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嗅觉丧失 > 治疗

嗅觉丧失治疗

嗅觉丧失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脑膜瘤如何分类?如何选择治疗...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7-22阅读量1434

脑膜瘤有哪些临床特征?如何分...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时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大脑凸面脑膜瘤: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多半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脑膜瘤: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出现视野障碍。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鞍结节脑膜瘤: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脑膜瘤:此部位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占70-80%脑膜瘤,占6-8%,胆脂瘤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三叉神经瘤,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中颅窝脑膜瘤: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神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小脑幕脑膜瘤: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脑膜瘤: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脑膜瘤: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膜瘤: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赵天智 2024-06-21阅读量1552

帕金森病怎么确诊?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病史应评估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一级亲属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可增加诊断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要求个体患有帕金森病,定义为运动迟缓伴静止性震颤、强直或两者兼有。对于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即基于临床表现而非病理证实的确定性),个体还需要满足4项支持性标准中的至少2项:(1) 静止性震颤,(2)与多巴胺能(例如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治疗相关的显著改善,(3)存在左旋多巴引起的运动障碍,或(4)碘123-间-碘苄基胍心肌闪烁显像(影像学检查)存在嗅觉丧失或心脏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评估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这取决于完整的节后交感神经元功能[帕金森病中降低])。运动障碍是多巴胺能治疗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舞蹈样舞蹈手足徐动运动。 运动障碍通常在开始使用帕金森病药物后数年发生,并且在症状发作时对诊断的益处有限。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药物可能导致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或者如果其他发现提示另一种诊断,则无法确认帕金森病。 多巴胺转运蛋白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DaT-SPECT) 通过显示与基底神经节中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的放射性示踪剂的摄取减少来识别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帕金森病中存在的突触前多巴胺神经元功能障碍。DaT-SPECT在检测帕金森症患者黑质纹状体细胞丢失方面具有高度准确(98%-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01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了DaT-SPECT成像,用于区分帕金森病和原发性震颤,但通常不需要这些扫描。DaT扫描通常仅在检查时不确定是否存在帕金森病时才有用。如果患者有明确的帕金森病,则扫描通常是阳性的,对诊断评估的帮助很小。它们无法区分帕金森病和其他帕金森病(例如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这些疾病也涉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MRI) 通常对诊断帕金森病没有帮助。特定的MRI表现(例如,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中异常的磁共振帕金森指数)可以帮助区分帕金森病和其他帕金森病;先进的技术具有未来的诊断和预后潜力。广泛脑血管疾病或基底神经节腔隙的 MRI 发现可以提示潜在的血管贡献。在美国以外大量使用的碘-123-间碘苄基胍心肌闪烁显像有助于评估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障碍通常作为帕金森症的一部分发生。

潘宜新 2023-04-24阅读量1830

“阳了&rdqu...

病请描述: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对感染新冠病毒这件事,有了深刻的体验,发烧、咳嗽、乏力、嗓子疼……除了这些症状外,还有一个不算特别痛苦,但却影响生活品质的表现困扰着很多人:失去了嗅觉。 失去嗅觉,不只会影响对气味的感知,还可能给健康带来威胁。 比如,可能无法分辨食物变质而散发出来的气味。此外,嗅觉丧失还可能导致情绪上的问题,有人会因此感到沮丧或难过。 嗅觉很脆弱,不只是新冠病毒,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等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都可能会影响它。新冠病毒之所以导致失去嗅觉,因为新冠病毒可以直接攻击嗅觉感受神经元周围的支持细胞,导致嗅觉失灵。此外,病毒还可能入侵味蕾细胞,导致味觉失灵。 如果长期没有好转,建议去耳鼻喉科就诊,以排除其他原因。 仁树医疗耳鼻喉科专家提醒:嗅觉的变化有时候是疾病的隐性信号,并且常优先于其他症状出现。出现以下情况要尽早就诊: 1、嗅觉轻微改变 如果周围人能闻到很多气味,如强烈臭味、发霉味道等,但你却感觉不到时,可能预示着嗅觉减退。 无法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时,也要注意嗅觉是否出现障碍。 2、嗅觉倒错和幻嗅 嗅觉倒错指的是人体无法正常感知真实气味,可能闻到臭的味道但认为是香的,或将香味感受为臭味。 幻嗅指的是人体闻到原本不存在的味道。 仁树医疗耳鼻喉科专家表示,鼻炎、外伤、年龄、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影响嗅觉。 为了保护嗅觉,除了避免感染之外,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不抠鼻子; 2、空气不好时佩戴口罩; 3、注意鼻腔卫生,用生理盐水适当冲洗,以减少过敏原对鼻腔黏膜的刺激,但冲洗不要过度,避免鼻腔干燥,影响嗅区黏膜功能; 4、不要长期处于气味较重的环境中,平时可以多闻一些新鲜的气味,能刺激嗅觉细胞; 5、鼻炎发作时不要随意使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否则会导致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仁树医疗成立于2016年,是专注眼耳鼻喉专科的连锁医疗品牌。以“安全、高效、有温度”为核心价值观,接轨国际诊断金标准,甄选进口医疗设备,使诊断数据更精准,医疗诊断更具科学性。自主运营日间手术、门诊服务和慢病管理业务,「DNV」、「SGS」双国际认证为标准,「中心院区+卫星院区」服务模式,设有杭州501、深圳福田、上海长宁、广州天河(筹)中心院区,及杭州西溪、滨江卫星院区。 名医云集-专家团队成员大多是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的博士、硕士及教授团队,以及国内三甲医院内拥有超十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主任、副主任团队。6S服务体系+非必要不手术理念满足极致专科诊疗体验;6对1全程陪护+3对1术后管理标准始终如一,做到规范问诊、科学治疗、高效康复,共同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健康资讯 2023-01-13阅读量6865

嗅觉丧失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0
问诊量:0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子午流注定时开穴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语言不利、二便失禁、假性球麻痹、癫痫、老年痴呆症;调督益肾法治疗眩晕症;平衡针法配合拔罐治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网球肘、足跟痛等;耳针体针配合治疗面部黄褐斑;芒针治疗前列腺炎;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辩证取穴针刺治疗不全性肠梗阻,糖尿病性膀胱、小儿遗尿、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耳鸣、耳聋、慢性咽炎、心绞痛、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过敏性鼻炎;腕踝针为主治疗嗅觉丧失;刺血拔罐配合外用药治疗带状疱疹;龙虎交战手法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各种痛症及各种疑难杂症

嗅觉丧失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秦皇岛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