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得了‘懒癌&rs...

病请描述:得了‘懒癌’为何还焦虑?华西/瑞金专家联合揭秘‘情绪自救’三步法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患者的“心”事——为什么有些人能坦然面对疾病,而有些人却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如何影响康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甲状腺癌:不可忽视的“心理后遗症” 甲状腺癌虽是“懒癌”,但确诊后很多患者会经历“心理地震”: “我得了癌?”:恐惧、否认、自我怀疑接踵而来。 术后疤痕焦虑:尤其是女性,常因颈部疤痕感到自卑。 终身服药的压力:每天吃药、定期复查,像一根无形的“健康锁链”。 复发恐惧:即使治愈率高,仍担心“哪天又卷土重来”。 研究发现(划重点!): 疾病接受度低:近40%的患者对疾病接受度偏低,直接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女性更易焦虑:女性患者接受度普遍低于男性,可能与家庭责任、形象焦虑有关。 年轻≠心态好:年轻人因信息获取多反而更易纠结;老年人则因认知固化更难适应。 影响心态的四大“隐形推手” 心理弹性:抗压能力越强,越能积极应对(比如把治疗看作“打怪升级”)。 社会支持:亲友的陪伴、病友的鼓励,甚至医生的一个微笑,都能成为“情绪充电桩”。 经济压力:担心治疗费用拖累家庭,低收入患者更容易陷入自责。 医患沟通:手术方案、风险告知不充分,可能引发术后“决策后悔”(比如:“早知道选微创了!”)。 举个栗子🌰:华西医院研究发现,低危微小癌患者术后常后悔,主因是术前对手术影响(如疤痕、服药)了解不足。这说明——充分沟通比手术刀更重要! 三步提升“抗癌战斗力” ✅ Step 1:知识就是“定心丸” 术前多问:主动了解手术方式(传统开刀 vs 微创消融)、服药必要性、疤痕护理。 术后跟进:关注瑞金医院等机构的科普直播,加入病友群后交流经验(但别轻信偏方!)。 ✅ Step 2:给情绪找个“出口” 正念减压:每天花10分钟冥想,想象负面情绪像云朵一样飘走。 疤痕管理:术后早期用硅凝胶、激光治疗,能减少增生;实在介意?试试丝巾或项链装饰! ✅ Step 3:打造“支持联盟” 家人:少说“别多想”,多问“需要我做什么?”。 医生:定期随访不仅是查指标,更要聊心事(比如TSH波动导致的情绪问题)。 病友:找到“抗癌战友”,互相打气比独自硬扛更有效。 给女性的特别提醒 女性患者占甲状腺癌的70%以上,且更易受这些困扰: 形象焦虑:术后颈部肿胀、声音嘶哑?多数3个月内会恢复! 生育忧虑:甲状腺癌不影响怀孕,但需提前调整药量(具体咨询内分泌科)。 职场压力:术后1个月即可复工,法律保障你的医疗期权益,别硬撑! 费医生的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是场“身心马拉松”,治疗终点不是手术结束,而是找回生活的掌控感。记住: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生、家人、病友都是后援团。 小情绪值得被重视——焦虑时别憋着,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健康可以“量身定制”——无论是手术还是消融,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偷偷说🤫:关注我的抖音/小红书“费健医生”,每周更新甲状腺干货,还能在线提问哦!)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甲状腺诊疗30年,全网粉丝超100万。擅长以“最小创伤”实现“最大疗效”,帮助患者身心同步康复。 推荐理由如果你正在经历甲状腺癌的迷茫期,或想为家人储备健康知识,这篇文章能帮你: 🌟 避开常见心理误区 🌟 获取科学应对策略 🌟 链接优质医疗资源 互动时间关于甲状腺癌,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留言,我会挑出高频问题拍视频解答!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7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朋友因“甲状腺癌”四个字陷入焦虑。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语言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小秘密”,特别是大家最担心的淋巴结转移问题。 一、甲状腺癌:懒癌不可怕,但别忽视它的“社交能力”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好。但它的“社交能力”很强,喜欢和淋巴结“交朋友”。据统计,20%~90%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VI区)淋巴结。 关键知识点: 甲状腺癌类型:乳头状癌(90%以上)、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罕见但凶险)。 转移规律:像水流一样,先到中央区(气管旁),再到侧颈区(III、IV区为主)。 年龄影响:年轻人更易转移,但55岁以下患者即使转移也多为早期。 二、淋巴结转移=晚期?误区! 很多朋友看到“淋巴结转移”就腿软,其实这是误区!甲状腺癌的分期主要看年龄和远处转移: <55岁:只要没肺、骨转移,都是Ⅰ期! ≥55岁:若肿瘤未侵犯气管、喉返神经等,仍可能是早期。 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提示复发风险,需更密切随访。 影响手术范围,但≠必须放化疗。 多数患者术后通过碘131治疗和药物控制即可。 三、精准诊断:超声是“火眼金睛”,但别全靠它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武器”,能发现小至5mm的结节,还能通过以下特征预警转移: 可疑淋巴结:变圆、钙化、囊变、血流紊乱。 原发灶高危信号:侵犯被膜、位于腺体上极、微钙化。 但要注意: 超声可能漏诊微小转移,需结合CT/MRI。 中央区淋巴结易误判,经验丰富的医生更靠谱! 四、治疗策略:手术不是“一刀切” 手术原则: 中央区淋巴结:即使术前没发现转移,多数建议清扫(防二次手术难度飙升)。 侧颈区淋巴结:仅清扫明确转移的区域,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微创消融:适用于低危小结节,但对转移淋巴结仍需谨慎。 术后管理: 低危患者: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即可。 中高危患者:碘131治疗+药物抑制TSH,把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五、费医生的健康提醒 定期体检:女性尤其要重视!甲状腺超声+颈部淋巴结检查,每年一次。 警惕信号:颈部无痛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及时就医。 别怕穿刺:细针穿刺(FNA)是确诊金标准,安全可靠。 心态第一: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过度焦虑反而伤身!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转移”二字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早已让甲状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无论是手术刀还是消融针,目标都是:用最小代价换最长生存、最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费健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年手术量超千台,擅长手术切除和微创消融的精准选择 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让医学回归温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癌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定期检查早发现,健康生活笑开颜! (本文综合权威文献与临床经验,个体化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0

