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关于压力的常见问题

病请描述:关于压力的常见问题 什么是压力? 压力是身体对新的或具有挑战性的环境的神经反应。它会激发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以提示我们的决策。基本上,压力可以被认为是由生活中的事件或情况引起的任何情绪或精神压力或紧张。所有的压力都不是消极的;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或推动才能有成效。然而,从长远来看,长时间的压力会导致各种健康并发症。压力过大的精神状态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运作能力以及做出合理、深思熟虑的决定的能力。 压力的常见迹象是什么? 压力的常见迹象是失眠、食欲不振、情绪波动和愤怒。在某些情况下,该人可能会退出社交互动并缺乏性欲。 压力的原因是什么? 压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个人生活中的精神、情感和经济状况。亲人的去世、财务不稳定和/或婚姻或长期关系破裂可以被认为是造成压力的三个主要原因。 什么是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有助于衡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感知压力量。它还可以帮助识别个人可能用来应对压力的触发因素和应对机制。您可以使用 Holmes & Rahe 压力量表来衡量您的生活中有多少压力以及您是否有生病的风险。 压力的身体症状 压力表现为身体疼痛、头痛、胸痛、心律不齐、精力不足和肠易激或不规律的运动,如便秘和腹泻。 压力会杀死你吗? 长期的压力可能导致自杀念头,甚至可能导致中风或心脏病发作。 我如何停止过度思考? 停止过度思考的最简单方法是意识到你无法控制一切,并将自己从导致过度思考的情况中解脱出来。设定短期、容易实现的目标、定期锻炼并培养一种可以帮助您放松的爱好。 怎样才能放松心情? 冥想、瑜伽和呼吸练习是放松心灵的最佳方式。去你名单上的假期,花时间和你所爱的人在一起,避免陷入重复争论的循环。 如何停止压力饮食? 自制力是关键。有意识地通过活动来分散你的注意力,每次你发现自己在吃压力时都会感到高兴。您还可以向您的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以确保他们引导您远离不断的暴饮暴食。 压力会导致流鼻血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因压力而流鼻血,尽管它们的发生并不常见。通常,当您的鼻子内出现微小血管时会发生流鼻血。许多患有严重焦虑症的人经常抱怨在压力下会流鼻血,因为后者通常会成为触发因素。患有高血压和高血压的患者极有可能因压力而流鼻血,这是血液稀释剂等药物的副作用。如果您在困难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压力性流鼻血,您必须去看医生并寻求解决方案。 压力会导致皮疹吗?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体内化学物质失衡,从而导致皮肤上长痘痘。压力会导致身体在血液中释放皮质醇,从而使皮肤腺体释放更多的油脂。许多容易长痤疮的青少年和年轻人会出现手部压力性皮疹、颈部皮疹、面部压力疙瘩等。对于大多数容易出现这种皮肤反应的人来说,面部压力症状最为明显。 如何摆脱压力性皮疹? “皮疹是由压力引起的吗?” 大多数油性或敏感皮肤的人都有这个想法!事实上,压力可以触发我们血液中许多不同激素的释放,这些激素会增加皮肤腺体中的油脂分泌,从而导致手指或面部出现压力肿块。为了摆脱这些压力性皮疹,您需要降低压力水平并照顾好您的皮肤。自我护理是治疗压力性皮疹的最佳方法。以下是克服压力引起的皮疹的一些步骤:1. 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止油脂沉积。每天早上或每晚保持简单的护肤程序并坚持下去。2.每周进行4-5次30-45分钟的运动。这将改善您体内的血液流动,并有助于减少压力性皮疹。3. 练习减压技巧,如呼吸练习或瑜伽来放松你的心灵。4. 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每天喝 4-5 升水。5.调节你的睡眠周期。确保您每晚至少有 8 小时不间断的睡眠。 压力会导致斑点吗? 斑点是一个术语,用于描述在两个正常月经周期之间发生的轻微月经出血。许多女性在压力大时会出现斑点;排出的血液量通常限于几滴血,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时期。压力会导致体内许多荷尔蒙失衡,从而导致正常月经周期的中断和压力点。 压力会导致体重减轻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压力和体重减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关联。压力会导致我们血液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失衡,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饮食以及我们的身体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方式。但是,压力会导致体重减轻吗?压力究竟如何导致体重减轻?答案在于我们因压力而养成的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可能会让您错过用餐,而情绪压力可能会增加您对冰淇淋的渴望。模式因人而异;因此,有些人可能会因压力而体重减轻,而另一些人最终可能会体重增加。无论哪种方式,无论你是因为压力减轻体重还是重新开始,你都不太健康。这就是为什么减肥和压力是致命的组合:1. 当您感到压力时,您的身体会在血液中泵出过多的肾上腺素,从而使您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时间更长,同时减少您的饥饿感和进食欲望。2. 这反过来会减慢您的消化过程,并使您面临各种胃肠道疾病和胃灼热的风险。3. 缺乏营养会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导致非故意的神经运动,也称为抽动。4. 从长远来看,因压力而减肥也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并可能导致失眠的早发性。因此,您必须保持健康并有效管理压力,以防止它破坏您的健康。毕竟减肥的好方法有很多,压力不是其中之一。 压力会导致恶心吗? 压力引起的恶心在面临令人信服的情况(例如竞争激烈的教室环境或工作空间)的人中很常见。恶心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是轻微的不安感,而其他人可能会经历严重的头晕和呕吐。压力和恶心会导致血液中的荷尔蒙激增,从而导致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和偏头痛。为了克服与压力相关的恶心,您应该尝试深呼吸并进行一项让您放松的活动。这可以是与您最好的朋友一起听您最喜欢的歌曲片刻的鼓舞人心的谈话。尽一切可能减轻焦虑和紧张,喝杯水,自信地应对摆在你面前的事情。

张庆彬 2025-06-11阅读量1.0万

从忽视到ICU的代价!

