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心力衰竭 > 内容

心力衰竭内容

主动脉瓣有赘生物,还可以做微...

病请描述:殷阿姨,78岁,江苏镇江人,1年开始出现体力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主动脉瓣中度狭窄,采取保守治疗。1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伴夜间不能平卧,躺平就会出现呼吸困难,送到当地三甲医院住院。检查发现心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这就是殷阿姨出现心力衰竭的病因。考虑殷阿姨高龄,78周岁,所以建议行微创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完善术前准备中,做经食道心超发现,主动脉瓣上方漂浮2-3cm的异常回声,活动度大。因为不能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当地医院认为不适合进行微创TAVR手术,而当地医院外科对这个年龄患者的开胸换瓣手术,经验不多,所以建议到上海进一步治疗。 殷阿姨的子女提前联系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张步升主任,经过电话沟通后,殷阿姨一家决定到上海市胸科医院来治疗。住院后综合评估,认为殷阿姨心脏主动脉瓣置换的手术指征很明确,手术方式分为开胸体外循环下换瓣和微创经导管换瓣。鉴于殷阿姨年龄大,体质虚弱,优先考虑微创手术。但心脏彩超再次证实主动脉瓣上长条状异常漂浮物,这该怎么办呢?如果这是感染性赘生物,选择微创TAVR手术将会产生不良的结果,包括人工介入瓣感染等,而且术中赘生物容易脱落造成脑梗。在术前准备中,一方面改善心脏功能,观察体温情况,二是进一步检查赘生物的性质。通过二代基因测序,未发现体内细菌或真菌生长,全身PET/CT亦未发现主动脉瓣位置的感染灶迹象。经科室谈论后,决定为殷阿姨采用微创TAVR手术,为预防脑梗,术中联合使用脑保护装置。 手术如期进行,经右侧大腿根部,在主动脉瓣位置植入23#进口介入瓣,术后很快清醒,血培养及深静脉导管培养均阴性,血常规正常,无发热,恢复过程顺利,很快就高高兴兴出院了。

张步升 2024-09-09阅读量1698

如何为心脏病患者&ldquo...

病请描述:中国人对“胸口碎大石”的表演都非常熟悉。一个大汉平躺后,胸口被压上一块大石头。另一个大汉手拿铁锤,抡圆了臂膀,“砰”的一声把大石头敲得粉碎,而被压石头的大汉毫发无损的起身。不管这其中的奥秘如何,但胸口被压大石的感觉却一定不好受。有意思的是,很多心脏疾病的症状描述恰恰就是“胸口被大石头压迫”的感觉。典型的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严重瓣膜狭窄。那么心脏科医生是不是也能够很神奇的表演“胸口碎大石”,让患者转危为安呢。 答案是确定的,而且这肯定不是什么江湖骗术。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行冠脉介入手术后患者很快就会感觉疼痛消失,呼吸顺畅起来。不少心绞痛的患者原来走几步路就会胸闷不适,而在血管狭窄解除后很多人甚至恢复了体育运动。而对于瓣膜严重狭窄的患者,我自己经历了好几位患者(接受局部麻醉下心脏介入手术)在术中瓣膜扩张后的瞬间告诉我们“压在胸口很久的大石头被拿掉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治疗都会取得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譬如很多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调整,症状才会逐步缓解。 无论如何,如果出现了胸口压石的感觉,一定要尽快就医检查。当代医学科技发达,医务人员一定会想到办法打碎您“胸口的大石“。

葛恒 2024-09-02阅读量1459

主动脉根部瘤手术康复,非马凡

病请描述:主动脉根部瘤,指主动脉窦部出现病理性扩张,直径>5 cm或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常伴有主动脉瓣环扩张,从而出现瓣膜反流。其病因包括遗传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白塞病等。如不及时治疗,危害包括发生急性主动脉瓣夹层和心力衰竭。近期,周先生就碰到了这个问题。 周先生,40岁,重庆人,近几个月出现胸闷心悸症状,到医院检查心超发现,主动脉窦部瘤,直径68mm,左心室明显增大(65/43mm),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知道病情后,周先生自己也很吃惊,平时身体很好,怎么就得了这么重要的心脏病。因为听说要手术治疗,遂找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张步升主任。张主任看过病历资料后,建议尽早手术,因为这种病保守治疗无效,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周先生住院后,经过术前准备,择期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分为3部分,包括主动脉瓣膜手术,根部血管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冠脉开口的移植,可以说融合了瓣膜、大血管、冠脉三种成人心外科技术。手术过程一气呵成,术后恢复也很快,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修养了。出院前复查,心脏大小和功能恢复正常,主动脉根部血管直径正常。