甲状腺结节指南“...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指南“打架”怎么办?费健主任教你读懂“小”结节的大问题——摘自《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评论》2025年2月刊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还经常在线上和大家聊甲状腺健康。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们看懂甲状腺结节的“指南之争”。 为什么指南会“打架”?最近《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评论》的一篇重磅文章提到:全球甲状腺结节的诊疗指南越来越多,但医生们反而更困惑了!尤其是面对“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不同指南的建议就像拼图缺了关键一块,拼不到一起去。 举个栗子🌰: 超声报告说“高危”:结节虽然只有9毫米,但超声显示有微钙化、边界不清,属于高风险。 活检指南说“别扎针”:国际甲状腺影像报告系统(TIRADS)建议,<1厘米且不靠近包膜的结节,先观察不用穿刺。 治疗指南说“可能要开刀”:如果穿刺结果提示恶性,手术仍是首选,但恶性亚型(比如是否侵袭性强)却无法通过穿刺确定。 你看,医生和患者夹在中间,就像面对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 关键知识清单:关于“小”结节的6个真相 结节大小≠危险程度 一个8毫米和3.5厘米的结节,如果超声特征同样高危,恶性风险可能一样高! 穿刺活检的“盲区” 穿刺能区分良恶性,但很难确定癌症亚型(比如是温和型还是凶险型)。 对于<1厘米的结节,多数指南不建议轻易穿刺。 手术不是唯一选项 传统观点认为“恶性结节必须切”,但现在对低风险微小癌(如≤1厘米的乳头状癌),可考虑:✅ 密切观察(Active Surveillance)✅ 热消融(Thermal Ablation,用高温“烧掉”结节) 热消融的“限定条件” 适合拒绝手术、高龄、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目前仅推荐用于经病理证实的低风险微小癌,别盲目跟风! 指南分歧的核心 风险评估依赖术后病理,但手术前无法100%预判。 医学界正在推动“多学科协作指南”,未来可能会有更统一的建议。 患者该怎么做? 别被“高危”超声报告吓到,先找有经验的医生综合评估。 问清三个关键问题:🔍 我的结节需要立即处理吗?🔍 如果观察,多久复查一次?🔍 如果治疗,哪种方式最适合我的生活状态?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作为常年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焦虑。但记住: 结节≠癌症: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 微小癌≠生命倒计时:多数微小乳头状癌进展缓慢,甚至终身无害。 选择权在你手中:无论是观察还是治疗,都要结合自身年龄、健康状态、心理承受力来决定。 未来,随着国际指南的协调和新技术(比如基因检测)的应用,我们一定能更精准地管理这些“小麻烦”。在那之前,不妨把它们当作身体的“小提醒”——督促我们定期体检、保持好心情! 推荐理由这篇科普基于2025年国际顶刊的权威分析,融合了我多年临床经验。如果你或家人正为甲状腺结节纠结,不妨收藏本文,下次就诊时带着问题去沟通,一定能少走弯路! 健康小互动你在体检中发现过甲状腺结节吗?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会随机解答典型问题哦~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9

靠近气管的甲状腺微小癌,必须...

