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颅神经麻痹 > 治疗

颅神经麻痹治疗

颅神经麻痹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冬季,警惕颅内动脉瘤破裂!

病请描述:  冬季,气温的骤变增加了诸如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心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更应受到关注。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因天气骤然变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增大。一旦破裂出血,超过1/3的人存在生命危险,剩下2/3人中的约40%,可能损害神经、认知、记忆功能,对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有家族病史、长期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需多加注意。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却十分凶险  席刚明教授指出,颅内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出现向外膨出的局部囊性扩张,形似长在血管上的瘤,故称为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70岁中老年。目前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很多人觉得颅内动脉瘤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常见,大约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颅内动脉瘤。”席刚明教授说,大多数小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并不严重,它们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如果动脉瘤本身已经较大,喝酒、吸烟、情绪激动、劳累、用力排便等因素都可能诱发破裂。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颅内动脉瘤形成过程隐匿,在没有破裂或者很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旦破裂将会危及生命。  “首次出血死亡率30%,二次出血死亡率60%,三次出血几乎100%死亡。”席刚明教授指出,动脉瘤破裂的直接结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部或颈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其死亡率、病残率极高。  席刚明教授提醒,尤其是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不仅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定不能喝酒和吸烟,同时要避免情绪激动。▲ 颅内动脉瘤被称为藏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哪些患者需要“拆弹”?  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是在发生破裂出血或压迫症状后才被发现的。但也有的人会由于头痛、头晕前来就诊,做了各种检查后意外发现颅内动脉瘤。还有的人平时没啥症状,健康体检发现长了颅内动脉瘤。  查出颅内动脉瘤,是不是应该马上手术?有没有其他选择?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目前虽有一些争议,但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笼统地讲就是:  1. 对于破裂性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就应急诊处理。  2. 对于非破裂性动脉瘤,如有颅神经麻痹等压迫症状则应限期手术。  3. 无症状则可择期手术或保守观察。  一般来说直径<5mm、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观察,随访手段包括MRA和CTA这些无创性检查。  以下情况可能建议积极手术:  1. 动脉瘤直径≥5mm。  2. 形态不规则。  3. 手术治疗预期风险和难度不大。  4. 直径<5mm的动脉瘤应根据其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推荐积极干预:动脉瘤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患者预期寿命大于10年;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5. 随访观察期间动脉瘤有增大趋势。  总而言之,具体到患者个案,偶然发现的无症状动脉瘤毕竟有远期出血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破裂则后果较严重,到底要不要进行干预性处理,还需医患之间充分沟通,临床综合考虑。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手术。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变,瘤颈宽、瘤体菲薄,像个血泡一样极易破裂出血,病死率极高。血泡样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床突、眼动脉段,占颅内动脉瘤的 0.3%至 1%。无论开颅手术夹闭或者微创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都可能随时破裂出血,而如果一旦术中出血,患者则有生命危险;另外这种动脉瘤在开颅术后或者普通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极大。  来自全球多中心的数据显示,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相较于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是一种更有优势的治疗方法。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通过重塑载瘤动脉,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  席刚明教授指出,脑内动脉瘤有三类高危群体。首先是一级亲属中有2名或2名以上患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人群,其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高达20%;即使一级亲属中只有1名患者,其终身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也达3%—4%;  其次是长期吸烟且有高血压病史,同时年龄大于35岁的人群,终身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概率接近7%;  第三是患有多囊肝、多囊肾或相关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患病率也达到10%,且这类病人动脉瘤破裂发生的年龄更小。  针对这类高风险人群,首先一定要控制管理血压,如果血压异常要及时就诊。其次,冬天不要锻炼太频繁、太强烈,特别是最近气温低,室内外温差大,一冷一热血管收缩,血压调节功能变差。另外也要避免突然发力搬运重物,用力排便。同时建议有动脉瘤的患者及早戒烟并尽可能远离吸烟环境。  最后,席刚明教授建议,如果有条件,40岁以上人群每隔3-5年进行一次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筛查,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尤其是有动脉瘤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积极筛查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文章部分来源:上海静安、荆楚网、福建卫生报、新华网、极目新闻、北青网、长江日报、深圳市中医院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1-22阅读量1428

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管理...

