下一步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动态心电图、运动实验,甚至必要时行冠脉CTA或冠脉造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漏诊一例心肌梗死,漏诊了,那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根据心电图及心肌酶正常,就排除冠心病心肌缺血,必须结合症状、病史、高危因素、心电图等等综合全面详细认真负责任的诊治每一位患者!
赵飞 2020-07-1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在种植牙治疗过程中,患者经常被要求去拍各种各样的片子,不少患者对此颇有疑问:为什么要拍这么多次片子?拍片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吗?曾经就有患者对我说:王医生,你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让我拍片子,我怕把我脑子拍坏了。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需要拍片? 常见的牙科放射检查包括曲面体层片( 全景片 )、根尖片(小牙片)、头颅正侧位片、全头颅 CT、锥形束 CT( CBCT )等。其中,在种植牙治疗中,应用最多的是全景片、小牙片和CBCT。 全景片是种植修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因为它能在一张X线片上反映出种植牙治疗中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有助于医生对患者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了解,包括:牙槽骨的垂直高度、骨质密度、重要解剖结构(如:下颌管、上颌窦、鼻底)的位置,邻牙健康状况等。但是,由于全景片呈现的是二维影像,因此,不能反映出牙槽骨的水平向宽度以及重要解剖结构精确的三维位置,并且会存在组织结构不均匀导致的放大现象和扭曲现象。因此,如果需要制定确切的种植治疗方案,通常医生会要求患者加拍CBCT。 CBCT可以用来更精确地显示颌弓的形状、牙槽骨的宽度、骨密度;上颌骨内上颌结节的形状、切牙孔的位置、上颌窦的解剖特点及窦内是否有病理改变;下颌骨内牙槽骨的倾斜程度以及下颌管、颏孔、下颌切牙管的空间位置等;此外,通过戴入放射性模板进行CBCT扫描,可以更好地进行种植体精准植入的治疗方案设计。 小牙片可以反映缺牙部位的骨质状态;种植体植入后周围牙槽骨的骨质状态;上部修复体和种植体连接部位的密合程度。多用于修复体的就位检查和种植修复完成后的长期随访。 由此可见,拍片在种植牙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目的是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和精准。 那么,这些放射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大不大呢? 我国居民正常生活一天承受的天然辐射剂量( 本底辐射 )大约是 6.3 μSv 。 我们再来看口腔检查时的辐射剂量:小牙片为 5.2 μSv ,全景片为 10 ~ 23 μSv , CBCT一般在 300 μSV 之内。 国际放射防护协会规定,正常人一般每年限制受到辐射不超过 1000 μSV ;如按终生剂量平均值来考虑,则在某些年份允许 5000 μSV 作为最高上限。对致癌率产生影响的最低剂量为 10 万 μSv ,也就是说,我们大约拍 2 万张小牙片才有诱发癌症的风险。 所以常规的口腔放射检查,都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大家大可不必谈“虎”色变。 特殊人群的放射线检查 准妈妈是一类特殊人群,有些准妈妈牙疼得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也不去治疗,只因为担心拍片子会对宝宝产生影响。国际妊娠期放射检查共识中指出要达到胎儿致畸的放射剂量,需要拍 5 万次小牙片或者做 100 次牙科 CT 。所以,如果怀孕期间迫不得已要接受放射检查,也勿需过度担心,穿戴好防护服或者甲状腺铅围脖,那么辐射剂量对胎儿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准妈妈们如果需要种牙的话,则建议宝宝降生后再考虑进行,以免在治疗中产生的不适感和以及紧张情绪影响妊娠安全。此时,可先暂时选择活动义齿修复,用来维持缺牙间隙。