病请描述:靠近气管的甲状腺微小癌,必须开刀吗?——上海瑞金医院专家带你读懂最新研究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操作微创消融针,深知患者对治疗方式的纠结:既想彻底清除肿瘤,又怕留疤、住院、影响生活。最近一项发表在顶级期刊《欧洲放射学》的研究,给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带来了好消息。今天我们就用“说人话”的方式,聊聊这项研究的关键发现。 一、甲状腺微小癌:小问题,大烦恼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癌症之一,但别慌!其中多数是“懒癌”——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简称PTMC)。这类肿瘤直径≤1厘米,发展缓慢,10年生存率高达98%以上。但有个特殊群体让人头疼:长在气管旁的PTMC。它们紧贴气管(距离≤2毫米),像藏在墙角的小偷,传统“观察等待”可能漏掉风险,手术又可能伤及神经、影响发声,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二、研究说了啥?热消融 VS 手术,正面PK! 中国多家顶尖医院联合追踪了436名患者,对比两种治疗方式: 热消融(TA):像“精准微波炉”,用高温灭活肿瘤,门诊局麻就能做,几乎不留疤。 部分甲状腺切除术(PT):传统开刀,需全麻住院,切除部分甲状腺。 关键结果用“三句话”总结:✅ 疗效相当:5年肿瘤控制率97% vs 97.4%,打成平手。✅ 热消融更友好:出血0毫升、没有刀疤、费用省40%。✅ 并发症更低:热消融组1.1% vs 手术组3.3%,且手术可能造成永久性声音嘶哑。 三、哪些人适合热消融?专家划重点! 研究专门针对“单发、紧贴气管”的PTMC,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热消融可能是优选:🔸 肿瘤≤1厘米,且未侵犯周围组织(通过超声/CT确认)。🔸 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早。🔸 抗拒手术或追求微创(尤其在意疤痕、恢复快的职场女性)。🔸 甲状腺功能正常,不想终身服药。 但注意! 热消融不是万能钥匙,以下情况仍需手术:⚠️ 肿瘤位置特殊,无法安全避开气管或神经。⚠️ 病理提示侵袭性强(如高细胞亚型)。⚠️ 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四、热消融的隐藏优势:女性必看! 作为女性健康“守护派”,我特别懂大家在意什么: 颜值无忧:0.1~0.2厘米的针眼,愈合后几乎看不见。 恢复快:消融后仅需休息2~3天,不影响接送娃、加班。 不伤甲状腺:保留腺体功能,避免术后甲减、终身吃药。 心理减负:微创治疗,生活质量高。 五、费主任的真心话:选择前必知! 这项研究虽振奋人心,但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 长期数据待观察:目前随访4年,10年后是否复发?还需更多研究。 选对医院和医生:热消融依赖超声精准定位,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三甲医院。 术后监测不能懒:每3-6个月复查超声,警惕极少数“漏网之鱼”。 六、研究出处与专家推荐 本文解读的研究来自2025年1月《欧洲放射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吉林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等团队完成。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的老兵,我认为:热消融为特定患者提供了“创伤更小、疗效不输”的新选择,但个性化评估永远是第一原则。 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玩转微创的“双栖”外科医生。若你有甲状腺结节、微小癌的困惑,欢迎关注我的科普账号(全网粉丝超100万),或通过正规平台咨询。记住:早发现、早评估,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健康小贴士:🔹 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是男性3倍,定期体检别偷懒!🔹 超声发现“紧贴气管”的结节,务必找专科医生评估。🔹 治疗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8