病请描述:从忽视到ICU的代价! 患者因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入院,检查发现结石已压迫和烂穿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一种由胆囊结石嵌顿导致的胆道梗阻性疾病) 。由于炎症太重,无法手术,只能先行胆囊穿刺引流和胆总管ERCP支架植入 。一周后患者出院,却未控制饮食,大吃大喝后再次诱发胆管炎,直接住进ICU。三个月后不得不再接受更复杂的胆总管和胆囊手术,经历漫长恢复期 。 为何代价如此巨大?        胆囊结石本是常见病,但若长期忽视,结石可能卡在胆囊颈部,压迫胆总管形成Mirizzi综合征——一种会引发黄疸、胆管炎甚至肝损伤的严重并发症 。此时治疗难度剧增: 解剖结构破坏:胆囊与胆总管粘连严重,术中易损伤胆管 ; 需重建胆道:部分患者需切除胆囊后修补胆管缺损,手术时间延长3倍以上 ; 费用飙升:从初期微创手术的万元级,升级至ICU监护+多次手术的十万元级 。 🔑 关键教训:预防远胜于治疗 抓住“无症状黄金期”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后,即使不痛也需每半年复查B超。若出现右上腹胀痛(尤其饭后)、恶心厌油,或皮肤发黄,立即就医——这是结石嵌顿的警报 ! 严控饮食“三不要” ❌ 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胆固醇催生结石); ❌ 奶油蛋糕、冰淇淋(高脂肪加重胆汁淤积); ❌ 酒精、暴饮暴食(诱发急性发作) 。 ERCP术后别松懈 若已放置ERCP支架,仍需低脂饮食,否则支架可能移位,引发感染 。 “胆囊结石像揣在身上的‘手榴弹’!符合手术指针应尽早手术。 健康提醒:今日省下的复查时间,明日可能用ICU偿还;忽视的一顿大餐,或成压垮胆管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干预、严管理,别让一颗小石头击穿健康防线

徐彬 2025-06-06阅读量224

肠道菌群:你的健康&ldqu...

病请描述:肠道菌群:你的健康“隐形管家”,革命虽大,落地不易!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工作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样的肯定。但我发现啊,光开刀治病还不够,让大家了解疾病背后的奥秘,做好预防,才是更重要的“大处方”。所以这些年,我也在努力做科普,希望用最明白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今天想聊的话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就是住在我们肠道里、数量比我们自身细胞还多的“微生物居民”:肠道菌群。 最近读到“世界肠菌研究会”的两篇重磅科普(《9大系统,20多种疾病...》和《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进不了医院?》),真是大开眼界,也引发很多思考。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揭示了肠道菌群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另一面则道出了让它真正造福我们的现实难题。 第一面:肠道菌群——重构健康认知的“超级明星”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里住着数万亿的微生物,它们可不是吃白饭的!近30年的研究(尤其是1990-2019年这爆炸式增长的科研数据)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影响力超乎想象: 它早已不是酸奶广告里的简单概念,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变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9大身体系统、20多种疾病紧密相关! 消化系统: 老搭档了,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都跑不了。 代谢系统: 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背后都有它的影子(它影响你怎么吸收能量、存不存脂肪、胰岛素灵不灵敏)。 免疫系统: 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甚至系统性红斑狼疮,菌群失衡常是导火索。 神经系统(肠-脑轴): 姐妹们尤其要关注! 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能影响血清素、GABA这些大脑“信使”的合成,牵动我们的情绪和神经!甚至和我们关心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内分泌系统)也有关联。 其他系统: 慢性肾病、哮喘、多囊卵巢综合征、甚至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肠道菌群都在“暗中观察”,深度参与。 它是“人体总网络”的接口: 为什么能影响这么广?因为这些疾病的背后,常常存在慢性炎症、免疫失调或代谢失衡的共性机制。而肠道菌群,恰恰是连接和调控这些生理网络的“总开关”和“中央接口”。 研究“三级跳”: 科学家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飞跃: 第一跳: 从治拉肚子、肠炎等胃肠病开始。 第二跳: 惊觉它和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关系密切。 第三跳: 最前沿的发现它深度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比如某些益生菌能帮免疫药物PD-1抑制剂更好起效!),还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和大脑健康(肠-脑轴)。 结论一: 肠道菌群不再是配角,它可能是很多疾病链条上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健康,不再只是某个器官的事,而是关乎体内这个庞大“微生态社会”的平衡。未来的医学,可能是从“器官对症”转向“生态治理”! 第二面:潜力巨大,但进医院为啥这么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么厉害,医生们快用起来啊!但第二篇文章(登在顶级期刊《Cell》上)泼了盆“清醒的冷水”:除了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用粪菌移植FMT效果很好且已被批准),目前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还没能广泛走进医院,变成医生手中的常规武器。 为啥?困局重重啊! 医生为啥“无感”?——信任危机: “看不懂”: 动辄几万条菌群数据、复杂的多样性图谱,医生们很难直接拿来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不像血常规、B超、CT那么直观。 “用不上”: 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在美国有效的结论,到了我们这可能不灵。这让医生怎么放心用? “靠不住”: 市场上一些所谓的“菌群检测”、“神奇益生菌”打着“精准营养”、“排毒养颜”甚至“测人格”的旗号,过度宣传,鱼龙混杂。这种“伪科学”反而败坏了肠道菌群研究的声誉,让医生更谨慎。 三大核心“拦路虎”: 标准缺位: 怎么采样?怎么存?怎么测?怎么分析?全球还没完全统一!虽然已有一些国际标准倡议,但落地到每个医院、实验室,路还很长。 机制模糊: 很多研究发现了“相关性”(比如某种菌多了,某种病风险高),但“因果关系”和具体作用机制还没完全搞清楚。就像知道A和B总是一起出现,但不确定是A导致了B,还是B导致了A,或者有别的因素?这让开发精准疗法很难。 监管不明: 像粪菌移植(FMT),在美国算药,在法国算组织移植,在我们国家还没完全明确法规。新型益生菌、合成菌群这些“下一代”疗法,审批路径也不清晰,企业和资本想投入也有顾虑。 结论二: 肠道菌群不是“速效药”,它更像是一项需要精心建设的“医学新基建”。 它的巨大潜力要真正释放,需要科研、标准、监管、医生教育、公众认知等多方面长期、系统的努力。 费主任的心里话与建议: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研究展现的蓝图令人振奋,它让我们看到健康更本质、更全局的一面,特别是它和神经、内分泌(包括甲状腺!)、免疫的深刻联系,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许多复杂疾病(包括困扰很多朋友的甲状腺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现状,避免被市场上过度的宣传误导。 关键要点总结: 肠道菌群是“健康核心管家”: 深度影响消化、代谢、免疫、神经(情绪/脑病)、内分泌(含甲状腺)、泌尿、呼吸、生殖、肿瘤9大系统,关联20+种疾病。 作用机制是关键: 它通过调节炎症、免疫、代谢等共同通路,成为连接全身的“接口”。 肠-脑轴是重点: 肠道菌群与情绪、精神、神经疾病(如抑郁、焦虑)及内分泌功能关系密切。 临床应用遇瓶颈: 缺乏标准化、机制未完全阐明、监管路径不明、医生认知转化难,导致绝大多数成果尚未进入常规临床(除FMT治特定腹泻)。 市场需警惕: 谨防过度宣传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菌群检测及益生菌产品。 未来是光明的,但需耐心: 这是医学范式的革新,需要科研、临床、监管、教育合力推进,建设“微生态医学基建”。 姐妹们,朋友们, 关注肠道菌群,就是关注一种更整体、更前沿的健康观。它提醒我们,呵护健康,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压力这些滋养好菌群的生活方式开始,永远是最靠谱的“基础投资”。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研究、新产品,保持好奇,但也保持一份理性和耐心,相信科学共同体的严谨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体内“小宇宙”的秘密被逐步揭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微生态健康时代”早日到来! 本文作者:费健 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资历: 从医30余年,深耕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领域 荣誉: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使命: 全网粉丝超百万,完成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传递精准、易懂、靠谱的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际前沿科研动态(源自《Cell》期刊及专业研究会分析),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的肠道菌群科学,既展现其革新性的健康洞察,也不回避当前临床应用的现实挑战。特别关注了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甲状腺)等系统的联系,帮助大家建立科学认知,远离伪科学陷阱,理性拥抱未来医学。  

