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肿瘤里的“班级点名册”:单细胞测序,如何看清每个癌细胞的“小心思”?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30多年。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精准医疗带来的变革。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和我们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技术——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最近,《NEJM医学前沿》(这可是全球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唯一授权的中文平台!)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综述,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在优化癌症分型和治疗决策上的巨大潜力。看完之后,我非常兴奋,觉得有必要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其中的精华分享给大家,特别是我们非常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们。 想象一下:肿瘤就像一个“班级” 以前,我们研究肿瘤,就像远远地看一个班级,知道这个班整体成绩如何(比如肿瘤大小、恶性程度),但看不清里面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谁是学霸、谁在捣蛋、谁和谁关系好)。传统检测方法,比如“批量RNA测序”,就是把整个“班级”的RNA(可以理解为细胞的“工作笔记”)混在一起测,得到一个“平均分”。这当然有用,但会掩盖很多重要的细节。 单细胞RNA测序:给每个癌细胞“点名”并“检查笔记”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就像一位超级有耐心的老师,能把肿瘤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个细胞单独拎出来,检查它的RNA“笔记”。它能看清: 哪些是真正的“坏学生”(恶性细胞)? 这些“坏学生”内部还分几种类型?(比如有的安静潜伏,有的活跃扩散) 周围有哪些“帮凶”(比如特定的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在帮忙? 治疗(比如化疗、放疗、靶向药、免疫药)之后,这些“学生”和“帮凶”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这项“点名”技术,如何帮我们更好地对抗癌症? 这篇综述总结了单细胞测序在癌症诊疗中几个革命性的应用方向,我给大家提炼出最关键的几点: 癌症分型更精细,治疗更“个性化”: 过去: 比如乳腺癌,传统方法可能分成几大类(如Luminal A, Luminal B, HER2阳性,三阴性)。 现在(单细胞视角): 即使在同一种大类里(比如三阴性乳腺癌),单细胞测序也能发现恶性细胞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小团伙”,它们对治疗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比如,研究发现HPV阳性的头颈癌里,有一群癌细胞HPV基因表达特别低(“HPV低表达型”),这群患者预后就更差。精准识别这些“小团伙”,就能为每个人选择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和副作用。 就像给班级里的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补习方案。 看清治疗如何改变“班级生态”,揪出“耐药分子”: 化疗/靶向药: 治疗前、中、后分别做单细胞测序,能清晰看到: 哪些癌细胞“死扛”住了(耐药)?它们启动了哪些“保命程序”(基因表达变化)? 周围的“帮凶”(肿瘤微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化疗后某些成纤维细胞可能变得更“促癌”,或者某些免疫细胞功能被抑制了。 免疫治疗: 它能精确识别出: 哪些T细胞(免疫系统的“战士”)是真正能杀癌的?哪些是“疲惫不堪”的? 哪些“帮凶”(如特定类型的巨噬细胞)在拖免疫治疗的后腿? 关键! 它能在治疗前就找到预测疗效的线索!比如黑色素瘤中,一群高表达TCF7基因的CD8+T细胞(一种“预备役战士”)丰度高,往往预示着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发现全新的“打击目标”: 单细胞测序能揭示癌细胞为了生存而“暴露”的弱点。例如: 在头颈癌、胰腺癌等肿瘤中,癌细胞常处于一种“半上皮半间质”的不稳定状态(EMT),这种状态对某些靶向药特别敏感。 发现癌细胞适应特殊环境(如脑转移)的关键“命门”,比如肺癌脑膜转移的癌细胞依赖从巨噬细胞“偷铁”生存,用铁螯合剂阻断这个通路就能抑制肿瘤。 它也能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关键的“帮凶分子”。比如,识别出TIGIT(一种新的免疫刹车分子)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针对它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未来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好搭档。 挑战与未来:曙光在前方 当然,这项技术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 成本较高,需要新鲜样本: 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数据分析复杂: 需要生物、计算、临床专家紧密合作。 发现需验证: 实验室里的发现要转化到临床,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研究。 但未来非常令人期待! 