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看韩国指南怎么说?——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帮助10万+患者答疑解惑。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最近很多粉丝问我:“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关键要看结节的风险等级!在亚洲,韩国比中国早大约10年进入甲状腺结节爆发期,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国际上最权威的指南之一——韩国2021版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用最通俗的话告诉你:什么样的结节需要警惕,什么时候该做穿刺活检。 先划重点!这些情况要警惕 1️⃣ 结节长得“不老实” 形状:像竖立的鸡蛋(高大于宽)。 边缘:像锯齿或毛刺,边界模糊。 内部结构:实性为主(囊性部分≤50%)。 2️⃣ 回声特别低超声下显影比颈部肌肉还暗,恶性风险飙升。 3️⃣ 有可疑钙化微小的点状钙化(像撒了盐)可能提示癌变。 4️⃣ 淋巴结异常颈部淋巴结出现囊性变、钙化或异常血流,可能是转移信号。 穿刺活检的“金标准” 根据韩国2021版指南,是否穿刺主要看两点:结节大小+风险等级。 🔍 风险等级分类(K-TIRADS) 5类(高危):>1厘米建议穿刺。 4类(中危):1~1.5厘米需结合其他因素(如位置、患者年龄)决定。 3类(低危):>2厘米才考虑穿刺。 2类(良性):基本不用管,定期复查即可。 ⚠️ 特殊情况下,再小也要穿刺!比如有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放射线接触史,情绪容易焦虑,结节紧贴气管、喉返神经,或已怀疑淋巴结转移,哪怕只有0.5厘米也可能需要活检。 超声检查有多重要? 超声是甲状腺结节的“第一道安检门”!它能看清结节的细节: 实性还是囊性:实性成分越多,风险越高。 血流信号:杂乱的血流可能是“危险信号”。 弹性成像:硬的结节更可能是癌(像捏不动的橡皮)。 韩国指南特别强调:超声报告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因为不同医生对“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的判断可能有差异。 穿刺后怎么办? 良性:安心随访,1~2年复查一次。 不确定:6~12个月再复查,或做基因检测辅助判断。 恶性:别慌!多数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都能解决问题。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被结节吓倒: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比瞎猜更重要。 选对检查方式:超声是首选,CT/MRI只在特殊情况下用。 理性看待穿刺:它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指南,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答“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的困惑。科学严谨,但不说教;专业可靠,但不说术语。关注健康,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参考资料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KSThR)《2021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TIRADS)》。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避开健康路上的“坑”!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2