费健 2025-06-03阅读量399

夏日防晒必修课:黄褐斑患者如...

病请描述:        黄褐斑,作为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常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等部位,因其顽固性和易复发性被称为“斑中之王”。研究发现,高达85%的黄褐斑患者病情加重与紫外线照射直接相关。夏季紫外线强度骤增,防晒不仅是护肤重点,更是黄褐斑管理的关键防线。         一、紫外线:黄褐斑的“隐形催化剂”         紫外线根据波长分为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和UVC(短波紫外线)。其中,UVA穿透力极强,可直达真皮层,破坏胶原蛋白并激活黑色素细胞,导致皮肤老化、色素沉着;UVB则主要作用于表皮层,引发晒伤和红斑。值得注意的是,UVA全年辐射量稳定,甚至可穿透玻璃和云层,这意味着即便在阴天或室内靠近窗户的位置,皮肤仍可能受到紫外线伤害。         黄褐斑患者需警惕:夏季紫外线强度高,皮肤屏障受损后更易诱发黑色素异常沉积,导致斑点加深、面积扩大。         二、科学防晒四步法:从“防得住”到“防得全”         1.规避性防晒:减少紫外线暴露        避开高峰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为紫外线最强时段,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注意反射源:雪地、水面、玻璃幕墙等环境会反射紫外线,需加强防护。        2.遮挡性防晒:硬防晒不可替代        物理遮挡工具:选择UPF(紫外线防护系数)50+的防晒衣、宽檐帽、防紫外线太阳伞,以及能阻挡99%以上UVA/UVB的墨镜。        特殊场景防护:长期接触热源(如厨师、高温工作者)建议使用含氧化铁的有色防晒霜或专用面罩,以减少红外线对黄褐斑的刺激。        3.防晒霜:用量与补涂是关键        选择广谱防晒霜:需同时标注SPF(防UVB)和PA(防UVA)值,建议日常使用SPF≥30、PA+++及以上产品,户外活动选择SPF50+/PA++++。        正确使用:每平方厘米皮肤需涂抹2毫克防晒霜(约脸部1元硬币大小),出门前2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一次,出汗或游泳后需及时补涂。        敏感肌建议:优先选择含氧化锌、二氧化钛的物理防晒剂,或添加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C/E)的药妆产品,降低刺激风险。        4.系统性防护:内外协同抵御光损伤        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西红柿、蓝莓、胡萝卜),避免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柠檬、无花果)。        药物避光:部分药物(如四环素、雌激素)可能增加光敏性,需遵医嘱调整。        三、防晒误区:为何“天天涂防晒”仍长斑?        调查显示,尽管防晒意识提升,但许多患者因以下误区导致防护失效:        1.用量不足:防晒霜用量不足会导致防护效果断崖式下降,一瓶30ml的防晒霜应在1个月内用完。        2.忽略补涂:化学防晒剂会随紫外线照射逐渐失效,长时间户外活动需定时补涂。        3.忽视室内防护:电脑屏幕、日光灯等光源含少量紫外线,建议室内靠窗活动时仍涂抹SPF15以上的防晒霜。         四、黄褐斑管理的长期策略        防晒是黄褐斑治疗的基石,但需与其他措施结合:        医学治疗:稳定期可尝试激光、化学剥脱等,但治疗期间需严格防晒,避免反黑。        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睡眠、缓解压力,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加重色素代谢异常。        温和护肤:避免过度清洁或使用刺激性产品,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黄褐斑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而防晒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无论是夏季烈日还是冬日暖阳,只有科学、全面地抵御紫外线,才能有效控制斑点,守护肌肤健康。记住,防晒不是“季节性任务”,而是365天的必修课!