张步升 2024-08-26阅读量2364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究竟要不要治疗

病请描述:一、什么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是向心脏供血的动脉,有左、右冠状动脉,均自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窦发出。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供应的血管垂直于心脏表面,从心外膜贯穿心肌,向下达心内膜。冠状动脉属冠脉循环的一部分,它将含氧的血液输送到心肌。心脏需要持续的氧气供应才能运转。 如果冠状动脉出现状况会导致流向心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这不仅会影响心肌本身,还会影响心脏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能力。因此,冠状动脉的任何紊乱或疾病都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是先天发育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图-1)。 实际上冠脉异常起源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冠脉开口起源异常,另一部分择期冠状动脉走行的异常,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情况。其中大部分开口异常的冠状动脉在走行无特殊异常的情况下对患者的生活及寿命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图-2,3)。    Ao:主动脉;PA:肺动脉;RCA:右侧冠状动脉;LAD: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CX: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当然,对于上述开口异常的患者而言,如果合并有冠状动脉走行异常的话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可以从图-2和图-3中看到有部分类型的血管走行在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这部分患者在主动脉及肺动脉张力增高时,对行走其间的冠状动脉进行双重挤压,由于挤压发生于冠状动脉近端,故容易造成其远端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缺血,造成心绞痛及猝死。也有学者提出,除了上述挤压原因,血管自身容易发生痉挛也是引起临床不良事件的原因(图-4)。 此外,除了冠状动脉开口异常于动脉系统,还有极少部分患者冠状动脉开口于静脉系统(肺动脉),其中主要以左侧冠状动脉异常居多(anomalousoriginofleftcoronaryarteryfromthepulmonaryartery,ALCAPA)。这类疾病又称为Bland-White-Garlan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在1/300000,而在总体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中仅占到0.24-0.46%(图-5)。根据侧支循环是否丰富,ALCAPA可以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两种:前者缺血较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常伴有气促、苍白、生长及发育迟滞,患儿多于出生后1年内死亡;后者缺血较轻,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表现为亚临床心肌缺血而被误诊为冠心病,患者多因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三、诊断与治疗 对于怀疑这类疾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CTA重建或者冠脉造影检查能够明确冠状动脉异常开口及走行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此外,部分患者在心脏超声上也可能发现由于异常开口所导致的血流信号异常(图-6,7)。 最后,治疗上这类患者如果是上述低危的患者(仅开口异常)则随访即可。而对于合并有走行异常或者开口位于静脉系统的患者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韩文正 2024-08-26阅读量5829

心脏病:在药店自我处置不可取

病请描述:心脏病,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复杂的医学领域,实则是生命健康中不容忽视的重大议题。它不仅仅关乎心跳的节律与泵血的功能,更是全身血液循环与各大器官功能协调的基石。在探讨心脏病及其治疗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这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化和个体化管理的疾病群体,任何轻率的自我诊断与治疗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心脏病的复杂性:症状背后的迷雾 心脏病的症状千变万化,从轻微的心悸、胸闷,到严重的水肿、血压骤变,每一种表现都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病理机制。这些症状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们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并存疾病等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即便是那些在其他领域拥有深厚知识和理性思维的人,在面对心脏病症状时,也难免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而错将心脏病的症状归咎于其他看似相关实则无关的疾病,或者忽视了一些看似轻微实则严重的警示信号。 心脏病的危害:不容忽视的生命威胁 心脏病之所以令人畏惧,是因为其潜在的致命风险。以冠心病为例,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生,若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此外,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等心脏病类型,同样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夺去宝贵的生命。因此,对于心脏病的治疗,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轻信非专业人员的建议,随意在药店购买药物进行自我治疗。 药物治疗的双刃剑:利弊并存的选择 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药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大多具有双刃剑的特性。它们既能缓解病情、改善症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器官功能状态以及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综合考虑。这就要求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而不能仅凭个人意愿或药店药师的推荐随意用药。否则,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或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药店的角色定位:卖药而非治病 药店作为药品零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是向消费者提供合法、安全、有效的药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药店能够承担治疗复杂疾病的任务。对于心脏病等需要高度专业化和个体化管理的疾病来说,药店显然不是合适的治疗场所。虽然药店的药师具备一定的药学知识和咨询能力,但他们无法替代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当患者出现心脏疾病或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建议。 结语:珍爱生命从规范治疗做起 总之,心脏病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和谨慎对待的疾病。面对心脏病的复杂性和潜在危害,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侥幸心理。在出现心脏疾病或相关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心脏病知识的了解和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心脏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远离心脏病的威胁。