病请描述: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管理 ——对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如何管理? 缺血性卒中是一个严重的健康相关问题,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颈动脉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中大多数 (近80%) 可能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发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进行了多项试验和研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经股颈动脉支架置入术(TFCAS): 支架系统进入腹股沟处的动脉; 导丝穿过人体内的大动脉到达颈动脉; 经导丝送入防中风装置; 球囊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段并植入支架保持该处颈动脉的通畅。 经颈动脉血运重建(TCAR),是一种新的颈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将颈动脉切开术与血流逆转相结合(导管技术+血流重建技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栓塞(中风)的可能性,进行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治疗。 该术式由米国血管外科专家Enrique Criado教授(MidMichigan Health)和David Chang教授(O'Connor Hospital)共同发明并推广。术中医生从病人的颈部做小切口介入,之后用途中神经保护系统产品接通动脉的血液流动,这实际上是逆转血液从大脑经颈动脉流出,用导管将血液引出身体。接着通过可以收集松散脱落斑块的筛网过滤血液。最后,血液通过病人腿根部的股静脉重新返回病人的身体。 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CEA和CAS在减少缺血性卒中方面达到了相似的长期结局。 CREST试验的10年数据也显示,10年时CEA和CAS在再狭窄或血运重建方面无差异。与CEA相比,CAS与显著较低的心肌梗死(MI)、颅神经麻痹和入路部位血肿风险相关。 然而,在每一项比较CAS和CEA的随机试验和分析中,与CEA相比,CAS与30天内小卒中增加2 ~ 3倍相关,这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许多外科医生对CAS术后再狭窄表示担忧。在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CEA和CAS术后再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较低,2年时无差异。术后2年时按多普勒超声标准,发现 >70%的再狭窄率在CAS组为6%、在CEA组为6.3%。 已有关于CAS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的描述,包括女性、血脂异常和糖尿病。 关于CAS支架内再狭窄(ISR)的意义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近年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表明,CEA后再狭窄> 70%的加权发生率为5.8%(中位数,47个月),CAS后为10%(中位数,62个月)。 在未经治疗的无症状> 70%再狭窄的CAS患者中,同侧卒中的发生率极低(超过50个月时为0.8%)。未治疗的无症状> 70%再狭窄的CEA患者有较高的同侧卒中发生率,但在37个月时仅为5%。 另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也报告了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或内膜切除术后的再狭窄和卒中风险。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组相比,支架组中中度(≥50%)再狭窄更为常见。 在总体人群和单纯动脉内膜切除术组中,中度狭窄患者的同侧卒中发生率高于无再狭窄的个体,但在支架置入术组中未记录到再狭窄后卒中风险的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的重度再狭窄(≥70%)或后续卒中风险也无差异。

吕平 2024-10-08阅读量1236

颅内胆脂瘤压迫三叉神经,导致...

病请描述:  胆脂瘤是颅内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好发于桥小脑角,其生长特点是见缝就钻,包绕、压迫桥小脑角区域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进而诱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床上,颅内胆脂瘤患者根据肿瘤生长位置的不同可能出现多种症状。   如小脑桥脑角位置,此部位最常见,多以三叉神经痛起病,可有患侧耳鸣、耳聋,可逐渐发展为小脑桥脑角综合征。体征表现为第V、VII和VIII颅神经功能障碍,面部感觉减弱,面肌无力,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少数可出现舌咽、迷走神经麻痹表现。   鞍区位置的胆脂瘤则常类似于垂体瘤,早期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甚至出现晚期视神经萎缩,但由于一般病情进展缓慢,视力严重减退和失明比较少见。亦可出现内分泌障碍,如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向前生长导致额叶症状,可向后突入第三脑室导致颅内压增高。   位于鞍旁者亦可向中颅窝扩展,累及三叉神经节而出现疼痛、感觉麻木、颞肌及咬肌无力等。位于脑实质内时,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及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而小脑部位则多引起眼震、共济失调等。   脑干肿瘤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患侧第VI、VII颅神经麻痹和对侧强制性轻瘫。脑室内胆脂瘤则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及颞角,可体积较大,甚至充满脑室。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而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相对来讲,少见于第三、第四脑室。位于颅骨表面时,肿瘤可发生在颅骨的任何部位,但往往多见于中线或者近中线部位。可偶然被发现,呈颅骨表面隆起,较韧硬,一般无压痛。由于位于中线,故可向颅内扩展而累及静脉窦或深入脑组织内。   总而言之,不同位置的胆脂瘤患者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尤其是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导致患者出现症状后经常和正常的听力视力变化等混淆,导致就诊时病情已经相对较为严重。   目前对于胆脂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确诊非常重要,早诊早治,切勿错失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降低手术风险。赵天智主任介绍:颅内胆脂瘤手术的成功率,相对于其他颅脑肿瘤较高。颅内胆脂瘤不是肿瘤,而是颅内的异位上皮,可不断分泌胆脂成分。胆脂瘤无血供,因此术中不如处理其他肿瘤时,需要处理血供后再去处理肿瘤。另外,颅内胆脂瘤质地较软,术中不需要过多去剪或用超吸刀打碎,使用吸引器吸引基本就能将其吸出。如果胆脂瘤能得到微创和彻底的切除,手术成功率较高。对于颅内胆脂瘤手术,最大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粘连:颅内胆脂瘤会分泌胆脂成分,可能与旁边神经发生化学性炎症而导致粘连,此时分离需要小心,应将胆脂瘤从神经上分离;   2、位置:对于胆脂瘤,可以长的位置较多,可在颅内到处生长,所以应选择较好的入颅方式,甚至需联合入颅,或通过分期手术将其彻底切除。