邓娟 2025-05-29阅读量650

中高考倒计时|警惕情绪&ld...

病请描述:中高考临近,诊室里多了不少愁眉苦脸的女生和心急如焚的家长。“医生,孩子最近痛经特别严重,以前从来没这样过!”类似的求助每天都在上演。作为妇产科医生,我想告诉大家:过度紧张、长期熬夜、高压学习,都可能成为痛经“帮凶”,而科学应对才能让我们平稳度过特殊时期。一、为什么压力会“压”出痛经?正常情况下,女性经期子宫内膜会释放前列腺素,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轻微的收缩有助于经血排出。但当面临中高考等重大压力时,身体会启动“应激模式”:1.神经内分泌紊乱:大脑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失衡,加重子宫异常收缩。2.前列腺素“超标”:压力促使身体分泌更多前列腺素,引发子宫剧烈痉挛,同时刺激肠道导致腹泻、恶心等不适。3.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复习导致免疫力降低,原本轻微的经期不适被放大,甚至出现头晕乏力、冷汗淋漓等症状。二、科学应对,拒绝“硬扛”痛经(一)日常调理:打好身体基础•规律作息:考前1个月尽量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产品,用温水泡脚或听轻音乐放松。•饮食调节:减少辛辣、生冷、高糖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E(坚果、绿叶菜)和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的食物,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素水平。•适度运动:每天抽出20分钟散步、拉伸或做简单瑜伽,促进血液循环,但经期避免剧烈运动。(二)经期急救:快速缓解不适•物理止痛:使用恒温热水袋或热敷贴敷在下腹部(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可加速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穴位按摩:按压“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脚踝骨最高点上3寸)和“合谷穴”(手背虎口处),力度以酸胀感为宜,每穴按压3-5分钟。•药物干预:疼痛难忍时,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需提前1-2天开始服用效果更佳)。注意!有胃溃疡、哮喘病史者需慎用。(三)心理调适:让身心“轻装上阵”•呼吸训练:感到焦虑时,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积极暗示:将“我好紧张”换成“适度紧张能让我更专注”,用积极语言重塑心态。•倾诉支持:和家长、老师或朋友聊聊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老师帮助。三、这些情况必须看医生!•痛经症状突然加重,或持续时间超过3天•伴随高热、大量出血、晕厥等严重不适•连续3个月经周期出现严重痛经•服用止痛药后症状无缓解备战中高考是一场持久战,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制胜关键。如果痛经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别再默默忍受!及时和家长沟通,必要时到妇产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记住:你的努力值得被温柔以待,愿每位考生都能以最佳状态奔赴考场!

李春妍 2025-05-26阅读量308

拆“胆&rdqu...

