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肝癌,正悄悄将魔爪伸向年轻人。近年来,年轻肝癌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令人担忧。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深感有必要为大家科普一下年轻人患肝癌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一、 年轻人为何也会得肝癌?很多人认为,肝癌是长期慢性肝病发展的结果,年轻人肝脏功能好,不会得肝癌。其实不然,肝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轻人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年轻人患肝癌的高危因素:乙肝/丙肝病毒感染: 这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是乙肝大国,很多年轻人是在母婴传播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增加肝癌风险。脂肪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控制,也有可能发展为肝癌。遗传因素: 部分肝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肝癌患者,那么本人患肝癌的风险也会增加。其他因素: 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某些药物、环境污染等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二、 年轻人患肝癌有哪些特点?与老年肝癌患者相比,年轻人患肝癌具有以下特点: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 年轻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即使肝脏出现病变,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忽视。进展快,恶性程度高: 年轻人新陈代谢旺盛,肿瘤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也相对较高。容易误诊漏诊: 由于年轻人患肝癌相对少见,医生和患者都容易忽视,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三、 如何预防年轻人患肝癌?预防胜于治疗,年轻人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肝癌:接种乙肝疫苗: 这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定期体检: 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甲胎蛋白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熬夜。积极治疗慢性肝病: 如果患有乙肝、丙肝、脂肪肝等慢性肝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四、 年轻人得了肝癌怎么办?如果不幸确诊肝癌,也不要绝望。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疗效也越来越好。年轻人身体素质好,对治疗的耐受性更强,更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五、 总结肝癌,年轻人也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患乙肝人群,正规治疗及体检,千万要戒酒)。了解肝癌的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定期体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肝癌的关键。如果不幸患病,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病魔!请转发给身边的年轻人,让更多人了解肝癌,远离肝癌!
吴大平 2025-07-15阅读量12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7
病请描述:当心!这两种“吃出来”的癌症正在偷偷威胁你的生命 ——来自一位外科医生的健康忠告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写过百万字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2025年5月发表于国际期刊《eGastroenterology》),它揭示了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惊人变化——有些癌症在退场,有些却正疯狂反扑! 🔍 先划重点:中国消化癌的“红黑榜” 数据来源:郑州大学王凯娟教授团队分析2004-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 一个扎心现实: 每10个中国癌症死者中,就有3人死于这五类消化癌! 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正成为新一代“健康杀手”。 ❓ 为什么这两种癌越来越凶险? 🍔 结直肠癌:富贵病“吃”出来! + 凶手清单: - ❌ 红肉/加工肉(香肠、培根)吃太多 - ❌ 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吃太少 - ❌ 久坐不动+肥胖 - ❌ 拒绝肠镜筛查(70%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 费医生提醒:它本是最好预防的癌之一!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但太多人因“怕麻烦”错过黄金期。 🚨 胰腺癌:“癌王”的致命陷阱 + 为何难防难治? - 🔍 早期无症状!腹痛、消瘦易被当成胃病 - ⚠️ 缺乏有效筛查手段(不像胃癌有胃镜) - 💊 放化疗效果差,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 - 🚬 男性更危险!农村吸烟饮酒率高加速恶化 💡 费医生揪心:我见过太多家庭因它人财两空。它专挑“忽视小症状”的人下手! 🛡️ 防癌“黄金三招”(马上用起来!) 1️⃣ 饮食革命:把癌症“饿”在门外 - ✅ 每天500克蔬菜+200克水果(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 - ✅ 白肉替代红肉:多吃鱼、鸡,少吃猪牛羊 - ✅ 腌制烧烤食品≤1次/周 - ❌ 对含糖饮料说再见!(它们催肥又促癌) 2️⃣ 筛查是保命符!