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3、胆囊穿孔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胆囊穿孔的发生和胆囊炎的病程时间长短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仍难以确定,也缺乏相对的资料。胆囊穿孔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辅助检查以及术中所见,有病例报道称在手术中观察胆囊,未见胆囊破口但是腹腔内明显胆汁样腹水,这可能是导致一些胆囊穿孔的病例误诊的重要原因。胆囊穿孔的术前诊断率并不高,因为其临床症状并不突出。在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常常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扩张、胆囊周围液体积聚以及超声Murphy症阳性,这些现象也可以出现在胆囊穿孔病例中。胆囊穿孔的表现可以是非常没有特异性的,包括发热、急性腹痛、黄疸以及右上腹包块。肝功能的检查中肝酶的升高是一种常见现象(特别是碱性磷酸酶)。临床上胆囊穿孔容易发生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胆囊穿孔病例比较少见,对其认识不足亦导致诊断过程中的忽视;对检查结果没有全面分析,容易忽略,延误诊断。更有患者在胆囊穿孔后胆囊内压力降低导致腹痛得到缓解,也有一部分患者因为长期腹痛,更加耐受腹痛(如胰腺炎患者),当胆囊穿孔发生后,患者对胆汁刺激腹膜产生的疼痛敏感度降低,症状、体征不明显。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依赖影像学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空洞征”是穿孔的超声影像学表现,胆囊壁的缺损可以通过腹部B超观察到,当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有差异或者是超声检查不能确诊,此时CT检查是必要的。通过超声检查确诊胆囊穿孔后行CT检查可以为手术方法提供帮助并且在诊断穿孔时CT比超声更为敏感。在患者就诊时,即使B超未探及胆囊壁连续性中断,若有明确的胆囊周围积液,应怀疑胆囊穿孔,并积极处理。胆囊穿孔的CT和MRI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胆囊结石型、单纯胆囊炎型和胆囊癌型,其中胆囊结石型最常见;胆囊壁局部缺损或“壁龛征”及胆囊与十二指肠瘘口是胆囊穿孔最直接的证据,以及与胆囊相通的肝内脓肿或胆囊周围包裹性积液。一般来说,MRI显示胆囊壁情况较CT更佳。间接征象有胆囊壁水肿分层并弥漫性增厚,外壁模糊,腔内可见结石,胆囊周围积液、腹腔少量积液及胆囊周围肝脏脓肿形成。除了依靠影像学辅助检查,当高度怀疑急性胆囊穿孔,诊断性的腹腔穿刺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然而,仅从胆汁样的穿刺液并不能将胆囊穿孔和上消化穿孔区分开,此时要和十二指肠破裂、穿孔鉴别,因为许多胆汁性腹膜炎是由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引起,所以说胆囊穿孔的诊断需要通过对病史的全面采集,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辅助检查。 4.治疗 手术是彻底治愈胆囊穿孔的唯一途径,不同分型的胆囊穿孔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不同;一般而言,若能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尽可能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若手术不顺利,可中转开腹。胆囊穿孔手术的原则是解除脓毒症、控制腹腔内的感染,要快速的清除腹腔内胆汁和脓性分泌物,彻底清洗腹腔,仔细寻找穿孔部位,小心胆石从胆囊破口掉入腹腔,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要妥善处理,目的是防止胆囊管内的结石掉进胆总管。对附有脓苔的部位,可用吸引器吸净脓苔。胆囊周围脓肿的患者术前可先接受抗炎、抗感染治疗,待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后接受手术或者可以通过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排出物减轻感染后进行。胆囊穿孔合并肝内病变可能导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困难,转化为开放性胆囊切除术的概率较高,也可先行经皮穿刺引流(可以是超声引导或者介入引导)。 综上所述,胆囊穿孔病因复杂多变,病程长短的差别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穿孔。不同分型的胆囊穿孔在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存在较大差异。在许多文献报道中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胆囊穿孔的病例低于10%。经皮穿刺(PTGD)对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提供了除手术外的另一个选择,尽管日后仍需接受胆囊切除术。PTGD的施行降低了胆囊内的压力,同样杜绝了胆囊穿孔的发生,降低急性胆囊炎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本文选自杜青,41例胆囊穿孔的急腹症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赵刚 2021-04-04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1、胆囊穿孔分型 根据经典分型胆囊穿孔可以有一下几种形式:I型胆囊穿孔或者急性胆囊穿孔造成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Ⅱ型或亚急性型胆囊穿孔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和局限性腹膜炎,多发生在发病后2周,此类型最常见;Ⅲ型也可叫做慢性胆囊穿孔,特点是形成胆肠内瘘,常见的是形成胆囊十二指肠、胆囊结肠瘘或胆囊胆总管瘘;Ⅰ型和Ⅱ型胆囊穿孔多见于较年轻的患者(<50岁),Ⅲ型胆囊穿孔见于年长的、有较长胆石疾病病史患者。