病请描述:      身边很多人,经常被每年体检报告上的“胆囊异常”搞得一头雾水。临床上,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这三种最常见的良性疾病,看似相似却暗藏玄机。有人需要立即手术干预,有人只需定期观察,更有人因忽视来自胆囊的“温和警告”而酿成恶果。今天我们就从实用的角度,一起揭开胆囊良性疾病诊疗决策的神秘面纱。      1.胆囊的职场生存指南——揭秘胆汁工厂的日常运作      在人体右上腹的隐秘角落,藏着一位勤勉的胆汁储藏管家——胆囊。它的办公地点坐标精准,正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界处的黄金地段。作为肝脏集团的子公司,这位管家身长7-10厘米,办公面积仅30-50毫升,却承担着500-1000毫升胆汁的深加工重任。 (1)胆汁浓缩黑科技: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胆总管末端的智能闸门自动关闭。肝脏总部通过左、右肝管两条传送带,将新鲜生产的黄绿色胆汁源源不断输送至胆囊仓库。面对远超自身容积的胆汁洪流,胆囊启动“超浓缩模式”——通过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胆汁浓缩成高浓度原浆,浓度提升5-10倍,堪称生物界的纳米级过滤专家。(2)脂肪消化的巅峰时刻: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瞬间,胆囊便收到加密信号。它立即收缩肌壁,同步开启胆总管闸门,将浓缩胆汁精准喷射进肠道战场。此时胆汁中的“黄金特工”——胆盐闪亮登场。这种双面特工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疏水端(憎水属性):像强力磁铁般吸附脂肪颗粒,将大块脂质「爆破」成乳糜微粒,为脂肪酶创造最大攻击界面;同时护送脂溶性维生素和胆固醇穿越肠道屏障。亲水端(亲水属性):如同稳定剂,将疏水端捕获的“战利品”均匀分散在水相环境中,防止脂质重新聚合,确保消化吸收流水线高效运转。 (3)胆囊的职场生存法则——动态平衡的艺术:胆囊的日常工作遵循精密调控:过度浓缩可能引发胆固醇结晶,排放不足则导致脂肪消化不良。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人体百万吨级脂质代谢工程得以平稳运行的根基。 2.教你看懂体检报告,B超解读不求人 在临床工作中,我常遇到患者朋友拿着超声报告单前来咨询。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超声影像的专业表述,现将超声检查中常见的典型表现、专业术语解析及临床意义整理如下,大家可结合报告内容参考比对。 案例001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腔内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可随身体方位改变移动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强回声团(结石反射超声波) ✓声影(超声波被结石完全反射形成后方暗影) ✓移动性(重力作用下结石位置改变) 答案揭晓:胆囊结石 密码破译:结石成分导致超声波在结石表面发生全反射,形成亮白强回声;声影如同"声波的屏障",提示致密结构存在;随身体方位改变可移动是区别于息肉的重要鉴别点。 案例002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附着强回声隆起,无声影且不移动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局限隆起(黏膜层病变) ✓无声影(超声波可穿透息肉) ✓位置固定(基底较宽或带蒂) 答案揭晓:胆囊息肉 密码破译:胆固醇结晶沉积或腺体增生形成黏膜层小隆起,因不含致密钙化成分,超声波可穿透而不产生声影;基底与胆囊壁相连故位置固定,需定期监测生长速度。 案例003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节段性/弥漫性增厚,见罗-阿氏窦(壁内小囊状无回声)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肌层增生(超声下呈增厚改变) ✓窦道结构(肌层内微小囊腔) ✓深度病变(累及肌层而非仅黏膜) 答案揭晓:胆囊腺肌症 密码破译:胆囊肌层过度增生形成特征性罗-阿氏窦,窦道与胆囊腔相通,超声可见"蜂窝样"无回声区,属于慢性增生性病变。 案例004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增厚(>3mm)伴双层征,胆囊横径>5cm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双层壁(浆膜层与水肿黏膜层分离) ✓体积增大(胆汁淤积致胆囊膨胀) 答案揭晓:记性胆囊炎 密码破译:急性炎症导致胆囊壁水肿,超声下呈现"双线样"高回声带;胆汁排出受阻使胆囊内压升高,横径超过5cm提示急性炎症。 案例005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萎缩伴腔内沉积物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瘢痕形成(慢性炎症致纤维增生) ✓萎缩改变(胆囊收缩功能丧失) 答案揭晓:慢性胆囊炎 密码破译:反复炎症使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超声下呈毛糙增厚表现;长期炎症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萎缩性改变。 案例006 超声密码描述:胆囊内细密点状回声分层,身体方位改变缓慢移动 核心特征及原因解读: ✓淤泥征(胆汁浓稠析出微颗粒) ✓分层现象(颗粒与清液密度差异) ✓缓慢移动(粘稠胆汁影响颗粒流动性) 答案揭晓:胆汁淤积 密码破译:胆汁成分异常或排出障碍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泥浆样"超声表现;与结石的快速移动不同,淤积物因粘稠胆汁呈现"蠕动样"缓慢位移。 3.解码胆囊良性疾病成因 (1)胆囊结石:胆汁里的"石头记" 高危人群画像(5F预警):女性(Female):雌激素降低胆汁酸合成,孕期激素波动更添风险;40岁以上(Forty):胆汁成分随年龄改变,胆固醇溶解度下降;妊娠(Fertile):孕期胆固醇代谢压力+产后体重波动双重打击;肥胖(Fat):肥胖者胆固醇分泌增加,胆汁酸池缩小;家族史(Familyhistory):遗传倾向影响胆汁脂质代谢。 结石诞生记: 1)胆固醇结石: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超过溶解阈值(如长期高脂饮食),就像盐水过饱和析出盐晶,胆固醇结晶逐渐聚集成石。关键诱因如下:•饮食:动物脑花、鱿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快速减重:生酮饮食或减重手术导致胆汁胆固醇浓度骤升 •药物:雌激素类避孕药增加肝脏胆固醇分泌 2)胆色素结石: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产生过量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铁锈色"胆红素钙颗粒,好比铁器生锈脱落的碎屑。高危场景如下: •肝硬化: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胆道感染:细菌分解红细胞加剧溶血 •抗生素陷阱:头孢曲松等药物可能诱发色素结石 结石成长催化剂: •胆汁淤积:胆囊排空障碍(如胆囊管结石嵌顿) •胆道梗阻:蛔虫钻入胆道如同水管堵塞 •Oddi括约肌痉挛:胆汁排泄的"阀门"异常关闭 (2)胆囊息肉:黏膜上的"违章建筑" 分为胆固醇 息肉和腺瘤 息肉两种。胆固醇 息肉:如同"粘在墙壁上的盐霜",胆固醇结晶沉积在胆囊黏膜,多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共存。腺瘤 息肉:反复结石摩擦刺激黏膜,如同皮肤反复破损后长出"瘢痕疙瘩",腺体异常增生可能恶变(>1cm需警惕)。 (3)胆囊腺肌症:肌肉层的"过度健身" 当胆囊肌层遭遇慢性炎症或结石刺激,肌肉开启"疯狂锻炼模式",过度增生挤压黏膜形成"罗-阿氏窦",如同肌肉纤维间的小储物格。部分人群存在先天肌纤维排列异常,即使没有结石,也可能因胆囊收缩功能失调诱发此病。 4.胆囊去留决策指南:手术指征深度解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谭嗣同以肝胆喻赤诚、昆仑铭气节时,他或许未曾想到,百年后的医学语境中,胆囊的去留正成为数百万胆囊疾病患者面临的现实抉择。面对胆囊疾病,医生不会强迫手术,但符合以下医学指征时,及时干预才能阻断疾病进程。我们结合临床数据,为您详细解说胆囊手术的"金标准": (1)胆囊结石:当石头不再沉默 (2)胆囊息肉:警惕"沉默的恶变者" (3)胆囊腺肌症:肌肉层的"癌变温床" 5.胆囊切除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 用"水坝拆除"的比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胆囊切除后的身体适应过程: (1)短期"拆迁工程"风险(术后并发症) •出血(1-2%):如同拆坝时意外挖破水管,需术中精细止血 •切口感染(3-5%):类似施工后垃圾未清理彻底,需严格无菌操作 •胆漏(0.3-0.8%):胆汁从胆管"缝隙"渗出,如同拆坝时砖块松动,需放置引流防范 •胆总管损伤(0.2-0.6%):最危险的"工程事故",如同误拆承重墙,需术中清晰解剖视野 (2)胆汁"洪水"效应(术后1-3月) •一过性胆绞痛(5-10%):胆汁持续冲刷肠道,如同洪水冲击下游河床,Oddi括约肌痉挛引发右上腹绞痛。 •胆总管结石风险增加:肠道压力增加,如同水流加速时泥沙更易沉积,需术后定期复查 应对:清淡饮食过渡,痉挛发作时可用解痉药物,3-6个月多可适应。 (3)水坝调节功能丧失(长期适应) •脂肪消化力下降:失去胆汁"蓄水池",餐后胆汁浓度不足,约25%患者术后1年出现脂肪泻(吃红烧肉后拉肚子)。 •维生素吸收下降: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减少,如同洪水冲走养分,需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 (4)争议中的"连锁反应",需理性看待 •胃食管反流增加?:胆汁持续排放可能反流至胃,但研究结论不一,存在个体差异。 •结肠癌风险升高?:胆汁酸持续刺激肠道理论,但30年随访数据显示风险增加不足0.5%。身体适应时间表 6.胆囊术后防石攻略 胆囊切除后,虽然息肉与腺肌症风险解除,但结石仍可能"卷土重来"。以下建议从根源入手,助您构建科学防石体系: (1)饮食智慧:吃对就能防石生 1)脂肪管理三原则 •总量控制:每日脂肪<50g(约等于3瓷勺橄榄油) •优质选择:用橄榄油、深海鱼油替代动物油,ω-3脂肪酸为胆汁"瘦身" •分散摄入:避免单餐脂肪>20g(如不吃整块炸鸡),防止胆囊代偿性收缩异常 2)胆固醇精准调控 •每日上限:胆固醇<300mg(约2个鸡蛋黄) •食物替换法:用豆制品替代红肉,禽鱼替代畜肉,降低饱和脂肪摄入 3)纤维防石CP组合 •黄金配比:燕麦+魔芋双剑合璧,每日膳食纤维25-30g •水果助攻:柑橘类果胶如同"胆固醇结晶抑制剂",餐后食用效果佳 4)饮水节律公式 •定时定量:晨起300ml+餐间补水+睡前200ml,全天≥2000ml •三餐纪律:尤其重视早餐,空腹>8小时胆汁淤积风险增加30% (2)生活优化:细节决定防石成败 1)体重管理黄金法则 •科学减重:肥胖者每月减1-2kg(每周0.5kg),避免极端节食触发胆汁紊乱 •体型指标:BMI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2)运动处方 •基础目标: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5公里/次) •抗久坐攻略: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促进胆汁流动 3)营养强化计划 •咖啡策略:1-2杯/日(现磨优于速溶),咖啡因温和刺激胆管排空 •坚果防护:杏仁/核桃每周4次,每次1小把(约28g),提供镁元素保护 (3)风险规避:避开结石"导火索" 1)用药禁忌 •慎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贝特类降脂药需密切监测胆汁指标 2)代谢管控 •糖尿病:HbA1c<7%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尤其关注餐后血脂) (4)监测预警:定期筛查防复发 •黄金周期:术后每6-12个月胆道超声+肝功能检查 •重点观察:胆总管扩张情况、肝内胆管结石迹象。 结语:"无胆"人生更自在,火锅奶茶照样嗨。读懂了以上内容,你也是一名专业的拆“胆”专家了。