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符合任一项): - ▶ 年龄≥45岁 - ▶ 有肠息肉或家族史 - ▶ 长期便秘/便血 行动指南: - ⏰ 45岁起:每年1次粪便潜血检测 - ⏰ 50岁起:每5-10年1次肠镜(无痛技术已普及!) 3️⃣ 胰腺癌:警惕身体“求救信号” - 🔥 持续上腹痛(尤其夜间加重) - 🔥 无缘无故消瘦(半年掉体重10%) - 🔥 新发糖尿病(尤其瘦人突然血糖高) 高危人群(吸烟者、慢性胰腺炎、家族史)需定期做增强CT或MRI! ❤️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健康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上升,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失衡。 别等躺上手术台才后悔——少吃一口烤肉,多走5000步,做次肠镜,可能就是改写生命剧本的关键! 转发这篇文章给你关心的人,健康中国,需要每个“你”的行动。 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科普达人)研究来源:Hu T, et al. Burden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ies in China, 2004–2021.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48推荐理由:用最新数据唤醒健康意识,防癌其实比想象中简单! 🌟 小本本记下:防肠癌 → 多吃菜、做筛查防胰腺癌 → 戒烟酒、盯信号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
病请描述:胰腺也会“闹脾气”?揪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元凶”,科学应对不慌张!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奋战”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针“温柔”化解病痛。见过太多胰腺的“喜怒哀乐”,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聊一种特殊、容易被忽视,但管理不好就容易“卷土重来”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特别是它“复发”的那些事儿,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应对。 最近仔细研读了一篇非常前沿的医学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金晶、王迎春、黄永辉教授团队发表于核心期刊)。这篇文章就像一份详尽的“敌情报告”和“作战手册”,系统梳理了哪些因素容易导致AIP复发,以及万一复发了,医生们手中有哪些“新式武器”可用。今天,我就结合这篇重要的文献和咱们临床上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一、认识这个“特殊分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忠诚的“免疫军队”,本应抵御外敌。但在AIP患者身上,这支军队可能“敌我不分”,错误地把自己的胰腺当成了“入侵者”进行攻击!这就导致了胰腺发炎、肿大。它和我们常听说的由胆结石或大量饮酒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不同,更像是免疫系统内部的一场“误伤风波”。 这种“误伤”可不容小觑,患者可能会出现: · 皮肤、眼睛发黄(黄疸):因为肿大的胰腺可能压迫到胆管。 · 持续的肚子不舒服、隐隐作痛。 · 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 · 糖尿病突然出现或控制变差。 最让人头疼的“小强属性”:复发! AIP有个挺让人烦恼的特点——它可能被控制住一段时间后,又杀个“回马枪”,也就是复发了。研究显示,AIP的复发率在27%-50%之间,其中在我国更常见的1型AIP,复发率(约31%)显著高于2型(约9%)。反复复发可不是小事,它可能慢慢损害胰腺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外分泌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加重(内分泌功能不全),甚至让胰腺萎缩。 二、揪出复发的“元凶”:哪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为什么有些患者容易复发?这篇综述帮我们总结了关键的“危险信号”。了解它们,就像掌握了预防复发的“预警雷达”: 1. 血清学指标亮“红灯”: o IgG4水平高: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信号灯”。无论是治疗前IgG4就很高(比如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还是治疗过程中IgG4水平再次升高(>135 mg/dl),都提示复发风险大大增加。它反映了体内免疫系统的“活跃度”依然很高。 o IgA水平低: 一些研究发现,血清中IgA水平低也可能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不过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 o 其他“侦察兵”: 像自分泌运动因子(ATX)等指标,也被发现可能与复发相关,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 “战火”蔓延到胰腺之外: AIP,尤其是1型,常是全身性免疫疾病(称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部分。如果初次发病时,免疫系统的攻击就不仅仅局限于胰腺,还波及了: o 胆管(导致硬化性胆管炎) o 唾液腺/泪腺(导致硬化性涎腺炎/泪腺炎) o 肾脏 o 腹膜后等部位,那么复发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而且,复发时可能表现为胰腺外器官的再次受累。 3. 影像学上的“蛛丝马迹”: o 胰腺弥漫性肿大: 初次发病时整个胰腺都肿大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o 激素治疗后胰腺持续肿大: 规范激素治疗6个月后,如果胰腺肿大还没完全消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复发预警信号! 4. 激素治疗“策略”很重要: o 疗程不足或减药太快: 激素(如泼尼松)是治疗AIP的“主力军”。但如果用药时间不够长,或者减药速度像“坐滑梯”一样快,免疫系统的“火苗”可能没完全扑灭,就容易死灰复燃。