李明洲 2024-08-08阅读量1428

心梗后反复心衰,原来是缩窄性...

病请描述:冯先生,57岁,河北沧州人,平时身体健康,但1年半前(2020年10月),突然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当时就近送到天津某医院,急诊冠脉造影提示:冠脉回旋支闭塞,用药物球囊扩张,重新打通了这根血管。出院后,冯先生一般情况还可以,就是有时感觉乏力。这样过了半年,到了2021年4月底,冯先生因为活动后胸闷气短在河北某市级医院住院,检查发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伴心脏收缩能力下降,考虑是心梗的后遗症--缺血性心肌病,建议药物抗心衰治疗。 出院后的冯先生坚持吃药,但病情却越来越重,1个月后再次住院,检查后还是考虑是心梗的后遗症导致的心力衰竭,继续药物治疗。此后,冯先生就开始了反复心衰,反复住院的循环,住院间隔越来越短,病情也越来越重,1年内住院次数达到近10次,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身体上的折磨,让老冯全家心力交瘁。 时间到了2022年1月,老冯的病情更严重了,已经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稍微活动就感觉胸闷气短,双下肢严重水肿,到了天津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查血肌酐558umol/L,血钾7.4mmol/L,达到急诊血液透析的指征,但当时血压低,收缩压只有70-80mmHg,不适合做血液透析,治疗上出现两难境地,医院一度开出了病危通知书。 后来,老冯的病情有所缓解,但因为病情复杂,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虽又看过几家三甲医院,但都没有给予进一步的治疗。最后,老冯的子女通过朋友的关系,联系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张步升主任。他们通过手机把病例资料传给我,经过综合分析,我认为老冯是有手术机会,虽然手术有风险,但等下去,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预期寿命也不长了。最后,老冯及家属决定来上海市胸科医院看一下,如果上海再解决不了,那其他地方也不用去看了。 来上海住院后,详细问了发病的来龙去脉,结合心超,胸部CT等,认为缩窄性心包炎诊断明确,另外还复查了冠脉造影,目的是判断手术中冠脉缺血的风险及准备预案。还通过肘正中静脉测量了静脉压,达36cmH2O柱,说明心包对心脏的压迫非常严重,手术指征非常强烈。 住院1周后,手术如期进行。我们首先通过正中切口,打开患者的胸腔,术中证实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心包明显增厚,8-10mm,质韧,紧紧地包饶着心脏。我们按照标准的手术步骤,逐渐的将心包切除,这时可以看到心脏“欢快”地搏动。术后,经过手术、监护、护理团队的配合,老冯恢复顺利,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张步升 2024-08-07阅读量2145

缩窄性心包炎,一个临床上容易...