杨知时 2025-05-26阅读量393

甲状腺越来越‘脆...

病请描述:甲状腺越来越‘脆’?Nature研究实锤:这几种坏菌正在啃食你的健康——外科主任30年经验:护甲先护肠,4个习惯让癌症风险退退退!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从事普外科工作30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既前沿又贴近生活的话题——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在体检中发现甲状腺异常,这背后可能和你的肠道细菌“拉仇恨”有关! 为什么甲状腺疾病越来越年轻化?肠道菌群在“搞事情” 过去,甲状腺疾病常被认为是遗传或激素问题。但近年研究发现,肠道里的小细菌们可能是“幕后推手”。比如桥本甲状腺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甲状腺。而最新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会悄悄“教唆”免疫系统发起攻击! 关键发现(整合自多篇研究): 肠道菌群失衡是致病因素:通过基因层面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科学家首次确认某些肠道细菌(如促炎菌)可直接增加桥本甲状腺炎风险。 菌群如何“作妖”: 破坏肠道屏障:菌群失衡会导致肠道“漏了”,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 误导免疫系统:某些细菌代谢产物可能模仿甲状腺蛋白结构,让免疫系统“误伤”甲状腺。 年轻女性更易中招:女性肠道菌群受激素波动影响更大,且免疫系统更敏感,双重因素叠加风险升高。 你的肠道里,哪些细菌是“好人”?哪些是“反派”?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有明确的“保护派”和“破坏派”: ✅ 保护甲状腺的“益生菌”: Alcaligenaceae科:抗炎小能手,能安抚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 Lachnospira菌属:生产丁酸,修复肠道屏障,减少毒素泄露。 Ruminococcaceae菌属:维持胆汁酸代谢,守护肠道健康。 ❌ 促发甲状腺炎的“坏菌”: Anaerostipes菌属:过量会激活促炎免疫反应。 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与炎症因子升高相关,可能加剧甲状腺损伤。 从“肠”计议:4招教你养好菌群,保护甲状腺 既然肠道菌群这么重要,如何通过日常干预降低甲状腺疾病风险?结合最新研究,我总结了几条实用建议: 饮食优先: 多吃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豆类能喂养益生菌。 少吃加工食品:高糖、高脂饮食会助长有害菌。 试试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鱼类、坚果,能提升有益菌丰度。 补充益生菌:选择含Lachnospira或Alcaligenaceae菌株的产品(需根据医生建议)。 警惕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无差别杀伤肠道菌群,使用后建议补充益生元或益生菌。 新型疗法展望: 粪菌移植(FMT):已有研究尝试用健康菌群修复患者肠道环境。 靶向代谢产物:如补充短链脂肪酸(SCFAs),可直接抗炎护肠。 前沿进展:肠道菌群还能预测甲状腺癌风险? 2024年《Nature》子刊一篇综述提到,甲状腺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而另一项中国研究发现,某些菌群(如脱硫弧菌科)与甲状腺结节恶化风险相关。未来,通过检测肠道菌群,可能提前预警甲状腺病变! 费医生的贴心总结 作为外科医生,我深知“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甲状腺疾病虽隐匿,但肠道菌群给了我们新的干预窗口: 年轻女性需格外关注:体检发现甲状腺抗体阳性但功能正常?尽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炎症是共同敌人:肠道健康与甲状腺健康息息相关,抗炎饮食(如Omega-3脂肪酸)值得推荐。 科学看待益生菌:不要盲目跟风,选择有临床证据支持的菌株。 最后提醒大家:健康不仅写在体检报告里,更藏在你的肠道深处。养好菌群,就是为甲状腺穿上“防弹衣”! 推荐理由:本文内容综合6篇高质量研究,涵盖机制、干预及前沿进展,用生活化语言传递严谨医学知识,助你主动守护甲状腺健康。 (本文参考文献:Heliyon、Front Endocrinol、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等期刊;作者费健,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让医学知识“说人话”。)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04