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

病请描述: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外来客”,如何识别与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一、甲状腺也会“收留”癌细胞? 最近门诊遇到一位阿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最终确诊是肺癌转移来的!她满脸疑惑:“肺的毛病怎么跑到脖子了?”其实,甲状腺转移癌就像“外来移民”——其他器官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搬家”到甲状腺定居。虽然发生率低(仅占甲状腺癌的1%-3%),但容易漏诊! 关键知识点速览:✅ 谁爱往甲状腺转移? 肾癌、肺癌、乳腺癌“最爱串门” 黑色素瘤、结肠癌偶尔“凑热闹”✅ 高危人群: 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女性 有癌症病史(特别是肾癌术后5年以上)✅ 症状预警: 多数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晚期可能出现脖子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二、揪出“外来户”:超声+穿刺是关键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超声能看出转移癌吗?”答案是:能!但需要“火眼金睛”。 超声下的蛛丝马迹:🔍 结节多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 血流信号丰富(像树根一样乱窜)🔍 最大特点:与原发肿瘤超声特征高度相似!(比如肾癌转移灶和原肾肿瘤“长得像”) 确诊必杀技:👉 穿刺活检+免疫组化 细针穿刺取细胞,就像“用吸管喝奶茶” 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如TTF-1、甲状腺球蛋白),区分“本地癌”和“外来癌” 三、治疗策略:不是所有转移癌都要切甲状腺! 遇到甲状腺转移癌,很多患者焦虑:“要不要手术?切了能活多久?”其实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1. 手术派:适合这类患者 肾癌转移(生存期较长,手术可延长生命) 孤立性转移灶,无其他器官转移 合并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 2. 保守派:这些情况优先考虑 肺癌转移(生存期短,手术获益有限) 多器官广泛转移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 3. 辅助治疗: 靶向药、免疫治疗(针对原发癌类型) 放疗(缓解局部压迫) 四、生死时速:这些信号提示预后 同样是甲状腺转移癌,有人活过5年,有人仅生存数月,关键看这些因素: ⚠️ 预后较差红灯区: 原发癌恶性度高(如肺癌、黑色素瘤) 多器官转移 甲状腺病灶多发且边界不清 🟢 预后较好绿灯区: 原发癌进展慢(如肾透明细胞癌) 孤立性转移灶 早发现早治疗 五、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癌症患者定期查甲状腺:特别是肾癌、乳腺癌、肺癌患者,术后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节≠转移癌: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先别慌,90%以上是良性! 穿刺不可怕:细针穿刺就像打疫苗,ji分钟完成,门诊随做随走。 推荐理由: 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2024年《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等),用通俗语言解析复杂医学问题,帮你建立科学认知,告别盲目焦虑。 健康小贴士: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熬夜、少生气、定期体检,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关注@费健医生,解锁更多甲状腺健康知识~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47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超声为啥...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超声为啥查不出?医生揭秘背后的真相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从医30年,全网粉丝超100万)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研究,以及多位超声专家的临床经验。作为既做手术又做科普的“双栖医生”,我结合30年临床心得,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帮你理清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隐藏谜团”。 为什么超声检查“没异常”,手术却发现了转移? 最近有位粉丝私信我:“费主任,我甲状腺癌术前超声说淋巴结没事,结果手术切下来居然有转移!这是不是漏诊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为啥超声有时“抓不住”?发现了转移要不要慌? 超声的“火眼金睛”也有盲区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第一道防线”,但它并非万能。研究显示,超声诊断中央区(VI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只有55%左右,接近一半的转移可能被漏掉!为啥会这样? 关键原因↓↓↓ 淋巴结太小:漏诊的转移淋巴结平均只有0.33cm(约3毫米),比一粒芝麻还小,超声很难捕捉。 位置隐蔽:中央区淋巴结藏在气管、甲状腺后方,就像躲在窗帘后面,超声探头容易“看走眼”。 癌细胞太狡猾:有些转移淋巴结形态正常,没有典型的“报警信号”(如淋巴门消失、微钙化)。 术中才发现转移,会耽误治疗吗? 先别慌!研究发现:✅ 即使超声没发现转移,术后病理查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35%;✅ 但这些微小转移多数是“惰性”的,进展缓慢,甚至可能被免疫系统“自我清除”;✅ 是否清扫淋巴结,对患者长期生存率影响不大,指南建议:术前超声无异常,可不做预防性清扫。 划重点→ 超声没发现转移,不代表绝对安全,但过度治疗(比如盲目穿刺十几个淋巴结)反而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如何提高诊断准确性?医生支招 虽然超声有局限,但我们可以多管齐下: 选对检查时机:微小癌观察期间,每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动态监测变化。 结合其他手段:可疑淋巴结可做CT、MRI或细针穿刺。 认准靠谱医生: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能通过血流信号、淋巴结比例(长短径≤2)等细节提高诊断率。 年轻女性特别注意! 数据显示:年轻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可能与免疫力活跃相关),但好消息是:🔹 年轻人免疫系统更强,可能自发抑制转移灶;🔹 即使有转移,只要规范随访,10年生存率仍超99%。 给姐妹们的建议→ 定期体检别偷懒,发现结节先别慌,找专科医生评估最靠谱! 费主任的暖心总结 超声漏诊≠医疗事故:3毫米的转移淋巴结就像“草丛里的蚂蚁”,技术限制在所难免。 微小转移≠生命倒计时:甲状腺癌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即便有转移,预后依然乐观。 拒绝过度治疗:盲目清扫淋巴结可能损伤甲状旁腺、喉返神经,得不偿失! 记住这句话:医学是权衡利弊的艺术,信任医生、科学随访,才是对抗疾病的最佳姿势。 我是费健,一个爱做手术更爱做科普的外科医生。关注我,健康问题不迷路!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44

小粒子大作用:颅内肿瘤复发怎...

病请描述:邹叔今年62岁,来自江西赣州市,3个月前被查出脑胶质瘤。年初在当地医院进行了2次手术后,近日再次复发。 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罗鹏飞•王健介入科研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邹叔的疾病终于得到控制,实现病情“逆转”。内放疗,脑瘤患者术后复发,双教授合作治疗 江西赣州市邹叔3个月前被查出脑胶质瘤。年初在当地医院进行了2次手术。然而好景不长,近日邹叔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一查竟是颅内肿瘤复发。 邹叔在病友的推荐下,上网了解了罗鹏飞程式灭活肿瘤生物活性诊疗法,得知罗鹏飞•王健介入科研团队对肿瘤治疗有丰富经验,于是来到广州新市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内放疗”治疗。在CT引导下,罗鹏飞、王健两名教授共同为邹叔实施颅内复发胶质瘤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 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全程监控无粒子遗落,CT扫描可见30颗粒子植入肿瘤内部,粒子排列整齐,均匀覆盖肿瘤病灶,将病灶“团团包围”。术后三日邹叔没有不适,便予以出院。内放疗,小知识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 行内学者称,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内放疗,适用于残留癌灶,尤其是难以耐受再次手术或者放化疗的病人。 王健教授表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美国等国家,是治疗特异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在国内其治疗理念在应用中也得到了认可。 将放射源植入颅内肿瘤病灶,一般被视为不敢轻易触碰的“介入禁区”,这是因为脑部中布满控制身体某一特定生理机能的神经细胞群,稍有不慎“误触”正常细胞群则后患无穷。目前国内,在颅内肿瘤应用粒子植入精细内放疗的医院为数不多,广州新市医院便是其中一家。本病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通过直接穿刺瘤体植入粒子,无痛苦、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但对技术精细要求高。

