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冬季,气温的骤变增加了诸如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心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更应受到关注。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因天气骤然变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增大。一旦破裂出血,超过1/3的人存在生命危险,剩下2/3人中的约40%,可能损害神经、认知、记忆功能,对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有家族病史、长期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需多加注意。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却十分凶险 席刚明教授指出,颅内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出现向外膨出的局部囊性扩张,形似长在血管上的瘤,故称为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70岁中老年。目前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很多人觉得颅内动脉瘤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常见,大约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颅内动脉瘤。”席刚明教授说,大多数小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并不严重,它们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如果动脉瘤本身已经较大,喝酒、吸烟、情绪激动、劳累、用力排便等因素都可能诱发破裂。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隐匿,在没有破裂或者很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旦破裂将会危及生命。 “首次出血死亡率30%,二次出血死亡率60%,三次出血几乎100%死亡。”席刚明教授指出,动脉瘤破裂的直接结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部或颈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其死亡率、病残率极高。 席刚明教授提醒,尤其是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不仅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定不能喝酒和吸烟,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哪些患者需要“拆弹”?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是在发生破裂出血或压迫症状后才被发现的。但也有的人会由于头痛、头晕前来就诊,做了各种检查后意外发现颅内动脉瘤。还有的人平时没啥症状,健康体检发现长了颅内动脉瘤。 查出颅内动脉瘤,是不是应该马上手术?有没有其他选择?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目前虽有一些争议,但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笼统地讲就是: 1. 对于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就应急诊处理。 2. 对于非破裂性动脉瘤,如有颅神经麻痹等压迫症状则应限期手术。 3. 无症状则可择期手术或保守观察。 一般来说直径<5mm、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观察,随访手段包括MRA和CTA这些无创性检查。 以下情况可能建议积极手术: 1. 动脉瘤直径≥5mm。 2. 形态不规则。 3. 手术治疗预期风险和难度不大。 4. 直径<5mm的动脉瘤应根据其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推荐积极干预:动脉瘤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0年;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5. 随访观察期间动脉瘤有增大趋势。 总而言之,具体到患者个案,偶然发现的无症状动脉瘤毕竟有远期出血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则后果较严重,到底要不要进行干预性处理,还需医患之间充分沟通,临床综合考虑。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手术。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变,瘤颈宽、瘤体菲薄,像个血泡一样极易破裂出血,病死率极高。血泡样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床突、眼动脉段,占颅内动脉瘤的 0.3%至 1%。无论开颅手术夹闭或者微创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都可能随时破裂出血,而如果一旦术中出血,患者则有生命危险;另外这种动脉瘤在开颅术后或者普通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大。 来自全球多中心的数据显示,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相较于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是一种更有优势的治疗方法。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通过重塑载瘤动脉,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 席刚明教授指出,脑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首先是一级亲属中有2名或2名以上患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人群,其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高达20%;即使一级亲属中只有1名患者,其终身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也达3%—4%; 其次是长期吸烟且有高血压病史,同时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终身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概率接近7%; 第三是患有多囊肝、多囊肾或相关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患病率也达到10%,且这类病人动脉瘤破裂发生的年龄更小。 针对这类高风险人群,首先一定要控制管理血压,如果血压异常要及时就诊。其次,冬天不要锻炼太频繁、太强烈,特别是最近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血管收缩,血压调节功能变差。另外也要避免突然发力搬运重物,用力排便。同时建议有动脉瘤的患者及早戒烟并尽可能远离吸烟环境。 最后,席刚明教授建议,如果有条件,40岁以上人群每隔3-5年进行一次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筛查,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尤其是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积极筛查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文章部分来源:上海静安、荆楚网、福建卫生报、新华网、极目新闻、北青网、长江日报、深圳市中医院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1-22阅读量1568