空间转录组学: 新技术不仅能看清每个细胞“是谁”,还能知道它们在肿瘤组织里的“座位”(空间位置),看清华“坏学生”和“帮凶”是如何“勾结”的。 大样本数据库: 全球科学家正在建立大型癌症单细胞图谱(类似“癌细胞户口本”),样本量越来越大,结果会更可靠。 分析存档样本: 技术进步使得分析医院里保存多年的石蜡包埋组织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研究资源。 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 未来有望用于高危人群的早筛,或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肿瘤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这篇发表在顶级平台《NEJM医学前沿》上的综述,系统性地梳理了单细胞RNA测序这项前沿技术在癌症精准医疗中的巨大价值和最新进展。它让我们看到,癌症治疗正在从“模糊轰炸”走向“精准狙击”。虽然技术本身还在发展中,但它代表的方向——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的复杂性,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正是未来战胜癌症的关键。作为医生,我对此充满信心,也希望通过科普,让大家了解医学的进步,在面对疾病时能多一份科学认知和希望。 知识要点回顾: 单细胞RNA测序像“显微镜”:看清肿瘤内每个细胞的基因活动。 四大核心价值: 精细分型: 发现传统方法看不到的癌症亚型,指导更精准治疗。 解析治疗反应: 看清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如何改变癌细胞和微环境,揪出耐药元凶。 预测疗效: 治疗前找到预测药物是否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发现新靶点: 找到癌细胞及其“帮凶”的新弱点,开发新药。 未来可期: 空间技术、大数据库、成本降低将加速其临床应用,尤其在早筛和个体化治疗中潜力巨大。 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单细胞测序就是我们手中的新“利器”。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对未来的健康医疗充满信心!保持关注,保持好奇,我们一起拥抱更健康的未来!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源自《NEJM医学前沿》2025年7月7日发布的综述文章《有望优化癌症分型与治疗决策的利器:单细胞RNA测序 | 综述》。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和精准建议守护大众健康。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57
病请描述: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外来客”,如何识别与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一、甲状腺也会“收留”癌细胞? 最近门诊遇到一位阿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最终确诊是肺癌转移来的!她满脸疑惑:“肺的毛病怎么跑到脖子了?”其实,甲状腺转移癌就像“外来移民”——其他器官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搬家”到甲状腺定居。虽然发生率低(仅占甲状腺癌的1%-3%),但容易漏诊! 关键知识点速览:✅ 谁爱往甲状腺转移? 肾癌、肺癌、乳腺癌“最爱串门” 黑色素瘤、结肠癌偶尔“凑热闹”✅ 高危人群: 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女性 有癌症病史(特别是肾癌术后5年以上)✅ 症状预警: 多数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晚期可能出现脖子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二、揪出“外来户”:超声+穿刺是关键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超声能看出转移癌吗?”答案是:能!但需要“火眼金睛”。 超声下的蛛丝马迹:🔍 结节多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 血流信号丰富(像树根一样乱窜)🔍 最大特点:与原发肿瘤超声特征高度相似!(比如肾癌转移灶和原肾肿瘤“长得像”) 确诊必杀技:👉 穿刺活检+免疫组化 细针穿刺取细胞,就像“用吸管喝奶茶” 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如TTF-1、甲状腺球蛋白),区分“本地癌”和“外来癌” 三、治疗策略:不是所有转移癌都要切甲状腺! 遇到甲状腺转移癌,很多患者焦虑:“要不要手术?切了能活多久?”其实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1. 手术派:适合这类患者 肾癌转移(生存期较长,手术可延长生命) 孤立性转移灶,无其他器官转移 合并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 2. 保守派:这些情况优先考虑 肺癌转移(生存期短,手术获益有限) 多器官广泛转移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 3. 辅助治疗: 靶向药、免疫治疗(针对原发癌类型) 放疗(缓解局部压迫) 四、生死时速:这些信号提示预后 同样是甲状腺转移癌,有人活过5年,有人仅生存数月,关键看这些因素: ⚠️ 预后较差红灯区: 原发癌恶性度高(如肺癌、黑色素瘤) 多器官转移 甲状腺病灶多发且边界不清 🟢 预后较好绿灯区: 原发癌进展慢(如肾透明细胞癌) 孤立性转移灶 早发现早治疗 五、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癌症患者定期查甲状腺:特别是肾癌、乳腺癌、肺癌患者,术后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节≠转移癌: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先别慌,90%以上是良性! 