病请描述: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的脏层和壁层心包组织发生广泛的粘连、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功能受限,心室排血量减少,静脉系统淤血。 近期,连续接诊了几例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发病到确诊,少则1个月,多则1年余,期间饱受病痛的折磨,且往往是辗转多家医院,给患者及家属身心造成很大影响,经济花费也很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病诊断困难呢? 是因为做的检查少了?显然不是,很多患者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了,比如冠脉造影,心脏磁共振,全身PET/CT等,仍不能确诊。 那是因为医院水平不高吗?也不是,因为有的患者辗转了多家三甲医院,仍是没有诊断该病。 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我通过思考,有以下几点: 1. 该病的症状和体征缺少特异性。比如某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很容易联想到冠心病可能;比如听诊有心脏杂音,很容易联想到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脏瓣膜病。而缩窄性心包炎,就缺少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比如其心力衰竭的症状,往往想到心肌病、肺心病或肝硬化。比如河北的老冯,心梗后出现心衰,当地医院一直认为是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而漏掉了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 2. 多数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该病首发症状不同,可能就诊于不同的科室。目前各大医院分科越来越细,而医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考虑疾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小。所以,该类患者所遇到的医生能认识该病的几率变小。比如我作为心外科医生,遇到这几例患者,应该能够很快的考虑到缩窄性心包炎。但是,这些患者发病早期就诊于心外科的可能性较小。 3. 辅助科室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检查靠机器,但出报告结论还是需要人的。比如,肺部CT,放射科诊断医生可能关注较多的是肺结节,而对心包的局部增厚和钙化忽视掉。再比如心脏彩超,医生可能做几个常规切面,观察心房、心室的大小,瓣膜的功能,而不会关注下腔静脉是否变宽,心包是否增厚。 4. 缺少针对性的检查项目:目前还没有针对缩窄性心包炎的检查,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了多少项检查,做了哪些检查,都不能直接确定您患的就是缩窄性心包炎。这跟其他的心脏病有所不同,比如冠心病,只通过冠脉造影就可以确定;心脏瓣膜病,只通过心脏彩超报告也可以确定,在见到患者之前就可以诊断。但缩窄性心包炎不同,必须把人和检查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判断。 5. 该病的病因多样化:结核性心包炎是最常见的类型,但是急性心包炎、心脏术后、放疗后都可能发生该病,因此,在有这些原发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心衰症状时,要想到该病。

张步升 2024-08-06阅读量2076

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病请描述: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理解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心房颤动与心脏健康的关系 增加中风风险:心房颤动使心房内的血液容易凝结成血栓。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它们可能会到达大脑并引发中风。因此,心房颤动患者中风的风险明显增加。 心脏功能受损:持续的心房颤动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尤其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协调。长期存在的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心房颤动不仅影响心脏本身,还可能增加全身血管系统的负担。这可能导致高血压的恶化和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质量下降:心房颤动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和疲劳,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如何预防和管理心房颤动? 预防和有效管理心房颤动的关键在于: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定期医学检查:包括心脏健康评估和心电图监测。 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和介入治疗:对于需要的患者可能进行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如迷宫消融术。 结语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脏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通过了解其与心脏健康的关系,并采取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如果您有心房颤动相关的症状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心脏科专家以获取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6675

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一类出...