崔哲 2025-05-13阅读量44

小粒子大作用:颅内肿瘤复发怎...

病请描述:邹叔今年62岁,来自江西赣州市,3个月前被查出脑胶质瘤。年初在当地医院进行了2次手术后,近日再次复发。 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罗鹏飞•王健介入科研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邹叔的疾病终于得到控制,实现病情“逆转”。内放疗,脑瘤患者术后复发,双教授合作治疗 江西赣州市邹叔3个月前被查出脑胶质瘤。年初在当地医院进行了2次手术。然而好景不长,近日邹叔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一查竟是颅内肿瘤复发。 邹叔在病友的推荐下,上网了解了罗鹏飞程式灭活肿瘤生物活性诊疗法,得知罗鹏飞•王健介入科研团队对肿瘤治疗有丰富经验,于是来到广州新市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内放疗”治疗。在CT引导下,罗鹏飞、王健两名教授共同为邹叔实施颅内复发胶质瘤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 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全程监控无粒子遗落,CT扫描可见30颗粒子植入肿瘤内部,粒子排列整齐,均匀覆盖肿瘤病灶,将病灶“团团包围”。术后三日邹叔没有不适,便予以出院。内放疗,小知识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 行内学者称,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内放疗,适用于残留癌灶,尤其是难以耐受再次手术或者放化疗的病人。 王健教授表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美国等国家,是治疗特异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在国内其治疗理念在应用中也得到了认可。 将放射源植入颅内肿瘤病灶,一般被视为不敢轻易触碰的“介入禁区”,这是因为脑部中布满控制身体某一特定生理机能的神经细胞群,稍有不慎“误触”正常细胞群则后患无穷。目前国内,在颅内肿瘤应用粒子植入精细内放疗的医院为数不多,广州新市医院便是其中一家。本病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通过直接穿刺瘤体植入粒子,无痛苦、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但对技术精细要求高。

王健 2025-05-13阅读量47

小粒子大作用:颅内肿瘤复发怎...

病请描述:邹叔今年62岁,来自江西赣州市,3个月前被查出脑胶质瘤。年初在当地医院进行了2次手术后,近日再次复发。 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罗鹏飞•王健介入科研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邹叔的疾病终于得到控制,实现病情“逆转”。内放疗,脑瘤患者术后复发,双教授合作治疗 江西赣州市邹叔3个月前被查出脑胶质瘤。年初在当地医院进行了2次手术。然而好景不长,近日邹叔又出现右侧肢体麻木,一查竟是颅内肿瘤复发。 邹叔在病友的推荐下,上网了解了罗鹏飞程式灭活肿瘤生物活性诊疗法,得知罗鹏飞•王健介入科研团队对肿瘤治疗有丰富经验,于是来到广州新市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内放疗”治疗。在CT引导下,罗鹏飞、王健两名教授共同为邹叔实施颅内复发胶质瘤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 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全程监控无粒子遗落,CT扫描可见30颗粒子植入肿瘤内部,粒子排列整齐,均匀覆盖肿瘤病灶,将病灶“团团包围”。术后三日邹叔没有不适,便予以出院。内放疗,小知识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 行内学者称,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放射性粒子植入属于内放疗,适用于残留癌灶,尤其是难以耐受再次手术或者放化疗的病人。 王健教授表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美国等国家,是治疗特异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在国内其治疗理念在应用中也得到了认可。 将放射源植入颅内肿瘤病灶,一般被视为不敢轻易触碰的“介入禁区”,这是因为脑部中布满控制身体某一特定生理机能的神经细胞群,稍有不慎“误触”正常细胞群则后患无穷。目前国内,在颅内肿瘤应用粒子植入精细内放疗的医院为数不多,广州新市医院便是其中一家。本病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通过直接穿刺瘤体植入粒子,无痛苦、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费用低,但对技术精细要求高。

罗鹏飞 2025-05-13阅读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