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安全吗?...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安全吗?有效吗?如何选择?——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了解“不开刀”的智慧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自2024-2025年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Radiology》《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最新研究,结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患者对甲状腺疾病的担忧:有人怕留疤,有人怕复发,还有人担心手术风险。今天,我想用最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聊聊甲状腺治疗的“新武器”——热消融术。 我带领团队在微创领域深耕多年,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我的目标很简单:让医学知识不再高冷,让治疗选择更透明! 一、甲状腺结节:别慌!多数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约70%的人体检可能发现,但95%是良性的!是否需要治疗,关键看两点: 是否引起症状:比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或影响外观; 是否有癌变风险:通过超声和穿刺活检判断。 传统治疗痛点:过去只能手术切除,虽然有效,但可能留疤、损伤声带,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二、微创消融术:针尖上的“精准打击” 原理:像“微波炉加热”一样,用高温或低温让结节“脱水坏死”,逐渐被身体吸收。优势: 不开刀:仅针眼大小伤口,几乎无疤; 保功能:不损伤正常甲状腺,无需吃药; 恢复快:有些消融门诊即可完成,当天回家。 1. 良性结节:选射频还是微波? 最新研究对比了两种主流技术(数据来自2581例患者):✅ 射频消融(RFA): 1年后结节缩小83%,比微波(77%)效果更持久; 对新手医生更友好,操作更精准; 声带损伤风险略低于微波。 ✅ 微波消融(MWA): 适合血供丰富的大结节,消融速度更快; 但高温可能增加周边组织碳化风险。 费健主任建议:选哪种?看结节位置和医生经验!若医生经验丰富,两者差异不大。 2. 甲状腺癌:消融术也能派上用场! 对低危微小乳头状癌(≤1cm)和术后复发淋巴结,消融术表现出色: 完全消灭率:射频79%,微波80%; 并发症率:仅1.5%-2.7%(多为短暂声哑); 对比手术:时间短(8分钟 vs 1小时)、费用更低。 哪些人适合? 拒绝手术或高龄、基础疾病多者; 复发癌位置复杂、手术风险高; 希望保留甲状腺功能的年轻患者。 (具体情况请咨询甲状腺专科医生意见) 三、安全吗?这些风险要警惕 一项针对96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 总并发症率4.4%,严重问题仅1.9%; 常见风险: 出血(1.3%):高血压、结节大、用射频时略高; 声哑(0.5%):多能自行恢复,靠近背部结节需谨慎; 短暂疼痛、头晕(2.4%)。 关键提示: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研究中,经验≤10年的医生用射频效果更好,说明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安全。 四、未来趋势:更智能,更个性化 长期数据完善:目前消融术的10年疗效证据仍在积累,但短期(5年)数据乐观; 联合治疗:比如消融+免疫治疗,提高抗癌效果; 设备升级:更细的消融针,让治疗更精准。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的焦虑:怕过度治疗,也怕耽误病情。我的原则是—— 不迷信技术: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小的良性结节可以观察; 不拒绝创新:微创虽好,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多学科协作:每个病例都由外科、超声科、内分泌科共同讨论,找到最优解。 推荐理由: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年轻爱美的女性,或纠结于手术风险,不妨到正规医院评估是否适合消融。它可能为你提供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健康小贴士🔸 定期体检:甲状腺超声每年1次;🔸 调节情绪:压力大、爱生气可能诱发结节;🔸 均衡饮食:适量碘摄入,海带紫菜别过量。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用科学守护“颈上蝴蝶”! 🌟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58