王方 2019-06-2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以前看过有关吐槽在国外看牙经历的文章,因为不是亲身经历,也没有海外生活体验,有时还有一点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思想,难免将信将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患者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我的三观!一位侨居澳大利亚的同胞,5岁孩子右下第四颗乳牙(84),龋齿、根尖周炎在奥就诊,澳大利亚牙医建议拔掉84,其它几个浅龋牙齿也被建议拔掉,家长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样的治疗方案,五岁的孩子拔掉这么多乳牙,家长陷入困惑、痛苦之中,于是在澳大利亚四处求医,得到的答案基本相似,要求拔牙。为此家长还流过不少眼泪,在华人同胞的建议和帮助下,她想起了求助互联网、想起了日益强大发达的祖国,经过一番搜索,家长在微医找到3位国内专家,都是德艺双馨的牙体牙髓科和儿童牙科专家,国内3位专家不约而同,一致认为该牙齿不应该拔除。家长有了信心,最终选择回国找我面诊。下面是家长向我网上咨询和面诊的内容:以下内容摘自患者向我的咨询(2017.10.13)网上咨询疾病:补牙一周后牙疼肿!消肿止痛后医生让拔除!咨询内容:男5岁9个月我儿子今年就快6岁了,医生说龋齿挺严重的,现在要求我们拔除右下侧倒数第二颗磨牙(三周前有补牙,补过一周后就开始疼痛,脸都肿了,现在炎症下去了,牙也不疼了)而且左下侧倒数第二颗磨牙说有可能也要拔除(没疼过)。我们是觉得孩子还小,不希望拔牙,我把X光片发给您,麻烦您帮忙看看是不是必须拔还是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还有我们人不在国内,如果可以保留住牙齿治疗周期要多久,我们好安排时间,谢谢!你好,张医生,我儿子右边倒数第二颗磨牙现在消肿后用手指敲击仍有痛感,是不是可以不拔牙做根管治疗,会不会对以后的恒牙有影响。你好,我们主要是想问一下这两颗牙是不是必须得拔,还是您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可以保留这两颗牙。所就诊的医院:国外牙体牙髓科下面是患者在国外(澳大利亚)拍的X线片患儿口腔全景片右下第四颗乳牙(84)从片子情况看,这个乳牙是完全可以保留的。可能需要做根管治疗。家长通过微医平台咨询的国内其他两位专家也给出了相同的治疗建议!经过多次的微医平台网上交流,患者预约了我的门诊治疗,并一再确认,主要是考虑他们回国的时间有限和要考虑治疗周期。在我答应给予面诊并初步判断能够完成治疗时,用家长自己的话说是:我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2017.11.22下午患儿一家三个人终于从遥远的澳大利亚回到了祖国,来到我的门诊。加号、排队、面诊!临床检查:右下倒数第二颗乳牙(84)合面有充填物,未及继发龋,轻微叩痛,不松动,颊侧牙龈有瘘管并有脓性渗出左下倒数第二颗乳牙(74)合面白色充填物,少许缺损,其它未见异常85、75合面浅龋,其它未见异常诊断:84慢性根尖周炎74充填物缺损85、75浅龋处理:74、75、85分别备洞,充填。84根管治疗初诊完成,封药,预约一周后复诊。2017.11.29下午复诊检查:84瘘管愈合,完成根管充填,树脂补好牙。思考:乳牙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需要拔除(请参考我的科普文章):1.恒牙已萌出而对应乳牙仍未脱落2.乳牙严重根尖病变对恒牙可能产生不良影响3.乳牙严重缺损,无法修复4.乳牙外伤不能保留者5.新生儿诞生牙6.乳牙根严重吸收7.影响恒牙正常萌出。该患儿的这个乳牙显然一条都不沾边,国内的3位专家都认为应该通过根管治疗予以保留,事实证明,我给患儿做了根管治疗,根尖病变愈合,炎症消除。国内的治疗方案是正确的。如果按照澳大利亚牙医的方案,拔掉这个乳牙,甚至其它几个龋坏更小的乳牙也拔掉,孩子将在后面的几年中失去咀嚼的牙齿,还会带来恒牙排列不齐等后患,即使做了间隙保持器也有各种不适和烦恼!据说(未经考证)他们选择拔牙是为了省事,避免治疗失败而带来医患矛盾!这样的逻辑实在值得商榷!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可能偏颇,欢迎同行、患者发表观点交流!
张耀国 2017-11-29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