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是基石! o 维持治疗(MST)很关键: 亚洲的大量研究表明,激素诱导缓解后,进行长期低剂量(如5mg/天)的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比如从39%降到27%)。维持治疗通常建议持续2-3年,但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比如副作用风险)调整方案。研究明确指出,未进行维持治疗或维持剂量低于5mg/天,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其他“帮凶”: o 吸烟: 对!又是吸烟!研究明确显示,吸烟是AI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胰腺健康,请务必戒烟! o 初发症状: 起病时就伴有黄疸、胆管炎等,也可能与较高复发风险相关。 o 基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如HLADQB1)可能也与复发有关联,但研究还在深入。 三、万一复发了,别慌!我们手里有“武器库”: 复发虽然让人沮丧,但并不可怕,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灭火”方案: 1. 重启激素治疗: 通常是复发后的首选方案。医生会根据复发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决定起始剂量和治疗方案,这次可能会建议更长的治疗期或更缓慢的减量速度。 2. 免疫调节剂“强力支援”: 对于频繁复发(比如一年内复发2次或以上)、激素依赖(一减药就复发)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考虑请出“援军”——免疫调节剂。它们能更精准地调节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常用的有: o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复发(复发率19.2% vs 29.8%),是常用的选择。 o 吗替麦考酚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o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 “生物导弹”: 这是近年来的“明星药物”!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精准靶向清除导致疾病的B细胞。研究显示它对复发型AIP缓解率高达95%,尤其对于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或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堪称对抗顽固复发的“精准拆弹专家”。 3. 探索中的“新武器”: 像环孢素、雷帕霉素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维多利珠单抗也有成功案例报道,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费主任的贴心叮嘱: 虽然今天我们聚焦在AIP的复发和应对,信息来源于严谨的医学综述,但我想特别强调几点,尤其是对我们女性朋友: 1. 别过度紧张,也别忽视: AIP本身不是常见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最常见的胰腺炎原因还是胆结石和酒精。别自己吓自己,也别不当回事。 2. 信任医生,规范治疗是王道: 如果确诊了AIP,请务必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必要的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基石。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有副作用,医生会密切监测并帮您管理,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是稳固“后方”: 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吸烟是明确高危因素!)。均衡饮食(少油腻刺激),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管理好压力,这些对维护免疫系统平衡、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4. 定期复查是“护身符”: 把定期的血液检查(如IgG4、肝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当成守护健康的“必修课”。这是监测病情、早期发现复发的“雷达站”,早发现早处理,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文章出处与推荐: · 本文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源自权威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作者:金晶、王迎春、黄永辉),发表于国内核心医学期刊。DOI:10.3760/cma.j.cn115667-20240411-00077 我是费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与胰腺疾病打交道30余年,深知患者不易。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荣誉是鞭策,更是责任。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这是我的科普初心阵地。我坚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应该化作温暖易懂的语言,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铠甲。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AIP?虽然AIP相对少见,但理解“免疫系统可能误伤自身器官”这个概念,对于认识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大家关心的甲状腺疾病)都有启发。更重要的是,这篇综述强调的“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金律!多一份对身体的了解,就多一份主动管理健康的智慧和从容。如果你或亲友有相关健康困扰,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这篇小文能帮你拨开医学迷雾,更从容地面对健康挑战。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好奇,我们下次科普再见!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