病请描述:家长关于多动症的两三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简写ADHD,即家长及老师口中的多动症,具体是指是一组与年龄不相称的以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成绩跟不上可能是受到多动症的影响,带孩子到专科门诊就诊,作为一名儿科医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门诊上多动症孩子家长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问题1:孩子打游戏看电视很专注,能坚持很久是不是注意力就没有问题了? 回答:不是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主动注意和有效注意,具体指面对不太感兴趣的,甚至有些枯燥的,但是却知道是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时,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力,去坚持完成该完成的任务,不是三心二意。无意注意又叫被动注意和无效注意,不需要付出意志力。看电视、玩游戏的注意力属于无意注意。多动症的孩子一般会出现有意注意的减弱和无意注意的增强。因此,能够长时间的坚持看电视玩游戏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注意力没有问题。 问题2:孩子动个不停,是不是就是多动症? 回答:不一定的。有约百分之十左右的正常儿童活动量明显多于其他儿童,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比较活泼的儿童。那么正常活泼的儿童的多动与多动症儿童的多动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正常活泼孩子的多动不会造成儿童社会功能的损害,即孩子的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没有不利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情况不受影响。这部分孩子的活动过度往往是在环境允许的场合,并且一般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孩子虽然活动量大,但不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因此,儿童的活动多动不见得都是多动症。 问题3:孩子注意力差,写作业坚持不了半小时,是不是就是多动症? 回答:不一定的。多动症儿童确实存在注意力缺陷的问题,但是诊断标准中强调的与发育水平不相称,这个概念是界定正常儿童和多动症儿童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儿童是一个正在发育的个体,在判断注意缺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随着年龄增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逐渐延长。一般来说,学龄前期(5-6岁)的专注时间为12-15分钟,7-10岁时为20分钟,10-12岁时为25分钟,12岁以上就可以达到30分钟。判断儿童注意力是否集中,应该结合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来确定。只有当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短于上述时间,并且与班里边大多数同龄儿童明显不同时才能考虑存在异常。 问题4:女孩子也有多动症吗? 回答:有的。多动症发病率男女的比例为4-9:1。男孩出现典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阶段,女孩出现症状要晚于男孩,因此患多动症的女孩被诊断及治疗的时间要晚于男孩。男孩常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而女孩常以注意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动不明显,因此不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
生长发育 2024-01-12阅读量2716
病请描述:一、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化(精准)医学给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提供了很大改变,也造就了遗传科越来越受到医生和老百姓的重视。而很多病人一听到遗传,就压力很大,但还有很多不是你们想的那样。首先跟大家介绍什么是遗传病。今后再慢慢介绍遗传病的咨询,基因检测,遗传病的治疗等方面。 二、遗传病,它指的是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要注意:严重的遗传病只有30%来自父母的遗传,而70%以上为自己新发的基因突变。也就是说不管父母的致病基因遗传给了孩子,还是孩子在胚胎期还是成人后的自己的基因突变,只要是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都叫遗传病。 三、根据基因突变的量的多少,和基因检测方法的不同,遗传病可分为:染色体病(含基因组病)、基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线粒体病);目前已确定的遗传病的类型约8000多种。 四、染色体病,目前已确定报道的染色体病综合征有110多种 • 从染色体次亚带到一条染色体、多条染色体的改变所致的疾病,70%以上为新发。 • 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易位、缺失、重复、插入、倒位;染色体核型分析多数漏诊) • 是导致先天性畸形儿、死胎、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早期流产占据比例更高达50%,其中80%为数目异常;在死产婴中占据10%;占新生儿期死亡率的7% • 我国一般人群异常染色体携带者占0.5%;不育人群中大约有10%的夫妇一方有染色体异常。 五、基因组病 • 基因的位置和顺序变异导致,现已记载130余种,90%左右为新发突变,新生儿发生率1-2%。通常为显性遗传。表现出的疾病轻重主要取决于是否破坏关键敏感基因。 • 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内分泌异常、精神行为异常等。包括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疾病;PWS综合征,Prader-willi; DiGeorge;猫叫综合征等等。 六、单基因遗传病 • 单个核苷酸或单个基因的变化足以导致疾病发生。