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报道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的发生率在10%左右;在所有胆石病患者中大约10%的病人为无症状性胆囊炎,这其中的2%的病人可能存在胆囊穿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为12-16%。2、穿孔病理生理特点和病因胆囊是个盲袋,血供来自胆囊动脉,这一点胆囊与阑尾极为相似,所以胆囊胆囊出现梗阻(通常由于结石),胆汁排出困难胆汁淤积同时胆囊内胆汁存在细菌,更容易碎胆囊壁造成损伤,另外胆囊壁分泌功能会使胆囊进一步膨胀,紧随发生的是腔内压力增加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损伤导致胆囊壁的坏死,最终导致胆囊穿孔。由于胆囊底部位于胆囊解剖位置的最末端并且胆囊动脉和阑尾动脉一样,为终末动脉,所以胆囊底部的血供最少,因此胆囊底部是最易穿孔的部位。胆囊底部极少被网膜覆盖,因此,胆囊底部穿孔经常会导致胆汁流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如果结石掉入腹腔内,会增加胆囊横结肠瘘发生的风险。非底部发生的穿孔经常被网膜或者内脏覆盖,此时症状局限于右侧季肋部。胆囊穿孔极少发生于无结石性胆囊疾病,尽管患有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人相比于比其他病人因脓毒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易发生胆囊穿孔。如果是非肿大的胆囊发生了坏疽、穿孔,最可能的原因是感染,并且胆囊内炎症影响罗-阿氏窦,造成该窦的破裂。在老年人群体中,胆囊壁逐渐肥厚甚至萎缩,在伴有慢性胆囊炎的老年人身上,胆囊的收缩功能已经明显减退;Oddi括约肌松弛,导致逆行性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粘稠度升高加重了胆囊壁的缺血。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比较多见,这可能是胆囊穿孔好发生于老年人的原因。老年人神经功能的退化,导致老年人对痛觉的反应迟钝,机体对炎症反应的应激程度也开始下降,另外老年人肌肉组织松弛,当出现腹膜炎时腹膜刺激征可不典型,或者在有些胰腺炎的患者身上由于长期腹膜刺激征存在,导致患者对胆囊穿孔导致的腹膜炎的疼痛有一定耐受程度。尽管病变已相当严重,然而患者却无相应的自觉症状。症状体征与病变的不相符,是导致误诊的又一大原因。近一半的胆囊穿孔发生于胆囊炎的首次发作,有学者认为胆囊壁的纤维化是影响胆囊穿孔的一项重要因素。从胆囊自身的因素分析胆囊穿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胆囊内压力升高的速度、胆囊壁的厚度、纤维化的程度、胆囊自身的可膨胀性、胆囊内部结石的机械性压迫,周围组织和胆囊壁粘连等。胆囊结石、胆囊癌、胆囊腺肌症均可导致胆囊壁的可膨胀性降低。胆囊穿孔的原因除外伤直接造成穿孔,多数与胆囊的炎症有关,胆囊炎也可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后两者也是导致胆囊穿孔发生重要的直接原因。有报道称胃癌术后接受化疗、鼻咽癌患者化疗和放疗以及口服抗凝剂继发胆囊穿孔。另外放疗、化疗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也可以导致胆囊壁的坏疽穿孔。本文选自杜青,41例胆囊穿孔的急腹症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赵刚 2021-03-28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胆囊穿孔一般视为是急性胆囊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占急性胆囊炎的2%~11%。此数字在老年患者中更高。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在女性中比男性更为多见,但是根据报道男性比女性更为容易发生胆囊穿孔。外伤、结石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胆囊炎均可导致胆囊穿孔。胆囊穿孔的发生与胆囊的解剖结构特点以及胆囊壁的可扩张性相关。由于胆囊穿孔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少见并且其分型较多,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变,影像学检查确诊率有限,故有许多患者在手术探查之前难以确定诊断,只能在术中通过直接观察胆囊来确诊。延迟的外科干预行为是高并发症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即将发生穿孔或胆囊穿孔24 h内实施胆囊切除术,能明显改善预后。所以充分认识胆囊穿孔,提高诊断率是治疗胆囊穿孔的关键。 1、穿孔分型: 胆囊穿孔可以有一下几种形式: I 型胆囊穿孔或者急性胆囊穿孔造成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Ⅱ型或亚急性型胆囊穿孔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和局限性腹膜炎,多发生在发病后 2 周,此类型最常见;Ⅲ型也可叫做慢性胆囊穿孔,特点是形成胆肠内瘘,常见的是形成胆囊十二指肠、胆囊结肠瘘或胆囊胆总管瘘[4];Ⅰ型和Ⅱ型胆囊穿孔多见于较年轻的患者(<50 岁),Ⅲ型胆囊穿孔见于年长的、有较长胆石疾病病史患者. 