甲状腺癌术后想补一补,医生却...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想补一补,医生却让我戒油!——科学饮食助你快速恢复,告别焦虑!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主刀甲状腺手术超万例,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咨询量破10万+。 很多做了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含颈IV区淋巴结清扫)的病友们,因为手术创面大,手术后希望增加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结果查房的医生却关照要戒油,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或者是存心为难病人? 一、术后饮食的“戒油令”:是不是医生对我有什么看法? 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要控制油脂摄入,主要原因是为了: 1.     预防乳糜漏:淋巴结清扫可能损伤淋巴管(如胸导管或其分支),导致淋巴液(乳糜)渗出。乳糜液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高脂饮食会显著增加淋巴液生成量,加重乳糜漏风险。乳糜漏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引发感染、营养不良甚至需二次手术,所以医生才让你暂时和油炸红烧肉说拜拜~术后2周内需严格低脂或无脂饮食,尤其侧颈清扫患者需更长时间控油 2.     促进伤口愈合:高脂饮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延缓伤口恢复。清淡饮食减少肠胃负担,利于营养吸收 友情提醒:若术后出现引流液异常(乳白色)或颈部肿胀,应及时就医排查乳糜漏 二、术后饮食分阶段:先“佛系”再“放飞” 甲状腺术后饮食需分阶段调整,尤其是做过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更要警惕“乳腺漏”(淋巴液异常渗出)。 1. 术后1-2周:低脂甚至“无油”是关键 为什么? 高脂饮食会刺激淋巴液分泌,增加乳腺漏风险(发生率1-3%)。一旦发生,可能导致积液、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怎么吃? ✅ 主食:白粥、面条、红薯、无油馒头。 ✅ 蔬菜水果:水煮青菜、黄瓜、苹果、香蕉。 🚫 禁忌:肥肉、油炸食品、坚果、带油糕点(如油条、红糖馒头)。 💡 小技巧:用酱油、醋调味,水煮鸡胸肉蘸酱也能解馋! 2. 术后2周后:逐步“放飞”,但别太浪 若无并发症,可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建议低盐低脂。 蛋白质补充:每天至少1.5g优质蛋白(鸡蛋、牛奶、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 三、碘的摄入:看情况,别一刀切! 甲状腺术后是否需要控碘,取决于是否要做碘-131治疗: 需做碘-131治疗: 🚫 严格低碘:无碘盐、忌海带紫菜、不吃蛋黄和加工食品。 ✅ 能吃的:淡水鱼、瘦肉、蛋白、新鲜蔬菜。 无需碘-131治疗: 正常饮食即可,海产品适量吃(除非医生特别叮嘱)。 四、特殊人群重点看: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 若做过颈淋巴结清扫,除了严格“戒油”,还需注意: 术后第一周:禁油、禁肉,主食选无油米面,水果去皮吃。 术后第二周:可加少量水煮鸡胸肉、清蒸鱼(去皮),仍避免油炸。 警惕乳腺漏:若引流液乳白色且持续增多,及时就医! 五、费主任的暖心总结 短期佛系,长期随意:术后两周是黄金恢复期,忍一时口腹之欲,换长久健康。 科学忌口,拒绝焦虑:除了医嘱的特殊情况(如碘-131治疗),无需盲目跟风忌口。 营养均衡最重要:多吃新鲜蔬果、优质蛋白,少吃油腻辛辣,身体恢复更快! 推荐理由:本文内容综合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指南及临床研究,结合费健主任30年经验,帮你避开误区,吃得明白、恢复安心! 我是费健,您的甲状腺健康顾问。如果有疑问,欢迎到我的线上工作室咨询!科学饮食,我们一起加油!🌟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197

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招?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5年5月刊发的综述《甲状腺癌病因学研究现状》,由孙海林、武振、崔兆清教授团队撰写,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全面解析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 【作者介绍】👨⚕️ 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 个人标签: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料专家”、科普达人🏆 荣誉墙: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 线上影响力: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用专业与温暖守护大众健康。 【推荐理由】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1️⃣ 权威可靠:基于专业医学期刊最新研究,数据扎实。2️⃣ 贴近生活:揭秘甲状腺癌与熬夜、饮食、辐射等日常因素的关联。3️⃣ 实用指南:教你避开健康雷区,从预防到治疗全面覆盖。尤其适合关注自身与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最近在门诊,总有人问我:“医生,我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会不会癌变?”“身边得甲状腺癌的人变多了,到底为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悄悄变多”的疾病——甲状腺癌。 一、甲状腺癌:女性更需警惕的“温柔杀手” 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位!它早期症状隐蔽,多数人通过体检才发现。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二、揪出病因:这些因素你中招了吗? 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是基因、环境、生活习惯“联手作案”的结果。 🔍 基因篇:身体里的“程序bug” “信号通路失控”:某些基因(如BRAF、RAS)像失控的开关,让细胞疯狂生长。 家族风险:若亲属患甲状腺癌,你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 小贴士:有家族史建议定期做甲状腺超声+激素检查。 🌍 环境篇:看不见的“致癌推手” 辐射伤害:长期接触CT、X光等电离辐射,风险增加! 空气污染:PM2.5、汽车尾气中的NO₂可能诱发细胞突变。 冷知识:适度晒太阳可能有保护作用,但过量紫外线反而有害! 🥗 生活篇:吃错、睡不好也危险? 碘的“双刃剑”: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如狂吃海带)都可能诱发疾病!✅ 建议:普通人每日碘盐≤5克,孕妇、甲亢患者需遵医嘱。 熬夜党注意:夜间光线会打乱生物钟,增加女性患癌风险! 饮食红黑榜:❌ 少吃:油炸食品、腌腊制品(含亚硝胺)✅ 多吃: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深海鱼 🩺 疾病篇:代谢异常暗藏危机 肥胖是帮凶:脂肪细胞分泌的“坏物质”会促进肿瘤生长。 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免疫力,女性患者患癌风险更高! 三、预防指南:5件小事护甲状腺 1️⃣ 体检别偷懒: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结节患者每6个月复查。2️⃣ 远离辐射源:避免频繁CT检查,必要时穿戴防护铅衣。3️⃣ 吃碘有分寸:普通人每日碘盐一啤酒瓶盖(约6克)足够。4️⃣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少刷手机!5️⃣ 管理情绪: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瑜伽,焦虑也会扰乱内分泌! 四、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忽视预防代价大!👉 记住: 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可有效控制。 健康生活是最好“防癌药”——吃好、睡好、心态好,疾病自然绕道走!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激素异常等问题,欢迎随时留言咨询。科学护甲,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内容由费健主任审核,参考文献详见《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原文)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