病请描述: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一类出生缺陷疾病。但很多人对这类疾病的认识还不够,今天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下先天性心脏病的那些事! 0 1 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心脏及大血管在胎儿期发育异常引起的、在出生时病变即已存在的疾病,简称先心病。 先心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在我国,先心病的发病率为0.7%~0.8%。(发病率在活产新生儿中为0.6%~1.4%。如果未经治疗,约1/3的患儿在生后1年内可因严重缺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主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等。 02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轻者无症状,体检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 心脏杂音:多发生于左向右分流及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在正常小儿中,约半数也可闻及心脏杂音,因此,听到杂音要及时就医,以便进一步与无害性杂音进行鉴别。 青紫:主要在鼻尖、口唇、口腔、舌粘膜及指(趾)甲床最为明显。 心功能不全:新生儿哭声无力、吸吮无力、憋气、呼吸困难及心动过速等。年长儿活动受限、活动后气短、气促、呼吸困难或出现青紫。 杵状指(趾)及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心病的患儿多伴有杵状指(趾)。 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 严重者可出现胸痛、猝死等。 03 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 体格检查:根据专科异常查体,判断有无心脏杂音,以及杂音位置协助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 心电图:根据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可初步推测先心病的类型、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与严重程度。 X线检查:如发现心影改变,有助于判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如法洛氏四联症的心影呈靴型等。 超声心动图:非侵入性、无痛苦、方便快捷、可重复检查,目前认为超声检查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检测出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助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心导管及造影可直接检测血流动力学,是先心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决定手术前的重要检查手段,可为外科手术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材料。 CT及磁共振成像:扫描视野大,在显示心脏结构的同时,可显示出肝脏、脾脏和气管、支气管形态,主要应用于复杂性先心病的诊断。 04 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Au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房缺,ASD)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分原发孔和继发孔,以后者多见。在通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因此房缺是左向右的分流,使右房、右室和肺动脉血流量增加,致肺充血、右房、室增大。一般肺动脉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多发生在成年,并可导致双向或右向左的分流。临床上为晚发性紫绀。 (2)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室缺,VSD) 室缺分为膜部和肌部缺损,以膜部缺损多见,如缺损小分流量少,心肺改变不大或仅有左室轻度增大,应结合临床体征确诊。缺损大,有中~大量左向右分流,可引起左、右心室增大,左房轻度增大,肺充血,主动脉结正常缩小。由于大量分流肺循环阻力升高,右心室负荷加重,引起肺循环高压时则出现双向或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晚发性紫绀。 (3)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简称PDA) 未闭动脉导管构成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异常通道,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血液连续地从主动脉经未闭的动脉导管分流至肺动脉。使体循环血流量减低,而肺循环及流至左心的血流量增加,引起肺动脉扩张,肺充血及左房、左室、右室增大,主动脉结增宽。当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增大更显著。 0 5 如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少数可以自愈,自愈的多在1-1.5岁左右,也有文献报道极少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在学龄期自愈,如果缺损较大,绝大部分先心病患者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在治疗上,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但药物保守治疗只能改善症状,不可根治。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近年来,先心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和心脏外科治疗方面均有很大的改善,先心病早期手术治疗的预后已经大为改观。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手术可分为传统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1.传统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选择正中开胸手术或腋下小切口手术。 正中开胸手术:开胸能直视心脏,修补准确,缺点是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术后瘢痕较大,影响美观。 腋下小切口手术:改良切口位置,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缺点是不能充分暴露术野,对医生团队经验及配合度要求较高。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但医疗费用较高。 球囊瓣膜成型术: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经导管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冠状动脉瘘封堵术。 其他介入治疗:经皮球囊动脉扩张及支架/瓣膜植入术、人工房间隔造口术、异常血管弹簧圈堵闭术。 绝大多数先心病通过手术或者介入的方法达到根治,完全达到正常人的生活水平,部分先心病术后可以接近正常人生活水平,极少数先心病无需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先心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等后果,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左心衰,甚至猝死等。

郑远 2024-07-08阅读量2369

【在线答疑】生长激素型垂体瘤...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从去年发现自己手足变大,口鼻变大,刚开始没太在意,后来还出现了乏力,嗜睡等症状,就到医院去检查,发现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现在我的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如何治疗?”   赵天智主任介绍:手术是治疗生长激素垂体瘤的首选方法,目前比较前沿的手术方法是鼻内镜手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来切除垂体瘤。一来,这样手术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有利于术中全切肿瘤,保护正常垂体组织,术后效果更好。   生长激素垂体瘤可能使你的“颜值”发生改变,临床典型症状有:   “容貌改变”---患者前额隆起,眶嵴、颧骨及下颌明显突出,形成所谓"颌突畸形"。牙缝增宽,下颌牙前突较远,口唇变厚,鼻梁宽而扁平,耳轮变大,面部皮肤粗糙。女性患者外貌似男性,皮肤变黑而粗糙,毛发增多,长胡子。   “手足变形”---手、足掌肥厚,手指增粗,远端呈球形,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鞋袜、手套、需不断的换大号。发生在儿童骨骺闭合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生在成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内脏肥大”---如心脏肥大,少数可发展到心力衰竭,不少患者会在心脏科就诊。血管壁增厚,血压增高,有时可发生卒中,其他如肠胃、肝、脾、脑、胸腺均可肥大从而导致相应的症状。   生长激素腺瘤的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CT及MRI等影像学发现,辅以各种内分泌检查等不难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一旦确诊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导致的肢端肥大症,可以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手术后,使生长激素恢复正常,患者的面容也会逐渐恢复。生长激素垂体瘤导致的容貌及肢体术后还能恢复吗?   绝大多数患者都很关心容貌及肢体变化问题,但是答案是依病种而定。如果是肢端肥大症患者,手术后身体的软组织会有所改善,但是骨头缩不回去,面容会遗留一些问题。   另外,对于由垂体瘤导致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手术切除肿瘤之后,病情能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具体改善到什么程度跟患者垂体功能的受损程度有关。最重要的还是早期发现,越早发现,受损的程度就越低,恢复的几率就越大。

赵天智 2024-06-25阅读量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