目前已知有约7000多种 • 包括常染色体显性(症状轻,发病迟)、常染色体隐性(症状重,发病早)、性连锁显性(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杂合子症状较轻)、性连锁隐性(患者都是男性) • 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较低,一般不到万分之一。怀孕期间一般无异常,漏诊率极高。 • 包括常见的囊性纤维化病、多囊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脆性X、红绿色盲、地中海贫血、血友病,多数代谢病等。 七、多基因遗传病 • 由多个基因控制,单个基因突变不足以致病,只有多个基因改变叠加发病,环境影响可增强或抑制疾病表现。 • 患病率较高,病因复杂,通常呈现家族倾向,患者亲属的再发风险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遗传率、亲属级别、疾病的普通群体发病率、家庭中已患病人数、性别密切相关。亲属再发风险可参考图片。 • 常见的有:神经系统(遗传性共济失调、脊肌萎缩症)、血液(血友病、地中海贫雪)、心血管(先天性心脏病、原发高血压)、遗传代谢(酪氨酸血症)、骨骼(软骨发育不全、肢端畸形)、眼耳(白内障、先天性耳聋)、内分泌(糖尿病、性发育异常)、皮肤(鱼鳞病、白化病)、常见智力低下(孤独症、脆性X)、生殖泌尿(Y连锁生精障碍、多囊肾病) • 对于肿瘤,三代人多人患肿瘤,同胞最少两人患同一种肿瘤,发病年龄又早,考虑遗传型肿瘤。 八、线粒体遗传病 • 每个细胞可有几个-几千个线粒体,每个线粒体可有一个或多个线粒体DNA,线粒体DNA容易发生突变并且无法修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细胞内有缺陷的线粒体数量、线粒体DNA突变所占比例、身体组织对线粒体能量供给的依赖性相关。 • 受精方式决定了线粒体异常为母系遗传,即母亲患有线粒体疾病的话,后代都发病;此病发病早、进展快、病情重、疾病表现程度及类型的差异程度高。 • 发病率为1/5000,目前发现100多种疾病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 • 线粒体最主要功能是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尤其涉及神经系统、心脏、肌肉等高能耗器官。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脑肌病,此外还可能有失明、贫血、痴呆、癫痫等症状,氨基糖苷类药物诱发的耳聋也属于线粒体病。 九、表观遗传 • 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作用修饰核苷酸或核小体,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影响基因表达。 • 环境污染可导致表观遗传变异------20%多的疾病与不良环境暴露有关 • 生活方式可影响表观遗传:如酗酒、抽烟、空气污染、农药、重金属、孕期精神紧张等 • 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为FXS基因突变,此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但它的DNA甲基化增加,组蛋白乙酰化降低,也涉及表观遗传。男性发病率0.5-1/1000,表现为智力低下、大头、大耳朵、巨睾、第三指间比例大、出生时体重大,占男性智力低下的10-20% ;女性杂合子患者约1/3轻度智力低下,卵巢早衰 。 十、传统的各科临床医学很复杂,而遗传病也是非常复杂,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相同基因,在不同个体或部位表达,疾病的性状显著差异;还会有遗传早现的现象,即连续几代传递后,发病年龄、病情逐渐提前和加重;或者延迟显现,即某些显性基因遗传病的杂合子个体在初期不显示症状,到一定年龄延迟表现,如亨廷顿舞蹈病,一般中年发病,后慢慢丧失行动说话思考和吞咽能力。还有从性遗传,比如原发性血色素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0:1。还有嵌合体,比较常见的是妇产生殖科的孕妇检查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是正常没有变异的,但是排出的卵细胞是正常和异常染色体的嵌合体,所以造成自身的反复流产。 最后愿大家平安健康,即便现在饱受疾病折磨,相信快速发展的医学和生物技术会帮助大家在不久的将来重返健康阳光好生活。
遗传咨询 2023-11-07阅读量1856
病请描述: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又被称为呆小症、克丁病,是导致儿童体格、智力发展障碍常见病因之一,也是儿科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导致的,发病率为 1/1700~1/3500。病因的话有几种,一般由于甲状腺不发育,发育不全或者最为常见,占90%,那第二常见的原因是甲状腺素合成障碍。具有多种类型,可能源自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中任一步骤的缺陷。其余还有因为碘元素的缺乏:属于原料的缺乏,如:地方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TSH.TRH的缺乏,如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另外还有一些是母亲因素,母亲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或者母亲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抗TSH受体抗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造成甲减,亦称暂时性甲减,通常在3个月后会有好转。 一.临床的表现 在智力方面表现智力落后,生长发育的迟缓,基础代谢率比较低下 1、新生儿期的表现 -非特异性生理功能低下表现 (1)三超:过期产、巨大儿、生理性黄疸延迟。 (2) 三少:少吃、少哭、少助。 (3) 五低:体温低、哭声低、血压低、反应低、肌张力低。 2、典型症状:多在6个月后出现 (1)特殊面容和体态,头大脖子短,前后囟大,毛发干枯,眼睑水肿,眼距增宽,眼裂小,鼻梁低平,唇厚而舌常外伸,表情淡漠 (2)神经系统症状 1) 智力低下:表情呆板、淡漠,反射迟钝。 2)运动发育延迟:如翻身、坐、立、走等均延迟。 (3) 生理功能低下 1)精神差,较安静,活动少,对周围事物反应少。 2) 嗜睡,声音低哑。 3)体温低而怕冷,脉搏、呼吸缓慢,心音低钝,肌张力低。 4) 肠蠕动慢,腹肚,便秘。 二.那怎么诊断呢,辅助检查有哪些? 通过常规的新生儿筛查,一般时间在出生后2-3天,采足跟血,将血滴纸片进行检查。检测指标就是TSH浓度,如>15~20mU/L时为阳性结果,需再次测血清T4、TSH以确定(TSH升高和T4/游离T4低)。 三.确诊了怎么治疗呢? 治疗原则就是早确诊,早治疗。首选 L-T4 治疗,一般的治疗药物是终身服用甲状腺素制剂-L-甲状腺素钠。给药方法:一日一次,早餐前空腹顿服。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剂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四、预后 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治疗一般预后较佳,绝大多数的患儿会有正常的发育和智力。 6个月后才开始治疗:效果明显降低。虽然给予甲状腺素可以改善生长状况,但是智力仍会受到严重损害。
生长发育 2023-08-17阅读量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