赵天智 2024-08-08阅读量166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

病请描述: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比较。 Müller MD等,Cochrane数据库系统修订版2020 02 25 更多 摘要 背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替代方法。这篇评论更新了1997年首次发布的先前版本,随后在2004年、2007年和2012年进行了更新。 目的比较有症状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优缺点。 搜索方法我们检索了Cochrane中风组试验登记册(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和以下数据库:CENTRAL、MEDLINE、Embase和科学引文索引,截至2018年8月。我们还搜索了正在进行的试验记录(2018年8月)和参考文献列表,并联系了该领域的研究人员。 选择标准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此外,我们还包括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单纯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数据收集和分析一个综述作者选择试验纳入,评估试验质量和偏差风险,并提取数据。第二个评审作者独立验证了试验选择,第三个评审作者独立验证了数据提取。我们以动脉内膜切除术为参照组,以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计算治疗效果。我们使用I²统计对异质性进行量化,并使用等级来评估证据的总体确定性。 主要结果包括22个试验,9753名参与者。在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支架置入术与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的风险更高(主要安全性结果:or 1.70,95%CI 1.31-2.19;P<0.0001,I²=5%;10项试验,5396名参与者;高确定性证据);以及围手术期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or 1.43,95%CI 1.14-1.80;P=0.002,I²=0%;6项试验,4861名参与者;高确定性证据)。对于70岁以下的受试者,主要安全性结果的OR为1.11(95%CI为0.74-1.64),对于70岁或以上的受试者,OR为2.23(95%CI为1.61-3.08)(交互作用P=0.007)。支架置入术后围手术期死亡或严重或致残性卒中无显著增加(or 1.36,95%CI 0.97-1.91;P=0.08,I²=0%;7项试验,4983名参与者;高确定性证据)。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支架置入术的心肌梗死风险较低(OR 0.47,95%CI 0.24-0.94;P=0.03,I²=0%)、颅神经麻痹(OR 0.09,95%CI 0.06-0.16;P<0.00001,I²=0.32,95%CI 0.15-0.68;P=0.003,I²=27%)。随访期间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或同侧卒中的组合(主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有利于动脉内膜切除术(or 1.51,95%CI 1.24-1.85;P<0.0001,I²=0%;8项试验,5080名参与者;高确定性证据)。围手术期后同侧卒中的发生率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没有差异(OR 1.05,95%CI 0.75-1.47;P=0.77,I²=0%)。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或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or 1.72,95%CI 1.00-2.97;P=0.05,I²=0%;7项试验,3378名参与者;中度确定性证据)。随访期间,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或同侧中风的风险在两个治疗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or 1.27,95%CI 0.87-1.84;P=0.22,I²=0%;6项试验,3315名参与者;中度确定性证据)。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中度或更高颈动脉再狭窄(50%或更高)或闭塞更常见(or 2.00,95%CI 1.12-3.60;P=0.02,I²=44%),但严重再狭窄的风险差异并不显著(70%或更高;or 1.26,95%CI 0.79-2.00;P=0.33,I²=58%;低确定性证据)。 作者的结论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与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更高。这种额外的风险主要归因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轻微的非致残性中风的增加。超过围手术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同样有效。然而,结合手术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预防卒中复发仍然有利于动脉内膜切除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围术期卒中或死亡风险可能略有增加。然而,CIs的治疗效果是广泛的,需要从无症状狭窄患者的随机试验中获得进一步的数据。

刘建仁 2020-08-09阅读量9101

颅神经麻痹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0
问诊量:10
神经眼科疾病、眼前节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包括视神经疾病(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后视路疾病(于眼部运动相关的颅神经麻痹、视野缺损、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颅神经麻痹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07.7万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