根据报道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穿孔的发生率在 10%左右;在所有胆石病患者中大约 10%的病人为无症状性胆囊炎,这其中的 2%的病人可能存在胆囊穿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为 12-16%。 2、病理生理特点和病因: 胆囊是个盲袋,血供来自胆囊动脉,这一点胆囊与阑尾极为相似,所以胆囊胆囊出现梗阻(通常由于结石),胆汁排出困难胆汁淤积同时胆囊内胆汁存在细菌,更容易碎胆囊壁造成损伤,另外胆囊壁分泌功能会使胆囊进一步膨胀,紧随发生的是腔内压力增加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损伤导致胆囊壁的坏死,最终导致胆囊穿孔。由于胆囊底部位于胆囊解剖位置的最末端并且胆囊动脉和阑尾动脉一样,为终末动脉,所以胆囊底部的血供最少,因此胆囊底部是最易穿孔的部位。胆囊底部极少被网膜覆盖,因此,胆囊底部穿孔经常会导致胆汁流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非底部发生的穿孔经常被网膜或者内脏覆盖,此时症状局限于右侧季肋部。 近一半的胆囊穿孔发生于胆囊炎的首次发作,有学者认为胆囊壁的纤维化是影响大囊穿孔的一项重要因素。从胆囊自身的因素分析胆囊穿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胆囊内压力升高的速度、胆囊壁的厚度、纤维化的程度、胆囊自身的可膨胀性、胆囊内部结石的机械性压迫,周围组织和胆囊壁粘连等。胆囊结石、胆囊癌、胆囊腺肌症均可导致胆囊壁的可膨胀性降低。 胆囊穿孔的原因除外伤直接造成穿孔,多数与胆囊的炎症有关,胆囊炎也可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后两者也是导致胆囊穿孔发生重要的直接原因。有报道称胃癌术后接受化疗、鼻咽癌患者化疗和放疗以及口服抗凝剂继发胆囊穿孔。另外放疗、化疗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也可以导致胆囊壁的坏疽穿孔。 本文选自:杜青,41 例胆囊穿孔的急腹症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赵刚 2020-05-23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 没有症状不意味着没病:近年我们身边胆石症日渐普遍,因此患者只要发病不频繁,一般都不以为然,胆结石是异物,常使胆囊产生慢性炎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周围有炎性粘连,或粘膜有胆固醇结晶沉积,影响胆囊的浓缩胆汁和收缩排胆的正常功能。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结石在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中,会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及胆源性胰腺炎。也可损伤胆总管末端Oddi's括约肌,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一些大的结石嵌顿、压迫胆囊及其邻近器官会形成内瘘。 忽视胆结石的治疗还可能引起一个严重的后果即胆囊癌。过去,人们熟悉的只是胆结石、胆囊炎,如今随着胆结石的增加,胆囊癌的发病率增加了,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胆囊癌的直接病因,但约70%的患者发病与胆石存在有关。合并结石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病危险是无结石的13.7倍,这主要是胆石的存在常引起胆囊粘膜长期的慢性炎症、感染,这容易使细胞增殖调控紊乱,从而导致癌症。 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虽然不及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常见肿瘤,但由于难以早期诊断,多数患者在发现罹患此疾时已经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加上肿瘤本身容易对周围密布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束等产生早期侵袭,即便实施根治性手术,某些病人的预后仍不容乐观。因此,在发生黄疸、上腹不适(尤其是右上腹)、肩背部不适的时候应加强胆道检查。 绞痛或隐痛是发病信号:安静的胆结石并不是绝对安静的。胆结石的疼痛有两种:每年大约有20%的“安静”胆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在没有症状的间歇期内,结石在胆囊中漂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没有任何感觉。当吃了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此时胆囊的收缩便产生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常常是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严重者出现 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危及生命。 胆结石一般是右上腹的疼痛,有个别患者的胆囊特别长,会出现右下腹疼痛,胆结石疼痛有时会向右肩背部放射。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等也会有肩背部疼痛,要注意区分。慢性胆囊炎的疼痛常不是剧痛,而是隐痛,或仅表现为腹部不适,往往容易误认为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但也不能以为只有出现腹痛才是发病的症状,有的患者也可以以黄疸和高热为首发症状。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