穿刺不可怕:细针穿刺就像打疫苗,ji分钟完成,门诊随做随走。 推荐理由: 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2024年《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等),用通俗语言解析复杂医学问题,帮你建立科学认知,告别盲目焦虑。 健康小贴士: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熬夜、少生气、定期体检,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关注@费健医生,解锁更多甲状腺健康知识~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48
病请描述:咖啡的“双面人生”:续命神器还是健康刺客?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 一、咖啡的魔法:从肠道到大脑的奇妙旅程 作为打工人“续命水”,咖啡不仅能提神,还被多项哈佛、欧洲权威研究盖章为“健康守护者”。以下是它的隐藏技能: 1. 肠道菌群的“园丁”哈佛研究发现,每天喝咖啡的人肠道内解糖芳森杆菌数量飙升4-8倍!这种“有益菌”能抑制有害菌,增强肠道屏障,相当于给肠道“施肥”。 划重点:低因咖啡也有类似效果,功劳归于多酚、绿原酸等成分。 2. 癌症风险的“调节器” 结直肠癌:每天4杯咖啡,复发风险降32%(IJC研究)。 肝癌:每天2杯,风险降43%(哈佛数据)。 乳腺癌:喝咖啡+他莫昔芬治疗,复发风险减半(瑞典研究)。 3. 大脑与心脏的“充电宝” 每天0.5-3杯咖啡,全因死亡率降12%,心血管病死亡率降17%(欧洲研究)。 咖啡因+EHT成分联手,抵抗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美国罗格斯大学)。 4. 皮肤抗衰的“秘密武器”每天1杯咖啡,皮肤衰老风险降15%(《Ageing Research Reviews》)。咖啡中的抗氧化剂能对抗自由基,延缓皱纹生成。 二、小心!咖啡也有“小脾气” 虽然咖啡益处多,但“贪杯”或喝错类型可能翻车! 1. 肺癌与食道癌的“潜在推手”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长期高咖啡因摄入,肺癌风险增54%,女性高达101%(可能与丙烯酰胺有关)。 《Clinical Nutrition》分析5.9万人:热咖啡(>65℃)与食道癌风险正相关,高温损伤黏膜是元凶。 2. 速溶咖啡的“健康陷阱”多项研究指出,速溶咖啡的健康收益几乎为0!因加工过程中流失抗氧化成分,还可能含添加剂。 3. 过量饮用的“副作用套餐”每天超过4.5杯,全因死亡风险反升5%,还可能导致焦虑、失眠、心悸(南方医科大学研究)。 三、科学喝咖啡的“黄金公式” 想让咖啡成为健康盟友?记住这几点: ✅ 最佳剂量:每天2-4杯(每杯约200ml),心血管、抗癌效果最佳。✅ 优选类型: 研磨咖啡:心血管死亡风险降49%(欧洲研究)。 无因咖啡:肠道、心脏好处不打折。✅ 温度控制:别超过65℃,避免烫伤食道。❌ 避开雷区:速溶咖啡、过量糖/奶精。 四、费主任的贴心建议 作为外科医生,我常被问:“咖啡对甲状腺有影响吗?”目前暂无直接证据,但过量咖啡因可能干扰内分泌平衡,甲亢患者需谨慎。 给咖啡党的终极忠告: 享受咖啡,但别把它当“万能药”。 关注身体信号:失眠、手抖?该减量了! 健康生活是基础:咖啡再好,也救不了熬夜+久坐。 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哈佛、欧洲顶级期刊等10+权威研究,用数据说话,帮你避开咖啡误区,解锁正确姿势。记住,理性喝咖啡,才能真“续命”! (本文部分研究来源:《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Clinical Nutrition》《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 互动话题:你每天喝几杯咖啡?是续命党还是佛系党?评论区聊聊你的咖啡哲学吧!💬☕️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463
病请描述:癌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癌症都会遗传。 遗传因素在癌症中的作用 -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从父母遗传给子女,这些突变会增加患癌风险,比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还有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 性 息肉病相关,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几率。 环境因素在癌症中的作用 -大部分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环境污染、感染等。例如,长期大量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有肺癌家族史,不吸烟也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遗传易感性 -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即在相同的环境因素下,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癌,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癌。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可以降低发病风险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癌症会遗传或不会遗传,了解家族癌症病史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康玉 2025-03-26阅读量855